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参赛教案

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参赛教案

2017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参赛教案

(1)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同学们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小组活动。学生的刻度尺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通过自己亲自量,体会1米=100厘米。

3、用米作单位量。

(1)认识卷尺、皮尺

(2)用卷尺或皮尺实际测量

分组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

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课桌的长、宽、高。

分组活动,测量每个学生立定跳远的长度。

三、课堂检测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A 级填空

1米=()厘米500厘米=()米3米=()厘米15厘米+8厘米=()厘米28厘米—6厘米=()厘米62米+5米=()米35米—3米=()米

B 级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1)教案

倍的认识(1)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知识链接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探究新知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课桌高70米。() 一棵树高16厘米。()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 1.54里面有6个();()个7是49 2. 63是()的9倍;()的6倍是54 3. 8的5倍是();45是9的()倍。 4. 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是4,积是() 5.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 6、18里面有()个6, 18是6的()倍。 7、24里面有()个8, 24是8的()倍。 8、48里面有()个6, 48是6的()倍。 9、25里面有 ()个5, 25是5的()倍。、在0里填+ ”、-”、“X” “% 9 0 7= 6312 0 3 = 15 24 0 3 = 21 56 0 7 = 880 2 = 4 21 0 7 = 3 36 0 9 = 4 60 7 = 42 18 0 3 = 20 3 三、在0填上〉”、“〈”、=\

4X708 35 叼06 18-2 02 X7 42 W 0 8 54 七0 8 28 詔0 20-12 四、选数填空: 56、81 、9、36、48、 8、 12、40、35、 14、 1、6的倍数有() 2、7的倍数有() 3、8的倍数有() 4、9的倍数有() 五、画一画,填一填。 (〔)☆☆☆☆ △的个数是☆的2倍,请在横线上画出△ (2) oooo △是O的3倍,请在横线上画出A。

六、列式计算。 (1) 7的8倍是多少? (2) 27是3的多少倍? (3) 14的3倍是多少? (4) 18是6的多少倍? 七、解决问题。 1.男孩女孩踢毽子,女孩踢了9下,男孩踢了3下。 (1)女孩子踢的是男孩子的几倍? 算式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 (2)男孩子比女孩子少踢了多少下? 算式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 (1)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跳绳的人数的6倍,踢足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微课脚本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沈丽萍微课名称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米》 知识点描述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设计思路复旧,引入长度单们米——认识米尺——认识米——感知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课堂总结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 一、导入①课前导入(时量:1分钟) 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 黑板或操场的长,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呢?第 1张至3 张PPT 二、教学过程②讲授新知(时量:5分钟) 1、认识米 小朋友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如黑板的长, 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 “m”来表示。我们来认识“米尺”这个新朋友。 米尺有什么特点? ①米尺上有刻度。 ②米尺上有0,10,20……100这些数。 ③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是一样大的。 米尺也是把“0”作为尺子的起点。 第4至第6张PPT

小朋友们,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米尺上的1小格是多长?1大格是多长?米尺上1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米尺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 2、用米量 1米到底有多长呢? ·比一比,请小朋友把两臂伸开,你会发现伸直的两臂长度大约是1米。 ·量一量,你的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矮? ·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的高。 3、生活中的1米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来表示? 1根跳绳大约长2米一棵大树大约高15米第 7张PPT 第8-13张 ③随堂练习(时量:2分钟) 1.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米? 2.试一试,是cm还是m? (1)衣柜高约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 4 ) 一枝粉笔长8()。 ( 5 ) 大楼高约15()。 第 14张 三、教学总结④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尺,认识了米,还只知道了1米 到底有多长,同时也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 的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时(比如手掌的长),可以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的 物体(例如黑板)时,要用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你们真是了不 起! 第 15 张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

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2)认识米和用米量

爽爽文库汇编之 认识米和用米量

情景 ,激 趣生 疑。 景。 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 家交流一下。 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 米。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 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 是3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6米=(600)厘米 500厘米=(5)米 4米=(400)厘米 300厘米=(3)米 二、自 主探 究,理 解释 疑。 1.动手测量,释疑。 (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 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 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 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 位——“米”作单位。补充:米 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 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生1: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 太麻烦。 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 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 表示。 三、实 物体 验,感 受新 知。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 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 点。 (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 小格有多长。 (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 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米=100厘米)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 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 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 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 得出:1米=100厘米 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 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 (2)黑板长约3(米)。 (3)小明身高126(厘米)。 (4)课桌高70(厘米)。 (5)教室门高2(米)。 5.估一估,填一填。 狗熊高约(1)米。 小狗高约(2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 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 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 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 1. 认识米 (1)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儿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2)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3)[学生提出问题: 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 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 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 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5)板书:1米=100厘米 (6)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手掌宽7() (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 (5)小红身高1()25厘米 2、填空. (1)24厘米+17厘米=()厘米 (2)72厘米-27厘米=()厘米 (3)1米=()厘米 (4)45米+36米=()米 (5)2米+50厘米=()米()厘米 (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3、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2)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3)直线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4)小明身高120米。() (5)这是一条线段。() (6)一条直线长7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4)98米○89米 (5)50厘米○5米(6)33厘米○3米

四、解决问题。 1、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根绳子,原来长53米,我第一次剪去19米,第二次剪去23米。这根绳子还剩下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动手题。 1.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度。 2、画一画。 ①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②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 ()条()条()条()条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练习题1、 (1)圆是三角的2倍,画出圆的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角是圆的2倍,画出圆的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圆是三角的一半,画出圆的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8的4倍是多少? (2)8是4的多少倍? (3)4个5相加是多少? (4)4和5相加是多少? (5)4和5相乘是多少? (6)18里面有( )个6, 3、()的3倍是18;3的()倍是12。 4、4的6倍是()个(),算式是()。 5、5个3可以说成()的()倍;7的3倍可以说成()个()。 6、妈妈买了9千克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3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梨? 7、妈妈买了9千克苹果,买的苹果是梨的3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梨? 8、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有多少个苹果? 9、饲养组养了72只母鸡,9只公鸡。鸭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养鸭多少只? 10、同学们做了30朵红花,6朵黄花。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11、小红今年6岁,老师的年龄是小红的5倍。 (1)今年老师多少岁?

(2)前年,老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 (3)再过2年,老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 12、(1)、小明有4元钱,老师给了他5元后,老师的钱数是小明的8倍,老师原来有多少钱? (2)、小明有4元钱,老师花了5元钱后,老师的钱数是小明8倍,老师原来有多少钱?13、(1)小猴摘了6个桃子,猴爸爸摘的桃子给小猴3个后,剩下的个数是小猴的4倍,猴爸爸摘了多少个? (2)小猴摘了6个桃子,猴爸爸摘的桃子吃了3个后,剩下的个数是小猴的4倍,猴爸爸摘了多少个? (3)小猴摘了6个桃子,给猴爸爸3个后,猴爸爸桃子的个数是小猴的4倍,猴爸爸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完整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 ) 铅笔长50厘米 ( ) 小明高2厘米 ( ) 二、填空。 (1) 32厘米-9厘米=( )厘米 (2) ( )厘米+8厘米=38厘米 (3) ( )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 )厘米 15厘米+5厘米=( )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 23;30;47 三、>;< 四、 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第(2)题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300厘米里应有3个100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300厘米里有3个100厘米,这题应为300厘米=3米。第(3)题是正确的。因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教学例4:一名用学生厘米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米尺)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实物:跳绳,小猫玩具,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米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倍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三台县芦溪小学校郑森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新概念,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是与三台潼川二小“同堂异构”,与学生的交流不熟悉。因此,要使学生在充分动手感知的过程中理解“倍”的意义,了解倍的概念。在教学此知识时,应尽量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新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并在自己身边寻找“倍”的足迹,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2、数学思考: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3、解决问题: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倍”的概念,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关键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在例题教学时,用学生动手操作中,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2、反复操作学具,从而建立表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去感受。 3、在练习时,多进行形式变换,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快乐的情景中学习,然后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练习题、圆纸片、相同长度的纸条、小鸡、西瓜、桃子等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介绍自己 A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我姓郑,名森,你们就叫我郑森吧! B我不仅教数学,还教什么呢?你们猜一猜?(学生回答很多) { 我不仅教数学还教你们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 C 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勇敢,你们真的勇敢吗? 怎么这样没信心,这么胆小呢,你们真的勇敢吗? 2、齐背7的乘法口诀 孩子们,看来你们真的很勇敢哦,你们上节课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表,那给老师背一背,好吗? 3、课前复习: (1)3个7是多少?(2)4个5是多少呢?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都喜欢交朋友哦,我就找几个小朋友,拉着你的朋友到前面来,好吗?同学们愿意吗? 师叫1对(2名)手拉手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2对(4名)手拉手同学站在第二排(2个2个地站在一起)。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孩子们自由回答) 【师:第一排有几个?(2) 第二排有几个2?(2个2)】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练习题

2019-2019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 练习题 1、(1)圆是三角的2倍,画出圆的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是圆的2倍,画出圆的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圆是三角的一半,画出圆的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的4倍是多少? (2)8是4的多少倍? (3)4个5相加是多少? (4)4和5相加是多少? (5)4和5相乘是多少? (6)18里面有( )个6, 3、()的3倍是18;3的()倍是12。 4、4的6倍是()个(),算式是()。 5、5个3可以说成()的()倍;7的3倍可以说成()个()。 6、妈妈买了9千克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3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梨? 7、妈妈买了9千克苹果,买的苹果是梨的3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梨?

8、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有多少个苹果?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9、饲养组养了72只母鸡,9只公鸡。鸭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养鸭多少只? 10、同学们做了30朵红花,6朵黄花。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