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坤 林散之书法的韵格与逸境

朱坤 林散之书法的韵格与逸境

朱坤 林散之书法的韵格与逸境
朱坤 林散之书法的韵格与逸境

分类号:J292.27

单位代码:10452

本科毕业论文

林散之书法的韵格与逸境

姓名朱坤

学号 200413140626

年级 2004

专业美术学(书画)

系(院)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刘希龙

年月日

摘要

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草书,若论气势,不及于右任、毛泽东;在形质性情的韵格上,枯含雾岚用墨、天真的逸境上,林散之胜于右任、毛泽东一筹;林散之的前半生,落寞、孤寂与无奈愁肠使人心寒。在艺术界,林散之是大器晚成,也可能正是由于他的经历和功力的积累,才使得林散之草书的韵格与逸境高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大家。

关键词:韵格;逸境;形质;性情

Abstract

Lin San is been rearded as “the contemorany saint of cursie script’’.Vigour being considered Lin San zhi’s cursive script is inferior to that of Yu Youren and Mao Zedong’s.However,when construction and spirit, a 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calligraphy and naturalness are involved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two .The first half of LinSanzhi’s full of lonelyness sadness ,and is faraway from being relognizd and by the art circle ,which give a sense of pity to the people toward him .But as the old saying goes ,late fruit keeps well .Li Sanzhi’s experience this .Maybe if is just his expeience and escalation art ability enable him to be a great master of temperamen beyond any one of else.

Keywords: Rhyme space;Form quality;Temperament

目录

引言 (1)

一、林散之生平、家世 (1)

二、林散之书法韵的品格 (2)

(一)功力中的韵 (3)

(二)学养中的韵 (4)

(三)形质、性情的韵 (5)

三、林散之书法逸的境界 (5)

(一)枯含雾岚的清逸 (6)

(二)用墨中墨相的逸 (6)

(三)天真、平淡中的逸 (7)

(四)玄虚中的逸 (7)

结语 (8)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11)

引言

林散之一生坎坷,年幼时家境衰败,四处奔波谋生。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走遍山川使自己对自然、绘画、人生感悟更进一步深化。正是因为他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的草书成就高于同时期任何一个书家。让得他赢得了“当代草圣”的美誉。

一、林散之的生平、家世

林散之(1898——1989),出生在江苏乌江镇的桥北三家板村,三岁时就非常喜欢画画,六岁时就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取名为三沃,后来改名以霖。喜爱读古诗文,并开始写诗。学书法以颜体.柳体为主,后来学习《兰亭序》。十二岁时的他已经能为村邻写对联。空闲时间,常常勾摩《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24岁时,他的老师张栗庵取“三痴”音相似而改为“散之”。

少年时代的林散之不但饱读四书五经、儒家名著,而且能作诗、写字、画画,为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1年,林散之的父亲不幸病逝,留下林散之孤儿寡母,此时的林家已经是一贫如洗,突来的变故使林散之过早地品尝到世态炎凉,同时也磨砺出他不向困苦屈服的性格。后来为了生计,他在家乡以教孩童为生,同时学习诗词书画。1016年,在大姐夫范期人家教书,自己学习欧、虞、褚、薛等名家,并跟从老师张栗庵学习古诗文及书法,也有机会读到张家数万卷藏书,书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眼界大开。

1920年,林散之在后宅山地盖了三间茅屋,取名为“散木、三房”,1925年改名为“江上草堂”,四周种植了翠竹芭蕉花果林木,教书之外,便以诗会友,研究学习书画,舞拳弄棒。这是十分普通的中国乡村文人的耕读生活。

1929年,经老师张栗庵介绍,林散之赴上海从师于黄宾虹先生学习山水画,后来进入昌明艺专。这对林散之的艺术人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年近古稀的黄宾虹先生当时是“神州国光社”《艺观》杂志的编辑,发表出版过大量有关画史的画传、画法、画评以及书法篆刻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加上他高尚的人格,在画坛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兼任上海中国文艺学院和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的职位。林散之从黄宾虹那里学到了十分有用的“七墨法”和“五笔法”,从此改掉了多年的不良习惯,走上了攻读研习书画艺术的正确道路,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为艺为人的道理。

林散之得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在1934年春自己北上进行万里游,先后登临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穿过陕西常年积雪的太白峰,翻越剑门左道,领略了蜀中“峨眉天下秀”和“青城天下幽”的美景,接着渡过长江三峡,爬上了匡庐,饱览了名山胜水。并沿着开封、洛阳、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继续观名胜古迹,以书、

诗、画会友。八个多月的北游,行程16000里,画画稿800余幅,写诗近200首,可以看出林散之对艺术的执着和痴爱。可以说有点像当年的玄奘,取不到真经不罢休。后来林散之写了“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这首诗。假如没有那种朝圣取经般的虔诚,就不会有独自游览名胜古迹的遵外师造化。眼界大开,这也是促成林散之人生与艺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1937年,林散之与好朋友邵子退等一起游黄山,再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画画稿数十幅,对自然、绘画、人生的禅悟与净化在每次修行中深化。1963年66岁的林散之受到傅抱石器重,将他调入南京中国画院开始了书画艺术的人生历程。

1973年,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对日文化交流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刊登了林散之的《东方欲晓》草书条幅,得到了启功、赵朴初的高度评价,当时启功还向林散之的作品三鞠躬,表示佩服。赵朴初先生说:“请带我向林老致意,倘能赐予墨宝,朴初不胜感谢。”从此林散之的名字在书坛上大振。林散之草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便获得了一片喝彩。也是因为这次在国内的公开亮相也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林散之在书坛的知名度。

二、林散之书法韵的品格

中国书法的艺术审美,一直有魏晋风骨,晋人尚韵

的说法。韵,在笔墨技术上,应指的是一种审美。落实

在精神上,就是人文与艺术的融合。六朝谢赫论“六法”

中有气韵生动的说法,气韵指向山水、花鸟,与笔墨有

关。古人提出“王维笔墨婉丽、气韵高清”。①高清应该

是说用笔用墨晕染所显现的平淡、自然、高雅;层次分

明的视觉审美效果。张彦远对“气韵生动”含义提出了

它的观点:“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彦

远试论之日古之画,或遗其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于俗

人道也,今之画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

形状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

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

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

迹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

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攻画多善书。”②古人有书

画同源的说法。韵在书法中的技术运用中与用笔用墨用

水有关。韵与中国书法审美中带给人的清、润、鲜丽的审图1《林散之自作诗一首》

图2《卜算子·咏梅》 美视觉。林散之的清水、淡墨、宿墨种种方法的运用,极好的表现出清、润、鲜丽的美感。功力是笔墨的坚实后盾,与韵亦有关。

(一)、功力中的韵

于右任的碑帖融合最终以草书为自己的书法归结,晚年投入全部精力在草书标准化

运动,沈尹默的碑帖结合,最后归于“二王”行草。

谢无量取法魏晋,碑帖融合,最终走向天真的“孩儿

体”。林散之的碑帖互融,最终创造了草书大师的神话。

林散之早年从事书法学习,对汉碑唐楷所下的功

夫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从唐颜真卿、柳公权入手,

上溯汉代隶书,再到二王明清诸家。其中唐楷以颜柳

为主。魏碑汉碑中的临习的有《张猛龙》《张黑女》《崔

敬邕》《孔宙碑》《张迁碑》《礼器碑》等数十种碑刻。

林散之对唐楷汉碑不仅在早期时临写而且陪伴他终

生,不离左右,因为太专注、太用工,日课不辍,并

且临习的量很大,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林散之曾说:“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必回

头,苦习20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晓,如呆子一

样,把汉人主要碑刻一一临摹。不求人不知,只求自

己有领会就行了。要在五更后起身写字,悬腕一百个

分书写下来,两臂酸麻不止,内人在床上不知”。

林散之行书曾经临摹过李北海、米芾、董其昌、

祝允明、王铎诸家,上追二王阁帖,求魏晋风骨,崇

尚韵的高格。

林散之草书学习“二王”之后,最后倾心于怀素、

王铎。尤其对王铎的用墨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以王铎“涨墨”为基础上,融入了他的老师黄宾虹山水画中的“以水破墨法”,开创了自己创作风格中的“水墨相溶”程式——这是林散之在书法创作中对“用墨”的最重要贡献。但从师而又别于师,取法于王铎而又独具一格。就用墨而论,林散之发展了古人的墨法又不逊于古人的“涨墨”。

除“水墨相溶”外,林散之对草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渴笔枯墨的运用。林散之主张虚实相生,既不是一味浓,也不是一味淡,而是变化莫测,一任自然。他认为:“磨墨欲浓,破清水用之则活”用陈旧退去火气的好墨研磨并且到浓,然后用含有一定水分的

长锋羊毫蘸浓墨而后再蘸些清水书写,浓墨因清水的滋润而不粘不滞,苞润浑厚。由开

始的涨墨逐渐过渡到枯笔,以致最后笔上墨水要干,还要振动笔杆用笔根之墨以内力蹭出几个字来,这种由极浓至极枯,极湿到极干的变化,形成“将浓虽枯,带燥方润”的效果,使得线条出现一种朦胧美,这样也增加了线条的节奏感,林散之枯笔的运用不同于张旭、怀素、又与傅山、徐渭、王铎有区别,精妙在于枯含烟岚、润带风骨。林散之六十岁以后转向草书,他的回顾学术过程中说:“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经成之者,张、宾虹师也”。

六十岁以后学习草书成为一代大家,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林散之却成功了。历代草书大家在40岁左右成名,怀素《自叙帖》创作于42岁,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也创作于50岁左右,王铎56岁便创作出《草书杜诗卷》,而林散之60岁后才开始学习草书,这是书法史上草书大家中唯一的特例。1966年,因夫人去世,他悲痛过度,两耳失聪,这位拖着一只残手的老人,在晚年后竟创作出一幅幅佳作,将草书的发展,再一次推向高峰。

安徽省博物馆书论家老卉评林散之草书说:“林散之书法独步当代,所作行草为思白,觉斯后之第一个。或谓三百年来碑学大盛,有邓完白擅精篆隶,超古迈今,而帖学衰微,沉睡二百年后,至林散之崛起于今日。其书近香光,远接晋唐,结体俊逸而笔力苍健,渊源深远而面目全新……即明清以来诸名迹中非常不多见”。

林散之草书中的韵,是集合六十年碑帖兼融的功力,追魏晋风骨,“二王”余韵,以张旭、怀素、王铎草书的古典范本依托,而构筑了自己书法创作的高雅之韵。(二)、学养中的韵

历代书家阵营中,几乎找不出没有学问、没有修养的书家。“万里行程万卷书,博学精思复奚如。蚕丝蜂蜜诚良喻,岁月功深化镜初。”是对林散之草书成功奥秘的总结。以学问修养入草也是林散之成功的一大关键。

启功在《<江上诗存>序》评林散之:“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③林散之早年投师黄宾虹时,听从黄宾虹老师之教诲,立志“读万卷书,形万里路。”这与启功所评胸罗子史——即读万卷书,眼寓山川——即师造化相一致。把学问修养用于草书,使他的书韵灵动盎然,格调高雅脱俗,神妙到不可以猜测。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而侈谈书法,无异于痴人说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代名家,除了书法之外,在诗文、绘画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上都有深厚的功底。

唐张怀瓘《书断》中曾说:“深知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行。”④句中所指的神采,就是说书法中通过笔墨所体现出来的书卷气。这种生机活泼的书卷气,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学问功底是任何一个书家都呈现不出来的。

图3《自作诗一首》

到宋代尚意书风兴盛的时期,重人品、境界、学识修养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苏轼、黄庭坚等人更是大力提倡,推波助澜。苏轼说:“作家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⑤他反复强调人们要读书、增长见识、学习字外功夫。明董其昌《画旨》中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可学得处,读万卷书,胸中脱去尘波,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为山水传神矣。”⑥就是说气韵在本质上是作者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流露。韵便是一种活泼的生机气息,但这些必须从多读书多领悟大自然中获得。

林散之深深地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一生喜爱读书,不断写诗。林散之论书的超凡脱俗,领悟艺术之深邃,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在将近不惑之年时,登黄山、庐山、峨眉等祖国名山大川。步行万里游,访遍古迹胜境,与大自然做零距离亲和,师法大自然造化,写了许多的诗、画了许多画稿。如此厚实的前期积累,在他晚年的草书创作中汇集成了智慧的源泉,为他的草书走向天真平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

养。

(三)、形质、性情的韵

草书中的气与韵、气与势、韵与逸是互助互动的。草书中

的形质、性情与韵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林散之的草书在

形质与性情相生中见其韵。70岁前林散之草书对形质的关注比

较重,当然性情仍是第一位的,这在他草书作品中,可以窥见。

70岁或者说80岁以后,心迹的渐渐平静以及生命的绚烂在草

书中得到完好体现。草书作品中的书卷气息的悠闲,平淡的韵

味,就好像高天淡云,雨后的修竹,雾岚中的松柏。从心理学

角度看是人书俱老,归于平淡的表现,也是艺术家最后的归宿,

这应该是林散之“生天成佛”的逐步过程。客观上的原因是林

散之的右手因烫伤手术后改变了习惯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因此,对草书的形质的追求似乎淡疏了,而以一颗平常心写平

常之字,正是由此平常之心所写平常之字,才获得了意想不到

的至高境界——走向天真、平淡、玄虚之境界。

三、林散之书法逸的境界

说逸,会使人想到兰、竹的品格,想到白云、野鹤、流水

的悠闲自在。林散之草书即有这个境界,面对林散之草书,心

中会流露出淡淡的清凉,有恬静、轻松、愉悦之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词的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全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

以独论者在此。”⑥林散之草书也是以“逸”为境界。

清代碑学由康有为的倡导而兴盛,到民国时其余威仍不退,一直延续到当代书法创作。近现代书家的阵营中,多以北碑为旨归。即便是兼融南帖的书家,也大都以碑派的气与势为形质。康有为当然不用说,比起林散之来为前辈的有沈曾植、李瑞清、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等,与林散之齐辈的有沙孟海、陆维钊、胡公石、萧娴、游寿、高二适等。这诸多大家中,除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外,其他书家几乎都是以碑派书风为根本建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更有趣的是在近百年的书坛,能称得上草书大家似乎只有于右任、林散之、毛泽东三人。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中,在草书上能有突出贡献仅张旭、怀素、黄山谷、王铎等几人而已。

如果以逸的境界衡量,远了不说,就与于右任、毛泽东两位作为比较,便可以窥见到林散之的草书地位和价值。于右任的政治地位,自然是林散之无法望其项背的,从理论与传道的立场,于右任晚年致力于草书的标准化推行工作,试图将草书艺术性与实用性互融到——“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结果,但他没有获得成功。或许是因为时间必须有理论的先行作为支撑,局限了于右任的创作理念,导致了于右任的草书创作始终摆脱不了实用的情结。独体草书,是于右任对近百年草书后的重大贡献,他的草法完备,笔法精到,气势宏大,如果以气势看,林散之的草书便赶不上。然而,就以逸的角度看,林散之的草书为胜。毛泽东草书气宇轩昂,张扬着气吞河山的帝王之相。在对大草草法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毛泽东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于右任、林散之不及,即便是王铎也不一定能够胜出。他对大草结字的字法,字形的重构理念,远远胜出于右任,然而在雅逸,清逸审美风格看来,林散之却高于毛泽东一筹。

(一)、枯含雾岚的清逸

林散之与于右任、毛泽东草书的线条有着线质的区别。林散之草书线质中渴中带润,涩流露着柔,枯含雾岚,就像早晨露珠下的翠竹硬骨铮铮中有雨露的浸湿滋润。尤其是在渴笔,破锋的运用上在强调涩、枯、毛线质的效果中运用了柔、韧、筋的审美理念,提升了明清以后草书线质涩中柔韧、枯中带润的逸境。于右任,毛泽东草书线质在渴中带润,涩中有柔的这点上也稍逊一筹。

(二)、用墨中墨相的逸

书法作品中的墨相,只有唐代颜真卿将其发扬广大,尤其是颜真卿对黑的运用,在古代的书法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可能是颜真卿对用墨无意识的运用。但在对水的使用与融合上便少了许多风神。到了明清徐渭、傅山、王铎用墨的变化使作品审美构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感觉的刺激。尤其是王铎涨墨、渴笔、浓墨大笔,常有效的表现出了挂轴作品审美过程中时空的视觉转换。与王铎不同的是林散之将王铎的雄强、霸悍、把刚化为柔,把实化为虚,用水化墨,“水化涨墨”的效果,从作品中透出一种雅逸与清气,神

清气爽的效果,这得力于林散之的中国画修养。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老师黄宾虹山水画的“水墨之法”。郁郁勃发,苍翠葱茏,水墨交融,柔化雄强这是林散之的墨(水)的清雅;王铎的渴笔厚实,老辣而林散之的渴笔玄虚,充满生机;王铎的线条繁重,逆曲而林散之线性简洁,明快。王铎的线质老练敦厚,林散之的线质遒劲而柔韧。在气势上面,王铎远远高于林散之,而在雅逸与清逸方面,林散之更高出一筹。

(三)、天真、平淡中的逸

林散之草书中的雅逸与清逸,最后走向天真与平淡。苏东坡说:“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绚烂之极也”。⑦

天真平淡是一种境界,是渐老渐熟的境界,是绚烂之极的境界。以天真而论,这是心底孩童般的稚气。85岁以后,由于体力、精力的衰减以及功力的加深,林散之的草书更趋于清静祥和,脱尽浮躁之气,逐渐变得更加静寂,飘飘欲仙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化境,正是《书谱》中所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⑧的境界,是返朴归真的平淡天真。对这种天真林散之有诗写道:“误堕书城七十七,老来风格更天真。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

如果说艺术应有如同婴孩的童心、稚气、纯洁、单纯,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近现代书法,以天真稚气的“孩儿体”享誉书坛的两位大家:一个是巴蜀谢无量;另一个是山阴徐生翁。前者是从天真,后者是从稚气。谢无量从碑中体会到稚气,徐生翁追求碑中的金石气息。在形质上,谢、徐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表现孩童的天真稚气。与谢无量,徐生翁二位相比较,林散之的天真稚气似乎更是倾心于自然的流露,毫无造作的感觉,左右顾盼,跌宕起伏,浓淡干湿一一呈现,都是在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状态下被融合,就像韩愈形容张旭:喜怒、窘穷、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必于草书焉发之。

(四)、玄虚中的逸

晋书法崇尚韵味,尤其是韵中的“淡”,淡中的平常,淡中的玄虚,这也应该是魏晋书法的主流形态之一。魏晋以后,历代书法没有超出这种境界的。林散之的草书其线条出自于汉碑,线质遒劲,柔韧中多有含蓄,尤其枯含烟岚的枯笔线条,平淡中看到玄虚。

董其昌云:“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仰之玄味,澄练之功所可强人。妙处都不在,非学所可至也”.⑨

林散之的一生一直保持着一种纯朴天真,散淡宁静的天性。晚年的林散之,心迹平淡中的玄虚便由心底流露出来,滋润着他的童心稚气和他的书、画、诗。在这一方面与于右任、毛泽东、谢无量、徐生翁相比较,林散之便高出一筹的。

林散之最后的绝笔“生天成佛”。老人有佛心,曾经给他的孙女写过“多情佛心”条幅。林散之一生淡泊名利,在解放后做过地方官员为百姓却不辞劳苦,在人们心中是个好干部,好公仆。林散之一生坎坷,勤奋,对书艺探索不止。也是他对书艺的探索,使草书在韵味、逸境上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书家,成为王觉斯后的集大成者,被人们誉为“当代草圣”。

①荆浩.笔法记[C].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205

②张彦远.历代笔法记[C].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90

③启功.启功丛稿.诗词卷.中华书局.1999年,86

④张怀瓘.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64

⑤董其昌.画旨[C].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367

⑥苏东坡.东坡集[C].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128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M].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31

⑧苏东坡.东坡集[C].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128

⑨孙过庭.书谱[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29

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C].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543

参考文献

[1]林散之书法选集[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2]林散之书画选集[M].黄山出版社,1985年.

[3]20世纪书法家林散之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

[4]齐开义.中国书法全集·林散之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庄希祖.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6]陆衡.艺术大师林散之[M].古吴轩出版社.2000年.

[7]林散之研究会.林散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8]林散之书法集[M].古吴轩出版社.1997年.

[9]原郁.林散之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年

[10]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11]陆衡.林散之笔谈书法.[M].古吴轩出版社.1994年.

[12]陈振濂.中国书画篆刻品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3]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14]王冰.中国历代书法家系列—林散之[J].2007年.

[15]书法空间.近代书家—林散之[J].2007年.

谢辞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也意味着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在此,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希龙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文章结构的安排,从修改初稿到论文定稿,刘希龙教授不断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使我的论文不断完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在此我要向刘希龙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其次,感谢书法教研室全体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你们不仅传授给我专业知识,而且教会我如何做人。这进一步让我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同时感谢零四级书画班全体同学四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的支持和帮助。

年月日

楷书结构口诀(最全记录)

楷书结构口诀 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 左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喜吾娄安) 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下部 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 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 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易母力乃) 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 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 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 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 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 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 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 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上点 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方向 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7、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马鸟焉为)上部 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8、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左右 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9、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为使 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20、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万象 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1、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疏密 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2、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斯部红即)左部 占要位,右部让分厘。 23、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读蝶塘)右部高 左部,右占广天地。 24、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册再用甫)全为 字形美,参差而不齐。 25、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三羊量书)重者 不可多,字形美无比。 26、划少形又小,笔粗壮其力。(口弓日夕)虽小 不见小,然稀不似稀。

林散之草书《杜牧 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百度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03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整整10年过去了。2013年9月,林散之草书价格已涨到80,000.00元左右一平方尺,精品一平方尺在130,000.00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一张三尺条幅,少说也要300,000.00元以上。10年,林散之草书精品涨了15倍,还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这种情景,又有人在后悔:要是2003年多买几幅就发了。现在还能不能买?估计要下跌,因为涨

书法口诀

毛笔书法口诀 书法入门篇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兴趣酣足 笔法跳跃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 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 草诀百韵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庙与绿缘。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林散之论书

林散之论书 论书二首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 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 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

书法口诀全集

书法口诀全集 <="" span="">一、赞书法艺术好 书法历史很悠久条件充足多游览传统艺术不可丢观古迹来看大川书法艺术魅力大多看匾额和招牌美化环境全靠它欣赏碑帖和书笺又养心来又养身勤访书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寿交流学习和心得经常参观书画展书法浓厚信心足听看讲座和表演成功道路等着你 二、什么叫笔墨性情 书法布白讲技巧 笔性墨情很重要 皆以其人情为本 喜怒哀乐造诣深 喜气和气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者气郁而字敛 乐者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字险丽 深浅变化在用笔 运笔使墨看造型 笔性墨情掌握好 个性艺术自然成 三、学书九必知 动笔以前要注意初学应该临楷书明确书法和目的第六学习写隶书第一阅读书法书临摹应学乙璜碑基础文章是根基第七楷隶过了关第二选帖要对路行书要学兰亭序描红临摹多练习第八要学章草书第三临摹奠好基选帖最好齐相杜* 创作作品才有趣第九开始学草书第四结构要记准智旭王颜选一帖

来龙去脉要自知以上各帖都临通第五行笔下工夫自创一体留人间 四、怎样选毛笔 书法之工具笔锋分三种 首先是毛笔长锋中短锋 工欲善其事选笔按体用 必先利其器大致分三类 毛笔种类多大中小三种 听我给你说还有特号笔 鬃毛紫狼笔园尖齐健直 羊毫猪鼠鬃这是好毛笔 兔毫和鸡毫新笔开始用 胎毛能制笔先将温水浸 兽毛有硬软用后洗干净 软度不一般倒挂笔架上 硬毫刚性强用笔要养笔 软毫柔性大谨防开水汤

五、写字的姿势与方法 凡是学书法主笔要分清用具必齐备先经描和摹写字要入境基础是灵魂姿势坐端正大小要均匀两腿自然开布局要谨慎两臂自然平独体谨放大腰背要挺直合体放恰当两脚要踏稳繁简有区别身离案两寸不可乱混用头部稍前曲宗法再变化左手按住纸精心勤研讨右手来执笔历代书法帖笔杆要握紧首选一两样发挥五指力反复奠好基执笔要稳健先熟后融通点画要精到省墨节纸张结构要合理注意讲卫生笔画要匀称实践出真知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中国书法口诀:楷书口诀

中国书法口诀:楷书口诀 下面是由整理的中国书法口诀:楷书口诀,欢迎阅读。中国书法口诀:楷书口诀 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 左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五古直质) 上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喜吾娄安) 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 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 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 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易母力乃) 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 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 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

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 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 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 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 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 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 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 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 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 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 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1、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斯部红即)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归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

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作品取意高古,平淡优雅,禅意浓烈,布白疏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珍品。作品传承有序,先后 5次出版。圆霖是南京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主持,林散之先生的挚友,著名画家,有“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像”之美誉。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归来》 70×40㎝ “当代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自作诗归来》,立轴,尺寸为70×40㎝,约 2.5平方尺。落款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年”(朱文)。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品。正文内容是: 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 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心情非常愉快。作品中既没有过去很浓的浓墨,也没有往常很淡的淡墨;既没有对照强烈的情节,也没有大疏大密的布白,作品从开头到结尾,基本上处于一个水平面,这与林散之先生用水破墨的风格明显不同,应该说这是先生有意而为之。这是送给圆霖大法师的作品,佛家追求的是清静、淡雅和空灵。 这幅充满了禅意的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特别是后一部分墨色偏淡,带有枯笔。明代董其昌经常用淡墨书写,人称“淡墨宰相”,淡墨有禅意。这幅作品融书理、禅意和作者的心意于一体。从章法上来看,布白疏朗,字畅气通,与作品的内容、被赠人圆霖的身份十分吻合。作品前紧后疏,“万里我归来”,字与字之间相对衔接紧密,第二行也是如此。“佛

练书法的的口诀

一、书法最好 书法历史很悠久条件充足多游览传统艺术不可丢观古迹来看大川书法艺术魅力大多看匾额和招牌美化环境全靠它欣赏碑帖和书笺又养心来又养身勤访书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寿交流学习和心得经常参观书画展书法浓厚信心足听看讲座和表演成功道路等着你 二、笔墨性情 书法布白讲技巧 皆以其人情为本 喜怒哀乐造诣深 喜气和气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者气郁而字敛 乐者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字险丽 深浅变化在用笔 运笔使墨看造型 笔性墨情掌握好 个性艺术自然成 三、学书九知 动笔以前要注意初学应该临楷书明确书法和目的第六学习写隶书第一阅读书法书临摹应学乙瑛碑基础文章是根基第七楷隶过了关第二选帖要对路行书要学兰亭序描红临摹多练习第八要学章草书第三临摹奠好基选帖最好齐相杜创作作品才有趣第九开始学草书第四结构要记准智旭王颜选一帖来龙去脉要自知以上各帖都临通第五行笔下工夫自创一体留人间 四、如何选毛笔 书法之工具笔锋分三种 首先是毛笔长锋中短锋

工欲善其事选笔按体用必先利其器大致分三类毛笔种类多大中小三种听我给你说还有特号笔鬃毛紫狼笔圆尖齐健直羊毫猪鼠鬃这是好毛笔兔毫和鸡毫新笔开始用胎毛能制笔先将温水浸兽毛有硬软用后洗干净软度不一般倒挂笔架上硬毫刚性强用笔要养笔软毫柔性大谨防开水汤 五、写字的姿势与方法凡是学书法主笔要分清用具必齐备先经描和摹写字要入境基础是灵魂姿势坐端正大小要均匀两腿自然开布局要谨慎两臂自然平独体谨放大腰背要挺直合体放恰当两脚要踏稳繁简有区别身离案两寸不可乱混用头部稍前曲宗法再变化左手按住纸精心勤研讨右手来执笔历代书法帖笔杆要握紧首选一两样发挥五指力反复奠好基执笔要稳健先熟后融通点画要精到省墨节纸张结构要合理注意讲卫生笔画要匀称实践出真知笔顺要记准功到自然成六、书法贯气 贯气是学问全身血气通古人很少传书前十分钟究竟咋用气力气自然增听我慢慢谈有气即有力说难也不难然后再动笔操作很简单作书肩和臂 两足自然开由臂到腕上与肩自然平由腕而到指身体要平直由指达笔端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落款林散耳,水墨纸本,生宣纸有暗条纹,长锋羊毫笔,宿墨,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青峰两岸万千重,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光芒遍照大江红。 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气势雄伟,令人震憾;多体并现,相互映衬;布白疏朗,流畅自然,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精品之作,解读这幅佳作要把握三个看点。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安徽和县乌江人。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南京画工笔人物的张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范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张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赵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张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

【书法口诀】(书法技巧).

【书法口诀】(书法技巧). 【书法口诀】/(书法技巧).0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0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五古直质) 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0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喜吾娄安) 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0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 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0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 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0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 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0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易母力乃) 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0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0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7●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8●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9●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20●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一) 邵川兄多年致力於林散之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林散之年谱》,目前尚未出版。他在《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文集》一书中选用若干资料,做成《林散之年表》先行发表,以飨读者。承蒙允许,我亦转发此表,以供研究者一读。(此文转载时我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未经邵川兄同意,尚祈见应谅!) 林散之年表 邵 川 近十年多来,研究林散之先生并出版相关专著的人不少,其所述林散之生平交游事迹,基本上是依据《林散之》(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年6月出版)和林散之著的《江上诗存》二书。《林散之》一书,是在林散之逝世后不久出版的,出现了个别交游事迹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报刊杂志上亦常见有关林散之佚事的文章发表,有些内容往往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加以宣扬,而有些内容则被人当作史实,其间的谬误则尚

需进一步考订或澄清。为了去伪存真,对历史负责,让今人、后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林散之,笔者编著了《林散之年谱》(此书尚未出版),并从《年谱》中选出主要条目,编成《林散之年表》,来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 一八九八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一岁 11月20日(夏历十月七日),生于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于叔伯兄弟排行第五,遂呼乳名“小五子”。 一八九九年~一九○二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八年 二岁~五岁 自三岁始,喜就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 一九○三年~一九一○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宣统二年 六岁~十三岁

入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寻改“以霖”。课余喜作画自娱。能为村邻书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 一九一一年 清宣统三年 辛亥 十四岁 父亲林成璋病故。被接到和县城内外婆家从陈姓廪生读书。 一九一二年 民国元年 壬子 十五岁 为生活计,由曾梓亭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十六岁

书法技巧口诀

书法技巧口诀 书法技巧口诀分 享

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

下部对正中。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21、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斯部红即)左部占要位,右部让分厘。22、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读蝶塘)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23、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册再用甫)全为字形美,参差而不齐。24、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三羊量书)重者不可多,字形美无比。25、划少形又小,笔粗壮其力。(口弓日夕)虽小不见小,然稀不似稀。 26、划多形又大,细笔排比例。(震囊鼻霸)疏密要得当,虽多不见底。27、疏者笔划小,安排要得体。(小千山公)笔划占其位,不见偏分厘。28、密者笔划多,下笔当仔细。(赢臃继缠)布白应均匀,粗细要适宜。29、横划不似横,斜上是规律。(毛七也戈)斜中可见正,正中有斜笔。 30、云去且旦字,稍斜也合适。(云去且旦)虽不比毛七,大体又类似。31、同字上下排,上小下要大。(吕昌圭哥)虽是父与子,父在子之下。32、同字左右排,左小右要大。(竹羽朋弱)正因亲兄弟,弟在兄腋下。33、巨臣佳恒字,好像无特长。(巨臣佳恒)形似单体字,一竖应当长。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

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

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估价这件顶级艺术品,应该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应该站在人类艺术的顶峰。 草书《中日友谊诗》是林散之1975年3月为第一次会见日本书法代表团而精心创作的,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成,作为自存之稿。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所长、长风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休先生谈到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时说:“书坛可名大家者,百年不过数人。世人尊之为‘圣’者,千年一出。自大王以来,一千六百余载,二三子而已。以草书论,能跳脱古人,师范后世者,张颠怀释、玄宰觉斯诸家,屈指可数。识者尝誉散翁为‘王觉斯后第一人’,实不为过。《中日友谊诗》乃传世名迹。诗文平实祥和,立意高迈,颇具唐宋大家风范。书法气息贯通,珠玑一盘,非终南得道,蓬莱成仙,

林散之笔谈书法

林散之笔谈书法 一、谈艺术与人生 不假就是君子。 人无癖不能与之交,以其无至情也。 与俗客晤对,无话可谈,令人厌倦。 虚名易得,实学难求。 要好好学,不要与别人争时名。不要套上虚名,忙于应酬就不行了。古人说: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功。 学为时用。 要读有用的书,开卷有益。 学问之道无他,诚而已。 事事都有作为。学问要有点真东西,大小不拘,这才是读书人的气概。 古人成功,都有他的心得。要把他的心得接受过来。 学问要专,不要躁。 业精于专,精力不能分散。(冯P6-7) ——与冯仲华谈 古人大家,不如作风①,有气慨,有风度。……不同凡人,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 ------------------------------------------------------------------------------------------------- ①原文如此。疑有笔误。 张xx是个狂人,也无祖国之心。事变跑到外国,流浪,卖画,后来又跑到台湾,不到大陆,居心可知。徒以画点画糊糊市人眼目,立品何在? ——与陈慎之谈 立志。不要妄自菲薄。(单P22) 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没有真性情,哪能写出好东西!(单P24) 一个人要有癖好。古人语,不要友无癖者。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无文艺,就没得谈了。总要有一行。(单P27) ——与单人耘谈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 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学书先作人,人品即书品。(书谭桑文) ——与桑作楷谈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摹①虚名,功夫一点无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 ——与张尔宾谈 ------------------------------------------------------------------------------------------------- ①疑是“慕”之误。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 ——《林散之序跋文集》 二、谈门径 古人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就是要化千锤百炼功夫,才能把铁炼成绕指柔。古人是不会欺人的。 黄宾虹最喜欢的对联是:“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冯P6-7)真师难得。要名师口传手授。熟读深思理自知。 须从楷书入手。楷书宜学六朝和唐各大家,以后由楷入行、入草,法备而不逾规矩。 楷书写唐朝的,行书写宋朝、明朝的,草书要迟一步。 唐人、北宋人写的什么,照他们的脚步走。

Removed_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1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 诗书二妙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李白的诗,妙!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怀古抒情,情真意切;拟物形象,概括精准。林散之的书,妙!碑帖结合,点画精道;行笔毛涩,浓枯不瘠;尺幅巨大,5次出版。 林散之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作品内容是: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 《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匆匆过客,恰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

书法结体速成口诀

书法口诀左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上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

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 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 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 ·

"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 ·

练书法必掌握的口诀

练书法必掌握的口诀 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易母力乃)

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木米朱未) 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染粟架桑) 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乙已包乞) 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兼煎兴羔) 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冷次洪海) 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亦赤然点) 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马鸟焉为) 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伊侈使便) 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川升卯邦) 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审官富宫) 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至皇孟盖) 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