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134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L37No.2

图1滨里海盆地和Kashagan油田分布图‘31]

稳定增长的探区[7]。

2000--2008年全球成熟探区中发现的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勘探历史很长的西西伯利亚、北海、北非、南美马拉开波与中国渤海湾等盆地∞】。目前,勘探领域由陆地向海洋(滩海)、目的层由浅向深、圈闭由构造向岩性一地层型转变[5矗引。

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北部,面积8×104km2,1914年以来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1×108t,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2.5×108t,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4974×108m3[32’33|。2000年发现的Cueta-Tomoporo(休达一托莫波罗)油田是近10年来全球油气大发现之一,位于马拉开波湖东南部,储集层为N,与E。浅海相或河流三角洲砂岩,埋深一般在4570~5180ITI,孔隙度12%~17%,渗透率180×10-3~1800×10~“m2,储量1×108t[3引。

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亚马尔地区面积21.5×104km2,已发现油气田51个,天然气可采储量30.4×1012m3135]。该区主力烃源岩为侏罗系、白垩系海相一海陆过渡相煤系,储集层以白垩系大型三角洲、沿岸砂坝砂岩为主,孔隙度20%~30%,渗透率200×10-3~2700×10~瑟m2[351。2000年发现的卡米诺米一莫瑞(KamenNomysskoye-More)气田是盆地北部海域最大的突破,可采储量4894×108ITl3[36.37]。亚马尔地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大量运用二维地震揭示了中深层勘探领域,盆地储量增长迅速。1983—1991年,三维地震全面开展,陆上岩性一地层圈闭得到认识,勘探方向也开始向滩海转移。

2.6被动陆缘深水地区

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已成为全球热点领域。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估计未来油气总储量的40%将来自深水区[5],且主要来自被动陆缘深水区。2000--2008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共发现37个大型油气田[38](其中油田20个,气田17个),占全球同期发现大油气田总数的40%。

被动陆缘深水区油气主要分布在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富油气深水区。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近海是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见表5)E38]。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深水勘探以来钻井水深逐渐增大。目前,巴西坎普斯盆地和墨西哥湾深水钻井记录均超过了3000m,例如墨西哥湾的Trident油田,最大钻井水深达3272mr.1引。

深水区油气的大发现除了深水领域本身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外,还主要得益于大型三角洲、大规模砂质碎屑流等沉积储集层地质新认识。此外,3D和4D海洋地震勘探、深水和超深水钻井船的发展均推动了深水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3引。

墨西哥湾盆地是世界第三大含油气盆地,总面积约130×104km2,其89%的油气集中在深水区[38|。2000年以来该地区发现了6个大型油田[5]。墨西哥湾被动陆缘盆地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最厚达20000m。墨西哥湾盆地在中侏罗世是一个半封闭的海盆,发育了厚达500一--600m的含盐沉积,形成一系列与盐有关的圈闭,包括盐上和盐下2个成藏组合。上侏罗统到更新统普遍发育高丰度海相泥质烃源岩。古近系砂质碎屑流为油气发现的重点储集层。

巴西大坎普斯盆地深水区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发现的热点地区。2000--2008年发现了13个大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累计达68.25×108t。大坎普斯盆地包括坎普斯、桑托斯和埃斯皮里图桑托3个次盆,这3个次盆地质特征相似。大坎普斯盆地属于典型的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裂谷期、转换期和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39’40]。大坎普斯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黑色湖相页岩,有机碳含量5%~6%,厚度大,分布广,是高效的优质生油岩。主力产层为砂岩,并被盐岩层分隔为盐上和盐下2套层系。盐岩层和第三系厚层海相页岩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大坎普斯盆地发育盐构造和岩性一地层圈闭,盆内断层发育,油气输导条件良好['41,42]。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包括北卡纳尔文、博纳帕特、布劳斯等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5.65×10”ITl3,占该地区油气储量的82.7%。2000--2008年共发现9个大型气田,平均钻井水深630m。盆地经历了克拉通内坳

陷、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几个演化阶段。古生界和中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7No.2

个;②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如苏丹麦卢特盆地为陆内裂谷盆地,与相邻的油气主产区穆格莱德盆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及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他几个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均属于被动陆缘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优越;③勘探工作量大,印度克里斯纳一哥达瓦里盆地海域陆架边缘发育高位体系域三角洲体系、低位扇楔状体及斜坡/盆底扇等,优质生储盖组合和大型岩性一地层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条件H5‘,该盆地早期以陆上勘探为主,2000年以来海域大发现连续不断,2002年在海域第三系发现了印度最大的Dhirubhai(迪卢拜)气田,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062×108In3【41;2005年发现DeenDayal(迪达亚)白垩系大气田,其发现井KG8井钻探深度50611TI,是盆地最深的探井,该气田的发现进一步揭示海域纵向上存在多套有利成藏组合,深层勘探潜力很大[46|。

2.8非常规油气藏(场)

非常规油气藏包括“连续型”油气藏(场)与“断续型”油气藏(场),前者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与天然气水合物等,后者如南、北美洲大规模分布的重油与天然沥青砂,其中重油资源658X1012t、天然沥青砂达1067×108t,资源潜力很大[1钆4川。

2000--2008年全球“连续型”油气藏(场)获得的最大突破是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地台区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藏的发现(见表7)[4乳4引,同时中国也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中生界发现大规模分布的“连续型”油藏,在四川盆地下寒武统一下志留统发现了“连续型”页岩气‘s“。

表7北美地台区页岩气藏的发现注:数据来源于文献L51J

2000--2008年,北美地台区发现页岩气藏的盆地由5个(密西根、阿帕拉契亚、伊利诺斯、沃斯堡和圣胡安盆地)发展到以沃斯堡、阿科马、路易斯安那、西加拿大盆地等为主的30多个盆地,页岩气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美国页岩气藏的钻探深度自发现初期的600~2000ITI逐渐加深到目前的2500"--4000m,部分盆地的钻探深度实际已达到约6000m(见图2)。2000年北美页岩气生产井约28000口,页岩气年产量不足100×108m3,到2009年生产井已经超过42000口,预计页岩气年产量增长至1200X108m3以上,占北美天然气总产量的近20%。2005年阿帕拉契亚盆地发现泥盆系Marcellus页岩气藏,气藏面积达24.605×104km2,地质储量42.48×10”m3,可采储量7.4×1012ITl3,成为目前美国最大的气田之一。推动“连续型”页岩气藏大发现的主要因素在于:页岩气藏资源潜力很大、领域非常广阔;水平井钻井技术和连续油管分段压裂技术等低成本开发技术的突破和规模应用;成熟管网、市场需求、飙升的气价格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北美发现致密砂岩气盆地30余个,发现可采储量13×1012m3,美国目前生产井有约40000口,年产量达到1775X108m3。如美国Pinedale致密砂岩气田,面积560km2,可采储量5862×108~7080×108m3,气藏深度2100~4200m,气层厚度1830m,孔隙度4%~12%,渗透率0.01X10-3~0.05×10~扯m2,年产气108×108m3,后期开发单井稳定日产2800~7000m3,最高达5.7×104m3/d。该气田2002年开发井距400m,建井周期60d;2007年

图2北美地台区页岩气藏开发深度图‘sz】

2010年4月邹才能等: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139

图3美国与中国四川盆地及周边海相页岩电子显微特征

140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7No.2

规圈闭意义上的油气藏,常规圈闭油气藏是指独立圈

闭油气藏,即油气在单一明显圈闭中的聚集,是地壳上

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

(气)水界面¨“。

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通常概括为

生、储、盖、圈、运、保,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油气成

因、成藏、分布与富集规律3大基本科学问题。常规圈

闭成藏经历一次和二次运移,显著特征是油气在浮力

作用下聚集成藏,油气运移遵循达西渗流规律,采用常

规的二维或三维地震、钻井等技术进行勘探。中国油

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发

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如陆

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海相碳酸

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火山岩油气成藏理论、天然气地质

理论等。

油气藏是勘探直接对象,圈闭是油气藏的核心。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以常规油气藏为研究对象,不同学者对油气藏有不同的分类方案[ss-6z],对于常规圈闭油气藏,主要是基于常规圈闭类型进行分类,如划分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油气藏等。4.2非常规石油地质

4.2.1非常规石油地质基本内涵

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非常规油气的资源潜力、形成与分布、评价方法与发展战略等。

不同油气运移状态形成不同的油气藏类型,远距离二次运移易于形成常规油气藏,源内一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易于形成“连续型”油气场(见图4、图5)。统计与研究表明,一般在孔喉半径小于1t_tm、孔隙度小于10%、空气渗透率小于1X10qt.tm2的地质条件下,易于形成“连续型”油气场,反之易于形成常规圈闭油气藏(见图4)一;如果同时还满足有机碳含量大于1%、镜质体反射率(R。值)大于0.7%、源储压差大于10MPa的条件,一般则易于形成高丰度“连续型”油气场(见图4)。达到生油气温压条件后的烃源岩经历生物成因、热成因、高过成熟等多阶段生烃后,具有“连续生烃、连续充注、高峰式强排、连续或断续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过去强调生烃高峰期成藏的观点需要重新认识。

非常规油气藏(场)是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的核心。这里的非常规油气藏中的“藏”,已不是传统意义圈闭形成的藏,也可称之为“场”,或称非常规油气场,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已突破圈闭概念,从分布特征可分为“连续型”油气场与“断续型”油气场2种基本类型。

威尔逊(WilsonWB)1934年把油气藏划分为闭

图4“连续型”油气藏(场)形成分区图

合油气藏和开放油气藏2大类,已预测到开放油气藏的存在,但认为没有勘探价值。

目前对非常规油气藏(场)的不同类型没有统一进行定义,未系统提出严格标准和评价规范。如对致密砂岩气没有明确定义和统一储集体物性标准。本文认为致密砂岩气(tightsandstonegas)是指孔隙度小于10%、原地渗透率小于0.1X10_3btm2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X10-3/xm2、孔喉半径小于1“m、含气饱和度小于60%的砂岩中储集的天然气,一般无自然工业产量,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以获得工业天然气产量。1980年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根据“美国国会1978年天然气政策法”(NGPA)的有关规定,确定致密气藏的注册标准为原地储集层渗透率小于0.1×10-3gm2。中国一般将平均孔隙度小于10%,空气渗透率小于1×10_3ptm2的砂岩称为特低孔渗储集层。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别,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砂岩平均孔隙度8.3oA,平均渗透率1.1×10~“m2;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平均孔隙度4.77%,平均渗透率0.19×10-3t_tm2,孔喉直径均值0.313弘m;吐哈盆地山前带侏罗系水西沟群储集层孔隙度一般6%~9%,渗透率一般小于0.05×10-3~1×10.3t.tm2;松辽盆地深层砂岩孔隙度4.0%~5.5%、渗透率0.06×10~“m2,砾岩孔隙度大于等于2.7%、渗透率大于等于0.05X10.3t-tm2。

页岩气是成熟烃源岩内自生自储气,源储一体,页岩气形成及资源丰度与有机质丰度、热成熟度和脆性矿物等3大关键因素密切相关,一般TOC值大于2%,R。值大于1%,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页岩

气的孔渗性很低,储集空间一般是原始有机质成气后形

2010年4月邹才能等: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油气藏成藏

油气资源

勘探

勘探类型

机理

生储盖组合

0占比/%60

勘探领域

技术

阶段

区域盖层

背斜油气藏规

距_

i、

断块油气藏

二维地震旦圈离

三维地震闭

—J

圈闭!

直钻井

一油

次气运

岩性-地层油气藏

隔层

油砂与重油

I续距l期

高精度地震

—J

储集层

致密砂岩气常

l低孔渗油储集层预测规

I圈移

甲烷水合物

水平井

连——

气续次、

大型压裂

烃源岩

页岩油(场)

l页岩气期

煤层气l

生物气

图5油气藏形成机理与类型划分图

成的微孔及构造与成岩作用等形成的微裂缝。孔喉直径一般为0.005~0.100"m。相对于致密砂岩气、煤层气等而言,页岩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多阶段成气,包括低阶生物成因气和不同阶非热成因气;二是游离气和吸附气并存,分子或原子渗流,开采过程连续性和持续性强,产量不高,但单井稳产,产量一般在0.5×

104~1.0×104m3/d左右,可持续生产30~50a以上。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源内运移滞留在生烃层中的页岩气、煤层气、水合物,或近距离一次运移至储集层中的致密砂岩气等,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非常规石油地质主要研究2类资源,一是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水合物等“连续型”分布的油气资源;二是油砂、稠油、不连通缝洞油气等“断续型”分布的油气资源。

“连续型”油气藏(场)的基本内涵是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油气连续或渐变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场)。“连续型”油气藏与传统意义的单个常规圈闭油气藏在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和评价技术上有本质区别,它们主要受储集层的孔喉直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烃源岩的残余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源储压差等因素控制,最终形成不同丰度的油气藏类型,缺乏明显圈闭与盖层界限,流体分异较差,没有统一油、气、水边界和压力系统,含油气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常多相共存。

“断续型”油气藏(场)如塔里木盆地部分不连通碳酸盐岩缝洞油气藏,发育准层状缝洞风化淋滤体系,无明显圈闭界限的孔缝洞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水单元,多

期成油,晚期注气,多期调整,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压力系统,无统一边底水界限和深度,每个孔洞体系的油气水容量与产量变化很大,上油下气、上水下油现象普遍。4.2.2非常规油气藏(场)分类

与常规油气藏不同,非常规油气藏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和形态,一般不象常规油气藏主要基于圈闭进行分类。以往研究非常规油气,是据当时勘探发现所涉及到的领域和类型,指出非常规油气包括致密砂岩油气、油砂、煤层气、页岩油气、气水合物等类型。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提出“连续型”油气藏(场)分类方案。本文根据油气藏(场)分布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几种初步分类方案。根据储集岩类型,可分为低一特低孔渗(致密)砂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碳酸盐岩孔缝洞型油气藏、火山岩孔缝油气藏、煤层气藏与天然气水合物等;根据油气成因,可分为热成因油气藏、生物成因油气藏和混合成因油气藏;根据油气赋存状态,可分为吸附型、游离型和混合型。

4.2.3非常规油气藏(场)地质特征

非常规油气藏(场)的地质特征、分类、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等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

非常规油气藏(场)的本质特征是缺乏明显圈闭界限与直接盖层,分布范围广,发育于非常规储集层体系之中,可以认为是无圈闭、非(常规)圈闭、非闭合圈闭,或“无形”、“隐形”圈闭,没有统一油气水边界和压力系统,含油气饱和度差异大,油气水常多相共存。4.2.4非常规油气藏(场)研究内容

非常规油气藏由于上述特殊的地质特征,决定了

142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

V01.37No.2

其研究不象常规油气藏针对生、储、盖、运、圈、保成藏要素及其成藏作用过程展开。非常规油气藏(场)研究在某些方面(如烃源岩和储集层等成藏静态要素的地质评价)与常规油气藏类似,但重点突出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非常规技术等的研究、评价和开发,尤其是研究微米、纳米级微观储集空间形成机理、油气运聚与分布规律、经济可采储量与发展战略等。4.2.5非常规油气藏(场)资源分布预测技术

根据非常规油气藏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需要开发其空间分布评价技术。如基于四川盆地合川一潼南一安岳三叠系须家河组气区的典型解剖,建立了“连续型”油气藏的空间分布数值模拟预测方法,其成藏与分布模拟流程包括地质建模、成藏动力平衡方程建立和聚集量计算等步骤(见图6),形成了软件系统

UNRAMS1.0。

地质建模,确定生,储,盖组合

地质单元细分:储集层分为细层l,细层2,细层3等

地质参数筛选与输入

-l计算运移驱动力与阻力

◇习嘴移◇I壶l

l天然气进入相邻细层

I结束l

图6“连续型”气藏成藏模拟流程图

以上方法在四川I盆地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预测合川一潼南地区须二段未发现气资源比例达50%以

上(见图7)。

与分布,除运用常规的一些研究方法之外,还需要采用一些针对性的特殊方法,如“连续型”油气藏(场)具有与常规油气藏完全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了“连续型”油气藏(场)资源评价的FORSPAN模型评价方法。此外,还需研究模拟油气运聚非达西渗流的高温、高压及超高压设备和技术方法、开展特殊的钻井与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等。4.2.7非常规油气藏(场)勘探潜力与发展战略

油气生成后运移聚集形成油气藏,一般会经历源内一次运移、近距离二次运移和远距离二次运移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形成油气聚集。过去勘探主要研究远距离二次运移聚集的常规圈闭油气藏(如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是勘探早中期的主要目标,一般占总资源的10%~20%(见图5)。但油气在源内滞留、近距离二次运移保存在储集体中的油气资源,是当前或今后勘探和研究的新领域,分别占总资源的30%~50%和20%~30%,这类油气资源勘探总体处于盆地勘探的中晚期,需储集层预测、水平井与大型压裂等特殊技术。

油气资源的工业评价标准和开发战略取决于油价和技术条件(见图8),在一定阶段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连续型”油气藏(场)资源,特别是一部分“连续型”气藏(场),随着技术进步和油价上升,都能逐步具有开采价值。

类型

高前缘

油价

技术

图8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发展三角图

4.3找油启示

全球油气勘探历程与重大发现启示我们找油有哲学思想和理念。只要有油,没有找不到的油;只有想不到的油,没有找不到的油。DickeyP曾说:“我们常常用旧的观念在新的地方发现油气,有时候我们也用新的观念在老的地方发现油气,但是我们很少用旧的观

图7四川合川一潼南地区“连续型”气藏模拟结果

念在老的地方发现更多的油气”E63]。

4.2.6非常规油气藏(场)评价方法

①认识的误区就是勘探的禁区。在储集层类型和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是“连续型”油气成藏

勘探深度上都曾有过误区。在储集层类型上,过去把火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上课讲义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 探

(一)元素组成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石油元素组成比较接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1)。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氢、氧、硫、氮,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三)石油的馏分组成 表1-3 石油的馏分组成 (四)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等组分。 二、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 注: 令S =饱和烃; P =烷烃(石蜡烃);N =环烷烃, 则 S =P +N ; 令 AA =芳烃+含N.S.O 化合物(胶质, 沥青质)

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1-12所示,它们在化学成分 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高硫(含硫量一般大于1%)低蜡(含蜡量小于5%)。钒、镍含量高,且钒/镍比值大于1。 (2)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高蜡(含蜡量大于5%)低硫(含硫量一般小于1%)。钒、镍含量较低,且钒/镍比值小于1。 另外,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亦有明显的差别。从C 13/C 12比值看,一般海相油的比陆相油的高。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1.颜色 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在反射光下,它们的颜色从褐色过渡到红色,一直到淡绿黄色。在透射光下,大多数石油是黑色的,但也有淡黄色、无色、黄褐、深褐、黑绿色等。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 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 )。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 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 420表示。一般为0.75~0.98,变化较大。通常将d 420大于0.92的原油称重质油,介于0.92~0.88之间的为中质油,小于0.88的为轻质油。 在美国,通常用API 度(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而西欧一般用波美度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 API 度= 5.1315 .141604 -F d ;波美度=130140 604 -F d ; (60°F =15.5℃) 4.粘度(Viscosity ) 石油受力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有一种内摩擦力阻止分子间的相对运动。石油的这种特征称作石油的粘滞性。其大小用粘度(μ)来度量。石油粘度大,即不易流动。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三种表示方式。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学校)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12) P5 地质学 1. 岩石学报 2. 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第四纪研究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21.地层学杂志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K9,P9 地理学 1.地理学报 2. 地理研究 3. 地理科学 4. 人文地理 5. 干旱区地理 6.中国沙漠 7. 经济地理 8. 地理科学进展 9.干旱区研究10. 地球科学进展1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2.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3. 冰川冻土14.极地研究15.山地学报16. 热带地理17. 湖泊科学1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世界地理研究 TE 石油,天然气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13.钻采工艺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2020智慧树,知到《油气地质与勘探》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油气地质与勘探》章节 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油气地质与勘探》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大庆油田的发现,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任丘油田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潜山油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于年。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正确答案:1955年 4、我国第一口千吨井为位于东营胜利村的井,胜利油田由此命名。 A:华8井 B:营2井

C:坨11井 D:营8井 正确答案:坨11井 5、未来油气勘探领域有等。 A: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 B:深水勘探 C:非常规油气 D:陆上深层 正确答案: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深水勘探,非常规油气,陆上深层 6、石油天然气之所以被称为“高效优质燃料”是因为其具有等优点。 A:容易开采 B:运输方便 C:燃烧完全 D:发热量大 正确答案:容易开采,运输方便,燃烧完全,发热量大 7、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的油气勘探指导理论主要为。 A:背斜理论 B:沉积盆地找油理论 C:圈闭论

D:源控论 正确答案:背斜理论,圈闭论 第一章 1、若水中含盐度增大,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某原油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5%、30%、35%,其地球化学类型为。 A:石蜡型 B:石蜡-环烷型 C:芳香-中间型 D:芳香-沥青型 正确答案:石蜡-环烷型 3、能形成天然气气水合物的地区有:。 A:深层 B: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C:极地 D:冻土带 正确答案:深海沉积物分布区,极地,冻土带 4、根据石油中不同部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的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特点,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从而得到石油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石油地质与勘探习题集精华

习题一生油岩有机质成烃阶段的划分 一、目的 富含有机物质的细粒沉积物,随着埋深不断升高,有机质逐渐向油气转化。由于不同深度范围内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条件不同,致使其转化的反应过程和主要产物具有明显的区别,并使有机质向石油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生油岩有机质演化曲线的编制和成烃阶段的划分对含油气盆地油气成因理论的研究,指导油气勘探的时间,计算生油量和评价含油气远景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习题通过一口井所取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编绘生油岩有机质岩演化曲线,并进形成烃阶段的划分,最后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作简单小结。 二、步骤及要求 1.阅读附表1-1所提供的资料,初步了解各地球化学指标埋深增加的变化规律。 2.在方格纸上以深度为纵坐标,各地球化学指标为横坐标,选取合适的比例尺,作各地球化学指标与埋深的关系曲线。 3.根据所绘制的关系曲线划分有机质成烃的阶段,并对各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用表格加以小结。 *比例尺: 纵坐标:1厘米=100米(深度); 横坐标:有机碳:1厘米=0.5%;总烃/有机碳:1厘米=100毫克;氯仿沥青“A”1厘米=200毫克/100克岩石;饱和烃1厘米=100毫克/100可岩石;芳香烃:1厘米=100毫克/100克岩石;CPI :1厘米=0.5;R O:1厘米=1.0%。

习题二 利用UVZ 方法分析流体运移与油气聚集 一、目的 1.加深对流体势概念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2.学会利用UVZ 方法研究流体运移与油气聚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资料说明 1.已给出一幅某砂岩储集层的顶面构造等高线图(图2-1),等值线值即为Z 值,图中圆点代表井位。 2.在另一幅与图3-1比例尺一致的图上(图2-2),各井位上所标数值为V 0值,V 0值由h w 导出,其形状反映储集层内水流形式。 三、步骤及要求 1.在图3-2中绘制出V 0等值线(等V 0线),等值线间距为10。 2.将绘出的等V 0线图叠置在构造等高线上(图3-1),在两张图上放一张空白描图纸,然后在V 0与Z 两簇线的每一交点出算出U 0=V 0-Z ,并将数值标于 空白描图纸上。 3.勾绘U 0等值线图,间距为10,圈出可能形成石油聚集的地势区。 4.根据所绘图件,分析该储层所处水动力环境及水流方向,标明石油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部位。 习题三 圈闭分析 一、目的 1.复习巩固圈闭的基本概念。 2.通过阅读构造图,圈定圈闭的闭合面积,确定圈闭的闭合面积,确定闭合高度,绘制圈闭的横剖面图,以确定圈闭类型。 二、步骤及要求 阅读图3-1—3-3,标出各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绘制给定剖面线的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cm=100m ),确定圈闭类型。(图中储层厚度平均为50米) 图2-1 砂岩储集层的Z 构造等高线图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国内岩土类地质类EI及核心期刊

国内岩土类、地质类核心期刊导引 国内岩土工程期刊 1.工程地质学报 2.岩土力学 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4.岩石学报 5.土木工程学报 6.岩土工程界 7.岩土工程师 8.工程勘察 9.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0.岩土工程技术 11.施工技术 12.地基处理 13.冰川冻土 14.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15.现代隧道技术 16.工程力学 17.力学学报 18.建筑结构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岩土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土木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建筑结构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岩土力学》(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重庆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煤炭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东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研究与开发》(全国中文核心)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工业建筑》(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混凝土》(全国中文核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水利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人民长江》(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长江科学院院报》(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安全与环保》(全国中文核心) 《中外公路》 《现代隧道技术》

《工程爆破》(全国中文核心) 《有色金属》(全国中文核心) 《现代矿业》(中国核心期刊,国家级普通期刊)《建筑工业》(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智慧树知到 《油气地质与勘探》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油气地质与勘探》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大庆油田的发现,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任丘油田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潜山油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于年。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正确答案:1955年 4、我国第一口千吨井为位于东营胜利村的井,胜利油田由此命名。A:华8井 B:营2井 C:坨11井 D:营8井 正确答案:坨11井

5、未来油气勘探领域有等。 A: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 B:深水勘探 C:非常规油气 D:陆上深层 正确答案: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深水勘探,非常规油气,陆上深层 6、石油天然气之所以被称为“高效优质燃料”是因为其具有等优点。A:容易开采 B:运输方便 C:燃烧完全 D:发热量大 正确答案:容易开采,运输方便,燃烧完全,发热量大 7、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找油阶段的油气勘探指导理论主要为。A:背斜理论 B:沉积盆地找油理论 C:圈闭论 D:源控论 正确答案:背斜理论,圈闭论 第一章 1、若水中含盐度增大,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某原油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5%、30%、35%,其地球化学类型为。 A:石蜡型 B:石蜡-环烷型 C:芳香-中间型 D:芳香-沥青型 正确答案:石蜡-环烷型 3、能形成天然气气水合物的地区有:。 A:深层 B: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C:极地 D:冻土带 正确答案:深海沉积物分布区,极地,冻土带 4、根据石油中不同部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的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特点,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从而得到石油的。 A:族分组成 B:组分组成 C:馏分组成 正确答案:组分组成 5、钒、镍含量低且钒/镍小于1,指示一般为陆相成因的石油。 A:对 B:错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油气勘查与评价学时: 64课时 题目:四川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班级: 任课老师:完成日期: 2014年3月4日 报告评语: 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 备注:1、无评阅人评语和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 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 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