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主观题整理

民法总论主观题整理

民法总论主观题整理
民法总论主观题整理

第一编民法总论. 1

第一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1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2

第三章自然人. 6

第四章法人. 10

第五章合伙. 13

第六章法律行为. 14

第七章代理. 18

第八章诉讼时效. 20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1、私法自治原则(2008专)

①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创设、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②私法自治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有:所有权行使自由、契约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由和过错责任;

③私法自治并非绝对。民法对私法自治自治的限制表现在:所有权绝对自由和契约自由一定受到限制;如强制缔约义务的出现和格式条款的规制;严格责任逐渐扩张;出现了社会立法的新领域。

2、诚实信用原则(1994专)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是指处于法律上特殊联系的民事主体应忠诚、守信,做到谨慎地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在在法律上的体现。“诚信原则”被称之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体现:物权法中的公示公信原则;合同法的附随义务与缔约过失责任;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的主要功能有:①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②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③衡平的功能。

3、公序良俗原则(2009专)

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实际上包含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层含义。

公共秩序主要是指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善良风俗即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原则[1]。

公序良俗原则的主要功能有:①弥补强行法之不足;②对私法自治进行必要限制;③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冲突,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4、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平等法护。民法的平等性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部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平等原则的主要内容有:①抽象人格的平等,或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②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尤其表现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无论当事人在事实上是否有隶属关系或不平等的地位,在合同关系中认为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③对各类民事主体平等对待,如适用法律的平等;④在补救方法上也要贯彻平等性。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都一律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5、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又称衡平原则,所谓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两层含义:①一是立法者和裁判者在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维持民法主体的利益均衡;②二是民事主体应当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正义的观念从事民事活动。公平原则在民法中的主要体现有:

(1)在合同法中的体现:①等价有偿原则,合同主要是双务有偿合同,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取得他人财产利益应当提供相应的代价;②情事变更原则,所谓情事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非因当事人双方的过错从而发生了非不可抗力或商业风险的情形,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者履行将显失公平,法院根据公平原则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③显失公平制度,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订立合同时,由于情势紧迫或缺乏经验而订立的对自己明显不利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

(2)在物权法中的体现:①在添附中的运用,根据添附规则合理确定财产的归属;②在相邻关系中,一方应容忍另一方不动产权利人权利的必要延伸,为其提提供必要的便利。(3)在侵权法中体现:①公平责任原则;②完全赔偿原则,一方给另一方造成损害,加害人的赔偿数额应当与受害人的损失相符;③损益相抵原则,受害人基于损失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根据其应得的赔偿数额扣除所得利益;④与有过错原则,受害人对发生的损失也有过错的,可以相应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规范所调整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不同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点在于:(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2、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财产法律关系与人身法律关系

(2)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3)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主体

(2)内容

(3)客体

4、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法律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能够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按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1)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意志设立、变更、中止民事权利义务的行为。法律行为是实现行为人自由意志的工具,指最主要的民事法律事实。有的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要求,能够达到当事人预期的目的,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2];有的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达到当事人预期目的,成为无效民事行为。

(2)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有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事实因素的行为,包括意思通知(如催告)和事实通知(观念通知)等行为。观念通知是指表示对于某种事项之观念的行为,如债权人将转让权利事项通知债务人。

(3)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又称为“非表示行为”,与法律行为相对应,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指行为人实施的一定行为,一旦符合了法律的构成要件,不管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有确立、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都会由于法律的规定,从而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并不排斥意思表示,但事实行为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却并非意思表示的结果,这区别于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合法的事实行为和不合法的事实行为。

5、民事权利

关于权利的性质,理论上有争议,主要存在意志说、利益说、法力说等观点。王利明老师认为,民事权利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类型化了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这种法律之力和特定利益的结合构成权利。具体包括:①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②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③在民法上,权利是一种类型化的利益;④权利是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利益。

6、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2010复)

物权

财产权

债权

内容和性质人身权

综合性权利

支配权

请求权

作用形成权

抗辩权

相对权

义务主体

绝对权

主权利

主从关系

从权利

既得权

成立要件

期待权

(1)财产权与人身权

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或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物权和债权两大类。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特定人身相联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狭义)。人身权与财产权相对应,共同构成民法中两大类基本民事权利,其区别如下:

①人身权具有专属性,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并不得转让;财产权不具有专属性,权利人可以自由转让和处分。

②财产权有经济价值,人身权并不直接体现经济价值,如自然人的名誉权很难用金钱衡量

③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责任承担方式不同。侵害人身权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及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财产权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返还财产、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等方式。

(2)社员权

社员权,是指在某个社团的成员基于其成员的身份而对团体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称。

其特征有:①社员权以享有社员资格为前提;②社员与社团在一定情形下不是完全平等的,社员有时须受团体意思的约束;③社员权是一个复合性的权利,如共益权与自益权的区分;

④社员权具有专属性,随社员资格转移而转移,一般不可继承。典型社员权有股权、业主的管理权。

(3)支配权、请求权(2006综)、形成权(2003专)、抗辩权

支配权是指直接支配客体并享有一定利益、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

其主要特征有:①支配权的客体须是特定的,即特定化的财产和人身利益;②支配权的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③支配权的行使和实现具有直接性,可以通过权利人的直接行使实现,不需要外力介入;④支配权因支配而产生排他效力。因此,支配权常常是确认之诉的对象。

【背景知识】:请求权体系

物权请求权:返还原物、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债权请求权:合同履行请求权、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缔约过失

请求权体系请求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请求权、侵权请求权

占有保护请求权:返还占有物、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人身权请求权: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抚养请求权等

知识产权请求权: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主要包括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人身权请求权等;

请求权的特征有:①相对性;②非公示性;③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程序法和实体法;给付之诉的核心就是请求权;④请求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如债权请求权具有独立性,物权请求权一般只能附属于物权。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仅凭单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追认权、选择权、解除权等;

其特征有:①形成权效力的产生不需要相对人作出某种辅助行为或共同行为;②形成权不存在被直接侵害的可能;③不能与所依附的法律关系相分离;④形成权通常受除斥期间的限制;

⑤在行使形成权时通常不得附条件和期限,行使之后不得撤销。

【拓展思考】:论撤销权(专业课面试题目)

撤销权源于罗马法上的撤销之诉。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所谓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仅凭单方`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我总结了一下,民法上的撤销权主要有

这么几类:①可撤销合同中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享有撤销权;②合同的保全中债权人享有的撤销权;③赠与合同中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与法定撤销权;③无权代理中善意相对人享有撤销的权利。撤销权一般具有溯及力,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

我想重点比较一下前两类撤销权,即合同效力制度中的撤销权与合同保全制度中的撤销权的区别:

(1)两者属于合同法上两种不同的制度。债权人撤销权属于合同保全制度,而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属于合同效力制度;

(2)原因不同。前者针对的是债务人实施了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后者撤销的原因是因为意思表示的不真实,如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

(4)从效力上来看,在可撤销制度中,撤销只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而债权人撤销权将突破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将对第三人产生影响。

(5)债权人撤销权受最长除斥期间5年的限制,此期间不适用于可撤销合同制度。

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包括永久抗辩权和延期抗辩权,永久抗辩权旨在否定或消灭对方的请求权,如时效抗辩;延期抗辩权旨在暂时阻止请求权的实现,如不安抗辩权。

抗辩权的特征有:①抗辩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②目的在于对抗请求权;③其行使必须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

(4)绝对权与相对权

根据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可以将权利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无需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能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相对权,是指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或不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权利人只能对抗特定义务人,故称对人权。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从义务人的范围来看,绝对权的义务人范围不确定,而相对权的义务人范围是确定的。

②从权利义务是否对应来看,在绝对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但没有相对应的义务;在相对法律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具有相对性。

③从权利义务是否排他看,绝对权具有排他性,主要表现在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上;相对权不具有排他性。

④从是否公开来看,绝对权大多是公开的;相对权则不公开。

⑤从权利遭受侵害的救济来看,绝对权遭受侵害首先考虑的是恢复原状;对相对权的侵害首先考虑赔偿损失的方式。

当然,对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区分也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一方面,从义务人的范围来看,绝对权遭受侵害时,也会出现特定的义务主体;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对权,任何第三人也不得侵害,由其看到随着民法的发展没绝对权和相对权出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的现象,如租赁权的物权化。

(5)主权利与从权利

根据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是否能够独立存在,可以将权利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在相互关联的民事权利中,不依赖于其他权利就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则是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其区分意义在于:从权利与主权利相伴而生,依附于主权利(从随主),主权利无效、被撤销的,从权利也归于无效;主权利转让的,从权利随之转让。

(6)既得权与期待权

根据权利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具备可以将权利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既得权是指成立要件已经全部具备的权利。期待权是指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如继承权。期待权的主要类型有:①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所有权享有的期待利益;

②附生效条件或附始期的合同,在条件尚未成就或期限尚未到来之前;③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权利;④继承权。

既得权与期待权区分的意义见于:①区别权利人是否实际取得某种权利;②在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实际发生上不同;③关于权利的可侵害性和救济方法上的区别。

7、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证自己请求权的实现,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下,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又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自助行为的内容必须具有合法性(可执行性),须符合比例原则,且行为人在实施自助行为之后,必须立即向有关机关申请救济。

第三章自然人

1、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普遍性和不可转让性,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有限性。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终止。

【拓展思考】: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权利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类型化了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这两个概念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权利能力是权利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某些权利(如生命健康权)的享有也是人格实现的保障。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3]:

(1)权利能力是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一种法律上的可能性;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已经实际享有现实权利,是权利能力实现的结果。

(2)权利能力既包括享有权利的能力,也包括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权利不包含义务。(3)权利能力是法律所直接赋予的,它的内容和范围都是由法律规定。而权利则是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产生,它的内容和范围一般取决于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

(4)在存续期间上,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伴随着民之主体的存续过程。而权利其存续与否由法律事实决定,与民事主体的存续没有直接关系。

(5)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不可分割,不得转让和抛弃;而权利除法律规定外,则一般可以自由处分。

(6)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而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则千差万别。

2、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分为有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拓展思考】: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享有民事行

为能力的基础,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民事权利能力是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但有行为能力必有权利能力。

(2)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普遍性,而行为能力不具有普遍性。自然人因其年龄或精神健康状况的区别,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行为能力。

(3)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受剥夺和制约的,而民事行为能力则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作出限制。(4)民事行为能力以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而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不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不受年龄、精神状况的限制。

【拓展思考】: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行为能力。①十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是限制行为能力人;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但是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法律允许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如纯获利益的行为以及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学理上认为其纯获利益的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细小行为并非当然无效

3、民事责任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违约行为以及其他及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责任能力未加规定,一般按照行为能力来处理。

4、监护

(1)概念与性质

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而监护权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权利或职责。

关于监护权的性质,法理上有不同的学说:

①权利说,认为监护是一种权利,此种权利主要是身份权。

②权利义务一体说。认为监护本质上是一种权利,但是仍然要以履行一定的义务为前提。

③职责说。认为监护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职责,监护的内容在与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而不是对人的支配的权利。

王利明老师认为监护是一种职责;王轶老师认为监护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力。

(2)监护权的特征

①设立监护制度得目的是为了弥补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行为能力的欠缺,使其也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②监护人的职责主要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等。

③监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根据其设定方式可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法定监护指由法律直接规定而设置的监护;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监护人由有关部门或者人民法院指定而设置的监护;委托监护

是指监护人及于协议将监护职责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他人的监护。

5、监护人的设定和监护权的内容

5、1 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设定

(1)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2)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丧失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兄姐;③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职责,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的。

(3)没有上述人员的,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担任监护人,这种监护也被称为社会性监护或公益性监护。

(4)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对未成年人有利的原则为在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内为未成年人指定监护人,被监护人有识别能力的,应视情况征求其同意。

5、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设定

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职责,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同意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同意的。没有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同意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担任监护人。

5、3 监护人的主要职责

(1)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非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不得处分其财产;(3)教育、监督和管教被监护人,为其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4)代理其参加诉讼活动。

5、4 监护的终止

(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丧失行为能力;

(3)监护人被剥夺监护资格;

(4)监护人有正当理由辞去指定监护。

6、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失踪的一项制度。

其构成要件:①自然人须下落不明满2年;②须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③必须经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法律后果:①自然人被宣告失踪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仍然存在,因而不发生继承,也不改变与其人身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②宣告失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是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③代管人管理失踪人的财产,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不得侵害失踪人的合法权益。

7、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律上推定其死亡的一项制度。

其构成要件:①自然人下落不明到达法定期限:一般情况下是4年;意外事故是2年;②须经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③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或同自然死亡一样,人身关系消灭,财产开始发生继承,受遗赠人可以取得遗赠。

死亡宣告被撤销以后,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人应当返还;原物不存在的,应适当补偿。但已经合法取得其财产的人无需返还。如果其配偶再婚的,新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没有再婚的,婚姻关系自行恢复。

8、个体工商户

①自然人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为成立。②个体工商户并非一类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是包含在自然人这种民事主体中。③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以全部个人财产承担无限清偿责任,他的债权人只能就经营者的个人财产提出债权请求。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应以家庭共有财产来承担清偿责任。

9、农村承包经营户

①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承包经营合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是农村承包经营户。②农村承包经营户属于商事主体;③以个人名义承包经营的,应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以家庭名义经营的或者以个人名义经营,但经营收益为家庭成员共享,视为家庭承包经营,以家庭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第四章法人

1、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种组织既可以是人的组合体,也可以是依特殊目的组织的财产。

法人的主要特征有:①独立的名义,即法人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具有诉讼主体资格;②独立的财产,法人拥有独立于其投资人及法人成员的财产。这是法人承担独立责任的保障;③依法成立并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④独立的责任,这是区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本质特征。

2、法人的本质

(1)法人拟制说(2011综;2007专)

法人拟制说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后为萨维尼所完善。其主要观点是:①权利义务的主体仅限于自然人,法人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对于法律所拟制的人应采取限制态度;②自然人与法人成为法律上主体的原因不同,自然人因其自由意志和意思表达能力具有法律人格,而法人由于法律的拟制才享有法律人格;③由于法人不具有意思属性,故法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法人参与民事活动必须由自然人代理。

(2)法人否认说

法人否认说,也就是不承认法人存在的各种学说。主要包括:①目的财产说。布林兹认为,法人不过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存在的无主财产,法人本身不是独立的人格;②受益人主体说。耶林认为,法人仅仅是形式上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实际上权利义务的归属者只是享有法人财产利益的多数个人;③管理人主体说。认为法人的财产不属于法人本身所有,而属于管理其财产的自然人。

(3)法人实在说

法人实在说认为法人并不是法律的虚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识和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意思能力。这一学说又分为“组织体说”和“有机体说”,前者认为法人是与自然人一样的具有独立结构的实体;后者认为法人在本质上是与生物人一样的有机体,因此法人在法律上应该有真实而完全的人格。

3、法人的分类

(1)公法人与私法人

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分类标准在理论上颇有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目的事业的公私为标准,或是否对国家负有实现其职能的义务为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法人设立的法律根据为标准进行分类,如依公法设立的法人就是公法人;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是否有统治权力为标准进行分类。我国没有采用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分类。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根据法人成立的基础为标准可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以一定的人的组合为其成立基础的私法人,财团法人是以一定的目的财产为基础的私法人。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设立基础不同。社团法人是以一定的人的组合为其成立基础,财团法人是以一定的目的财产为基础。

②目的不同。社团法人既可以为了营利,也可以为了公益;财团法人的设立只能为了公益。

③设立和解散程序不同。社团法人设立一般采准则主义,财团法人的设立一般采许可主义。财团法人的解散须严格依法进行。

④设立人的地位不同。社团法人设立后,其设立人自然取得社员资格,享有社员权;财团法人设立后,其设立人并不当然取得社员资格。

⑤是否有意思机关不同。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因此有意思机关,可以决议变更或解散其社团;财团法人无意思机关,其章程或组织的变更与解散须依法进行。

(3)机关法人

机关法人是指依照法律和行政命令组建、享有公权力的以从事国家管理活动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①机关法人的成立不需要经过登记;②各级国家机关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时候,享有和其他民事主体平等的地位;③机关法人的财产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以自己的独立经费承担民事责任;④机关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法人都应受到严格限制。

(4)社会团体法人(1994综)

社会团体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一般可以分为学术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专业性社会团体以及联合性社会团体法人等。

其特征:①社会团体法人应当一般不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②社会团体法人通过成员出资或国家资助等方法筹集资金,③所形成的债务应以自己独立的财产和经费清偿。

(5)基金会法人

基金会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关于基金会法人的性质,有“捐献法人说”、“基金法人说”、“财团法人说”三种不同观点。其特征有:(1)非营利性;(2)由捐赠财产组成的财产集合体;(3)没有会员。因此,基金会法人更近似于财团法人。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享受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不同表现在:

(1)自身性质的限制。如法人不享有某些自然人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亲属权、继承权,这些权利专属于自然人所有。当然法人也可以享有名称权、名誉权等权利。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法人的社会职能不同,法律赋予其不同的权利能力。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还受到其章程和目的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法人的权利能力受设立人意志的约束。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高度一致,不仅在时间是一致的,而且在范围上也是一致的。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则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

5、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独立意志进行民事行为的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同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之处在于:

(1)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发生、同时消灭。而公民的行为能力受年龄、健康状态等影响,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发生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

(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是一致的。法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范围,不得超出它们的民事权利能力所限定的范围。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同于单个自然人,它是以团体意思为前提。因此,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通过法人的机关来实现的,机关行为视同法人的行为。

6、法人机关

法人的机关是根据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能够对内管理法人事务或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个人或集体。

法人类型不同其机关也存在区别,如公司法人机关一般包括意思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基金会一般只设管理机关。

法人机关是法人的组成部分,它在职权范围内从事的行为视为法人的行为,其所产生的责任由法人承担。

7、法定代表人

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我国民法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法规定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

法定代表人在职权范围内所从事的行为视为法人的行为,由法人直接承担责任。法人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的职权予以限制,但该项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8、清算法人

清算法人,即处于清算状态的法人,企业法人被解散后应进行清算。企业法人自清算开始至清算结束,并办理注销登记以前,企业法人一直处于清算状态。

关于清算法人的性质,学理上有“清算法人说”,“拟制存续说”和“同一人格说”等不同观点。

我国法律采同一人格说,清算期间,法人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

第五章合伙

1、合伙(2003综)

①合伙是指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组成的营利性组织组织;

②合伙属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类型,得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合伙包括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与合伙企业。

【拓展】:合伙与法人的区别

合伙是指两个以上自然人或法人,根据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组成的组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合伙与财团法人显然那不同,与社团法人相比,区别表现在:

(1)财产和责任的独立性不同。法人具有独立的财产,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责任,法人的出资人和成员仅以其对法人的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而合伙的财产没有和合伙人财产完全分离,故普通合伙人对外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成员与团体关系的区别。法人的内部一般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股东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事务;合伙中没有实行这种分离,每个合伙人都有权执行合伙事务,支配合伙的财产(有限合伙人除外)。

(3)确定成员权利义务的依据不同。法人成员的权利义务一般来源于法律和章程,章程要通过登记予以公示;而合伙人的权利义务主要通过合伙协议来确定,具有很大的自治性。(4)性质不同。社团法人既有(主要是有限公司)既有人合也有资合的性质,财团法人主要是资合性质;但合伙主要是人合的组织体,成员间有高度的信任关系。

2、入伙

入伙是指合伙设立后,非合伙人加入合伙而并取得合伙人资格。

入伙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入伙须经原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②依法订立书面入伙协议;③须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新入伙人与原合伙人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责任(另有约定除外),新入伙人对入伙前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退伙(2010复)

退伙是指合伙人脱离合伙关系,丧失合伙人资格的法律事实。

退伙可分为三种形式:①法定退伙,即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退伙;②强制退伙或除名退伙,主要针对合伙人的某些违法违规行为,其他合伙人要求该合伙人强制退伙。③自愿退伙,主要包括协议退伙和单方面声明退伙。

合伙人退伙应当结算并办理变更登记。普通合伙人对基于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隐名合伙(2010综;2005专)

隐名合伙是指当事人在协议中约定一方(即隐名合伙人)对他方经营的事务出资并分享利益,但对外不公布其合伙人身份的合伙。

隐名合伙的特征有:①隐名合伙人只能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等出资,不能以劳务、信用

出资;②隐名合伙人不参与合伙的经营管理,仅享有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有限权利;③隐名合伙人仅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隐名合伙具有减轻投资风险和迅速筹集资金的作用,我国法律未规定隐名合伙,但规定了与其类似的有限合伙。

第六章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

王利明老师的观点: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①没有突出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②法律行为本质上是意思表示;③明确了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旨在变动私法关系的行为。

2、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民事行为、双方民事行为、共同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它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如解除权的行使)和无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如抛弃)。

双方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共同法律行为,又称协议行为,是指基于两个或两个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2)要式行为(2008综)、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行为。法律规定必须采取某种形式而未采取的,法律行为不成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必须经过国家批准;法律规定应当采用某种形式,而当事人未采用,但一方已经履行而对方又接受的,法律行为有效。

不要式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的不需要特定的形式即可成立或生效的行为。如合同可以采取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不要式行为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意思自治原则。

(3)独立的民事行为、辅助的民事行为

独立的法律行为是指具有独立、实质的内容的法律行为。凡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独立的法律行为。

辅助的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意思表示没有独立、实质的内容,只是作为他人法律行为效力完成的条件而存在的法律行为,如法定代理人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法律行为的追认。

(4)生前行为、死因行为

死因行为是指以行为的死亡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为,遗嘱是典型的死因行为。

(5)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

负担行为是发生债法上给付义务效果的财产行为。负担行为不发生财产权变动的效果,生效之后尚需义务人的履行,权利人的利益方能实现;处分行为是指以发生、变更或消灭既存权利为内容的法律行为。二者的区分在于:

①法律效果不同。负担行为生效只是使当事人负担债务,并不发生权利转移的效果;处分行为则会直接发生权利的移转和消灭。

②对标的物是否特定的要求不同。处分行为要求标的物的特定和排他性,如一物一权,负担行为无此限制。

③对行为人是否有处分权的要求不同。有效地处分行为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要件,负担行为

无此限制。处分行为的效力不受负担行为效力的影响,这就是德国法中的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

④对法律行为是否要求公示的要求不同。处分行为的成立必须遵循公示原则,具备特定的外观形式(如登记、交付),保护第三人对权利变动的外观事实的信赖利益;负担行为无此要求。

(6)有因行为、无因行为

无因行为是指不以原因行为的效力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无因行为不考虑法律行为发生的基础关系,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3、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属于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意思实现是指民事主体作出特定的行为以代替相应的意思表示。

【拓展思考】: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表示就是法律行为。我们认为[4],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仍存在明显区别:(1)在单方法律行为中,法律行为仅需要一个意思表示构成,如抛弃所有权,在此种意义上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同义也未为不可;在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中,需要多个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一个法律行为,如要约和承诺共同成立一个合同。

(2)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关于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主体、意思表示和标的,此时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同一;但法律行为可能还存在特殊的成立要件,如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3)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成立和生效时间是不同的。

(4)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的解释也不同。

【拓展思考】: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目的意思是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目的意思依其法律性质可分为三类:(1)要素,是构成某种意思表示所必备的目的意思内容(如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价金和数量);(2)常素,是构成某种意思表示所通常含有的意思要素;(3)偶素,它是指依法律行为的性质并非必须具有,而是依行为人的特殊意志而确定的意思要素。效果意思即设立法律关系的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发生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是当事人所追求的使其发生法律拘束力的意图。

表示行为即行为人将其内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

4、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法律行为成立的含义: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对于一项法律行为之事实存在的判断。因此法律行为的成立须具备成立的一般要素(1)意思表示存在;(2)具备行为主体;就无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来说,意思表示一经作出法律行为就即告成立;就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来说,是指各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法律行为生效的含义: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法律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业已存在的法律行为进行的某种价值上的评价,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若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就会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从而产生当事人意欲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一般包括(1)行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无瑕疵;(3)不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的强制性效力规定[5]。

二者的联系:法律行为的成立时法律行为生效的逻辑前提。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成立的归宿。二者的区分意义在于:

(1)性质不同。法律行为的成立是一个事实判断,只需具备起码的要求和条件即可,而生效是一种价值判断,反映了国家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尺度对私人之间已成立的法律行为进行的评价;

(2)构成要件不同。法律行为的成立一般要求当事人和意思表示两项要素;而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包括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意思表示是否自愿真实以及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利益等要素。

(3)时间不尽相同。大多数法律行为的生效时间和成立时间是一致的。但法律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公共利益考量诸多因素,规定了法律行为的附款、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使得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在时间上存在隔隙。

(4)效力不同。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成立当事人应受其意思的拘束;但法律行为因欠缺有效要件而被撤销或无效的,虽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该法律行为本身对当事人无法律拘束力。

5、意思表示瑕疵

(1)欺诈

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其构成要件为:行为有欺诈的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实施了一定行为;对方的错误认识与欺诈行为有因果关系。

关于欺诈行为的法律效力,民法通则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一般欺诈为可撤销,如果损害国家利益的为无效。

(2)胁迫

胁迫是指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实施一定的法律行为。比如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财产、名誉等造成损害或给法人的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作出一定行为。

胁迫的构成要件:一方有胁迫的故意;实施了胁迫行为;胁迫行为造成对方心理上的恐惧;对方基于恐惧心理而实施了法律行为。

关于胁迫的效力,民法通则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但是损害国家利益的为无效。

(3)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

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一方利用对方处于急迫需要或者危难处境;受害人实施法律行为违背其真实的意思表示;不法行为人所获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

关于乘人之危所为法律行为的效力,民法通则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4)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重要事项,如民事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等存在错误认识或者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使行为的后果严重背离了自己的真实意愿,并造成较大损失。

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表意人因为误解而做出了意思表示;表意人须是对法律行为的重大误

解;因重大误解使得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误解是由于表意人过失造成。

因重大误解所为的民事行为可撤销。

(5)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为民事行为时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合同当事人之间在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失衡或造成利益严重不平衡,因此显失公平主要见于双务合同;主观方面表现为一方优势或对方没有经验。因显失公平所为的民事行为可撤销。

6、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6、1 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而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绝对、确定、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

主要包括:(1)因行为主体不具有相关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2)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范而无效;(3)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无效;(4)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

6、2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主要是指因意思表示的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归于无效。主要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

6、3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只有经过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才能确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既存在转变为不生效民事行为的可能性,也存在转变为生效民事行为的可能性。

其特征在于:

(1)其效力是不确定的,既非有效、也非无效;

(2)其效力的确定取决于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或撤消权的善意相对人的行为;

(3)经同意权人同意后,其效力确定地溯及于行为成立时,经同意权人拒绝的则确定地自始无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此时只有经过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无权处分行为;无权代理行为。

7、附条件的法律行为(2004综)中条件的限制(2001综)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中特别约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的是否成就作为民事行为法律效力发生或消灭的法律行为。法律规定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旨在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中条件需满足以下要求:①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②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③条件必须可能;④条件必须是当事人意定而非法律规定的;⑤条件必须合法;

⑥条件不得与法律行为的主要内容相矛盾。

第七章代理

1、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法律制度。

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从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间接地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代理[6]。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仅就直接代理)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法律制度。代理的法律特征是:①代理人以被代理人与他人为法律行为;②被代理人独立进行意思表示;③代理的效果由本人承担。

2、本代理、复代理

①复代理与本代理相对应,又称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了实施其代理权限内的行为,以自己的名义选定他人担任被代理人的代理人;

②复代理应当取得本人的事前同意或事后追认,但在紧急情况下为本人的利益除外;

③复代理人是本人的代理人,从事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本人;代理人仅就选任和指示负责。

3、隐名代理

隐名代理,是指代理人虽未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但根据客观情况可以合理认定其是为本人的利益而为,且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代理人为本人的代理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归本人的代理制度。大陆法系原则上不承认此种隐名代理,此种行为称为行纪。

4、代理权之滥用

(1)自己代理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与自己从事法律行为,属滥用代理权的表现。

由于自己代理容易损害本人的利益,故为法律所一般禁止。

但自己代理的行为并非当然无效,若是为本人的利益或取得本人同意的自己代理应认定为有效。

(2)双方代理(2005综)

双方代理又称同时代理,是指代理人同时代理双方当事人为同一法律行为,属滥用代理权的表现。

在交易中,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总是互相冲突,通过讨价还价才能实现利益衡平。而由一人同时代表双方利益难免顾此失彼,损害一方被代理人利益。故双方代理一般为法律禁止。

但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代理行为对双方均有利益或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则该代理有效。

5、无权代理(2007综;2003综)

无权代理(狭义)是指没有代理权的当事人以本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狭义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况:①根本未经授权的代理;②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超越部分属无权代理;③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广义的无权代理还包括表见代理。

无权代理(狭义)的法律行为效力待定,其法律后果有:①本人享有追认权和拒绝权;②相对人有催告权和善意第三人的撤销权;③经过本人追认的无权代理变为有权代理,本人拒绝追认或第三人撤销的,由无权代理人承担责任。第三人明知他人无代理权而为法律行为的,与无权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6、表见代理(2000专)

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无代理权,但第三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代理。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为:①代理人无代理权而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了代理行为;②客观上存在有使第三人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事实;③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无过失;④具备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

表见代理发生于有权代理一样的法律效果。①第三人可以向本人主张代理有效;②若本人遭到损失的可以向无权代理人追偿,与有过错的按过错分担损失。

第八章诉讼时效

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

取得时效又称占有时效,是指非财产所有人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公开地、和平地、持续地占有他人财产达法定期间,便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和其他财产权。

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怠于行使实体权利的状态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制度。二者同为时效制度,均已一定事实状态为存在的前提,均以一定的期间的巾帼为要件,均已权利变更为法律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

(1)适用条件不同。诉讼时效以权利不行使之事实状态为要件;取得时效以占有事实状态为要件。

(2)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债权请求权,而取得时效适用于物权;

(3)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对方可以以时效届满抗辩;而取得时效期间届满,占有人即可取得物的所有权及其他权利。

2、诉讼时效(2003综)

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怠于行使实体权利的状态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制度。

其特征有:①法定性,诉讼时效事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期限;②强制性,不允许当事人予以排除适用或变更;③可变性,可以中止、中断、延长;④私权处分性。法院不得主动援引和释明。

法律设置诉讼时效制度旨在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

3、除斥期间(1997综)

①除斥期间又称不变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

②期间届满,该实体权利则消灭。

③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

【拓展思考】: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异同

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怠于行使实体权利的状态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制度。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二者都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时间限制,都具有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持社会关系稳定的功能。二者的区别在于:

(1)适用对象不一样。诉讼时效主要适用于债权请求权;除斥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2)起算点不一样,诉讼时效一般从当事人知道或应知其权利被侵害时起算;除斥期间一般从权利成立之日起计算;

(3)可变性不一样。诉讼时效为可变期间,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则;除斥期间为法定不变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和延长;

(4)法律后果不同。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仅丧失胜诉权而非实体权利,对方当事人可以放弃时效利益,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除斥期间届满当事人丧失实体上的权利;(5)法院可主动援引不一样。诉讼时效具有私权处分性,法院不得主动援引和释明;而对于除斥期间法院得依职权主动审查;

(6)是否允许当事人抛弃不同。对于诉讼时效而言,时效利益未完成以前当事人不得预先抛弃,但已完成的时效利益准许当事人抛弃;而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消灭,不存在抛弃相应利益的问题。

4、时效中止(2010复)

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届满前的最后6个月内,由于发生不可抗力或其他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客观障碍,从而使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中止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继续计算。中止的事由主要有:①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或丧失代理权;②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③其他客观障碍。

5、时效中断(2002综)

①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发生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诉讼时效重新计算的法律制度。

②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主要是权利人提起诉讼或其他公力救济的请求,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和义务人任诺。

③诉讼时效中断导致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时效重新计算。

【拓展思考】: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分

(1)发生的原因不同。时效期间中止的原因是与当事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客观情况;时效期间中断的原因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

(2)发生的时间不同。中止的原因须发生在时效期间届满前的最后6个月内;时效期间中断时,中断原因只要在时效期间内发生均可。

(3)法律效果不同。时效期间中止时,中止以前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应与中止原因消灭后继续计算的时效期间合并计算;时效期间中断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6、时效延长

时效延长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未能行使权力确有正当理由(不包括中止、中断)的,法院根据特殊情况行使自由裁量权,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总结】:民法总论核心考点

[1]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法律行为一词源于德国民法典,萨维尼给出的定义是“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

事的意思表示行为”。大多数法学家接受了这一定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与所产生的私法效果。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核心构成要素。如果法律行为能够产生主体预期的后果,按照当事人的意思安排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必须要能够自主作出意思表示,而且这种意思表示能够依法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拘束力。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当事人是否做出了意思表示且这种意思表示是否能够产生拘束力。在一些事实行为中,当事人也可能对其行为后果有一定的意思但没有表达于外(如先占),也有的对其行为后果有一定的意思而且也表达于外了(如自助),但由于不符合法律行为的本质要求而不能发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只是产生了法律直接规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并不被认为是意思表示。可见,在事实行为中,意思表示是不被考虑的。

还要指出的是,萨维尼的这一经典定义表明法律行为本身不含有“合法性的要求”。在法律行为的构成中强调合法性的要求,将不适当地突出国家对民事主体行为自由的干预,限制了私法自治。法律行为的本质不在于其合法还是非法,而在于意思自治。在法律行为的构成中强调合法性的要求,不仅人为地造成许多概念上的冲突,而且人为地形成了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等多个概念,反而使得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趋于模糊。

实际上,合法性仅仅是法律行为的效力判断要件(标准),而非其本质构成要件。在确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时必须要强调合法性要件,即“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共道德”。这样,既严格确立了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又严格区分了其效力规则(生效要件)与成立规则(构成要件)。

[3]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5-316页。

[4] 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40-541页

[5] 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可进一步区分为取缔性规范和效力性规范。所谓取缔性规范是指取缔违法之行为,对违法者加以制裁,但并不否认其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而效力性强制规范是指不仅要取缔违法的行为,而且否认其在私法上的效力,比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使订立合同的,合同绝对无效。

[6] 见合同法第402、403条

===================================================================== 2010年做的民法总论笔记(简洁应试版)

民法(一)思考题:理论部分

1.试述私法自治(意思自治)※

提示:从私法自治的含义、在民法中的体现、限制三个角度回答辅以小结

意思自治(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设权利义务,法律尊重这种选择。德国学者海因·科茨说过:“私法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个人自治或其进行自我发展的权利……”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莫过于自主参与与自由选择,私人有能力凭借自己的理性来自由地设计安排自己的生活。民法是自由之法,任意性规范多于强制性规范。私人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权利,凭借自己的意志自由的创设权利义务关系。

私法自治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部门体系,奠定了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基础地位。具体来说,私法自治在民法中最大的体现有:所有权自由、契约自由、婚姻和遗嘱的自由。契约自由是合同法乃至整个债法的核心原则,如当事人有缔约自由,选择与谁缔约的自由,解约的自由,合同以不要式为原则,要式为例外等。

意思自治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自己责任,反对连坐。哈耶克说:课以责任,也就预设了人具有采取理性行动的能力。意思自治的理念,一方面规定有过错的加害人必须对加害行为负责,即“有过错即有责任”同时也规定,既害人只有对有过错的加害行为负责即“无过错则无责任”

民法总论期末练习题(试题附答案)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的是( C) A 指导功能 B 补充功能 C 惩罚功能 D 约束功能 2、下列现象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D) A 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民(13周岁)不能结婚 B 甲公司(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济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济业务 C 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适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 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有限的订立合同的权利 3、何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一栋大楼即将建设,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一心想得到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张某。何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 D) A 自愿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4、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不包括(B ) A 家庭暴力 B 在愚人节时与某人开玩笑 C 某企业与职工签订工伤概不负责的协议 D 串通投标的行为 5、下列各项中,违反民法自愿原则的有(A ) A 赵某在服装市场上询问一件衣服的价格之后,摊主强要其购买的行为 B 钱某与孙某自愿达成的移转抵押物占有的抵押合同不能产生抵押权设定的法律效果 C 李某申请安装电话被要求在一份已经拟好的格式合同上签字 D 周某(老烟民熟知烟的价格)花10元钱从小贩吴某的手中购得红塔山香烟一条,经查,该烟为假烟 6、下列行为中,不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B )

A 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B 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电脑的行为 C 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D 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7、孙某在本市闹市区有一处商业门面房,李某多次与其商谈转让事宜。当孙某得知即将兴建的平安大道将从自己的房屋位置通过,就将该房转让给李某。孙某的行为违反了下列民法的哪一基本原则?( A) A 诚实信用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公序良俗原则 D 自愿原则 8、甲知其新房屋南面临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南面高楼建成,乙德尔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D) A 平等原则 B 自愿原则 C 公平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二、多选题 1、在民法中,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当事人( AC) A 地位平等 B 意思自由 C 平等协商 D 等价有偿 2、具体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民法制度有(ABCD ) A 先契约义务 B 后契约义务 C 缔约过失责任 D 合同履行 3、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有( ABCD) A 欺诈行为 B 赌博 C 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抵押的合同 D 以继续通奸作为房屋赠与的附条件合同 三、判断题1、对 2、错 3、对 1、先契约义务体现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射幸行为都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3、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一、选择题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报告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一.甲、乙系同事关系,交往较深,一日,乙因其妻重病住院治疗,甲同乙一同前往医院,因尚差住院费8 000元,甲便替乙垫付,数月后,乙拿8 000元归还甲,甲说:“你现在比较困难,你先用着,以后再说。”乙表示感。四年过后,甲、乙之间因工作发生口角,甲要求乙归还欠款8 000元,乙认为此笔钱甲已经赠给乙,所以不予归还,同时认为,诉讼时效已过。 问: 1.甲、乙之间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什么?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变更? 甲、乙之间一开始形成了借贷关系,后来乙归还欠款时,甲通过意思表示以后再说,据此不能认为甲有赠与的意思,因此甲、乙之间的借贷关系并未变更为赠与关系。 2.甲是否有权请求乙归还此笔欠款,乙是否应归还? 乙认为诉讼时效已过,系行使抗辩权,但是由于双方并没有明确约定还款日期,而是刚刚提出归还欠款,因而诉讼时效并没有过,甲有权要求乙归还欠款。 二.甲被法院宣告死亡,甲父乙、甲妻丙、甲子丁分割了其遗产。后乙病故,丁代位继承了乙的部分遗产。丙与戊再婚后因车祸遇难,丁、戊又分割了丙的遗产。现甲重新出现,法院撤销死亡宣告。 1.甲是否有权要求丁和戊返还财产? 甲有权要求丁和戊返还财产。 2.其围如何?

围:甲的财产最终为丁、戊继承,故丁首先应当把其直接继承的甲的财产返还;其次,丁代位继承的乙的财产中所包括的乙从甲处继承的财产,丁也应该返还;再次,丁、戊应将从丙处继承的而丙从甲处继承的财产返还给甲。 三.渔民某于1992年出海打鱼,遇风浪一直未归。1998年其妻钱某不得已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亡。某有两个孩子,分别为甲、乙,某夫妇有房屋6间,渔船一条(已经随某失踪而灭失了),摩托车一辆。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后,某留下的遗产开始继承。房屋一间由其父亲继承,其余财产均由钱某和甲、乙继承。某死后,钱某生活十分困难,1999年,钱某将摩托车卖给了同村的某。后迫于生活压力,钱某又将乙送给某夫妇作为养子。2000年,钱某改嫁给周某。这件事情让某的父亲无法理解,经劝阻无效后,向法院提出要求自己作为甲的监护人,理由是钱某作为甲的监护人对其不利。不久,周某死亡。2001年,某回来了,原来当时被海风刮到A国,失去记忆,现被送回。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的父亲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甲的监护权?为什么? 某父亲无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甲的监护人。因为根据《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有在前一顺序具有监护资格的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监护人明显不利,才能通过人民法院的指定,由后一顺序的有监护资格的人将其取代,而本案中某的父亲的顺序后于钱某,而且其取代某成为甲监护人的理由并不成立,所以某父亲无权请求法院变更甲的监护人。 (2)某是否有权要求其父亲返还继承的一间房屋?为什么? 某有权请求其返还继承的一间房屋。因为根据《民法通则》第25条的规定以及最高法关于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被撤销宣告死亡的人有权请求继承其财产的自然人或组织返还财产或者给于适当补偿。 (3)某是否有权要求某返还摩托车?为什么?

民法总论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民法总论期末考模拟试题(体验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答案:C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2.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解析: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3.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答案:A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革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解析: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适合A的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答案:AD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死亡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失踪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宣告死亡须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公告期为3个月。 2.下列哪些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BD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 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解析:法律中明确规定对某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限制的属于法定条件,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法律规定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被剥夺继承,否则应按法定继承进行继承。 3.期待权包括下列哪些权利?答案:BCD A.已具备全部要件,从而被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B.以附停止条件和附始期法律行为所设定的权利 C.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 D.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 解析:已具备了权利能力和法律行为的全部要件,但当事人尚未实际享有权利,当事人实际享有权利有待于某种条件的成就或期限的到来。

民法总论笔记于飞

绪论 第一节民法的意义 一、民法与民法学 (一)民法的定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语源----市民法。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事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民事而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2、财产关系 (1)财产,指对人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 (2)静态财产关系、动态财产关系 (3)特征:利益与主体可以分离 3、人身关系 (1) 人格关系 (2)身份关系 (3)特征:利益与主体不可分离。 (三)民法的分类 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以是否仅表现为民法典为标准。 2、狭义民法与广义民法 以一国的私法体制为标准。 3、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以适用层次不同为标准。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民法的历史沿革 1、罗马民法 (1)十二铜表法 (2)民法大全 (3)罗马法复兴 2、近代民法 (1)近代民法的法典化 (2)近代民法模式 A、抽象平等的人格 B、私的所有 C、私法自治—意思自治 D、过错责任 3、现代民法 (1)具体的人格(2)私的所有受限制: (3)意思自治受限制(4)无过错责任: 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陆法系: 罗马法系、成文法系。

(2)英美法系: 普通法系、判例法系。 (二)中国民法的历史沿革 1、古代中国无实质上的民法 2、清未修律: 3、民国民法: 4、建国以后的民法编纂: 三、民法的体系 (一)法国式 法学阶梯式 (二)德国式 学说汇纂式,潘德克吞式 四、民法的本质和本位 (一)民法的本质 1、民法是市民社会之法 2、民法是私法 (1)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标准 (2)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意义 A、实践意义: B、认识意义: C、私法优位主义与公法优位主义: D、私法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 3、民法是权利法 4、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 (二)民法的本位 1、义务本位: 2、权利本位 3、社会本位 4、中国民法之本位 五、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的渊源,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中不同的渊源 (三)成文法的局限性与克服 (四)我国民法的渊源 1、直接渊源: (1)绝对效力的直接渊源 (2)相对效力的直接渊源 2、间接渊源 六、民法的适用范围 (一)民法的效力 1、时间效力 (1)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2)新法废除旧法原则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事法律关系 2.请求权 3.权利能力 4.宣告失踪 5.委托授权行为 6.诉讼时效 二、判断题 1.在我国,判例是作为民法的正式渊源存在的。() 2.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 4.在中国,任何法人的成立都需要经过登记。() 5.自然人甲乙之间签订一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的借款合同,该合同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合同。(?? ) 6.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改嫁于丙,其后丙死亡。一年后,得知甲仍在世间。死亡宣告撤销后,甲和乙的婚姻关系自动恢复。() 7.法人的权利能力因经营、业务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8.人格权属于绝对权,债权属于相对权。() 9.小女孩甲(8岁)与小男孩乙(12岁)放学后结伴回家。一日,甲对乙讲:“听说我们回家途中的王家昨日买了一条狗,我们能否绕道回家?”乙说:“不要怕!被狗咬了我负责。”后甲和乙路经王家同时被狗咬伤住院。则王家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10.实践性法律行为成立不以交付实物为要件,诺成性法律行为成立以交付实物为要件。(?? )三、填空题 1.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以法条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相关条文为依据对法律进行的解释在民法解释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3.在物的分类中,凡可进行实物分割而不会改变其经济用途和价值的物称为____________。4.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的,视为。5.法人因分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7.法人以其所在地为住所。 四、单项选择 1、我国自然人从(? )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年满18岁起?? B.年满16岁起?????? C.年满10岁起?????? D.出生时起 2、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为(? )。 A.法定代理人?? B.法定代表人??? C.指定代理人???? D.委托代理人 3、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配偶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双方的夫妻关系(? )。 A.自行恢复????????????????????? B.不得认定自行恢复 C.视配偶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D.视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4、自然人在战争中下落不明,其家属要申请宣告死亡,必须在(? )。 A.下落不明满4年后??????????? B.下落不明满2年后 C.从战争结束时起满4年后??? ?? D.从战争结束时起满2年后 5、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须发生在时效期间的(?????? )。 A.任何阶段??? B.最后六个月??? C.最后三个月??? D.前六个月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一、甲、乙系同事关系,交往较深,一日,乙因其妻重病住院治疗,甲同乙一同前往医院,因尚差住院费8 000元,甲便替乙垫付,数月后,乙拿8 000元归还甲,甲说:“您现在比较困难,您先用着,以后再说。”乙表示感谢。四年过后,甲、乙之间因工作发生口角,甲要求乙归还欠款8 000元,乙认为此笔钱甲已经赠给乙,所以不予归还,同时认为,诉讼时效已过。问: 1、甲、乙之间存在得民事法律关系得性质就是什么?民事法律关系就是否变更?甲、乙之间一开始形成了借贷关系,后来乙归还欠款时,甲通过意思表示以后再说,据此不能认为甲有赠与得意思,因此甲、乙之间得借贷关系并未变更为赠与关系。 2、甲就是否有权请求乙归还此笔欠款,乙就是否应归还? 乙认为诉讼时效已过,系行使抗辩权,但就是由于双方并没有明确约定还款日期,而就是刚刚提出归还欠款,因而诉讼时效并没有过,甲有权要求乙归还欠款。 二、甲被法院宣告死亡,甲父乙、甲妻丙、甲子丁分割了其遗产。后乙病故,丁代位继承了乙得部分遗产。丙与戊再婚后因车祸遇难,丁、戊又分割了丙得遗产。现甲重新出现,法院撤销死亡宣告。 1、甲就是否有权要求丁与戊返还财产? 甲有权要求丁与戊返还财产。 2、其范围如何? 范围:甲得财产最终为丁、戊继承,故丁首先应当把其直接继承得甲得财产返还;其次,丁代位继承得乙得财产中所包括得乙从甲处继承得财产,丁也应该返还;再次,丁、戊应将从丙处继承得而丙从甲处继承得财产返还给甲。 三、渔民赵某于1992年出海打鱼,遇风浪一直未归。1998年其妻钱某不得已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亡。赵某有两个孩子,分别为赵甲、赵乙,赵某夫妇有房屋6间,渔船一条(已经随赵某失踪而灭失了),摩托车一辆。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后,赵某留下得遗产开始继承。房屋一间由其父亲继承,其余财产均由钱某与赵甲、赵乙继承。赵某死后,钱某生活十分困难,1999年,钱某将摩托车卖给了同村得孙某。后迫于生活压力,钱某又将赵乙送给李某夫妇作为养子。2000年,钱某改嫁给周某。这件事情让赵某得父亲无法理解,经劝阻无效后,向法院提出要求自己作为赵甲得监护人,理由就是钱某作为赵甲得监护人对其不利。不久,周某死亡。2001年,赵某回来了,原来当时被海风刮到A国,失去记忆,现被送回。请回答下列问题:

民法总论练习题及答案一

《民法总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依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民事权利分为 ( A )。 A 绝对权与相对权 B 财产权与人身权 C 请求权与形成权 D 主权利与从权利 2、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顺序是( D )。 A 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 B 兄弟姐妹、配偶、父母、子女 C 子女、配偶、父母、兄弟姐妹 D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3、某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在广州,在北京、上海、南京设有三个办事处,则此公司的住所为( B ) A 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 南京 4、王家为孙子王晓过生日,却为确定出生日期犯愁。王晓的母亲记得儿子是8月28日晚出生,医院的接生记录簿上记载的是8月29日,出生证上记载的是8月30日,而户口簿上记载的是9月1日。依照有关法律,王晓的出生时间应以哪一日期为准? ( D )A 8月28日 B 8月29日 C 8月30日 D 9月1日 5、李某年龄16周岁,接受叔叔遗赠10万元,靠此款丰衣足食,李某( C )。

A 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 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 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6、公民甲的户籍在上海,最近这两个月在北京培训学习。依照法律规定,( D )。 A 上海与北京都是甲的住所 B 上海与北京都不是甲的住所 C 上海是甲的居所,北京是甲的住所 D 上海是甲的住所,北京是甲的居所 7、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在甲搬入新居后,将甲现居住的房屋出租给乙。这一民事行为属于( C ) A 附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 B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C 附始期的民事行为 D 附终期的民事行为 8、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与丙结婚。一年后,丙死亡,同时乙得知甲仍然在世,经电话联后,乙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对甲的死亡宣告。甲的死亡宣告被撤销后,甲与乙的婚姻关系( C ) A 视为自行恢复 B 经甲同意自行恢复 C 并未自行恢复 D 经乙同意自行恢复 9、下列不属于形成权的是(C )。

民法总论超好笔记 12

第一章 民法概论 <一>民法概念: 1,意义(了解). 2,调整对象(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研习,因为这是学习民法的基石之一,虽然一直没出过题,但是有助于民法整体框架的搭建,我复习的时候,是按简答题的形式复习的.广大考友一定要重视,基础的基础啊,里面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论述,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就要绝对要熟记) 3,调整方法(了解)(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4,民法的概念和基本观念:<1>,主体平等;<2>,意思自治;<3>权利本位.(此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容易出题,尤其是论述题,好象"意思自治"于04 年考 过了, 本人复习的时候是按论述题的答题套路复习的,此内容的复习切记不要局限与教材,要多加注意其他教材的论述以增加个人的理论水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论述题的答法绝非平时考试的答法可比,对考生的专业语言驾驭能力较高,里面要多加注意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主体平等较好论述) <二>,民法的性质 本节可以说是是"出题者与考友的必争之地",本人复习的时候,注意过其他学校的民法入学试题,有很多学校的论述题对这部分内容青睐有加,西政的历年真题也考过这部分.因为这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能考出考生的理论知识! 1,民法是市民法(市民社会的概念,本人只是简单的书本了解,一直没有领会到其本质的精神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领会的比我多一点,如果大家仅仅为了考试,教材的论述应该可以应付答题了,在这,我就不在多说!记得有道题是"论民法的市民法性质",应该是人大的,大家不要忽视对"市民法的理解") 2,民法是私法(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透彻,我结合其他教材,把他完整如下) <1>,法学中关于公私法的划分(这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材有所论述) <2>,民法是私法:主体是私人;本质是权利;形 式上表现为授权性规范. <3>,强调民法私法性质的意义:确定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确立"私法优先"对社会的意义 3,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调整以平等为特征的市民社会关系,其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私法的维护调动市民进行民事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性质. <1>,民法以私法神圣为重要原则; <2>,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3>,民法以权利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 《三》,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区别 这一节的内容个人认为属与一般了解,因为,关于民法与经济法和商法还有婚姻法的关系在几年前属于理论争议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经渐渐不在有人提起了,故本人复习的时候仅仅是做一般性了解,但是,出于防范的考虑,建议大家至少要有印象! 〈四〉,民法的渊源(如果你连这个在复习之前都不知道,那你就要在头上扎个绷带好好复习了 ) <五〉,民法的适用: 1,运用范围(了解);2,运用原则(重点掌握,虽然考题不会直接出到,但是,作为一名有志于民法研究的人,不掌握它,就象上街不穿衣服一样难堪);3,民法的解释(了解)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要求大家一定要读懂,吃透,理解,并且能够很好的用自己的方式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民法总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法硕《民法总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少答或多答均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有一个正确答案 、甲将自己的一条金项链卖给乙,甲怕乙后悔,当即请在公证处工作的朋友丙到场作证。他们 的行为属1 A )。于( B. 多方法律行为A. 双方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 D. C. 要式法律行为 个月之内其弟大学毕业不分回当地工作,就把房租给他。这一法律32、某甲向某乙租房,某乙说:如果A 。)行为是( B.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A.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 D.不是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C.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C 3、李某,年龄已满16周岁,接受叔叔遗赠10万元,靠此款丰衣足食,李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A 、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 C、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现无钱,月底向甲催讨,甲表示:月底归还,但届期甲未还钱。乙74、甲向乙借款3000元,约定当年6月底时,乙就要求甲还钱,甲不允,该民事权利最终的二年诉讼时效起算,乙同意。 但至10保证年底归还”C )日应为(。 日月A.次年的11 1当年的7月日B. 11月1日C. 当年的借款时D. A (5、诉讼时效期间是由:) A法律直接规定的 B当事人约定的 既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C D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 B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消灭的是(6. 实体权和胜诉权D. 起诉权胜诉权 A.实体权利 B. C. (其实目前的观点是抗辩权发生说,并不消灭胜诉权。如果对方不主张诉讼时效抗辩,那么原 告是可能胜诉的。因此,本题消灭的胜诉权应理解为是在对方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前提下) C )、下列关于复代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有(7. A.复代理人由原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选任 B.复代理人代理行为的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C.复代理人以原代理人的名义行使代理权

民法总论试题2

民法总论试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司法考试网点击数:31592 更新时间:2006/2/11 11:10:33 热 一、单项选择题 1.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答案:C 解析:见《执行民法通则意见》第51条规定;"在合伙经营过程中增加合伙人,书面协议有约定的,按照协议处理;书面协议未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的,应当认定入伙无效?quot;《合伙企业法》第44条第1款规定:"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并依法订立书面入伙协议。" 2.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答案A 解析: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

意思表示。 3.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革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答案:A 解析: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适合A的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死亡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失踪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案:AD 解析:宣告死亡须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公告期为3个月。 2.下列哪些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民法学自考笔记(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 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民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3年列宁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我国民事立法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等价有偿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一、我国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3、民法为实体法。 4、民法为私法。也有私法公法化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民法总论案例分析 1.甲、乙、丙均为经营长途客运业的专业户,三人商定合伙经营跑运输,每 人出资10万元入伙,同时甲提出其业务经理丁善于管理,可以由丁以其管理才能入伙,不须交纳出资,乙、丙表示同意。四人一致同意由丁作为日常业务负责人。后甲因其他事项提出退伙,并放弃其在合伙中的份额,乙丙丁三人表示同意。三天后,丁在运输过程中撞伤他人,需支付赔偿费50万元,为此引起纠纷。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以其管理才能入伙是否有效?(5分) (2)甲放弃的份额应如何处理?(5分) (3)赔偿费50万元应如何承担?(5分) 2.2008年元月,甲、乙、丙共同设立一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约定:甲以现金 人民币5万元出资,乙以房屋作价人民币8万元出资,丙以劳务作价人民币4万元出资;各合伙人按相同比例分配盈利、分担亏损。合伙企业成立后,为扩大经营,于2008年6月向银行贷款人民币5万元,期限为1年。2008年8月,甲提出退伙,鉴于当时合伙企业盈利,乙、丙表示同意。同月,甲办理了退伙结算手续。2008年9月,丁入伙。丁入伙后,因经营环境变化,企业严重亏损。2009年5月,乙、丙、丁决定解散合伙企业,并将合伙企业现有财产价值人民币3万元予以分配,但对未到期的银行贷款未予清偿。2009年6月,银行贷款到期后,银行找合伙企业清偿债务,发现该企业已经解散,遂向甲要求偿还全部贷款,甲称自己早已退伙,不负责清偿债务。银行向丁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丁称该笔贷款是在自己入伙前发生的,不负责清偿。银行向乙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乙表示只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清偿相应数额。银行向丙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丙则表示自己是以劳务出资的,不承担偿还贷款义务。 根据以上事实,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各自的主张能否成立?分别分析并说明理由。(5分)(2)合伙企业所欠银行贷款应如何清偿?(5分) (3)在银行贷款清偿后,甲、乙、丙、丁内部之间应如何分担清偿?(5分) 3. 2000年,刘某的妻子急病住院急需用钱,刘某打算卖掉老家的三间平房。刘某委托老家的张某帮忙卖房,张某同意。高某知道后,找到张某,表示要买这三间平房,并表示要给张某500元的好处费,让张某以低价卖给自己。张某答应高某的要求,以低于市场价的价钱把这三间房卖给高某,高某给张某500元的好处费。张某把卖房的事告诉刘某,由于刘某不知道老家的房价,同意张某把房卖给高某。高某把三间平房拆除后进行了翻新。2001年,刘某回老家,邻居告诉刘某张某以低于市场价的价钱把这三间房卖给高某并收取好处费一事。刘某找到张某,表示房子卖了并已经翻新,不再要回,但要求张某赔偿自己的损失。张某

民法总论笔记

民法总论笔记 一,民法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点:民法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1。平等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处于平等地位的人。 2。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有时国家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也包括在人的外延里。3。自然人与法人称为私主体,民法与私法同义词。 4。私法主体与公法主体相对应,民法调整私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5。公法主体不是平等的关系。 二,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基于财产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占有,支配,使用,处分。 2。财产:有利益,价值。能够为人作为利益享有对象,能够为人所支配,不具有自然人的人格。 有经济价值,能够为人所支配,不具有自然人人格的事物。可分为积极和消极财产。 3。财产关系可分为财产所有关系(对物的财产所属),财产流转关系(交换,分配) 4。民法调整私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5。财产可分为积极和消极的,有形和无形的。 6。财产权内容可分为物权,知识产权(准物权),继承权,债权。 7。财产关系主体地位,身份平等。财产关系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财产生产者和所有者。8。财产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按当事人的意志产生。此种财产关系基本上是等价有偿关系。 三,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是人格关系和身份的合称。 2。人格:作为法律上人的资格。法律主体关系。 3。人格要素分为物质性要素和精神上要素。 4。人格关系:每一个人基于彼此的人格要素形成的相互尊重,互不侵犯的关系。 5。身份关系:人与人之间基于彼此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6。民法身份关系是身份法中的关系,家族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中体现身份。 7。罗马法分人法和物法。 8。罗马法的人法对人身份进行分类,决定主体。 9。罗马法中的具有主体资格的三个条件:自由人。家族中的家长。罗马城邦内市民。10。现代将“人身”统称与罗马法有关。 11。现代民法的身份关系分为:配偶权。亲权。亲属权。 12。民法所调整人身关系的特点:人格权与身份权与权利主体密切相关。人格权与身份权有专属性 和排他性。人身权内容本身没有财产价值。 13。民法的理念:人法重于财产法。 四,私法的历史性和私法的法典化。 1。民法分形式民法(民法典),实质性民法(部门法意义上的)。 2。近代民法是三大法律系统的产物:罗马法。日耳曼民族习惯法。教会法。

民法总论

民法总论

————————————————————————————————作者: ————————————————————————————————日期:

民法总论(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C ) A、都是无偿的 B、都是有偿的 C、一般是无偿的 D、一般是有偿的 2、甲知其房屋南边领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但佯装不知,将房屋出售与乙。半年后,南边高楼建成,乙之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在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D) A、权利不受侵害原则 B、平等互利原则 C、情势变更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3、12岁的甜甜与他人订立了一个与其年龄和智力均不相符合的买卖合同。后来,甜甜的父亲追认订立的合同有效,甜甜的父亲行使的权利属于() A、形成权 B、抗辩权C、请求权D、支配权 4、8岁的儿童属于( C)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5、高中生赵某于1990年9月2日出生,2008年6月1日在校将同学李某打伤,致其花去医药费3000元。2008年7月赵某毕业后进入一家工厂工作。2009年2月,李某起诉要求赵某赔偿医药费。该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A、赵某承担,因赵某在诉讼时已满18周岁,且具有经济能力。 B、赵某父母承担,因赵某在侵权行为发生时未满18周岁,没有经济能力。 C、主要由赵某父母承担,赵某适当赔偿。 D、主要由赵某承担,赵某父母适当赔偿。 6、在下列类型的法人中,具有意思机关的( ) A、股份有限公司B国务院 C、市公安局 D、县人民政府 7、甲以个人所有的2万元出资与他人设立合伙企业,对于合伙债务,甲应当以( )来承担。 A、个人财产B、合伙所取得的收益

民法总论A卷试题答案

试题名称:民法总论 层次: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每题2分,共20分。) 1. 乙委托甲到外地采购复印机,但甲却利用乙交给的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购买了打印机。甲的这种代理行为构 成( A ) A.表见代理B.滥用代理权C.越权代理D.隐名代理 2. 甲被宣告死亡,其配偶乙与丙再婚后丙死亡。现甲返回住所地,经本人申请撤销了对甲的死亡宣告。因甲、乙 均为单身,双方的夫妻关系( D ) A.自行恢复B.经甲同意后恢复 C. 经乙同意后恢复D.不能自行恢复 3.装修公司甲在完成一项工程后,将剩余的木地板、厨卫用具等卖给了物业管理公司。但甲营业执照上的核准经 营范围并无销售地板、厨卫用具等业务。甲乙买卖行为法律效力如何?( A ) A.属于有效法律行为B.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C.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D.属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4. 甲见丙的门口栓着一条狗,就上前挑逗,恰逢乙路过,该狗窜上将乙咬伤。经查,该狗是丙为丁代养的。对乙 的伤害,应由( A )负责赔偿。 A.甲B.丙C.丁D.丙、丁 5. 医疗行为致害责任适用( A ) A.过错推定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公平责任原则D.加害责任原则 6. 在民法解释上,仅依法律文句的文义解释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而扩大该条文文句含义的解释,称为( C ) A.文义解释B.体系解释C.扩张解释D.反面解释 7.下列事物中,不属于民法上的物的是( B ) A.黄金B.月球C.货币D.石油 8. 甲明知道做空的汽车刹车装置有时不起作用,但在出卖给乙时并没有告知。一日,乙在驾车送货因刹车不灵导 致翻车事故。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C ) A.自愿原则 B.等价有偿原则 C.诚实守信原则 D.公平原则 9. 因下列情形而受损害的,不属于免责事由的是( D ) A.病人同意作手术B.参加拳击比赛而受伤C.乘客跳火车自杀D.儿童误入高压变电室致残10. 甲欠乙1万元到期未还。2003年4月,甲得知乙准备起诉索款,便将自己价值3万元的全部财物以1万元卖 给了知悉其欠乙款未还的丙,约定付款期限为2004年底。乙于2003年5月得知这一情况,于2004年7月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乙提出的下列哪一项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法院支持?( A ) A.请求宣告甲与丙的行为无效B.请求法院撤销甲与丙的行为 C.请求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甲对丙的1万元债权D.请求丙承担侵权责任 二、多项选择(每个题目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般情况下,侵权责任的构成须包括以下要件(ABCD ) A.损害事实的存在B.损害与行为间有因果关系C.行为具有违法性D.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 2. 致人死亡的赔偿范围应包括(ABCD ) A.一般伤害所应赔偿的费用B.丧葬费C.死者生前抚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D.死亡赔偿金 3. 在民法的适用上,应当遵循的规则包括(ABCD ) A.特别法优于普通法B.强行法优于任意法C.后法优于前法D.例外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4. 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包括(ACD ) A.受害人同意B.紧急避险C.不可抗力D.正当防卫 5. 下列属于民法法律部门的子部门的是(ABC ) A.合同法 B.婚姻法 C.继承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表见代理:又称表示代理,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第三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 其实施民事行为的一种代理。 3. 民事权利能力: 第 1 页共4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