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2009年第1期 Newsletter

总第3期

2009年第1期 总第3期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Water Resurces Comission, China Society of Natural Resources

NewsLetter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会讯

(2009年第1期 总第3期)

目录

【学会活动报道】

1.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暨换届

会议成功举行 1

2.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水论坛专

题报道 2

3.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9年年会

第2分会场 13

【委员会通告】

4.第二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名单 15

5.第一届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工作汇报及今后五年工作思

路报告 夏军 20

6.“中国水论坛”简介 23

7.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网站简介 24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暨换届会议

成功举行

按照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通知,水资源专业委员会需要在2009年完成换届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换届工作,最早于2008年12月20日在本会讯上发布预通知。2009年7月16日,再次向各位委员发出“关于召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的通知”,并同时在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网站上发布,号召广大委员和水资源同行,对第二届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产生提出意见,并对第一届委员进行重新登记,也欢迎新的学者加入到第二届专委会。在近10个月的时间内,得到广大委员和水资源同行的积极响应。

2009年9月1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出席人数89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沈镭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一届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夏军研究员所作的本届工作汇报及今后五年工作思路的报告。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二届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人员名单。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秘 书 处

2009年9月20日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水论坛

专题报道

李冬锋关锋报道,2009年9月21日

2009年9月19日至20日,第七届中国水论坛在北京市隆重举行。本届中国水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并有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文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50多家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参加。

“中国水论坛”发起于200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分别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和四川大学主办。从第四届开始,论坛使用统一的论文集封面和排版格式,第五届制定了会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六年来,中国水论坛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得到国内众多专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通过举办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展示水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探讨水问题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科学问题,促进水科学的不断发展。

本届中国水论坛以“水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为主题,从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视野,研讨水与气候、水与生态、水与社会、水与经济以及水系统综合研究方法和水资源管理应用实践。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生态改善等也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影响着水系统。面对挑战和要求,研究水系统的变化趋势,加强水资源管理势在必行,此次论坛旨在为中国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方法和措施,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安全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整个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大会主题发言、大会分会场专题报告和闭幕式五个环节。

一、开幕式

第七届中国水论坛开幕式于2009年9月19日上午9时在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举行。在开幕式上,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毅所长致欢迎词,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科技部张先恩司长先后致辞,最后组委会主席周成虎研究员代表组委会致辞。开幕式由本届水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文水资源首席科学家夏军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钱正英院士、石玉林院士、陈志恺院士、丁一汇院士、王浩院士,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刘昌明院士、郑度院士、陆大道院士等众多专家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代表进行合影留念。

第七届中国水论坛开幕式

二、大会特邀报告

序号报告题目报告人及介绍时间

主持人:庞进武万力

1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若干问题的商榷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2大气气溶胶与水循环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

3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综合应对 王 浩(中国工程院院士)

4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思考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

5 论水资源学的科学体系许新宜(水利部教授级高工)

10:00-12:00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中国水论坛协调会

(主持人:夏军 左其亭)

20:00-21:00

三、大会主题报告

序号报告题目报告人及介绍时间

主持人:贾绍凤万育生

1新时期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式与需要

研究的科学问题

李原园(水利部教授级高工)

2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机

遇与挑战

夏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

3水资源生态系统性危机的判断伍新木(武汉大学教授)

4应用有限差分异质多尺度方法模拟随

机多孔介质中非稳定非饱和水流问题

任 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5 珠江三角洲急剧变化环境的水文变异

分析

陈永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14:00-15:50

茶歇15:50-16:10

主持人:林祚顶 任立良 6 中国若干水问题探讨

马霭乃(北京大学教授) 7 水文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进展和挑战

许崇育(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

8 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 王光谦(清华大学教授) 9

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郑连生(河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

16:10-18:00

四、大会专题报告

大会专题报告于9月20日上午8点开始,共分为三个分会场,分别就水环境、水系统综合研究、水安全、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水与生态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第一分会场

序号 主题

报告题目 报告人及介绍 时间

主持人: 程根伟 宋星原 1 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系统安全的实践与借签

王明玉 2

石头口门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机制及对策研究

章光新 3

湖泊流域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研究及应用

庞莹莹 4 荆州护城河水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绣纺 5 海河流域IWEM 项目设计要点、初步成果及前景展望

张晓岚 6 基于FUZZY 概率法的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李如忠 7

海河流域水环境退化定量分析

吕洪滨

8:30-10:00 (每人15分

钟)

茶歇 10:00-10:10 主持人:刘时银 章光新

8 考虑生态目标的三峡水库综合优化调度的

关键技术研究

程根伟

9 面向省级电网的复杂水电系统建模与实践 程春田

10 水利工程措施对下游水文径流的时空变化

规律影响评价

杨 涛

11 咸水滴灌技术 万书勤

12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蒸发过程的影响 陈 骥

13 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防洪联合优化调度

研究

李 雨

14 洪家渡水电站洪水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研究

陈立瑾

15 水

年降水序列混沌特性及最大预测年限分析 吴丽娜

10:10-12:00

(每人15分

钟)

午餐 12:00-13:30

主持人:李兰 宋献方 张捷斌 敖天其

16 和谐论及其在水资源学中的应用展望 左其亭

17 模拟淹灌条件下水平方向呈非均质的非饱

和带土壤水流的一种尺度提升方法

毛 萌

18 基于联系数的长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高军省

19 水文不确定性的区间分析方法研究 张 翔

20 基于条件异方差检验的水文过程趋势分析

模型及应用

王红瑞

21 稳定同位素在水文上的应用与进展 孙宝宇

22 水的域内治理为主能快速、持久性维持河流

生命健康

雷新周

23 新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水电站水库调度图优

邵 琳

13:30-17:00

(每人14分

钟)

24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息量系数在水文序列复

杂性分析中的应用

张晓琳

25 改进的投影寻踪模型和蚁群算法在洪水聚

类研究中的应用

汪丽娜

26 变结构遗传算法改进及在流域滞时中应用 周玉良

第二分会场

序号 主题报告题目报告人及介绍时间主持人:丁永建 陈喜

1 冰冻圈与水循环 丁永建

2 河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以

MODFLOW的河流边界为例

洪 梅

3 水循环过程中土壤入渗测量方法 雷廷武

4 全球农业生产中消耗性用水评估:蓝水与

绿水

刘俊国

5 基于环境同位素的不同尺度水循环机理

研究

宋献方

6 水

北江流域多尺度水文特征变化 陈晓宏

8:30-10:00

(每人15分

钟)

茶歇 10:00-10:10

主持人:陈晓宏 倪广恒

7 中国洪水资源评价 王忠静

8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多目标

优化分配——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

史银军(

9 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赵惠新

10 水

陕北黄土高原山地雨水利用前景和模式

分析

王 娟

10:10-12:00

(每人15分

钟)

11 沈阳地下水库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叶 勇 12 节水灌溉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孙广春 13 镫口扬水灌区节水改造与河西电厂水权转换研究

郑和祥 14

基于ArcEngine 的水文地质参数赋值方法

午餐

12:00-13:30

主持人:金菊良 高军省 张利平 刘国东 15 单喷嘴均匀度实验研究

杨丽虎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流域城镇化的洪水效应研究——以西苕溪流域为例 陈 莹 17 海平面上升影响下的珠江口最高洪潮水位预估

孔 兰 18 西藏高原气象要素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特征分析

李发鹏 19 径流中长期预报相似关系可变模糊推理方法

李 敏 20 基于“指纹”算法的海河流域径流演变趋势及归因研究

丁相毅 21 土壤空间分辨率对BTOPMC 模型参数的影响

文小平 22 水质遥感监测技术在广东省东江流域的应用研究

李晓华 23 诸暨市水文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田 烨 24 湘江流域水资源量演变趋势分析 尹 兴 25 河流重金属迁移转化分相模型研究 姚保垒 27 一种水文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展延方法 宋胜丽 28

青 年 短 报 告 专 场

杭州市干旱期供水风险研究

林盛吉

13:30-17:00 (每人10分

钟)

29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能值计算方法及应用

蒋桂芹 30 SWAT 模型在陆浑水库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刘丽娜 31 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胡珊珊 32 泾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尺度效应与机理研究

龚家国 33 西北干旱区近十年农业用水和作物产量关系研究

张 春 34 Angstrom 公式系数取值对中国ETO 计算的影响评价

胡庆芳 35 种地收益和机会成本对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影响研究

严婷婷

36

水资源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陈文艳 (等21人)

第三分会场

序号 主题

报告题目

报告人及介绍

时间

主持人:王忠静 孙万春 1 中国河流环境流量问题

陈 进 2 基于联系数的防洪体系风险评价模型 金菊良 3 基于ArcGIS 的雅安市农村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倪福全 4 引江济汉构建生态航道创生态文明 易贤命 5 基于概率法的干旱特性研究 宋松柏 6

水 安 全

西安市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分析

宋令勇

8:30-10:00 (每人15分

钟)

茶歇

10:00-10:10

主持人:赵卫民 梁忠民

7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生态适度性分析 廖四辉

8 基于R/S分析和加权马尔可夫模型的石

头河年径流预测

段海妮

9 基于SFDC的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 刘 静

10 新安江模型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 谢 伟

11 干旱区非完全覆盖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

与生态缺水研究

粟晓玲

12 基于空间信息平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

域产沙模拟影响研究

蔡 涛

13 水位变化对湿地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

影响

王国祥

14 水

滦河下游灌区农业用水安全问卷调查分

韩宇平

10:10-12:00

(每人15分

钟)

午餐 12:00-13:30

主持人:程春田 陈 骥 张 翔 张士锋

15 气候变化下的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 裴源生

16 未来中国陆地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和土壤

退化的响应

陶福禄

17 中国未来极端旱涝事件变化 许吟隆

18 A2和B2情景下渭河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

量变化比较分析

李林涛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侵蚀

动力模型的思考

张守红

20 白洋淀流域未来日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

王 洁

21 白洋淀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变化

原因

吕晨旭

22 水

海河流域近50年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分析刘 敏

13:30-17:00

(每人15分

钟)

23 滹沱河上游山区近50年蒸散变化及主要

影响因子分析

张瑞钢

24 1960-2008年洞庭湖流域气温变化的时

空特征分析

李景钢

25 乌江流域基于互补相关的区域蒸散发估

算及变化原因

赵玲玲

26 干旱影响下粮食主产区的工农业用水优

化配置

赵彦琦

五、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于9月20日下午17:10在北京会议中心六号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在闭幕式上,首先由中国水论坛主席夏军教授讲话,介绍中国水论坛发展情况,并对中国水论坛的发展提出建议。随后,由贾绍凤研究员宣读“中国水论坛2009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得者,并由主席台专家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奖杯。接着,由中国水论坛主席夏军教授宣布“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承办单位,第八届中国水论坛将于2010年在哈尔滨市由黑龙江大学等单位承办,下届水论坛承办单位代表——黑龙江大学代表接过会旗并讲话。最后,由本届水论坛秘书长贾绍凤研究员作会议总结讲话,并致闭幕词。大会闭幕式由本届水论坛第一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左其亭教授主持。

“中国水论坛2009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名单

姓名论文学历单位

张瑞钢 滹沱河上游山区近50年蒸散变化及主要影

响因子分析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发鹏 西藏高原气象要素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持续

性特征分析

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

段海妮 基于R/S分析和加权马尔可夫模型的石头

河年径流预测

硕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

庞莹莹 湖泊流域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分配方法

研究及应用

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

李雨 三峡及清江梯级水库群防洪联合优化调度 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

李敏 径流中长期预报相似关系可变模糊推理方

讲师 大连理工大学

丁相毅 基于“指纹”算法的海河流域径流演变趋势

及归因研究

博士研究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研究院水资源研究

文小平 土壤空间分辨率对BTOPMC模型参数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

张晓岚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国内外动态与国际合作 博士 环保部对外合作处

赵玲玲 基于互补关系估算乌江流域蒸散量及其变

化原因分析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

第七届中国水论坛闭幕式主席台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承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9年年会第2分会场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于2009年10月9日至11日在上海市胜利召开,以“谋划资源科学发展加强资源安全保障”为主题,设9个分会场和3个论坛。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承办第2分会场,由夏军教授、仵彦卿教授、姚治君研究员、左其亭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以“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为主题。共收到会议论文40余篇,收入到摘要集的文章31篇,15人做了学术报告,大约有40-60多人参加听取报告。总共分了4场报告,分别由夏军教授、千怀遂教授、姚治君研究员、裴源生教授做主席主持报告。

总体来看,本会场组织有序,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特别是针对目前重大水资源问题、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等问题讨论非常成功和有序。

主要报告内容介绍如下(按报告先后顺序):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希吾研究员,以“中国需水量零增长

问题研究”为题,总结国内外需水研究方法,提出考虑GPD三产与需水量关系的需水计算方法。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裴源生教高,以“南水北调与黄河流域水资源配

置”为题,全面阐述了黄河流域取用耗排水量特征、节水潜力和跨流域调水下的水资源配置。

3.上海交通大学仵彦卿教授,以“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与水源安全”为题,通

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模型模拟,分析了上海市长江河口盐水入侵规律,论证水源安全。

4.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教授,以“荒漠灌木树干茎流及其土壤水分补偿机理

研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阐述荒漠灌木树干茎流及土壤水分运移机理。

5.北京师范大学叶爱中博士,以“具有物理机制的陆面水文过程建模不确定

性分析”为题,阐述了尺度带来的不确定性、输入带来的不确定性。

6.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严登华教高,以“变化环境下干旱综合应对的几

点思考”为题,提出综合应对干旱的新概念和思路。

7.武汉大学教授张翔,以“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

为题,从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出发,阐述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

8.河海大学张友静教授,以“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下的流域遥感实践”为题,

通过遥感反演建立水文与蒸散发量的定量化关系。

9.华东师范大学赵军凯博士,以“特枯年长江中下游江湖库径流过程初探”

为题,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江湖库径流特征。

10.广岛大学生皮玲博士,介绍:在高尔夫球场,利用铺设竹炭对保全水资源

及环境的研究工作,非常新颖。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夏军研究员,以“淮河-沙颍河水质水

量联合调度改善水质关键技术研究”为题,提出淮河多闸坝水质水量耦合模拟与联合调度理论方法,对淮河重污染河流闸坝调度提出创新性思路。

12.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以“石羊河与黑河下游湖泊变迁——气候变化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为题,介绍了巴丹吉林沙漠科学考察成果,论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湖泊变迁的影响,得到非常宝贵的结论。

13.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以“闸坝对重污染河流水质水量作用规律分析与讨

论”,针对淮河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了闸坝作用下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14.黑龙江大学戴长雷教授,以“冻层条件下渗渠取水物理模型分析与设计”

为题,提出了冻层条件下渗渠取水物理模型设计很好的思路。

15.中国林科院张淑兰博士,以“人类活动对泾河上游地区径流序列变化的影

响初探”为题,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作用。

第二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名单

(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

职务姓名职务职称单位

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

1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

2陈家琦 教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3胡四一 副部长 教高 水利部

4王浩 所长 院士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

5郭生练 副省长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6胡和平 书记 教授 清华大学

7陈传友 研究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主任夏军 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

副主任 (按姓氏拼音排序)

1陈敏建 副总工 教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陈晓宏 主任 教授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3陈永勤 系主任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

4纪昌明 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5康绍忠 主任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

6李原园 副院长 教高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8庞进武 副总工 教高 水利部

9任立良 院长 教授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10邵益生 主任 研究员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

11沈冰 所长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2万育生 常务副主任 教高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

13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

14徐宗学 副院长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15杨金忠 副主任 教授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6姚治君 副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7于静洁 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 18张发旺 副所长 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

秘书长 左其亭 主任 教授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张士锋 副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秘书长 张祥伟 处长 教高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常务副秘

乔云峰 助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书长

委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1敖天其 副处长 教授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

2曹建廷 高工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3曹升乐教授 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

4曾光明 院长 教授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畅建霞 副所长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6陈洪松 副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7陈骥 助理教授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8陈进 副院长 教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9陈曦 所长 研究员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10陈喜 首席教授 教授 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

11陈晓飞 教授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12陈兴伟 副院长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3陈元芳 副院长 教授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

14陈远生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5程春田 所长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16程绪水 副局长 教高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17戴长雷 所长 副教授 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

18邓群 总经理助理 高工 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19丁永建副所长 研究员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董新光 副厅长 教授 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

21董增川 处长 教授 河海大学资环学院

22窦明 副主任 副教授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23杜贞栋 院长 研究员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24段青云首席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25樊鸣放 教授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

26方创琳 主任 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27冯起 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8冯启言 副院长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9付强 院长 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

30高军省 副教授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31高绣纺副院长 副教授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32高彦春 副研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郭怀成 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4韩乾坤 总工 高工 郑州市水利局

35韩宇平 副院长 高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

36郝芳华 处长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 37胡彩虹副教授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38胡国华 教授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39胡兴林 副总工 高工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0黄冠华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41黄国如 副系主任 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42黄领梅 副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

43贾绍凤 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4贾仰文 总工 教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

45姜文来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46金菊良 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47康跃虎 副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8李福林 所长 研究员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49李国敏 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0李海明 系主任 副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51李怀恩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52李靖 院长 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53李兰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54李丽娟 副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5李如忠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56李宗礼 教高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

57粟晓玲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8梁川 主任 教授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59林超 副局长 教高 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60刘东 副院长 副教授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

61刘国东 系主任 教授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62刘培斌 书记 教高 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

63刘世荣 副院长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64刘苏峡 副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5刘艳飞 记者 中国水利报社

66牛存稳博士 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67柳文华 助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8骆祖江 所长 教授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

69马建琴 副处长 副教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

70马静 主编 副编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

71马柱国 副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72梅亚东 副院长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73莫兴国 副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74穆宏强 处长 教高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75南忠仁 副院长 教授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76倪福全 系主任 副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 水利与建筑工程系

77齐德利 助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78千怀遂 教授 广州大学

79钱鞠 副系主任 副教授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80乔云峰 助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1任理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82尚宇鸣 教高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83邵东国 副主任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84沈大军 教高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

85沈福兴 教高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86史晓新 高工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87舒栋才 副处长 高工 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

88束龙仓 副院长 教授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89宋松柏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90宋献方 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91宋晓 编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2宋星原 主任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93孙扬波 副处长 高工 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

94汤鑫华 社长 编审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95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

96王根绪 室主任 研究员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97王国祥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98王会肖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99王金霞 研究员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100王丽萍 主任 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101王玲 所长 教高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

102王明玉 主任 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 103王乃昂 院长 教授 兰州大学

104王文圣 教授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05王西琴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106王彦辉 首席专家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

10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08王忠静 副院长 教授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109王宗志博士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1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

111武强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12伍新木 主任 教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13谢平 副主任 教授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14谢永刚 所长 教授 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

115熊立华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16颜勇 处长 高工 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

117杨大文 教授 清华大学水利系

118杨永辉 副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119叶爱中 北京师范大学

120余新晓 副院长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121袁飞 副教授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122占车生 主任 助研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

123章光新 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124张会言 处长 教高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125张济世 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

126张继群 处长 教高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

127张捷斌 研究员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128张利平 副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29张强 教授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130张士锋 副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31张喜英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132张翔 主任 教授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33张祥伟 处长 高工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134张晓岚高工 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

135张学成 总工 教高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

136张兆吉 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37赵志新 副主任 教高 北京市水文总站

138郑红星 副研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39郑连生副主任 教高 河北省水利厅

140钟平安 教授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电子专业期刊编号

电子科学与技术 K0809001 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A类 K0809002 电波科学学报中国电子学会A类 K0809003 地球物理学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A类 K080900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 K0809005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A类 K080900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国光学会A类 K0809007 真空科学与技术中国真空学会A类 K0809008 金属学报中国金属学会A类 K0809009 照明工程学报中国照明学会A类 K0809010 控制理论和应用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A类 K0809011 计量学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A类 K0809012 仪器仪表学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A类 K0809013 真空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14 真空电子技术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15 中国照明电器全国照明电器信息中心、北京电光源研究所B类 K0809016 半导体技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半导体专业情报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所B类K0809017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B类 K0809018 传感技术学报教育部高校传感器技术研究会B类 K0809019 数据采集与处理(理论和研究简报)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信号处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B类 K0809020 电路与系统学报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21 微电子学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B类 K0809022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23 遥感学报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B类 K0809024 微波学报中国电子学会B类 K0809025 无线电工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B类 K0809026 电视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B类 K0809027 半导体光电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28 信息与电子工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B类 K0809029 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B类 K0809030 微细加工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B类 K0809031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B类 K0809032 传感器技术信息产业部第49研究所B类 K0809033 灯与照明重庆照明学会、重庆灯泡工业公司B类 K0809034 电力电子技术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B类 K0809035 光源与照明上海照明学会B类 K0809036 道路照明中国市政工程协会B类 K0809037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中国光学学会光电子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B类信息与通信工程 K0810001 通信学报中国通信学会A类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知识点

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第一节气候资源及其评价 一、热量资源 二、水分资源 1.降水总量及变率 2.干燥度及其分布 三、太阳能与风能资源 1.太阳能资源 2.风能资源 我国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是北方风大,南方风小;沿海风大,内陆风小;平原风大,山地风小;高原风大,盆地风小。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 土地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占据着三维空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过程。表现为复杂的开放系统 (二)土地资源属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 (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二)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林地资源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草地资源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

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讲课讲稿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取得显著成就。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中期,各省、自治区、市都相继成立了地质勘探及矿山开发的专门性机构,用于矿产勘探的钻探工作量,每年平均达二百几十万米,为1949年前最高年份万余米的数百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已从1948年的18种,激增至目前的148种;其中有些矿种如铁矿,30年代全国探明储量仅18万吨,而目前其探明储量几近500亿吨!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我国辽阔海域所蕴藏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潮汐资源等作了专项调查。目前,除海洋捕捞、海盐生产(海盐年产量世界第一)和海运等产业继续有所发展以外,正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新兴的海洋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大规模地查勘大陆架海底油气资源,潮汐发电、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的研究试验工作,也都在蓬勃发展。 【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业绩,但由于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水平尚低等原因,目前总的来说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尚有巨大开发利用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4%~50%,化工原料的利用率仅33%,木材利用率为40%~50%,能源利用率仅33%,冶金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中的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

中国的自然资源

2.中国的自然资源10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总的特征。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判断。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读图观察、比较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主要类型: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2)知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前三者为农业用地,后者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比例构成不合理,分布不均。 存在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3)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较少。 ②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华北、西北缺水最为严重。 (4)举例说明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 解决措施:必须依赖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兴修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对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征,提高保护资源意识。 自然资源总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总量看,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的状况,也是我国国情不可忽视的方面。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随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变化的。 3、了解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以及破坏严重的现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实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学会正确面对我国的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法,分析我国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在增加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和行为习惯。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 难点:1、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2、学生养成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五)、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对自然资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阅读课文,明确自然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种类。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人类利用土地、矿产、森林、水和水能资源的图片。 (提出问题)(1)土地、矿产、森林、水和水能来自哪里?

(2)上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归纳自然资源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归纳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与我们 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可让学生从课桌上、教室里的纸笔、书包、桌椅开始联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都和哪些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3、1的图片。从资源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不必细讲,但应引导学生就“是否可以循环或重复利用”这一问题,结合图3、2,引导学生区别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并可由此得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学生活动)完成P54活动2、3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师总结并板书) 1、自然资源的摡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3、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4、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四、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学生阅读课文P57,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2、具有世界优势的矿产? 3、具有区域优势的矿产? 4、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 5、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 6、短缺的矿产?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点评归纳) 五、读我国主要矿产图,归纳一下我国矿产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段永侯 (二○○五年十二月七日海口市)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6~1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14篇;模型研究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会议论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天津)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

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3。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查水文地质工作:1、全国地下水

中国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1/4。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

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中国,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减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减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 m2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 m2还要低67 m2。2001年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致使耕地净减少61.73万hm2。2000年耕地面积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249.81万hm2和179.61万hm2,减少幅度为1.91%和1.38%。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10hm2,比1995年约减少了0.01hm2,比1991年减少了0.02hm2。 根据调查,中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hm2和宜农荒地3500万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中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中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2.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中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hm2和9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中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中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中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中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中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