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 建筑

乡土 建筑

乡土 建筑
乡土 建筑

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湖南吉首大学齐鲁大楼建筑艺术赏析

1引言

当代“全球化”效应己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建筑领域也带来了前沿的建筑技术,出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新颖样式,而全球经济体化导致全球文化趋同,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区域建筑的民族性有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的趋势,这种现象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被同化而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在新与旧,地域与国家间寻求完美的结合,探寻地域建筑的创作发展之路,使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地域建筑,是摆在每位建筑师而前的项新课题。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多样、地形多变,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各地域之间的发展呈多样性,建筑也具有小同的地域特点,它体现了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活审美习性,地域建筑是中国建筑小叫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传统与地方性的存在,小加审慎地采用现代模式小是解决问题的真止途径,但肤浅地模仿地域传统也非良策,这样做,既小能发扬传统之内涵,也小能适应当今之需求。湖南吉首大学齐鲁大楼的建筑实践,对地域与现代融介作了积极意义的尝试。

2湘西民族地域建筑的特色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主要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混居的地区,州府在吉首市。湘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具有独特的地域魅力,长期以来藏在深山人末识。随着社会发展,神秘湘西逐渐展现在人们而前,其瑞丽多姿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人们所陶醉,而湘西地域建筑更是以其质朴、清秀和浓郁土家族、苗族建筑特色成为当地重要的标志景观,凤凰古城建筑群就是湘西地域建筑典刑代表。凤凰县为自治州所辖,与吉首市毗邻,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凤凰历史悠久,人杰辈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口有一半以上为苗族,民风淳朴。农耕文化、楚巫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这里相匀_渗透、水乳交融,形成了古城特有的地域文化。凤凰古城风景秀丽,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有古老的红砂石修建的城楼和城墙、幽静的红石板和青石板小街,还有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屋顶歇山起翘,昂首俊秀的马头墙,青瓦凝古、飞檐翘角、民族特色的雕花栏杆如亭似榭、向外悬挑的观景雕花木窗等等,这里到处都浸透着古朴清雅的神韵,好像座天然的画厅,千帧力幅,美小胜收。古色古香建筑物在构造上通风防潮,避暑御寒,是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工艺审美和文物研究价值。

3吉首大学齐鲁大楼之地域与现代融合艺术

吉首大学坐落于湘西吉首市,是镶嵌在美丽湘西的颗明珠,主校区南北长995米,东西宽658米,占一地65公顷,校园规划合理,功能布局巧妙,中心区域建设有约4公顷水面的风雨湖,校园内流绿滴翠、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校内建筑物也是各有特色,总的来说,以地方的建筑风格为主调,其中最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风雨湖南岸的齐鲁大楼。古今中外,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这里,建筑师打破常规,创作这座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群时,在建筑造刑和外墙造型设计中吸收了当地建筑的特色,以独到的视觉对地域性加以理解、融合和涂释,在继承中加以创新,巧妙融入湘西民居的院落布局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深邃的内涵,并非简单地照搬和形式上的符号点缀,与当地建筑神似但小雷同。齐鲁大楼建筑外观色彩为普通的青砖灰色,却给人以耳目新的感觉,建筑设计独树一帜。远眺,它雄浑厚重,叠层错落,气象万千,宛如璞玉,等待人们去发掘,又像位老者,仿佛要对人们述说沧桑。近观,它气势宏伟,清秀大方,叫以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质,又能体会到独特湘西建筑风格,走近它感受它的气息,会被它的风姿所吸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的独特视角

齐鲁大楼是集科研、教学和黄永玉博物馆于体的综合性建筑群。分为二个功能区,1区为黄永玉博物馆,2区为研究生教室和医学分子研发中心,3区主楼为科技浏览室、重点实

验室及琴房。要将功能迥然不同的房屋组合在一起己是不易,还要考虑平面、空间、外观造型和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既要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融合当地的建筑风格,这种设计本身就是种全新的挑战。

在总平面布置上,南楼3区采用8层高层,北楼为1、2区,采用一至三层,相对层次较低的,中间为开放式露天中庭,庭中地而和区间道路采用当地的青石板铺砌,古朴典雅。中庭拾级而下,与风雨湖相连,巧妙地勾画出建筑物强烈的亲水性,整个建筑群与湖光山色遥相呼应,风光旖旎,使人心旷神怡。

在建筑各层平而布置上,充分满足使用功能,使内部各个房间均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在综合考虑人员疏散及消防的基础上,吸取湘西民居布局的特点,利用特色走廊间隔,减少了相互十扰,达到环境安静,曲径通幽,一步一景,别有洞天的意境。尤其在南楼3区的七楼和八楼,布置教学琴房,楼中间设置贯通两层的露天小巷,极具古街小巷风韵,身置其中,悉听巷内琴声悠扬,景象重生,而在下雨时,雨点掉落巷中,江南烟雨跃然于眼中,又是另番景象。在南楼3区四、五、六层中间隔布置有叫供体闲的开敞式观景平台,在此小憩极目远眺,齐鲁大楼叠障起伏的屋面构造和校园风光,尽收眼底,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在立面设计上,全部外墙采用190x90x 90小尺寸混凝土砌块清水砌筑,充分表现湘西建筑青砖青瓦原生态式的质朴、厚重。北立面,为主立面,层次丰富,南楼3区上层墙体转折变幻,下层墙而设置悬出外墙的斜窗,极具民族特色。北楼1、2区依地势步步向后升高,错落有致。大楼的俯视效果也是设计思考的重点,融合当地建筑群的特色,屋面采用正坡与反坡的交错重叠,构成了层次丰富的斜屋而造型凸出屋面的采光天窗斜屋檐既可满足通风、采光的要求,同时丰富了建筑纵深层次和屋顶构造效果,展现了湘西地域建筑的典型特色,给视觉上很大的冲击,整体效果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东西立面,建筑群间隔合理,比例恰当,尺度很好,显现出建筑当地民间院落的特性,南立面在青砖墙面的衬托下,采用现代中灰色喷塑铝合金窗,具有很强韵律感,在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中展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息,大气美观、熠熠生辉,让人山然产生种敬仰之情。

竖向设计充分考虑南高北低,北连风雨湖的地势特点,将建筑物自高向下一直延伸到风雨湖,充分体现了建筑物的亲水性。在小同的用地上灵活的布置,组成各种不同的平面形式,各房间根据功能需要和建筑造型采取了多变的层高形式,较好地利用坡地,减少了投资,丰富了地域建筑意境。

5重视构造和细部设计,提升整体建筑艺术效果

构造和细部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环,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齐鲁大楼构造上采用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相结合,部分使用现代感极强的玻璃幕墙组合,使新、旧建筑理念形成强烈对比融合,延伸了建筑创作理念,在古朴典雅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了建筑物的现代品质。外墙的砌块由外延伸到建筑之内,室内部分墙体直接在清水墙而喷涂自色涂料,小作任何粉饰,体现了现代建筑追求表里如一,真实而不刻意的新思维,清新大方。走廊栏杆形式使用中国元素,与墙体及整栋建筑风格相互呼应,亲切自然。室外挡土墙借鉴当地用页岩围田造房的艺术精华,成为衬托辅助亮点,使人思绪涟漪,再现出一片田园风光,湖边栏杆采用当地的青石修建,坚固耐用,朴实大方,富有当地色彩,通过构造和细部再次进行地域化处理,大大提升了整体建筑的艺术效果,突出了地域特色。

6结语

长久以来,地域性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建筑与社会不断推进、优化的创造过程。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向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推动与协调的关系,地域性建筑的魅力需用心去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创作现代地域建筑,建筑师对传统建筑风格小应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主动地创造和升华,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合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具有地域文化品味和有生命力的现代建筑。只有在内涵上主动地应对和不断地创新,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才能使世代传承的地域性建筑文化适应时代需求,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这也是建筑师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取之不尽的源泉。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浅析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我国城市发展 规划,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乡土建筑及文化,促进和保证规划和保护工作的进行,需要从城市规划,整体效益,建筑保护,绿色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相关探讨,从而协调城市化以及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协调。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保护;更新;绿色 一、乡土建筑保护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更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相对较为容易克服,而文化的落 后较为艰难,但同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国家生命力 的象征。随着绿色化的发展,古村落逐渐发展为旅游景点,为落后的经济提供了 渠道,逐渐发展为只求经济利益忽略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的缺失,我们必须采 取保护措施,但是同时对于落后的乡土环境来说,去留的选择也极为复杂,对于 留必须去其糟粕,对于保护,又不能一概不能改变,反而妨碍经济的发展,我们 需要不断的总结认清这件事情,找到合适的对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采 取机制性的东西进行保护,如何把优良的民族代表性文化真正完整的保留传承下来,是从国家到建筑、文化各方面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乡土建筑保护是中国城乡 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加速,中国乡土建筑面临 严峻的威胁。所谓乡土建筑,广义上可以泛指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 狭义上多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建筑。 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化多样性,最主要的价值是恒久的生命力与 创造力。今天,维护文化多样性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文化发 展观应该取代优胜劣汰的文化发展观,应该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历史 文化村镇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是认识我国文明史的实物见证。每个历史 文化村镇的特色都是特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同时,历史文化村镇又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乡土建筑遗产如果离开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定环境,就会大大降低它们 的价值。同样.如果历史文化村镇失去了部分乡土建筑遗产,也会同样降低它的 价值。因此,乡土建筑遗产的存在是形成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历史文化村镇和 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整体保护。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向 同一化,全世界的乡土建筑都非常脆弱。建筑除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应进 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乡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政策法律上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实施一批乡土建筑 保护的公共政策,保护了许多珍贵的乡土建筑遗产。例如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 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要求将更多的乡土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但是,总体而言,现行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不能完全适应乡土建筑的保护要求, 需要加强。首先,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已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 化的时代要求。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村庄治理要突出 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 有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 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尽管 国家层面对乡土建筑保护日益重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乡土建筑,迄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叶俊杰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 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 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 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 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这里出土的 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 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16035350)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3535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适用专业:建筑学学时:28 学分:1.5 大纲执笔人:郭敏帆纲审定人:杨勇纲审批人:韩雪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该课程是建筑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的综合。通过该课程的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保护概念,了解历史建筑调查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系统介绍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各类乡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风格及社会文化意义;各类民居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做法,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等。并探讨对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研究、调查及再利用等保护性做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第一章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 民居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乡土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特色 庭院构成,轴线组织,空间重复、分割及与地形的关系。 第三章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 木构架的系列化和地方形制,屋顶及围护结构,地面类型。 第四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形式美学、装饰美学、民俗社会美学。 第五章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保护 重点: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难点: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做法。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给定论述范围及题目上交论文,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考勤及课上讨论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量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实例,增强感官认识,建立美学的初步概念。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建筑赏析

中国建筑赏析 结课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建筑赏析---北京四合院 这学期选修课是《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柳肃教授带我们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探究欣赏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尤其是北京四合院,让身为外地人的我燃起了对古老的四合

院的热爱和迷恋。而通过的这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老师的讲解使我初步涉足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 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是其文化的反映,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也不会例外,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庭院式住宅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不仅是物化了的北京人的传统居住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一部中国人居住生活的历史,把四合院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及北京本身特有的文化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对四合院审美外观的影响,挖掘四合院本身蕴涵的审美意蕴和建筑特色。 所谓的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四合院的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有纵向连接与横向连接两种形式,主要是纵向连接,即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体现出一个“深”字的意蕴。 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其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

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堪称我国汉族居民传统住宅的正宗典型,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一.“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也符合华北地区冬夏季风向的规律。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 二.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其院落的围合以四面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宅基地。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院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都拉开一定的距离,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为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 机遇,同时也使得古村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乡土建筑之所以应该被保护就在于其自身展示了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因而,应该在保持被保护的乡土建筑的活力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传统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乡土建筑;问题;对策 近年来,乡土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象福建土楼、我们永康的后吴古建筑群。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出于对乡土建筑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的认识:乡土建筑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尤其能够展示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一旦乡土建筑失去了这种活力,它的价值也将随之失去或降低。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保护乡土建筑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如何协调这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己成为乡土建筑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1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面临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言,乡土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了民族和地域的独特性,更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可以说,保护 乡土建筑是我们应当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同时,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但是,理论上如此的重要和行的通的东西,在现实中是怎样的状况呢,笔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时发现正是由于乡土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仍然不是很到位,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综述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综述 摘要:基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从国内外角度出发,分析乡土建筑的现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展望性意见。本文通过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探索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延续,创新,发展 《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一书,探索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及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国内乡土建筑保护利用案例以及国外乡土建筑保护方法,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所在。 “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引自1999年10月在墨西哥通过《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按照该宪章的表述,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它所处地区的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乡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和朴素性,是民间自行建造、供自己居住的“非主流”建筑。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2届大会通过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给出了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1)一个群体共享的建筑方式;2)一种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3)风格、形式与外观的连贯性,或者对传统建筑类型的使用之间的统一;4)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5)因地制宜,对功能和社会的限制所做出的有效反应;6)对传统建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1] 1.历史发展 1932年,美国建筑师F.L.赖特(F.L.W right),在目睹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之后,于《正在消失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纲要,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1940 年代,法国乡村主义学派、地方主义运动等,开始致力于捍卫农村的景观和生活方式。“对工业化的厌倦,对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觉醒,促进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情感与行动,农村是最接近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英国也从1980年代开始保护乡村、建设乡村、享受乡村的行动。英国前首相S.鲍德温的名言是:“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农村无论怎样现代化也不应异化为城市,农村就是农村”。 196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对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给予关注。1964年5月,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通过了《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在其定义中指出:“历史古迹的要领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

乡土建筑

斯宅聚落初探 斯宅,顾名思义,斯姓的住宅,就是一个聚集了斯姓族群、也建造了若干大院的地方。而本次测绘的千柱屋则是由本地巨贾斯元儒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另外散布的还有上新居、下新居、新谭家、上门前畈、下门前畈、华国公别墅等地。 整个村落沿河流呈长条状分布,千柱屋位于整个村落的最上游,华国公别墅则位于最下游,大约延绵2公里。沿河流向下,先是东白湖,后经浬浦、街亭两个小镇之后到达诸暨。而村落地处会稽山脉南端的东白山北侧,也是诸暨、东阳和嵊州三县的交界处。北侧有香榧国家公园,所以街面所见之处,多有香榧两字。第一天所到之地,就是沿河柏油路一侧的一家民宿,一层为超市。而当地的气候因为附近高山流水的缘故湿度颇高。而河流因为地处上游,所以水很浅、河底全是冲击过后的卵石,几乎没有泥沙。 要说此处的历史源流,比较清晰的是嘉庆年间始建千柱屋等几座大院豪宅。在此之前估计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之前看到面街的斯民小学,类似澳门大三巴牌坊式的大门,白墙黑瓦,背后是两幢前后紧挨的教学楼,建于上个世纪初,能保留至今并依然熠熠生辉,在我看来也是此地不亚于任何一幢大院的一样宝贵财产。 斯宅整个聚落地图 总体上分为五个区块:从上到下依次是千柱屋、笔峰书院以及千柱屋河对岸的一排农家菜馆(这个自发形成的当地人开的店也正是古村落发展的延续);向下则是上新居、发祥居以及周边零零散散的农宅;然后是新谭家和裕昌号组成的狭长地段;第四个是最核心的区块,有最能体现现今此地居民居住生活方式和形态的棋盘街,也是我们所住民宿所在处以及日常吃饭的两家饭店所在;最后一个就是最下游的集合了上门前畈、下门前畈、华国公别墅和那个当年张爱玲追寻胡兰成所至的小洋房。在华国公别墅所见的一些照

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

浅谈乡土建筑特点与保护 摘要: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乡土建筑特点保护 近些年,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村庄得到了新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布局散乱道路崎岖逐步变成了房屋整齐,道路宽阔。但是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农村建设都套用了一种模式,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状况,没有了乡土的本应赋予的那种纯朴和与众不同。乡土建筑的特色也没有体现出来,与周围的景观时常会体现出格格不入。乡土建筑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乡土建筑的特点 “乡土建筑就是农村的建筑,它们土生土长在乡村,所以称为乡土建筑”。乡土建筑历经战火、动荡和社会变迁,建于清中叶以前的乡土建筑留存于世的数量较少,现存的多建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 乡土建筑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乡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占据数量优势。乡土建筑是与广大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市民和乡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的建筑。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这些人群都是社会的主体成员,是社会中的最大多数。因此,乡土建筑的建造数量也是最多的,它以传统民居为代表,还包括宗祠、寺庙、戏台、店铺、书院、学堂等诸多的民间建筑类型。散布在我国乡村,分布广且数量大。 (二)乡土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地理特征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乡土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它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艺,并适应当地特定的地质地形、气候生态、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是民居,西北的窑洞和西南的吊脚楼相去甚远;同是商人营建的住宅,山西晋商的古朴凝重,江南徽商的却是清逸秀丽。 (三)乡土建筑的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传统的官式建筑具有全国大一统的模式,乡土建筑则体现出了建筑技艺和风格的多样性。同样是木构架庭院式布局的民居,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浙江的天井院以及闽粤的天井院,在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上大相径庭。有些乡土建筑甚至超出了传统建筑一般常用的木构架模式,形成干阑、井干、窑洞、土楼、碉楼、毡包等非木构架的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内容。

中国建筑结构简述

中国建筑结构简述 [摘要]在现代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少所谓的新建筑不论从功能上还是美学上都乏善可陈,割断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血脉,文章着重从浩瀚的中国古代建筑群族中以明清单体建筑来对我国古建筑的基本构造特征及其各部功用进行简要的论述,旨在认识古建筑,研究古建筑,借鉴古建筑。 [关键词]中国建筑;古建筑;木构架;屋顶结构;台基 在纷纭繁复的世界建筑丛中,中国古代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历经数千年的继承演变,形成一个流布区域广大、建造制度严谨、工艺传统考究的建筑体系。无论在社会需要上,平面布置上,用料及结构整体性、坚固性、抗震性等,以及艺术思想与技巧上,中国古建筑全有其独特的风格及规律。这些独特之处,不仅对当今建筑的设计、创作有参考借鉴作用,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中华文化以及丰富人类文明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园林建筑的建设继承了古建筑的主体建造精髓,追溯和了解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特征,对于我们熟悉、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构造和构件组成具有一定的助益。 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庙宇,还是亭廊、民舍,尽管各自规模、体量不同,质量有别,但均由若干单个独立建筑物集合而成,而且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木构部分及屋顶部分,并一直沿着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外形上,我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部分是屋顶部分,其建筑形式、建筑等级、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十分详细、完整的规定,为中国建筑博得了最大荣誉。在内部结构上,我国古代建筑最经艰巨努力和繁复演变的是支承屋顶的木造骨架部分,其技艺的精湛、构架体系的有机组合、各部构件承力的科学运作以及成功造就广深出檐和壮丽屋面的结构法,实为中国建筑精华之所在,在世界古代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台基的高大雄伟又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舒展发达的基座衬托庄严巍峨的宫殿庙宇,形成中国建筑特有的立体布局。关于中国建筑的历代演变、群体布局、各式建筑风格及地区差异、自然文化等特征,这里不再详述,下面仅以现今最常见的明清单体建筑为主,对我国古建筑的基本构造特征及其各部功用做一粗浅简要的叙述。 一、木构架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经过不断继承与革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类型以及各部分构材的名称、权衡尺寸和工程营造、算法则例等,获得了最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峰。其间木构架体系是发展的主体,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在结构上可分作三大部:竖的支重部分——柱;横的被支部分──梁、枋、桁、和椽及其他附属部分;横竖两部分间的过渡部分──斗拱。其基本构造方式是沿房屋进深方向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数层重迭的梁架,逐层缩小,逐级加高,直至最上一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榀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纵向的枋联络柱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

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09级建筑一班谷扬学号:2009301530001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关键词:选址与布局风水论材质与结构自然环境原材料易取性干栏式住宅平面布局建筑元素马头墙天井“三雕”建筑实体居住价值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1.徽州民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 1.1村落选址与布局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 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 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 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 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 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 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 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 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 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 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 图 1 青石板街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论文

《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交融共生—从平遥古城看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院系: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 学号: 姓名: 2011年 6月日 摘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庙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高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的基石,正是它们,构建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延绵不绝的古代文明。

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花期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挤压,古民居已成为遗产保护的“重灾区”——它们或是被人为拆毁;或是因无人管理,日益破败消亡;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或是搬来迁去,脱离了环境和本身的文脉;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被重新利用的,很多也只是徒具简单的建筑外形,而失去了传承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本文是在对古建民居的大量的考察,资料的收集,系统的研究等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的过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通过对古城平遥这一具现的古建民居调查、解析,有小见大,由局部现整体,展现现今古民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前途。最后,使这种褪色的文明记忆——古民居,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时代的潮流下,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我们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可以与此交融共生,有力的保护,美好的前途和顺便的发展,是本论文对古建民居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传统古建民居特性平遥古城交融共生 正文: “只有对乡土的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重新出发,并通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掌握了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建筑师们‘嚼与过滤,当代乡土才能重生’。在各种各样的关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现象的当代论题中,如果建筑要负担其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就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日本建筑师长岛孝一 在全球信息爆炸的今天,全球化和数字化逐渐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导致了人们传统工具理性和逻辑性的怀疑。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未来”、“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已然出现局限性,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多边互补”,进而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全球环境下的国际式建筑泛滥,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消失趋势,使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恢复建筑文化与地域关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现代新型地域性建筑文化,已成为众多建筑师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要避免文化趋同,就意味着要打破狭窄的地域视野鄙弃封建保守的文化观,容纳共生意识,努力发展地域文化精华,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根据当地条件和现代生活方式,创造最符合生态节能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现代地域性建筑。 就我国国情而言,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实力的提升,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建设思路,既研究传统生态原型,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利用本地材料的乡土地方主义,设计手法侧重于低技术含量的适宜技术,探求现代建筑的生态之路。而研究中国的传统价值和乡土民居,对现如今的中国建筑文化,建筑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乡土民居,首先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国家,文化遗产及其丰富,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民居,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面组合、空间利用、立面造型、构架形式,选材装饰等方面无不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民族地方建筑精华和文化底蕴。对中国地域建筑文化意义的充分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地域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一)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