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拉的原型(图书推介稿)

劳拉的原型(图书推介稿)

劳拉的原型(图书推介稿)
劳拉的原型(图书推介稿)

《劳拉的原型》纳博科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定价:35.00元

纳博科夫遗作《劳拉的原型》的出版曾遭遇和张爱玲的《小团圆》一样的命运:它是纳博科夫写在一百多张卡片上的遗作,病榻上的纳博科夫在预感到自己不能最终如愿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之后,便立下了指令,要求在他死后务必将手稿烧毁。三十年来,他的妻子和儿子德米特里一直在争论,是否应该遵循作者的遗愿。纳博科夫的读者与粉丝团也分成两派阵营,是尊重作家的遗愿,还是将之公开?但最终,这部曾在瑞士保险箱被雪藏三十余年,差点被销毁的小说还是出版了。

此次出版的中译本不仅保留了《劳拉的原型》英文原稿供读者对照阅读,并且提供了尤为珍贵的纳博科夫的手稿原迹。

4月22日是纳博科夫的生日,今年,他112岁了。我们特发此文,是为纪念。

□书评人虾米

人之将去,其形也衰。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我们从彼时的纳博科夫肌肉松弛、老态龙钟的模样,再难想象当年写作《洛丽塔》时聪明绝顶、目光如炬的那个作者了。这两年时光,缠绵病榻的纳博科夫就像是二十年代的普鲁斯特,多少预感到了死亡的来临。他于患病与诊疗的间歇,在一百多张索引卡片上用铅笔写下了《劳拉的原型》的雏形,一方面争分夺秒地与死亡赛跑,呕心沥血,坚持书写,另一面却留下遗嘱,如果在其有生之年不能完成《劳拉的原型》,务必将手稿销毁。纳氏因此留给后人一个卡夫卡氏的谜团,围绕遗嘱也有很多故事可说。且不论这些八卦,原稿付梓出版,即使是残片断章,多少算是满足了全世界铁杆粉丝对于这部纳氏遗作的种种好奇和猜想。

《劳拉的原型》是部怎样的作品呢?欧美评论家将之定义为“元小说”,其实更简单更不学术的说法,是如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套故事的叙事艺术。就《劳拉的原型》而言,至少包含了三层叙述:作者纳博科夫的叙述;主人公亦即弗洛拉的丈夫菲利普·王尔德的叙述;弗洛拉过去某个情人,一个署名“伊凡·沃恩”、真实姓名叫“诺维奇”的波兰艺术家的叙述。

纳博科夫的叙述采取全知视角,并在某种程度上与“伊凡·沃恩”的视角相互“勾结”。因之,主人公王尔德尽管被尽量待之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却时不时遭遇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之流”的心理学家一贯抱持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偏见——一个敦厚的男人、顾家的丈夫、理智的学者、不无艺术天分的作家,却因其从事的职业,而年老,肥胖,木讷,内向,不可爱,常常因妻子的红杏出墙而长吁短叹,因肉身的疾痛而黯然神伤,因小小的神经质而陷入“删除”自身的意淫快感——通常,多重视角的运用,除艺术目的外,尚有作者难为人言且又急欲代言的用心。在本书中,非常意外的,作为作家而不是心理学家,王尔德获得了作者本人某种程度的同情。

经常,纳博科夫刻画这类人类中颇具天赋特别是艺术气的“小才”;也经常,让他们深陷令之左右难堪的境地,从大的方面说,比如国破家亡、流徙天涯,从小的方面说,比如惊世骇俗的嗜好,或者难为人道的怪癖;还经常,让他们选择做男性,在纳氏的辞典里,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照例只能做陪衬绿叶的花瓶,似乎唯有男性,才具备上帝赐予的因灵肉而生的精神博弈。而纳博科夫对他们,总是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随心所欲地揶揄、玩转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人物与其寓居其中的时代和环境之间,跳起一段掺杂了痛与快乐的轻快舞步。

但在《劳拉的原型》中,纳氏举重若轻的招牌舞步开始滞涩、沉重,作者显然对他的主人公产生了某种认同,其痛与喜,哀与思,无一不是老迈的纳博科夫心中漾起的层层涟漪。除去被漂亮的妻子戴了绿帽(实际生活中则相反),王尔德“秘密的,耗费多年,可不是为了挣钱草率写成”的小说,亦即《劳拉的原型》中的第二个叙述层次,不正是浸润了纳博科夫临终“隐秘快感”、说不定就是他“与死亡协商”的身心体验吗?

我们看到王尔德一如既往地经历着纳博科夫诸多小说主人公们从天堂到地狱的精神之旅,体尝为人从脚指头上的鸡眼到大脑神经末梢的苦痛刺激,作为某种意义上的“鸵鸟”战术,享受着天堂式的甜蜜的自虐乐趣,只是这一回,小说家写下了实心的一笔:“自动消解的死亡方式能给人带来已知的最大快乐”,当然,死亡除外:“除非一些可怕的伤口或疼痛也来凑热闹加入快乐的护柩者行列。”

今天读来,《劳拉的原型》与其说是一部未经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倒更像是纳博科夫一生创作的总结。作者就如一个获得了某项终身成就奖的演员或导演,面对观众,声情并茂地回忆一些人,感谢一些人,并且衷心地说自己好歹做得还不坏。

在《劳拉的原型》中,纳氏过往小说中的情节如跑马灯般一一闪回:从俄国流亡至美国的家庭,寄人篱下的法语女教师,觊觎美少年的怪蜀黍,不乏艺术气质的二流舞蹈家,遭人挖苦的弗洛伊德学派,博人欢心的国际象棋,镂刻蝴蝶的中国扇子……其间幽灵彳亍,鬼魅横行,而纳博科夫依然孜孜不倦地挑战着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洛丽塔》中,他用精神病例的方式包装了永恒的人类狂想;在《微暗的火》中,他消弭了故事与真实的巨大鸿沟。而在这部谢幕之作中,他创造了书中书的叙事模式,再度复活了大战前的黄金岁月。

尽管这一叙事手法并不新颖,但作者本人却借助主人公“删除自身”以享受“死亡是欢愉”的体验,遁入其中,向死而生,于此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不朽。

于是掩卷之际,我们也总算可以说,纳博科夫,嗯,写得还不坏。

碎片化的《劳拉的原型》

版主推荐:

1、纳博科夫的《劳拉的原型》让读者领教什么是元小说。传统小说关心的是人

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

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

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

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劳拉的原型》安排王尔德

与弗洛拉的故事与另两条线索串起来,故事终结于另两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让王尔

德与弗洛拉这对不幸夫妻一个在精神意念中死亡,另一个在其情人文字创作中疯狂地

死亡,这是纳博科夫“元小说”的精妙构架。二十一世纪咱的电视剧沉迷于妃子们如

何争得皇帝宠爱,皇上万岁、万万岁时,老外的小说艺术探索已炉火纯青。

2、《劳拉的原型》小说中有小说,弗洛拉众多的情人中的一个写了部令人发疯

的杰作———《我的劳拉》,其中记录了弗洛拉对丈夫的多次不忠;这部以弗洛拉为

女主人公的小说被邮寄给了王尔德医生。无奈的王尔德只能通过沉溺于虚拟的自我泯

灭而找到生活乐趣,想象中自脚趾开始,一路向上地删除自己。《劳拉的原型》见证

了作家纳博科夫在生命危在旦夕时,依然孤注一掷地和生命赛跑,他想战胜命运的安

排,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相对《洛丽塔》的丰满,《劳拉的原型》的“单薄”突显了

另一种价值观:作家与其作品的局限让后来的写作者更珍惜从容的时光。

3、《劳拉的原型》是卡片式的写作,讲述机智风趣、腰缠万贯的王尔德医生如

何忍受其年轻淫荡的妻子弗洛拉招惹来的耻辱之苦。《劳拉的原型》虽是不完整的写

作,但你不得不钦佩纳博科夫仅用那么一段话,便将王尔德医生的妻子弗洛拉的放荡

写得入木三分。这部小说文本独特,有三种形式的文字,一是中文,二是英语,三是

纳博科夫手稿的影印,对照着读,妙趣无穷。

在瑞士银行保险箱里深藏三十余年,一个被审慎保守的文学秘密,一部文学大师的未竟之作!

——《星期日独立报》

《劳拉的原型》这部几近销毁的杰作由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创作。

《劳拉的原型》这部写在卡片上的碎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王尔德医生的故事,才华横溢、机智风趣、腰缠万贯、极为肥胖的菲利普·王尔德医习惯了忍受其年轻淫荡的妻子弗洛拉招惹来的耻辱之苦。弗洛拉众多的情人中的一个写了部令人发疯的杰作——《我的劳拉》,其中记录了弗洛拉对丈夫的多次不忠;这部以弗洛拉为女主人公的小说被邮寄给了王尔德医生。

王尔德只能通过沉溺于虚拟的自我泯灭而找到生活乐趣,他开始在想象中自脚趾开始,一路向上地删除自己……

《劳拉的原型》及其出版背后的故事

https://www.doczj.com/doc/6012706234.html, 2010年01月06日00:07 刘文霞

2009年11月17日,美籍俄裔双语作家纳博科夫的遗作《劳拉的原型》(小说片段)(The Original of Laura,a Novel in Fragments)在被封存了30年后,终于得见天日,由美国兰登书屋和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同时出版。11月30日,俄罗斯圣彼得堡知识经典出版集团也出版了俄语版《劳拉和她的原型》(Лаураиееоригинал)。

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语作家,《劳拉的原型》(小说片段)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1974年,纳博科夫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并将题目定为《死亡是一种乐趣》。他像往常一样,将创作思路、小说素材、故事主线等记录在图书索引卡片上。在去世前的8个月,这部著作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构思而成,小说名字也已经改为《劳拉的原型》。1977年,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的纳博科夫,也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去日不多,就在临终前1个月疯狂地投入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中,但最终留下的只是写在138张图书索引卡片上的情节片段和写作纲要。

去世之前,纳博科夫在遗嘱中要求妻子薇拉·纳博科娃烧毁手稿,但薇拉没有遵守丈夫的遗言,而是把这部手稿锁进了瑞士一家银行的保险箱里,并在1991年去世时把手稿留给了儿子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在是否销毁父亲手稿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他既不愿违背父亲遗言,也不敢贸然违背纳博科夫研究者和出版商的意愿。因此,30多年来,这份手稿一直躺在银行保险箱里,甚至在2008年初,德米特里仍然向外界透露:“我的父亲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不会为他的世界留下任何污点。”暗示打算遵守父亲遗愿,将作品焚烧掉。此言一出,立即在世界文学界引起震动,要求拯救纳博科夫手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08年4月26日,德米特里“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心理斗争”,终于决定出版这部手稿,他同时宣称,虽然这是父亲没有完成的作品,但他不会为父亲捉刀,而是将这138张卡片上的手稿原封不动地呈现给读者。就这样,这部吊足读者胃口的纳博科夫小说手稿,终于在2009年11月17日得到出版。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纳博科夫本人不愿让世人见到这部未写完的作品手稿,为什么他自己不把它毁掉?他的妻子和儿子又为何不遵守他的遗言? 11月16日,在举行出版首发式的前一天,华盛顿自由之声广播电台记者弗拉基米尔·阿巴林诺夫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在采访中德米特里声称,纳博科夫之所以没有立即毁掉手稿,是因为“他想把它写完,这是惟一的原因。他不愿意给世人留下任何零散的不完整的小说片段,为此,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坚持在写,直到最后一口气”。而母亲之所以没有烧毁手稿,是因为“当时她年事已高,健康状况非常差,并且一直在恶化。但最主要的是她缺乏勇气,缺乏毁掉父亲优秀作品的决心。母亲去世后,如何处理父亲手稿的难题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对于自己违背父亲生前遗愿、最终做出出版手稿的决定,德米特里如此解释:“举棋不定的原因不在于是否要销毁手稿——因为我不想以一个‘文学纵火犯’的身份进入史册,而在于如何保存好这部手稿,是把它

藏在一个早晚会被人们发现并一睹为快的地方,还是趁我还活着,在我能够亲历这个过程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件出色的礼物献给出版界”。他还声称他和父亲的亡灵进行了一次哈姆雷特式的谈话:“我在梦中见到了父亲,他既平静又幸福,脸上挂着狡黠的微笑,对我说:‘你如果招架不住,就把它拿去出版吧!高兴起来吧!’”

德米特里前后不一致的行为虽然令人不解,但是违背作者意愿、出版作者生前要求销毁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已有先例。卡夫卡曾经要求好友麦克斯·布罗德把他所写的手稿全部烧掉,幸好布罗德觉得这些作品很珍贵,留了下来,由此我们才得以读到《审判》和《城堡》。而在俄国文学史上,布尔加科夫《白卫军》中遗失的一章也是在1991年,即在作者去世50余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劳拉的原型》的排版设计别具一格,完全保留了纳博科夫原作的模样。上半页是纳博科夫写在卡片上的手稿原迹,不作任何修改,其中甚至包括纳博科夫错误的拼写,如bycycle(自行车)、stomack(胃)、suprize(惊奇)等,下半页是经过整理的文字内容。纳博科夫在《劳拉的原型》中用奇妙的“套偶”式结构演绎了故事中的故事。138张卡片中的20张构成了小说的第一章,这是最为完整的一章,从中可以感受到纳博科夫小说的深刻内涵。从这些卡片显示的内容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主人公弗劳拉·兰斯卡娅年轻漂亮,她嫁给上了年纪的学术界名流、神经学研究专家菲利普·怀尔德。怀尔德拥有巨额的财产和辉煌的学术生涯。他和弗劳拉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弗劳拉举止轻浮,行为放荡,结婚刚三年就不断和多个情人幽会。小说从一场聚会开始,弗劳拉在聚会上认识了新情人艾里克并双双坠入情网。后来,艾里克以弗劳拉为原型,写了一本题名为《我的劳拉》的小说,在书中详述了他和弗劳拉之间的风流韵事并对她大肆诋毁,只是在小说中把弗劳拉的名字换成了劳拉。小说出版后十分畅销,使艾里克名声大噪。怀尔德正在回忆自己的初恋,有人给他送来了《我的劳拉》一书。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怀尔德十分愤怒,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令人愤怒的杰作。”

在艾里克的小说《我的劳拉》中,弗劳拉是劳拉的原型。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亚当·林德是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优秀摄影师,也是一位同性恋者,后因失恋自杀;母亲兰斯卡娅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在巴黎,弗劳拉被轻浮的母亲抚养长大,她12岁时就受到母亲怪异的情人、年老的英国男人休伯特的纠缠。成年后,弗劳拉居无定所,总是借住熟人和朋友的房子,并把其他男人带到那里,过着堕落混乱的生活。24岁的她因为贪图社会地位和财产,嫁给了又胖又老的怀尔德。

怀尔德的笔记构成了小说手稿的后半部分。从零散的卡片记录可以看出,怀尔德是一位著名的神经学专家,他在笔记中写下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和怪异的心理实验:瞬间进入恍惚状态,意识从脚趾开始肢解身体的各个部分,享受“自杀产生的乐趣”。恍惚之中,怀尔德梦见了发生在一所中学里的踩踏事件和他的初恋情人奥萝拉·李,她“涂了口红的嘴唇和冰冷的目光”,总是让怀尔德想起他那任性的妻子弗劳拉的模样,她的“轻而薄的黑色丝绸连衣裙似乎就来自弗劳拉的衣柜”。他在潜意识中疯狂地爱着奥萝拉,因为她是他“生命中惟一的女孩,恐怖和

温柔的化身”。很显然,在怀尔德的实验笔记中,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他和奥萝拉的初恋以及奥萝拉在踩踏事件中的意外死亡。

这是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小说片段。四个互不相关的小说片段都与主人公怀尔德对死亡的思考有关。他把妻子的不忠贞归因于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和性无能,他恨不得把自己“从脚趾到肚脐眼的下半身杀死五十次”。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自杀是一种痛苦,因此,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体验了死亡的“乐趣”:从意识上杀死自己。但是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怀尔德最终因为心脏病突发而亡,并不在他意料之中,也不是他有意而为之。

德米特里认为,《劳拉的原型》是“一部杰出的、具有高度独创性和潜在颠覆性的著作,是纳博科夫创作精华的高度浓缩”。

. 纳博科夫——其人其作其译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在美国,纳博科夫被视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继福克纳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一九四五至一九六五这二十年间最有贡献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莫尔斯卡亚大街四十七号的一户贵族家庭,这一天恰逢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百年寿诞,也正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诞生二百三十五周年纪念日。纳博科夫的早年受父母影响很大。父亲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纳博科夫是著名的法理学家,作为政坛上的亲英派,他经常在家里为孩子们朗读狄更斯、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母亲艾莱娜?伊凡诺夫娜出生于上流社会家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多国外语。她喜欢写诗,对绘画和音乐更是充满了兴趣。艾莱娜?伊凡诺夫娜出嫁时,纳博科夫的外祖父将维拉农庄作为嫁妆送给女儿,这栋别墅后来成为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乐土,留下了他许多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母亲在维拉别墅里用英语给孩子们讲故事,读文章,纳博科夫六岁时就能用英语阅读,甚至早于他用俄语进行阅读。他五岁开始学习法语,六岁时就听法语女教师朗读《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法国名著。早期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使纳博科夫从小学起就鹤立鸡群,他的俄文作业里不时地夹杂英文和法文,这让老师非常头痛,他们甚至认为纳博科夫太喜欢表现自己,殊不知这是小纳博科夫脑海中自然闪现出来的。纳博科夫从小喜爱文学,年纪轻轻即以诗才见著,十五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八岁出版了第二本,此后数十年雅咏不辍,这解释了何以他最朴实的散文段落里仍洋溢着浓郁而飘逸的诗意。一九一九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纳博科夫随全家流亡伦敦,靠母亲变卖首饰和奖学金,进入剑桥三一学院修读斯拉夫语和罗曼语,并深入研究欧美先锋派爱伦?坡、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的作品。毕业后纳博科夫没有留在英国,而是去了德国柏林,德国在十月革命后成了俄国移民中心,这里出版的俄文书比俄罗斯本土出版的还多,这对当时一心想成为俄语作家的纳博科夫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一九二五年,纳博科夫在柏林俄国侨民举办的一次慈善舞会上结识了犹太血统的女子维拉?斯洛宁。维拉身材瘦削匀称,光艳照人,生性幽默,思维敏捷,她与纳博科夫很快坠入爱河。嫁给纳博科夫后,维拉任劳任怨地充当了他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妻子、速记、编辑、翻译、司机。一九三四年,她为纳博科夫家族添了一位继承人——儿子德米特里。

纳博科夫主要以其长篇小说作品著称于世。在西欧流亡的二十年里,他用俄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玛丽》(1926)、《贵族女人》(1928)、《防守》(1930)、《眼睛》(1930)、《功勋》(1932)、《黑暗中的笑声》(1932)、《绝望》(1936)、《斩首的邀请》(1938)、《天资》(1939)。这些小说的主题多半为俄国流亡者的盲目生活或人们的盲目爱情,主人公除流亡者之外,大都是些畸形发展的天才或艺术家;他们为了摆脱精神空虚和受难的现实而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纯艺术、棋术或一些反常的

行为中,作品流露出一种失落感、精神受压抑感乃至精神崩溃感。这些小说的现实背景感较强,主题较为明晰。纳博科夫结束欧洲流亡生活到美国之后,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包括《塞巴斯蒂安?耐特的真实生活》(1941)、《从左边佩戴的勋带》(1947)、《普宁》(1957)、《洛丽塔》(1958)、《微暗的火》(1962)、《阿达》(1969)、《透明的物体》(又译为《梦锁危情》)(1972)、《瞧,这些小丑!》(1974)。其中《普宁》、《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代表了他这一时期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的小说大多数仍沿袭了前期小说表现的主题、人物类型。但是,小说的现实感和背景感减弱了,而小说文本层面的虚构性、人为性、实验性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纳博科夫的作品随着西方一大批烙有“现代派”、“现代主义”印迹的作品一起来到了中国。翻译家梅绍武先生是国内纳博科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率先翻译出版了《普宁》,纳博科夫:《普宁》,梅少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一九八九年,国内突然掀起了“洛丽塔飓风”,仅此年国内至少出现了十一个《洛丽塔》的译本。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间,时代文艺出版社在“巨匠丛书”中推出《纳博科夫小说全集》,这部集子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和《说吧,记忆:纳博科夫自传》。《纳博科夫小说全集》只收入纳博科夫十七部长篇小说中的十二部,侧重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后期的重要作品如《阿达》、《瞧,那些小丑!》都没能收录。上海译文出版社于二〇〇六年推出了纳博科夫的几部其他作品,如《黑暗中的笑声》、《绝望》、《斩首之邀》。

国内文学评论界对纳博科夫作品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和另外几部短篇小说上,对于其他重要的作品如《斩首的邀请》、《阿达》、《瞧,这些小丑!》等小说几乎尚未触及。鲜为人知的是,一九七五年,纳博科夫在着手创作一部名为《劳拉的原型》的小说。在纳博科夫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在病榻上作最后的努力,但最终这部作品没能写完。纳博科夫弥留之际曾一再指示其妻子毁掉这部未完成的手稿,然而他的妻子却将手稿锁进了瑞士银行的保险箱。Vladimir Nabokov,The Original of Laura: (Dying is Fun) a Novel in Fragments,UK: Penguin Modern Classics,2009.p.x.二〇〇九年九月,英国企鹅出版社终于将这部人们翘望已久的遗作以《劳拉的原型:(死亡是有趣的)碎片小说》为标题出版。与此同时,美国兰登书屋旗下的克诺夫出版集团以《劳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为标题出版。

2. 作为“元小说”的《劳拉的原型》

“元小说”的英文“metafiction”由前缀“meta”加小说“fiction”组成。在希腊文中,“元”(meta)是作为前缀使用的,表示一种次序,因而也就带有表示结束、归纳、总结的意思。

“元小说”这个小说叙事学研究术语,是由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一九七〇年正式提出的,但作为一种叙述技巧,“元小说”很早就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叙事作品中,比如,在流传于中东和南亚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欧洲最早的小说作品《十日谈》、英国古典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这种有意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揭示作者构思原始框架的技巧就已初见端倪。另外,《堂吉诃德》、《呼啸山庄》、《寒冬夜行人》等近代传世佳作也无不带有这种叙事结构的痕迹。加斯的“元小说”理论对于这一文学形式真正成为西方占主要地位的小说形态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一九八四年,约翰?巴思又将这种叙事策略解释为“故事中套着故事的故事”。

从结构上分析,带有“元小说”特征的早期叙述作品可定义为“故事中的故事”。但当代西方“元小说”作品不像现实主义或者现代主义那样关注文本虚构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是充分借助现代语言学和哲学思潮理论,使作者思想和文本结构得到进一步深化,也由此推动了“元小说”理论研究的发展。纳博科夫正是美国“元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特别关注“天才的个体与结构的问题”(参见《文学讲稿》,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二〇〇五年版。)“天才的个体”指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文学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作家们,而“结构”则是纳博科夫本人一直都极为强调的文学形式的一部分,因为对结构框架的关注是元小说作家们遵循的一大创作基本原则。

《劳拉的原型》也是一部结构非常独特的“元小说”,表面上讲述的是有关菲利普?王尔德与他的妻子弗洛拉之间不幸的婚姻故事,但小说的深层次主题是男主人公的自我泯灭过程。为了帮助读者理清《劳拉的原型》的基本故事结构,译者试图对该小说“神秘的文学结构”进行一次“侦查”。“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查”,出自《文学讲稿》纳博科夫本人对全部讲稿的题记。

男主人公菲利普?王尔德是“一名出色的神经病学家,一个颇负盛名的演讲者,一位拥有足够财产可以

生活优渥的绅士”。他“可谓应有尽有,就是长相寒碜了点儿”。他娶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即女主人公弗洛拉。弗洛拉出生于艺术世家。祖父列夫?林德是一位画家,一九二〇年他携妻子艾娃和儿子亚当从莫斯科移民到纽约,但到了美国他相当失意,他的“一批油画令人悲伤地被运回了莫斯科,另一些则郁闷地被臵于租来的公寓里,等着在阁楼上展出,或是被偷偷运到集市上贱卖掉”。他的儿子亚当?林德比他成功,三十岁时就已成为时尚摄影师, 并娶了一位名叫“兰斯卡雅”的芭蕾舞演员。在某种意义上,兰斯卡雅也是这部绯闻小说的主角,她有众多情人,而弗洛拉可能是其合法父亲亚当的女儿。弗洛拉出生三年后,父亲亚当成了同性恋者,他才发现自己爱恋的那个小伙子掐死了另一个他更爱的小伙子。亚当?林德喜欢特技摄影,在蒙特卡罗旅馆自拍他开枪自杀镜头的同时,他妻子的演出大获成功。兰斯卡雅带着女儿弗洛拉、一位英语家庭教师、一位俄国保姆,还有一个四海为家的情人,先在巴黎安顿下来,随后又搬到了佛罗伦萨,在伦敦小住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法国。她记不起自己的父亲了,也很讨厌她的母亲。接近四十岁时,兰斯卡雅被迫放弃芭蕾舞,跑到巴黎一所算不上一流的学校去教授舞蹈课程,随后嫁给了休伯特?赫?休伯特。

弗洛拉的出场与洛丽塔很相似:“她常常独自与休伯特先生待在屋子里,休伯特总在她身边转悠,嘴里还哼着单调的曲儿,多多少少有些迷惑着她,并且用黏乎乎的某种无形的东西越来越紧地围困住她……”与《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不一样的是,休伯特曾有个和弗洛拉一样漂亮的女儿,名叫黛西。她们都长着比深蓝色鸢尾花更蓝的眼睫毛,都长着黄棕色或者说帕洛米诺马淡褐色的光滑如丝的头发,可怜的黛西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被一辆倒车的卡车碾死了,黛西的母亲也死于伤心过度。休伯特把对自己女儿的爱转移到弗洛拉身上,他愿意娶兰斯卡雅为妻,也因为她酷似他亡妻年轻时的明星样子。休伯特与这对母女过了几年幸福生活后,突然中风死在旅馆电梯里。几年后,弗洛拉嫁给了功成名就的菲利普?王尔德。

年轻的弗洛拉与年长的王尔德之间并无爱情可言,故屡屡背叛王尔德。“她到我灰暗的房间里来的次数超出每个月一次时(这是自我步入六十岁后她光顾我房间的平均频率),我就能知道她在欺骗我,她又交上了新男友。”在以王尔德和弗洛拉婚后矛盾、弗洛拉婚外情为主线的故事后面,即产生了两个“元小说”。

小说开篇即明示,弗洛拉的丈夫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作家,他正忙于完成一份神秘手稿,这就是第一个“元小说”:“哦,不,要知道那份书稿可不是为了挣钱草率写就的小说,而是一位疯狂的神经病学家的遗作,类似那部电影中的某种…有毒作品?。它已耗费了他多年心血,并且还将继续耗费下去,当然,这事绝对是个秘密。”这部作家不肯轻易示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什么样子,我们只有在读完第六章之后才能得到答案。从第一百二十八页至一百七十四页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那部神秘手稿的片段,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如何饱受病痛折磨、如何在浴室里试图以意念自我消解,将自己痛苦的肉身自脚趾起一点一点剥离的心理过程,其表现手法与大学精神科教授所做的心理实验记录颇为相似:“一个人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求找到一种最痛快的死亡方式时,显然不能将自己的身体付之一炬,也不能抽干体内血液,或采取其他极端手段。原因很简单,这些方式都是单向治疗:毁坏的器官再无复生的可能。”

菲利普?王尔德之所以要娶弗洛拉,是因为弗洛拉的美貌酷似他年轻时在高中舞会上无望地追求过的奥罗拉?李。渴望圆自己的初恋梦,换来的却是风流成性的妻子对他的多次背叛,这就构成了故事中的某些“隐密”情节,由此产生了第二个“元小说”。该小说的作者叫伊凡?沃恩,此人的真实姓名为“诺维奇”,他是一个波兰艺术家,是弗洛拉的众多情人之一。伊凡?沃恩为他的小说取名《我的劳拉》,“小说《我的劳拉》的创作开始于这段恋情刚结束不久,完成于一年以后,脱稿三个月后出版”。诺维奇还将《我的劳拉》邮寄给了王尔德,王尔德立刻意识到这本小说事实上是关于诺维奇与自己的妻子弗洛拉的,“书中的…我?是一位神经过敏、优柔寡断的作家,他对他的情人的刻画足以毁灭她……”,而王尔德“在书中被悲悯地描写为一个传统型的…伟大科学家?……被命名为…菲里多?索瓦吉?”,小说描述了“我”与劳拉的恋情,由于机缘巧合,“我”与劳拉的恋情最后无果而终,劳拉最终与一位老派科学家菲里多?索瓦吉结为夫妇。无论是从细节描写,还是从整体结构来看,小说《我的劳拉》都与弗洛拉的感情、婚姻经历极为接近,甚至可以说除了人物姓名有所改变之外,小说根本就是弗洛拉本人经历的精确翻版。至此,纳博科夫终于向读者揭开谜底:弗洛拉即《我的劳拉》中女主角的原型。可以推断,《我的劳拉》的作者对弗洛拉抛弃自己与王尔德结婚不能释怀,因此将两人的风流韵事以及弗洛拉并不幸福的婚姻演绎成了一部畅销书。年老体衰的王尔德对自己在小说中被传神地刻画愤恨有加,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通过转入自己的创作来逃避现实。在此过程中,他想起了自己无望地追求过的初恋情人,于是,他们“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相遇了,她用夸张的热情称赞公园的漂亮

——如诗似画的树木,繁花似锦的草场——公园僻静处有一幢兼具绘画与音乐的古老…圆形建筑?。……她满怀狂热而可怕的虔诚,全然不顾我带着明亮的微笑与愉悦的神情对她出言不逊,大加嘲弄”。更令人悲哀的是,王尔德五十年后在她的身上看到的,只有“涂满口红的小嘴,冷峻的目光,细想起来,酷似我任性的妻子弗洛拉那公认的嘴巴和眼睛”。实际上,遭妻子多次背叛的王尔德,与遭情人无情摒弃的诺维奇,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对自己深刻而残酷的心理刻画,形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挑战。

在《我的劳拉》书上的简介中,该小说被描述为“一本永远丢失了人名表的真人真事小说”。原文roman clef为法语,英语可解释为“novel with a key”,即“真人真事小说”——把真实的人、地方或事件隐匿在小说中的长篇小说。其中的法文“clef” 英语意为“key”,此处指小说后供读者查阅作品人物的人名表。纳博科夫无异于在告诉读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小说或婚外情故事,更非一个老男人与年轻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作者依然在竭尽全力探索小说的创作艺术,因此,这是一部结构非同寻常的“元小说”。我们来看纳博科夫对这位艺术家情敌创作的“元小说”的评价:“静态观之——如果可以这么表述的话——他的刻画是忠实可靠的。用毛巾擦腹股沟时,她有意将嘴巴张开;用鼻子闻一朵没有香味的玫瑰时,她刻意闭上双眼;她这些惯常的小把戏被他刻画得绝对忠实于原型,就像作者那惜字如金的散文体,丰富的形容词被修剪得十分精炼。”就连菲利普?王尔德也不得不承认“它是一本让人气得发疯的杰作”。

普通读者很难在通读《劳拉的原型》一遍后即理解其大体篇章结构,因为纳博科夫一直期待的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之后再自行在头脑中构成故事的框架结构。参见《微暗的火》,第363页。纳博科夫著,梅绍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一月版。本书译者在上文中提出的对于整篇小说结构的理解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希望不会越俎代庖妨碍读者对小说进行更深刻精准的解读,因为正如纳博科夫本人所说,“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真正被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转引自《微暗的火》第365页。纳博科夫著,梅绍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一月版。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生命与死亡”等主题固然具有永恒魅力,但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来说,艺术才是作家的生命。如果纳博科夫临终前完成了对《劳拉的原型》卡片的后期整理创作,他会怎样安排将王尔德和弗洛拉之间的故事,与这个故事中的另外两条线索串通起来;他又会怎样让王尔德和弗洛拉之间的故事终结于另外两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这也许就是纳博科夫对“元小说”的构架:让王尔德和弗洛拉这对不幸的夫妻一个在自己的精神意念中死亡,另一个在其情人的文字创作中疯狂地死亡。由此,纳博科夫使小说故事的终结,与小说人物的终结和小说意义的终结形成一体。作者临终前似乎要告诉读者两件事:他是怎样通过创作小说来建构自己的小说观的,世上再也没有小说由纳博科夫创作了;“元小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它摆脱了一切现实束缚,而他所构建的“元小说”就是最精彩最独特的文学作品。

3. 未尽之言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我拿到了《劳拉的原型》的电子版,据说该书的英文版尚未正式出版。多年的文学作品翻译经验告诉我,合格的翻译者必须是该作家研究者。于是,二〇〇九年的整个夏天,我都在阅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品及一些相关著作,包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洛丽塔》、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学讲稿》、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说吧,记忆》等等;我还阅读了《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纳博科夫的文学人生蝴蝶梦》、《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元小说的背景和特征》等相关论文。这些研究资料为我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力求准确地阐释《劳拉的原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的译文注释提供了宝贵信息。

《劳拉的原型》的翻译直到二〇〇九年十月才正式动笔,此时距离合同的交稿日期只剩一个月了。当时我正给硕士研究生开设“英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便将《劳拉的原型》的翻译引入课堂翻译实例讨论。翻译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就是进入他的文学思想、阐释他的人生态度。《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未竟之作,在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思维有如断线的风筝,译者只能在语言的蛛丝马迹中揣摩和推测意义的痕迹。我和我的研究生们常常为一张卡片的内容苦思冥想,通过电子邮

件反复商榷。在此我要特别提及胡建鹏、张其亮、李建英、虞春燕和陈哲等同学,还有我的博士研究生史永红的热心参与和帮助。他(她)们用年轻智慧的火花为我的译文增添了光彩。在翻译过程中,我数次被彻底难倒,深感绝望时,上海九久读书人的版权经理白丽雅(Patrizia)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白丽雅懂六种语言,对纳博科夫的文本自然有她独到的理解。她的耐心鼓励和无私帮助让我克服了种种沮丧情绪和语言难关。此刻的我,正独自坐在哈佛大学著名的怀德纳图书馆,打开电子信箱,找出我和她的三个多月的来往邮件,心里充满了感激。

虽然《劳拉的原型》是一本并不厚实的碎片小说,我却前后投入了整整一年时间。对于文学翻译,我从不求金钱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一位西方评论家说,阅读纳博科夫的作品时,头一遍如坠入五里雾中,第二遍略见端倪,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方茅塞顿开,发现阳光灿烂无比。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对语言的内涵是一种挑战,翻译纳博科夫的作品更是对文学翻译的一种极致挑战。我在翻译《劳拉的原型》时始终在努力做到通过展现原作者的模拟美学思想,通过创作性译文来激活原文,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读者和译者,用其智慧的译文使纳博科夫的美学语言更富有生命力。

谭惠娟定稿于美国哈佛大学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三日

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在一起下棋

《劳拉的原型》是《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留下的一部未完成遗作,是否出版这部遗作曾在纳博科夫家族内部以及评论界引起长期争议,小说直到2009年才正式在美国上市。日前,《劳拉的原型》中文版由99读书人引进出版。

中译本《劳拉的原型》不仅提供了英文原稿供读者对照阅读,还附上了纳博科夫手稿原迹,即未作任何修改的138张原始索引卡片的复本,甚至连对纳博科夫拼写错误也未做任何处理。《劳拉的原型》表面上是有关菲利普·王尔德与妻子之间不幸的婚姻关系,但小说的深层主题是男主人公的自我泯灭过程。

1977年,纳博科夫去世,在纳博科夫的遗嘱中要求销毁《劳拉的原型》的138张卡片,理由是不希望读者读到这些他创作的元思绪。但是,他的家人并未马上执行遗嘱,由138张卡片组成的“劳拉”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锁了30年。直到2009年,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高调向外界表示,他会授权出版《劳拉的原型》。德米特里的决定让全世界纳博科夫迷欢呼雀跃,他们希望读到传说中《洛丽塔》的原型——《劳拉的原型》,但另外一些读者认为应该尊重遗嘱。但小说出版后,并没有在评论界引起太大议论,相反很多书评都提到,从《劳拉的原型》看到了一位天才作家才华的衰退和枯竭。

中文版《劳拉的原型》的导言是纳博科夫儿子德米特里所作,在导言中,他首先提到了父亲纳博科夫在瑞士最后的人生岁月,并表示《劳拉的原型》是作家在1975年开始创作的,“也许他也预感到机会不多了,他开始向母亲和我详细讲述他的某些创作细节。”纳博科夫急于完成他的作品,“纳博科夫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里,住在洛桑医院,狂热地创作着这部作品。”德米特里承认,父亲在世的时候确实再三强调:“如果他有生之年不能完成《劳拉的原型》,务必将其手稿销毁。”可是德米特里同时为自己出版父亲遗作做了辩护,一方面他认为《洛丽塔》原本纳博科夫也是要烧掉的,最后还是作家妻子从火炉里抢救出了手稿,另一方面,他说:“纳博科夫并不想无奈地销毁《劳拉的原型》,而是希望能活着将最后一些卡片整理完,这样至少可以完成一份完整的初稿。”卡片后来由纳

博科夫遗孀保管,德米特里的母亲并没有完成纳博科夫的遗嘱,之后的任务便落在德米特里肩上,在他仔细阅读了这些卡片之后,他被打动了,“我不再有烧毁《劳拉的原型》的想法了……我不认为父亲,或者说我父亲的在天之灵会反对《劳拉的原型》的问世。”

《劳拉的原型》:纳博科夫的“小团圆”

来源:东方早报作者:张芸

2009年12月28日10:41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2008年4月,纳博科夫唯一的儿子向外界公布了自己将会把父亲的遗稿《劳拉的原型》付诸出版的决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纳博科夫临终前曾嘱咐后人,要把这份未完成的小说手稿焚毁。

《劳拉的原型》[美]纳博科夫著

1976年深秋,纳博科夫(V. Nabokov)去世前一年,他告诉《纽约时报》书评栏目,这年夏天在瑞士洛桑医院,他床头的读物分别是但丁的《地狱》、威廉·豪(William H.Howe)的《北美的蝴蝶》(Butterflies of North America)和《劳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一部在他脑海中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写完的小说书稿。纳博科夫说,在他发烧时,他“在一座有围墙的花园里,面对一小群梦中的读者,一再高声地朗读这部作品。我的读者包括孔雀、鸽子、我早已去世的双亲、两棵松柏、几个蹲在周围的年轻护士和一位老得快消失不见的家庭医生。也许因为我的结巴和阵阵咳嗽,我可怜的劳拉的故事,在我的听众中反响平平,我希望,当它正式出

版后,会在有见地的评论者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如今,纳博科夫的劳拉的故事出版了。这份在瑞士银行存了三十年的手稿,在异乎寻常的精美装帧下,被带到全世界读者面前。

拿到克诺普夫(Knopf)出版的这本《劳拉的原型》,着实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厚度吓了一跳,无论如何,都不像一本普通的三百页的精装书。翻开才知,每一页都有卡片纸那么厚。众所周知,纳博科夫习惯在创作时使用索引卡片,因此,《劳拉的原型》这份未完成的书稿,留下的是一百三十八张3×5英寸大小的卡片。《劳拉的原型》的排版采用单面印刷,每张书页的上半部分,是经过照相复制的原版“卡片”,毫厘不差地重现纳博科夫手稿的原貌,中间的涂改、补充、单词的拼写错误、或清晰或潦草的字迹,一览无余。每页的下半部分,自然是转录卡片内容的印刷体文字。这种比照式的安排并不出人意料,但妙的是,上半部分的每张“卡片”,边缘经过虚线打孔处理,如出版者在注释中说明的,读者可以把这些“卡片”从书里拆解下来,像纳博科夫本人在创作过程中那样,重新调整卡片的顺序,相当于得到一个与原手稿几乎一模一样的复制本。

2008年4月,纳博科夫唯一的儿子迪米特里·纳博科夫(Dmitri Nabokov)向外界公布了自己将会把父亲的遗稿《劳拉的原型》付诸出版的决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纳博科夫临终前曾嘱咐后人,要把这份未完成的小说手稿焚毁。“To burn or not to burn”(烧,还是不烧),这个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难命题,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再度成为文学界、评论界、出版界以及坊间的热门话题,之后又冒出《花花公子》杂志将在书正式发行前一周,率先刊载五千单词的节选,让事件变得更加耸动。不过按《花花公子》文学主编的说法,该杂志与纳博科夫早有渊源,1964年,他曾接受杂志的长篇专访,1969年,《花花公子》首家刊登了其小说《阿达》(Ada)的节

选,因此,争得《劳拉的原型》的首发权,并不出奇。

《劳拉的原型》应不应该出版,争论纷纭不休,追根究底,如何处理作家的遗作,决定权到底在谁,在纳博科夫这个事例上,我愿意赞同《纽约时报》作者大卫·盖茨(David Gates)的说法,无论遵照还是违背遗愿,都是纳博科夫的家事,与外人无关。但对于拿到手的这本《劳拉的原型》,排版设计的精美用心,毋庸置疑,可如此郑重其事、一丝不苟的复制和呈现手稿原貌,我不确定,它是遗作出版上一个好的典范,还是一种过分机巧的哗众取宠。鉴于这并不是一本最终完成的作品,甚至还停留在非常初期的创作阶段,有些卡片上只有零碎的单词,建构起的只是一个不完整的小说骨架或雏形。在阅读这些卡片时,我觉得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作家私人隐秘的创作世界,这个粗糙不完美、存在漏洞和瑕疵的世界,是不是作家本人愿意公开、愿意与读者分享的?这种复制,对读者而言,无疑是福利,但对作家本人,特别是如纳博科夫这样一位完美主义者,是尊重,

还是伤害,让人存疑。

迪米特里在前言中简述了《劳拉的原型》创作的始末。纳博科夫从1975年开始动笔,急速恶化的健康状况,令他感到巨大的紧迫感,“我们晚餐后聊天的时间越来越短,并变得断断续续,他会躲回自己的房间,好像迫不及待地想把作品写完”。遗憾的是,纳博科夫没有战胜命运和时间。他嘱托妻子薇拉,如果待他去世时,还没完成这部小说,就把手稿烧毁。但薇拉迟迟没有执行丈夫的遗嘱,迪米特里解释,耽搁的原因是母亲“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以及(对父亲)不可估量的爱”。不过书评者也指出,在纳博科夫生前,正是妻子薇拉,从焚烧炉前抢救下《洛丽塔》,她又怎会忍心烧毁《劳拉的原型》的手稿?

这本(未完成的)小说最初的标题叫《死亡的乐趣》(Dying is Fun),后来改为《劳拉的原型》。残稿的前五章讲一个叫芙萝菈(Flora)的年轻女子,她的丈夫是个又胖又丑的精神科医生,名叫菲利普·瓦尔德(Philip Wild)。芙萝菈的父亲早逝,童年时,母亲带她旅居欧洲,遇到一个英国情人,叫胡伯特(Hubert H. Hubert)。读过《洛丽塔》的读者,看到这个名字,定会会心一笑。《洛丽塔》里那个有恋童癖的男主人公名叫亨伯特(Humbert Humbert),作者在这里似乎故意要勾起读者的某些回忆,在叙述芙萝菈的这个部分,不时能聆听到《洛丽塔》的回音。第五章后,出现一本名为《我的劳拉》(My Laura)的小说,是芙萝菈的某位情人写的,芙萝菈即是里面劳拉的原型,“书里的…我?……通过描绘她,来毁灭他的情人”。

残稿的后半部分写芙萝菈的丈夫菲利普·瓦尔德,这个人物的外表颇有点卡通味,身形肥胖,相貌丑陋(用原文的话说,“什么都有,只差一副吸引人的外壳”),还有一双小得离谱的脚。后半部分的章节更加支离破碎,除了写菲利普·瓦尔德,还穿插了别的或独立或相关的碎片,不过有两条比较清晰的线索:一,这里面隐藏了另一个文本,菲利普·瓦尔德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手稿;二,菲利普·瓦尔德在自己身上施行一种“消解自我”(self- deletion,self-dissolution)的实验,从脚趾到腿、到肚脐、到胸部,逐步往上延伸。相比前半部分情欲与爱的主题,后半部分对死和肉体消亡的刻画,更骇人、更触目惊心。联系纳博科夫在写作这部小说期间的身体状况,体力下降,病痛缠身,迪米特里在前言中特别提到,“在他(纳博科夫)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的脚趾甲下面和周围不断发炎”,令人不得不去猜测和好奇,在菲利普·瓦尔德催眠式的“自我消解”中,有多少纳博科夫自

己心境的投射?

《劳拉的原型》还远不是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但透过小说套小说这个大框架,可以窥得几分这部作品的规模。此外,不少睿智幽默、充满趣味的描写,闪现纳博科夫的语言光彩,令人难忘。迪米特里形容它是一部“处于萌芽期的杰作”,但评论界似乎并不完全赞同,《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的书评作者认为,就目前的文本来说,这个判断言之过早。而英国《卫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书评则不无感伤地指出,从《劳拉的

原型》中看到的是一位文学大师才华的衰退和枯竭。是杰作,还是败笔,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应该留待每个读者

自己判断。

2011-03-07 16:31:02来自: 99读书人(99出版的神秘花园)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遗作

是“写真版”《洛丽塔》还是

解读文学大师纳博科夫所有作品的钥匙?

在瑞士保险箱雪藏三十余年的遗作中译本面世

https://www.doczj.com/doc/6012706234.html,/subject/5300376/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 Vladimir Nabokov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校订/Dmitri Nabokov

译者:谭惠娟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35.00元

本书是纳博科夫的遗作,出版时引发争议

《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写在一百多张卡片上的遗作,病榻上的纳博科夫在预感到自己不能最终如愿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之后,便立下了指令,要求在他死后务必将手稿烧毁。三十年来,他的妻子和儿子德米特里一直在争论,是否应该遵循作者的遗愿。纳博科夫的读者与粉丝团也分成两派阵营,一派认为作家的遗愿应予尊重,一派坚信此书中含有解决大师创作之谜的诸多线索,坚持决反对将这部重要作品付之一炬。最终,这部差点被销毁的小说终于出版,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撰写序言,介绍了他父亲的这部最后的杰作,以及有关出版此书的艰难决定。

中译本中完整呈现此书的手稿原迹

此次出版的中译本不仅保留了《劳拉的原型》英文原稿供读者对照阅读,并且提供了尤为珍贵的纳博科夫的手稿原迹,即未作任何修改的138张原始索引卡片的复本,甚至连对纳博科夫拼写错误也未做任何处理。读者可以顺着索引卡走向纳博科夫,碰触到他尚存余温的文思。

此书曾在瑞士保险箱雪藏三十余年,神秘内容引发好奇读者诸多猜测

自《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1977年去世后,《劳拉的原型》一直牵动着其拥趸的心。虽然作家在遗嘱中要求销毁这部未完成的作品,理由是他不希望读者读到他脑海中的思绪,但他的妻子下不了手,这份写在一百余张图书索引卡片上的神秘手稿被锁入了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许多人认为,作品标题中所指的“劳拉的原型”即“洛丽塔”,因此,几十年来,人们要求出版这部神秘之作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1991年,纽约公共图书馆之伯格图书室和国会图书馆的纳博科夫收藏中心买下了包括《洛丽塔》、《微暗的火》及《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等多部纳博科夫手稿及注释。此后,拍卖市场上鲜有纳博科夫作品出现。直到2009年12月,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挂出纳博科夫遗作手稿:138张11x15厘米的索引卡片,卡片上是纳博科夫用铅笔写下的未完成的小说—或者用出版商的话说,“碎片小说”—《劳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然而最终拍卖并未成功,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一年前新雇的文学经纪人安迪·怀利错估了形势。尽管怀利先生的声名主要来自成功处理包括索尔·贝娄和理查德·耶兹等文学大腕的遗作,他依然高估了这份手稿的价值。一年后,佳士德才以78050英镑、约合124334美元的价格售出该手稿。

然而,要判断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绝非如拍卖般简单,它无法被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数字,也不像体操比赛里的评委打分;它必须被置于整个当代文学版图及作者自身的文学创作谱系中加以考量,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间厘清其应有的位置。而《劳拉的原型》令这判断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 (1) 这是一部本不该存在的小说—纳博科夫曾明确交代:“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劳拉的原型》,务必将其手稿销毁。”(2)这只是一些小说的碎片—虽然小说的副标题为“碎片小说”(A Novel in Fragments),但这些用铅笔涂写的卡片其实只是一些文本的碎片,既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无法看出成型之后的结构。(3)这些文本本身未经打磨、编辑或修改—多数时候,它们更像纳博科夫随手写下的灵感,或查阅《牛津英文词典》时所做的研究,而非定稿后的文字。

因此,本文将从这些文本碎片(而非想象中的、由这些碎片拼凑而成的完成之作)出发,探究纳博科夫生命最后时光的创作,并从文学(而非道德)的角度,综合欧美主要书评人的看法,对德米特里违背父亲遗嘱出版本书表达一己之见。

——元叙事的镜厅——

元叙事(meta-narrative)是《劳拉的原型》最显著的特点。书名本身便是说明:劳拉是书中之书《我的劳拉》的女主人公,其原型是弗洛拉,即本书《劳拉的原型》的女主人公。《我的劳拉》的作者,则是弗洛拉的情人之一、遭弗洛拉拒绝的画家诺维奇。《我的劳拉》是一本“永远丢失了人名表的真人真事小说”(a roman à clef with the clef lost for ever)(页223)。这里的法语roman à clef 可直译为“带钥匙的小说”,而钥匙是指小说里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的对应关系。一如弗洛拉变成了劳拉,弗洛拉的丈夫、神经病学家菲利普.

王尔德(Philip Wild)在小说里也变身为一个传统型的“伟大科学家”菲里多·索瓦吉(Philidor Sauvage)—而英文Wild翻译成法语恰好就是Sauvage。

《劳拉的原型》里的元叙事当然不仅止于这些语音、职业、名字的简单游戏。《劳拉的原型》是一个镜厅,厅内的诸多镜子彼此映射,令读者在故事的多重反射之间更深刻地了解这个躲在面具背后的叙事者,及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风格。

这多重之镜有时发生在《劳拉的原型》内部—除了写出畅销书《我的劳拉》的弗洛拉的情人,菲利普·王尔德也是一位作家,“至少勉强算是”(页3)。《劳拉的原型》里也包括许多菲利普·王尔德的手稿,其中不但提及他也读过《我的劳拉》,而且还有一段弗洛拉在火车站台(请注意火车—旅程—人生的意象)阅读平装版《劳拉》的段落:老友温妮拿过《劳拉》对着劳拉的原型说:“希望你会欣赏你自己的人生故事”,因为“当然,它是虚构的,基本上纯属虚构,但你会在每一个转角处直面你自己。还有你精彩的死亡—那是尘世间最疯狂的死亡”。然而弗洛拉只是说:“你会错过火车的。”(页229)这颇有宿命意味的关于死亡的段落又与该段落的作者王尔德自身的精神处境相对应,对于妻子出轨,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自我暗示来自我毁灭,或者说自我删除。

映射关系也发生在《劳拉的原型》外部—与纳博科夫的其它著作相对应,最显著的是《洛丽塔》。劳拉母亲的男友休伯特·H·休伯特不但与《洛丽塔》里的亨伯特名字相像,纳博科夫对于这种老男人与未成年少女间关系的精彩描述也令人想起《洛丽塔》:“休伯特总在她身边转悠,嘴里哼着单调的曲子,多多少少有些迷惑着她,并且用黏乎乎的某种无形的东西越来越紧地围困住她,让她无论转向哪边都躲避不开。”(页59)同时纳博科夫进一步从心理层面分析休伯特对弗洛拉之爱的由来:那是因为他的女儿、与弗洛拉年纪相仿的黛西是被卡车碾死的。至于弗洛拉(Flora)与黛西(Daisy)之名同属花类的这层对应关系,则遗落在了翻译里。

在《文学讲稿》(上海三联,2005年4月第一版)中,纳博科夫曾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页5)《劳拉的原型》不啻于一次魔法表演,镜子是纳博科夫最重要的道具,而他演示的,是作为魔法师的小说家最本质的魔法:如何利用经验建构小说,又如何从小说里找回人物的原型,人物和原型又如何在彼此的映射之中变得暧昧不明、难分彼此。

——镜厅里的性与死——

在纳博科夫的镜厅里,未成年少女的性是主角。对于弗洛拉不同时期的性行为描写,在《劳拉的原型》里占主导地位。纳博科夫这样写弗洛拉14岁时把童贞给了同龄拾球男孩:“她饶有兴致地看着朱尔斯艰难地在自己的生殖器上拉牵一只小号的避孕套,这个完全勃起的阳物不同寻常的粗壮,龟头略偏向一边,仿佛在防备着关键时刻的反手一击。”(页81)而到了巴黎,弗洛拉与一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在清溪森林里“裸身捉迷藏的游戏得一丝不挂地玩,藏在树上的窥淫癖有时会被警觉的警察摇下来。”(页85)等弗洛拉成年嫁给了肥胖的神经病学家之后,她的性爱也变得令人失望:“只有在交媾时居于最[]的位置,他才得以占有她:他斜躺在垫子上,她坐在他的肉体扶手椅上,背对着他。整个过程—在隆起的小小肉丘上弹跳几下—对她来说毫无意义。”(页199)虽然在纳博科夫去世30年后,小说的部分段落发表在了《花花公子》杂志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劳拉的原型》是一本情色小说,而只能怪罪于他那只有商业头脑、没有文学才华的儿子德米特里。

那么,纳博科夫为什么要写如此多的性呢?一方面,如同John Lanchester在《纽约书评》上所言:“要么就是纳博科夫无助地被恋童癖的念头所攫住—我不得不说我相信不会是这样—要么就是他在草拟一个虚构的结构,作为对于《洛丽塔》的淫荡的回应,并与那些认为小说总是依赖于自传性事实的人游戏一番。”另一方面,弗洛拉与不同人物之间的性关系也在小说内部彼此呼应,不同性关系的差别既对应着弗洛拉的成长过程,也记录了不同年龄的男性从“阳物不同寻常的粗壮”到“隆起的小小肉丘”的衰落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性具有“创造”的隐喻色彩,纳博科夫也在身体/性与小说创作之间建立起具有元叙事意味的联系:“她是个极为苗条的女孩,肋骨历历可数。髋骨的明显突起令腹部呈凹陷状,平得真让人以为那不是肚子。她那精致的骨架顷刻间融入一部小说,事实上成为那部小说的神秘构思,还可以成为许多诗歌的素材。”(页17)以及:“只有将她看作是一本还没有写、尚未写完,抑或重写的艰涩难懂的书,你才能指望最终理解当下那种难得一见的性爱描写。”(页25)

在《劳拉的原型》里,与性具有等量权重的主题是死亡—不是作为完成式的死亡,而是如副标题“Dying is fun(死亡是有趣的)”所言的“死的过程”。《劳拉的原型》最具有魔法色彩的便是菲利普·王尔德讲述自我毁灭,或自我消除的那些段落。“自动衰败

(auto-dissolution)的死亡方式能给人类带来已知的最大的快乐。”(页173)王尔德在他的手稿中如是说,但他所说的“自动衰败”,与传统意义上的自杀迥异,它发生在精神层面,其关键词是“抹去”,就像“用白色粉笔画出的‘I’美妙底座被擦掉和删除”。《劳拉的原型》最有趣的莫过于最后一张索引卡片(页276 - 277),在那张方格纸上,纳博科夫写下了七个词语,并在“efface(抹去)”打了一个圈,就好像这就是正确答案。

Efface 抹去

Expunge 消除

Erase 擦掉

Delete 删除

Rub out 磨灭

Wipe out 擦尽

Obliterate 涂去

根据德米特里在导言中所述,纳博科夫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是在瑞士洛桑的医院中度过的,“他的病痛还包括脚趾甲下面及周围没完没了的发炎。有时,父亲觉得宁可把他的脚趾全

部剁掉”。显然,这不但给了纳博科夫灵感,也在小说创作与身体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性与创造相连,那么与死对应的就是抹去。在纳博科夫元叙事的镜厅里,生与死,创作与消亡又一次彼此映射。

——粉丝和读者,违背父亲遗愿的儿子和陷入困境的书评人——

传记作家Brian Boyd也许是除了纳博科夫家属之外第一个读到《劳拉的原型》的人。那是在1987年,为了写纳博科夫的传记,Brian Boyd被允许在薇拉的眼皮底下看一次手稿,但不能作笔记。当被问及该如何处理该手稿时,Brian Boyd说:“销毁它。”

但薇拉将手稿锁进了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由于年老体衰,还有无法估量的爱而造成的拖延。”之后薇拉去世,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继承了这个难题。他同样没有将手稿销毁,甚至走向其父亲遗愿的反面—将之付梓出版。在《劳拉的原型》冗长的导言里,德米特里试图合理化自己的决定—他搬出马克思·布诺德没有销毁卡夫卡手稿的故事,以及其母亲两次竭力阻拦、才令《洛丽塔》的手稿“免于被扔进伊萨卡火炉烧为灰烬”的事。但这样的类比并不成立—无论是卡夫卡还是《洛丽塔》,都是已然完成的小说作品;而《劳拉的原型》,只是一份相当粗略的手稿。德米特里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他要将手稿交给一家大型的、商业化的出版社knopf,而非某家非营利性的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建议比较现实,她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的文章中写道:“纳博科夫的《劳拉》可视为终极的后现代小说来读,因为它仅以碎片及138张索引卡片的形式存在。企鹅的精装本很漂亮,复印原索引卡片的创意—你可以将它们取下并重组为你自己的版本—不仅是一个噱头。从每种意义上都忠于原著,因为我们真正在做的并非阅读一本名作,而是观看一件珍奇物品。”

John Lanchester在《纽约书评》上的评论有类似的观点。他引用Alan Bennett的观点称:“相对于读者而言,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有粉丝;比如伊弗林.沃有读者,而安东尼.鲍威尔和亨利.格林有粉丝。(艾略特有读者,乔伊斯有粉丝;艾迪斯·沃顿有读者,斯泰因有粉丝,等等。)粉丝的存在令一般读者不快,而且有可能导致作品阅读方式的扭曲—他们可能使作品变得狭隘、俱乐部化、变成一种特定的狭窄的迷恋。纳博科夫就是那种有粉丝的作家。同时,与大部分死后发表作品的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也在学院中占据一席之地。我认为这两种并行的潮流所带来的效果令人遗憾:他们使纳博科夫的作品显得更狭隘,或者更纯粹地知识分子化,都比它本来的样子更多一份迷恋。”的确如此,这138张卡片无论对于粉丝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都带来了与它篇幅不相称的效应,而这也是书评人的困境所在。尽管纳博科夫或许已经在脑海中完成了这部作品,书评人面对的却还是这些涂写着碎片般文本的手稿,他们能做的,只是在粉丝和文学研究者的身份之间摆荡。但或许,这也恰恰体现出了这位当代文学大师的魅力。你无法把这138张卡片与纳博科夫此前的所有作品割裂开来看,它简略、未完成,却依然是一个充满魅力而耐人寻味的句号。

——中文版的装帧和翻译——

《劳拉的原型》的中文版事实上是一个中英对照版,保留了索引卡片的复印件及经编辑后的英文原文,只是在每一段英文原文之后加上了一页中文翻译。另外,也许是出于成本考虑,中文版没有采用英文版可拆卸的打孔的做法。

浙江大学文学博士谭惠娟女士的翻译基本准确传达了原文本的样貌,对于纳博科夫本来那些碎片状的语言也照单全翻,未多加修饰,因而部分段落读来稍嫌晦涩难解,好在有英文版可供参阅,也无大碍。值得商榷的,倒是那几个人名的翻译。如将Wild译作“王尔德”,令读者错误地联想到奥斯卡·王尔德之王尔德;而一些人名中暗含的对应关系,也未加注予以说明,令纳博科夫的一番苦心遗落在了翻译里。

劳拉的原型》:一切由纳博科夫的亡灵来决定

2008年05月22日07:51来源:外滩画报作者:蔡宸亦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游资归来狙击兰州黄河

?私募增仓股弱势照样暴涨

?如何应对大盘急涨急跌

?电力板块涨势能否持续

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遗作《劳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到底藏着多少秘密?这个问题吊了文学界30余年的胃口,把纳博科夫研究者们搅得坐立不安。这部未完成的小说,手稿的唯一法定持有人是纳博科夫之子底米特维。经过数次犹豫不定的表态后,他终于在4月底表示,经过“哈姆雷特般与亡父魂灵的沟通”

后,他决定违背父亲生前的遗愿,正式计划出版这部小说。

自从俄裔美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977年去世后,《劳拉的原型》一直牵动着纳博科夫研究者及其拥趸的心。虽然纳博科夫在遗嘱中要求销毁这部未完成的作品,理由是他厌恶读者读到他脑海中的思绪,但其子底米特维始终下不了手。许多人认为,作品标题中所指的“劳拉的原型”即“洛丽塔”,然而纵使人们要求出版的呼声高涨,这份写在150张图书索引卡片上的神秘手稿,始终静静地躺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里。

日前,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网民们也参与进来激烈争论。作为触犯众怒的对象,73岁的底米特维显得有些急躁,他于年初放出消息,声称“我有一个完美主义的父亲,我不会为他的世界留下污点”,暗示打算遵照亡父临终前的叮咛,“下毒手”将作品焚烧掉时。此话一出,着实让文学界惊出一身冷汗。

尽管底米特维宁可负万人,也要当孝子,但他是否真的希望人们对“劳拉”死了这条心?在提及该书时,底米特维的措词堪称“诱人”,他将《劳拉的原型》称为“父亲一生耕耘的精华”、“最离经叛道的作品”,是“回溯其所有作品的透视镜”。

写真版《洛丽塔》?

关于神秘的劳拉,许多人正欲通过流传于世的只字片语,管中窥豹,探个究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纳博科夫研究中心的杰夫·埃德蒙兹(Jeff Edmunds)自称曾有幸读过“劳拉”手稿的两段。1998年,他以Michel Desommelier之名,模仿纳博科夫的文体发表了一篇文章,极为逼真。其中,Desommelier自称是纳博科夫病危时照顾他的护士,在作家精神恍惚的昏迷期,他总是不停地背诵未完成作品中的词句。

1999年,纳博科夫研究杂志“The Nabokovian”为庆祝其百年诞辰,举办过一次“纳博科夫猜猜猜”比赛,要在5段作品中找出纳氏的真迹。其中便有长达两页的两段作品摘自《劳拉的原型》,剩下的3段则是由编辑捉刀仿照其文风所作。结果,比赛中无人能成功辨认。

第一段“文摘”描述了一个男子亲吻和抚摸一个女子裸体的过程,读了不禁让人“口干舌燥”。女子的身体像孩子般脆弱而温顺,男人为她狭窄的臀部和迷人肩胛骨沉醉疯狂,突然,笔锋一转,他觉得她就像一本尚未写下、写了一半或者写了又写的奥妙书籍,最终令他……摘引在这里遽然打住。《洛丽塔》写的是欲念,她与亨伯特(Humbert)并没有直接的性接触,嫌《洛丽塔》不够“写真”的读者无疑会更期待“劳拉”。很显然,小说的“道德性”仍是纳博科夫所担心的,真不知这次的劳拉是否度过了青春期。而在摘引的第二段中,可以发现一位名叫Hubert的先生,只比Humbert少了个m,他和名为Flora的女孩正在廉价的橡胶棋盘上下国际象棋,进退间的对话充满了“性暗示”。

无数个解读版本

虽然某些研究机构可以获得部分手稿的阅读权,但除了底米特维本人,仅有两人获准阅读了手稿全本,一位是布莱恩·博伊徳(Brian Boyd),纳博科夫的传记作家,权威的纳博科夫研究学者,另一位则是个神秘人物。这位神秘的女士据说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底米特维不明原因地给了她保险箱的密码,而她的名字居然也是劳拉(Lara Delage-Toriel)!虽然这位女教授的真实身份目前无法考证,但从她对“劳拉”的研究论文中可以看出,显然她比谁知道的都多。

女教授写道:“按照纳博科夫写作的一贯风格,整个故事就像一张一览无遗的图片,他总是力求看到每一个角落才开始动笔,所以未完成仅仅是由于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她还提供了《劳拉的原型》的第一手“小说概要”: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Flora,她是小说叙述者即男主人公的妻子。一天,一名曾遭Flora拒绝的画家给男主人公寄去了一本匿名小说《我的劳拉》(My Laura),画家曾在多年前仰慕Flora,并为她画下与真人神似的肖像画。

在文学戏剧中,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原型”?Flora既是小说《劳拉的原型》的“原型”,又是“书中书”《我的劳拉》的原型。正当我们为令人晕眩的双关犯迷糊时,纳博科夫似乎又玩起了文字游戏,他在第五章中引入了新的人物FLaura,且F和L全是大写。在读者为《劳拉的原型》中晦涩的暗示关系犯愁前,也许印刷厂先要彻夜难眠了。

严肃地说,从《劳拉的原型》复杂的人物关系上看,它几乎结合了纳博科夫生前最后两本小说《透明物》(Transparent Things)和《瞧这些小丑!》(Look at the Harlequins! )的共同特性,探索了小说的新高度。然而,如果仅仅凭借那些并不完整的转述去审视他的作品,想必会造成巨大的误解。

另一份纳博科夫研究机构给出的内容概要显示,一个肥胖的学者Philip Wild娶了年轻苗条、心浮气躁、生活混乱的女子Flora为妻,可是Flora嫁给他竟是因为Wild的前女友Aurora Lee。小说从一场派对开始,却紧接着4个毫无关系的场景;可以知道的是,Wild行将面临死亡,4个场景全是来自他死前忏悔式的回忆。根据这份摘要,这部极具自传性质的小说,解读方法显然不止一种。

留下那些好玩并有用的

关于烧还是不烧,在文学界也并非众口一词。希望尊重原作者遗愿的“销毁派”和只求揭开真相的“保存派”不仅在《伦敦时报》上打笔战,还一路吵到了电视上。《石板书》和《纽约观察家》专栏作者、文学评论家罗恩·罗森鲍姆(Ron Rosenbaum)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终结这场没有尽头的漫天舌战。这些年,他一直处于心神不宁中,不仅为“劳拉”四处奔走,还多次公开撰文呼吁底米特维手下留情,在听到底米特维年初的发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愤然在《石板书》上发表了对底米特维的“最后通牒”:“让我们做个了结吧,要不,你把秘密守一辈子,要不就把劳拉公布于众。”紧接着,他接受了NPR(美国全国公共电台)、BBC(英国广播公司)、CBC(加拿大广播公司)以及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各大媒体的采访,决心抗争到底。

随后,底米特维愤怒地回复了一封每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大字信”,他写道:“你在媒体大肆宣扬,无非是要逼我作出决定,我有自己的人生,并不只是纳博科夫的儿子,我并不会试图对手稿作出任何修改,是否出版

图书营销策划方案

图 书 营 销 策 划 方 案 图书营销策划书

——河北大学出版社图书营销策划书 前沿 随着当前中国处于传统文化的复苏时期,各个出版社均开始涌现出大批量的古典文学著作。而河北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批此类书目,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我想,不仅仅是中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我们都应该了解的历史和传统。 一、本案策划目的 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让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当然,要想在众多同类图书中脱颖而出,我们就要在传统营销中寻求突破、在互联网经济中寻求发展、在跨媒体竞争中打造品牌、在网络营销中觅得良机。 该营销方案将包括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将图书在最大层面上进行推广。在本案中,将会采用各种方式结合的方式,建立河北大学我们自己的品牌,能够让读者买到舒心的书,读的放心,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当前营销环境分析 1、市场环境分析 当前的市场营销,应适当的采用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其主要的营销方式,这样的话,才能相得益彰,得到

更好的发展。 2、产品分析 我们河北大学出版社作为正规的出版社,有着正规而稳定的供货渠道,所以我们始终能够保证我们所出售的书籍都是正版图书,而且为了保证图书质量,让消费者能够放心的购买我们的图书,我们保证所有图书如有问题将全额退款,并声明赔礼道歉,我们的书店“新华书店”是官方书店,图书种类全多,能够最大程度的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图书。 3、消费者分析 该丛书主要针对知识分子、中学生、大学生所打造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系列丛书。在于让其在接受新鲜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三、具体的营销方案 1、宣传策略 (1)网络宣传。 第一,建立一个宣传咨询的网站,在网站上进行推广促销。 在网站上发布新书信息,导读指南,网上购书指南,宝贵意见留言板等板块,希望广大读者积极购书和多多支持我们的图书。 第二.博客营销。图书策划人的博客。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观点看法等拉近与读者的关系。 (2)电视宣传。 第一,发布新闻的形式,让媒介宣传。

图书馆宣传推广的方式

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除了宣传短片,其他宣传的手段、形式 1.展板宣传:采取展板宣传读书活动,开展书目推荐、发布读者借阅和图书借阅排行榜、提供阅读指导建议等。向读者发放宣传单或者小册子,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2.大型馆外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以我国法定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举办大型馆外活动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让社会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有进一步的了解。馆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紧扣文化主题,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对图书馆而言,突破馆舍场地限制,形式简单多样,富有节日内涵,服务了市民,扩大了图书馆在区城内的知名度除了我国传统节日外,还有各种世界性的节庆活动可以作为图书馆宣传的助力。 3.网站宣传:利用图书馆网站或者地方有影响力的社交平台进行发布图书馆新闻公告数据库试用、资源讲座等信息宣传图书馆的活动。 4.微博和微信宣传:在这个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紧跟时代潮流,深人读者群中,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发布图书馆资讯,宜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5.媒体报道:在现今社会,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依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和图书馆阅读活动宣传都可以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图书馆与传媒事业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倡导业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承诺优质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与媒体共同的宗旨。图书馆人通过不断创新吸引媒体关注,同时也可将服务更多地延伸到媒体中,成为媒体的资源库。 6.用户教育:是指图书情报部门对图书情报系统的潜在用户和现实用户施行情报意识和情报技能的教育,即教育用户利用图书馆,使他们从图书馆保存的文献资料中获得最大收益其内容是使用户熟悉各种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获得书本和其他阅读资料中蕴藏的知识财富。用户教育是图书馆进行自我宣传,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7.设立分馆和馆外流动图书服务点:如果公共图书馆仅以自身馆舍为服务阵地,辐射范围十分有限。通过设立分馆和馆外流动图书馆服务点,可以让图书馆的影响力遍布整个城市。在企业、工厂.医院.中学、幼儿园、军营等单位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能让平日工作.学业繁重的人群更为方便获取图书馆资源。与各个单位的合作,既节省了单位本身文化建设的支出,又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能为工人、学生、军人等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让人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推荐一本好书发言稿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6012706234.html,)/演讲致辞/礼仪主持 推荐一本好书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文化战线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市文联的xx。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好书是《辛弃疾信州词与信州生活》,这本书是xx师院的汲军教授、应子康副教授撰写的一部二十二万字的学术着作,20XX年是作为辛弃疾诞辰870周年敬奉的寿礼。 此书梳理了辛弃疾在xx创作的词和外任中词作内容有关xx 的词作共计465首,考证了辛弃疾的家庭与家族,他的交游生活、山水寺院游观生活,以及他的俳谐词创作,全面再现了800多年前南宋时期一代文豪辛弃疾的真实生活。让我们了解到辛弃疾不仅是一位壮声英慨、沉郁苍凉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爱的性情文人。 我推荐此书的理由和感受从以下三点阐述: 一、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田野考察,为我们梳理出南宋时期的xx是xx文脉的真正开始,是xx文化的第一次大繁荣时期。 以茶山寺为例,梳理出自唐代陆羽开始就在此煮茶、种茶,

撰写《茶经》,之后至宋代有吕本中、曾几等文人学者寓居于此、在此交流讲学,对xx当地文化影响深远;同时北方大族、中原文士的迁入,如韩元吉、赵蕃、汪应辰等,还有像韩元吉女婿吕祖谦,这样的大学者往来于xx与金华之间交游讲学,尤其是他邀请了 朱熹、陆氏兄弟这样着名的大学者在铅山鹅湖举行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学术界学术自由、平等交流的典范。正是这些文化的有生力量不断注入和撞击,才形成了信州(也就是今日xx)在南宋时期星光熠熠的形象。 二、辛弃疾山水寺院游观生活的诗词创作有近四十首,可谓xx山水的一幅文化地图。 无论是带湖、鹅湖,西岩、南岩、博山寺、黄沙岭,还是灵山,都留下了词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如:“带湖吾最爱,千丈翠奁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对xx自然山水的寻访和发现,不仅是在景物的自然景观,更是挖掘了景物的 深层内涵,我就以《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为例解读: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上阕从灵山的远景写起,重叠的群峰,山势好比万马奔腾一般。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飞瀑直泻,水珠倒溅,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茂密的松树,这些

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正稿

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 ----海宁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探索 【摘要】推广儿童阅读计划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图书馆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多彩的图书馆活动以及推出的阅读计划等经验,并以海宁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探索为例,介绍了与低幼儿、中小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配合来探讨我国图书馆推广儿童阅读计划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推广阅读儿童 阅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普遍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离不开阅读,尤其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阅读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通向未来成功之路的最佳途径。这里引用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的一句话,为如何引导儿童阅读画了个粗线条:“以文学为例,幼童对神话敏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寓言、童话敏感,从小学高年级起开始对儿童小说、散文有了兴趣,而初中则是文学启蒙的开始。错过了神话、寓言、童话、小说、散文的阅读黄金期,将是难以弥补的缺憾”。所以,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从低幼儿童、小学生抓起,让阅读成为国民生活方式和习惯。 就笔者而言,我们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的经验,来推广儿童阅读;还要社会各个阶层多方面配合合作,来努力推广儿童阅读,这是我们当前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1国外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 对于现在的很多家长来说,怎样在幼年时培养起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一个令他们头疼的问题。实际上,带孩子去图书馆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国内的公共图书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专门的幼儿阅读区并不多;儿童图书馆能吸引孩子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图书有限。对此,我们可以对外借鉴,在图书馆本身进行多种创新。 1.1创新型的推广理念 现在国外的一些图书馆针对儿童阅读的管理理念也在积极调整之中,如美国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甚至对婴儿开放,并教家长如何利用图书馆念书给婴儿听。刚满一周岁的小读者可以由父母陪同听故事,小读者的父母还可以在图书馆免费上五次培训课。又如加拿大图书馆人对公民阅读素质的培养是从婴幼儿时期

企业推介会发言稿

企业推介会发言稿 尊敬的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由中国工商银行信阳分行和新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介会在我县举行,主要目的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增进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工商银行的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力争促成一批项目对接,实现中小企业和工商银行共同发展。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李行长一行专程前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工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劳务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奋力推进文明幸福新县建设。全县各金融机构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已任,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投身于县域经济发展大潮之中,特别是县工行秉承“提供卓越金融服务”理念,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网络覆盖广泛、科技手段领先、业务流程便捷等优势,为效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县金融业的健康运行及各金融机构有力的信贷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县委、县政府对全县金融机构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对整体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更新观念,在服务经济发展上有作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金融与经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金融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服务的领域所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争当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加上新县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可以说金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县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工行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敢于作为、有所作为。一要处理好“紧”与“松”的关系。既要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要坚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准确理解宏观政策信号,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按照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信贷投向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处理好“管”和“放”的关系。金融机构既要规范经营,防范风险,又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放手发展,做到管中有放、放中有管。三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要支持大企业、骨干企业,又要扶持中小企业,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前景、有潜力、信誉好的中小企业倾斜。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项目好、企业条件符合就应该放贷、敢于放贷、大胆放贷,力争通过信贷扶持,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四要处理好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要主动深入城乡、深入企业,广泛了解资金需求,利用自身管理和信息优势为企业出谋划策,搞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力以赴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信贷支持,为地方经

图书的宣传推广

图书宣传推广方案(转载) 一、宣传的有效性分析宣传关键是要有效,以最少的人力与财成本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段将分析宣传的重点和可行性方式。——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读者了解图书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书店,约占被调查的61.1%。其次是报刊,约占被调查的52.8%,再次才是广播电视,只占9.4%。(来源:《出版广角》2003年8月号)——由《中华读书报》组织的少年儿童读书现状的抽查中也表明同样的结果:“逛书店”和“看报纸杂志”是图书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分别占78.72%和61.70%。报纸期刊在图书宣传中有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作用。报纸期刊用客观实在的纸质载体保留了信息,读者在第一次看到图书宣传的信息后,仍然可以找到原件再读。专业的报纸期刊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宣传图书更是独具优势。爱读书的人往往爱看有关图书出版的专业报刊,如《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书摘》、《书与人》等,也经常关注有关报刊的读书专栏,这些报刊与专栏可以指导他们购书和读书。同时,各专业报刊也有宣传本专业图书的栏目,因此可以在《旅行报》、《旅行者》、《时尚.旅游》等报刊上做类似《丽江的柔软时光》等旅游图书的宣传,在《快乐厨房》上介绍《做了就忘》一书,效果也会不错。由此可见,报刊和书店应为宣传锁定的重点,而电视和广播则为次要宣传载体。鉴于网络的异军突起,为图书宣传带来了崭新的模式,故可利用网络之优势,造成阅读期望和阅读等待,同时产生迅速传达这一宣传要点。二、宣传时机图书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出版社的投入再多,也难以奏效,有的出版社用于图书宣传的投入达几十万元之多,但结果却是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而有的出版社由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宣传时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利用宣传时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是旅游书,所以一年两个黄金大假前夕,都是宣传应重点考虑的时机。而配合图书前后上市宣传准备,也是图书宣传的重要一环。若以《乌镇的似水年华》的宣传为切入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借电视台播放《似水年华》的时候,借东风而上,努力挖掘到两者的若干相似性。比如都是很写意的,很淡淡的感伤,很恍惚的爱情,人与地理的纠结等等。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升温,必然会带动当地相关产品受到关注,如丽江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等,而这方面的书籍,正是了解该地区的必要渠道。三、宣传模式的具体运作及费用评估(一)网络:(二)报刊1、媒介联盟,主要由记者和评论家组成(后附媒介清单)①记者联盟主要配合公司和出版社宣传图书与公司理念,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媒介参与,长期为公司和出版社做宣传。每有新书出版,公司和出版社应到该书内容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也应该到图书预期主要销售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另外,加入有报纸成立的俱乐部成员,可是建立战略上互动关系,也有利于公司和出版社的宣传推广。比如加入《都市时报》读书会,那么一个月内公司至少会有4次出现在该报的版面上;加入《春城晚报》的发行促销团,订阅晚报的读者可以获得公司和出版社提供的文化产品,而我们则可以为他们制作其所需的文字。这样的局面是双赢的,实现的操作空间很大。提示:这些主要配合出版社进行。宣传的内容大致为:新闻稿,书讯、书评或书摘。②评论家联盟这样的宣传具有强烈的私人色彩,影响有好有坏,一般由专家团和一般的书评者组成。专家团可以制造名人效应,而名人效应一直是出版界的一张王牌,有了名人的参与,事半功倍。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到一些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名人写书评或者序言,或他们的对书的评论发到媒介之中,对出图书和公司的品牌推广和提升都有燃烧的作用。一般作者更为简单,可以在网站或者报纸开展新书阅读有奖征文,再版时可以附加一些好的评论到内页或封底。对作者而言也是自己名气的提升。在活动无法波及之地,可以预先约好一些平常书评写得不错,

好书推荐演讲稿三篇.doc

好书推荐演讲稿三篇 好书推荐演讲稿一:好书推荐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周林翼,能在这里跟大家谈谈自己心爱的读物,我深感荣幸,且十分开心。 书是智慧的钥匙,是我们无声的老师。要想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会做学问的人,仅仅学会课本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而有所成。 这些年,,书已经成了我最亲,最亲密的朋友,走进书中,我结识了许多童话人物,了解了不少历史、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生命的奥秘 最近,我读了一套好书,书中一个个真诚而又平凡的故事都感人至极,催人泪下,潜移默化培养起永存我心中的感恩:《请帮我打个电话》中,两个哑巴女孩多年来,通过在公话亭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找陌生人帮忙做“传话筒”的方式保持联系,让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好比一盆花,只有

用心栽培,才会开的更鲜艳、更长久 ; 《我是来道歉的》讲述的是一个因被解雇而失去理智的人,不仅抢了别人的车位 还“教训了” 打抱不平的人,后来主动上门真诚道歉的过程,使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做错事并不要紧,知

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被虚荣偷走的皮箱》这则故事 让我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豁达; 《不要去计较对方的过错》 告诉我们,只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世界就会不一样;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讲的是一位老师大方地亮出自己的缺 陷,从而使她的学生意识到“独特”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使她重新树立起勇气和信心,并且因此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 美丽人生 这些故事有来自于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一套好书 -----《感悟童心的 300 个感恩故事》。这套书告诉我们,生 存在这个世界上,应对自己得到的一切好好珍惜,心存感 恩! 学会了感恩,我们的内心就会豁达开朗 ; 学会了感恩,我们 眼里的世界就没有了尘埃,心会变得洁净而透明,心灵的 空间装满了快乐的因子。 同学们,让我们赶快打开这套感恩故事书,学会做一个 懂得感恩的人吧 ! 好书推荐演讲稿二:小学生好书推荐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 我叫曹恩硕。能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心爱的读物, 我很开心。

产品推介会演讲稿终

在法国之都巴黎城西邻近的塞纳河畔有个拉德芳斯,它凭借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富有的人群,高昂的房价和私密的空间成为了欧洲最大的CBD,成为了巴黎富源区的名片和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拉德芳斯效应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已经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浦东就是一个新的拉德芳斯,它赋予了上海时代的活力与魅力。北京、广州同样有拉德芳斯,而辽源的拉德芳斯则是我们龙山玉圭园所在的城市东部新区,虽然现在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未来的富源区将远远超乎商务和居住本身的意义,它将成为辽源精华配套的所在地和房价的制高点。让我们走进辽源的拉德芳斯,探寻东部新城核心富源区的魅力所在。 一、《龙山·玉圭园200万平米城中大城,缔造层峰领袖豪华生活 圈》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项目的区域图,图中LOGO是我们项目所在地。项目北临辽河大路,西临福民大街,东临外环路,龙山·玉圭园地处辽源高尚人居生活板块,扼守政务核心区,区域环境优美,项目依山傍水坐落于辽源最适宜人居的龙脉风水宝地。 龙山玉圭园以大型城市高端综合体立项,项目占地50余万平米,总建面200万平米,项目自身配套30余万平米的城市顶级商业配套,含超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中心、高档写字楼、精品公寓、高档商业集群于一体。引领主创了城市居住、商务、工作、休闲、娱乐5大主题功能,项目整体在庞大的配套体系中,消费体系中满足了业主及周

边居民的吃、穿、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玉圭园项目由80栋山水豪宅和30万航母级商业配套组成,整体将打造成辽源首屈一指的城中城中心区,创造出人性化的生态居住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同时各生活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做到了功能明确,分区合理,空间丰富的新世纪社区典范。 龙山·玉圭园为改变城市而来,让辽源生活重新想象,让辽源人民因为玉圭园,更爱辽源。 玉圭园作为200万平米的世界级的造城工程,从开发规划的大方向,到资源配套的细节,一定是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榜样辽源,豪宅始创”的规划理念,由玉圭园集团独家运营的龙山玉圭园,是一个200万平米的,大型的,高端的,代表辽源未来高水平的新世纪社区典范,现已恢弘屹立辽源。 我们玉圭园城市综合体先进的规划,完善的配套,多元化的运营模式,专业的管理,汇聚城市顶级资源,为业主带来城市贵族生活体验,30万平米的商业体量形成一座体验之城,让业主享受最尊贵,最舒适的生活感受,实现10分钟自由乐享的贵族体验。缔造出新一代生活理念,演绎城市层峰领袖圈层生活模式。 玉圭园是辽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居住区,是使辽源即将在高端居住层面与一线接轨的纽带,使都市精英圈层能够在城市核心拥有一个真正适宜生活的高端居所。龙山玉圭园缔造城市豪宅的辉煌,开创新的传统,让业主尽享无与伦比的价值人生。 200万㎡主流层峰领袖生活城,中产阶层专属精准定制,让我们的业

产品推介会领导致辞

产品推介会领导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在重庆银监局和万州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万州银监分局联合区金融办、中小企业局、商委、工商分局、工商联合会等部门和单位,以及11家银行和三峡担保公司万州分公司,共同举办的“XX’万州区小企业金融产品与服务推介会”,即将隆重开幕。我谨代表推介会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支持、帮助万州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力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是万州银监分局贯彻银监会《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银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万州银监分局从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把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纳入监管的重点之一,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小企业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种专门办法。多次向区委、大人、政府、政协领导提出,做大做强融资担保平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等建议。主动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加强联动,共同为小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各银行

纷纷建立小企业项目储备库,推出十余个新的贷款产品,多家银行建立了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今年1至4月,全区银行业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亿元,同比增长倍。 这次小企业金融产品与服务推介会,以“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全区11家银行和1家担保机构集体登台亮相,展示的专门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50余种金融产品、服务项目,基本上能满足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有关部门提供的小企业发展政策咨询,既生动、丰富,又易懂、实惠。总之,这次推介会是一个银政、银企沟通的好平台,是一次促进银政、银企合作的好尝试。这种集中开放、面对面的银企交流沟通,在万州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万州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扎根万州、建设万州、服务万州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朋友们,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万州经济、金融、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万州银监分局将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引导银行业以推介会为新起点,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大力创新和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为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小企业信贷模式,促进万州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500亿万州”目标而努力奋斗。 希望参会的企业家们,多参观、多交流、多沟通、多合

图书营销策划的意义和方法

图书营销策划的意义和方法 图书营销策划是指出版社发行人员为了扩大图书发行量,通过一系列推介、宣传和造势活动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可以巧妙引导读者购买图书的谋划行为。这里,图书营销策划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以提高图书发行量为目的,而采取变化多样、富于创意的手段引导读者消费。它和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靠企业的销售科来推销产品的行为是根本不同的。它强调的是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有谋划和更加精心组织的推销活动。针对某种图书而形成的销售市场完全是按照策划者的安排进行的,而外界包括读者对策划者的用意并不知情。所以除了正当的营销外,确有个别出版社有可能实施误导市场、误导读者的行为,就像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推销一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所从。当然,我们提倡的是有益地和正当地引导,绝不能搞虚假的宣传造势。在谈到图书营销策划时,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营销。传统的营销理论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旨是只要能解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问题,就可以取得营销的成功。这种传统的营销观念以E麦卡锡1960年提出的营销组合4Ps为代表,这4Ps分别是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营销观念是以企业自我为中心的,其思维基础是围绕企业而不是围绕市场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基于消费者主权论的现代营销思想应运而生,思维基点开始从企业全面转向消费者。现代营销理论一是不但关注产品的终端推销,还要关注最初的策划,即早期介入;二是重视关系营销,这里的关系不是指社会盛行的走后门中的关系学,而是指一对一营销,是指企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两者的双向沟通。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展亲情营销和精确服务&rd

小学生好书推荐演讲稿

小学生好书推荐演讲稿 篇一:小学生好书推荐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曹恩硕。能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心爱的读物,我很开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默默无闻的老师,有了书我们才能学习;有了书我们才能成长;有了书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书里的故事有的让你乐趣无穷,有的让你感动无比...... 一本好书会让你受益匪浅,今天我会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三国演义》它主要写的是三国时期蜀、魏、吴三国的战争,表现了古代英雄们的勇士气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教会了我们对兄弟要讲义气,诸葛亮教会了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刘备教会了我们要仁 义......其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桃园三结义》,让我给大家读一下吧。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

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一本书带给我们的有乐趣,有道理。我把它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谢谢大家。 篇二:小学好书推荐发言稿 四年级好书推荐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四二班的读书爱好者:卢瑞瑞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看过的书就像晚空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而最璀璨的一颗也就是我要推荐的书它名字叫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一生一世都在奋斗的人,一辈子都不屈不挠。我要推荐的是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有不少的景物描写,而且很形象和生动。可——她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啊,怎么会写得比我们亲眼看见的还好,还精彩的?是因为她的那一颗心,一颗美丽的心灵,她的世界都是用心去看的。她活着,虽然看不见,却比我们能看、能听、能说的人活着还有意义,不是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本很好的书,让我们在了解海伦·凯勒难忘的童年的同时,明白一些伟大的道理和信念。我们要向海伦·凯勒学习这种精神。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本书,那一定要去看一看,它真的能让我们明白许多许多.

2021年学校阅读推广实施方案

学校阅读推广实施方案 学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推广要立足于读者,要将阅读活动更广泛与公众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是图书馆职责所在。下面是的学校阅读推广实施方案,欢迎来参考! 全民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国民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我国文化部1997年推出“全国知识工程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之一是“形成全社会爱书、读书、利用图书馆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阅读推广又称阅读促进,是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从开展形式上看,是指“以故事会、推荐书目、作家讲座、读书俱乐部、书展、书签等形式向社会成员宣传图书、促进阅读的活动”。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体现自身的职业使命和社会价值,包括“培养和推动社会的读书氛围,形成爱书、读书的社区文化”、保障信息公平、消除信息鸿沟、推动终身学习,从而为自身发展赢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发展社会阅读,而图书馆在社会阅读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推广工作要从全社会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做起,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是本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均等共享普惠的服务来凸显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非营利性,彰显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担当,它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在图书馆内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精神的放松,人格的平等,这是每个人理想的精神家园。 我国公民的阅读能力、阅读数量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阅读危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浮躁的社会心态;工作压力大、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阅读能力低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籍价格昂贵使很多人买不起书等等。这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在农村情况更严重,中国广大乡村地区还处于图书匮乏的文化贫弱期,据统计,中国中心大城市每年淘汰约2000万册儿童图书,而中国贫困地区的20万所乡村学校里约3000万学生几乎没有儿童课外读物。 书籍已经从单纯的纸质书发展到数字阅读,数字技术丰富了人们读书的形式,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阅读的体验更加

金融企业产品推介会上的讲话与金融工作与银企洽谈会发言汇编

金融企业产品推介会上的讲话与金融工作与银企洽谈 会发言汇编 金融企业产品推介会上的讲话 1、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着最复杂、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济金融形势。一是我们碰到的困难复杂局面还未见底。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还在向实体经济蔓延,而且我们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紧密,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打击,经济运行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双重影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全国、全省经济发展下行趋势明显,我县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企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库存增加、利润锐减,部分企业资金链条趋紧,这些已经严峻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些问题必须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着力予以解决。 2、是适应国家政策变化的需要。10月份以来,为应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中央宏观政策及时进行了重大转变,财政政策由“稳健”调动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调动为“适度宽松”,这是XX年以来宏观政策的重大调动。根据中央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总要求,11月5日、11月26日和12月3日,温家宝总理接连主持召开了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十条),帮助企业解困六项措施(国六条),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项措施(国九条)。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国务院连续出台三大举措,出手之快,出拳之重,前所未有。12月13日,国务院

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等9个方面内容,提出了30条详细意见。所有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也为加强银企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县委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对此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我们召开这次金融产品推介会,就是要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国家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是保持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多次举办银企座谈会,有效缓解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可以说,我县棉纺织、食品、光电产业和骨干企业之所以,发展快,要害在于银企合作搞的比较好。各金融部门正确处理落实宏观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银企合作力度,积极向上报告,千方百计争取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把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列入了上级信贷计划,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资金难题,实现了银企双方的共兴共荣。面对当前严峻的金融、经济形势,我县工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进 一步做好结合文章,是保持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4、是构建和谐银企关系的需要。近年来,我县银企合作成效显著,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盛动力。但是勿容置疑,在银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互通不够,项目互接欠缺,工作互动薄弱,紧密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召开今天这次会议,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银行讲清金融政策,介绍服务方式,推介金融产品;让企业讲清信贷需求,介绍经营情况,推介优势项目,让银企双方面对面沟

推荐一本书演讲稿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本献给爱的书——短发夏天的《听说每一颗星球都会哭泣》。 短发夏天是一个摇滚爱好者、文艺小青年、随性写作者、书痴。她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始终坚持着理想主义,想要用整个人生去实践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实现了30%,还在继续。她相信爱与自由,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已出版长篇小说《想好好爱一个人》《听说每颗一星球都会哭泣》《北极星下落不明》等。其中《听说每颗一星球都会哭泣》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这本书写的是一段不断冷却的命运的故事。曼达与早纪是两个喜欢“偷”东西的少女,她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她们表面上谁也不认识谁,暗地里却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有着不为人知的友情。曼达信仰友情,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但所有这些情感,都藏有动机。以面具掩饰灵魂的早纪,经历了被伤害、被误解后茫然不知所措。如此复杂的关系,注定最终不会获得世俗所设想的美好结局——死的死,伤的伤,坐牢的坐牢,只剩下早纪还在原地,恢复了最初孑然一身,到这时,早纪才发现自己曾感受过爱:男女之爱、朋友之家、老少之爱、失去的爱......那些看似绝望忧伤的事,那些冥冥之中注定的

事,奸些疯狂歇斯底里的事,那些让你与之共鸣的事,那些令你取之职珍珠,用之职泥沙的事,那些使我们生生世世都法搁浅的事,全是爱!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现实,但爱却真实的弥漫于我们身边。在家里,我们能感受到亲人之爱;在学校里,我们能感受到老师之爱、同学之爱;在社会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陌生人的爱。有爱在身边,我们太幸福了! 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部小说,更像一位老师,指引我去发现身边的感动,体会身边的爱。希望大家能细细品味一下这本献给爱的书《听说每颗一星球都会哭泣》,做一个懂爱的人。

项目推介会发言稿2篇

项目推介会发言稿2篇 Speech document of project promotion meet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项目推介会发言稿2篇 小泰温馨提示: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发言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项目推介会发言稿 2、篇章2:书记在果业项目建设推介会发言 篇章1:项目推介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政府领导、人防办领导、人和商业的领导和同仁、各位来宾朋友以及各界人士长期以来对人和公司和各地“地一大道”项目的支持。

今天举行的是“地一大道布局河北”的新闻发布会暨推 介会。在这里,请允许我仅代表人和公司的领导向各位领导和来宾介绍一下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和旗下的地一大道项目。一、人和商业和地一大道 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地下商城开 发商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商业投资与运营管理集团,是中国地下商城运营及开发领域的领军企业。自1992年成立以来,历 经17年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和成功的资本运营,同时按照“1条主线、5项产业、3个阶段”的总体战略发展 方针,以建设地下人防工程为主体的商业产业为主线,经过实业投资、资产扩充和注入高科技三个发展阶段,打造了商业管理、农产品流通、健美健身、高新技术和文化传媒五大产业。使集团发展成为产权关系明晰、产业结构合理、注重以人为本、运行机制良好,具有独立开发建设人防工程技术能力,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的现代企业。 人和商业在全国各个省会城市及服装集散地开发大型人 防地下商业广场,经过17年经营运作,凭借“地一大道·布 局中国”的宏伟战略,先后成功开发了哈尔滨人和商城(一、二、三、四、五、六期)及广州、郑州、沈阳、天津等以“地一大道”为品牌的第一商城,打造了亚洲首席地下商业展贸中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宣传推广方式及途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012706234.html,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宣传推广方式及途径探讨作者:杜静慧 来源:《卷宗》2019年第20期 摘要: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运营方式,对于很多图书馆管理员来说,每 日的工作事无巨细,处理日常的整理工作已然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如果再有工作方式上的转变,无疑短时间内很难接受。但是时代的发展是以优胜劣汰作为代价的,没有革新就没有改变,时代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不前,因此,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想要获得新的一片发展空间,就一定要在宣传方式上做出重大改变。而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给读者更多反馈,让图书馆变得生动有灵魂则是一条必经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宣传;推广途径 1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图书馆推广面临的挑战 1.1 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方式,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而人们对于信息获取途径的丰富以及信息获取速度的加快同时也在冲击着图书馆自己发布的宣传消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至于让自己的宣传信息石沉大海则成为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自己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如果不能挽留住用户群体,那么宣传方式就需要改变,而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更需要变革,宣传付出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成功。 1.2 服务群体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 毋庸置疑,不同个体其兴趣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在阅读方面,有的人喜欢历史文化、有的人喜欢文学佳作、有的人喜欢探索世界的奇妙、有的人则对天文物理深感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爱好群体,应当利用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客户的兴趣点,根据发掘出来的兴趣点给不同客户推送不同的内容。因为读者会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去对获取到的内容进行筛选,一旦总是看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对于图书馆的推送也就会日间反感,最终选择放弃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图书馆着实需要根据不同爱好群体推送不同的内容,这就需要广泛使用大数据进行用户兴趣爱好的分析。 1.3 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营方式还是管理方式上,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技术手段的要求不高。但是新媒体時代的宣传方式既要使用到新媒体平台,同时也需要使用到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果相关技术不能达到指定的要求,就没有办法实现新媒体作为媒介的宣传和管理。简单来说,技术手段的支撑是图书馆实现新媒体时代管理和经营的基础,没有技术手段的支持,后面的一切都是无基之塔。

推荐一本好书演讲稿3篇

推荐一本好书演讲稿3篇 推荐一本好书演讲稿(一) 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一班***,有时机站在这里和大家聊聊自己喜欢的书,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书是智慧的钥匙、“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走进书本,我结识了太多的童话人物,了解了历史的变迁,懂得了生命的起源……书成了我亲密的朋友。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詹姆斯与大仙桃》,是由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讲了詹姆斯与他的昆虫朋友被大仙桃带到海上,在漂流的过程中,遇到凶恶的鲨鱼,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团结合作、持之以恒,齐心协力地战胜了鲨鱼,并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同学们,请读一读这本书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姆斯和他的朋友们吧!你不仅能学会坚持、学会团结,学会合作。更能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友情的美妙。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请捧起手中的书,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吧! 推荐一本好书演讲稿(二) 教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807班的参赛选手***,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是由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加入给我三天光明》,从这本书中,你就明白如何学会感恩。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多么感人肺腑的言语。或许只有海伦,这些失去身体某部分的人才有如此深的领会吧! 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懊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妙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天经地义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懊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假如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 “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心灵上像别人一样自由!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单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征文活动及研 讨会方案 为研究和传播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国图书馆及学界范围内开展以“图书馆与经典阅读推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并于2011年8月举办该主题研讨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我们身处全媒体时代,所需要的信息随处可得。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但思考能力和精神境界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我们需要信息的同时,更需要阅读经典,从经典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近年来,经典阅读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如何推动经典阅读是一个紧迫的、永恒的议题。图书馆一直是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基地,通过本次征文活动及研讨会,希望能够对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历史、现状、经典书目、面向不同读者群的推广活动、经典阅读推广合作、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经典阅读推广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推动图书馆界对经典阅读的再认识,促进经典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提升全民人文素养。 二、活动主题 征文及研讨会主题:图书馆与经典阅读

三、时间、地点 征文时间:2011年2-6月 会议时间:2011年8月 会议地点:河北省承德市 四、对象、规模 对象:阅读研究专家及学者、获奖论文作者、图书馆工作者、其他阅读推广实践者 规模:面向全国征文,会议规模60人左右 五、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河北省图书馆学会、承德市图书馆 六、内容 (一)征文活动 1.在全国图书馆范围进行主题征文; 2.征文评审: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审,并邀请获奖论文作者参会交流。 (二)专题研讨会 1.学术报告会。邀请阅读研究专家及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经典阅读研究新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主题发言; 2.专题讨论会。邀请获奖论文作者、图书馆及其他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