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分权_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财政分权_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财政分权_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财政分权_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版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

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李齐云 刘小勇

摘要: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 用手投票和 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使用1997-200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检验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对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均等化的影响取决于采用何种财政分权指标以及采用何种公共卫生服务测度指标,总体上而言,财政分权加剧了地区间人均预算卫生经费支出和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但对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差距的影响则依赖于采用何种分权指标;财政转移支付则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可及性公共卫生服务产出差距,但并没有缩小地区间人均卫生经费支出投入差距。

关键词: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体现在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从2003年的全国各省人类发展指数来看,最高的上海为0.909,最低的西藏为0.586,上海是西藏的1.55倍。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同时兼顾 效率和 公平,已成为中国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众多社会经济学者的关注,经济学家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指标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对引起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都阳和王美艳(2004)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增长,对健康投资方向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每千人医生数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如果人力资本差距始终存在,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陷阱,缩小增长差距将极其困难。因此,从理论上说,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差距,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于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研究基本已经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中国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地区间、城乡间存在巨大差距。对于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的原因,部分学者将其归结为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导向改革以及现有政府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资源配置和事权配置的不合理。对于中国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原因的探讨,仍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又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学者们没有就地区公共卫生服务

收稿日期:20100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研究(批准号06BJ Y103)。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差距原因形成共识,但却普遍认为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应发挥积极作用,财政资源的配置应更多投向公共卫生、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而转移支付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卫生部门财政分权,国际上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和提高地方政府对卫生的关注和投入水平,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卫生部门财政分权导致了不公平的卫生筹资和利用!。因此,从实证的角度检验现有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均等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必要。

二、相关文献回顾

西方主流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会提高社会福利总水平,其依据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用手投票机制和蒂布特发展的以足投票机制。 用手投票机制,即选举约束机制,通过居民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和激励来了解和满足当地公众的需求; 以足投票机制,即不同的政府根据地方居民的偏好提供不同税收水平和公共产品组合,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充分流动情况下,居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不同的地方政府,从而选择相应的税收水平和公共产品组合。在上述两种机制作用下,财政分权会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本地居民的偏好,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从而改善社会福利总水平。

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来看, 用手投票和 以足投票机制并不适用,这源于中国特殊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治体制。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是建立在中央与上级政府委任制的框架基础上的。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需求的重视程度。同时, 以足投票的人口跨区域迁移,尤其对缺少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且当前中国的人口迁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变户口身份。事实上,对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没有被认为是合法的城市居民,也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他们依然是流出地的农民身份。因此,西方的 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也没有出现通过居民与地方政府的双向选择而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类聚的由多个俱乐部式的地方社区组成的社会,一般说来,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需求并不在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范围内?。

从实证的角度看,H ab i b i等(2001)发现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与地区竞争有利于提高诸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产出水平,如美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支持了这一结论。部分学者对我国省际公共卫生服务差异进行了测度,黄小平和方齐云(2008)运用泰尔指数测度了财政卫生支出的地区差距,认为中国财政卫生支出的总体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的财政卫生支出差距均有缩小。同时,对总体差距分解发现,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带内部的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只构成总体差异的一小部分。杨宜勇和刘永涛(2008)筛选了一系列描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均卫生经费、每千人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数等,并运用变异系数和偏离度统计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测度,发现各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较大,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差距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二是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要好于南方地区;三是西南边陲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较为落后。他们认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区域间转移支付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到各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因此,应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与上述仅仅从统计上测度地区间卫生服务差异不同的是,部分学者将财政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检验,尤其是检验了财政分权对教科文卫投入的影响效应。傅勇和张晏(2006)利用1994 -2004年中国大陆29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投入和教科文卫支出投入的偏向效应,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在支出结构上造就了地方政府 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严重扭曲,经典分权理论所揭示的分权能够改善地方公共服务的机制在中国严重失灵。李婉(2007)指出,当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拥有人事任免权,并以GDP的增长

作为考核标准的政治体制下,我国的支出分权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偏好于经济建设支出和除教科文卫之外的其他部门事业费的支出,而和居民的福利息息相关的教科文卫支出随着分权程度的加深,则会更加降低。孟庆跃等(2003)以山东省四县区结核病卫生筹资现状,发现财政分权给卫生部门带来了负面影响,欠发达地区结核病防治任务更重,但财政能力有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发展的支持,通过结构性调整在投入上向预防保健服务倾斜等措施,并没有产生较好的效果;同时,卫生部门财政分权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这些文献都没有研究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产生的原因,基于此,本文将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以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

三、公共卫生服务区域差距统计描述

(一)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和差距度量方法

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测量有很多指标,本文选取投入、可及性产出和健康类产出三类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

表1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主要指标

投入类人均卫生经费支出

可及性产出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机构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

健康类产出粗死亡率

关于差距的测度指标很多,本文主要选举了变异系数、差异指数和偏离度3个指标。变异系数的计算为标准差除以均值;差异指数的计算方式为首先用各省的指标数减去该指标总体水平(各省的平均水平作为总体水平),然后取各省的差值的绝对数并进行平均,再用这个数除以总体水平,差异指数是一种修正的变异系数;偏离度,各省公共卫生服务与全国平均的差距,为负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正表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公共卫生投入地区差异性分析

从1997-2006年各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高,2006年北京的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为550.6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00.44元的5.48倍;二是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内蒙古、宁夏等西部边远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高,其中2006年西藏的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为288.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7倍;三是湖南、安徽、河南和江西等中部欠发达地区人均卫生经费较低,其中湖南2006年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为54.5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及北京的十分之一。从图1还可以看出,各地区的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10年间各地区排名的变动很小,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表明各地区间差异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表2和图2反映了1997-2006年各地区人均政府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差异程度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差异指数衡量的地区差距程度要明显低于变异系数,但无论是采用变异系数还是差异指数度量,1997-2006年间,地区间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差距都经历了先扩大后缓慢缩小的过程,2001年前呈现扩大的趋势,

之后逐渐缓慢下降到1997

年的水平。

图21997-2006年人均政府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差异程度

表21997-2006年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差异情况表

年份

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

变异系数

差异指数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变异系数差异指数卫生经费占GDP 比重

变异系数差异指数19970.800.520.140.110.690.4019980.860.540.160.120.670.4019990.910.560.180.140.680.4020000.910.560.190.150.690.4320010.850.560.330.200.680.4720020.830.550.190.160.710.4420030.840.530.190.140.640.4120040.850.560.190.150.710.4320050.800.530.210.160.690.452006

0.79

0.50

0.20

0.14

0.

64

0.4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1998-2007)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999-2006)计算而得。

(三)可及性公共卫生产出差异性分析1.各地区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差异性分析

本文采用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刻画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06年

最高的是北京,为49.71张,最低的是贵州,为16.66张,北京是贵州的2.99倍,相差较为悬殊。

图31997-2006年各地区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从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偏离度来看,各省份1997年和2006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位置比较稳定,只有山东、江苏、浙江和宁夏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化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福建和海南则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转而成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两个地区都属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份。从偏离度的程度来看,2006年比1997年有所减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的缩小。

图4各地区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偏离度

从1997-2006年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变动趋势来看,地区间以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衡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从1997年的0.35下降到2006年的0.27,下降了0.08,差异指数从1997年的0.28下降到2006年的0.20,下降了0.08。

图51997-2006年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异程度

2.各地区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差异分析

2006年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最多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天津和辽宁分别排第三和第四,而这些省份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江苏和广东则排名居中,福建排名较后;贵州、云南和江西则是排名最后的三个省份。北京200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为105.17人,比1997年的134.68减少了29.51人;最低的贵州200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为25.46人,比1997年的28.28人减少了2.82人,2006年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贵州4.13倍,而1997年这一数据为4.76倍,说明差距有所缩小。

图6表明大部分地区2006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相对1997年有所减少,这与政府对公共卫生

服务投入不足有关,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发现,各地区财政支出中投向公共卫生支出的卫生经费支出呈现下降的态势,表现在可及性服务产出上,

便是各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减少。

图7各地区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偏离度

从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偏离度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2006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有所降低,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也有所缩小,表现在地区差距上则是整体差距的缩小。但是,199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在2006年除了广东和浙江转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他地区仍然

没有摆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态。

图81997-2006各地区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差异程度

从变异系数和差异指数来看,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地区差距整体上表现出和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异一样的变动趋势,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97年变异系数为0.45,2006年为0.34,下降了0.11,1997年差异指数为0.32,2006年为0.23,下降了0.09,差异指数衡量的差距缩小程度小于变异系数衡量的地区差距缩小程度。

(四)健康性公共卫生产出差异性分析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健康的很好指标,但是囿于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本文采用粗死亡率指标来衡量健康性公共卫生产出。之所以选择这一测度指标,不仅是因为死亡排除了所有健康的概念,还因为粗死亡率是最容易获得而且使用最准确的健康统计指标(K ind i g 1997)。虽然,由于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时期,人口年龄的分布是不同的,而且年龄是影响居民死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使得在比较不同人群的差异时,或比较不同时期差异时,粗死亡率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指标,但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问题,

本文仍然采用粗死亡率来测度居民健康状况。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图9反映了1997和2006年各地区粗死亡率水平,从中可以看出各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变化比较平缓,相对1997年,大部分地区2006年的粗死亡率都有一定的下降,表现出各地区的健康水平在过去10年间有所提高。

从图10可以看出,无论是变异系数还是差异指数衡量的差异程度都比较小,说明地区间粗死亡率的差异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从变动趋势来看,呈现出较强的波动,相对1997年的差距,2006年仍有所提高,说明地区间健康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倾向。

图101997-2006粗死亡率差异程度

四、实证分析

(一)基本计量模型

本文基本实证计量模型为:

f(dr it,e w s,ebed,ery w sj g)= + 1fd it+ 2trans fer it+ 3x it+it其中,被解释变量为:dr,粗死亡率;e w s,人均政府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偏离度;ebed,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偏离度;ery w sj g,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偏离度。

财政分权度f d的度量。财政分权度的衡量历来是研究财政分权的一个难点,关于中国财政分权的度量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的指标,本文共构建了七个财政分权的度量指标,涉及财政支出、税收、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和财政自给率等方面。与其他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在现有财政分权指标基础上,构建了两个新的财政分权指标,即税收分权指标和财政收入分权指标。其中财政支出分权指标包括:fde,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分权指标,fdte,人均预算内外财政支出分权指标;税收分权指标fdtax,本级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分权指标包括:fdr,人均预算内收入分权指标,fdtr,人均预算内外财政收入分权指标;财政收入分权指标f d reve,本级财政收入占本级财政总收入比重;fdss为财政自给率分权指标。

财政转移支付指标transfer。中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国债补助等,本文考察全部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均等化的影响,具体指标为各地区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

X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rj g dp,人均GDP,反映地区发展水平对公共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影响;soep,各地区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反映各地区市场化进程;U rban,各地区城镇从业人员比重,衡量地区城镇化进程;edu,各地区高等院校在校生数占总人口比重,反映各地区教育水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替代地区民主水平;fd,i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刻画各地区为了竞争FD I而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地方政府竞争,extre,预算外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财政纪律和财政分配秩序;rj w s,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997-2005年大陆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数据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税务年鉴以及国研网、中经网和中国资讯行数据

表3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地区粗死亡率回归结果,其中各回归方程均在5%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财政支出分权、人均财政收入分权与粗死亡率正相关,且在统计上显著。以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财政收入衡量的财政分权并没有提高本地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典财政分权理论所认为的分权会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本地居民的需求,提高本地公共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体现。

2.税收分权、财政收入分权与粗死亡率负相关,其中税收分权不显著,而财政收入分权在10%水平下显著。财政自给率衡量的财政分权则与粗死亡率不显著正相关。

3.财政转移支付与粗死亡率负相关,在回归方程(1)(2)(5)中显著,其他回归方程中则变得不显著。说明各地区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地区粗死亡率,提高了居民健康水平。

4.从其他变量的影响来看,人均GDP与粗死亡率不显著负相关,人均卫生支出与粗死亡率在统计上关系不显著,人均卫生支出的增加并没有改善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这反映了人均卫生支出可能存在无效性。教育水平对粗死亡率的影响也不显著。

表3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地区粗死亡率影响实证结果

DR

(1)

固定效应

(2)

固定效应

(3)

固定效应

(4)

固定效应

(5)

固定效应

(6)

固定效应

(7)

固定效应

FDE 5.99852***

(6.53)

FDTE 5.159019***

(5.49)

FDR 2.126686***

(2.52)

FDTR 1.274138* (1.78)

FDTAX -.7905692 (-0.79)

FDREVE -1.216654* (-1.89)

FDSS .2030587 (0.34)

TRANS FER -.000492***

(-3.88)

-.000383***

(-3.05)

-.0000776

(-0.59)

-.0000966

(-0.72)

-.0001942

(-1.50)

-.0002104*

(-1.65)

-.0001553

(-1.10)

RJ GDP -4.10e-07

(-0.02)

2.74e-07

(0.01)

-.000023

(-1.20)

-.0000184

(-0.96)

-.0000208

(-1.06)

-.0000174

(-0.91)

-.0000197

(-0.99)

RJ WS .0008739

(0.56)

7.07e-07

(0.00)

-.0015281

(-0.93)

-.0013671

(-0.83)

-.000864

(-0.52)

-.0006315

(-0.38)

-.0012015

(-0.71)

URBAN -.9518805

(-0.76)

-.9130552

(-0.69)

1.686446

(1.33)

1.834086

(1.40)

2.792673**

(2.29)

2.290614***

(1.86)

2.569055*

(1.95)

ED U -.0023643

(-1.46)

-.0007885

(-0.49)

.0007505

(0.44)

.0006669

(0.38)

-.0004741

(-0.26)

-.0010499

(-0.59)

.0001463

(0.08)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观察数270270270270270270270

R-s q0.27590.24160.16670.15550.14630.15690.1445

括号内为t值和z值,***,**,*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

(三)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均等化影响

表4反映的是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均等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

1.除税收分权指标外,其他财政分权指标均与预算内人均卫生经费偏离度正相关,且统计上显著,财政分权加大了地区人均卫生经费支出的差距。

2.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偏离度正相关,除回归方程(1)和(2)外,均在5%水平下显著,现有财政转移支付非但没有缩小地区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差距,反而拉大了地区间公共卫生投入的差距,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人均卫生经费支出高的地区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

3.人均GDP与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偏离度负相关,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公共卫生投入的不均等程度。

4.教育水平和民主水平加剧了地区人均卫生经费支出的差距,而财政纪律和秩序的加强反而扩大了地区人均预算内经费支出的差距,而FD I、城镇化和市场化改革则与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偏离度无显著影响。

表4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均等化影响实证结果

E W S

(1)

固定效应

(2)

固定效应

(3)

固定效应

(4)

固定效应

(5)

固定效应

(6)

固定效应

(7)

固定效应

FDE 1.814582***

(3.23)

FDTE 2.233611***

(3.57)

FDR 1.767501***

(4.12)

FDTR 1.869794***

(4.22)

FDTAX -.1313225 (-0.26)

FDREVE .8805105**

(2.57)

FDSS .8197228***

(2.70)

TRANS FER .0000881

(1.42)

.0000855

(1.39)

.0002231***

(3.54)

.0002434***

(3.78)

.0001346**

(2.17)

.0001539**

(2.52)

.0002112***

(3.18)

RJ GDP -.000065***

(-6.74)

-.000065***

(-6.89)

-.000073***

(-7.72)

-.000074***

(-7.82)

-.000068***

(-6.88)

-.000068***

(-7.06)

-.000076***

(-7.55)

S OEP -.2913924*

(-1.66)

-.2898081*

(-1.69)

-.0536442

(-0.34)

-.0133621

(-0.09)

-.0519804

(-0.31)

.0801034

(0.48)

-.0678756

(-0.43)

URBAN -.0090276

(-0.01)

-.1047988

(-0.17)

-.3167346

(-0.50)

-.274211

(-0.43)

.5026207

(0.78)

.5520537

(0.89)

-.119942

(-0.18)

ED U

.002169***.0021537***.0029135***.0027783***.0025949***.0031254***.0029195***

FDI -.4857932

(-0.59)

-.4901455

(-0.60)

-.8142384

(-0.99)

-.6882126

(-0.85)

.293558

(0.35)

-.5694371

(-0.67)

-.0816513

(-0.10)

EXTRE -.3414085**

(-2.31)

-.637466***

(-3.72)

-.3710189**

(-2.54)

-.794306***

(-4.32)

-.3249082**

(-2.14)

-.2803084*

(-1.87)

-.442851***

(-2.85)

C -.3440526

(-0.99)

-.6014197

(-1.57)

.0884473

(0.41)

-.0366422

(-0.16)

.678068**

(2.28)

.0031613

(0.01)

.4224015**

(2.20)

观察数270270270270270270270

R-s q0.23680.24410.25680.25930.20280.22450.2269

括号内为t值和z值,***,**,*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

(四)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均等化影响

从表5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财政分权对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均等化效果的影响,同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一致,财政分权显著扩大了地区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

2.与人均卫生预算内经费支出不同的是,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地区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距。

3.市场化程度、FD I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显著正相关,市场化程度和FD I占GDP比重的提高扩大了地区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

4.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财政秩序与纪律对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均等化无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为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间每万人享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

表5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均等化影响实证结果

EBED

(1)

固定效应

(2)

固定效应

(3)

固定效应

(4)

固定效应

(5)

固定效应

(6)

固定效应

(7)

固定效应

FDE .6867494***

(3.61)

FDTE .6283193***

(2.93)

FDR .3856287***

(2.58)

FDTR .3517087**

(2.27)

FDTAX .0925874 (0.53)

FDREVE .3927938***

(3.40)

FDSS .0181759 (0.17)

TRANS FER -.000089***

(-4.24)

-.000085***

(-4.02)

-.0000517**

(-2.36)

-.0000504**

(-2.24)

-.000069***

(-3.27)

-.000063***

(-3.06)

-.000069***

(-3.00)

RJ GDP -4.30e-07-1.01e-06-2.84e-06-2.90e-06-1.29e-06-1.65e-06-1.82e-06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S OEP

.1260456**(2.12).1506421**(2.55).2177586***

(4.01).2256611***

(4.14).2265756***

(4.02).2749568***

(4.90).2195639***

(3.98)URBAN

-.2761373(-1.29)-.2564246(-1.18)-.2663078(-1.20)-.2346119(-1.06)-.1166007(-0.53)-.0583174(-0.28)-.1075164(-0.47)ED U

-.0001356(-0.50)-.0000935(-0.34).0001034(0.38).00007(0.26).0000819(0.29).0002587(0.95).0000513(0.19)FDI

.610963**(2.20).6801953**(2.44).6555362**(2.30).7109313**(2.52).8472077***

(2.99).524602*(1.82).8782922***

(3.17)EXTRE

-.0489557(-0.98)-.1303131**(-2.21)-.0522414(-1.03)-.1303755**(-2.03)-.0391286(-0.76)-.0230388(-0.46)-.0441482(-0.82)C -.2633683**(-2.25)-.2423465*(-1.84)-.0148918(-0.20)-.0225101(-0.28).0577934(0.57)-.1735099*(-1.73).0962012(1.45)观察数270270270270270270270R-s q

0.2453

0.2313

0.2252

0.2203

0.2039

0.2407

0.2030

括号内为t 值和z 值,***,**,*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

(五)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均等化影响分析从表6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财政支出分权扩大了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差距程度,而收入分权以及自给率衡量的财政分权则显著缩小了地区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距程度。

2.与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估计结果一致,财政转移支付显著缩小了地区间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距程度,说明财政转移支付确实在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可及性上具有一定效果。

3.市场化程度、FD I 与卫生机构人员数差距显著正相关,市场化程度和FDI 占GDP 比重的提高扩大了地区间卫生机构人员数差距,这表明市场化改革程度越深的地区,人才的吸引力可能越强,同时FD I 占GDP 比重越大,反映一地区外资企业更多,待遇可能更高,也有利于人才的流入。

4.教育水平与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偏离度显著负相关,人均GDP 和城镇化不显著负相关,而预算外支出占预算内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地区间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距,这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估计结果一致。

表6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均等化影响实证结果

ERY W SJ G

(1)固定效应(2)固定效应

(3)固定效应

(4)固定效应

(5)固定效应

(6)固定效应

(7)固定效应

FDE

.5478697***

(2.99)

FDTE

.3630645*(1.75)

FDR

-.2289042*(-1.59)

FDTR

-.2675851*(-1.80)

FDTAX

-.621833***(-3.85)

FDREVE -.301195*** (-2.70)

FDSS -.368492*** (-3.79)

TRANS FER -.0000514**

(-2.54)

-.0000451**

(-2.21)

-.0000479**

(-2.27)

-.000052**

(-2.41)

-.0000467**

(-2.39)

-.0000426**

(-2.15)

-.000070***

(-3.29)

RJ GDP -7.72e-07

(-0.25)

-1.37e-06

(-0.44)

-1.03e-06

(-0.32)

-7.81e-07

(-0.25)

-4.08e-06

(-1.31)

-1.73e-06

(-0.56)

1.95e-06

(0.61)

S OEP .085718

(1.49)

.1206211**

(2.11)

.1621689***

(3.10)

.1565513***

(2.99)

.1174071**

(2.25)

.1187181**

(2.20)

.1720293***

(3.37)

URBAN -.2645437

(-1.28)

-.2131843

(-1.01)

-.0175304

(-0.08)

-.0128991

(-0.06)

.02947

(0.15)

-.1472427

(-0.73)

.1461463

(0.69)

ED U -.000944***

(-3.63)

-.000880***

(-3.35)

-.000834***

(-3.21)

-.000818***

(-3.16)

-.001045***

(-4.01)

-.000963***

(-3.65)

-.000922***

(-3.62)

FDI .5432544**

(2.03)

.6436207**

(2.39)

.8986513***

(3.27)

.8949472***

(3.31)

1.018776***

(3.88)

1.03887***

(3.74)

.9065115***

(3.52)

EXTRE -.162471***

(-3.37)

-.207833***

(-3.65)

-.150091***

(-3.06)

-.0888423

(-1.44)

-.172147***

(-3.60)

-.170616***

(-3.51)

-.1019854**

(-2.05)

C -.0653765

(-0.58)

.0268049

(0.21)

.2934392***

(4.04)

.3185363***

(4.07)

.5119296***

(5.45)

.4350602***

(4.49)

.3126124***

(5.08)

观察数270270270270270270270

R-s q0.33480.31820.31660.31870.3506I0.33030.3495

括号内为t值和z值,***,**,*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1997以来中国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对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发现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指标和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指标会得到不一致的结论,而且差异性较大,这说明在研究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均等化时,单一的指标可能会使得到的结论产生偏差,因此应该从多角度多指标考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和均等化。

本文的研究具体得到以下结论:

1.财政分权加剧了地区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衡量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差距以及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差距,而对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差距的影响则依赖于采用何种分权指标,其中财政支出分权加剧了差距,而收入和自给率分权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差距的缩小。

2.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缩小地区间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衡量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差距;但是从可及性产出来看,财政转移支付则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可及性公共卫生服务产出的差距,这与理论预测的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的观点一致。

参考文献: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H ab i b,i N ad ir,H uang,C indy,M iranda,D iego,Mu rill o,V i ctoria,Ranis,Gustav,Sarkar,M ai nak and Stewar,t Frances,

2001, Decentralization i n Argenti na,Yale Econom ic Gro w th Center,D iscussion PaperNo.825.

[3]孟庆跃等:#财政分权和公共卫生服务:山东省四县区结核病控制筹资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4]乔宝云等:#中国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李婉:#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杨宜勇、刘永涛:#我国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51期。

[7]黄小平、方齐云:#中国财政对医疗卫生支持的区域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角度?,#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

[8]张军、周黎安编:#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沙安文等主编:#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OECD报告:#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往更有效的公平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F iscal Decentralization,Central Transfer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China&s Public H ealth Service

LI Q i yun L I U X iao yong

(Schoo l o f Econo m ics,Shandong Un i v ersity,Ji n an250100,P.R.Ch i n a;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Co m m erce,Sout h Chi n a University ofTechno l o gy,Guangzhou510006,P.R.Chi n a)

Abst ract:A ccord i n g to m ainstrea m fisca l decen tra lizati o n theory,socia lw e lfare in education,hea lth care and so cia l security w ill be enhanced by voting w it h one&s hands and voting w ith one&s fee.t Th is paper i n vesti ga tes the effects o 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entra l transfer on the equa lizati o n o fChina s'pub lic health serv ice u si n g pr ov i n cia l pane l data si n ce1997.W e fi n d the conclusion depends on w hic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dex and public hea lth serv ice index are used.By and lar ge,fiscal decen tra lizati o n enlarges the reg i o na l disparity in per capita budgetary expenditure on pub lic hea lth and t h e num ber of hosp ital beds per10000populati o n,but th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number o f e m ployed persons in hea lth i n stitutions per10000populati o n de pends on wh ic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 n dex w e use.Centra l transfer helps to reduce the d ispar ity i n pub li c hearth products,but does no t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per capita budgetary expenditure on public hea lth.

K ey w ords:fisca l decentra lizati o n;central transfer;pub lic health ser v ice;equa lizati o n

[责任编辑:张爱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研究论文: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新经济学论文 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 究 摘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步骤,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难点进行分析,结合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实际,探讨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和促进其发展的财政政策,重视把理论分析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事业改革;难点;总体思路;财政政策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框架都已十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标语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标语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宣传标语 1.让人人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2.预约健康让未来少些遗憾。 3.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远离疾病。 4.健康生命有约,真情服务无限。 5.重视预防: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6.走进社区,深入家庭,服务百姓,健康人生。 7.身边的医生,健康的使者。 8. 老人、妇女、儿童、残障是我们的家人,宣传、预防、保健、医疗是我们的职守,敬业、诚信、关爱、助人是我们的理念,健康、幸福、欢乐、和谐是我们的追求。 9.用心服务,有爱相助,公共卫生铸就健康路。 10.公共卫生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以情感人。 11.树公共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创居民就医暖心、舒心、放心、欢心的医疗氛围。 12.公共卫生服务时时处处,保障健康惠及家家户户。 13.公共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家家受益。 14.家门口的贴心医护,社区里的健康卫士。 15.健康一个居民,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 16.贴心暖心与民心真情相映,便民惠民与人民健康相随。 17.让公共卫生与健康更近,让服务与百姓更亲。 18.公共卫生服务以人为本,健康呵护以爱为魂。 19.我当公共卫生服务使者,你享健康美好生活。 20.公共卫生齐参与,健康生活共受益。 21.均等化服务有情有义,健康生活无忧无虑。 22.卫生与社区时时相伴,健康和百姓息息相关。

23.预防为主,教育当先,博爱人间洒惠雨;扎根社区,造福民众,健康社会沐春风。 24.心系万千家庭,情牵百姓健康。 25.关爱传递真情,服务赢得健康。 26.健康人生路,卫生永呵护。 27.面向社区、面向居民、面向家庭;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百姓。 28.小家大家社区一家,千好万好健康最好。 29.用心服务,让爱导航,科学高效,保障健康。 30.防患未然,愿人人健康;雪中送炭,祝家家平安。 31.送健康到家,结关爱奇葩。 32.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33.居民健康大管家,真诚服务为大家。 34.老弱妇孺皆受益,又防又治社区医。 35.社区和百姓两相连,卫生与健康一线牵。 36.卫生为健康护航,服务携社区腾飞。 37.居民的贴心人,健康的守门人。 38.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爱里。 39.关爱无处不在,健康实实在在。 40.卫生服务无限情,社区居民乐融融。 41.亲情的关照,真心真意守护百姓身体健康,规范化管理,尽职尽责奉献公共卫生服务。 42.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入家庭。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 001 天涯 MSN 本词条由文质彬彬创建,共 有 4 位协作者编辑了 3 次。最新协作者:魏延章,bike1000 ,政府采购,文质彬彬。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 产生和发展的, 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它 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 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 具。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 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 展的不协调、 不平衡状况。 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 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 ? ? ? ?
1 分类 2 模式 3 目的 4 作用 5 弊端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和组图相关影像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分类
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 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 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②企业的转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 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 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 动的幅度和强度, 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通常在萧条来临时, 总收入下降, 失业增加, 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 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 的升高。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③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

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妇幼项目》执行方案 1. 深入市场调查,明确目前现状:明确本镇新生儿出生率,结合现有建册 率,了解患者流失量。 2.建立完善网络关系,实施三级联动:发展外围关系,从乡(专职人员),村(村委会、妇女主任、)卫 生室三级联动模式,抓好终端建设。 3.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科室人员及相关设备设施,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规范服务流程,做到按章办事,热情周到。 4. 加强外围宣传,提高基层认知层次:深入基层,如小卖铺,市场,村卫生室,村委会,孕妇家中,并以宣传板、条幅、广播的方法,大力宣传《公卫》政策,使广大孕产妇认识建册的必要性。 5. 送册到家,上门服务。采取有相关人员(乡医,卫生办等)引荐,带宣传册,妇保册到孕妇家中,细心讲解,耐心指导,争取拉近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建册率,间接提升医院名誉,创造潜在就医人群,增加门诊量。 通过以上方法,进一步巩固市场,拓宽经营路线,加强各部门联合运作,争取改善目前经营状况,提高收入。

加强孕期检测,提高孕期安全。 定期医学保健,保证母子平安。 我院为孕早期(孕12周以前)孕妇实施减免部分建册费用及孕中期孕妇(孕22—26周)免费彩超筛查,并提供孕期免费咨询,咨询电话:3755033 妇幼保健宣传资料 婚前保健 1、婚前保健:婚前保健是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 2、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是指对准 备结婚的男女是否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 行检查。 3、婚前医学检查的意义: *可以诊断男女双方当时的健康状况,确定可否结婚 *发现双方是否存在有碍“优生”的疾病,保证后代的健

经济结构及财政政策研究论文.pdf

一、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与目标 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通过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而实现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一个新的增长阶段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清楚地显示了结构调整和转换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原有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调整,尽管调整的内容、难点各不相同。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或者说,已经到了一个不经过大幅度结构调整经济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进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前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因而就有了同以往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的调整。供求关系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在90年代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当然,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依然具有的增长潜力,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的。这恰恰构成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理由。近几年来,出现了某些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把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问题区分开来。发掘我国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使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重点在于结构升级。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是“补课型”的,90年代初的调整是“填平补齐型”和“升级型”的结合,那么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主要是“升级型”的。 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型”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范围的生产、采购、销售、金融和企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强强合并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一套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取决于国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状况。就结构调整而言,其重点是在已有对外开放水平上,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扩大、加深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从这个角度看,新一轮结构调整应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 第三,是在技术进步加速,正在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技术结构升级的调整。近年来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的交易和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如何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差距,同时更多地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形成基于企业和市场,同时得到政府合理指导和支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机制,都是新一轮调整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带动的技术结构升级也将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 第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形成结构调整新机制的调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但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某些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经济转轨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上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不仅有助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成功,而且将有助于形成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对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良性机制。既重视结构调整本身,更重视形成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应当而且也可以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 从以上的特点出发,通过“升级型”调整和“适应型”调整,使我国经济获得在较长一个时期(如10年左右)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如7-8%)的动力;通过调整中深层体制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能够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调整的新机制应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二、调整的主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 我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研究目前的结构问题,首先要找出那些全局性、根本性的矛盾及其联系,并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大体有如下一些主要结构性矛盾。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二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表现在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城市的聚积效应,且表现在城市类型、功能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地区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省、市、自治区内部,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分割、对外封锁、对内自我保护的现象。四是产品和生产能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对策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 题与完善的对策 1999年以来,我国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2000年投入800亿元,2001年多于1000亿元,2002年的投入超过4025亿,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财政转 移支付补助7330亿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一 些体制性补助,用于推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资金超过10000亿元(吴睿鸫,2007)。然而,我国实施了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 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的分税 制财政体制以来,对财权的划分还比较明确,而对事权的划分界定不清晰。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各级政府之间对事权和 财权支出范围的随意和盲目划分,拨付出去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随意性很大,产生上下级政府对同一项公共服务重复提供

或对某些地区急需的公共服务因上下级政 府推诿责任而无人提供的现象,而且事权划分的模糊和财政支出范围划分的混乱导致 许多政府机关人浮于事,也很难对其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很难快速和明确地界定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分配,由此导致财政支出整体效益的低下。 (二)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尚小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一级的财政收 入有将近30%—40%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的 财政转移支付,有的基层组织如美国的学区有近60%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到2003年已上升为%。如果计入预算外收入部分,这一比例约45%。税收返还是中央政府的法定义务,其目的不是为了扶危济困,更不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把税收返还看作是地方对共享税收入的分享。如果把税收返还约4000亿元计入地方收入,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的真实比重应该在30%左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执行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执行进度 ――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点公共卫生项目 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 2010年10月11日 同志们: 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关键、也是各项任务最重、改革中各种问题凸显的一年,今年的既定目标任务能否落实,对于实现医改近期三年(2009-2011年)目标任务非常重要。大家知道,近三年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我省还增加了一项中医药改革工作,共是六项改革。从我省的情况看: 全省新农合筹资标准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已经达到150元,新农合管理软件已经开发完成,门诊统筹和实时实地及时报销逐步推开;全省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分别占同类机构总数的81.07%、44.16%、35.25%。庆阳市和金昌市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白银市、酒泉市、平凉市和临夏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比例达到97.02%、70.23%、57.21%和 55.8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投资达到8.4亿元,重点建设28个县医院、50乡镇中心卫生院和35个城市社区卫生中心、490个村卫生室、3个精神卫生中心、2个市州中

医院,目前项目进展基本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市州方案全部批复,中央和省级人均13元补助资金已经全部落实,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在庆阳和金昌两市进行试点。总的来说,今年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省上调研和统计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工作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与卫生部签订的目标责任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省上今天召开会议,主要是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梳理,查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弓I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实施单位的重视,认真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下面,我重点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点公共卫 生项目工作情况作一通报,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通过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广大居民不得病、少得病。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节约看病费用的根本策略,是基层卫生服务模式从看病诊疗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今年2月28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省政府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15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 民生工程来抓。省卫生厅把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讨论、实地调研、咨询专家、征求意见等形

财政政策与最新货币政策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对策论的角度探讨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或措施问题。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

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各级政府间财政支付能力的均等化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构建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必须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转移支付形式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提出,①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制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渐趋规范,其作用也为各国理论学界所承认。 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切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支付行为,政府、企业和私人这三类主体之间的一切非购买性的无偿支出构成了广义转移支付的范畴。而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仅指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其目的在于解决政府间的财政不平衡,以实现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即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在既定的事权和财权框架下,为实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而进行的财政资金转移行为,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等。财政转移支付实质上是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其具体方式主要包括税收返还和补助金两种方式,其中补助金又被分为四种具体方式:一是无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的不规定专门用途且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二是有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付给下级政府的规定其用途但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不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但并不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四是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且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 第二个方面是由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转移资金,即传统的财政资金“上解”。 ①庇古著:《财政学研究》将财政转移支付分为真实的经费(或消费的经费)和转移的经费两种。前者主要用于邮政、煤气、教育、陆海军等财货及劳务,即我们所称的购买性支出;后者主要用于支付本国人民利息、抚恤金、养老金等,即我们所称的转移性支出。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标语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标语 1、让人人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2、预约健康让未来少些遗憾。 3、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远离疾病。 4、健康生命有约,真情服务无限。 5、重视预防: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6、走进社区,深入家庭,服务百姓,健康人生。 7、身边的医生,健康的使者。 8、老人、妇女、儿童、残障是我们的家人, 宣传、预防、保健、医疗是我们的职守, 敬业、诚信、关爱、助人是我们的理念, 健康、幸福、欢乐、和谐是我们的追求, 9、用心服务,有爱相助,公共卫生铸就健康路 10、公共卫生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以情感人。 11、树公共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 创居民就医暖心、舒心、放心、欢心的医疗氛围。 12、公共卫生服务时时处处,保障健康惠及家家户户。 13、防患未然,原人人健康; 雪中送炭,祝家家平安。 14、送健康到家,结关爱奇葩。 15、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16、居民健康大管家,真诚服务为大家。 17、老弱妇孺皆受益,又防又治社区医。 18、社区和百姓两相连,卫生与健康一线牵。 19、卫生为健康护航,服务携社区腾飞。 20、居民的贴心人,健康的守门人。 21、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爱里。

22、关爱无处不在,健康实实在在。 23、卫生服务无限情,社区居民乐融融。 24、亲情的关照,真心真意守护百姓身体健康, 规范化管理,尽职尽责奉献公共卫生服务。 25、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入家庭。 1、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2、健康体检保健康; 3、参加农医保,享受免费健康体检; 4、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5、定期体检,保障健康; 6、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 7、保障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 8、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完善健康管理系统; 9、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方便群众基本医疗; 10、关爱农民健康,实施免费体检; 11、参加健康体检,爱护身体健康; 12、保护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13、关心老人和困难群体的身心健康; 14、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 15、关爱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 16、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17、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有效防治传染病; 18、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开展健康干预和促进工作; 19、开展婚前检查,提高人口素质; 20、搞好爱国卫生,爱护自然环境;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的财政问题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国家财政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而且具有促进生产,调节分配,实现社会保障的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使国家财政更加有效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进步,是我们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深刻认识和解决现阶段我国财政存在的问题,对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至关重要。 (二)研究意义 就本文的研究来说,就是要在总结我国财政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得出有利于我国财政发展的建议。 二、论文写作的方法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 本文是对我国财政研究,自然少不了对我国财政进行描述或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财政的问题与对策,这方面的研究就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 (二)比较分析的方法 所谓比较分析的方法,是将两个或多个同类或相近的事物,按同一法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根据共同点,可依据已知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来推测未知事物具有同样或近似的性质和特征。具体到本题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将占有相当的比重。没有比较,无以知优劣。所以只有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财政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才能得出各项政策实施的经验与教训,也才能从中总结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最有利的财政措施。 三、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二战以来,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经济政策目标,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掌握的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促进经济增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以通过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权力。[!--empirenews.page--] (三)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由于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异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些限制性条件似乎有点强加于人,很难使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迫于一些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