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是***市统考命题有以下特点:

试卷难度增加明显,所在班级平均分下降近10分左右。选择题方面,选项的区分度小,不容易辨析,对学生历史表述的科学性要求增加;非选择题方面,设问的难度增大,如第26题科举制和财产等级制“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设问项过少,导致每一问的分值过大,其中有两个小问分值为7分(意味着要答7个点),四个小问分值为5分,三个小问分值为4分,进而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答案写不全。

题型变化:期中考试金坛命题,模仿小高考,选择题3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1题;期末考试***命题,兼顾选修课程,选择题2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2题。也就是说期末考试加大主观题的考察,由30分增加到50分;减少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的考察,由50分降为30分。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与期中考试相比,错误相对集中错在几个典型的题目上,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比期中考试更为扎实,更加适应高中考试的题型。典型错误的原因:(1)对知识点和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备课组在考试前做了预防措施,特地印发了《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

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但部分学生并未及时消化,导致虽然《辨析》上有,考试中出现的表述或概念,错误率还是很高,典型的:如在《辨析》中辨别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但选择题第二题错误率还是很高;《辨析》中强调“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选择题第7题B选项“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对应题干中的“光荣革命”明显错误,结果不少学生在这里翻了跟头。(2)不注意表述的严谨性。有些历史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学生没有充分辨析。如选择题第20题考察不结盟运动的史实,A选项“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C选项“奉行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政策”,都错在表述上:不结盟运动不属于“区域合作”(经济的区域合作化是历史必修二的内容,此题略有超纲),也不是“争取实现”独立,而是已经独立后需要“维护”民族独立。

判断题:

相对于期中考试,判断题失误率明显降低,学生开始逐渐熟悉做判断题的技巧了。错误集中在23题和24题。

材料解析题:期末考试的非选择题难度大为提高,失分率也因此提高,这也是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抽样,26题的得分率为0.4左右,27题的得分率为0.7左右。从卷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阅读材料、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亟待提升。与期中考试相比,期末考试选取的材料阅读难度加大,考察

视角新颖,设问难度加大。如得分率最低的26题,许多学生不能从材料一中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材料二中的“中产阶级”也不知道指向哪一阶级。这一方面与学生古文基础不扎实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如这里的科举制和梭伦改革时的财产等级制。(2)解题方法欠缺。本张试卷主观题设问少,分值大,学生看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答多少,往往是想到一点答一点,不能一个题目的赋分来设想应答的点数。如第26题第一问5分,制度与该制度的影响,从赋分上说,应该是制度1分,影响4分,学生不会这样去思考,答完制度后,不记得该制度有什么影响,或者空着,或者想到一点写一点,不知道去整合出四点,其实历史的答案主观性较强,学生只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去会回答,只要能写出四个不同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以给分,教师阅卷时不完全依照标准答案。再如都27题第二问分值更大,7分,答案全在材料里,只要从材料里找出7个点,就可完全得分,但许多学生都没答出7个点。(3)历史表述不科学,典型的如27题出现不少“人民代表大会制定54宪法”的表述,漏掉“全国”两字,其他的非典型的表述错误更多,发映出历史知识的混淆、历史概念的模糊。

简答题:28题得分率为0.6左右,29题得分率为0.7左右。涉及的问题与材料解析题类似,即题目设问项少,分值大,如28题第(1)(2)问,29题第(2)问都是5分,29题第(1)问为7分,学生或是审题不到位,或是审题到位,不知道如何分配分值,导致得分点写不

全的现象严重。

应对措施

本次考试虽然学生得分率整体降低了,但与期中考试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已经有了进步,这是亮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历史表述不够严谨,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辨析不够;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能力欠缺。因此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历史表述的严谨性,注重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辨析,同时鼓励学生多说,以发现并纠正学生历史表述上的错误。

2、考试前多做了预防措施,印发了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

3、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适当的练习在加强非主观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完整版)高一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学科分析 高一地理学科备课组执笔:陈艳 2017年11月8号到10号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高一年级举行了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规的测试。考试覆盖内容主要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次考试既是对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后期学习的引导。同时对比了解了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级的学生答题状况,从而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次试卷命题、学生答题情况及考试成绩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题型:一、选择题25题;二、综合题4题。 分值: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二)、试题特点 1、难易适中 反映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0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题占28分,难度较难占了12分,题目难度适中,难易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性和对知识点的简单迁移应用的考查。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部分试题主要以图为载体,图形相对来说还是较基础的主要涉及到地球运动、热力环流的,充分体现

了图表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3、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试题内容主要考查地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课,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好好把握,在课下花时间记忆,及时做习题来巩固。部分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能够迁移运用。 二、学情、考情分析 (一)、得分概况 年级平均得分:61.2分最高得分:89分 最低得分:23分 80分以上8人 70分以上57人优秀率为15.49%(75分以上) 及格率为57.75% (二)、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考情分析学情 1、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三是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部分学 生对已学知识没有记忆落实,更不能理解和迁移应用。 (2)、读图、析图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知从何入手,提取图表信息难度大。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2020年最新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科举制 3、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4、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5、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是( ) ①天子 ②诸侯国君 ③周王的兄弟 ④卿大夫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7、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表现(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出现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很大 C .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右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隋、明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 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 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5.右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 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 的人有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 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 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1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项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3、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6、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0、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1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D.中美建交 12、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联合国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3、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 14、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40*1.5=60分) 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2. 如图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3. 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 . 增加人民财富 B . 影响经济恢复 C . 增强地方实力 D . 造成通货膨胀 4. 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抑制商帮的形成 C .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 .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5. 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 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衮帝纪》 A .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6.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A .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7. 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8.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21.(28分)(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3分) 意义: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3分) (2)地方管理机构实行分权,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于中央。(6分) (3)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助理机构。(6分) (4)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4分) 22.(12分)示例一:论题: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4分)阐述: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行省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8分)

示例二:论题: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4分)阐述: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行省官对地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8分)示例三:论题:行省制度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阐述:一方面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如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30%的财政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另一方面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如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总之,行省制达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8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2.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对西周王位世袭制理解最准确的是() A.嫡长子继承王位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兄终弟及D.父子相传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2010年世博会山东馆非常引人注目,其主题“齐鲁情未了”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粮食 B、土地和种子 C、土地和人民 D、人民和粮食 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6、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B.创始王位世袭制 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D.统一文字 7、分封制使西周奴隶主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 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精心整理 高一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 1.A 2.A 3.是A B C 东汉时,二牛抬杠犁耕法完全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D 唐朝时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C. 5. A 6. A 7. A. 8.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9.当代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着《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C 10. A. C. A 业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织造技术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1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 A. 15. () A C 16. A.徽商、京商 B.粤商、晋商 C.徽商、晋商 D.沪商、晋商 1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6(1) 考查内容: 1.知识点: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2.能力点: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3.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试题分析: 本小题的设问是“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虽然第一天(晴天)与第二天(阴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大小上有一定差别,但总体变化特征是一致的:先增加后减小,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是大致相同的。作答时应加以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1分),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1分),至日落逐渐减小(1分) 评分细则: 1.答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或“上午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均得1分; 2.答出“正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2点前后达最大值”,或是“中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1点至13点前后达最大值”均得1分; 3.答出“至日落逐渐减小(减弱)”或“下午逐渐减小(减弱)”均得1分; 4.没有写明“上午”或“日出后”、“日落前”等关键节点,而是从具体的时间点开始描述的不得分,如“8:00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16:00逐渐增强”。 5.把“太阳辐射强度”写成“气温高低”的不得分。 暴露问题: 1.审题不清: 本题的指令动词是“描述”,中心词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限定词是“一天中的”。作答时要体现“太阳辐射强度的动态变化”,而很多同学作答时只是描述“清晨和傍晚强度小,正午强度大”,没有体现出“上午逐渐增强,下午逐渐减弱”导致失分。 2.基础不牢、原理不明: 本题问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而很多学生回答的却是“气温”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学生地理原理不明,不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不明确“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区别与联系。 3.答题不规范、不全面: 本题作答时应综合分析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应只是分段描述,而没有总体概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分两天来描述:第一天……,第二天……。 很多学生只是描述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而没有点出“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导致失1分。 教学建议: 1.作为基础年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可以适当拓展与提升,但切忌盲目拔高。 2.习题讲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素养,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关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26(2) 该题设问 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强或弱),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 该题标准答案 弱第二天出现阴天、多云(或大气污染严重),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具体评分细则 弱(2分)有阴天、多云、阴雨天、大气污染等关键词得1分。有大气削弱作用强得1分。如果第一空写了强,该题得0分。学生平均得分情况:3:49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