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索引号:002482429/2009-03113 分类: ; 农村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省环保厅发文日期: 2009年10月20日

名称: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文号:无主题词: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二○○九年九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现状与问题2

1.1基本概况2

1.1.1自然环境与资源2

1.1.2农村社会经济 2

1.1.3环境质量2

1.2农村环境保护现状2

1.2.1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2

1.2.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2

1.2.3农业污染防治 2

1.2.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2

1.2.5生态保护与建设2

1.2.6农村生态示范创建2

1.3主要问题2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2

2.1指导思想2

2.2基本原则2

2.2.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2

2.2.2防治结合,源头控制2

2.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

2.2.4创新机制,依靠科技2

2.2.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2

2.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2

2.3.1规划目标2

2.3.2展望远景2

第三章主要任务2

3.1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2

3.1.1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2

3.1.2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2

3.1.3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监测与预警2

3.2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2

3.2.1优化农村工业结构和布局2

3.2.2严格农村工业项目环境准入 2

3.2.3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2

3.3深化农业污染防治2

3.3.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2

3.3.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

3.3.3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2

3.3.4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2

3.3.5积极防治农田废弃物污染2

3.4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2

3.4.1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统筹规划2

3.4.2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

3.4.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

3.4.4严格农村医疗废物监管2

3.5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2

3.5.1加快推进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

3.5.2积极开展已受污染土壤的治理 2

3.5.3加强土壤污染预防2

3.5.4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2

3.6大力开展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2

3.6.1深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2

3.6.2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力度 2

3.6.3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2

3.7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和生态创建2

3.7.1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 2

3.7.2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

3.7.3深入推进生态示范系列创建 2

第四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2

4.1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2

4.1.1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项目2

4.1.2农村工业污染控制项目2

4.1.3农业污染防治项目2

4.1.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项目2

4.1.5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

4.1.6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2

4.1.7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和生态创建项目2

4.2资金筹措2

4.3效益分析2

4.3.1生态环境效益 2

4.3.2社会效益2

4.3.3经济效益2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

5.1组织领导2

5.2制度建设2

5.3资金投入2

5.4能力建设2

5.5科技支撑2

5.6公众参与2

附表 2008-2012年规划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2

前言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农村部分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农村水环境质量尚未根本改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较严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为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编制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期为2008-2012年;规划范围为全省农村地区[w

1]。

第一章现状与问题

1.1基本概况

1.1.1自然环境与资源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10. 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海域面积连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2 6万平方公里,有3000多个岛屿。省内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东北部为冲积平原。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配臵多样,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年平均气温15℃—1 8℃,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省内河流众多,自北至南有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八大水系,平原地区农村河沟池塘密布。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9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2007年,全省现有林地面积669.5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9.8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74%,位居全国前列;年末实有耕地1597. 34千公顷,其中水田1285.41千公顷,旱地311.93千公顷,人均耕地0.034公顷,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全省鱼类及其他生物资源丰富,陆生水域中有河口洄游性及纯淡水鱼类185种;海洋游泳生物439种,虾类60种,软体动物14种。

1.1.2农村社会经济

2007年,全省有1207个乡镇(其中建制镇749个),313个街道,31060个村民委员会,105208个自然村,农村人口3770.46万人(含户籍在县城以下乡镇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3308.21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

2007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43140.5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17264.85亿元,村组集体经营收入2253. 03亿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4409.47亿元,其他经营收入9213.2亿元。全省有乡镇工业企业72.03万家,工业产值为33805.26万元,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8 2.86%和82.13%。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986. 02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97.15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为46.1:6.0:23.0:23.2。全省粮食总产量为801.6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660.62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8. 81千公顷。畜牧业生产和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79.9万吨;水产品产量500.14万吨。

1.1.3环境质量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基本良好,67.2%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4.7%。运河、平原河网总体水质仍然较差;湖库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其中水库营养化程度较轻。水体污染指标主要是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八大水系按满足功能断面数百分比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飞云江、瓯江、甬

江、钱塘江、苕溪、椒江、曹娥江、鳌江,见图1。

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大气和声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但局部区域和农村居民点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有超标现象,农村居民时有投诉。据统计,2007年原省环保局直接受理信访1670件,有60%左右的信访来自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厂居混合区域的环境信访较多。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尚好,局部地区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全省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试点调查结果,少数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劣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毒有机物。

1.2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把农村环境保护摆到与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同等重要的位臵,各项工程有序推进,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2.1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逐步深入。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划定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658个,面积61 31平方公里,其中乡镇一级(不含县城)的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415个,面积1267平方公里,受益人口787万人。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384个(县级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约100个),其中县以下乡镇规范、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80多个,为城乡一体化供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2003年以来,“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15万吨/日,受益行政村9213个,总受益人口833万人,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86%。2006年以来,全省城镇集中供水延伸农村工程新增农村受益人口415万人。全省自来水受益行政村达2691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6%。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饮用水卫生检测评价,为供水工程建设和安全有效地运行提供重要的依据。

1.2.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按照“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部署,实行“挂牌督办、跟踪督查、限期治理、动态管理”的环保重点监管区制度,开展了农村地区比较突出的区域性工业污染问题专项整治,涉及医药化工、纺织印染、小褪色、小冶炼、废塑料洗涤、合成革、固废拆解、土法竹造纸等多数污染行业。到2007年底,共完成16个省级重点监管区的污染整治,带动完成71个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污染整治,加快了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局部地区农村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对农村地区新增污染项目的控制逐步加强。完成了全省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对涉及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限制准入区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并已具体运用到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中,从布局上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的控制。农村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开始起步,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提升,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1.2.3农业污染防治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到2007年底,

全省88个县(市、区)已完成了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实施了关停转迁。完成存栏猪500头、牛50头(其中杭嘉湖地区存栏猪300头、牛3 0头)以上共196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余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到83%。

农田污染控制初见成效。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2万亩,建成3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26万亩。建立农药减量工程示范区386个,示范面积36.35万亩,推广实施面积301.99万亩。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44 3.20万吨,农药施用总量6.49万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0.9%。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开始启动。省海洋与渔业局制订发布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453—2006)。编制实施了《浙江省水产养殖规划(2006-2020)》,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养殖,近年来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明显减缓。

据统计,浙江省农膜覆盖耕地246.03千公顷,农膜覆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3%,覆盖农膜耕地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膜190.9公斤,全省使用总量为456975吨,其中可降解农膜使用量占3.1%,回收利用率为62. 3%。

1.2.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7年底,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有985个自然村的污水纳入了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全省累计有5253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行政村总数的15.9%(按2007年初的行政村总数计算)。全省有112个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其中有74个镇建成污水厂(站);有38个镇基本建成污水收集管网,接入就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卫生改厕进一步推进,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 0.6%,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60.51%。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臵工作全面推进。各地区基本形成了“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或区域集中处理”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臵模式。2005-2007年,累计新建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221个,全省垃圾中转设施的镇乡覆盖率达到61.23%,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66.36%,无害化处理率为28%。

1.2.5生态保护与建设

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了1700余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及土壤污染调查数据库采集系统的试用和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完成了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工作。新建了浙江省土壤污染调查资料档案库和土壤样品库。连续5年组织开展“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顺利推进。通过实施河道疏

浚、清淤、拓宽、护岸、筑堤、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河道“脏、乱、差”得到显著改善。全省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3800公里(其中农村河道整治长度占8 0%以上),绿化河岸2200万平方米。目前全省已实现长效保洁的农村河道总长逾1万公里,保洁率超过20%。

生态林建设和村庄绿化扎实推进。全省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已累计建成优质林分面积2150万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4366公里,完成阔叶化改造44.8万亩,进一步提高了林分质量。启动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累计完成长防林、海防林国债工程项目营造林157.4万亩。共有40个平原县实现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占全省平原绿化实施县的91%。累计完成“上三线”、“杭金线”、“甬台温”、“金丽温”、“杭千线”等高速公路两侧第一面坡的退耕还林54万亩。全省累计创建2664个“绿化示范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到2007年底,全省已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9个,陆地总面积92535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各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在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保护工作逐步完善,我省发布实施了《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杭州、丽水、温州、湖州等市已编制湿地保护规划。

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并举。2007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23.6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3.3%。绿色殡葬改革大力推进。全省“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98.6%,生态葬法覆盖80.3%的行

政村,已建公墓、墓地绿化率平均达到70%。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稳步开展。累计完成1165个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全省废弃矿山治理率达65%以上,建成了1 0家省级“绿色矿山”。

1.2.6农村生态示范创建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典型示范引路,积极开展基层生态示范创建。安吉县创建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县,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台州市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国家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450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999个市、县级生态村。奉化滕头村和台州方林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村。到2007年底,累计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10303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39%。

1.3主要问题

农村饮用水安全持续保障程度不高,仍有部分农村人口尚未得到安全饮用水保障,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没有很好地开展,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总体上偏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城乡间、区域间的统筹规划,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仍处于较低水平;局部地区农村工业结构性污染还相当突出,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和污染企业“上山下乡”情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家庭作坊比较密集的村镇和污染企业集中的农村区块环境污染尚未得到

有效治理,部分遗留工业污染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农业污染比较严重,量大、面广,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利用率低,大量中小养殖场仍未得到有效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滞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村庄环境亟待改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局部区域生态功能退化仍在发展;农村环保制度体系和能力建设薄弱,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法规和规章缺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环保队伍和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亟待加强。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目标,以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污染防治、集镇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农民群众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监管和生态示范创建,着力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2基本原则

2.2.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问题成因复杂,应进行近远期、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促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明确近期的工作重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问题比较集中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直接危害群众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隐患、工农业生产

污染、生活污染和河沟池塘污染等问题。

2.2.2防治结合,源头控制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严格农村地区建设开发活动环境准入,合理村庄和农村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从源头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促进农村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2.2.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要重点加强工农业污染防治,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要重点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可采用分区分片统一配臵和分散处臵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海岛地区要结合“大岛建、小岛迁”,合理配臵相应的环保基础设施。

2.2.4创新机制,依靠科技

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探索推广各种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环保基础

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积极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技术与经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2.2.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完善,加强监管,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大力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2.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2.3.1规划目标

到2012年,全省绝大多数村庄环境得到整治,农村地区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的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明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体指标体系及目标见表1。

2.3.2展望远景

到2020年,农村生态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全省

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格局全面确立,农民群众普遍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在洁美的家园,全省形成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环境。

表1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

类型序

指标2007年2012年

饮用水安全1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88

2 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86 100

污染防治3 工业污染源“飞行监测”达标率(%)69.5 82

4

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比例(%) 15.9 80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约10 40 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约15 55

5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66.4 95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8 50 建制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50 80 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 97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83 88

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443 420

8 秸秆综合利用率(%)70.9 90

9 卫生厕所普及率(%)80.6 85

10 开展河沟池塘整治的行政村比例(%)20 60

11 农用地膜回收率(%)62.3 70

生态保护与建设12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60 70

13 村庄绿化实施率[w2](%)- 80

14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12 9

15 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65 95

16 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80.3 85

注:1、“-”为没有该项指标的现状统计数据;

2、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2012年目标暂定为88%,在规划实施

过程中可结合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环境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编制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当依据气象台站所在城镇经批准实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统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经批准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是气象台站周边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第三条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环境空间。 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3.《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 4.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 (气发〔2004 〕247号); 5.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的通知》(苏气发[2008]83号) 6.《地球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

第二章探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第五条编制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的保护标准: 1.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如下:

注:“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2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距离。 2.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卫星地面接收站、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如下:

浙江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

附件3: 浙江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以下简称“三同时”)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管理是指建设项目自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批复之日起至建设项目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止的监督管理过程。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浙江省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省局)审批(包括省局委托审批)的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局(分局)可参照制订具体管理办法。 第四条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管理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分别由分管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执法稽查的局领导召集省局政策法规处、计划财务处、自然生态保护处、污染控制处、建设项目管理处、辐射环境管理处、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省环境监测中心、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省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等有关处室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会议日常事务分别由建设项目管理处和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负责。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研究审批、审查意见,并作出相应讨论决定。“三同时”管理联席会议根据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和建设项目管理处的建议不定期召开,研究解决“三同时”监管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三同时”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 建设项目管理处负责本处审批项目的试生产或试运行的审核,组织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管理处在作出审批决定或收到上级环保部门审批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及批准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并送至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对所掌握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通报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 辐射环境管理处负责辐射项目试生产或试运行的审核,组织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配合执法总队做好电磁辐射建设项目(输变电工程,移动通讯,有关发射设备,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的电磁能应用等)“三同时”跟踪管理,在作出审批决定或收到上级部门审批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及批准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并送至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对所掌握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通报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 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负责建设项目管理处审批项目和辐射环境管理处审批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三同时”跟踪管理,参与试生产或试运行的审核和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对违反“三同时”规定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协助辐射环境管理处做好电离辐射项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三同时”跟踪管理工作。(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为辐射项目的“三同时”监督管理提供支撑。) 政策法规处负责“三同时”违法案件的处理意见的审核。 计划财务处、自然生态保护处、污染控制处和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参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省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省局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跟踪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项目的建设地址、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周边敏感点、通讯频率、架线方式等是否与原申报内容、批复内容相符;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总结汇报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总结汇报 “十三五”期间,X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三五”环境规划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步伐;抓好重点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构建城乡环境保护体系;建立环境保护污染监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公众参与“四大体系”;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十三五”环境规划指标完成较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主要任务进展顺利,重点工程完成率较高,规划保障措施实施有效,污染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一、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充分发挥了列入省“双三十”和市“X+X”重点县(市)、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示范带动作用,狠抓年度任务目标的落实。一是落实结构减排,加大了对钢铁、水泥、造纸、制革、化纤、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与整合力度。规范特色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推进企业集约化发展。 二是抓好工程减排,全市x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大力提高造纸和印染等行业的治污水平;对近x家企业实施了煤改天然气工程或加装了高效脱硫除尘设施。

三是狠抓管理减排,开展了企业达标排放百日排查、污染减排专项集中整治等行动;在新建项目的审批中严格落实“增一减二”、“增一减一”的总量控制政策;对重点监控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实行量化管理;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实现联网,做到实时监控;对国控、省控等重点企业强制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了减排项目x个,其中结构减排项目x个,工程减排项目x个。X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X)排放总量控制在x万吨和x万吨,与X年相比削减率分别为x%和x%,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削减x%和x%的减排目标。 二、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实施了以推广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取缔分散燃煤锅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蓝天行动”。市区拆除废弃烟气排放设施,取缔茶浴炉,拆除并改造分散的燃煤锅炉共计x台,各县共计x台。完成大唐X热电厂、X热电集团有限公司、X热电有限公司等二氧化硫治理工程;推进了X市、X县、X县等天然气工程建设,改善了能源结构;加大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淘汰与整合力度,大力推进了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进程。加强了城市机动车尾气管理,整治了城区露天烧烤,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X至X年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x天、x天、x天、x天和x天,持续

浙江省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条件(试行)

返回打印https://www.doczj.com/doc/6b12769817.html,/art/2014/6/11/art_1161_6761.html 标 题: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条件(试行)》的通知 文 号:浙人社发〔2014〕75号 正 文: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局),环境保护局,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2004〕75号)有关精神,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和 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条件(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试行中遇到的 问题请及时反映,以便不断修改完善。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2014年5月14日 浙江省环境保护专业 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条件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环境保护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 条例》、《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 环境保护行业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本评价条件适用于我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与研究、监测与分析、工程与咨询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评 价。 第三条按照本评价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者,表明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是聘任环境保护专业工程师、高级 工程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思想道德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积极为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服务。 第五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1.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本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实际聘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实际聘任助理工程师职务2年以上。 (二)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 1.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实际聘任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实际聘任工程师职务2年以上。 (三)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因专业技术岗位变动或需要,符合申报条件的,可转评或兼评环境保护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 (四)具有以下学历(学位),可认定或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出站人员,在站期间圆满完成研究课题,取得科研成果,经考核合格,可认定高级工程师资格。 2.博士学位获得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3.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者,从事专业工作满3年(学历或学位取得前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年限可以相加,但学历或学位取得后从事专业工作必须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三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三门县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二稿) 三门县环境保护局 二零一五年十月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目录 第一章工作回顾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1)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3)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4) 第二章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7) 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7)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7) 第三章“十三五”环保规划总则 (9) 一、指导思想 (9) 二、总体目标 (9) 三、指标目标 (9) 第四章主要任务 (12) 一、抓好治水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 (12) 二、抓好治气工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18) 三、抓好治土工作,保护土壤环境质量 (22) 四、加强源头控制,稳定声与辐射环境 (23) 五、强化治污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25) 六、深化生态建设,发挥生态服务价值 (27) 七、加强风险防范,全力保障环境安全 (28) 八、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执法监管力度 (30) 第五章重点工程 (33) 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33) 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34) 三、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34) 四、环境安全防范重点工程 (35) 五、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35) 六、环保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36) 第六章保障措施 (37)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37) 二、加强环境法治,实施依法治污 (37) 三、加强信息公开,鼓励社会治理 (38) 四、完善经济政策,激发治污活力 (39) 五、加强技术支持,实施科学治污 (39) 附表三门县“十三五”环境环保重点工程清单 (41)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与规范管理,促进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国家和河北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厅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利用计算机、移动设备、移动通讯、GIS、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环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主要包括:环保应用系统、网络、服务器、存储、安全、数据采集传输、数据库、环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GIS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运行维护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厅机关及厅属事业单位开展的环保信息化建设。 第四条河北省环保信息化建设要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为原则,以实现“智慧环保、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为目标,逐步建立覆盖全厅的环保信息化管理体系。 第五条所有环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 第六条参与项目建设的处室、单位和人员必须遵守廉洁自律的要求,不准接受当事人的宴请、礼品和有价证券,不准与利益方有不正常交往,不准徇私舞弊干预采购过程,不准泄露招投标

的工作秘密。如有违反,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河北省环保厅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环保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环境保护部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二)审定全厅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 (三)审定环保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的重要制度、标准和规范。 (四)协调和解决全厅环保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环境信息中心)。主要职责是: (一)在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对全厅环保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开展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 (二)组织开展环保信息建设调查研究,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三)组织制定环保信息化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 (四)对各类环保业务系统建设需求进行审核把关,编制信息化项目资金预算,组织开展项目论证、招标、建设和验收工作。 (五)承办厅信息化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各处室、各单位是项目建设、使用推广、系统升级、

浙环发〔2011〕17号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环发〔2011〕17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局: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环保厅2011年1月30日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简称“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简称“环评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6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注册地在浙江省的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在浙江省从事环评工作的外省(市、区)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省环保厅负责对在本省从事环评业务的环评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工作。 各市、县(市、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在本辖区内开展环评业务的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日常考核。 第四条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依法依规对环评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二、资质审查与规范管理

第五条环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资质等级、评价范围开展环评业务工作。任何个人和未取得资质证书的机构均不得承接环评业务。 第六条环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配备与评价范围相配套的专项仪器设备,具备文件和图档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有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 第七条环评机构应当按规定加强本机构环评从业人员的管理,及时掌握从业人员资格登记情况和业务承接情况。禁止外机构人员“挂靠”或无证人员参与环评相关业务工作,禁止借用或出借环评机构资质和环评岗位证书。 第八条在浙江省从事环评工作的外省(市、区)环评机构须向浙江省环保厅报请备案,备案内容应当包括机构评价资质证书、单位法人、环评机构负责人、环评工程师及其他专业人员情况,从事环评业务情况等。 三、环评机构业务行为监管 第九条环评机构应当依法开展环评业务,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环评市场秩序,不得采取贿赂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取环评合同。 第十条环评机构承接环评业务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收费标准;其承接的环评业务必须与本机构资质等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3年12月1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9 月30 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等七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广和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031215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031215 发表日期: 2009-01-08 15:18:00 阅读次数:140 (2003年12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66号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操纵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不良阻碍,促进经济与社会可连续进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阻碍评判法》、《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治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对环境有阻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方法。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治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爱护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进行的开发建设项目,包括工业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旅行等非工业建设项目以及各类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 第四条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或者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阻碍,改善、复缘故建设活动受到损害的环境。 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建设活动中给国家、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造成环境权益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或者赔偿。 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建设项目周围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注重建设项目的外观美学设计,爱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点传统风貌及

自然、人文景观。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及技术改造项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市总体规划或者村镇建设规划,并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二)符合国家及本省产业政策; (三)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四)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五)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必须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要求; (六)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阻碍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第六条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特定区域,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重要景观的项目;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周围,限制建设可能损害环境质量和功能的项目。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能够依照环境爱护的实际需要,决定在第六条规定区域外的特定地点禁止建设可能严峻阻碍环境的项目。 第八条各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实施统一监督治理。 各级打算、经贸、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工商、交通、水利、海洋、农业、旅行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不符合环境爱护法律、法规、规章规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上)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上) 邹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邹骥,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经管学院的特聘教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兼职教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解。今天我们讲这样几个问题,围绕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讲八个问题: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特点。 四、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的重要举措。 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重点工程投资方面的考虑。 六、强化各级政府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体责任。 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八、《“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三个部分 我们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在2016年11月份由国务院正式下达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来予以实施。这个规划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首先来判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以及在“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规划里面的实质的内容,分七个方面: 1.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这是第一个方面,就是主要的内容。 2.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这里面讲的三大行动计划,主要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3.实施专项的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这个专项治理涉及的方面很多,涉及到水污染的专项、大气污染的专项、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等,有很多具体内容,一会儿我还会谈到。他谈的很细很专门,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大气,大气污染治理他专门谈到了细颗粒物质的治理。谈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谈到了挥发性有机物,还谈到了氨、氮等等,谈的很专门。对每一种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影响的这种污染问题,都有专门的论述,专门的安排。那么在水里面,也谈到了比如我们常说的化学吸氧量COD,常说的总氮、总磷。而且他还分区域,分流域专门谈到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的问题。这是关于专项治理。 4.实施全程的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这里面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比较高的风险,比如重金属,比如一些有机污染物,还有像危险的化学品、核、核安全这些具有比较高的环境风险专题,也做了专门的部署。 5.加大保护的力度,强化生态修复。这里面主要是针对生态系统和一些重要的生态单元的保护和修复来作出安排。 6.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主要是针对治理体系,针对制度的创新,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改革创新做了具体的部署。 7.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工程。列了一些来支撑实现这个规划目标必须要做得重大工程。这就是整个规划的第二部分,也是规划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就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里面又分两方面的内容: 1.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试点示范、严格评估考核。

冀环办发【2015】36号 河北省环保厅管理事项调整目录表(与省直管县市对接)

索引号:000218077/2015-00041 分类:厅办文 ;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河北省环保厅发文日期: 2015年03月24日 名称:河北省环保厅管理事项调整目录表(与省直管县市对接) 文号:冀环办发【2015】36号主题词: 冀环办发【2015】36号 附件: 河北省环保厅管理事项调整目录表类别序号管理事项名称调整类型管理形式 行政规划1 《河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 五”规划》督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2 《河北省海河流域污防防治规划 (2011-2015年)》督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3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 划(2008-2020年)》实施情况评估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4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 督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5 《全国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 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督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6 《河北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十 二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督 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7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督导、考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含辐射 类)的审批;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变化环 境影响评价文件重新审批(含评价文件 经审批后超过五年的重新审核) 省直管 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同时授 权试点县(市) 直接办理无线通 讯几张环评文件 审批 9 建设项目(含辐射类项目)竣工环境保 护验收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行政许可10 固体废物跨省转移审批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1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 分级管理省直管的,由试 点县(市)直接 报省;其他的, 由直管县(市) 直接办理 12 排污许可证(大气、水)核发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13 放射性同位素转让批准及跨省转移使 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备案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4 限制进口列入规定目录的固体废物进 口审核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15 辐射安全许可证发放、变更审批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6 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的审 批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7 加工利用国家限制进口、可用作原料的 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企 业认定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8 建设项目(含辐射类项目)竣工环境保 护验收 分级管理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19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监督管理20 现场检查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21 建设项目“三同时”现场监督检查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22 省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现场检查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23 重点区域环境督查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24 污染减排工程运行情况的现场监督检 查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25 总量减排核查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26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跨省转移, 仍由省直管 27 辐射污染防治 授权授权试点县(市) 办理 28 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监督管理 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接报省 29 核技术利用及伴生放射性矿监督管理省直管试点县(市)直

关于印发《浙江省第二批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目录(试行)》的通知

ZJSP15-2013-0007 浙环发〔2013〕34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第二批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目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含喷绘的广告制作项目是否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请示的复函》(环办函〔2011〕206号)的规定和省监察厅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我厅制定了《浙江省第二批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对负责审批的建设项 — 1 —

目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二、对未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但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建设项目,以及废气、噪声等可能扰民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六条要求执行。 三、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不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目录》由省环保厅负责解释,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和发布。 四、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列入《目录》项目的日常监管,督促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项目业主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措施,切实减轻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项目依法合规,并自觉接受各级环保管部门的监管。 五、本《目录》中涉及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如有修订,从其规定。 附件:浙江省第二批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目录(试行) — 2 —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落实各地政府保护辖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法定职责,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设区市、县(市)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的管理考核,试行阶段只考核PM2.5指标。 第三条根据各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以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2012〕130号,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等,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第四条环境空气质量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进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状况评价以上一年为基数。如某一行政区有多个空气监测站点,日均值按各站点监测的PM2.5指标日均值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每年考核1次,考核等次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档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按月通报,预考核结果按季度通报。根据我省PM2.5监测能力建设进度安排,自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对设区市PM2.5指标进行逐月通报;自2014年1月1日起,对县(市)级城市PM2.5指标进行逐月通报,对设区市开始考核PM2.5指标;2015年1月1日起,

所有市、县(市)城市开始考核PM2.5指标。 第五条 PM2.5指标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以上(低于15微克/立方米)要求的可评为优秀; PM2.5指标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低于35微克/立方米)要求的,按照PM2.5指标年均浓度相对变化率:PM2.5指标年均浓度较上年稳中趋好(浓度下降5%以上,含5%)的可评为优秀;其他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可评为良好。 PM2.5指标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按照PM2.5指标年均浓度相对变化率:PM2.5指标年均浓度较上年有显著改善(浓度下降幅度超过15%)的,可评为优秀;PM2.5指标年均浓度较上年有所改善(浓度下降幅度在5-15%之间,含5%、15%)的,可评良好;PM2.5指标年均浓度较上年基本稳定(浓度下降未超过5%,或浓度上升未超过10%,含10%)的,可评为合格;PM2.5指标年均浓度较上年变差(浓度上升幅度超过10%)的,评为不合格;上升幅度不超过10%但年度连续变差且累计上升幅度超过10%的当年评为不合格。 城市PM2.5指标年均浓度相对变化率为城市PM2.5指标年均浓度与上一年PM2.5指标年均浓度的差,再减去当年全省PM2.5指标年均浓度变化值的差值。 如遇沙尘暴等特殊情况导致的空气质量超标,不计入考核范围。 第六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采用空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监测结果,监测工作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全文)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全文) 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了《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下面是详细内容。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本条例所称的饮用水水源,是指用于城乡集中式供水的江河、湖泊、水库、山塘等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 前款所称的集中式供水是指以公共供水系统向城乡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合理布局和调整饮用水水源地及上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协调发展。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及相关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本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环保规划回顾总结 1.“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评估 “十二五”期间,XX 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实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动工建设,环境能力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核与辐射管理合法规范,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县城空气质量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 ①染防治成效显著。 ①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十二五”期间,主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治理。先后完成了XXXX 发电有限公司、XXXX 发电有限公司脱硫工程,XXXXXX 化肥股份有限公司、XXXX 化工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XX 煤业有限公司、XXXX 煤矿废水深度处理工程,XX 纸业造纸废水处理工程,XX 针织纺织废水处理工程,XX 实业、XX 养殖废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治理工程的建设。完成工

业污染源治理投资XXXXXX 万元。 ②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行了综合整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县对水泥、采煤、矽砂、造纸、非煤矿山行业进行整治,淘汰、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十二五”期间关闭了X 家6.6 万吨小水泥企业及一条8.8 万吨水泥生产线;关闭了X 家3 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了X 家小造纸企业;关闭了X 家3×0.2 万千瓦时煤矸石发电厂;关闭了X 家小矽砂厂;关闭了X 家地条钢厂;对石膏、磷矿非煤矿山采区进行了有效整合。 ③对重点区域进行了重点防治。特别是对XX 镇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XX 江流域进行了重点防治。县政府发布了《加强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和《加强县城烟尘控制区管理的通告》。对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巡查制度,对饮用水水质中特征污染物砷进行周监测报告制度,严防饮用水安全事故发生。禁止城区新建1 蒸吨以下锅炉,县级财政拨付专项治理资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15 年底,县城区内窑炉由2010 年12 台减少到2 台,锅炉由2010 年39 台减少到13 台,其中5 台已改烧燃气,现有茶水炉全部使用型煤和木柴,大灶全部拆除。对县城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送XX 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全县医疗垃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省发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一览表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省发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一览表 2014年10 月 序号所属 行业 类别 企业名称 排污许 可证种 类(正 式、临 时) 排污许可证编号发证日期 有效 期 排污口名称 主要排放污染物名称及 排放浓度限值(mg/L) COD NH3-N SO2NO X 1 石化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 限公司 临时pws-130983-0063 2014年10月8日一年 1#2#锅炉除 尘器后 -- -- 100 400 硫磺回收装 置 -- -- 550 240 重焦沥青加 热炉 -- -- 500 400 甲乙酮加热 炉 -- -- 550 240 加氢装置-- -- 550 240 80万吨催化 装置 -- -- 550 240 污水总排口50 5 -- -- 2 造纸沧州金宏纸业有限公 司 临时pws-130922-0064 2014年10月8日一年烟囱排气筒-- -- 900 --

3 制药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 限公司 临时pws-130124-0065 2014年10月8日一年 生产一部120 35 -- -- 生产二部120 35 -- -- 4 造纸容城县容兴纸业有限 公司 临时pws-130629-0066 2014年10月8日一年 锅炉除尘设 备出口 -- -- 450 -- 污水处理设 施出口(总 排放口) 500 (350) 400 (200) -- -- 5 水泥冀东水泥滦县有限责 任公司 临时PWS-130223-0068 2014年10月30日一年 熟料生产线 窑尾 -- -- 200 800 6 水泥赞皇金隅水泥有限公 司 临时PWS-130223-0069 2014年10月30日一年 熟料生产线 窑尾 -- -- 200 800 7 造纸河北永新纸业有限公 司临时pws-130224-0070 2014年10月29日一年 1#炉处理后-- -- 200 200 2#炉处理后-- -- 200 200 污水外排口60 5 -- --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郑州市陇海路快速通道工程 紫荆山路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K0-030.54~K0+861.79) 审批: 复核: 编制: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郑州市陇海路快速通道紫荆山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项目经理部

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一、紫荆山路下穿陇海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辨识: (1)噪声:施工噪声主要由①隧道主体支架拆卸作业、②空压机、钻孔机械、场站加工机械等施工机械作业、③车辆运输产生。 (2)大气污染:①紫荆山路通行车辆繁多、客流量大,造成整个路段产生大量扬尘; ②本工程施工运输等施工过程和露天堆料场会产生大量扬尘;③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3)水污染:施工产生的废水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等。其中施工废水含泥沙量较大,车辆冲洗废水含油量较大。 (4)固体废弃物污染: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程弃土、建筑废料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5)植被毁坏:在施工区内由于植被覆盖良好,可能引起乱砍乱伐的现象问题。 (6)道路污染:由于水泥、砂石骨料、成品混凝土等材料离施工点较远,砂石料的运输和成品料的运输可能存在漏料在道路上的现象。 (7)光污染:钢筋焊接作业,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灯光。 二、环境保护目标 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扬尘、振动、光线、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的标准》。做到文明施工、保护文物和当地设施与绿化,维护施工区域整洁,创建文明施工现场和环境保护典范。具体保护目标为: 1、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环境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做好支护及排水措施,避免由于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3、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珍惜水源,尽量循环使用,禁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4、加强对噪声、粉尘、废气的控制和治理,做好降低噪音、控制粉尘和废气浓度; 5、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6、遵循“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工作过后随手清”; 7、加强植被的保护,施工中植被被破坏,及时修复; 8、合理布置通风排烟设施,加强维修、保养确保通风排烟正常; 9、施工完毕后,根据监理的要求对现场进行清理。 10、严格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