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俗的浪潮教案

通俗的浪潮教案

通俗的浪潮教案
通俗的浪潮教案

第10课通俗的浪潮

说课人:郭璐萍

教学目标:

1、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2、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

3、学生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对美术的“雅”、“俗”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正确并准确理解“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及其对美术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美术作品的“雅”、“俗”有一个简单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都创作版画插图。)

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

b、印刷出版,广泛传播;

c、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

d、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

大众文化的特点:

a、商品性;

b、通俗性:

c、流行性;

d、娱乐性;

e、大众传媒的依赖性。

简单介绍画中故事情节:西厢记·窥柬(明代)陈洪绶明代晚期,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这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来是不无关系的,陈洪绶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窥柬”一幅尤为精彩。画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表情活灵活现。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画面暗合《西厢记》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

2、观赏影片和图片:观看两次相隔30年的春晚表演和两张不同时期的唱片封面,说说短短数十年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原因有很多,我想到的有以下两点:

1、大众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2、经济、科技的发展刺激了美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的出现,照相机的进步,以及出图软件的开发。

通过这问题引出今天的课题“通俗的浪潮”。

二、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

1、《烟草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你怎么看待这件作品的?

(在《新华字典》中,对雅的解释是“正规标准”和“美好大方”。而俗呢,则为“大众习见”和“趣味不高”。)

这其实不是件“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很现在商店卖唱片附送的明星海报是一个道理。这些画是水彩画,并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完成的,画了个时髦的女性,形象画的很逼真;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但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在当代这种海报已成为旧上海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很有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所谓大俗即大雅。所以“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电影海报(越接近大众文化,越被大多数人认同,就越容易显得“俗”气。)(电影海报的作用,就是准确快速的传达给你电影的信息。)

老电影海报(松花江上、飘)。这组海报有什么特点?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海报基本上以手绘的方式,采用西画颜料和西画造型方法完成的。)

美国商业大片海报(指环王、蝙蝠侠)。海报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代海报基本都属于电脑美术作品,电脑上的制作的普及代替了传统的手绘,其更具观赏性。应大众的审美的需要,出现了有很强视觉效果的海报。)

文艺电影海报(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红高粱)

(相对来说文艺片的海报更具艺术性一些。)

3、通过3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对美术作品“雅”、“俗”的认识。

①《非主流》,曾经“风靡一时”的时装风格,夸张另类,但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反感。

《小清新》,撞色搭配,而且是极具挑战的红绿搭配,却给人耳目一新,舒适清新的感觉。

②《月景》商品画,这样的画表现的很有大众讲的所谓“像”的因素。在色彩搭配上和写实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星夜》凡高,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极具个人魅力。

③《六顺图》,商品画,技法比较糟糕,画面表现手段很平常无奇,其题材也很显俗气。

《小鱼都来》齐白石,画面的题材很平俗,画家在表现这题材却一点也不俗气,直率自然,有不可言说的清旷意境,当然和他幼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小结:“雅”与“俗”本无固定的界定标准,且“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认识“雅”、“俗”之分,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立场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通俗文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

出示文革宣传画,并简单描述这段文化的特征。

(思考:假如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你可以做出怎样的美术作品?)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画家想表达什么想法?)

面对“文革”大批判文化向新消费主义文化的转变,艺术家所作出的阐释,充满了智慧、幽默和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他以观念主义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残存的英雄主义幻觉及其没落。两种文化的的碰撞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对波普艺术图像风格的个人化阐释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符号。

四、练习:欣赏下面的美术作品,谈谈作品中参考了哪些大众文化的元素。

1、《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主要是参考非洲土著艺术,特别是非洲面具。

2、《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以梦露的照片为型,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

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3、《盘》汪正虹

以中国传统的盘为原形,用玻璃钢制作,放大了数倍后做成雕塑。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展现给世人。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4、《赤色的威胁》曾岳

以中国古代地震仪为型,以当代“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为主题,作者通过一种非常巧妙、幽默的艺术语言,展现给大家。

5、《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

印象派画家马奈、雷诺阿和德加则是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著名画家。《牧女游乐园酒吧》是马奈的最后一件杰作,画中的酒吧是画家、也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最常光顾的消费场所。《红磨坊街的舞会》描绘的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流行娱乐活动。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酒吧和露天舞会成为艺术主题进入画面,说明了大众文化对这些敏感艺术家的影响。劳特雷克是后印象派画家,他也为舞会、表演节目等绘制招贴画,唯美主义画家比亚兹莱则投身于绘制文学著作的插图,虽然他们的作品都是艺术经典,但也是19世纪末欧洲大众文化的体现。以上几位法国、英国画家都是日本浮世绘的爱好者,而浮世绘也是为大众设计、描绘的。

五、总结

“雅”与“俗”是艺术品评中常用的标准。大众文化常被归入“俗”的一类。但大众文化的诸多元素又频频出现在现代艺术经典之中,反过来被当作“高深”的精英艺术。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要尝试去找出大众文化的因素,并去分析那些艺术家运用大众文化的方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20XX-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争斗教案 川教版1.doc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争斗 教案川教版1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 家维护主权的争斗教案川教版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埃及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记住“非洲独立年”和纳米比亚独立的时间,了解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的胜利和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理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读本节教材的历史插图和地图,学习获取图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2、分析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与第三世界兴起的关系,学习概括历史问题,建立知识结构网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亚非拉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振兴而艰苦奋

斗,不懈努力的爱国精神; 2、初步认识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认识民主、平等、发展是世界的进步潮流,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必将遭到唾弃。 2重点难点 一、重点:埃及“七月革命”和古巴革命。 二、难点: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7课 学生回答有关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知识,教师引导过渡) 在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同时,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也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尤其是非洲人民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终于崩溃,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活动2【练习】17课 非、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52年 纳赛尔发动“七月革命” 1962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 “非洲独立年”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59年 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 xx年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和管辖权 活动3【讲授】17课 一、非洲独立浪潮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年,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青年军官发动,推翻了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了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主权。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案例学习法”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编写指导的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对本区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地理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呈现的载体之一。所以,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言,教师应力求达到课标中的“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等,而不需要面面俱到达到所有课标要求,要有选择、有针对性。 二、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影片《Lost in Africa》(《非洲历险记》)内容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著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影片与教材的结合非常紧密,是教材内容的部分再现。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四、教学策略: 1 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 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 4 教学过程以“观看影片——讨论影片——探究原因——提出建议”这一思路进行。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并学会描述本区的整体特征。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

高中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考点预测】 1 考查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 2.结合图表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发展方向及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区域图,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 征及成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自然要 素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因地制宜,对本区域的发展措施提出评价。【自主学习】: 问题1:看地图册,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纬度、海陆位置。 ⑴经纬度置:15°W- °E;线—35°S,使其气候以

(热量带)为主;(纬线)穿过中部,使其气候呈对称分布。 ⑵海陆位置:西临洋,东临洋,东北临海。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 问题2、对比欧洲与非洲大陆海岸线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大洲海岸线(平 直或曲折) 对来自海洋 的湿润气流 影响 对海运交通 的影响 非洲 欧洲 问题3: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

区名称,描述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地形 特征: 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 问题4:写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并归纳各自的分布特点、成因和特征 ①是气候,分布在南北 纬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②是气候,分布在之间, 成因是。 特征是。

③是气候,分布在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④是气候,分布在之间,成因是。 特征是。 问题5:地理事物成因探究(参照地图册和区域地理P40- 41) 1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成因: 2东非裂谷带 成因: 分布: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直到死海附近。 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 3坦噶尼喀湖成因:板块张裂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4维多利亚湖成因:盆地凹陷(地壳运动使地面渐渐下沉,形成集

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 (2)

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补充知识: 牧女游乐园酒吧(法国)马奈马奈非常尊重传统的技法,曾在卢浮宫认真研究和临摹过提香、委拉斯贵支、戈雅、哈尔斯等人的优秀作品,后来对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形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70年末,左拉的小说启发了马奈去关注法国下等酒吧间和咖啡馆里的资本主义现实。在他晚期的画作上,卖啤酒的女人、穿短衫的残废军人、修桥的石匠等劳动者的形象常常出现。《牧女游乐园酒吧》是他晚年的一幅杰作。从这幅画上看到了一个明亮而热烈的色彩世界。构图别致,酒吧间女侍者后面是一面大镜子,因此画外的一切都隐隐约约收入画内。这种幻觉一般的景象是马奈的艺术的最新成就。画这幅画时,作者正处在难以忍受的风湿病的痛苦之中,而画面却仍映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的热情。1882年这幅画在沙龙展出后,使马奈获得了一枚法国荣誉团勋章,但马奈不需要这种官方的嘉奖。他在给美术史家塞诺的信中写道:“在您给纽威尔凯克(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美术部长)写信时,请告诉他,我受宠若惊,他竟能如此赏脸,而且一定会使我机运大转,不过要把这种持续了20年的不公正状态改变过来,已为时太晚了。”马奈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大师,在艺术上的革新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鉴赏和研究印象派这一流派时,马奈及其作品应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西厢记·窥柬(明代)陈洪绶明代晚期,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这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来是不无关系的,陈洪绶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窥柬”一幅尤为精彩。画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表情活灵活现。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画面暗合《西厢记》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 教学过程: 前一课学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现在再看一幅年画:《闹龙舟》。它跟《门神》有没有区别?(门神是传统的母题,其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很少变化;《闹龙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尚、流行通俗的新事物,可以看到一些衣着入时的人在岸边观看赛龙舟活动。) 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 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本节突出撒 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 南非洲的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 “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 础,所以本节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自我学习的提高与创新。 【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 为主线, 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 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说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注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2 、利用地形图,说出本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和主要地形区; 3 、了解本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4 、了解本区政治地图的变化和主要国家,从而理解本区“单一商品经济”的特点及成因。【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课前分组,布置每组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组的活 动主题和提示如下: ◆课前探究活动一 活动主题:自编一个情景剧,体现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 位。 (活动提示:可模拟与发达国家进行外贸交易——学习小组内的一方代表发达国家,另外一方代表某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授课人:田敏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一: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

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就像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样一本巨作,确实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所涉及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让你觉得有点空虚,甚至是害怕,他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 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埃及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记住“非洲独立年”和纳木比亚独立的时间,了解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的胜利和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理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读本节教材的历史插图和地图,学习获取图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2、分析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与第三世界兴起的关系,学习概括历史问题,建立知识结构网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亚非拉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振兴而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爱国精神; 2、初步认识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认识民主、平等、发展是世界的进步潮流,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必将遭到唾弃。 【重点难点】 一、重点:埃及“七月革命”和古巴革命。 二、难点: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幻灯片。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问题探究、讲述法、讨论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有关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知识,教师引导过渡)

在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同时,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也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尤其是非洲人民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终于崩溃,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课件展示第一个标题) 一、非洲独立浪潮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年,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青年军官发动,推翻了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了共和国。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主权。 2、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130多年的殖民统治。 3、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 4、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彻底瓦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导和升华) 1、埃及独立结束了哪一国的殖民统治?你能说说苏士运河的重要地位吗? 2、(指导学生识别教材上的《纳赛尔图》设问)为什么纳赛尔受到埃及人民的衷心爱戴?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展示图片:阿尔及利亚人民欢庆独立) (教师设问)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独立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哪一地区?纳米比亚的独立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总结过渡):战后非洲独立运动持续半个世纪,非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纳米比亚的独立,非洲人民的独立浪潮最终冲毁了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国家也为捍卫民族主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课件展示第二个标题) 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人教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气候类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内容、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黑人小朋友”,提问: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 二、讲授新知 课件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自学并完成学习目标。 课件二非洲大陆轮廓图 学生活动二: 1.在非洲大陆轮廓图中,圈出以下内容: (1)大西洋、印度洋、几内亚湾、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岛、索马里半岛 (2)穿过非洲的重要地理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 请学生小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 2.出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欧洲西部》图,对比两区域的海岸线状况。得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海岸线平直的特点。 课件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三:

1.在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的名称: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 2.归纳本区的地形特征。 3.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来分析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教师补充:本区素有“高原大陆”的美称。(补充“大地的伤疤”——东非大裂谷;赤道上的雪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过渡:不同的地形区内,分布着不同的河流和湖泊。 课件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四: 在图中找出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维多利亚湖等。 过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因此又有“热带大陆”之称。那么,这块“热带大陆”上,又有哪些气候类型呢? 课件五非洲气候分布图 学生活动五: 1.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2.找出分布最广的气候?结合课本P62,图8.28、图8.29,归纳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P62活动题1、2)。 3.总结本区气候的分布特征。 课件六非洲名人堂 学生活动六: 1.为什么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哪些部位? 教师补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 2.谈谈你对黑人文化的了解。(结合8.27 ) 【板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地形——“高原大陆” 以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 三、河流和湖泊: 刚果河—— 尼罗河—— 维多利亚湖—— 坦噶尼喀湖—— 四、气候——“热带大陆”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五、黑人的故乡(“黑非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深刻领悟国家政策 紧紧抓住股权浪潮

深刻领悟国家政策紧紧抓住股权浪潮 一、悟政策、抓时机、赚大钱! 在中国要赚大钱就要了解国家形势,掌握国家政策,把好经济动向。看看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让中国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能做行业标准的企业。发展七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是谁?是民营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钱从哪里来? 二、金融政策分析:得私募者得天下! 1.银行贷款。 银行向来都是晴天送伞,利润越好越喜欢贷给你。而新兴产业只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能抵押贷款,投资存在较大风险,银行不会冒然贷款给你的。 2.财政补贴。 企业发展出成果在前,政府补贴在后,补贴相对于投入一定是杯水车薪。 3.政府投资。 要么发国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轮不到民营企业。要么央行开动印钞机,像08年全球金融风暴,央行砸四万亿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但很多钱并没有投向实体经济,造成物价打着滚上涨,通货膨胀很厉害,老百姓单位钱的购买力下降。所以央行不可能再像08年开动印钞机,否则将民不聊生,而且也不可能直接授给民营企业,但还有一大笔钱政府可以打主意。 4.百姓银行存款。 这笔钱大约有34万亿,钱放在银行里,唯一的结果是贬值。我们国家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95%存在资金不足吃不饱的现象。近两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牌照的发放,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金融创新金融改革。有了这个牌照,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拿出自己的股权换老百姓的闲散钱。等企业发展起来,老百姓就可以获得极其丰富的回报。 结论: PE牌照的发放拉开了中国老百姓钱赚钱的合法时代的序幕,其意义就像当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序幕一样。无商不富,无股权不大富。 香港前财长梁锦松(伏明霞老公)写了一本书:《不做总统就去做PE》。 小故事: 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 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 有了1000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5.聊一聊吴英,吴英案是中国金融体制的案例典型,而她就是不

初中地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3、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出示一组“黑人照片” [提问]描述他们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等。 [教师]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显示]空白地图:“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讲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提问]在图中描画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观察它们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什么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完成导学稿中第一题)[提问]请在板图中填注印度洋、大西洋、几内亚湾、红海、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观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填图](完成导学稿第二题) [提问]请在板图中填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观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学生填图]在板图中填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教师提示]参照图7.7“非洲的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讨论(完成导学稿第题) [填注]刚果河,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该河水量大的原因 [承转]: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什么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呢? 显示:教材39页,图8.20世界各洲黑种人所占的比例及历史上非洲黑种人的迁移方向。 学生:完成书中两个问题 小结:从全球看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从非洲的角度看,黑种人由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地区90%以上的人口为黑种人,其他大洲的黑种人是从非洲迁移过去的,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改变世界的有三种力量,暴力,金钱和知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鼓励着我前行,然后就一直很想看这句话的作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学期,我好好阅读了这本书,感想良多。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 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 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从他的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次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 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它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动乱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 托夫勒首先着重论述第二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结构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并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技术领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为能源的基础,并实现了大规模集体生产,大规模销售系统构成的。农业的技术领域被工业的技术领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书中总结归纳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是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他们和谐一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并以此判断民主国家制度成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当然,托夫勒在书中也相应地说明二次浪潮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弊端。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许多特征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征一致,因此只需经过较少的破坏,痛苦和未来

生活的“雅”与“俗”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 通俗的浪潮(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 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事先通过网络了解有关“雅”和“俗”的有关知识,并找几个典型的例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课前从网络上搜索的关于典型的“雅”和“俗”的作品,各组互相评比,最后选出最能带便“雅”的作品和最能代表“俗”的作品。 同学讨论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教师引导总结:原因有很多,我想到的有以下2点:1、大众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2、经济、科技的发展刺激了美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的出现。通过这问题引出今天的课题“通俗的浪潮”。 二、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 1、《烟草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你怎么看待这件作品的? (在《新华字典》中,对雅的解释是“正规标准”和“美好大方”。而俗呢,则为“大众习见”和“趣味不高”。) 这其实不是件“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很现在商店卖唱片附送的明星海报是一个道理。这些画是水彩画,并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完成的,画了个时髦的女性,形象画的很逼真;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但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在当代这种海报已成为旧上海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很有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所谓大俗即大雅。所以“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电影海报(越接近大众文化,越被大多数人认同,就越容易显得“俗”气。)(电影海报的作用,就是准确快速的传达给你电影的信息。)老电影海报(松花江上、飘)。这组海报有什么特点?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海报基本上以手绘的方式,采用西画颜料和西画造型方法完成的。) 美国商业大片海报(指环王、蝙蝠侠)。海报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代海报基本都属于电脑美术作品,电脑上的制作的普及代替了传统的手绘,其更具观赏性。应大众的审美的需要,出现了有很强视觉效果的海报。)文艺电影海报(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红高粱)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就像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样一本巨作,确实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所涉及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让你觉得有点空虚,甚至是害怕,他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但是,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我也只能做到仰望而已。读书时我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却又是零零散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有如此的语言呢?看完之后,疑惑也慢慢解开,而且你也会觉得事情确实有它的存在理由。虽然对于专家来说,这并不是一本论证严密的书,但对于我们仍处于大学时期来说,他用那美妙的文字,向我们一步步展现出真实的未来。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授课人:盛志周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和范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部分 撒哈拉沙漠 埃塞俄比亚高原 和范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部分。 一、热带大陆和高原大陆学生自主学习: 1、标出右图上三条纬线的纬度,指出该区所在的纬度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完成填图,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学生分析回答出纬度位置特点——“热带大陆”。 2、指出该区的海陆位置特点。学生活动:略。 问题引导:梁子黑非洲之行都穿越了哪些主要的地形区?该区以什么地形为主? 师生活动: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梁子穿越的主要地形区,指出该区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二、充满生机的大地 承转:前面我们在学习亚洲气候的时候已经学过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两幅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学生活动:学生判断气候类型并指出气候特点: A: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B: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黑非洲代表植物和动物的画面。承转:视频重点介绍了热带草原上的植物和动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热带草原气候代表植物——波巴布树的生活习性,总结出其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承转:那么热带草原干湿季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活动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1)在地理图册上找出多多马和基塔莱的位置,说说它们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比较两地降

最新整理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doc

第17课非洲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 1.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了独立浪潮。1952年,谁领导“七月革命”赢得了埃及的独立?() A.尼赫鲁B.纳赛尔C.卡斯特罗D.阿拉法特 2.非洲独立运动最先发生于() A.东非B.西非 C.南非 D.北非 3.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非洲的近代,不只书写着屈辱和辛酸,更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自强不息的改革;今天,非洲雄狮正在加速奔跑,10多亿非洲人民正致力于现实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二战以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一年是() A.1952年 B.1856年 C.1960年 D. 4.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席卷南北。下列叙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庇护的君主统治 B.1962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D.,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尼日利亚宣告独立 5.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给非洲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3月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这标志着() 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三角贸易”的结束 D.多极格局的形成 6.他被称为“上帝给南非的礼物”和“南非给世界的礼物”,竞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他是() A.纳赛尔 B.卡斯特罗 C.玻利瓦尔 D.曼德拉 7.非洲在近现代历史上饱受西方殖民侵略,但非洲人民从未放弃过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下列选项属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的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C.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D.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8. ,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巴拿马运河迎来百年庆典。这条举世闻名的哈水道曾长期受控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巴拿马

浪潮2.0“区块链是个谜

浪潮2.0—区块链是个谜?(新金融与新经济的底层技术革命)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看法。我是今天的分享人段新星,中国最大的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公司OKcoin品牌总监。 今天的题目是区块链,新金融和新经济的底层革命技术。我看大家也很热情的发来了一些问题和信息。我不太愿意用一些可以谷歌或者百度到的内容或文字来阐述这个概念,而是希望能够用一些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给大家区块链这个问题的本质。因此今天不会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全网共同记账、多长时间更新一次,以及去中心化以及公钥、私钥加密等等,也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到,区块链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每一代人都会有一个非常革命性和突破性的技术。比如:90年代的互联网,再往前看贝尔的电话技术,它们其实非常便捷。有了电话,有了手机,我们就可以端对端及时的发送信息进行通讯,有了互联网Internet,以及其上的微信和QQ,语音、文字、视频等“信息” “数据” 可以方便传播,及时达到让人们之间的联系和联络更加直接、便捷。总体而言,传递“消息”的网络已经非常发达,直接、便捷、流畅。但是现在我们在传递钱、资产这样的“价值value” 时,我们的网络还是处于一个十分臃肿、低效的状态。某些方面甚至不如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网络。 我们设想一个例子,假定在一万年前的场景,我手里有一个贝壳,对方有一袋盐,我俩简单直接的换走,而我们不需要知道过多对方的信息,也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其他家庭住址、身份证、信用等冗余信息。我要的东西我认为对你有价值,你的东西也对我有价值,我就可以直接跟他请求交换。但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复杂以及不必要之物充斥到我们的价值传输网络中。现在,再看一下我们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交换过程,我们必须依赖于银行。首先把我们的价值转化为银行记账单位,然后通过一个中心化的节点银行,进行这种价值的传输。 那我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就可以发现区块链,意味它是一个“去中介化”的“价值传输网络”。理解这一点的话,对我们理解他的其他种概念,就会非常便捷。 涉及到这种区块链的源头。经常性的有这样一些误解,例如两种非常流行的误解,一种是说比特币先于区块链的出现,比特币与区块链是父与子的关系。还有一种是区块链是比特币之后出乎人们的意料的一个生成物,并不在最初的设计中。而且区块链是一个比较老的技术,已经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八年之久(2008年),它最开始就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网络载体而存在的。 只是一开始它的光芒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去凸显出来,而是被比特币所遮盖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