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_56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_56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

设计人: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 赵和璞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2010年9月8日

【学习计划】

第一周

星期一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双休日第二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走进“诗仙”李白浪漫飘逸的诗歌世界

——解读《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仙:

(一)、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祖在隋代末移

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即出生在此。他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25岁前在家读书。

25-42岁时为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和抱负离蜀漫游,几乎游遍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

示了高度的艺术才能;42-45岁得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如入京供奉翰林,因不向权贵低头而恳求还山(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中心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怀抱理想,四

出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他时而高歌理想,进而悲叹不幸,时而乐观,时

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矛盾着、激荡着。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轻王侯,傲(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形象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

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意象超越现实,很少对生活过

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如《古风》(其十九)。3、夸张大胆。如《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四)、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首先,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

二、《将进酒》导学案:

(一)、作家作品。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诗中记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

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

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二)、基础知识。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朝如青丝暮成雪: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馔玉何足贵: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

(三)、涵永诵读。(四步诵读法,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

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

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

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

(四)诗歌鉴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

(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

(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

答:

(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

答:人生短促。

(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

答:

(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

后者的角度是: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古来圣贤皆寂”,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A、无奈

B、悲哀

C、愤激

D、欢乐

(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

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

(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

(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很我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

(五)读写结合:为《将进酒》写诗歌解说词,200字左右。(注:所谓“诗歌解说词”指的是对诗歌内容、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的概说。)

三、《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一)、作家作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二)、基础知识。

1、解题

⑴梦游:

⑵天姥:

⑶吟:

⑷留别:

2、解释下列加线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⑷失向来之烟霞: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势拔五岳掩赤城: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

(三)、反复诵读涵永,理清诗歌行文脉络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四)、文本鉴赏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诗歌中作者梦游中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5、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六)读写结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奇特的诗句进行诗歌写意,发挥想象、联想,扩展成400字左右的散文片段。

走进“诗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世界

——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圣:

(一)、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的一生可分

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为读书与壮游时期。他处于盛唐浪漫主义影响下,高唱着自己的壮志和理想。

天宝三载在洛阳遇上李白。35-44岁,为困守长安时期。在当权者冷之下,在困苦磨练之中,对社会的认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一,面对现实,讽谕时事。杜甫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安史之乱前后,他

大胆地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二,反映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疾苦,并不断探求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加以概括。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

度的艺术概括。或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中,从而揭示本质;或通过人物对话对某些事件作

概括介绍。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从小事或身边琐事写起,逐步推衍到国

(四)、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诗人。他继

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同时也批判地吸取了六朝以来诗歌在音韵、格律、遣辞、造句等方面的

艺术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他既能继盛,又能首创,还能挽衰。应该特别指出,杜甫的现实

主义精神,以及“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杜甫以前的诗人或者是借汉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一)、作家作品。

1、写作背景: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

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

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基础知识。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怒号 三重茅 长林梢 (三)、诵读涵永,整体感知。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

2、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

3、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

4、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

(四)、文本鉴赏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2、体验性阅读: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3、群童为何抱茅?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你能依据前面的诗句把叹息的内容仿写成两

句诗句吗?

4、面对“夜雨湿屋”,“娇儿恶卧”,杜甫无法入眠,他想到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问题探究:

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你能在第三

段中,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赏析一下吗。

(六)、读写结合: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

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

三、《兵车行》导学案:

(一)、作家作品。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

2、作者诗歌风格: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声啾啾( ) 生男恶( )陇亩( ) 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

(三)、诵读涵永,整体感知。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体会作者批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体验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思。

1、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

2、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

3、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

4、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

(四)、文本鉴赏:

诗歌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走”是跑的意思。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指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问题探究:

关于杜甫的诗,历代都有名家评论,尤其对“诗史说”,几乎每一大家都要论及,你从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写结合: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成就、后世影响为杜甫写一则颁奖词,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写作背景: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二)诵读涵永,整体感知:

1、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本鉴赏:(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用诗句中的字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写的是近景,颔联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

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走进张若虚之横绝孤篇《春江花月夜》

一、知人论世,走近张若虚:

1、作者简介: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

(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

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

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

2、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

二、基础知识。

1、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

()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

2、词语释义: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三、诵读涵永,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2、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

3、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文本鉴赏

1、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2、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

3、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

4、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

5、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江水

落花

6、、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首写景诗?其感情基调是积

五、问题探究:

1、前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看法。

2、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六、读写结合: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七、拓展延伸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研究性学习活动

——李白、文人与酒教学案展示

一、导入:道具“葫芦”,各种各样的葫芦图片,引入学生对酒文化的追寻。

二、过渡:提问学生对酒文化最早的记载,以及著名的文人与酒的故事。

如果追溯关于酒的较早的记述或有趣的故事当属:《诗经》上的记载和西晋的刘伶

三、解读《将进酒》:

1、《将进酒》诵读:先全班齐读,后思考感情脉络;后四人读,后一人读。

(1)诵读指导:本诗的感情基调——豪放愤激;本诗的感情发展脉络——悲(前4句),乐(到侧耳

听),愤激(到恣欢谑),狂放与愁苦(到结束)。

(2)诵读形式:齐读,一人读,四人读(按脉络找四人接力朗读),视频朗读

2、诗歌解读

你喜欢哪一句,试分析理由。

(即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手法:比兴与夸张,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豪迈飘逸。)

你认为哪一句是主旨,为什么?

(即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矛盾复杂,愤激与不得志的愁苦。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

醒)

小结:

1、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剑气:即侠气,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将进酒》这首诗借“酒”渲染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旷世的诗才,而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其诗作中

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首诗便以雄伟形象的起兴,和极度的夸张,一吐胸中块垒,很好地展现了诗

2、严羽(宋诗歌评论家):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

行了。

注解:“吐”“和”喷“的评价最恰切。别人写诗都是写出来的,工于诗句,反复修改。“吟安一个

字,捻断数径须”,或者,“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李白,是胸中之气胸中之情的自然

放视频《将进酒》收束。

四、李白与酒(过渡:除了这坛酒味十足的《将进酒》,李白作为诗仙酒仙,还有很多酒香四溢的诗

作,学生展示查找的李白与酒相关的诗句)

郭沫若:

“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酩酊捉月”的传说,让李白生的荣光,死的亦洒脱……

附李白写酒的诗句(略去)

总结:这就是李白生命的燃烧,其实,李白,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

活态度,他补充了我们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不是人人都能活成李白,但是李白让我们在现实中发现世

五、文人与酒

(丰子恺:最好的酒肴,莫过于诗句……)

学生展示查找的文人与酒相关的诗文或小故事:(先说小故事,后展示诗句)

1、曹操《短歌行》

2、陶渊明《饮酒》诗20首:

3、王羲之《兰亭集序》“流觞曲水”

4、张旭与怀素(“颠张醉素”或“张颠素狂”:

5、杜甫《登高》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林清玄:喝淡酒宜读李清照,喝甜酒宜读柳永,喝大曲宜读陆放翁,喝烈酒则放歌东坡词,读李后主就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此时方喝出真味。

总结:

1、酒之于文人……酒之于文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提示:

(1)借酒浇愁。

(2)激发灵感与创造力。

(3)文人酒兴。……

2、研究型作业:网络搜索,研修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来探究文人与酒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翰林》特刊

——解读古代诗歌之“意象”篇

一、辨析概念:

【形象·意象·意境】:形象是指客观的景、物、人;当客观形象蕴藉了诗人主观的情感,那么,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了意象或意境;形象和意象或意境(“意”就是主观方面的东西)的区别主要看有无主观的感情色彩,因为写入诗中的景物或人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所以,我们谈到诗中形象往往说“意象”或“意境”,而不用“形象”二字。那么,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简言之,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这两者区别的关键是看诗中的“形象”是单一的还是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首先,意象是来自自然界的“景”和“物”。自然界的花、鸟、虫、鱼、草、木、山、川都可摄入诗人的笔端成为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来自自然界的景和物组“一帆悬”作为意象它是物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同样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意象的特点:

1:“意象”的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有的以物喻人,如屈原的诗歌用善鸟香草,来配君子;恶禽臭物,来比小人。有的以物寄情思,如“月亮”是“思乡”的同义语,“折柳”代表离别,留恋之意。也有的意2:意象的稳定性。

在不同的诗人笔端那些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如“菊花”傲霜之花,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唐,元稹在《菊花》里说:“3意象涵义的丰富性。

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同样是美酒,曹操说:“何以解忧,

三、准确把握意象的几种方法。

1、掌握特殊意象。

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读者也可由此探

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2、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3、从语境入手,捕捉诗人所选物象的层面,把握意象。

客观物象是多层面的,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某一层面,创造诗歌意象。有些诗歌中的意象倾向并不明显,或有些特殊意象超出特定内涵,这就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深入体会,分析诗人选取了物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这就要从语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中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语的4、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荷花便是例证。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从而达到欣赏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的目的。

四、诗歌传统意象举例

诗歌传统意象诠释举隅

类别

一、

《翰林》特刊

——现当代名家追忆盛唐气象

余光中《李白三部曲》

其一《念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从前你被囚了六十二年

你追求的仙境也不在药炉

也不在遁身难久的酒壶

那妙异的天地

开阖只随你入神的毫尖

所有人面鸟心得孩童

远足一攀到最高峰

就觉得更远的那片锦云

是你仿佛在向他招手

现在你已经完全自由

列圣列贤在孔庙的两庑

肃静的香火里暗暗地羡慕

有一个隐者自称楚狂

不饮已醉,一醉更狂妄

不到夜郎已经够自大

幸而贬你未曾到夜郎

愕然回头儒巾三千顶

看你一人无端地纵笑

仰天长笑,临江大笑

出门对长安的方向远笑,低头

对杯底的月光微笑

而在这一切的笑声里我听到

纵盛唐正当是天宝

世人对你的窃笑,冷笑

在背后起落似海潮

唯你的狂笑压倒了一切

连自己捶胸的恸哭

你是楚狂,不是楚大夫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儒冠三千不敢再笑你

自有更新的楚狂犯了庙规

令方巾愕然都回顾

其二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其三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访成都杜甫草堂

熊召政

春来惆怅浣花乡,无限江山一草堂。

细雨酥泥红满路,竹筒楠影绿盈窗。

每因战乱伤襟袍,历尽沧桑壮酒肠。

流寓锦城听杜宇,诗人独自话凄凉。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馆里,我写下这首诗。数年来借助银翼,频到成都,也曾得暇三访杜甫草堂。诗人出身的我,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是绕舌的一群。中国以诗国著称,诗歌在中国,如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十分优秀,但同时又极尽虚荣之能事,凡事都要夸张。譬于圣人,全世界获此封号的,加 二

公元758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

唐代诗人中,最穷的有两个,一个是杜甫,另一个是杜荀鸫。如果给他们划成分,都是贫农。在新中国,他们可 答案只有一个:这座草堂是后人盖的。从第二节里列举的历代重修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官府所为。这样就引出 前面已经讲过,诗在中国,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其次才是艺术。且不说官场的附庸风雅已成痼疾,就是天生龙 基于以上考虑,漫步在这杜甫草堂中,我的确产生了“诗人独自话凄凉”的感觉。

仅就园林而言,杜甫草堂堪称西南胜景。邓小平以八十高龄来游草堂时,说:“来成都没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来 我在草堂中时,正值暮春,烟雨蒙蒙,园中游人熙攘。我细心观察,游人最少的地方,是杜诗碑林。啊,他们并

宫体诗的自赎(品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

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

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高爽《咏酌酒人》)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里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廷内外的气氛。

人人眼角里是****:

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

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李义府《堂词》)

对姬妾娼妓如此,对自己的结发妻亦然(刘孝威《郡县寓见人织率尔赠妇》便是一例)。于是发妻也就

知君亦荡子,贱妾自倡家。(吴均《鼓瑟曲有所思》)

因为也许她明白她自己的秘诀是什么。

自知心所爱,出入仕秦宫。谁言连屈尹,更是莫遨通?(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

简文帝对此并不诧异,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称心的消息。堕落是没有止境的。从一种变态到另一种变态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葡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上官仪《八咏应制》)

看看以上的情形,我们真要疑心,那是作诗,还是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在那种情形之下,你

我还得补充一下宫体诗在它那中途丢掉的一个自新的机会。这专以在昏淫的沉迷中作践文字但是堕落毕竟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

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

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如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然后如云的车骑,载着长安中各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起以前那光是病态的无耻:

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肯前!(简文帝《乌楼曲》)

如今这是什么气魄!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最后: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似有“劝百讽一”之嫌。对了,讽刺,宫体诗中讲讽刺,多么生疏的一个消息!我几乎要问《长安古意》究

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篇末四句有点突兀,在诗的结构上既嫌蛇足,而且这样说话,也不免暴露了自己态度的褊狭,因而在

矛盾就是人性,诗人作诗本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原来《长安古意》的“年年岁岁一床书”,只是一句诗而已,即令 这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一类响亮句子,而是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的 和卢照邻一样,骆宾王的成功,有不少成分是仗着他那篇幅的。—卜文所举过的二人的作品,都是官休诗中的云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因为,它究竟只是一个手段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愿作轻罗着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公子行》)

这不是什么十分华贵的修辞,在刘希夷也不算最高的造诣;但在宫体诗里,我们还没听见过这类的痴情话。我们也知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公这连同它的前身——杨方《合欢诗》,也不过是常态的,健康的爱情中,极平凡、极自然的思念,谁知道在宫体诗中自怜妖艳姿,妆成独见时。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春女行》)

携笼长叹息,逶迤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采

也从没有不归于正的时候。感情返到正常状态是宫体诗的又一重大阶段。惟其如此,所以烦躁与紧张都消失了,只剩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公子行》)

但正当他们叫着“伤心树”、“断肠花”时,他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那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后来诗被宋之问看到,硬要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本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

卅年八月廿二日陈家营

X

登录 · · · · · ·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唐诗几男子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二

很多文学史说到唐诗,首先都会以诗人和诗作的数量来证明,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

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应该明白,数量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正像,现在即使人人去唱“卡拉OK”,也不能证明这是若说数量,我们都知道的《 全唐诗 》收诗四万九千多首,包括作者两千八百余人。当然这不是唐代诗作的全部,而宽泛意义上的写诗作文,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任何已经学会造句的人只要放得开,都能随手涂出一大堆。直到今天慎修劝我莫为诗,

我亦知诗不可为。

但是几馀清宴际,

却将何事遣闲时?

对此,今人钱钟书讽刺道,李慎修本来是想拿一点什么东西去压压乾隆写诗的欲焰的,没想到不仅没有压住,连那东从这蓬火,我们也能看到乾隆的诗才了。但平心而论,诗才虽然不济,却也比现在很多官员的诗作清顺质朴一点。 说唐诗时提乾隆,好像完全不能对应,但这不能怪我。谁叫这位皇帝要以自己一个人的诗作数量来与《 全唐诗 》较其实,唐诗是无法较量的,即便在宋代,在一些杰出诗人手中,也已经不能了。

这是因为,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更重要的是,这种气象,被几位真正伟大的诗人承接并发挥了,成为一种人格,向历史散发着绵绵不绝的体温。

首先当然是李白。

李白永远让人感到惊讶。我过了很久才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他的惊讶,恰恰来自于他的惊讶,因此是一种我们在他的诗里读到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时,还能读到他的眼神,几分惶恐,几分惊叹,几分不解,几分其实,这时读者的眼神也已经发生变化,李白是专门来改造人们眼神的。历来真正的大诗人都是这样,说是

这样一个李白,连人们的感觉系统也被他改造了,总会让大家感到亲切吧,其实却不。他拒绝人们对他的过

李白给人的陌生感是整体性的。例如,他永远说不清楚自己的来处和去处,只让人相信,他一定来自谁也不知道的远他也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可以让任何人产生亲切感的诗句,但紧接着就产生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既为此,他如不系之舟,天天在追赶陌生,并在追赶中保持惊讶。但是,诗人毕竟与地理考察者不同,他又要把陌生融对于朋友,李白也是生中求熟、熟中求生的。作为一个永远的野行者,他当然很喜欢交朋友。在马背上见到迎面而来然而,与杜甫相比,他算不上一个最专情、最深挚的朋友。刚刚道别,他又要急急地与奇异的山水相融,并在那些山历来总有人对他与杜甫的友情议论纷纷,认为杜甫写过很多怀念他的诗,而他则写得很少。也有人为此作出解释,认这就像大鹏和鸿雁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在它们分别之后,鸿雁不断地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四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岁。

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种异样感。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年龄虽小,他倒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李白非仙杜甫非圣—— 品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作者:云有心

中国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汉赋、魏晋小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诗歌

最胜,李杜又是唐朝诗人中无法超越的双峰,为人赞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一个被称为诗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