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天一阁博物馆刘晓峰

摘要:万经是清初著名的隶书家,其书学著作《分隶偶存》是他书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分隶偶存》的“汉魏碑考”一章,考察了他的碑帖收藏和碑学观念,指出了其碑学观念的新颖之处,并在基础上,探讨了万经碑学思想与清初隶书复兴、学术转变以及遗民意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万经、碑帖、清初、隶书复兴、学术、遗民意识

“有事则显功臣,无事则显儒术,皆卿相之才”1,这是硕儒黄宗羲对甬上万氏的高度评价。自十世万泰开始,万氏以文史代驰驱,从武职转向儒术。“万氏八龙”2又得南雷先生亲授,随为学海经神。向以隐逸高尚为世人所知万氏家族,直到万经,始为玉堂金马。作为甬上望族,又直承浙东学脉,其藏书不容小视。然而,万经晚年大火,使其家藏殆尽,亦使他抱憾而终。据全祖望记载“自去冬,家遭大火,靡有剩余,充宗先生未刻之书,如〈礼记集解〉……其他秘钞之本,不可数也”。3除了藏书之外,万经的碑帖收藏在清初也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看待碑帖的视角,更是代表着清初隶书复兴的的新气象。然而,关于万经的碑帖收藏,却鲜有学者论及,本文就此做初步探究。

一、考据之功:精核的碑帖考释

明末清初,在经世致用学术风气下,金石碑版又重新回到学人的视野。黄宗羲的《金石要例》、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等,都为此一时期的代表。对金石文字的重视,也带来了清初隶书的复兴。万经的《分隶偶存》,正是清初讨论隶、八分、楷书的力作。此书上卷的最后一部分——“汉魏碑考”,是万经所藏碑帖的跋文。万经在序言中云“其但经目观,而不为我有,概不及云”。碑帖共计21种,其中汉碑18种,魏碑3种。所有碑帖都有跋文,这为研究万经的碑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欧阳修、赵明诚等人的影响下,金石学在宋代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时,这一领域的重要一点,便是通过金石碑版的记载来补正历史。欧阳修编纂1(明)黄宗羲.明骠骑将军镇守福建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瑞岩万公神道碑[J]//黄宗羲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十册,232

2万泰的八个儿子: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思选、斯大、斯备、斯同,万经为斯大之子。

3 (清)全祖望.九沙万公神道碑铭分[J]//四明丛书·第四集[M].扬州:古籍刻印社,1981.25

《集古录》的重要目的就是“与史传正其阙谬”4。他一方面对史传中缺少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金石碑版的记录,纠正史传中的错误。在这其中,也孕育了所谓的金石考据之法。

明朝的灭亡,给硕儒们的最大影响,便是对当时学术的怀疑与重构。面对如何重构这一难题时,金石学便成了好的选择。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制度的考证,还是对历史内容的重新梳理,学者们都意识到金石史料的重要性。黄宗羲的《金石要例》是通过金石资料,研究文史义例,开一门派;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则是“阐幽表微,补阙正误”5。因此,对碑的出处,碑的内容,碑的形制……都一一记录并考释。在万经的碑学思想中,考释占据重要分量。《四库提要》云:“所列汉魏诸碑,虽只有二十一种,而考证剔抉,比诸家务多者亦较精核”。然而,细读其文字,不难发现万经不仅很好的继承了这种考释的方法,而且有了自己的新突破。准确的说,这种突破所指向的,正是清初金石学对书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万经在碑跋中,对碑的出处和行数、字数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参照宋以来的金石大家,诸如宋欧阳修、洪适以及同时代顾蔼吉、刘青藜等人的金石著作,对碑帖的内容进行了考证并指出了其著作中的错误之处。从记载来看,万经的碑帖收藏,是从《汉北海相景君碑》开始的。跋中记载:“碑今在济宁州儒学,余所存汉碑始于此。……文十七行,行三十二字”,在《汉韩勒造孔庙礼器碑》中云:“碑今在孔庙,额文十三行,行三十字,第八行‘皇’字,高出一字。〈隶辨〉作第三行,误。……‘繇’‘发’、连读,〈隶辨〉以‘发’属下句,亦非”。在谈及《魏封孔羡碑》中云:“〈隶释〉谓‘繁昌两碑,自是一家。良是乃独盛’誇此碑而以为四碑之冠,未必然也”。就这些题跋来看,万经不仅记录了碑的形制,而且对具体的阅读方法、碑中字体的突出特征做了描述,亦对前人关于同碑的记录做了比较,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在万经的碑学思想中,考据的意识仍然占据很大比例。不过万经的考据,有着与前代人明显的不同之处。万经所藏碑帖,有许多也记录于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中。就《尹宙碑》、《曹全碑》的记载来看,万经的题跋多突出了碑的形制和特点,侧重点在形式方面;而顾炎武的记载则详录其内容,考证碑之来源并作简要评价。例如,4 (宋)欧阳修.集古目录序[M]//欧阳修全集[M].中华书局.2001.第2册,600

5(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42

同是评价《尹宙碑》,顾炎武将其全文录入,然后对碑的具体时间、碑的作者进行了考证的“尹赏,字子心,杨氏人也,以右辅都尉迁执金吾卒官”6;而在万经的考证中却没有任何关于作者的记载,只是提到碑额的“从铭”二字无解以及根据碑中的空余字数,对其进行了推测。在记载《曹全碑》时,顾炎武还是先録其碑文,然后将碑文的记载与《后汉书·西域传》进行了比较,进而指出《后汉书·西域传》中关于“疏勒”之死的错误记载,“……而碑云和德面缚归死。则当日边臣虚上功状,而文人遂以饰之于碑者也”7,真正的起到了考证经史的作用;在万经的考据中,这些内容只字未提,而是对其他的人的评价做出了不同看法“刘太乙以夷斋史鱼等语不伦讥之,过矣”,并指出从朱彝尊题跋以来,碑文已经受到很大损害“竹垞康熙庚戌跋此碑美其完好,谓汉碑之存于今者,莫或过焉。后二年,从京师购之碑,已中断,完好者且漶漫矣”。两人的著作中,关于类似的记载还有多处。从中可以看出,尽管都有着金石学的考据方法,但两人的着眼点则又各有侧重。

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人,在碑学方面还是很完整的继承了宋以来的金石学目的及考证方法,但万经为代表的一批人,则显示出另一个方向的着眼点。具体来说,这个方向是更多的注重形式,注重书法,而顾炎武等人注重的是内容,偏向于注疏。这又是缘于何呢?

二、品鉴之美:自觉的书法品评

在万经看来,金石碑版内容的考证,似乎并不是自己这代人的任务,而对碑刻书法的重视才是要有价值的方向。他在序言中提到“前代金石遗文,每足补史家之阙。昔人欧阳公、赵明诚、洪景伯……辨之详矣。未有论及书法者,余颇嗜分隶,以少所涉历,搜罗狭陋,只就时时观览者,稍为评隲,示之同好,或有取焉”。那么,万经在碑帖的题跋又是如何论及书法的呢?

可以说,万经碑帖题跋的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其大量的书法论述。尽管前人的金石著作中,基本都包涵着书法的角度,但总体看来还仅仅是附属的作用,而在万经的题跋中,书法似乎第一次得到如此高的重视。这可以从对书法的评价的数量与细节来看。具体如下表:

《分隶偶存》中关于碑帖的书法评价

6(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50

7(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52

从表中看来,万经几乎对所藏碑帖都进行了书法评价,这些评价既有宏观的感受,如“字特雄伟如冠赏佩玉,令人起敬”,“气体雄伟,不落佻巧家数”,亦有具体的结构、点画,如“字趯处极丰,而笔画颇细”,“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趯笔挑起处,极丰肥”。这在以前的碑帖题跋中,是没有的。

除了评价之外,万经在跋语中从书法的角度,对汉、魏碑,汉、唐碑的差异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万经在评价所藏《魏封孔羡碑》时,首先对《隶释》、刘太乙等人对评价进行了质疑,认为其“画肥重,而竖作意钩处,尤无收拾……殊不耐看”,而且与《劝进碑》、《受禅碑》相去甚远。于此,万经认为,汉碑的书法价值要远高于魏碑与唐碑。“从来论八分者,俱分汉唐。余以为,八分自汉止矣。孔褒、曹全乃东汉末年,全碑秀润挺拔、固自独步,且出自近年,锋鎩俱存,尤为可爱……今黄初三碑具在,气味体格判若两途。究而论之,……亦何尝非唐人先声乎?”。所以万经认为,洪适等人的著作中,仅收魏晋碑帖一两家,而以汉代的碑石为主,是合理的“非无见也”。可以说,万经不仅对汉代碑帖从书法的角度给予了具体的评价,而且也提高了汉隶的地位。这一点正如刘恒先生在评价

其《分隶偶存》时所言“〈分隶偶存〉的出现,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康熙时期隶书逐渐复兴、书法界开始对汉隶给予重视的趋势”8。

三、结语:碑学风尚与书法之变

万经曾言“余颇嗜分隶”,故在前人金石学的基础上对书法多有论及。那么这是否就能解释,他不同于传统视角的碑帖观呢?其实不然。一定意义上说,清初金石学的复兴,在初衷上是和宋代金石学的产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欧阳修曾在信中提到“不徒如许之说,又因得与史传相验证,证见史家缺失甚多”9,而顾炎武的金石学思想也正与此相同。顾炎武去万经并没有多少年的时间,而其碑学思想却有了很大不同,这其中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顾炎武、黄宗羲乃至万斯同,这些人的金石学思想其实都是和其遗民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万斯同以布衣身份修《明史》,黄宗羲甚至认为这是“一代奸臣托布衣”10,如此强烈的遗民意识下,诞生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他们学术的目的,是想靠新的学术去修正明末的不良风气。所以,其对待金石考据、碑帖文字的目的旨在实现汉族的复兴。一定意义上说,碑帖的文献内容要比碑帖的书法形式重要的多。然而,到万经时,这种思想已经慢慢退化。正如前文所提及,万氏家族到万经时已开始“玉堂金马”,出仕为官。遗民意识的淡化,使得万经对经世致用的作用也渐渐忘却,从前代继承而来的金石学在失去经世致用的目的后,转向了新的领域。伴随这一转向而来的,便是其后兴盛的考据这风。

然而,万经碑学观念的这一转变,也注定了清初隶书复兴的特点。清初隶书复兴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与学术的密切联系。那么这种新的学术之风,是怎样影响到书法的呢?这其中关系到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关系到考据学的发展、关系到遗民意识的转变。可以说,万经新颖的碑学思想,正是解读这一问题的重要门径。

2013年《天一阁文丛》第十一期

8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

9 (宋)欧阳修.与刘侍读〈原父〉二十七通[J]//欧阳修全集[M].中华书局.2001,第六册.2420

10 黄宗羲在《送万季野北上》中用“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来赞扬其气节。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楷体好看的临摹字... 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 楷体好看的临摹字帖欣赏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体精美的临摹字帖图片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

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楷书的书写注意 清代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獭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浩救。若论其常,当法锤、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按语:论述精到,实当可取。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2、廖世承 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 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

掌握学习。布鲁纳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历年考题中都会涉及到。 1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3、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程序性教学 1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5、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6、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17、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 18、奥苏伯尔 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9、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 20、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1、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3、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24、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25、贾德——经验类化说——水下击靶实验 26、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小鸡吃米实验 27、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 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0、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2、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33、班杜拉——榜样示范 34、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 35、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36、布卢姆

【欧阳询碑帖欣赏】

关于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页码:1/9 欧欧阳询阳询阳询碑帖欣碑帖欣碑帖欣赏赏

页码:2/9 欧阳询——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 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 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 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 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

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3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 。楷书36行,行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 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 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 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

企业经营观念中称为传统观念的是。 A生产观念B市场营销4.doc

企业经营观念中称为传统观念的是______。 A.生产观念 B.市场营销4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企业经营计划有哪些内容 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方法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和组织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所作出的统筹安排。那么企业经营计划有哪些内容? 企业经营计划内容:目标任务 计划分类企业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经营计划、中期经营计划和短期经营计划3种;按管理层次可分为全厂经营计划职能部门经营计划和车间经营计划;按计划内容又可分为供应、销售、生产、劳动、财务、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等计划。 1.把经营目标具体化; 2.分配各种资源;

6.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四、名词解释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五、简答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又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封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 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揉和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因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打破传统观念最重要

药品关联销售,打破传统观念最重要2010-12-28 00:39单位时间跑的最快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冠军能不能夺取冠军往往取决于有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跑。 眼下“关联销售”已经成为药品终端销售极为流行的词眼。很多药店的销售员都认为自己的业绩不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关联销售技能不过关。药店管理人员绞尽脑汁给员工组织各种相关的培训,店面一线员工也都认为自己会药品关联销售的技能。真的会吗?一线员工的关联销售大都像背诵课文一样记忆各种疾病的药品组合。如胃溃疡的用药,组合一:果胶铋+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组合二:丽珠得乐+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组合三:.......。溃疡记完了再记胃炎。仔细想想这种机械式的记忆有用吗?每个顾客的病情是一样的吗?以上这些是药品关联销售。但如果你这么做你永远也不能成为顶尖的药品销售员。关联销售一定不是死板的记忆一些药名。它一定是建立在药理的关联性的基础之上的。老师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把每道题都教会学生,而是把解题的原理、公式教会学员。接下来我将打通关联销售的任督二脉,让你跑在正确的轨道上,并快速的跑起来。今天我就这个药店销售的瓶颈问题,提出我的看法,希望大家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思维。快速成为一个顶尖的药店销售员。 关联销售的定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药品品牌主体,在最大限度地利用销售资源(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和门店销售资源)及共享的基础上,同步运作的一种销售活动,以达到互补双赢(联合用药全面治愈疾病)。 关联销售用药的基础:是利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加疗效或者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关联销售的目的:尽可能的帮助顾客合理用药,达到全面治愈疾病或保健的目的,同时提高客单价,加快商品动销率,有效提升门店的利润。 关联销售的心态:当然每一个药品销售员必须摆正:治愈顾客疾病在第一位,追求利润第二。 关联销售要点1.制定权威的“疾病解决方案”因为关联销售的关键不在于卖药,而在卖“疾病的解决方案”。病理的关联顾客接受了,药品销售自然没问题。2、培训让店员对疾病娴熟,主要是让店员对其经常销售的相关药品的病理病因、临床表现、常用药处方、健康嘱托等方面知识灵活运用。3、注重服务:礼节服务、专业服务: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保健疗法、健康与用药嘱托。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变脸后关联销售的一般顺序。 1.在了解相关病情及用药,有了初步的诊断后,必须立刻在心里 产生一个初步的药品销售组合。但只是放在心里,切记不能过 早的推荐。 2、将疾病的致病病理或疾病之间的关系相关联。让顾客知道病是 怎么得的,要从哪方面治疗。注意讲病理之间的关联性时,一 定要与心中推荐的药品的功能相衔接,并为之做铺垫。注:关 联销售药品的前提一定是关联销售病理。 3、关联推荐药品,把每种药品的功能特点与第二步的每种病理做 到正确的对应。 4、熟知贴牌产品及主推品的买点、卖点 销售员对疾病了解、诊断清晰了,顾客也知道了疾病应该从哪方面治疗。接下来也推出了相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陈大奇)——北京京师同文馆(1862)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1901)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癸卯学制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庠(xiáng)、校、序、瞽(gǔ)宗、辟雍、泮(pán)宫(唐代)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始于奴隶社会。(古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 斯巴达军事教育“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雅典商业较为发达体育竞技+“三艺”(哲学、文法、修辞) 柏拉图“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武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 西方国家的古代教育机构:“青年之家”。 5、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8、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10、孔子:我国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育的古代教育家,提出教学的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论语》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解释: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12、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 13、《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解释: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教”和“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最早解释“教育”一词的是我国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liè超越)等”、”不陵节而施” “教学相长”【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解释: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预时孙(xùn)摩”【解释:预、时、孙、摩是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预,预防原则,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及时施教原则。孙(通”逊”,顺)循序渐进原则。摩,学习观摩原则。】

最新近代知识女性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突破

近代知识女性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突破 [论文提要]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将女性局限在家庭的范围内,而近代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首先把活动的范围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本文试就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得出近代妇女所从事的新伦理建构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明清以来理学在思想界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理学对妇女行为的规范则集中表现在针对妇女的传统伦理观念上。于是有所谓“夫为妻纲”、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主内、男主外”等等观念。将女子局限在家庭的范围内,服务于家庭的需要为主。这样女子的角色担当就被圈定在家庭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纵向对比而言,单以知识女性的角度说,将近代知识女性与清代和现代女性放在一起研究,就可以在其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思想的价值,尤其是在伦理观上的突破和所做的重建女性新伦理观的尝试。在才情方面,清代女子不乏才华横溢者,从胡文楷先生《历代妇女著述考》一书中清代所占的比重超过百分之八十可以证明其盛况。但是,研究这些著作后就发现,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文学作品,少有其它类型的创作。这就说明当时妇女没有思考过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可以称为传统的最佳执行者时期。近代女性首先对这些观念做了破冰。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对传统伦理观持彻底颠覆的态度。这类女性可以以同盟会时期的女革命志士为代表如:秋瑾、张竹君、唐群英、王国昌、沈佩贞。她们与旧家庭决裂,进而欲推翻这个专制体制。她们领导妇女运动、争取女权。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她们“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至若勇往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 她们是在整个传统面临全

教育学100人物及观点整理

教育学100人物及观点整理 教育学 100 人物及观点整理孟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2.主要观点 (1)性善论(内发论、个人本位论) (2)教育目的:明人伦(首要任务) (3)论理想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论教学的基本要求①“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③“教亦多术”:因材施教④“专心致志”许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进行说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育一次做出解释说明)朱熹? 1.神话起源说(存天理、灭人欲;天人合一)? 2.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观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3.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我国最早与现代意义接近课程一词的出处)? 4.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利托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孟禄?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米丁斯基、凯洛

夫?劳动起源说?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凯洛夫? 1.劳动起源说? 2.凯洛夫的《教育学》该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孔子? 1.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显学:儒家、墨家)? 2.《论语》是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仁的中心是:爱人? 3.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4.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论语》中的思想?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埃拉斯莫斯? 1.人文主义? 2.最早提出班级一词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终身教育引论》)荀子主要观点 (1)性恶论——化性起伪(外铄论、) (2)教育目的:大儒 (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教学原则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4)论教师——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师云亦云”墨子主要观点(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外铄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培养目标建立一个“兼爱、非攻”的社会,培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平时作业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 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 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 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 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 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 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 广义的文化 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 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 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文化 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 答 1 在语音方面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 在汉语词汇方面 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 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 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 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 在语法方面 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 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 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 但是使用频率高 运用复杂 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 1 讲究对称 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 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 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 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 声调的平仄相间 3 汉民族的言语习惯 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 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 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P5页 答 1 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 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 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 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 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 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4页 答 1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教育心理学 1、桑代克 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 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 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思维准备阶段(2~7 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 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 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 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 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 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3、埃里克森 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 不信任感(1~1.5)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自我整合对角色感 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马杰 在1962 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 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 (3)标准(Criteria)A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 的最低衡量依据。

传统观念的概念

传统观念的概念 理解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就是对事件与阐释事件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因为每一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存在。而且,尽管每种事件都似乎存在矛盾,但都能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有一个有一个独立发展的过程。 个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经济生活同其他社会生活一样,不会遵循一种简单、连贯的模式一成不变。相反,经济生活常常显得前后不一、不完全定型,并且令人感到沮丧。不过,任何人都必须对经济行为进行解释或阐释。既不是人类的好奇心,也不是人类固有的自利心允许人类心安理得地忽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事件。 由于经济和社会现象那么的令人讨厌,或至少看似如此,又由于它们几乎不允许进行 严密的真伪检查,因此个人能够承担得起并非由物理现象提供的奢侈。在很大的范围内, 个人被允许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个人可以持有自己觉得最适合自己或者与自己情趣不同的世界观。 因此,在阐释人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正确的东西与仅仅是可接受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持久、永无止境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战略优势取决于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战术优势存在于可接受的东西之中。各类受众(听众或读者)往往最能赞同他们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在社会批评方面,对受众赞许的检验远远多于对真理的检验,这最终会影响评论。以讲述令人震惊的严峻事实的明确意图面对受众的演讲者或作者总是讲述受众最想听(或读) 的东西。就像真理最终是用来达成共识的那样,真理在短时间内是用来达成可接受性的。思想观念最终是围绕整个社会或特定受众觉得可接受的事物来形成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献身于探索科学真理的事业,而为人代笔的枪手和公关人员注意识别可接受的东西。如果他们的客户受到了称赞,那么代笔枪手和公关人员被认为是称职的;否则,他们就是不称职或者失败的。实现抽样调查受众的反应,或者预先检验

传统思想对转变观念的影响

传统思想对转变观念的影响 上面所说的转变观念的困难,与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以至世界华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我们在吸收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时,不可忽视传统观念的作用。西方较早进入工业化社会,强调个人奋斗,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我们则长期受着自然经济的影响,重视家族和等级关系,忽视个性和个人。 儒家文化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社会结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此带来的传统的观念,如“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式的尊严,子女必须顺从长辈的旨意等观念,使儿童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发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变化慢,形成了因循守旧的僵化思维方式。在那样社会,年轻一代不必也不能提出“为什么”和“应如何”,不必也不能求助于创造性思维,只需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传统的观念按既定的模式去要求下一代,孩子从小不敢越雷池一步,使人创造性不足,不敢冒风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低。 这些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化的需要格格不入,而它影响着教育者的思想,许多家长只知道依照前辈人的观念

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幼儿教师则不但自身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在工作中也难免受家长观念的影响。还有,一些幼儿也会带来传统观念教育下所塑造的行为习惯,如胆子小、爱告状、依赖性大等。这些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时,对于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幼教工作者头脑中的影响,还要加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同时也要看到,要想消除这些不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思想观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比如,传统对教师职能的认识,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今有些幼儿教师,在组织了很好的活动,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之后,还要做一番讲解性的总结,她们认为,不讲点什么,就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 因此,我们还要通过认真探讨,逐渐转变观念,改变习惯了行为方式,提出新的途径和措施。在幼教的深层改革上,在转变观念问题上,不能希望在短时间完全解决,不能希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是市场经济的特色,可是培养人的事情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幼教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在幼教的理论工作中,比如,近二十年来,我们介绍外国的幼教理论多,根据我国自己的经验创新较少。改革开放头几年,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封闭状态,我们对外国的情况不大了解,较多作介绍是必要的。但是在经过二十多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一些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一些思考 原创文字 2009-09-09 15:25 阅读449 评论11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 赵承楷于2009年8月8日景峰大讲堂主讲的笔录... 这个题目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一般人能讲的了的,但今天我是硬着头皮,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来讲一个大题目。肯定是极不胜任,就是极不胜任我也想把我个人的简单的,不太全面的东西和大家做一次交流。所以肯定问题不少,下面就把我的一些想法来给大家讲讲。 说到传统文化,先把传统搁在一边,先说文化,文化的概念从大的方面来讲,一般都是哲学。所以我们说得传统文化,就传统方面文化以哲学为主题的。大家除了知道传统哲学外,还应该有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道德,建筑等等,都算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好的、大家认可的一些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一般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儒学开始,墨家,法家,还有道家,名家,军事家,阴阳家等等很多派别。各个派别里也有前后不同的各种人的主张,也不完全都一样。所以今天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要把这么多文化全部讲出来,确实是很难,而且也不能讲的很清楚。所以我就提了个概念,就是说大概的意思。 现在我们开始讲传统文化,先说儒家。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人们称之谓儒学。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教育人们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是《乐经》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也就是说古代没有传下来《乐经》的理论还应该有,所以一直就是讲五经,少了《乐》。关于五经内容,说法不一。到了宋朝,已经有了四书五经说,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儒家的学说基本就是四书五经。这就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要想了解儒家思想就要很好的阅读这些书。我今天不可能一一介绍这些书的内容。四书五经的中心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八个字。一提到这些,大家就认为是封建的道德,其实不完全是。我们现代社会,也要讲仁义、讲礼智、讲诚信、讲忠孝、讲相爱。忠就是忠于国家。孝就是指家庭,父子之间,家庭关系上要相互相爱。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一些具体内容上略有些不同。儒家的哲学观念主要是中庸、中和,还有一些中庸、中和包涵不了的。“中庸”中的“庸”就是用,用折中的思想来考虑一些问题就是中庸。所谓“中”就是折其两端而用之不过头,不积极的思想,就是中庸思想,用中庸思想思考,做事就是中庸之道。这就是孔子基本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这种思想对不对呢?我以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现代社会中,开拓创新上,科技发明上,中庸思想是不是不太事宜呢?关于“中和”。“和”不是一团和气,是“和而不同”。我认为,此处的“和”是基本观点相同,只是有一些补充,或小处的修改而已。这一些观点,我以为也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中和”一词的认识,更是看法不一。我以为,不深入研究,就会犯错误。最后滑到合稀泥。 在春秋时候,各个诸侯国刚刚建立,还没有张扬到要各自独立的时代,孔子劝各个诸侯国安分守己,不要太过于嚣张。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提出“以礼治国”的主张。但,孔子讲礼周游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他的意见,说明孔子的思想已不合诸侯的思想。 战国时候孟子提出“仁”的思想,当时战火频起,诸侯争霸,“苛政猛于虎”的时代下,孟子对当时君主提出要以“仁”来待民,要重视人民。不是孟子不赞成孔子,而是以“仁”的观念来弘扬孔子的思想。到了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一个人——荀子。荀子是咱们山西人。荀子的思想是“人之初,性本恶”,不能任由人的本性发展,应该用法制来束缚。荀子的概念基本上就是用法治人,依法达到“礼”与“仁”的境界。这些都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产生的差别。一直到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出现了董仲舒。他把孔子的思想改变了很多,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前面指国家,后面指家庭。在那个时代

对传统的一些教学观念的认识

对传统的一些教学观念的认识 随着新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再次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于是2001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而新课程理念也随之应运而发,反思教育历程,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结构,改进评价方式,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新的教育新理念与改进教学新策略。 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传统教学观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传统教学观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认为:教学是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全班一刀切;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是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传统的教学行为在备课行为方面认为:备课的目的是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

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教学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是注入式、练习式,设计主体—教师。 传统教学行为认为教学是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而在这种条件下多数学生是陪座、陪听、陪看;教学方式上采用课堂封闭式,补差式,题海战—应考试,被动接受式;教学过程方法采取先讲后练,讲了再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传统教学观在教学管理行为方认为:教学评价的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指向师考评生;方式上是量化评价,结果评价;工具采用考卷、评卷;结果是一次考试成绩;在管理上是三分教,七分管搞分数排队。

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九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选择符合其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也就是说,依照法律,在公益捐赠活动中,个人是不能作为捐款代理者接收捐款的。即便是经过法定程序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非公募基金会,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九条也明文规定“不得面向公众募捐”。 官能娱乐的炫耀性消费———美食、饮酒、豪宅、名车和各式各样的性关系———是有限度的。而且,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人赞赏,反而会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于是有的富人开始尝试用财富创造尊敬。他们有的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半官方身份的“知名人士”,而别出心裁的陈光标则投身于炫耀性的高调慈善。他只知道慈善的价格,却不知慈善的珍贵价值。当慈善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用作一种个人沽名钓誉和表现政治正确的手段时,慈善原本的高尚目的和人道内涵也就被毁掉了。陈光标的炫耀性慈善是有害的,因为它破坏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慈善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说,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仍滞后,慈善事业要大发展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政府可理性引导,与民间慈善组织有机协作,通过先进示范作用和方法创新,让行善者有收益,受益者都来行善,形成良好的循环。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慈善博览会期间也说,社会参与是推进城市慈善的强大动力。要落实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公众捐款捐物的积极性;要拓展慈善参与方式,打通善路,方便人人都能行善;要加强监管,提升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取信于民;要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推行慈善教育,让慈善文化深入人心,让慈善行为成为城市社会时尚、市民生活习惯。 2012.4.9 民政部公布我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共有99个个人、企业及项目荣获该奖项,曾连续6次获得该奖项的陈光标首次落选。 如《新京报》刊登公益人士才让多吉的评论:“一个人行善,如果不是建立在志愿的基础上,而是为了获得某些特殊的利益或者满足‘名垂千古’的欲望,就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所有的行为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被‘外人’所回馈的行动所绑架。两者之间的互动,就注定存在交换,有交换就有‘欺诈’,有欺诈就有陈光标‘被骗’的今天。” 甚至连《人民日报》微博都发出了“可疑的‘世界首善’”的批评:“骗子可恨,被骗者可悲。所谓的‘世界首善’,更像是华而不实的高帽,泰然受之岂无愧乎?行善发乎内心,

00 比较时间观念及中西传统时间观

比较时间观念及中西传统时间观 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 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e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 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