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106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6卷第2期2014年6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

Vol.16No.2Jun.2014

默多克小说《

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倪玉琴

(江苏开放大学财经系,江苏南京210036)

要: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

。“自由”既非无边无限的恐怖式自由,也非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导向的自由;“自由”根基于“意识”,是思想的产物。

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兼哲学家,代表作《黑王子》中暗藏着其对自由的深刻

理解。她认为,要获得“自由”,行为主体必须从不完美的婚姻中挣脱出来;真爱是一种至善的精神活动,它的介入势必会让主体从道德源头处体验“自由”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行为,死亡象征着意义的敞开,伴着主体肉身的消亡也将释放出更为广泛的自由。

关键词:艾丽斯·默多克

;《黑王子》;自由;婚姻;真爱;死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5420(2014)02-0106-06收稿日期:2014-03-29作者简介:倪玉琴,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 )是20世纪英

语世界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一生共创作26部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坛继狄更斯之后鲜有的多产作家。然而,出身为牛津大学哲学系教师的默多克不仅关注着对文学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在众多小说作品中灵巧娴熟地驾驭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以艺术的形式阐释文艺理论,而且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流露出她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生活意义的哲学思考。尽管默多克认为作为

一项自由的精神活动———文学创作,不应该被哲

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所利用或束缚,但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和文学同宗同源,其目的都是通过不断探索以揭示世界与人生的真相或真理。

发表于1973年的长篇小说《黑王子》被普遍认为是默多克的代表作。小说以探寻人的命运、

意识、婚姻、爱情、道德和死亡等为主旨,展开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广泛亦深入的思索,揭示了人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的偶合无序与杂乱无章,婚姻对于自我意识的束缚,真爱成就美好伦理道德准则,就连死亡也淡漠了恐惧。小说中不乏荒诞通

俗事件的报导、大胆直白的性关系描写和平淡无

奇的人物性格写真。然而,拨开文本平庸的外表,涤荡精心考究的元小说结构,梳理隐晦幽深的话语,最终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一条掌控文本中人物心理动机和外在行为的隐线,即对自由的追求。

一、自由—存在的意识

“自由”首先属于哲学范畴,是人类近代史上

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黑格尔说

:“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家里一样,他的个性

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

”[1]322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在主体与客体相协调时才会实现,是理性的存在。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则认为,自由的行动必须具有意向性,即存在先于本质。只有当结果(作为)和意向(存在)达成一致时,完成了复杂的“动机—意向—活动—目的”的全过程,主体才是真正自由的。而

DOI:10.14132/https://www.doczj.com/doc/6512714361.html,ki.nysk.2014.02.002

第2期倪玉琴: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107

默多克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中论及“自由”时,她给出了这样的见解:“我们的自由不只是进行不同选择、做出不同行动的自由,也是在思考和相信方面有所不同的自由,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看到不同的结构,并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它们。”2[72-73]在这里,可以看出,同样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默多克对“自由”的理解则有别于萨特。萨特强调的是行动主体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更加关注主体意识的安全,容不得他人意识的对抗与反叛,并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标语“他人就是地狱”;而默多克则认为过分片面地强调主体意识会导致“自我”的膨胀,从而会使人“看不清最应该、最需要看清的现实”3[14]。《黑王子》中布拉德利·皮尔特的生活悲剧直接源于他无视自我以外的人与物,缺乏与客观世界建立稳定联系的能力。这一点不仅导致他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也造成他对自由的极端追求,并且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默多克正是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读者不可忽视自我意识的相对性,人不仅是自身局限性存在,更是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性存在,而去除这个被实体化的自我是通往自由的前提条件。简而言之,萨特所谓的“自由”是指主体“自在的存在”;而默多克的“自由”是主体“自为的存在”,主体是“是其所非”或“非其所是”的在场。这构成了两人在存在主义哲学领域最根本的分歧。为了以示区分,默多克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类存在主义”。①尽管不同学者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不可否定的是,存在主义者都不否定“人是自由的”这一命题。“自由”是通过人的选择和行动实现的,“一个人,哪怕她的行为是由外部恶东西引起的,他也要对自己负责。每一种行为都包括了习惯、接受来的思想和符号的成分等等,于是这里就有某种东西,来自我们最深沉处,关系到我们的原始自由。”4[19]换言之,即使主体在非个人意志下做出的无奈之举也将被视为一种对“自由”的选择。

“自由”作为一种与“意识”共在的能力,其存在的虚无性决定了它的实现必然要借助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载体。默多克在《黑王子》一文中截取了非常典型的生活元素来具体阐释她关于“自由”的哲学思考。

二、婚姻:自由的羁绊

男女两性通过婚姻而组建家庭。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是包含了起码两个以上独立个体的机构。这也就说明了家庭作为微型的社会缩影,必然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格局和相对主客体的关系。《黑王子》中涉及了不同辈分的多组家庭,然而完美的婚姻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在作品中始终无迹可寻。这些失败的婚姻,无论是作者刻意浓墨渲染还是侧面寥寥数语,其背后无不潜藏着婚姻双方对自我和自由的探索。

巴芬夫妇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可谓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丈夫阿诺尔德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妻子蕾切尔亦是一个大方伶俐、持家有道的聪慧女子。然而这只是两人为了掩人耳目而故意选择的逢场作戏。蕾切尔陪伴在阿诺尔德身边多年,对阿诺尔德的创作题材和手法等了然于心。她不喜欢阿诺尔德直接向生活索取题材,不满于自我处于被书写、被男性凝视的境地。更主要的,她觉得阿诺尔德的创作束缚了她。“我跟他一样聪明,可是他处处限制我。我不能工作,不能思想,我什么都不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缘故。他把一切都打上了他的烙印。他攫取了我的一切,把它们据为己有。我从来就不是我自己,完全没有过属于自己的生活。”5[35]这里的“工作”和“思想”实为蕾切尔自认为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她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自由。透过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言说,可以获晓蕾切尔才思敏捷、非常聪颖。可是,作为知名作家的妻子,她的自我价值被丈夫的成功不断地挤压,主体意识也遭遇扭曲变形后被流放,而婚姻中应有的自由被一点一滴剥夺后,她焦虑不已,并错误地希冀将婚外情作为自我重新确立的自由。实际上,只有当她的行为“导致了某种现存状况的消失,并重新恢复了应该确立的状况时,只有这时(她)才能在境遇中是自由的”[4]52。但蕾切尔并不打算离婚,只是希望借助与他人的不正当关系暗地报复丈夫,并以偷奸为窃取自由的噱头。这一点违背

①国内艾丽斯·默多克的研究学者许健在其《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一书中用“类存在主义”一词来概括默多克的存在主义思想。

108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了自由的本质,自由是不容许受压抑的,因而她的自由构想注定是失败的。阿诺尔德更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这让他得意洋洋,暗地里寻花问柳。实际上,两人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姿态进一步加剧了婚姻的矛盾。

同样,普丽西娜与丈夫罗杰的婚姻最初也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普丽西娜完全清醒地谋划着谎言,对谎言和被她篡改了的真相有完全的了解。罗杰因为被骗(以为普丽西娜怀孕并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孩子)才娶了她。普丽西娜为了自己的利益否定了事实,置双方于欺骗和被欺骗的二元对立的处境。处于被欺骗地位的罗杰获得的信息与真相并不对等,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造成了罗杰在选择是否与普丽西娜结婚时做出了与真实情况下迥然相异的决断。谎言在破坏了罗杰选择的自主与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潜在的被压抑意识。更糟糕的是,婚后的日子是罗杰始料未及的。罗杰挣钱养家,而普丽西娜沉迷于世俗的涂脂抹粉和堆积饰品玩物,忽略料理家务和提升内涵,因而造成双方诸多的矛盾焦点。最终,建立在谎言基础上又没有共同生活旨趣的婚姻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再者,必须要谈谈布拉德利与克里斯蒂安的婚姻。这一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太久,导致其破灭最直接的原因为两人大相径庭的性格。布拉德利内敛、懦弱又封闭,克里斯蒂安则比较活泼、热情同时又比较精明。两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激烈冲突,双方以挖苦讽刺对方为自我防卫的根本,最终导致婚姻崩裂。过度的争吵造成布拉德利焦虑性格的畸形发展,以至于有意识地疏离社会和他人,对自我之外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萨特认为,“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说焦虑是自由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正是在焦虑中自由在其存在里对自身提出问题”[4]124。焦虑是布拉德利企盼自由的反作用表现形式,焦虑让他质疑婚姻的实质,但是急于摆脱这种境遇的心态让他不能正视自由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仔细研读文本,不难发现:婚姻中的双方缺乏对对方最起码的了解,婚姻生活中缺少有效沟通。布拉德利甚至对于前妻的犹太身份一无所知,而讽刺的是,阿诺尔德在初见克里斯蒂安时就知晓了这一点。布拉德利只关注自我的心理使他在撰写小说的过程中能够详尽地进行自我性格表露,从中,读者又会认识到:他强烈又孤僻的自由意识最初来自于父母同样不和谐的婚姻生活。父母紧张的关系让他更多地只认同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他的生活中一直缺乏真爱的启示,缺乏至善的道德熏陶,这也造成了他有生之年的碌碌无为与苦苦思索。

“一个受历史条件决定的个人不屈不挠地寻求着自我。在某些方面他就将像是一台机器,为了运作,他需要能量的来源,而且他事先被安排好某些活动的模式。他自由选择的领域并不很大。他的一个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做白日梦。他不愿面对使人不快的现实。他的意识并不总是一扇通过他可以看见世界的透明的玻璃,而是被一片或多或少幻想的云雾所笼罩,保护着心理不受痛苦的折磨。他总是寻找着慰藉,要么通过想象使自己膨胀,要么通过神学性质的虚构,甚至他的爱经常也是对自我的肯定。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在这样一幅令人沮丧的图画中认出我们自己。”[6]79可以说,这是对布拉德利的意识进行的最彻底的描摹。父母紧张的婚姻关系自然地影响着布拉德利的性情,他的性格中隐藏着与人交往的障碍。在婚姻失败之后,他经受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心理焦虑,为了平衡内心,他只能在自我深处挖掘,寻求安慰。尽管是不成功的尝试,但至少可以说飘缈的自由是他的生活方式。于是,小说创作和成为一名严肃文学家的梦想是布拉德利存在的全部意义。

三、真爱:对自由的深度探寻

真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可以感化一切恶的力量。整部小说中只用心刻画了一对忘年恋,发生在布拉德利和其好友阿诺尔德的女儿朱莉安之间。

布拉德利是一个不得志的作家。自诩为严肃文学家的他已年近花甲,却只发表了三部作品。他大半辈子从事着税务工作,却满心认为本职工作耽误了他谱写一部旷世奇作。小说伊始,他正欲离开伦敦安居乡下以完成一生的梦想,畅享写作的自由,可是外在事件间歇性地扰乱,使

第2期倪玉琴: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109

得计划最终搁浅。然而,如前文所论,布拉德利是一个自私、孤僻、疏离他人与自我的反英雄角色。他只是一个有计划框架却不知内容为何物的小说创作中的“局外人”,一个“不行动的行动者”。为了凸显自己严肃小说家的身份,他耽于在等待和焦虑中幻想着灵感来袭。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导致他终至年迈仍一事无成。索然无味的生活中并没有闪现自由的光影,只是在他人的介入时才有些许的波澜。在明了独自追求自由的行动终究徒劳无果后,他窥探起阿诺尔德的婚姻。而在与蕾切尔的交叉生活中,他不仅没有得到企盼的自由意志,而且总是遭遇对方的嘲弄与冷笑,焦虑感又再次占领了他。毫无自由和灵感启示的两性关系让他畏惧退缩,他又回到小说伊始的原点。“我这个幸运的幽居者,在当下焦虑有所消退之时,便可以衡量一下我心灵的自由以及先前所受到的束缚了。”[5]197

在与朱莉安相爱之前,布拉德利从未认真思考过现实和他人的独立性,反而顾影自怜地沉浸在自我专注的幻想与艺术创作的无尽等待中,模糊了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而这种等待是孤立的、内向的,因为他没有真正地生活过、体验过、恋爱过,也就很难有对自由的崇高价值的理解和艺术上的顿悟。朱莉安也想成为严肃作家的愿望与布拉德利对艺术的理想追求不谋而合,使得后者逐渐从自我幻想中脱离出来并奇迹般地爱上了她。“我千万千万不能对任何人宣布我的爱情。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立即使我痛不欲生,这一点正表明了我对朱莉安的爱情的巨大力量及爱情本身的纯洁性。我对这位姑娘发自内心的爱就足以让我快乐了。把她放在我的心坎上乃天大的快乐,与此相比,向她倾诉我的爱只能是多此一举。我甚至对是否还能见到朱莉安也一点不在意……我根本就没有再见她的打算。那么不见她又想见谁呢?如果有人此时告诉我,从此再也无法见到朱莉安,我准会痛苦万分的。但这痛苦会立刻淹没在我对她的爱慕所激发的巨大的创作热情之中。”[5]226-227这一段是在与朱莉安探讨《哈姆雷特》之后,布拉德利自我意识转变的关键所在。爱点亮了布拉德利的世界,他的意识中除了自我又增加了一个实体:爱的对象或者爱本身。爱的情感是自足的、充分的,同时,爱也加深了他对于艺术的理解。“艺术的本质是爱,爱是对个体的洞察力。爱是极难实现的意识,这意味着非我的他人是真实的。”[7]79爱情是破解人生意义的有效表达方式,爱的感受中有痛苦也有折磨,但对布拉德利来说,这种痛苦和折磨是创作的源泉。虽说他的作品是在他入狱后才构思成型,但他此时的感受却预示着自我认知开始发生转变,关注起他人。爱通过复制自身而扩散开来,布拉德利不再局限于自我狭小的空间。在爱上朱莉安之后,他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解放,涌现出一种空前的自由。强大的精神力量改变了他看待世界与他人的视角,妹夫罗杰和新女友的关系得到了他的祝福,弗朗西斯似乎也没从前那么猥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变得灵动而透明。总之,朱莉安的出现不但让布拉德利更多地关注了现实中的他人,终于有了真爱的体验,而且与世界双向性的积极互动又让他能够准确地把握现实中的细节,最终完成梦寐以求的作品。

“爱是极其艰难地认识到自我以外的东西的存在,是对真实的发现,也是艺术家消除自身常见的社会习俗和神经症等病症的良方。”[8]174在爱上朱莉安之后,布拉德利通过消除自我,向广阔的世界敞开心扉,获得了独居生活所不具备的能量,他身为作家遇到的障碍才得以消除。爱的真实性在于,深陷爱河的人明显失去了自我,他全神贯注于自我以外的另一个人,并且执著于这个微妙关系的深入探索,达到一种“忘我”或“非我”的境界。自由与真爱相伴而生,布拉德利的爱与写作都经历了一个由压抑到自在、由自我到非我、由理解到关注的转变过程,只有关注世界才给了他接触真实的机会。

四、死亡:自由和意义的终极实现

与朱莉安的恋爱是布拉德利走向外在世界的第一步,原先受到压抑的意识在爱情的滋养下逐渐舒展,这是他探索自由的初步实现。虽然短暂的爱情解放了自我意识对他的禁锢,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但是他并没有能够把握住这份自由及时创作。究其原因,读者不可忽略这个意象:死亡和恐怖的气息一直环绕在他的周身,这是创作不成功的切实感受,也是绝望与空虚的征兆。

110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最初,无故被卷入阿诺尔德夫妇的争吵中,布拉德利在蕾切尔凌乱的卧室里感受到死亡的气息。妹妹投居在自己的寓所时,他多次切身感受到死神在游荡。这份不确定的焦虑感始终笼罩着他,寄居在他的意识深处,阻滞了他对艺术的真实感受和创作的思路。对恐惧和折磨的体验来自爱与写作两个方面,他缺乏爱的对象,也没有创作的能力。即使在与朱莉安热恋时,他的潜意识也始终能够强烈地感受着这份不祥与恐惧的延展。不可否认地,他体验到了自由对于文学创作的促进,但同时他还敏锐地感觉到与朱莉安的爱情不会持久,外在的压力不允许他们真正结合。实际上,他得到的这份自由感在世俗眼光看来是偷窃来的,是他势利地利用了朱莉安的无知,是一个文学边缘的老无赖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故意献媚。更糟糕的是,这也是布拉德利内心认知的一部分,过分的焦虑正来源于此。这份忘年恋来得珍贵,意义非凡,布拉德利急切地期盼爱情能够带给他艺术上的成功,但是同时,他对于爱情并没有太多的信心。矛盾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他偏执地追求爱情和自由,幻想以肉体的结合来反叛和挑战世俗陈规。

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过程中,布拉德利丧失了为人兄长应有的良知。妹妹普丽西娜因为婚变几近对人生绝望,而他对此熟视无睹。如果说最初他表现出来的冷漠是因为自己同样不幸的经历而对婚姻麻木不仁,这点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获悉普丽西娜几度意欲结束自己性命时,布拉德利不仅没有耐心地帮助她排解苦闷,而且一味地将其推给他人照料,终究造成惨剧,这一点他难辞其咎。为了守住爱情和附加于爱情的自由,他蓄意和朱莉安私奔到郊外。得知普丽西娜的死讯后,他对此讳莫如深,并将死亡看作偶然以宽慰自己。而从文本和逻辑来看,普丽西娜的自杀行为事出必然,她失去了所有生存下去的支撑,罗杰抛弃了她,哥哥拒绝了她,就连玩物饰品也远离了她。其实,布拉德利对她的死早有预感,而他不顾一切地丢弃亲情抛开生活的目的只是为了占有朱莉安的身体,企盼这种主动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自助。在与朱莉安逃离的路上,朱莉安几次三番地提出将来两人共同照顾普丽西娜的设想。这里,读者能看见的是爱情与自私、自由与狭隘的对决。爱情是精神领域的至高境界,不应该存有欺骗;自由是不受任何压迫和剥削的状态。所以,布拉德利大胆追求自由的过激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的本质。

朱莉安得知布拉德利有意隐瞒普丽西娜的死讯后,毅然地离开了他。失去了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布拉德利再一次地被卷入阿诺尔德夫妇的争吵中,这一次他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死亡,最终也无辜地却又必然地成为凶手的替罪羊。入狱后,一切似乎都归于平静,布拉德利的生活回到零点,不再有对亲情的愧疚和爱情的不甘,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放弃起诉,决定替蕾切尔承担罪责。实际上,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荒谬行为赎罪,而更多的是,他真实地体验到了自我与社会和他人的双向互动关系的本质。无论主体是否愿意或采取主动行为,他都无法脱离既定的人与人的交互关系。片面地割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只是自我一厢情愿的举动,自始至终,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都是紧密联系的。自由和爱情一样,都是不容欺骗不容压抑的,否则便不是真正的理想状态。严肃艺术更是如此。狱中的生活是布拉德利真正开始反省自我、反思艺术本质的时刻。这一段真实又必要的挫折最终帮助他摆脱了恐惧,平静地完成了小说创作,也加深了对死亡的理解。

实际上,小说创作作为一项社会劳动实践,不仅是自由的灵魂,也是自由的源泉。作品完成后,布拉德利内心的恐惧与外在客观的自由从对立走向了统一。恐惧最初表现为对创作灵感枯竭的焦虑,而今却成为实现自由必然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濒临死亡,布拉德利平静泰然。在他看来,死亡和自然万物一样,只具有相对终结的性质。与朱莉安的性爱只是自己摆脱死亡恐惧的一种假想手段,艺术才是治疗灵魂的良药。肉身的死亡是灵魂得以净化的途径,艺术只有随着身体消亡才能获取其全部价值。灵魂在摆脱身体后进入了作品文本中,赋予文本以生命的鲜活意义;死亡是意义无限敞开的可能性实现。柏拉图也认为,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换而言之,唯有死亡才能够使人的灵魂摆脱肉体的“囚禁”,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的完全毁灭,而仅仅指身体变成尸体,当永恒的不死的灵魂摆脱了肉体束

第2期倪玉琴: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111

缚后便能够重新获得自由。“只有那些具有死亡意识的人,那些从身体‘监狱’的‘囚禁’中最终解放出来、从而彻底克服掉肉体感官的障碍、完全摆脱意志和欲望羁绊的人,才有可能登堂入奥,进入神圣的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哲学知识。”[9]79认识到死亡的意义,认识到死亡是新生的必然条件,布拉德利的内心滋生起对死亡的冀望,他拒绝治疗,乐观地拥抱着死亡。

死亡还是一种超越行为,是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死亡意味着本体从现象中的消失,意味着它离开躯体而进入可能的、纯粹的超验世界中去。“在死亡中,实存中断了,而我们的实存被切断以及它的片断性恰恰最能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性,返归本原,达到‘超越存在’,即本真的我们自己,成为生存。”[9]238换言之,死亡不仅是人生的一次总结,更是赋予行为主体以新生命的手段。死亡亦即自由,是布拉德利的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多年来缠绕在他脑海中的意象———“母亲的子宫”是他意识深处对生命形态的构建。如此,他做出死的抉择则不难理解,这表明他意识到了生命此在的有限性并积极地从超越行动中筹划自由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MURDOCH I.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M].New York:Penjuin Books,1997.

[3]许健.自由的存在存在的信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让-保罗·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汉德,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M].萧安溥,李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6]MURDOCH I.The sovereignty of good[M].London:Rout-ledge,1989.

[7]CONRADI P J.Iris Murdoch:The saint and the artist [M].Houndmills:The Macmillan Press,1986.

[8]何伟文.艾丽斯默多克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9]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freedom in Iris Murdoch’s Black Prince

NI Yuqin

(Department of Finance,Jiangsu Open University,Nanjing210036,China)

Abstract:The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of freedom is one of the eternal topics of philosophy.Freedom can nei-ther be understood as the boundless freedom of terror or subject’s self-consciousness-oriented behavior.Originating from 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freedom is the product of idea.As a well-known writer and philosopher,Iris Mur-doch put he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into the masterpiece Black Prince.To obtain freedom,the subject must break himself from unhappy marriage;then,love is a supreme spiritual activity and its intervention would let the subject experience freedom in the moral sense;last,as a kind of transcendence,death symbolizes the unlocking of significance.Therefore,with the extinction of subject’s moral body,the more extensive freedom would be finally realized.

Key words:Iris Murdoch;Black Prince;freedom;marriage love;death

(责任编辑:范艳芹)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小说阅读第五节分析探究小说主题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节分析、探究小说主题 对应学生用书p265 一、小说主题相关知识 小说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个人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理解小说主题是小说阅读中的难点,涉及考查小说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结合文本,概括小说的主题。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活状态、命运结局及其原因。③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④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二、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基本方法 分析、探究小说主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一文的标题就有此作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从小说的典型情节入手。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小说矛盾冲突的体现,我们在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小说的主题内涵。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庙里偷听、雪夜杀敌的典型情节,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林冲推向了奋起反抗之路,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主题。 (3)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际遇、命运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常常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小说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祝福》中祥林嫂自身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而愚昧懦弱的性格、被践踏被迫害的人生际遇及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这一小说主题。 (4)从小说的环境描写入手。可以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来窥探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小

小说阅读超实用的答题模板

一、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 ②寻找线索 ; ③ 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 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 (空间 )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 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 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 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 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二、揣摩人物形象 1 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 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 / 焦虑 / 担心 / 喜悦 / 兴奋等 )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 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 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 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小说阅读主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题分析 五、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一)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小说的标题看、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主题探究题分类与挖掘途径: (1)思想情感意蕴探究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状的时代背景。

(2)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虽说二者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3)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四)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第9车厢》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作者所要揭示的不负责任、思维定势的危害。 ③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把握。如《第9车厢》中的“正常人”。 ④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 (五)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性格/情感/思考。 如《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配套练习

小说阅读之主题探究练习

【小说阅读之主题探究】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船过青浪滩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地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小说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 小说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来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小说主题的考查包括对主题的归纳和评价、探究。探究题在小说考查中是特色题,确切地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②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常见的设题角度有: ①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的体会; 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看法)。 【例一】(考点题)(原文见金版学案小说阅读专题一考点一《面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保护丈夫的尊严而为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解析: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的主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主题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小说中人和事说明的道理,是给人的启示。本篇小说鉴于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物关系,应从妻子这个“人”和他们之间的这点“事”去分析。 【例二】(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考点精练五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201

考点精练五探究主题、标题、人物、情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马 孙犁 一九六六年冬天,情形越来越不好,每天我很晚“开会”回来,老伴一个人坐在灯下等我,先安排着我吃了饭,看到我那茶饭无心,非常颓丧的样子,总是想安慰安慰我,但又害怕说错了话,惹我生气。就吞吞吐吐地说: “你得想开一点呀,这不也是运动吗,你经过的运动还少吗?总会过去的。你没见土改吗?当时也闹得很凶,我不是也过来了吗?” 我一向称赞她是个乐天派。闹日本的时候,一天敌人进了村,全村的人都逃出去了。她正在坐月子,走动不了。一个日本兵进了她的屋,她横下一条心,死死盯着他。可是日本兵转身又走了。事后她笑着对我说:“日本人很讲卫生吗?他大概是闻不了我那屋里的气味吧!”我家是富农,她经历了老区的土改,当时拆房、牵牛,她走出走进都不在乎,还对正在拆房的人说:“你慢点扔砖呀,等我过去,可别砸着我。” 随着不断地抄家,随着周围的人对她的歧视,随着我的处境越来越坏,随着不断听说有人自杀,她也觉得有些不对头了。她是一个病人,患糖尿病已经近十年,遇上这种事,我知道,她也活不长了。 那些所谓“造反”者,还在不断逼迫,一步紧似一步。一天下午,我回到家来,才知道是勒令马上搬家。家里已经乱作一团,晚饭也没吃。胡乱搬了一些家具、衣物,装满一卡车,到了新住处,已经有十一点了。 那是一小间南房,我们进去,有人正在把和西邻的隔山墙,打开一个大洞。并且,还没有等我们把东西安置一下,就把屋顶上的惟一的小灯泡摘走了,我们来时慌慌张张,并没有带灯泡来。 老伴这才伤心了,她在我耳边问: “人家为什么要在墙上凿个洞呢?” “那是要监视我,不然,你还不相信呢。”我说。 这里住户虽说不少,没人愿意理我们,也不敢理。唯独东邻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主动地对老伴说: “大娘,你刚刚搬来,缺什么短什么,就和我说吧!” 使得老伴感激落泪。 后来,我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原来也是我们机关的职工,因为在日本人办的报馆做过事,被定为日本人的特务。这次运动又提起来了,已经不许回家。他有三个儿子,大的叫

小说阅读之主题思想教学案

小说阅读之主题思想教学案 教案设计:陆燕辉 一、考点要求: 1、2008江苏考纲: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2、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③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知识储备: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所以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 三、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1 四、解题思路: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①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②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③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往往考虑情节的推进,把握作品的主题。④ 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⑤ 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另外要注意,在把握主题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更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主旨类考题示例(文章另见) 1、《雪夜》: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蕴是什么?” 2 2、《一步棋》: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6分)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六小说阅读训练五标题意蕴作用探究教案

训练五标题意蕴、作用探究 练前提醒 1.探究标题意蕴可以“3从”“1联”。 “3从”:(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把握。 “1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2.探究标题作用要做到“6结合”: (1)结合主旨。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2)结合结构。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充当线索的作用。 (3)结合情节。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4)结合环境。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5)结合人物。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6)结合标题。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短篇小说+小灰兔的故事 歧途 艾玛 ①“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不是我们看到的小灰兔的样子,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②这是儿子五岁时候对他说的话。 ③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刻的情景。儿子悄悄推开门,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专心写作的父亲。 ④“好吧。”为了尽快打发走这孩子,他应付着答道,“等我写完这本书,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 ⑤他是个作家,一直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四十岁那年,时来运转,他的一本只印了两千册的小说突然被某个电视剧导演看中了,他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这笔钱在城市里花不了多少年,在乡下,却可以过上许多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作家向他年轻的女友求婚,带她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靠自己的双手让一座破败的小院焕然一新。到了晚上,作家就到书房写作,妻子在书房旁边的房间里做针线,偶尔,作家会把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她听。 ⑥第二年春天,妻子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孩子长得很漂亮,就是有点唇裂,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加爱他。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带他到市里的大医院做了修复手术。这孩子近乎完美,从会走路起,就开始帮妈妈干活了。而且,这孩子也像作家的妻子一样,对作家的写作怀有神圣的敬意,从不无缘无故跑到他的书房打扰他。孩子稍大一点后,坐在妈妈的膝头听作家读小说,如果故事很悲惨,他会把脸埋在妈妈的怀里哭泣。大部分时 候,听完小说的最后一句,他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 ....后默默走掉。 ⑦“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⑧孩子七岁的那年,又对他说了这番话。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教学参考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叙述故事,还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揭示一定的主旨。小说的主题到底该如何把握,其内在意蕴又该如何探究呢? 一、考点解读 小说的主题意主要是指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思想意蕴探究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常见设问方式】 (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二、思考角度 (一)从标题上考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尤其标题所所蕴含的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往往与主旨紧密相关,所以首先我们要先关注标题。 如《枪口下的人格》,标题本身就隐含着尊严问题。 (二)从情节和人物上考虑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中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如《枪口下的人格》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的对比中理解作者所倡导的风度和尊严。 (三)从思想倾向上考虑 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

如《枪口下的人格》“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四)从环境上考虑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有时能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三、答题参考模板 (一)思路: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社会现实)说明理由,最后总结点题。 (二)注意层次: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注意答案也要分点作答。 (三)切忌脱离文本,主观臆断;不要与材料、观点脱节。 四、典例剖析 (2012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

探究小说六内容资料

第6讲探究小说内容 考纲在线新课标《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中与此相对应的考点是: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前两点是探究的内容,最后一点是探究的方式和要求,三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考情透析探究题是新课标全国卷小说阅读的压轴题,是每年的必考内容。其立意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某个疑难问题或某个要素(如主题)进行富有深度或广度的探究;或者能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调动积累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发现,再创造。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2013—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都在围绕这些点命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 考点精讲 类型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知识储备 1. 作品的意蕴 所谓作品的“意蕴”,就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它依附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包括物象)、故事情节(事件本身)、典型环境(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社会环境的现实意义)以及主题思想。主要探究点有标题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和环境意蕴等。探究意蕴,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从上述几个角度来理解作品,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 2.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共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

探究小说文本阅读的主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12714361.html, 探究小说文本阅读的主题 作者:王海翔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现实生活的描述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的价值高低。 关键词:文本主题多角度 一、从叙事角度探究小说主题 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并进行观察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查就可能有不一样的发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般讲授小说会从三要素入手,从跌拓起伏的情节,从人物形象的分析等。国培省级专家麓山国际黄雅丹的讲座“从叙事角度探究小说主题”,引起了我对小说教学的新探索,小说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即叙述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见的视角有作者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人物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以文本中人物一“我”的角度去观察叙述,例如鲁迅《孔乙己》一文就以“小伙计”我,十二、三岁的小孩视角来观察咸亨酒店的人与物,塑造这样一个小人物视角,鲁迅是别有用意的:一方面,他是酒店中人,“孔乙己”(玩物被看齐)与酒客、掌柜(看客)这两类人的一言一行都“尽收眼底”;另一方面,他的地位与身份,同时观察与讲述“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看与被看的模式,被一十二、三岁的小孩揭开“知识分子”与“群众”的双重悲剧,能更好地发挥小伙计“我”的“观察者、叙述者”的作用,更能体现“我”存在的某种独立意义;如文章开买讲我没眼力细不够圆滑;掌柜让我从侍奉长衫主顾赶到温酒的活儿,我在咸亨酒店的“單调”、“无聊”,只有孔乙己主动与我攀谈,主动教我识字,写“茴”字求慰藉,“我”先是应付,既而“不耐烦,懒得答他”,最后“努着嘴走远”时,我越来越向看客靠拢,我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已被封建教育制度、等级观念给慢慢渗透,当叙述者小伙计也无意识中参与到折磨“孔乙己”时,读者会有一种类似狂人“我也吃过人”的有罪的自省,这正是作者创作意图所在。 二、从环境描写探究小说主题 专家黄文志老师讲座谈到了如何从环境描写来把握小说文本主题。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它可以交代社会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暗示烘托角色心情,衬托角色活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揭示人物性格,反衬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真实,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小说主题等。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提供生动的舞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与发展变化提供典型的环境。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了主题理解的指向,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探寻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破

探究小说主题

探究小说主题 理解主题,有效阅读 概念: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1.那么,应当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其次,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 第三,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我们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就能顺利理解《药》的主题。 第四,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技巧,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精巧的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2.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 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 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小说阅读鉴赏 小说的主题

小说阅读鉴赏之概括小说的主题 【考情透析】 对小说主题的考查有两种方式:1、概括主题,对主题比较单一的文本,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2、原因概括题,是小说主题考查的一种变体,有时候问题是就全篇而设,有时候是就某个局部发问。3、评价或探究主题、内涵。 【真题体验】(2010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保护人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探究小说主题

探究小说主题 探究小说主题 理解主题,有效阅读 概念: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1.那么,应当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如果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其次,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小说的时代背景。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 第三,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我们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就能顺利理解《药》的主题。 第四,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技巧,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精巧的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2.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 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 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1.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设置了悬念。 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或看法。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

小说阅读超实用的答题模板

.. 一、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的技法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场面①;寻找线索②理清小说的结构。③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①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所以, 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照应前文。④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⑤刻画人物性格。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⑦ 情节的特点(2)情节安排评价:A.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①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②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④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等。”“我、《乌米》中的头”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B.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空间)(①顺叙:按时间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⑤解题方法2常见设问模式(1)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②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③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④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⑤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⑥ 解题思路(2)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①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③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④二、揣摩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1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外貌描写:①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兴奋等)担心/喜悦//心理描写:②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作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主题理解和内容探究》专题复习

第四讲主题理解和内容探究 一、(2018·山东聊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0分)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

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