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

1,2

,

张新时

1,3

,苏日古嘎

4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2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4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结合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评价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蒙古族敖包是受游牧文化保育的历史悠久的、天然的、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在鄂尔多斯高原有8个敖包的蒙古名直接反映出优势植物群落特征。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在保育生物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她是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的传统生态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敖包文化;植物崇拜文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民族生态学;鄂尔多斯高原中图分类号:Q 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700(2008)03-360-11

Manliang

1,2

,ZHANG Xin -Shi

1,3

,Surguga

4

(1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China ;

3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China ;4College of Life Scienc es ,Beijing Normal Univ 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Co mbining methods of ethnoec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quadrat samplings ,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and analyse the contribution of Mongolian O -Boo culture and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to informants and second -h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in Ordos Plateau .The Mongolian O -Boo culture is conserving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grassland .Mongolian O -Boo is original and natural Nature Reserve that benefit fro m the protection of Mongolian no madic culture .The names of eight Mongolian names of O -Boo re -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 plant community in Ordos Plateau .Mongolian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in Ordos Plateau includes worshiping plants used for fete activities ,worshiping odd ,tall and straight arbors which have odd shape ,worship -ing trees nearby the temple .The Chinese Pine King (Pinus tabulaeformis )which stands on loess hill in the east of Ordos Plateau ,remnant Stiffleaf Juniper (Juniperus rigid )community in Agui Temple and in U -xin county ,Shinyleaf Yellowhor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Open Forest in Genghis Khan ′s Mausoleum ,Savin Juniper (Juniperus sabina )community in Mu Us sandy land are subject to conservation of Mongolian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

云南植物研究 2008,30(3):360~370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DOI :10.3724SP .J .1143.2008.0717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No .G 2000018600

收稿日期:2007-08-22,2007-10-31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满良(1971-)男,蒙古族,讲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民族生态学的研究。 E -mail :mlmongl @ires .cn

Mongolian O-Boo culture and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Mongolian OBoo culture and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ar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which are worthy of exhuming and studying,and the culture for reference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 to stud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ongolian nationality;O-Boo culture;Plant worshiping culture;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Ethnoecology; Ordos Plateau

生物多样性保育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Wilson and Francis,1988),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积极行动,以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各种途径。民族生态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在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满足人类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陈三阳等,1993;张新时, 1995;许再富和刘宏茂,1995b;McNeely,1995; Rao,1996;刘爱忠和龙春林,1999;王建华等, 2000;裴盛基,2004),同时已被写入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签署的“21世纪议程”。

1954年美国科学家Harold Conklin首先提出民族生态学的概念(Conklin,1954)。民族生态学是研究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同他们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Mahesh-wari,1983;裴盛基,2004)。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原住民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认识以及影响自然环境的特殊方式、生态规律(牛峰,1999;龙春林和裴盛基, 2003)。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McNeely,1993,2000;Glowka等, 1994;许再富和刘宏茂,1995a;裴盛基,2002)。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整体的研究工作很少,但相近学科之一的民族植物学自1982年到现在,在西南山区和内蒙古高原的研究工作较多(哈斯巴根,2002)。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利用起着积极的作用(Desmann, 1990;龙春林等,1999a,b)。但目前对于这些知识的研究进行的很少(裴盛基,2004)。

勤劳智慧的蒙古族在蒙古高原长期从事畜牧业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利用和保育草原生态环境及其植物资源的宝贵经验和传统知识,为草原生

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和保育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陈山,1984;陈山和萨仁格日勒,1985;陈山等,2000;陈山和田瑞林,2001)。蒙古民族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非常和谐:蒙古族居住的是不动土的蒙古包,传统交通工具是对草原压力极小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木材大轮“勒勒车”,随着畜群采集并撒播优良牧草草籽对天然草场进行改良的优良传统文化,主张多利用植物地上部分的传统文化,严格规定狩猎时间和放生雌性猎物或幼小猎物的传统文化等传统生态文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育起过重要作用(陈山等,1996,2002;陈山和田瑞林,2001。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态文化(满良等,2007)。恩惠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而得到保留的古树是研究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的“活字典”(哈斯巴根,200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昔日的我国北方草原雄伟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概括。鄂尔多斯高原历经数千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中心,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巨大的威胁。解放初期在鄂尔多斯高原普遍分布的一些珍贵物种现已迅速消失(陈昌笃, 1983;陈旭东等,1995)。鄂尔多斯高原蕴藏着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历史底蕴,而且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本文以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为例研究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生态学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揭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持续利用中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研究地区概况和民族文化环境

1.1研究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37°18′~40°52′N,106°30′~111°28′E,处在黄河大拐弯以南、长城以北(董光荣等,1983),是黄土高原的最北端,属于广义蒙古高原的一部分(Grubov,1999)。鄂

163

3期满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尔多斯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全境、乌海市黄河以东地区,陕西省榆林市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灵武北部和陶乐东部地区。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中高纬度地带,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生态过渡带(ecotone)(张新时, 1994;陈旭东等,1999)。高原起伏比较和缓,海拔1500~2000m;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北部沿着黄河南岸是流动沙丘居多的库布齐沙漠,东部为黄土丘陵,南部和东南部有因人为因素为主所造成的毛乌素沙地,西南部的河东沙地。土壤与植被相应,以草原土———栗钙土、棕钙土为主,东南部为黑垆土,西南角为灰钙土,西北和西部有小面积的灰漠土;还有非地带性的草甸土、盐碱土的发育。西部干燥度为2.0~2.8,东部减为1.6~2.0;年均温度5.5~8.0℃,由东往西递增;年降水量180~450mm,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年蒸发量2200~2600mm,为年降水量的8.4倍,由东南往西北递增;≥10℃积温为2470~3400℃,无霜期129~162d,基本上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自西北往东南,鄂尔多斯高原依次出现草原化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等地带性植被(李博和牛建明,1990)。地带性植被以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为主,代表性群系有沙冬青荒漠(Form.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半日花荒漠(Form.Helianthemum soongori-cum)、绵刺荒漠(Form.Potaninia mongolica)、四合木荒漠(Form.Tetraena mongolica)、垫状锦鸡儿荒漠(Form.Caragana tibetica)、红砂荒漠(Form.Reaumuria soongarica)、长芒草草原(Form.Stipa bungeana)、百里香草原(Form. Thymus mongolicus)、冷蒿草原(Form.Artemisia frigida),东南部黄土丘陵发育着残遗的杜松林(Form.Juniperus rigida)。隐域性植被也有较好的发育,以沙地植被和盐生植被为主,主要代表有黑沙蒿群落(Form.Artemisia ordosica)、沙地柏群落(Form.Juniperus sabina),以及其他盐生植被。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也发育着白刺荒漠(Form.Nitraria tangutorum)和梭梭荒漠(Form. Haloxylon ammodendron)等两个典型荒漠群落(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85)。

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一个相当独立的自然单元(史培军,1991),是一个古老的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一部分(朱宗元等,1999)。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旭东等,1995)。鄂尔多斯高原植物种类组成也较为丰富,分布着85科296属613种维管束植物;兽类动物6目13科34属40种;鸟类12目22科65种(赵肯堂, 1982;张永让等,1983;刘书润,1990)。

1.2研究地区文化环境和鄂尔多斯蒙古族

鄂尔多斯高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以其35000年前萨拉乌苏河(Xir-Oson Gool)流域创造的“鄂尔多斯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驰名中外。蒙古语“Ordos”的词干“Ordo”意为“宫帐”,源于突厥语;“s”为蒙古语表示复数的词尾,与词干合起来就是“Ordos”指“多数宫帐”(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办公室,1987;杨勇,2000)。自秦朝开始,鄂尔多斯高原成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的平台,是匈奴、鲜卑、乌桓、西羌等诸多北方少数民族和蒙古族创造、发展游牧文化的舞台。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批蒙古族牧民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定居游牧。15世纪,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地区之后,便把蒙古族文化的精华带入了鄂尔多斯地区,并根植于此地。同时,蒙古族文化又与已有的其他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傅万有和王文元,2003)。

鄂尔多斯蒙古人的祖先是13世纪蒙古族卫拉特(Oirad)部落和兀良哈(Oriyanghai)部落的一部分人。14世纪西迁到阿勒泰、伊犁、准噶尔盆地游牧。也先汗时期,一部分人南迁至贺兰山-阴山(Alshan Oo-la~Moni Oo-la)、黄河一带游牧,公元1457~1464年,徙居河套内游牧。公元1546年,明朝将长城以北的地方退让给了这批负责护卫、迁移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Nai-man Qa-gan Ordo)”的南迁之卫拉特部落和兀良哈部落后裔。这批蒙古族卫拉特部落和兀良哈部落后裔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蒙古人,河套地区也便成了鄂尔多斯蒙古人固定的游牧地(赛音吉日格拉, 1994)。

263云南植物研究30卷

2研究方法

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经济格局特点,调查、访谈、搜集文化多样性资料的地点集中在鄂尔多斯高原中部、西部和西北部牧业地区的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和乌审旗等蒙古族牧民集中地区。

2.1研究方法

采用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2.2实地调查、搜集资料

(1)搜集文化多样性资料应用“5W+1H”提问法,采用随机访谈(open-ended interviews)、关键人物访谈(key informants interview)、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s)方法,共访谈75人(牧民、医生、喇嘛占优,以50~80岁的人群为主,年龄在15~93岁)。

(2)植物群落研究采集访谈的证据标本;选择关键或代表地区进行样方调查。

2.3文献研究

(1)文化人类学资料查阅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等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搜集鄂尔多斯蒙古族更多的和更悠久的生态学传统知识的资料。

(2)植被资料查阅鄂尔多斯高原不同时期植被特征资料,搜集和分析关键或代表地区各种群落样方数据。2.4室内分析、研究和评价

整理、分析搜集到的第一手文化多样性资料和样方数据,进行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评价和总结。

3研究结果

3.1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敖包是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草原上经常见到的独特的景观之一,从古代到现代游览、参观或考察过蒙古高原的人都有关于敖包的深刻印象。

“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宝贵贞,2007),意为“土包或堆砌物”(唐吉思,2002)。敖包是筑在草原上地势较高处,如丘陵、山峰等地堆起石头插上柳枝搭起的蒙古人崇拜天、地、日、月等多种神灵的祭坛(赵允卿,2005;宝贵贞, 2007)。敖包原来是蒙古族供祭山神的地方(唐吉思,2002),是萨满教自然崇拜的产物(赵允卿,2005;宝贵贞,2007)。敖包在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中乃是本地神灵的所在地和汇合处,是当地的守护神和地神的“神祠”(唐吉思,2002),所以蒙古族十分敬畏敖包,将其视为神圣之物加以崇拜(赵允卿,2005)。随着时间的推进,敖包由小变大,其保护的空间范围以其坐落的高地为中心辐射状向外扩展,有时为整个山区都是处于敖包的“控制”之下。

关于蒙古族“敖包”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以及作用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敖包文化的最中心思想是维护草原植被,保育生物多样性。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敖包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圣地。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习惯法中规定,敖包是禁地,禁止砍伐树木、草灌和捕猎其各种动物;在敖包上禁止抽烟;最不可饶恕的是其周围挖土和开垦。

据文献考证,鄂尔多斯高原著名的敖包有132个,而且这些敖包20世纪中叶之前是树木郁郁葱葱、乔灌茂盛的(Arbinbair and Narson, 2004)。

蒙古族具有根据周围以及其上植被或物种的特征命名敖包的传统文化。经民族生态学分析,鄂尔多斯高原8个敖包的蒙古原名直接反映其植被或物种特征,每一个敖包的蒙古名与一个具体的物种相对应(表1)。

表1表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以植物蒙古原名命名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敖包Table1O-Boo nominated by Mongolian primary names of plants denoting constructive species or dominant species in Ordos Plateau 敖包蒙古名Mongolian names of O-Boo涵义Meaning物种Species

Qi-bagh-ti-in O-Boo生长着枣树(Qi-bagh)的敖包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 Gui-les-tai in O-Boo生长着杏树(Gui-les)的敖包蒙古扁桃Prumus mongolica

Ja-ren Hail-son O-Boo生长着榆树(Hail-s)的敖包家榆Ulmus pumila

Nar-son Xi-lin O-Boo生长着松树(Nar-s)的敖包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Wu-lan So-hait O-Boo生长着红柳(Wu-lan So-hai)的敖包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

Ar-jai O-lia-son O-Boo生长着杨树(O-lia-s)的敖包杨树Populus sp.

Xi-bag-in O-Boo生长着蒿(Xi-bag)的敖包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De-re-son O-Boo生长着芨芨草(De-re-s)的敖包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Arbinbair and Narson,2004)363

3期满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表2 鄂尔多斯高原黑沙蒿群系和芨芨草群系群落特征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Form .Artemisia ordosica &Form .Achnatherum splendens in Ordos Plateau

芨芨草群系Form .Achnatherum splendens

黑沙蒿群系Form .Artemisia ordosica 总盖度Coverage (%)5070物种数Number of species 11

9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等7种

砂珍棘豆Oxytropis racemosa (王金妞,2005),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 ,羊柴Hedysarum fruti -cosum var .lignosum 等8种

(样方数据Dr .Huang YM (黄永梅)提供)

现代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研究间接地反映着鄂尔多斯高原各敖包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表2)。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本文仅以黑沙蒿群系(Form .Artemisia ordosica )和芨芨草群系(Form .Achnatherum splendens )特征加以说明上述8个敖包的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鄂尔多斯高原敖包的生态环境的文献描述中经常被提到的植物和动物非常丰富、多样(Arbin -bair and Narson ,2004;宝?巴音,2005)。经查阅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发现有9个敖包的生态环境文献描述较为复杂而且全面,可以作为代表进一步说明鄂尔多斯高原敖包的生物多样性(表3)。据60~90多岁的老人讲,以这15个敖包

(包括以优势种命名的8个敖包和反映生态环境复杂的9个敖包)为代表的所有鄂尔多斯高原的敖包生态环境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还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下它们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样不仅失去了生物多样性,而且有些敖包(乌审旗的On -gen O -Boo 为代表)变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沙丘了。现在,在这些敖包周围偶尔能见到千年树龄的古树,如E -ren Tol -ga -in Xit -gen 附近的柳叶鼠李(Rhamnus erythroxylon ),经林业科学院的测定,树龄为1000年;在阿尔巴斯山区Wu -ren -dus O -Boo 附近也有800年树龄的文冠果(Xantho -ceras sorbifolia )树(Arbinbair and Narson ,2004)。

表3 反映生态环境复杂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敖包

Table 3 O -Boo reflecting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in Ordos Plateau

敖包蒙古名

Mongolian names of O -Boo 主要植物种类Main plant species

主要动物种类Main animal species

Qi -bagh -ti -in O -Boo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柳叶鼠李Rhamnus erythroxylon ,蒙古扁桃Prumus mongolica 赤狐Vulpes vulpes ,沙狐V .corsac ,兔狲Felis manul

De -re -son O -Boo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狼Canis lupus ,赤狐,沙狐

Mar -jai in O -Boo 冷蒿Artemisia frigida ,黑沙蒿A .ordosica ,白沙蒿A .sphaerocephala ,针茅Stipa sp .狼Canis lupus ,猞猁Lynx lynx ,赤狐,沙狐

E -ren Tol -ga -in Xit -gen 柳叶鼠李

Nair -hi -in O -Boo 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 ,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针茅Stipa sp .,冷蒿,蒙古扁桃,芨芨草On -gen O -Boo

柳叶鼠李

瞪羚羊Gazella subgutturosa ,赤狐,沙狐,狼Al -ten Gan -de -rin O -Boo

柳叶鼠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杜松Juniperus rigida ,蒙

Cotoneaster

mongolicus ,准噶C .soongoricus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家榆Ul -mus pumila ,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 ,柳树Salix sp .(Arbor ),北沙柳S .psammophila ,乌柳Salix cheilo -phila

青羊Naemorhedus goral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草原雕A .rapax ,黑鸢Milvus migrans ,隼科Falconidae sp .,寒鸦Corvus monedula ,戴胜Up -apa epops ,科Motacillidae sp .,杜鹃科Cucu -lidae sp .,瞪羚羊,还有其它5种鸟类Te -mur O -Boo 油松,杜松,北沙柳,杨树Populus sp .,侧柏Platy -cladus orientalis

Wu -ren -dus O -Boo 杜松,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雪豹Uncia uncial ,虎Panthera tigris ,岩羊Pseudois neyow r ,盘羊Ovis ammon ,瞪羚羊,狼Hal -ter A -jir -gen O -Boo

柳叶鼠李,蒙古扁桃

赤狐,沙狐,兔狲

(Zhao ,1982;Arbinbair and Narson ,2004;宝?巴音,2005)

463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30卷

鹡鸰

另外,还有两个敖包的蒙古名如A-ba in O-Boo和Gu-h M o-den O-Boo反映敖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A-ba in O-Boo中的“A-ba”意为“打猎”,所以“A-ba in O-Boo”是“去打猎的敖包”;Gu-h Mo-den O-Boo的“Gu-h”是“青色”,这里形容景观;“M o-d”是“树木”,合起来意为“树木茂密的敖包”。

3.2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阿尔巴斯山区

生物多样性

鄂尔多斯高原最大的敖包是乌仁都喜敖包(Wu-ren-dus O-Boo),其实是阿尔巴斯山(桌子山)的主峰乌仁都喜。由于在乌仁都喜平坦宽阔的山顶上筑着一个成吉思汗时代的敖包,蒙古族牧民将这主峰称之为“Wu-ren-dus O-Boo”。

阿尔巴斯山区曾经是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关于这一点不仅得到文化人类学资料的支持(表3),而且在植物资源方面的证据更为充足:详细而真实的文献证据(彼得洛夫,1962;朱宗元等, 1999)和当前在阿尔巴斯山区遗留着的古老的、原始的残遗植物物种及其群落(表4)。这是得益于阿尔巴斯山的主峰———乌仁都喜敖包及其蒙古族敖包文化。

3.3鄂尔多斯蒙古族树木崇拜文化和生物多样性

蒙古族崇拜树木的传统文化隶属于蒙古族自然崇拜的范畴。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用于各种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三个内容。

表4鄂尔多斯高原阿尔巴斯山区及其周围濒危植物群系特征Table4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ies in Arbas Mountain,Ordos Plateau

群落多样性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总盖度

Coverage

(%)

物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半日花群系

Form.Helianthemum soongoricum 12~189半日花

刺旋花Convolvolus tragac-

anthoides,长叶红砂Reau-

muria trigyna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

Kengia soongorica,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

等6种

绵刺群系

Form.Potaninia mongolica 7~1713绵刺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三芒草Aristida adscensionis,沙拐枣Cal-

ligonum mongolic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等11种

四合木群系

Form.Tetraena mongolica 20~2513四合木

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

rine,红砂Reaumuria soon-

garica

短花针茅,蒙古韭,无芒隐子草,冠芒

草等10种

霸王群系

Form.Zygophyllum xan-thoxylon 308霸王

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刺旋花,红砂,针茅属Stipa sp.等6

沙冬青群系

Form.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3513沙冬青霸王

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甘蒙锦

鸡儿Caragana opulens,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红砂,刺旋花等10种

蒙古扁桃群系Form.Prunus mongolica 209蒙古扁桃

荒漠锦鸡儿,松叶猪毛

菜Salsola laricifolia

短花针茅,刺旋花等6种

(Form.Zygophyllum xanthoxylon,Form.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Form.Prunus mongolica的样方数据由Dr.Huang YM(黄永梅)提供)

表5用于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活动中的植物

Table5Plants used for Mongolian fete activities in Ordos Mongolian

各种祭祀活动Various fete activities植物种类Plants

祭祀苏勒德(Suld)Worshiping Suld 杜松Juniperus rigid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 ch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家榆Ulmus pumila

祭祀天神Worshiping god芨芨草A chnatherum splendens、冷蒿Artemisia frigida

祭祀火神Worshiping fire-fiend 家榆Ulmus pumila、沙地柏Juniperus sabina、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白沙蒿A.sp-haerocephala、冷蒿A.frigid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针茅Stipa spp.

敖包O-Boo 乌柳Salix cheilophila、蒙

Cotoneaster

mongolicus、准噶C.soongoricus、河柏Myricaria bracteata

563

3期满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3.3.1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活动和生物多样性

(1)祭祀苏勒德(Suld)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的主要的苏勒德有黑苏勒德(Har Suld)、白苏勒德(Qa-gan Suld)和Alag Suld等。从远古以来,蒙古族祖先严格规定做蒙古族苏勒德柄的树种的选定、挑选地点和时间、长短和粗细程度;并且规定,这些树种生长的地区为禁地,受到保护。鄂尔多斯蒙古族作为苏勒德柄的树种有4种(表5),黑苏勒德(Har Suld)的柄挑选油松、杜松等常绿树;白苏勒德(Qa-gan Suld)的柄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挑选杜松做Alag Suld的柄。现代鄂尔多斯蒙古族家门口的苏勒德的柱子选择油松做的。

(2)祭祀天神在蒙古族心目中天是最神圣的,自古以来崇拜“苍天”而且把一切都寄托于“苍天”。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天神时挑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秆上部的、长约一尺的节间部位做“天神灯(Jola)”的灯心。

(3)祭祀火神在远古蒙古族也崇拜火。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火神时用的植物有6种灌木或半灌木,以及几种针茅属(Stipa)植物(表5)。其中选择家榆做祭祀火的火源或火种;用具有芳香气味的沙地柏的火“消毒”或“清洁”祭火用的羊胸。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其它各种祭祀活动中选沙地柏做祭祀火的火源;选择秋季收集叶已凋落的冷蒿笔直茎做Jola(意为“神灯”)的灯心。另外,冷蒿也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的神奇的植物。

(4)装饰敖包蒙古族选择生命力旺盛的、枝叶茂盛的灌木作为敖包的Sagsagai,意为“树蓬”。在鄂尔多斯高原有4种灌木被蒙古族挑选为做敖包树蓬的植物(表5)。鄂尔多斯高原沙区蒙古族挑选乌柳(Salix cheilophila)、西部阿尔

(

Cotoneaster mongoli-cus)(C.soongoricus)做敖包的树蓬。另外,有些地区的敖包是挑选河柏做树蓬。

3.3.2鄂尔多斯蒙古族崇拜的乔木和生物多样性

蒙古高原的主体是广阔无垠的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在自然状态下除了森林草原亚带以外的草原和荒漠带上没有森林的发育和分布。但是不乏在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区会出现形状古怪、苍劲挺拔的乔木或散生的树木。蒙古族认为,散生在草原上的树木尤其是常绿树木是特殊的、不可侵犯的,进而崇拜她们、保护她们(表6)。矗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黄土丘陵上,具有1004年生长历史、树高27m、胸径1.5m、郁郁挺拔的油松王和其西边的生长近500年的杜松(1979年中国林科院测定),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据。

还有一个方面的例子是,现在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丘陵上很多零星分布的杜松、分布于乌审旗东南部的杜松残遗林,以及阿尔巴斯山陡峭的山崖上的杜松树,都是在蒙古族的观念“常绿树是特殊”的这个自然崇拜文化的保护下得以保留,见证和反映着鄂尔多斯高原曾经的生物多样性(表7)。

表6鄂尔多斯蒙古族崇拜的树种

Table6Tree species worshiped by Ordos Mongolian 常绿树Evergreen trees落叶树Deciduous trees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杜松Juniperus rigida

家榆Ulmus pumil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沙棘Hippophe rhamnoides、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

表7鄂尔多斯高原残遗的杜松林群落特征

Table7Characteristics of Form.Juniperus rigida in Ordos Plateau

总盖度Coverage(%)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

乔木层杜松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灌木层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

鄂尔多斯小檗Berberis caroli,单瓣黄刺玫Rosa xanthina

f.normalis,葱皮忍冬Lonic era ferdinandii

草本层45~70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达

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糙隐子草Kengia squarrosa,赖草Leymus secalinus,百里香

Thymus mongolicus等33种

663云南植物研究30卷

3.3.3鄂尔多斯蒙古族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和生物多样性蒙古族崇拜植物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寺庙周围树木的崇拜。蒙古族宗教文化对植物资源的保育起着重要作用(陈山等, 1996)。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崇尚自然万物有灵,常常把自然事物本身同神灵等同看待,因而对待自然往往是爱护有加(麻国庆, 2001)。到了16世纪末,藏传佛教在蒙古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唐吉思,2004)。“因果法则、慈悲心怀、对整体性的把握、调和的原则”等佛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民维护与自然的平衡(麻国庆,2001)。蒙古族崇拜寺庙树木和保护寺庙林的传统文化中既有萨满教的成分,又有佛教文化成分。

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准格尔旗境内的阿贵庙附近有一片残遗的杜松林(Form.Juniperus rigida)。它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带自然植被的片断,它得益于在那里有了名为“A-gui(意为“山洞”)”的庙而从古代保留到现代(陈旭东等, 1999)。

2006年作者在成吉思汗陵北面丘陵发现了一片稀疏的野生文冠果林Form.Xanthoceras sorbi-folia。拜访自幼小在成吉思汗陵从事传统祭祀活动的老人Gardi(93岁)后得知,这是在成吉思汗陵的保护下逐渐恢复起来的野生林。这也是蒙古族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贡献。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周围的沟谷中被雨水冲出来的粗壮的杜松和油松等古树残骸以及80年之前的Qanghog Gol南侧的Hana-in Mangha上的柳叶鼠李林的分布(宝?巴音,2005)能够间接地证明这片稀疏的文冠果林的自然性。

4讨论

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明却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没有造成各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而且把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草原留给了我们当代人(清格尔泰,2001)。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面镜子,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利用(裴盛基,2002;龙春林和裴盛基,2003)。通过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研究,证实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育和持续利用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现在稀疏地遗留在阿尔巴斯山常险峻的陡坡或悬崖上的杜松树,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非常稀疏的蒙古扁桃,只在靠近古长城附近地方的丘陵上偶尔能见到的酸枣树(Ziziphus jujube var.spi-nosa),乌审旗图克苏木境内的稀疏柳叶鼠李反映着鄂尔多斯高原曾经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赵肯堂,1982;陈昌笃, 1983;张新时,1994)。蒙古族树木崇拜文化不仅是对植物资源的保育,而且为动物资源的生息创造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草原上矗立着的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树木及森林是各种鼠类的天敌猛禽和蝗虫天敌———各种食虫鸟类筑巢、停息和观察、寻找捕猎对象的良好场所。鄂尔多斯高原鸟类有64种(张永让等,1983)。

不同民族的人民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与方式形式多样,不仅深刻地影响或造就了该民族的文化,而且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保育与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张新时,1995;Rao, 1996;裴盛基,2003)。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早期人类生态学观念,有利于保育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裴盛基,2002, 2004)。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敖包是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具有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阿尔巴斯山是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自然保护区。至今遗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古老的、原始的、残遗植物物种及其群落是受恩于乌仁都喜敖包和蒙古族敖包文化。这是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要素为现代干旱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特征科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整体(Sinha,1996)。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的研究反映出民族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可以为推测和恢复阿尔巴斯山生态环境在遭受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破坏之前的稀疏的森林植被特征。这是符合鄂尔多斯高原植被演变的历史(史培军,1991)。

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张新时,1995;马克平和钱迎倩,1998)。

763

3期满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文化塑造着环境,不仅决定着个人或集体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而且改变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Arizpe,1996)。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基于保育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直接保护了生态系统,间接保护了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这种间接的保护反过来作用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育,是一个起到良性循环的文化。相比起来,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中直接保护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作用都较为明显。在空间尺度上,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比植物崇拜文化更较大范围上对生物多样性起保育作用,而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则以个体或一个群落为中心。

利用原住民知识及其传统文化来促进现代生物多样性保育是完全有可能的(陈三阳等, 1993),如何恢复和保护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原住民知识和民族文化是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内容(王建华等,2000)。蒙古族游牧文化是继承和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适应于草原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的文化,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有利于保育和持续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文化。鲁迅先生在19世纪初即已提出,如果将科学与宗教、文学,理性与非理性截然对立起来,会影响科学本身的发展。因此,草原生态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急速的今天,应该重视和发掘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研究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积极要素,应纳入到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中。

致谢:在野外调查工作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医生、喇嘛和多位老人提供了敖包文化和自然崇拜文化原始资料;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黄永梅博士提供部分样方数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山研究员给予指导;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格日勒图老师确定部分脊椎动物的学名;野外调查工作也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德木图和乌云额尔德尼的热心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85.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办公室,1987.伊克昭盟地名[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史培军,1991.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山,1984.应该重视“民族植物学的发展”[A].见:东北,内蒙古三省一区植物学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C].辽宁省植物学会,吉林省植物学会,黑龙江省植物学

会,内蒙古植物学会编印

宝?巴音,2005.鄂尔多斯人的保护生态习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蒙古文)

宝贵贞,2007.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杨勇,2000.鄂尔多斯草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赵允卿,2005.东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麻国庆,2001.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

):52—

57

清格尔泰,2001.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A].见:刘钟龄和额尔敦布和主编.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傅万有,王文元,2003.神秘的鄂尔多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赛音吉日格拉,1994.民族[A].见: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4卷)[M].北京:现代出版社

彼得洛夫МП,1962.中央亚细亚荒漠地区的植被及其分布

[A].见: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治沙研究(第四号)[M].北

京:科学出版社

Arbinbayar,Narson S,2004.Ordos Mongolian sacrifices ceremony(in Mongolian)(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M].Hailaar:Inner Mongo-lia Culture Press

Arizpe L,1996.Culture and Environment[J].Nature&Resources,

(1):1

Chen CD(陈昌笃),1983.Vegetation and Plant Resources[A].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of Peking University et al.(ed.)Natural Conditions and its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Mu Us Sand-land[M].Beijing:Science Press

Chen Sh(陈山),Bao Y(包颖),Manliang(满良),1996.Mongolian culture and nature conservation[J].Environ Conserv Inner Mongo-lia(内蒙古环境保护),(2):16—19

Chen Sh(陈山),Manliang(满良),Jin Sh(金山),2000.Ethnobo-tanical Research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A].Li CS(李承森) ed.Advances in Plant Sciences(植物科学进展)(Vol.3)[C].

Beijing: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and Spring-Verlag Heidelberg,245—251

Chen Sh(陈山),Nonnaizab(能乃扎布),Qi BY(齐宝瑛)et al., 2002.Biodiversity and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Territory[A].In:Chen Sh(陈山), Khasbagan(哈斯巴根),ed.Ethn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蒙古高原民族植物学研究)Vol.1[C].Huhhot:

863云南植物研究30卷

Inner Mongolia Education Press

Chen Sh(陈山),Tian RL(田瑞林),2001.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and grassland environment[A].In:Liu ZL(刘钟龄),Erdeneb-ukh(额尔敦布和),ed.,Nomadic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M].Huhho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Chen Sh(陈山),Sarangerel(萨仁格日勒),1985.A glimpse of eth-

nobotany[J].Plants(植物杂志),

10

—11

Chen

SY(

陈三阳),

Pei SJ(

裴盛基),

Xu JC(许建初)

,1993.

Tra-

ditional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attan

resources by Hani peo-

ple

in Mengsong,

Xishuangbanna,Yunnan[J].Acta Bot 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3):285—290

Chen XD(陈旭东),Dong XJ(董学军),Chen ZX(陈仲新),1999.

Shrub diversity and its restoration ecology in the Ordos Plateau sand-

land[A].In:Ma KP(马克平),ed.,Ecosystem Diversity in Key

Areas of China(中国重点地区及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M].

Hangzhou:Zhe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Chen XD(陈旭东),Wang QS(王庆锁),Chen ZX(陈仲新),1995.

Advances i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its present statues in Ordos

Plateau[A].In:Qian YQ(钱迎倩),Zhen RD(甄仁德),ed.

Advances in Biodiversity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C].Beijing:China Science&Technology Press

Conklin HC,1954.An ethnoecologieal approach to shifting agriculture.

In:Transactions New York Academy of https://www.doczj.com/doc/6f12227704.html,A133—

142

Desmann RF,1990.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A].In:Oldfield ML,Alcorn JB(ed.):Biodiversity:Culture,

Conservation,and Ecodevelopment[M].Boulder-San Francisco-

Oxford:Westview Press

Dong GY(董光荣),Li BS(李保生),Gao SY(高尚玉)et al.,

1983.The Quaternary ancient ecolian sands in the Ordos Plateau

[J].Acta Geograph Sin(地理学报),(4):341—347

Glowka L,Burncoise-Guilmin F,Synge H et al.,1994.A guide to the

conserva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M].IUCN,Gland and Cam-

bridge

Grubov VI,1999.Plants of Central Asia Vol.1[M].New Hampshire:

Science Publishers

Khasbagan(哈斯巴根),2002.Ethnoecology and its research signifi-

cance in Ejina[A].In:Chen Sh(陈山),Khasbagan(哈斯巴

根),ed.Ethn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蒙古高

原民族植物学研究)Vol.1[C].Huhhot:Inner Mongolia Educa-

tion Press

Li B(李博),Niu JM(牛建明),1990.Vegetation of Ordos Plateau,

Inner Mongolia[A].In:Li B(李博),ed.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tudy of Ordos Plateau of NeiMongol Province(鄂尔多

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M].Beijing:Science Press

Liu AZ(刘爱忠),Long CL(龙春林),1999.Advances in Ethnobota-

ny[A].In:Li CS(李承森),ed.Advances in Plant Sciences(植

物科学进展),(Vol.2)[C].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

jing and Spring-Verlag Heidelberg

Liu SR(刘书润),1990.Flora of Ordos Plateau,Inner Mongolia[A].

In:Li B(李博),ed.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tudy of

Ordos Plateau of NeiMongol Province(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

环境研究)[M].Beijing:Science Press

Long CL(龙春林),Li H(李恒),Dao ZL(刀志灵)et al.,1999a.

Ethnobotanical studies in Gaoligong Mountains:Ⅰ.the Lemo People

[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131—136

Long CL(龙春林),Taku Abe(阿部卓),Wang H(王红)et al.,

1999b.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ra-

ditional culture of jinuo society in S Yunnan,China[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2):239—248

Long CL(龙春林),Pei SJ(裴盛基),2003.Cultural diversity pro-

motes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

Ma KP(马克平),Qian YQ(钱迎倩),1998.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J].Chin J Appl Environ Biol(应用与环

境生物学报),(1):95—99

McNeely JA,1993.Diverse nature,diverse culture[J].People and the

Planet,11

McNeely JA,1995.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cul-

tural diversity[A].In: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genous

Peopl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C].Zurich

McNeely JA,2000.Cultural factors in conserving biodiversity[A].In:

Xu JC ed.,Links between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 congress[C].Kunming:Yunnan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Maheshwari JK,1983.Development in ethnobotany[J].J Econ Tax

Bot,(1)

Manliang,Zhang XS,Suriguga,2007.The ecological importance of Or-

dos Mongolian“O-Boo”culture and worship culture for plants[A].

In:Organization Committee of EcoSummit2007.Ecological complex-

ity and sustainability abstracts of EcoSummit2007[M].Beijing:

Ecological S ociety of China&Elsevier

Niu F(牛峰),1999.Ethnoecology and continuative development[J].J

Lanzhou Univ(Soc Sci)(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4—58

Pei SJ(裴盛基),2002.Bio-cultural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of west-

ern China[J].J Graduate School Chin Acad Sci(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学报),(2):107—115

Pei SJ(裴盛基),2003.Ethnobotany:development dynamics of the dis-

cipline and prospects[J].Acta Bot Yunnan(云南植物研究),

Pei SJ(裴盛基),2004.Ethnobotany[A].In:Chen CM(陈重明)et

al.,Ethnobotany and Culture[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Rao RR,1996.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role of Ethnobiologists[J].Ethnobotany,14—24

Sinha RK,1996.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indigenous people es-

sential for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A].In:Jain SK ed.

963 3期满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Ethnobotany in Human Welfare [M ].New Delhi :Deep Publications Tang JS (唐吉思),2002.Influence of tibetan Buddhism upon folk reli -gions of Mongolians [J ].J Northwest Univ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

—101

Tang

JS (唐吉

思),

2004.Influence

of tibetan Buddhism

upon Mongolian

religious belief

[J ].J Northwest Univ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7—62,91

Xu ZF (许再富),Liu HM (刘宏茂),1995a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Indigenous Botanical Knowledge of Dai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A ].In :Qian YQ (钱迎倩),Zhen RD (甄仁德)ed .Advances in Biodiversity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 -versity [C ].Beijing :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Xu ZF (许再富),Liu HM (刘宏茂),1995b .Palm leaves Buddhism

sutra culture of Xishuangbanna Dai and plant diversity conservation [J ].Chin Biodivers (生物多样性),(3):174—179

Wang JH (王建华),Xu JC (许建初),Pei SJ (裴盛基),2000.Study

on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diver -sity in Mengsong Hani Community ,Xishuangbanna [J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2):36—41

Wang JN (王金妞),2005.The Taxonomical Study of Oxytropis DC .in

Inner Mongolia [D ].Huhho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Wilson EO ,Francis M P ,1988.Biodiversity [M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Zhang XS (张新时),1994.Principles and optimal models for develop -ment of Mu Us sandy grassland [J ].Acta Phytoecol Sin (植物生态学报),(1):1—16

Zhang XS (张新时),1995.Notes on Biodiversity [A ].In :Qian YQ

(钱迎倩),Zhen RD (甄仁德)ed .Advances in Biodiversity Re -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National S 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C ].Beijing :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Zhang YR (张永让),Xing LL (刑莲莲),Yang QS (杨贵生),198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birds in Ordo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Intramongolica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5—53

Zhao KT (赵肯堂),1982.Preliminary notes on mammals of Ordos Pla -teau ,Inner Mongolia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Intramongolicae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7—86

Zhu ZY (朱宗元),Ma YQ (马毓泉),Liu ZL (刘钟龄)et al .,

1999.Endemic plants and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alashan -ordos biodiversity center [J ].J Arid Land Res Environm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16

073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30卷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特点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特点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团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面很长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头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联约五寸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手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哲。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又说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黄色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汉服宽大,袖子也较长。便服没有穷富之分,但衣服的质料却因贫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着用,夜间还可当被子盖。腰间带子一束可长可短,骑乘、行走、带东西部很方便。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B12历史韩慧娟121003120 【摘要】敖包祭祀是北方草原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承载着草原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需求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祖先的崇拜之心。世纪中后期"祭祀敖包的习俗曾一度衰落,自世纪后期以来"这一传统又开始复兴。如今,敖包文化成为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敖包祭祀的含义、起源、以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为例介绍传统仪式与现代仪式、变迁与发展几方面来阐述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统的发展。 【关键字】内蒙古;敖包祭祀;发展 敖包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象征着祖先或神的位置,世袭传承祭奠,并形成了极强烈的信仰。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祭祀文化中最能体现蒙古人保护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生态理念,最能充分地表达蒙古人对万物和谐、生态平衡、人畜兴旺的祈盼,是数千年来蒙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沿习传承至今,在当代更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敖包的含义及起源 敖包,也译作“脑包”、“鄂博”,蒙古语意为凸起的堆子,是指具有祭祀文化含义的山峰或在地形高处用石块堆集而成的堆子。就“敖包”这个词来说,有“堆”的意思,还表示“群”、“众多”。敖包祭祀起源于蒙古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最初的原型为祖先或萨满的坟墓,产生于氏族社会,其思想根源是万物有灵论,是古老的萨满教观念的具体体现'随着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产生新的种类,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以民俗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敖包祭祀文化,敖包祭祀有其明确的祈雨功能,还有祈祷征战胜利的含义。 早在公元3世纪,于蒙古高原崛起的匈奴人率先跃上马背的同时,草原上祭拜大自然的敖包也随之形成。敖包祭祀是蒙古人萨满信仰的一种集中体现,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蒙古人的祭祀风俗,但是这种祭祀风俗却不是蒙古人所特有,而是北方草原民族一贯采取的方式,无论从建筑形制上还是从祭祀上,都可以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因素,而且其原始形态或“原始敖包”的形制和祭祀,至少可以追溯到匈奴人时期。无论蒙古族的敖包抑或藏人的嘛呢堆,均来源于各自的较早期信仰——萨满教和苯教。正如江上波夫在《匈奴的祭祀》一文中说,“在北亚、中亚的狩猎民之间,广泛存在着竖树枝,于春秋某时期'以乳酪或酒浇灌其上,或悬牺牲肉,绕其周匝'以祭天地之风俗”。也就是说,敖包祭祀是众多北方草原民族共同拥有和传承的一种宗教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 二、敖包的分类 根据敖包祭祀者的构成,保留至今的敖包可以划分为会盟敖包、盟旗敖包、贵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村落敖包、纪念敖包、人物敖包、寺庙敖包、妇女敖包、儿童敖包、盗马贼敖包、标志性敖包等等;按照敖包的建筑材料,可划分为石头敖包、柳条敖包、木材敖包、沙堆敖包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砖砌敖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前两类;按照敖包的堆数,又可分为前堆敖包、三堆敖包、七堆敖包、十三堆敖包等,规模最大的达到五十九堆敖包。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五年级国际化教育方案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学校也渗透了国际化教育。 中国有个老说法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西方人则建立了‘女士优先’的习惯;中国人倡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一岁之首,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西方基督教发达,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西方人最看重的是圣诞节。”这些小到生活习惯,大到节日信仰的种种差别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习俗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别之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班对西方文化习俗知识大致包括称谓习俗、交谈习俗、餐饮习俗和节日介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其活动方案如下:(一)称谓习俗介绍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Mr.”多用于对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用于不密切的关系。如Mr. John Smith或Mr.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或史密斯先生)。而Mr. President(总统先生)和Mr. Chairman(主席先生)则是与职称连用。“Mrs.”主要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和其丈夫的姓氏或婚礼后的姓名连用,如Mrs. Jones(琼斯太太)或Mrs. Mary Jones(玛丽·琼斯太太)。“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语,语气正式,关系一般。在英国的学校里,学生对女教师通常称小姐,如Miss Brown(布朗小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有一种称呼:人们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妇女,包括年龄大的妇女,开始用小姐相称。这种现象反映了女人喜欢自己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英语中近年还出现了另一个对女性的敬称词,就是“Ms.”(女士),它是“Mrs.”(太太)和“Miss”(小姐)合成而来的。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会显露婚姻状况,但男士的称谓语Mr.则没有这一层意思。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语时,是和妇女本人的姓名或姓连用,不与婚姻状况联系。尽管仍然有争议,但它已被广泛使用,常见于社交、新闻媒体、公务活动及函件往来。但在不清楚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这种称呼是最恰当的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常见的称呼英语教师的称呼就是“Ms.”,如“Ms. Zhang”。(二)交谈习俗介绍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 作为蒙古萨满教基本要素的祭礼仪式,由礼仪的主持者、祭祀场所、祭祀器物、仪式活动和仪式活动中祀神的语言等因素构成,其中由仪式主持者"博"(男)或"依都干"(女)所创作诵唱的把神的语言,即是萨满教的祭词、神歌。蒙古族文学界一般将萨满教条词、神歌称作"萨满教诗歌",这一概念基本是按照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体裁分类所作的概括。从原始文化的观点看,远古的萨满教祭词、神歌是萨满教祭礼活动中萨满和神灵交流思想的语言,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宗教的,审美是宗教的附属部分,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所以,准确地说,萨满教祭词、神歌是宗教、审美等多种原始文化的一种混合物,我们这里只是从审美方面研究其文学性。 策·达木丁苏荣在他所编写的《蒙古文学史》第一册中说,蒙古萨满教诗歌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作品。从流传到近现代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看,这种概括有一定的正确性。 口头传承的祭词、神歌种类齐全,数量很多,无须多说。在口头传承的同时,确也有一部分较早记录的手抄作品书面传承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记录成吉思汗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据《成吉思汗祭奠》一书的作者考述,《金书》最早有元代大都的抄本,还有明代阿拉坦汗宫中的抄本,清代康熙三年、六十一年的抄本,乾隆三十一年的抄本等。另外,在清代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斗争中,一些喇嘛高僧书面改写了一部分萨满教祭词、神歌,如十八世纪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莫尔根庙活佛罗桑丹毕坚赞留下的基本属于萨满教性质的十几篇祭词等,应该属于书面作品。这一小部分作品划入书面文学的范围是可以的。但是,正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所唱: 没有字的经, 职工是我的师傅传授。 没有书的经, 是我的师傅教授。 没有纸的经, 是我的师傅面授。 属于自然宗教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基本为师徒口口传授,具有口传文学的性质。 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区分,萨满教祭词、神歌虽然属于宗教文学,但原始宗教属广义的民俗范畴,萨满教祭词、神歌和民间文学又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但表现在萨满教祭词、神歌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而且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萨满教词、神歌向民俗民间文学的转化。蒙古民间文学中从萨满教祭词、神歌转化而来的祝赞词、风俗礼仪歌,特别是早期转化的祝赞词、风俗礼议歌的萨满教祭词、神歌,不但具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而且具有群众性,我闪都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至于本章所写的宗教礼仪中由仪式主持者萨满诵唱的祭词不达意、神歌,应属宗教文学、宗教诗歌的范畴。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 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1】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2】 (二)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中西方节日差异比较英文论文11

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摘要:节日是世界各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同国家的节日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旨在讨论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以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与情人节;对比研究 Abstract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so different 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someon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iming to promot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estivals; culture differences;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Christmas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and the Halloween;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s Day 1. Summary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festival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little in common. As a matter of fact,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serve as an intriguing window into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and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all reflect their cultural contrasts. First of all, the nam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an indication of their totally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China, many of our festivals are connected with season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New Year's Day, the Spring Festival, Qingming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Chongyang Festival and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are all examples. Take Duanwu Festival, for instance. Except for the explanations to honor the great poet Quyuan, many folk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summer solstice and people's worship of dragons. In the fifth lunar month, crops begin to grow quickly. Obviously water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in ancient China, dragon was believed to be the god in charge of water.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people raced dragon boats to please the god and offer him Zongzi. In this way, they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for agriculture. As regards Chongyang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it is in the golden harvest season. All people are in great enjoyment of the exciting harvest. So we can see China has been a big country of agriculture since along time ago, and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Now let's see the origins of the western festivals. More often than not, we find the appearance of religion, especially Christianity. There are New Year's Day, Epiphany, Saint Patrick's Day, Good Friday, Easter,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They are all connected with religion. Good Friday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Easter is to commemorate Jesus’ resurrection and Christmas is the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 We can see western festivals are covered with a strong color of religion. What's more,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embody their different values. In China, we pursue health, union, and harmony. Food is a main subject for the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敖包的文化价值

敖包的文化价值 ——以鄂托克敖包为例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 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对草

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地方之一。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诸如成陵祭祀,苏力德祭祀,敖包祭祀以及成吉思汗八白室、白骏马、阿拉担嘎达苏(金马桩),夏季祭典等宫廷和民间祭祀,祭典较完整地延续至今,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敖包祭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它地区相经比较,鄂尔多斯的敖包和敖包祭祀无论数量、种类,还是保存、恢复状况都是首屈一指的。据阿日宾巴雅尔,曹纳木编著的《鄂托克敖包》一书,在鄂托克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近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是内蒙古地区敖包数量最多一个旗。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和一面镜子。透过敖包,可以看到该地区文化的今昔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鄂托克敖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较多、较全。大至有行政区域性质的旗敖包、哈喇敖包、驿站敖包、村落敖包、官员敖包;有佛教性质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部族、氏族性质的部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边界地界性质的边界敖包、标志敖包和诉祷牲畜平安繁生的五畜敖包、镇邪敖包、泉水敖包;祭祀神灵、旗纛的天神敖包,龙神敖包、苏力德敖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英雄敖包、纪念敖包及妇人祭祀的可敦敖包(夫人敖包)等不同性质、特征的敖包。鄂托克地区拥有如此多数量和种类的敖包,应与其历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是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和陵寝的达尔哈特部族的后人。约在13纪世中叶起开始驻牧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长生天的礼赞

长生天的礼赞 ---关于蒙古族文化调研报告“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

实践队成员: 理学院应用数学陈思明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萨妮其日 理学院应用数学刘心 理学院应用数学范丽爽 机电院安全工程吕塬 汉语言文学王毅 实践内容: 草原文化调研:敖包文化调研,马文化调研,蒙古族饮食文化调研草原禁牧效果调查 那达慕大会志愿服务 实践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教育局

长生天的礼赞 ---关于蒙古族文化调研报告 理学院萨妮其日 摘要: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调研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向更多的人展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奇葩。鉴于内容范围较大,我们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敖包祭祀礼仪、蒙古族马文化、蒙古族茶食文化。地点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这是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个纯牧业旗县,蒙古族聚居地。实践为期十天,我们通过深入走访当地牧民,参观鸿格尔敖包、哈音海尔瓦庙,查阅记录珍贵文献资料,申请参观政府特设博物馆等形式展开实践活动。 关键字:内蒙古地区敖包文化马文化平安和谐持续发展 蒙元文化、镶黄旗、鸿格尔敖包、元上都、那达慕大会聚焦了今年暑假所有的关注,是我们“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不断努力的目标。2011年7月20日,我们“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展开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政府、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预期实践任务,现整理蒙元文化调研成果分类述之: 敖包祭祀礼仪 关于蒙古族祭祀敖包有广泛的内容,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祭祀礼仪,难以一一详细叙述。我们通过走访镶黄旗境内的鸿格尔敖包、哈音海尔瓦庙,后期考察鄂尔多斯地区敖包祭祀现状,搜集各方资料,终于较系统的总结了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 第一、敖包的起源和发展: 蒙古族人民自古生长在广袤的大草原,草原赋予他们博大的胸怀。喜好广阔、冲上蓝天的蒙古族人民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垒砌石块砖瓦、堆积成捆柳条以形成不同形式的敖包。 那么,敖包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呢?经过我们的多方考证,认为这要追溯至13世纪末,从藏传喇嘛教萨迦派的红教逐渐影响蒙古族人民直至16世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 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