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

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 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外国爱情诗精选

外国爱情诗精选 当你老了 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袁可嘉译) 对月吟 歌德(德国) 你又把静的雾辉 笼遍了林涧, 我灵魂也再—回 融解个完全; 我遍向我的田园 轻展着柔盼, 像一个知己的眼 亲切地相关。 我的心常震荡着 悲欢的余音。 在苦与乐间踯躅 当寂寥无人。 流罢,可爱的小河! 我永不再乐: 密誓、偎抱与欢歌 皆这样流过。

我也曾一度占有 这绝世异珍! 徒使你满心烦忧 永不能忘情! 鸣罢,沿谷的小河,不息也不宁, 鸣罢,请为我的歌 低和着清音! 任在严冽的冬宵 你波涛怒涨, 或在艳阳的春朝 催嫩蕊争放。 幸福呀,谁能无憎 去避世深藏, 怀抱着一个知心 与他共安享。 那人们所猜不中 或想不到的—— 穿过胸中的迷宫 徘徊在夜里。 (梁宗岱译) 画廊里的美少女 麦凯格(苏格兰) 有蔬菜的静物画 和注视它的你 那么地静。 那静物画中的种种色彩以其自身存在的强度震颤。 假如没有光 它们又能怎样? 陌生人,我喜欢你 如此静静地站立 在你携带着的 光的强度里。

(傅浩译) 你与我之间 希梅内斯(西班牙) 你与我之间,爱情竟 如此淡薄、冷静而又纯洁,像透明的空气, 像清澈的流水,在那 天上月 和水中月之间奔涌。 (林之木译) 独白 帕斯(墨西哥) 在剥蚀的廊柱之下, 在梦和虚无之间, 你的名字的声音 穿插进我不眠的钟点。 你那浅红的长发, 是夏日的闪电, 以甜蜜的强暴的力量 起伏于黑夜的脊背。 梦里的黑暗的流水 在废墟间涌淌, 从虚无中构成了你: 痛苦的发辫,已经遗忘。夜色中湿润的岸边, 横陈着拍击着一片 梦游里的海洋,一无所见。(王央乐译)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卡蒙斯(葡萄牙)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a12413844.html,/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爱情,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中西爱情诗歌德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及翻译: 静女其姝,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英国也有这种贻物传情的爱情诗,如本·琼生的《致塞丽娅》: 你若以目光向我祝酒, 我送给你一束玫瑰,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

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 的愛。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如《詩經·衛風·氓。》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 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概莫能外。中外诗人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书写着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描摹着心目中爱人的完美形象;抒发着得到爱情的幸福、愉悦以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哀伤。这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比例所占亦较小。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语言、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在本课题中,笔者将致力于深入探究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以及文化渊源,为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个课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查找了一些权威文献。借用现代互连网这一信息平台,浏览、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站,通过输入关键词“中西爱情诗”“中西爱情”共搜到论文与相关文章30余篇,其中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10余篇。经过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从诗歌内容、方式、风格、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 1.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和勃朗宁诸人的短诗。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西方诗歌往往表意直观明了或激烈张扬,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常常是以主体感发而始,虽然也借物渲染烘托,但目的均在凸显主体,创造出一种显性的“有我之境”。而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讲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在中西异质文明中,中国文学“言志”传统与西方文学“模仿”传统孕育了不同的抒情诗文本。中国“言志”诗歌注重通过物对心的关注,而西方“模仿”文学则相对更注重对物的关注。正是因为中西文学的传统审美理想存在此种本质差异,才使得《诗经》与萨福爱情诗在最小文学手法(描写、叙述、直抒胸臆)的运用与结构布局上有诸多不同的特点。《诗经》是中国“言志”文学传统的经典源头;置身于西方“模仿”传统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她的歌诗虽然大多为残篇,但仍然是古希腊抒情诗的经典源头。我们将二者的爱情诗作为考察对象,来研究中西抒情诗之异同。本文尝试从《毛诗大序》、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出发,根据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法,考察《诗经》与萨福爱情诗在最小文学手法与结构布局上的异同。首先,在最小文学手法的运用上,我们以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为单位,对《诗经》和萨福爱情诗进行切分,并统计两个研究客体在描写、叙述、直抒胸臆运用上的百分比。通过比较发现,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诗经》中的文本艺术图画相对含蓄,属于写意式;萨福爱情诗中的文本艺术图画则相对更加详尽细腻,属于工笔式。在叙述人称上,《诗经》爱情诗中有41%的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用第三人称进行抒情,这种手法更显含蓄,萨福爱情诗中则有45%的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用第二人称进行抒情,显然萨福爱情 《诗经》爱情诗中的直抒胸臆比萨福爱情诗多15%,诗更具有戏剧效果。 而后者比前者在叙述比例上多出21%。其次,在结构布局上,《诗经》

中的爱情诗是以“赋比兴”为手法进行结构布局,文本艺术图画具有不连续性;而萨福爱情诗是以对话、行动为基本结构布局,其文本艺术图画则明显相对具有连续性。通过互照互识可见,《诗经》与萨福爱情诗都遵循抒情诗文体的要求,通过描写、叙述达到抒发情感的最终目的,只是因为中西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上的传统差异,使得二者在描写、叙述、抒情方式与技巧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 等因素。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文本说 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2.分 析行文思路。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 表述的内容。3.分析语段的作用。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三问”指:1.写什么。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如人物、事件、 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 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 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 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 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 作家。原名福禧,谱名金润, 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
院专修戏剧。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 君允。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1925 年 6 月 1 日,他们在纽 约一教堂结为连理。 1926 年,夫妇俩在美国取得硕士文凭后双双返国,定居北平。熊佛西 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 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 27 部多幕剧和 16 部独幕剧,
先后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 燕京大学教授、 北大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 有 7 种戏剧集出版, 撰写了 《写 他懂现代戏剧,与京剧名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也时相过从,对书画 剧原理》 、 《戏剧大众化的实
丹青也颇有造诣。 朱君允擅诗词, 一手端庄灵秀的小楷, 在文化圈颇负盛名。 验》等理论专著三种。对戏剧
1

中西爱情诗比较

含蓄与直接 ——中西爱情诗表达方式的比较 陈逸嫣* 摘要:爱情诗, 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与 音乐美感而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中西爱情诗歌均旨在抒情,但表达方式呈相逆 趋势。中诗往往含蓄隐晦,充分借助物境,感物起兴。西诗达意直观,激烈张扬, 亦旁借他物,但凸现直接的心理甚至“纵欲倾向”。 关键词:含蓄直接爱情诗表达方式 爱情是人类诸多感情中的一种,它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中国和西方,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主要是从表达方式上方面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进行对比, 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 一、中国爱情诗的含蓄 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其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辜正坤先生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含蓄作了解释:“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1]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在汉语爱情诗中,比兴的手法又是其主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里说道:“‘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意思就是“‘比’是比附,‘兴’是起兴。比附事理的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托物起兴的,依照含意隐微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生情所以用‘兴’的手法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产生。”[2]。中国古代的诗人们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诗中营造的环境、景物来表情达意。试以李益的一首《宫怨》[3]为例来说明环境描写在汉语爱情诗歌中的重要性: 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这首诗一二句写皇宫内春色满目,花香四溢,笙管齐鸣,热闹非凡;三四句写铜壶滴漏,无休无止,深宫寂静,夜长难耐。诗人巧妙的运用两种不同环境的鲜明对比来暗指人与人之间迥乎不同的境遇。两种环境、两种宫女、两种心情,“景乐人欢、景哀人愁,在环境中更有着情与情的对比。”[4]一个是心中畅意、喜溢于表,一个是心中郁结、无处诉说,两种截 *陈逸嫣: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08法学(2)班,学号H08720203。. [1]辜正坤著:《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2]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1页。 [3]周溶泉、徐应佩、姜光斗、顾启著:《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4]周溶泉、徐应佩、姜光斗、顾启著:《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

中西方爱情诗 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 共同之处: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 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 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 中西方情诗的差异: 1、主题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

东西方爱情诗研究比较

开花树下的雅典少女 【B10300608 傅承乾】 千百年来,在古今中外无数墨客的笔下,爱情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诗歌方面,诗人们把对爱情的向往、歌颂和赞美,对恋人的思念、颂扬和惆怅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的感情基调和表现情景却有着不同的风貌。这里试着对中西爱情诗的经典——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与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中西爱情诗的情趣风格及其成因。 席诗与拜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深深爱意。席诗“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女孩含羞痴痴期待恋人的场景。她的爱可以“历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不求其他,只为“此少年从桥上走过”。而当要和恋人离别时,只是发出了“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刹那间,我们就感受到了女孩受伤后失落的心情。她五百年等来的不是失望,而是绝望。绝望的枝头仅余的几片花瓣也心碎了,它猝然地无声地如当初的等待那样悄然地归于尘土,这便是等待的生命的归宿。一切都是那么美丽,美在那淡淡其实却是很浓的情感里,真真切切的感觉,让人遐想和陶醉在那美好的时候。席诗这种寓情于物的表达方式含蓄而羞涩,婉转简约,遐想无限,文笔细腻而不张扬,主要是营造一种哀伤惆怅的情感气氛。 而拜诗“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少年对少女的爱已经超脱了单纯的爱或是性,达到了一种生命和心灵溶汇在一起的最高境界。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羞涩的懵懂,可以直呼其想,从而发出了“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驰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男主人公几乎赤裸裸的喊出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毫无避讳,毫无保留,就这样发出了自己爱的心声、爱的誓言。拜诗直承胸臆的表达方式大胆而炙热,直抒胸襟几近呐喊,抒发爱情时热情奔放。 从上面的席诗与拜诗就可以看出,出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诗人多是含蓄、内敛、婉约的,而西方诗人则多是奔放、大胆、炙热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爱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社会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模式中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人一向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自古便有指腹为婚,后经儒家政治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爱情的功能单一化,仅仅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导致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是地位很低。在西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圣经》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经典故事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男欢女爱视为是正常而自然的现象,这就使人们放声大胆的颂扬爱情、炙热张扬的赞美恋人成为了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了。 在社会结构方面,中国以家庭为最小的社会单元,个人的利益总是要服从家族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牺牲个人。而西方以个人为最小社会细胞,爱情冲破了桎梏可以自由发展。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摘要:爱情,人类自存在以来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由于,文化,地域,和信仰的差异,中西方在用诗文来描绘这种情感时,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差异 (一)中西方爱情诗的起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国风·周南·关雎》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一首《关雎》,道出了爱情最为质朴的情感,但这是建立在道德,礼仪之内,而此诗属于“风”,而《诗经》中的“风”代表的是民歌,换言之,此时爱情诗,是由乐官记录平民的生活而成。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略晚于史诗,而爱情诗史也和中国的一样起源于淳厚质朴的民歌,大都是用来歌唱的,歌唱时往往伴以乐器,并分独唱体与合唱体两大类。独唱体完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丧失了氏族文学的集体性,被柏拉图称道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是当时最富盛名的歌手,她的爱情诗多抒发恋人间的激情,悲伤,离别的痛苦,妒嫉的折磨,具有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音乐性极强的特点,具有特别感人的世术魅力。许思园先生在其遗作《中国诗之特色》中认为,中国诗肇端于三百篇,发皇建安,极盛于唐,自宋以后,格律题材几无所增益。中国诗生长过程约一千八百年,而西方诗导源于希腊,起于十二三世纪,在文世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初期,两度极盛,十九世纪末骤衰,前后只有七百余年,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伴随着中西各自诗歌成长的爱情诗的发展轨迹吧。 (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 (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 1、内容上,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区别: 第一,中国爱情诗,尤其是古典情诗,对爱人的描写并不完全真实,以达意为主。以存有丰富的古典情诗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其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都是典型的意象型情诗,表达非常含蓄,似内心独白,无以倾诉,它带给读者、听者的更多的是朦胧与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第2页共5页 想象。从这些诗歌来看,这里作者或少年所爱慕追求的女性,是模糊而朦胧的,不一定是真有其人,始终是模糊的意境。且看唐朝诗人崔护所写的《题都城南庄》:

西方爱情诗和中国爱情诗比较

Why are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so Reserved, Compared with Western One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western love poems,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are so reserved , roundabout and indirec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There must be deeper reasons under the surface of this phenomenon. After reading books on analysi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love poems, I think it’s due to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way of thinking, love view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philosophies , female social status and vocabulary of languages. and so on. Key words: (3-6 words) love poems , Chinese and western , distinction , deeper reasons I.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eternal themes of poet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Poets use their emotional pens to write down their desperate desire for love , describe the perfect image of their sweetheart, and express their happiness when love comes and their deep sorrow when love leaves. These are the common themes of love poems. But when we read love poem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 we will easily find out that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ms are so reserved , roundabout and indirec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compared with western love poems. How come? Isn’t there enthusiasm existing in Chinese love or shan’t Chinese express love frankly? II.Body of the paper After reading book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love po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 think the complicated explanation for this phenomenon comes down to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2.1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摘要:爱情,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研究中西爱情诗歌的理论是很多的。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之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他们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美感特质、内涵和风格特色等多方面均不相同。 关键字:中西爱情诗比较坦诚奔放含蓄委婉 爱情,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自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苑中的诗词奇葩,为千百年来大众所喜爱,且至今不衰,如果我们把它与西方的诗并在一起,“以平情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理智的沉思,去进行比较研究”,也许能得出较多理性的结论。 [1] 一、内容侧重点 中方在婚恋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方婚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中西爱情诗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上。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恨别、悲欢离合。比如:拜

伦的《雅典的少女》与柳永的《雨霖铃》。 雅典的少女雨霖铃 还我的心来,雅典的少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趁我们还没有分手的时光,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把我的心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把我的心交还!暮霭沉沉楚天阔。 或者,它已经和我分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留着它吧,把剩下的一半也拿去!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我爱你啊,你是我生命!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我要凭那松开的鬈发,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我要凭那长睫毛的眼睛,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还有那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 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 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2]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抒发了自己的爱恋,表达了他已经将心放在她的身上,她就是他的生命。而柳永的《雨霖铃》则表达了他的离愁别绪,他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展现了对于离别的不尽愁思。 二、风格特色 中西爱情表达风格大不相同。中方传统内敛,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当含蓄;西方浪漫唯美,坦率直接,热情奔放。比如:英国诗人彭斯的《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无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