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笔记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笔记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笔记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笔记

单项选择题

1.1.经济学的出现是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2.经济学最初是指(A)A.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B.时国民经济的管理C.对社会经济的管理D.对商品经济的管理

1.3.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B)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

1.4.政治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内容是(C)A.家庭管理经济B.庄园经济C.国民经济D.商品经济

1.5.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A)A.理论经济学科B.应用经济学科C.管理经济学科D.技术经济学科

1.6.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D)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B)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空想社会主义D.阶级矛盾

1.8.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D)A.原始社会经济B.奴隶社会经济C.封建主义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9.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

1.10.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C)A.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C.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D.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差异

1.11.下列各项中属于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悖的经济思想的是(C)A.古典政治经济学B.庸俗政治经济学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1.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A.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B.只具有阶级性而不具备科学性C.只具备科学性而不具备阶级性D.既无阶级立场又无科学性

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C)A.社会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生产工具

2.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认识自然B.改造自然C.生产力D.物质资料生产

2.3.下列属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

2.4.下列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A)A.物质资料生产B.消费C.交换D.分配

2.5.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

2.6.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是(B)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工具

2.7.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A.生产工具B.劳动者C.劳动对象D.劳动方法

2.8.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A)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

2.9.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的是(C)A.生产资料B.生产要素C.生产力D.生产工具

2.10.生产力体现的是”(B)A.生产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B.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C.交换过程中动物与自然的关系D.交换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11.在生产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的是(A)A、人的因素B.物的因素C.劳动的因素D.资本的因素

2.1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A)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2.13.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2.1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科学技术的应用B.劳动者水平的提高C.劳动工具的改进D.劳动对象的发展

2.15.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A)A.劳动资料的性质B.生产资料的性质C.劳动对象的质量D.劳动者的素质

2.16.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C)A.劳动能力B.劳动效率C.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

2.17.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力(A)A.成正比B.成反比C.不相关D.无法判断

2.18.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D)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

2.19.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是(B)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

2.20.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

2.21.社会生产关系又称(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经济关系

2.22.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D)A.行政关系B.政治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

2.23.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B)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

2.24.社会的生产方式是(C)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

2.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C)A.对立的B.统一的C.对立统一的D.不相关的

2.2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27.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D)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

2.28.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D)A.经济本质B.经济现象C.经济过程D.经济规律

2.29.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C)A.主要经济规律B.重要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首要经济规律

3.1.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C)A.社会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C.社会再生产D.社会重复生产

3.2.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是(B)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再生产D.内涵再生产

3.3.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A)A、基础和出发点B.发展C.改进D.提高

3.4.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是(C)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

3.5.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社会再生产是(D)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外延扩大再生产D.内涵扩大再生产

3.6.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D)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3.7.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是(A)A.产业B.部门C.地区D.国民收人

3.8.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是(C)A.国民经济比例B.产业部门C.产业结构D.产业比例

3.9.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D)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C.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10.通过加工生产方法,主要生产出消费资料的是(B)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种植业

3.11.第一产业是指(A)A.农业B.制造业C.建筑业D.工业

3.12.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C)A.停滞不前B.由高级向低级退化C.由低级向高级演进D.没有任何变化

3.13.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

3.14.经济增长速度是(B)A.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本发展变化的速率B.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C.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速率D.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能源发展变化的速率

3.15.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C)A.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B.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D.全部农业资料的总和

3.16.国民收入等于(B)A.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B.社会总产品一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C.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消费资料D.社会总产品一消费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

3.17.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C)A.社会总产值B.国民收人C、国民生产总值D?国内生给值

3.18.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原则是(B)A.国籍B.国土C.正式居住权D.外交

3.19.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是(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

3.20.下列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是(D)A.扩大生产场地B.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C.增多劳动力投人D.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

3.2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A)A.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B.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C.渐进型经济增长方式D.爆破型经济增长方式

3.22.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A)A.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逐步由集约型向粗放型转变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

3.23.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

3.24.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B)A.无须关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B.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C.允许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衡长期存在D.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

3.25.被称为第1部类的是(B)A.消费资料部类B.生产资料部类C.物质资料部类D.交

换资料部类

4.1.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D)A自然经济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再发展到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发展到自然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C.产品交换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自然经济D,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4.2.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是(A)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

4.3.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4.4.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B)A.交换B.自给自足C.按需分配D.依情况来定

4.5.商品经济是(B)A.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的经济B.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C.目前只是一种科学的推论D.是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4.6.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A.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B.直接满足生产者本人和本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C.保值D.增值

4.7.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是(C)A.产业革命B.科技革命C.社会分工D.国际贸易4.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9.商品是(B)A.用来分配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C.用来消费的劳动产品D.是用来交换的自然产品

4.10.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C)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

4.11.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B)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

4.12.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

4.1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B)A.表现形式B.基础或内容C.结果D.前提

4.14.价值的表现形式是(B)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

4.15.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剩余价值

4.16.商品是(C)A.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D.价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1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唯一的解决方法是(A)A.商品交换B.商品生产C.商品消费D.商品分配

4.18.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C)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量

4.19.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A)A.让渡其使用价值B.支付价值C.保护使用价值D.转让价值

4.20.商品的M因素决定于(D)A.价值的属性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劳动二重性

4.21.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是(A)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22.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的劳动是(B)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23.抽象劳动生产(D)A.剩余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值

4.2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C)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都属于历史范畴

4.25.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26.在生产过程中新加人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是(B)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27.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C)A.劳动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

4.28.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C)A.必要时间B.闲暇时间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平均时间

4.29.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是(D)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30.决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的是(D)A.自然条件B.生理条件C.经济条件D.社会条件

4.31.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C)A、物化劳动B.活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3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

4.33.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C)A.政治关系B.社会关系C.经济关系D.外交关系

4.34.价值表现的关系是(B)A.商品消费者之间的B.商品生产者之间的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D.商品生产者和管理者之间的

4.3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4.36.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是(B)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

4.37.一只绵羊=2把石斧,则该等式中左端的商品“羊”是(B)A.等价形式B.相对价值形式C.等价物D.货币

4.38.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则该价值形式是(B)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4.39.某商店橱窗上展示的手表其价目表标明价格为每件2000元,则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4.40.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产生(C)A.物价下降B.物价不变C.通货膨胀D.通货紧缩

4.41.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D)A.价格决定价值B.价值决定价格C.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42.当某种商品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小于价值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与价值无任何关系

5.1.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实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D)A.市场B.指导性计划C.宏观调控D.指令性计划

5.2.指令性计划的信息传递方式是(B)A.横向流通B.自上而下的C.自下而上的D.停滞的

5.3.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C)A.国家B.中央计划机关C、基层经济单位D.个人

5.4.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C)A.计划经济B.自然经济C.商品经济D.产品交换经济

5.5.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是(B)A.国家B.企业C.个人D.事业单位

5.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A)A.价格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调节机制

5.7.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A)A.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B.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C.市场经济不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D.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5.8.市场调节,是指(D)A.价格机制的调节B.计划机制的调节C.竞争机制的调节D.市场机制的调节

5.9.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是(C)A.国家B.城市C.市场D.交易所

5.10.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是(C)A.市场结构B.市场机制C.市场体系D.市场调节

5.11.市场体系中最早发育成熟,是基础市场的是(A)A.商品市场B.生产要素市场C.劳动力市场D.技术市场

5.12.商品市场包括(A)A.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

5.13.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是(B)A.金融市场B.劳动力市场C.技术市场D.房地产市场

5.14.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的内容是(B)A劳动力的所fJ权B.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C.劳动力D.劳动力的技能

5.15.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D)A.价格机制B.供求均衡C.国家调控得当D.公平竞争5.16.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从事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经营机构是(B)A消费者组织B.市场流通组织C.市场中介组织D.市场管理组织

6.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是(C)A.雇佣劳动剥削资本的制度B.生产资料公有制C.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D.资本维护雇佣劳动的制度

6.2.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是(C)A.剥削消费者B.剥削工人C.剥削农民一D.剥削手工业者

6.3.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C)A.商品B.等价物C.货币D.金银

6.4.资本流通形式是指(B)A.W—G—W;B.G—W—G;C.G—G—W;D.W—W—G 6.5.资本的总公式是(B)A.G—W—G;B.G—W—G′;C、G′一W—G′;D、G′一W—G

6.6.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A)A.资本B.货币C.财富D.金银

6.7.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发生在(C)A、C—W阶段的货币B、W—G阶段C.G-w阶段的商品上D.以上任何阶段卜均可

6.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B.劳动力成为商品C.社会分工D.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6.9.剩余价值的源泉是(D)A.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B.雇佣工人的一切劳动C.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10.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是(B)A.使用价值B.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交换价值

6.11.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C.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D.生产资本和消费资本

6.1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是(A)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

6.13.可变资本以(B)A.生产资料形式存在B.劳动力形式存在C.生活资料形式存在D.消费资料形式存在

6.14.产生剩余价值的是(B)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产D.流动资产

6.15.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则该生产是(B)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无法判断

6.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D)A.劳动生产率降低B.劳动生产率提高C.劳动强度提高D.工作时间延长

6.17.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C)A相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无法判断

6.18.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B)A.机器B.技术C.资本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19.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A)A.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

6.2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B)A.价值理论B.剩余价值说C.劳动价值说D.政治经济学

6.21.资本主义工资是(A)A.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剩余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雇佣工人的劳动

6.22.按工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B)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加班工资D.正常工资

6.23.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是(C)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6.24.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物价上涨,则实际工资(B)A.提高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

6.25.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现的趋势是(A)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

6.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D)A.资本扩大B.资本扩充C.资本改良D.资本积累6.2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A.剩余价值丑使用价值C.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

6.28.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D)A.资本的有机构成B.资本的物质构成C.资本的比例构成D.资本的技术构成

6.29.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是(D)A.资本扩大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资本集中

6.30.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从而产生(B)A.就业B.相对过剩人口C.相对人口短缺D.相对劳动力需求增大

6.31.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能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接受某些工作而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是(C)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D.“结构性失业”

6.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1.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A)A.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B.由生产资本形态转化为商品资本形态C、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D.由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

7.2.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出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7.3.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决定性的阶段是(A)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

7.4.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是(D)A.生产B.分配C.购买D.销售

7.5.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D)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

7.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C)A.流通过程和交换过程的统一B.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C.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D.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

7.7.G-W…P…W′-G′是指(B)A.生产资本循环B.货币资本循环C.商品资本循环D.垄断资本循环

7.8.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是(A)A.资本周转B.资本增殖C.社会扩大再生产D.资本循环

7.9.资本的周转时间=(A)A.生产时间十流通时间B.消费时间十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十消费时间D.生产时间十交换时间

7.10.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需要3个月,那么这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的资本周转次数是(D)A.1次B.2次C.3次D.4次

7.11.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D)A.成正比B,成反比C.无法确定D.毫不相关7.12.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D)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

7.13.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B)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B.资本的职能形式C.资本的周转速度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7.14.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是(C)A.有形损耗B.物质损耗C.无形损耗D.全部损耗

7.15.假定某生产企业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0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00元,流动资本为2000元。在固定资本中,厂房价值为3000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100元;机器价值为4000元,可使用10年,每年周转价值是400元;小工具价值1000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的价值是200元而流动资产每年周转5次。则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B)A.1.5次B.1.07次C.5次D.l次

7.16.可变资本年周转的次数越多,一年之内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A)A.越多B.越少C.不变D.无法判断

7.17.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是(B)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资本有机构成D.平均利润率

7.18.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D)A.个人消费B.生活消费C.国民收人D.社会总产品

7.19.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是(D)A.社会总产品的交换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问题

7.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A.I(v+m)=Ⅱo;B.I(c+v+m)=Ⅰc+Ⅱo;C.Ⅱ(c+v+m)=Ⅰ(v+m)+Ⅱ(v+m);D.Ⅰ(v+m)>Ⅱc

7.21.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优先增长的是(A)A.生产资料生产B.消费资料生产C.不变资本价值D.可变资本价值

7.22.根据列宁的说法,下列生产中增长最慢的是(C)A.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B.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C,消费资料生产D.无法判断

7.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C)A.生产相对短缺的危机B.生产绝对短缺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7.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在于(C)A.资本主义私有制B.无产阶级革命C.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D.资本主义的腐朽性

7.25.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A)A.危机B.萧条C.复苏D.高涨

8.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C)A.商品资本B.借贷资本C.生产成本D.工业资本

8.2.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的形态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利润C.资本D.平均利润

8.3.利润的本质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剩余价值C.资本D.全部预付资本

8.4.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C)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D.资本有机构成

8.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相比,利润率(A)A.较小B.较大C.相等D.无法判断

8.6.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B)A.成正比B.成反方向C.无关D.无法判断关系

8.7.部门之间竞争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B)A.相等B,平均化C.差别扩大D.无差别

8.8.平均利润率=(C)A.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不变资本B.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可变资本C.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D.社会超额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8.9.生产价格=(B)A.生产成本-平均利润B.生产成本+平均利润C.生产成本+利润D.生产成本-利润

8.10.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B)A.利润B.超额利润C.剩余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

8.11.商业资本是从下列哪种资本中分离出来的(A)A.产业资本B.农业资本C.借贷资本D.工业资本

8.12.商业利润的来源是(B)A.流通领域中的纯粹商品买卖B.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产业工人在流通领域创造的价值D.销售人员创造的价值8.13.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C)A.直接转移B.捐赠C.价格差额D.利润分配

8.14.下列费用中能增加商业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的是(B)A.商店的设备费B.生产性流通费用C.纯粹性流通费用D.店员工资

8.15.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C)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工业资本

8.16.利息的来源是(B)A.超额剩余价值B.剩余价值C.资本D.全部预付资本

8.17.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C)A.高于平均利润率B.等于平均利润率C.低于平均利润率D.以上均可

8.18.利息率的界限是(C)A.小于0;B.大于0;C.0到平均利润率之间;D.0到剩余价值率之间

8.1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提高,利息率(A)A.提高B.降低C、不变

D、无法判断,

8.20.在每次借贷行为中,利息率都是(A)A.预先确定的B.不定的C.可以协商的D.国家规定的

8.21.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C)A.支付B.承兑C.信用D.贴现

8.2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B)A.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C.生产资本D.产业资本

8.23.商业信用的债权人是(B)A.银行家B.职能资本家C.货币资本家D.消费者

8.24.假定有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一年领取10元股息,而当年的存款利息率是5%,

则这张股票价格为(D)A、110元;B.90元;C.20元;D.200元

8.25.资本主义租金和地租(B)A.是一致的B.是不同的C.地租包含租金D.地租包含固定资产折旧

8.26.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A)A.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D、以上都包括

8.27.级差地租是(D)A、价值B.使用价值C.剩余价值D.超额利润

8.28.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C)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会D.职工代表大会8.29.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A)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8.30.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为(A)A.8万元B.10万元C.18万元D.20万元

8.31.当资本主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或超过社会平均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来自(D)A.社会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B.农业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C.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D.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8.32.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属于(B)A.级差地租一级形态B.级差地租二级形态C.级差地租三级形态D.级差地租四级形态

8.33.某块土地一年能收人地租1000元,当银行存款年利息率为5%时,则该地的土地价格为(C)A.50元B.1000元C.20000元D.2000元

8.34.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B)A.c+v;B.v十m;C.c十m;D、C十v十m

8.35.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是(A)A.初次分配B.再分配C.消费D.交换

9.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D)A.生产分散B.资本分散C.垄断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9.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A)A.垄断B.帝国主义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9.3.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A)A.垄断B.生产资料私有制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9.4.要受所订协议的约束,但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的垄断组织是(A)A.卡特尔B.辛迪加C.托拉斯D.康采恩

9.5.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C)A.垄断组织B.参与制C.垄断利润D.平均利润

9.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C)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9.7.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C)A.垄断组织B.国家干预C.制定垄断价格D.剥削9.8.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B)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保护价格

9.9.垄断资本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B)A.制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D.协调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9.10、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购买产品、加工订货属于资产阶级国家(C)A.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

9.11.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形式是(D)A.产

《国际金融》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 1.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 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资金收 支行为。 说明:国际收支>外汇收支与国际借贷→金融资产→商品劳务 2.国际收支平衡表: ⑴编制原则:复式记账法: 借:资金占用类项目(外汇支出:进口- ) 贷:资金来源类项目(外汇收入:出口+ ) 权责发生制:先付后收,先收后付 市场价格原则 单一货币原则 ⑵内容:经常项目:贸易收支(出口>进口,贸易顺差/盈余,出超) (出口>进口,贸易逆差/赤字,入超) 非贸易收支(服务、收入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长期资本、短期资本) 平衡项目(储配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分析(按交易性质的不同): ⑴自主性交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中的私人部 分。 ⑵调节性交易:调节性交易、短期资本中的政府部分与平衡项目。 注:①贸易差额=出口- 进口 ②经常项目差额=贸易差额+劳务差额+转移差额

差额:③基本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 ④官方结算差额=基本差额+私人短期资本差额 ⑤综合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短期资本差额 ①微观动态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⑶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封闭)Y=C+I+G 分析法:②宏观动态分析法:(开放)Y=C+I+G+X-M 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Ms=D×R×E 4.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经济影响: ⑴原因:①季节性、偶然性原因 ②周期性因素: a.繁荣期:X↑M↓,劳务输出↓劳务输入↑,资本流入↑,资本流 出↓→顺差 b.萧条期:X↓M↑,劳务输出↑劳务输入↓,资本流入↓,资本流 出↑→逆差 ③结构性因素:产出结构调整 ④货币因素: 货币a.对内价值→贬值→P↑→X↓M↑→国际收支变化价值 b.对外价值→贬值→e↑→X↑M↓→国际收支改善 ⑤收入因素:C、S→X、M↑ I↑→X、M,资本流动 ⑥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流动 ⑵影响: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Y=C+I+G+X-M 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自考国际金融市场

高纲1569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4009 国际金融市场 财经大学编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国际金融市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部分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国际金融市场及其组成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掌握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黄金市场等各个分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并结合具体案例,使得应考者能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及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包括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外汇市场进行分析与阐述,包括:外汇市场概述,外汇与汇率,主要外汇交易形式,外汇交易风险的管理;第三部分为国际货币市场;第四部分为国际资本市场;第五部分为国际黄金市场。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组织形式和发展趋势,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 2.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组成成分。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金融市场》是以金融学为基础,结合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学科容法的综合性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功能和分析法。 Ⅱ课程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国际货币体系 一、课程容 本章首先定义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概括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容和作用,然后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最后介绍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与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二、学习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 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P42(2009.1,2010.10) 4、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P46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 . 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1、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原因:出口用FOB价(货价,不含运费保险费),进口用CIF价(包含运费、保险费),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出口总额﹤进口总额。09.10,P42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此法),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欧洲除了英国都用专门贸易体系) 3、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P43 4、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P45(多选考点。07.01,0710,08.10,) 5、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P46(2012.1,2011.1,2011.10,单选) 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 C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自考00076国际金融串讲笔记

《国际金融》常考知识点串讲 1、外汇是国际汇兑(Foreign Exchange)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的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汇是各国外汇管理法令所称的外汇:⑴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⑵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⑶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⑷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⑸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通常所说的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基本特征:⑴国际性;⑵可兑换性,即表示这些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Freely Convertible currency)。⑶可偿性,即在国外能直接作为支付手段无条件的使用,对方也无条件的接受并承认其所代表的价值。 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和黄金不能视为外汇,因为他们不能用于国际结算,而只有把他们变为在国外的银行存款才能用于国际结算。外币现钞,严格说来也不能算作狭义外汇。 只有在国外的银行存款,以及索取这些存款的外币票据与外币凭证,才能是狭义外汇。 国外银行存款才是狭义外汇的主体。 2、 1918年以后,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外汇收支。凡在这一定时期涉及有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畴。是建立在收支基础(现金基础Cash Basis)上的。是狭义的国际收支。 3、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所制定的概念:在一定时期,一国居民(Resident)与非居民(Ninresident)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必须领会: ⑴它强调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经济交易是经济价值从当事的一方向另一方的转移。实际上也就是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在两个当时这间的转移。. .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国际金融考试重点

1、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总和。 2、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总和。 3、国际收支平衡表:又称为国际收支账户,是指将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根据一定的原则用会计方法编制出来的报表。 4、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交易当事人自主地为某项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经常项目中的各项交易和长期资本项目中的交易 5、动态的外汇: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为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 6、静态的外汇:由动态的外汇而形成的相关的金融凭证,或称金融资产。 7、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率、比价,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8、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整数单位(如1或100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的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9、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如l或100等)作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量的外国货币。 10、固定汇率制: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本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作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水平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 11、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汇率平价和上下波动的界限,也不承担任何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听任两国货币的比价完全按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波动。 15国际储备:亦称“官方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币汇率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 16、国际清偿力:亦称“国际流动性”,指一国政府为本国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的能力。(也称广义国际储备) 17、在岸金融市场: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延伸。国内金融市场是本国居民之间发生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交易的对象一般是本国货币,空间范围也仅限于本国境内。当金融资产交易的主体扩大到非居民,交易范围超越国境之外,成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在岸金融市场。18、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市场。以市场所在国以外国家的货币即境外货币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一般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业务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及其他国家法律、法规和税收的管辖。 19、欧洲货币市场:是对离岸金融市场的概括和总称。欧洲货币又称境外货币、离岸货币,是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被存储和借贷的各种货币的总称。 20、外国债券:是一国发行人或国际金融机构,为了筹集外币资金,在某外国资本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货币为标价货币的国际债券。通常把外国债券称为传统的国际债券。 22、外汇风险:即汇率风险或汇兑风险,是指经济实体以外币定值或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以及未来的经营活动可望产生现金流量的本币价值因货币汇率的变动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23、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中,由于外币和本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使交易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又分为外汇买卖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 24、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和外币债权、债务决算时,将必须转换成本币的各种外币计价项目加以折算时所产生的风险。也就是将外币债权、债务折算成本币时,由于使用的汇率与当初入账时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账面上损益的差异。 25、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 26、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得经营管理权的跨国投资活动。 27、出口信贷:属于中长期贸易信贷,是一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和加强国际竞争能力,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29、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间各类交易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职能作用及其他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制定的协定、规则和建立的相关组织机构的总称。 30、国际金本位制:即各国货币均以黄金为本位(基础)建立联系,彼此可兑换,由此构成的世界性货币制度。 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一个从事国际间金融业务,致力于推动全球货币合作、维护金融稳定、便利国际贸易、促进高度就业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国际组织。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2018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儿童与课程》 3.从本质上看,实践眭课程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5.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 C.《夏洛的网》 D.《教育漫话》 6.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7.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审议模式 C.过程模式 D.工作模式 8.儿童在熟悉“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以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中,推动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主导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 范例性 11.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 A.最近发展区 B.活动发展区 C.接近发展区 D.可能发展区‘12.“解释《失乐园》的意义,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陛目标 13.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需要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自考国际金融重点笔记

自考国际金融重点笔记:第1xx 中华考试网()【】[2010年8月10日]第一篇国际金融基础篇 第一章国际收支 [选择]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是按时期来核算的。 [选择]国际收支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流量概念。 [选择]贸易差额:一国货物进出口规模的对比。当出口大于进口时,为贸易顺差,反之为逆差。 [选择]净差错与遗漏是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相等而人为设置的项目。 [选择]商品与服务出口记人经常项目的贷方。 [选择]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同是造成狭义国际收支和xx国际收支差异的原因。 [选择]xx的国际收支是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国际收支概念。 [选择]国际投资收益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 [选择]储备资产属于我国改变《国际收支手册》标准格式而独立设置的项目。 [选择]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依据的是会计核算中的复式借贷记账法。 [选择]美元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单位。 [选择]经常项目能对外汇收入汇率起着根本的稳定作用。

[选择]银行手续费属于劳务收支项目。 [选择]国际收支中的主要差额包括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国际收支差额。 [选择]属于XX国际收支范围的是狭义的国际收支、未结清债权债务、以货币表示的无须货币结清的国际交易。 [选择]储备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普通提款权。 [选择]属于金融账户中证券投资子项目的是长期债券、中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衍生金融工具。 [名词、简答]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总和。XX的国 际收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的总和。 XX的国际收支二狭义的国际收支+未结清债权债务+以货币表示的无须货币结清的国际交易。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XX国际收支的概念。 [名词]国际收支平煎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对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以货币为单位,按照经济交易的特性设计的账户进行系统的归类后所形成的统计报表。 [判断]一国货币黄金的增加,应计入储备资产的借方。 [判断]一般而言,一国国际收支规模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不考虑其他因素,将使该国货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