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动物生态学考研复习知识框架

北师大动物生态学考研复习知识框架

北师大动物生态学考研复习知识框架
北师大动物生态学考研复习知识框架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讲述野生动物生态学的概念、涵义、特点;野生动物生态学发展的历史;探讨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对象,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要求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分析掌握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了解现代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主要讲述光、温度、水、雪被、土壤等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原理以及动物对光、温度等因子的适应机制。

要求学生掌握限制因子、生态幅等基本概念以及规律,了解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现象。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主要讲述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的遗传与进化;种内、种间关系等。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种群的基本参数的生物学含义,理解逻辑斯缔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以及该模型的优缺点,了解种群的遗传和进化的一般特征,熟练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标志重捕、样方调查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种间竞争模型各参数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优缺点。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主要讲述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等。

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演替类型和群落演替的形成机制,了解生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的方法,熟悉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

主要讲述目前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动物种群的产量预测模型、有害动物的防治、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等。

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应用生态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

四、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1.环境(environment)概述

(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合。

(2)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直接参加有机体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组成部分。

(3)环境条件(environment condition):为环境因素提供物质和能量基质的组成部分。(4)环境科学(environment science):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类型

?一、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光、温度、湿度、水、pH、氧气等

?二、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

?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biology factors)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三、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条件:温度、湿度、pH等

?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

生物与非生物因子的特点

?1、非生物因子对生物作用是相等,生物因子仅对部分。

?2、非生物因子与密度无关,生物因子有关。

?3、生物因子与生物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鸟类自然孵卵的温度选择;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二、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1、―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

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作用(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度、光、水等生态

因子的限制作用。

?2、―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V.E.Shelford,1913,美国)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

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

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三、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如温湿的关系;湿度和溶

氧的关系;温度和盐的协同作用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物种之间的竞争产生的生态位分离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1、驯化

?实验驯化(acclimation)与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驯化

(acclimation/acclimatization) :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称实验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称气候驯化,实验驯化是对环境条件改变的一种生理上而非遗传上的可逆反应。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动物的引种驯养。

2、内稳态

?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

效应器。

五、适应

?适应(adapatation)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

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适应方式(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

?营养适应:食性的泛化与特化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

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胁迫适应

?骆驼是大家熟悉的典型沙漠动物,它对沙漠生活的一系列适应特征常令人赞叹不已。以骆驼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一个个似乎孤立的适应性特征是如何集中出现在一种动物身上形成协同适应的。骆驼于清晨取食含有露水的植物嫩枝叶或者靠吃多汁的植物获得必需的水分,同时靠尿的浓缩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输出。

六、生物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蝙蝠属哺乳动物,但它与大多数鸟类一样通过飞行来捕捉空中的昆虫,它的前肢不同与一般的兽类,而形同于鸟类的翅膀,适应于飞行活动;

鲸、海豚、海狮均属哺乳动物,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水环境中,体形呈纺锤形,它们的前肢也发育成类似鱼类的胸鳍。

植物中的趋同现象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大戟科的霸王鞭以及菊科的仙人笔等,分属不同类群的植物,但都以肉质化的茎、叶子退化呈刺状来适应干旱生境。

?2.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植物生态型是与生活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同种生物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不同类群,它们的差异是源于基因的差别,是可遗传的。根据引起生态型分化的主导因素,可把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等。

七、生态位

?生态位(niche)与栖息地(habitat)

?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超体积生态位(hypovolume)

?生态位的每一个环境变量称一维,生态位空间的环境变量可以是多个,超过3

个维度的生态位空间称超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称基础生态位;

?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第五节生物与光的关系

1、光、辐射的一般意义

?光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因子,它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自然界的光源包括太阳光、月光、星光和生物发出的光等,其中以太阳光为最重要。实际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从植物中获取营养。因此,离开了太阳的辐射能,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光与动物的关系

?鸟类的视觉是最敏锐的,但如果没有光,它就可能因为得不到食物而死亡。在北极圈,夏季白昼很长,鸟类有充裕的时间摄食育雏,这是不少迁徙鸟类以那里为繁殖区的一个原因。许多夜行性动物的眼睛都比昼行性的大,鹰、懒猴、飞鼠等。

?终生营地下掘土生活的哺乳动物,一般眼睛都很小,有的表面为皮肤所盖,成为盲者,如鼹鼠,鼢鼠.

++光与动物的关系

?深海里是完全黑暗的,深海鱼类不是具有发达的视觉器官,就是本身具有发光器官。许多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很接近,但昆虫的可见光波范围却偏重于短光波,相当于700~250 nm之间,也就是说,昆虫一般看不清红色光波部分,但却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光波短的紫外线。在农业上利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就是针对它们对光反应的这种特性而采取的措施。

++光与动物的关系

?光对动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是:它是生物的昼夜周期性、季节周期性节律的外界―触发器‖(trigger)。生命活动的昼夜节律(如动物的活动与静止的交替)、季节性节律(如繁殖、换

毛、迁徙)都与光照周期(photoperiod)有直接的联系。

六、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

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植物光周期现象—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s)和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s)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

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

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前者如小麦、油菜,后者如苍耳、水稻。

?动物光周期现象—对鸟类等迁徙影响;对繁殖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

物。

?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和短日照动物(short-day animals):在温带和高纬度

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称长日照动物;与些

相反,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称短日照动物。前者如雪貂、野兔、刺猬;后者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为什么动物选择(光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繁殖、生理的触发器(trigger)呢?

?1、环境因素很多,诸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光等,

?以光周期(白昼长短的变化)为信号,其优点就在于光变化具有恒定性和规律性。在自然界里,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环境因素是多变的,但光照周期则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很有规律地变动。人们甚至可以正确地计算出某地某日的白昼长时间。倘若动物利用温度、湿度等因素为信号,那就有可能由于这些因素的多变而时常发出―错误‖的预告。通过长期的进化,动物终于选择了光这个因素,作为预示有利季节来临的信号。实际上,还有许多季节性的节律,如迁徙、换毛、换羽、冬眠等都与光照周期的变化有直接联系。

?2.动物的迁徙(migration):候鸟的迁徙问题是生物学中一个既有趣而又复杂的问题。光周期变化可能是引起迁徙的直接因素之一。Emlen曾对一种雀科小鸟靛蓝彩鸡(Passerina ryanea)进行过研究。他把鸟饲养在人工光照的条件下,分为短日照和长日照的两组,以后把小鸟带到天文馆内人工春季天体相中释放,结果模拟秋季短日照的一组向南飞,模拟春季长日照的一组向北飞。此实验不但表明光周期变化是引起迁飞的一个原因,而且提出鸟类迁飞以天体星球为导航的学说。Rowan(1932)也以实验证明美洲的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迁徙与光周期的关系。他在冬季释放预先经受额外光照的乌鸦,结果这些岛向北迁飞,10天中飞行了322千米;而同时释放的未经额外光照的那些乌鸦则留居于当地,并有一部分往南飞。

?3.光和换羽、换毛: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哺乳动物在一年中换毛两次,即春季和秋季各一次。许多鸟类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与光周期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美洲兔(Lopus americanus)的夏毛呈褐色,冬毛白色。如果在秋天使兔每日暴露于光照下18小时,那就无论温度如何,它的毛也不会变白。但若在1月份把光照时间延长至每天18小时,则可使其白色的冬装变为褐色。有趣的是在长时间无雪的秋天,雪兔(Lopus timidus)会过早变白,这样就会使其死亡率增加,原因是在深色的背景下,白色的兔子更易被天敌发现。这个例子可以视为光照信号的―错误预报‖,同时也说明一切适应性都是相对的。现已证明,用人工光照可以改变换毛或换羽的日期及速度的动物还有毛眼鼠、赤狐水貂(Mustela vison)、家鸡和柳雷鸟等。

?4.昆虫滞育(diapause):目前已证明,昆虫滞育主要与光周期变化有关。例如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滞育率随每日光照的时数而变化。通常把引起种群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为13时30分。

?5、光和动物的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day-night rhythm)又叫日节律(daily rhythm),是近代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也是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生物化学等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昼、夜、晨昏、全昼)

动植物的外表昼夜节律性是受两个周期性影响的,一个是外部世界的昼夜周期性,另一个是机体内部的似昼夜节律。倘若要使内外节律获得同步(synchroniza-tion),就要有外部世界的定时因素(zeitgeber或time-setter)。当然,最常见的定时因素是光,是光使许多动植物的似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的24小时光周期同步。

第六节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二、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

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一)、动物与低温的关系

?1.动物耐寒性变化的一些规律

?(1)变温动物忍受体温(内环境)下降的能力较高,即允许其体温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常温动物的体温(内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忍受体温下降的能力较弱。但对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来说,常温动物的分布范围往往更广,因为常温动物有借助于维持稳定的内环境温度来适应更低的外环境温度的倾向。

?(2)一般说来,处于活动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温度较狭小,而处于非活动期和休眠期的动物,可耐受的极限较宽广。

?(3)耐寒性的季节变化。栖息于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的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适应性的特征,冬季耐寒性高,夏季耐寒性低便是其中一种特征。冬季耐寒性的提高,对其生存有重要意义。春、秋的寒流能减少害虫的危。

?越冬昆虫耐寒性的提高,其机制可能在于:①组织内昆虫含水分减少。巴哈米捷夫把动物体内的含水量称为液体系数。②体内的脂肪含量增高。机体内的脂肪含量越高,低温下水冻结的量就越少。鉴于许多昆虫在冬季耐寒能力的提高与体内脂肪含量有关的事实,苏联昆虫学家费阳托夫()已应用越冬椿象的含脂量作为对昆虫数量预测的指示。

?2.致死温度的测定方法

?当把一组实验动物放在接近于耐受性极限的温度下进行冷暴露时,有些个体不能存活,另一些则存活下来。那么,怎样确定动物的致死温度呢?

?一般认为所谓致死温度是:在一组实验动物中,有50%的个体死亡,50%的个体存活的那个温度称为致死温度,记为T L50 。也就是说,其实际含义是半致死温度,它同药物致死剂量常用的半致死量几L D50)概念是类似的。要精确地测定这样的致死温度,就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死亡一半的低温。在实践中,用求其近似值的方法简便得多。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

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

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

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约旦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生理上的适应

?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

?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行为上的适应--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二)温度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1.发育起点温度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 zero)。同样,理论上也应有一个对生长发育的温度上限。但生长发育的温度上限一般与生命的温度上限很接近,故一般不用专门的术语。在发育起点温度和发育的温度上限之间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区。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

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

又可写成:

N ( T-C )=K, T=C+K/N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

K是总积温(常数)。

?5.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由于鱼类是人类动物性蛋白的重要来源,从水产养殖业的需要出发,人们对于温度与鱼类生长的关系研究得颇多。

?一般来说,数据均依靠比较不同水域的温度记录和鱼类的生长情况而得。

?为了确定工厂化饲养罗非鱼(Timpia Sp.)的最适饲养温度,孙儒泳等曾进行过温度对罗非鱼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1982)。罗非鱼是暖水性鱼类,是狭温性喜热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较高。测定结果证明,罗非鱼在夏季的最适温度是30~32 ℃,冬季为28~30 ℃。此外,还测定了摄食量和同化量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2~32℃之间,摄食量与同化量都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高,但在32~36 ℃之间,二者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维持消耗随水温上升而增高,因此生长率与温度的关系呈倒钟形。

?6.温度与常温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常温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样受温度的影响,但是其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事实证明,温度不仅影响生长速度,而且还影响身体大小和各个器官的比例。

?例如,低温环境可能会延缓动物的生长,但由于性成熟也随之延缓,因此动物最终可能长得更大一些,寿命也可能更长一些。冷库里长大的小家鼠和大家鼠个体大些,繁殖力往往更高。

?在畜牧业中,人们利用温度对于生长的影响来增加畜产品和提高抵抗力,这样能使家畜的个体长很大些,同时对低温和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强些。

?7.温度的波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温度的波动不过分剧烈,就不至于杀死或危害动物的生命,温度的适当波动是能加快动物的发育速度的。例如鸟卵在恒温条件下发育,其胚胎死亡数增加,而在波动的温度下孵化,其孵化率就增加。

?由于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栖居地的温度具有昼夜和季节性变化,所以动物所经受的温度是有波动的。亲鸟孵化幼鸟时也经常离巢,从而周期性地降低了孵化温度。只有哺乳类胚胎恒定的温度环境。但出生后的胚后发育期,同样要经受外界温度波动的影响。

?(三)温度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1、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起作用的

?(1)温度影响产卵和交配活动。

?(2)温度影响产卵的数目。

?(3)温度影响虫卵的孵化率

?2.温度与鱼类的繁殖

?鱼类的产卵时期受水温的影响显著,决定鱼的产卵期(和产卵洄游)的主要外界条件是水温和可使鱼达到性成熟的热总量。例如鳊鱼(Abramis brama)在芬兰性成熟要10年,在德国只要五六年,而在更低纬度的伏尔加南部则仅需3年。我国天然淡水水域中常见的鲤、鲫,每年产卵和孵化的时间,从南方地区到北方地区逐渐后退。对于罗非鱼、草鱼,北京市用温泉水在人工池塘中饲养亲鱼,使之提前孵化,再放养于天然水域中,以延长北方水域的可利用时间。林蛙14 ℃,鱼18 ℃。

?3.温度对常温动物繁殖的影响

?温度对常温动物繁殖的影响,虽不及对变温动物那样明显和直接,但也是相当大的。温带和寒带鸟兽的繁殖通常具有季节性。虽然近代实验研究证明,光照周期在控制鸟兽繁殖中起首要作用,但温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若6月上旬平均气温低于5 ℃,平均最低气温低干 1 ℃时,松鸡(Tetrao urogallus)是不繁殖的。而在6月平均温为8~10 ℃,平均最低温为3~5 ℃的年份里,松鸡繁殖的数量最高。

?(三)动物热能代谢的主要类型(方式)

?1.水生变温动物(aquatic ectotherms):水具有很高的比热,并且由于水的流动,热的运输就进行得很快。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虽然也伴随着游泳等肌肉活动而产生热,但由于血液循环将肌肉中的热量带走,当血流到达鳃时,这些热量就迅速地散失在水中。由于鱼类的体温对周围环境的温度依赖性较大。因此,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就会给它们造成很大的威胁。鱼类对水温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们有很敏感的温度感受器。实验研究证明,许多鱼类能区别0·1 ℃的温差。(运动产热、鳃散热、选择环境)

?2.陆生外混动物(terrestrial ectotherms):除了鸟类、兽类和少数昆虫以外,所有陆生动物都是外温性的。陆生外温动物种类很多,栖息的生境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各种不同的适应方式。现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为例来说明其体温调节的特点。在太阳直晒下,牛蛙的体

温可以高出周围环境温度1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蛙体皮肤润湿,水分蒸发很快。为避免蒸发过多,它就半沉于水中,只有眼睛和鼻孔露出在水面上。对牛蛙来说,太阳辐射和周围的热辐射是维持体温的热源。在阴天,池水也可作为热源;而在晴天,池水又是其散热的热槽。牛蛙就是这样通过行为调节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与其体温相比,环境温度的波动就大得多了。

?3.内温动物(endotherms):外温动物虽然也能通过行为性体温调节,使自身的体温维持在生理功能的范围内,但毕竟要依赖于外源性的热能。所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限制。其活动和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限制。鸟类和兽类(还有少数其他类群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体温调节系统,使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环境限制,能分布和活动于更寒冷或更炎热的环境之中。维持稳定的体温需要两个条件:

?①有力的效应系统,即有高代谢产热的途径和影响体表散热的途径。

?②有效的生理调节机制,即能按照体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精确而快速地调节产热和散热。也就是必须有灵敏的手段来协调各种体温调节的效应器。

?感应、产热、散热

?(五)(动物对环境温度)适应的类型

?两类生理适应类型:

?一类为顺应者(conformer),变温动物属于温度顺应者(thermoconformer),其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这种情况过去叫被动适应者(passive adaptation)。

?另一类为调节者(regulater)。常温动物属于温度调节者(thermoregulator),其体温相当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调节。

?上述两类适应的主要区别如下:

?(l)顺应者往往是有机体组织结构进化上比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缺乏特殊的调节能力,或调节能力很弱。

?调节者是在进化过程中后来产生的,往往是有机体组织结构比较高等的动物,它们具有发达的调节机制。

?(2)顺应者的内环境(如体温)变异性大,动物耐受内环境的变动能力较强;

?调节者的内环境变化很小,动物难以耐受内环境的较大变动,因为大变动意味着内环境失调。

?(3)调节者是借着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从而使有机体能适应更大的外环境的变化。

?上面谈的是两类适应性,但在两类适应性之间,其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在自然界中,一个类群中往往同时有两类适应因素。例如乌、兽是常温动物,属调节者一类,即使在冬季也能在积极活动中生活。但到了冬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恶化,它们一般会停止繁殖。

?五、动物对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的适应(前面有)

?(-)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第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热传导(thermal conductance),或叫增加隔热性(thermal insulation)。

?第二种适应是增加产热(thermogenesis)。这两者都是生理性的调节。

?第三种方式是主动避开低温环境,这里包括各种行为,有的是很复杂的,如长距离迁移。

?第四种方式是对热稳态(即常温性)的要求放松,即允许局部或整体的低体温,这称为异温性化eterothermy),也包括季节性的冬眠和日眠。

?五、动物对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的适应(前面有)

?(-)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第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热传导(thermal conductance),或叫增加隔热性(thermal insulation)。

?第二种适应是增加产热(thermogenesis)。这两者都是生理性的调节。

?第三种方式是主动避开低温环境,这里包括各种行为,有的是很复杂的,如长距离迁移。

?第四种方式是对热稳态(即常温性)的要求放松,即允许局部或整体的低体温,这称为异温性化eterothermy),也包括季节性的冬眠和日眠。

?1、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热性

?(1)内温动物身体的大小与热传导。因为个体大的动物相对散热量较少。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有变短趋向,这与在寒冷条件下减少散热的适应有关。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可解释为: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较多。

?(寒冷地区个体大、突出部位小、骨骼多)

?上述这些规律在19世纪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并被广为传播,尤其是贝格曼规律。虽然有许多资料证明个体平均大小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但也有不少是不符合的。因此,难以作为定律(law),而可以将其视为常规或规律(rule)。

?(2)增加羽或毛的量(密度、高度)和质(隔热性能)。

?(3)水生兽类的隔热性及其调节。海豹的皮下脂肪厚达60毫米,在躯干的横切面上,58%的面积为脂肪所占据,而其余的42%才是肌肉、骨骼和内脏。由于这个原因,其体核温度为

38 ℃,而体表温度却与水温差不多。许多海豹生活于北方海洋。

?2、增加产热

3.逆流热交换(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机制

?逆流热交换机制是通过合理安排冷热水流的几何布局而达到保温节能的一种设计思想,它在工程学和锅炉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动物利用逆流热交换的例子,已在解剖学中得到证实。海豚的鳍血管,动脉血热量被静脉吸回。

?4、局部异温、突出部位体温低。

?5、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二)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对于鸟兽等内温动物而言,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要比在低温下困难得多,其原因如下:

?1.鸟兽的体温一般在35~42 ℃范围内,在大多数的自然情况下,比陆地上的气温高。因此,鸟兽的体温调节主要是朝着有效地控制体热过度散失的方向进化,也就是说,它们在低温下所面临的是动物在自然状况下经常遇到的问题,即抑制散热和增加产热。但是,在高温环境下,热从环境中向机体内运动,这时候一般所原有的减少机体失热的机制就不适用了。(了解)

?2.内温动物一般都产生大量的代谢热,在高温条件下,内热必须向着不利的方向传导。这样,惟一可行的散热途径就是通过蒸发失水来带走热量。

?3.在地球上一些地方,例如荒漠,高热和干旱是同时存在的。在那里用加强蒸发水分

的途径散热,就要消耗大量水分,但此时此地又恰好缺乏水分。

?(了解)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高温环境中将恒温机制控制的温度范围适当放宽放松,也就是说,不严格的恒温,而能暂时地忍耐高温。

?第二类是避开不利的温度条件,这就得依赖于行为适应。

?第三类是有机体发育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骆驼在具有充足饮水条件下,其体温在36~38℃之间;而在缺水条件下,其体温的昼夜波动可达7℃即在34~41℃之间。这就等于说,一匹500千克重的骆驼体温上升7℃,就能贮存12122干焦耳的热量于体内;若要通过蒸发而散发出这些热量,就得消耗5升水。但骆驼在白天可以通过忍受高体温来贮执,等到夜间,再把这些余热通过对流、辐射等途径散发出去,这样就能节约一些水分。

?七、温度与动物的行为

?产热和散热的调节都是生理性的体温调节,为保证正常的热能代谢,除了进行生理性调节以外,还有适应性行为。因为通过行为也能改变环境温度或散热、保热条件,所以,行为适应也具有生理基础。适应性行为表现在主动寻找有利环境(躲避不利环境)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两方面。例如,选择温度合适的地点、选择适宜的活动时间和长距离迁移等就属于前者;而建造具有适宜小气候条件的隐蔽所和集群行为等就属于后者。

?(一)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

?几乎所有动物都具有这种特性。在野外工作中,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这种例子。白天的沙漠,太阳直射,草原巨晰爬到1尺余高的树枝上,沙晰在沙丘上面,鼠和某些甲虫钻入土壤深处,有的昆虫周期性地起飞,有的则躲在铁路线或电线杆的阴影处。

(二)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间

?每一种动物均有其特有的昼夜活动规律。何时活动,何时不活动,还要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食物供应、天敌条件、光照、温度、湿度等等。决定各种动物活动节律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但温度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气候极端干热的沙漠,因为夜间气温低,湿度大,所以沙漠中的啮齿类大多数都在夜间活动。

?(三)动物的迁移

?长距离迁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是对各种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不少动物的长距离迁移也是对外界温度的适应。鱼类的洄游往往由温度的变化所决定。例如,大黄鱼。

?(四)动物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

?许多动物能自行建造具有合适小气候条件的隐蔽所。在蚁像和白蚁像中,在蜂巢及昆虫、蠕虫、爬行类和哺乳类的洞穴中,在隐蔽或敞开的鸟巢中,其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幅度都比周围环境小,并且能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

?(五)动物的集群行为与温度的关系

?形成小气候,减少总的散热量。企鹅、蛇、蛙。

?八、温度与动物的地理分布

?分布和数量变动则是种群生态学的中心问题。

?(-)温度与动物的分布

?1.对变温动物的分布,有时温度可能起直接的限制作用。例如,在气温15℃以上的日子少于70天的地区,玉米螟就不能持久地生存。苹果蚜向北分布的界限是1月等温线为3~4 ℃的地区。东亚飞蝗最北能分布到年中温暖期13.6 ℃等温线,纬度高于此等温线的地区飞蝗无法达到性成熟,不能形成繁殖中心。

?2、对于常温动物,温度的直接限制是比较少见的。(四种假说)。

第七节生物与水的关系

水的生物学意义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生物体的水分获得与损失途径

?水分的丧失途径

?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

?动物--蒸发失水,排泄、分泌失水。

?水分获得途径

?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

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失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补充水的主要途径:

?食物、代谢水、饮水

?保水机制

?减小皮肤的透水性

?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

?减少呼吸失水

?减少排泄失水

?利用代谢水

?生态类型

?喜湿

?耐旱

冰覆盖的作用[永久、季节]

?永久性冰覆盖[极地、高山]动物比较贫乏,北极海豹、北极熊雌雄进入洞穴,次生入

水海狮、海狗海岸繁殖。南极的企鹅在冰上繁殖。

?季节性:冬季的冰覆盖导致―鱼灾‖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水貂未冻结小河流中,麝鼠、

麝鼹洞口开口于水下。群落稳定物种贫乏。

雪覆盖

?1、雪被的一般意义

?不仅是水因子,而且是动物的喜雪动物的基地。保温使植物、喜雪动物安全过冬、爱斯基摩建房屋。雪被于动物的颜色,伶鼬、扫雪、北极狐、旅鼠雪白色。

?2、雪被和动物的行为

?3、积雪和动物行为

?4、雪被和动物的数量变动

第八节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四、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动物生活的意义

?1.由于水和空气的密度不同,故水中压力的变化比空气大。在10000米的深海中,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要承受1吨重的压力。

?2.如果把深海动物从海底提升到水面,它将由于压力迅速改变而死亡。

?3.密度与动物的支持和运动:

?水的密度为1,它能把水生动物的肌体托起来,所以水生动物一般用不着像陆地脊椎动物那样的四肢。最大的鲸体重可超过100吨,这是陆生动物不可能达到的。

?河马、大象6--7吨

? 4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水生动物就能漂浮在一定的水层中,从而使水中有存在浮游生物。空气中是没有浮游生物的。

?五、水体的基底性质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水体的基底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固体基底,沿岸多为固体基底,如岩石、金属、木头、壳、珊瑚礁等;海洋沿岸的岩石基底可供多种多样的藻类附着,还为蜗牛、贻贝、海葵、海星等无脊椎动物提供立足之地

②颗粒状基底,如沙底和淤泥。一般来说。在砂砾基底中,则以穴居动物为主,常见的种类为一些软体动物、蠕虫和甲壳动物。

?六、空气的流动——风

?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风的形成取决于温度。当温度上升时,空气变轻而上升,

气压降低;相反,温度下降,空气变重而下降,气压就升高。风由高气压地区流向低气压地区,风速则取决于气压梯度的大小。

?季风(monsoon)一年有两次变向。夏季从大洋吹向陆地,冬季则从陆地吹向海洋。

季风的成因是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中增热与冷却的差异。我国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季风。

?在很多场合中,风是陆生动物的重要生存条件,动物的许多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

与风有关,动物的分布和迁移也受风的影响。信息。

?八、火的生态作用

?多年来,人们一直忽视火作为生态因素的重要意义。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火不是什么―不正常‖的因素,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如非洲、澳洲西部和南部、北美的草原和浓密常绿阔叶灌丛生长的地方,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周期性的―火灾‖。据统计,地球上每年有1600万次雷击,即平均每分钟有100次。雷电并不一定在降雨时才有,北美的森林火灾平均有70%是由于夏季的―干打雷‖引起的。

?火作为自然选择的一种环境因素,其意义在于:火燃烧了生态系统中已枯干、死亡的植物体中的有机物,使其转化为植物能重新利用的灰分,释放出P、Ca、K等元素。换句话来说,火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再循环,刺激了植物的生长。而且这种作用比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解要快得多。

?火的应用:新西兰的雷鸟,它是一种重要的狩猎鸟,雷鸟一方面喜吃石南的嫩枝叶,同时又需要以老石南作其隐蔽和营巢地点。

?因此,有计划地用火烧出一块块长方形(或圆形)的小区,使新老石南相隔交替出现,这样就能满足雷乌的繁殖和取食要求,从而提高其自然种群密度。

第六讲群落生态学

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

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

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群落的边界特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

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群落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组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2 群落结构

?群落的生物结构群落的物理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生物结构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种的多样性

?种间关联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于植物

?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

?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落

?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

?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

?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可

?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单个数量指标综合数量指标

单个数量指标

?多度: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点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单个数量指标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高度和高度比: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物种的高度的百分比。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点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体积:胸高断面积、树高、形数(可查获)三者的乘积。

综合数量指标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综合优势比: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中取任意二项求其平均值,再乘100%。

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类型

?物种多样性梯度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物种多样性类型

?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

?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

率。

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群落的物理结构

群落的结构单元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层片的概念

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

分三级:

第一级层片是同种的个体组合;

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层片的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群落的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被的镶嵌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气候影响:微气候、径流

土壤影响:营养物质、土壤质地、地形特点

植物影响:他感作用、遮荫作用、繁殖特点

动物影响:喜食情况、种子散布、食物贮藏、排泄物、践踏、挖洞

群落的时间格局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3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竞争→生态位分化→性状替代、特化→共存–竞争→排斥

?同资源种团(集团)(guild): 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上的作用可通过在自然群落中进行引种或去除试验,观察其它物种的反

生物因素-捕食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泛化种的作用: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

–特化种的作用:捕食对象为优势种,多样性增加;捕食对象为劣势种,降低多样性。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Robert Paine1966,1969):

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关键种和冗余(rongyu)种

?关键种理论的意义:

–对食物网理论有重要意义

–概念的含义上

–在实践中的意义

–作用方式上

关键种和优势种的区别:

冗余种(species redundancy):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物种是冗余的,它们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在的影响。干扰

干扰的意义

?中度干扰假说(T.W.Connell):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

干扰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干扰使许多竞争力强的物种占据不了优势,其他物种乘机侵入。如果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去阻止干扰。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这种思想在自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

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的―系统‖。

岛屿化

?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关系:

S=cA z S-种数,A-面积,z 、c为常数

?岛屿上物种数预测:MacArthur 的平衡说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地方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区

–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

不同类型岛屿的物种数

1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

2 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3 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4 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物种丰富度模型对影响群落因素的讨论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竞争占重要作用的群落,资源可能被利用得更加完全。物种丰富度将取决于有效资源范围的大小(a),种特化程度的高低(b), 以及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者可能消灭某些猎物物种,群落因而出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

使饱和,种数少(d);捕食者使一些种的数量长久低于环境容纳量,降低了种间竞争程度,允许更多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的物种共存( c )。

?岛屿化影响:岛屿代表一种―发育不全‖的群落,面积小,资源范围小(a);面积小,种被消灭的风险大,反映在群落饱和度低( d );能在岛上生活的种可能尚未迁入岛中( d )。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

?§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2 演替的类型

?§3 顶极群落

?§4 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因素

?§5 演替的机制

经典的演替模式

§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多数群落的演替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的类型,称周期性演替,如:石楠→石蕊→熊果→石楠。?演替系列(succession sere):按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称演替系列。

§1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先锋种(pioneer species)和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

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

?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

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

§2 演替的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水生演替

旱生演替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发生在裸露岩石上、湖边沙丘或火山爆发后毁灭一切生命的地方上的演替,就属于原生演替。原生演替进行得极其缓慢.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例子可见于砍伐殆尽的森林、弃耕农田的演替。次生演替由于土壤中

积累有有机物质,还有植物种子等条件,因而其出现和进展都较快。

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如由于海岸的升降、河流的冲积、冰川的影响等原因所引起群落演替为外因演替。

?内因性演替

?气候条件和其他条件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演替原因在群落内部,这样的演替便是内因性演替。?按演替过程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又可将群落演替分为地质演替14C(geological succession)和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 )和

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lc sue-cession)

?在自养性演替过程中,植物的活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得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植物种类增

加、植物个体增大和数量增多,因而其总光合量增加。有一个P/R比率可代表群落能量学的特征,其中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有机物质的总量),R代表群落总的呼吸量(呼吸是一个消耗有机物的过程),因此:用P:R之比衡量自氧和异氧.

自养性演替(autotrophic succession )和

异养性演替(heterotrophlc sue-cession)

?如果P/R>1,说明群落中的有机物质增加,群落演替是属于自养性的;

?如果P/R<l,说明群落中的有机物质减少,群落演替属于异养性的;

?如果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有机物质的收支相平衡,这是处于相对稳定的项

极群落的特征。

?因此,P/R比率是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它

也是表示生态系统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

?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演替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阶段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阶段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于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森林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

从环境条件极端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开始,包括以下阶段:

? 1. 地衣植物阶段:裸岩上没有土壤,只能生长壳状地衣,以极薄的一层紧贴岩表,并由根分泌有机酸来腐蚀岩表。在壳状地衣长期作用下,待环境有所改善后,才出现叶状地衣,然后是技状地衣。

?2.苔藓植物阶段:苔鲜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忍受极干旱环境。苔藓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土壤和腐殖质,为草本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

? 4. 灌木群落阶段。

? 5. 乔木群落阶段。

森林次生演替

?森林被砍伐殆尽之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草本植物期、灌木期和盛林期等时

期。以云杉林为例,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用材林,也是西部和西南地区亚高山的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的森林群落。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图9-27)恢复过程,

?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在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

《生物化学》考研复习重点大题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重点大题 1.简述Chargaff 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案:(1)不同物种生物的DNA 碱基组成不同,而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的DNA 碱基组成相同。(2)在一个生物个体中,DNA 的碱基组成并不随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变化而改变。 (3)几乎所有生物的DNA 中,嘌呤碱基的总分子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分子数,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 的分子数量相等,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分子数量相等,即A+G=T+C。这些重要的结论统称 为Chargaff 定律或碱基当量定律。 2.简述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案: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特点如下: (1)DNA 双螺旋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的走向为3′→5′;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一圈一圈上升,呈右手双螺旋。 (2)由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的骨架位于螺旋外侧,而碱基位于螺旋内侧。 (3)两条链间A 与T 或C 与G 配对形成碱基对平面,碱基对平面与螺旋的虚拟中心轴垂直。 (4)双螺旋每旋转一圈上升的垂直高度为3.4nm(即34?),需要10 个碱基对,螺旋直径是2.0nm。(5)双螺旋表面有两条深浅不同的凹沟,分别称为大沟和小沟。 3.简述DNA 的三级结构。 答案:在原核生物中,共价闭合的环状双螺旋DNA 分子,可再次旋转形成超螺旋,而且天然DNA 中多为负超螺旋。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DNA 也是环形分子,能形成超螺旋结构。真核细胞核内染色体是DNA 高级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由组蛋白H2A、H2B、H3、H4 各两分子形成组蛋白八聚体,DNA 双螺旋缠绕其上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经多步旋转折叠形成棒状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4.简述tRNA 的二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答案:已知的tRNA 都呈现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基本特征如下:(1)氨基酸臂,由7bp 组成,3′末端有-CCA-OH 结构,与氨基酸在此缩合成氨基酰-tRNA,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2)二氢尿嘧啶环(DHU、I 环或D 环),由8~12 个核苷酸组成,以含有5,6-二氢尿嘧啶为特征;(3)反密码环,其环中部的三个碱基可与mRNA 的三联体密码子互补配对,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可把正确的氨基酸引入合成位点;(4)额外环,也叫可变环,通常由3~21 个核苷酸组成;(5)TψC 环,由7 个核苷酸组成环,和t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有关。 5.简述真核生物mRNA 3′端polyA 尾巴的作用。 答案:真核生物mRNA 的3′端有一段多聚腺苷酸(即polyA)尾巴,长约20~300 个腺苷酸。该尾巴与mRNA 由细胞核向细胞质的移动有关,也与mRNA 的半衰期有关;研究发现,polyA 的长短与mRNA 寿命呈正相关,刚合成的mRNA 寿命较长,“老”的mRNA 寿命较短。 6.简述分子杂交的概念及应用。 答案:把不同来源的DNA(R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进行热变性处理,退火时,它们之间某些序列互补的区域可以通过氢键重新形成局部的DNA-DNA 或DNA-RNA 双链,这一过程称为分子杂交,生成的双链称杂合双链。DNA 与DNA 的杂交叫做Southern 杂交,DNA 与RNA 杂交叫做Northern 杂交。 核酸杂交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产前诊断、致癌病原体的检测、癌基因的检测和诊断、亲子鉴定和动

马原分析题复习方法.doc

上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分析题的总体复习方法,这篇文章里我具体谈一谈马原分析题的审题答题技巧以及复习方法,同学们看完之后可以开始试着做真题和8套卷,相信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找哲学原理的成功率会有明显提高。 【复习方法】 做马原分析题,头脑屮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最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來,头绪没有整理清楚。我建议同学们自己画一个框架图,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屮给出的12页哲学逻辑图,把过去10年的马原分析题认真研究之后,标出各个原理所在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原理都是重复在考的,在复习框架图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原理的应用。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捉要》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屮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其中①②③在16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 ①在08年考査,①③在01年考查),认识的本质(2013年)。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壯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乂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提要》逻辑图第3页)。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耍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要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 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我也建议同学们可以把相对抽彖的哲学原理用简单易懂的一些同义诃或者短语來替代,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说“举一反三”就是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具休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才盾的特殊性;“正视问题的存在”可以川才盾普遍性來解释;提问中同吋问到两个方而/属性/特点的吋候,可以考虑用对立统一;涉及到两个相反的事物(比如成功/火败、真理/谬误、好事/坏事等),可以考虑用矛盾转化。 【审题技巧】 马原分析题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费时间,如果原理找不准,写的再多再好也没用。如果点踩到了,自己围绕知识点再加一?些"套话”(比如前而提到的,要按规律办事,采収科学的方法,勇于创新等),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下面我先给大家分析一下马原分析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隐晦的问法,比如2010年梅兰芳这道题的提问: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Z作”?这类提问难度鮫大,需要口己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还有一种是限定性的问法,比如2006年34题第一问: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Z处;2009年34题第一问: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这种提问方式明确告诉了考生要从某个角度分析,难度略低,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限定,每年考试都有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丢分是非常可惜的。卜-面我将主耍讲解第一类难度较高的捉问如何从审题來分析所考原理。 篇幅所限,具体题目材料可参考《讲真题》

考研政治框架图(整理可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I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 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科学社会主义J I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厂定义方式一一根本特性一一存在形态 怖击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观s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一一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一一时空无限性社会的物 质性一一从实践岀发理解世界 I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一三个阶段一一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一一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一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一一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 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辩证法考点 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方法论意义 两大特征 .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广矛盾范畴- 矛盾对立面- 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 L r 矛盾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内 容/ 」 普遍性 令、矛盾问题的精髓 1特殊性 L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五对范畴彳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厂归纳和演绎 四个方法_ 分析和综合 四丨方法 < 具体和抽 象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 认识论考点 主体客体中介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真理及其客观性一一真理的形式主观性一一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一一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一一真理的具体性 -实理尺度真价值准度一逻辑值明畴—其特性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价值论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一一价值评价标准一一价值评价功能一一价值观 J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一一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论考点 三大规律 亠、丄 辩 证 I 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的盾和次面和盾要方面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适度原则 - 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I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认识的基础Y 5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动力标准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一一认识指导一一理论指导 '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一来源

2020年考研专业课西医综合大纲解析:生物化学

2020年考研专业课西医综合大纲解析:生物化学 一、生物化学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的考试范围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生物化学 教材。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使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 决相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生物化学考点解析 这节我们来解析一下生物化学。今年生物化学未发生任何改变。 生物化学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的学科,需要掌握和记忆的东 西很多,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在复习生化时一定要抓重点,切忌把时间 都放在一些较难较偏的知识点上,以免耽误时间。 下面我们就按大纲分的四绝大部分实行详细的解析。 生物化学 第一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内容:氨基酸的分类,几种特殊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及理化性质,核酸的组成,DNA双螺旋结构,酶的基本概念,米式方程,辅酶成分。熟记20种氨基酸,尽可能记住英文缩写代号,因考试时常 以代号直接出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常考各级结构的表现形式及其维 系键。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蛋白质的提纯,通常利用蛋白质的理化性 质采取不破坏蛋白质结构的物理方法来提纯蛋白质。注意氨基酸及蛋 白质理化性质的鉴别。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多个核苷酸组成核酸,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为3',5'-磷酸二酯键。DNA双螺旋结构,在DNA双链结构中两条碱基严格按A=T(2个氢键)、G三C(3个氢键)配对 存有,各种RNA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到一些核酸解题上常用的概念。酶首先要注意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核酶、脱氧核酶、酶活性中心、同工酶、异构酶等。米式方程式考试重点,V=Vmax[S]/Km+[S],这个方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九章知识点框架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九章知识点框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重要章节是毛中特的第九章。有关本章节知识点内容,每年都会涉及选择题,一般为两至三道题。此外,在分析题中,考查本章节的概率也非常高,几乎隔一年就会涉及该章节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节内容复习起来非常杂乱,同时题目考查具有一定灵活性,需要考生在掌握基本观点之外,还要会用知识点来作分析。因此,考生一定要在夯实基础外,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下面就带各位2017考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节,避免被罚出局。 一、逻辑框架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2012分析)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12单选)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2011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2012单选) 基层群众自治(2013分析)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历年生化考研西医综合试题重要知识点

★历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重要知识点(按照7版教材顺序):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Unit 1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Pro)[蛋白质合成加工时被修饰成:羟脯氨酸] ★蛋白质中有不少半胱氨酸以胱氨酸形式存在。 ★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蛋氨酸Met)、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苏氨酸(Thr) ★含有两个氨基的氨基酸:赖氨酸(Lys)、精苷酸(Arg)“拣来精读” ★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三伏天” ★含硫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Cys)、蛋氨酸(Met) ★生酮氨基酸: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同样来”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酪氨酸(Tyr)、色氨酸(Trp)、苏氨酸(Thr)“一本落色书” ★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 ★不出现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瓜氨酸 ★含有共轭双键的氨基酸:色氨酸(Trp)[主要]、酪氨酸(Tyr) 紫外线最大吸收峰:280nm ★对稳定蛋白质构象通常不起作用的化学键是:酯键 ★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肽键; 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的化学键:氢键 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的化学键:次级键(疏水键、盐健、氢键和Van der Waals力) 维系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化学键:氢键和离子键 ★蛋白质的模序结构(模体: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举例: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结构 ★当溶液中的pH与某种氨基酸的pI(等电点)一致时,该氨基酸在此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兼性离子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丧失,一级结构无改变。 变性之后: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易被蛋白酶水解,紫外线(280nm)吸收增强。 ★电泳的泳动速度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子形状、所在溶液的pH值、所在溶液的离子强度:球状>杆状;带电多、分子量小>带电少、分子量大;离子强度低>离子强度高★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时:大分子蛋白质先洗脱下来 ★目前常用于测定多肽N末端氨基酸的试剂是:丹(磺)酰氯 Unit 2 ★RNA与DNA的彻底分解产物:核糖不同,部分碱基不同(嘌呤相同,嘧啶不同) ★黄嘌呤:核苷酸代谢的中间产物,既不存在于DNA中也不存在于RNA中。 ★在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3’,5’-磷酸二酯键 ★DNA双螺旋结构:反向平行;右手螺旋,螺距为3.54nm,每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碱基配对原则为C≡G,A=T,所以A+G/C+T=1 ★生物体内各种mRNA:长短不一,相差很大 ★hnRNA含有许多外显子和内含子,在mRNA成熟过程中,内含子被剪切掉,使得外显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成熟的mRNA。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绪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本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原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理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检验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主义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经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学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理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事业

马原知识框架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1 ( ( 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斗争与改革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衡量标准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1、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考研政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对特定原理的解释和说明,尽管抽象程度不同,但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记忆首先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繁杂的政治知识点都记住,必须先理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梳理知识脉络就变得很重要。考研政治的知识点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在整理过程中须要以清晰为上,彼此有联系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起对比着记忆。知识脉络梳理清楚了,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但一定能对各部分知识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再背诵记忆,更容易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背和理解相结合 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三个w 例如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记住"WWW"就可以 了具体来说就是who, what, why。Who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What ,是无产阶级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及普遍规律的学科,可以从 3 个角度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hy,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贴近书面用语,比起自己的分析,更加富有合理性,也是大题采分点的依据。我们在记忆这类题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记忆关键字的方法。例如维新运动的意义:首先是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最后思想启蒙。当然我们现在复习时应该把它拓展开来,但是只要记住这三条,答大题得时候不会扣太多

的分,因为你的要点都答上了。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3、抓住逻辑体系答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应该答什么。有一些同学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可是却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作一团,等需要的时候,就使用不出来; 有些同学政治复习了挺长时间,也做了挺多的题,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为什么答题达不到点子上,这固然有复习不到位的原因,可更多的在于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撑,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当中乱作一团,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这还是好的,有些学生一着急知识点全忘了。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先把政治各科目录在看书过程中记下来,再用自己的理解串起来,最终做到能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记起大框架、大目录,小目录,小目录下的知识点,通过背诵记起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至少重点章节要做到这个程度,重点内容(原理)要逐字逐句背诵。形成一个思维导图以后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4、重点知识重点记 考研政治中,很多理论由于太枯燥,每次都只是看一眼、背一遍就丢到了一边,没有兴趣再去回顾,自然不能及时巩固记忆。尤其是很多大段的文字,如一些理论、内容、意义、作用、教训等等,往往都是考试爱考的,尤其容易出大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点记忆、重点背诵。 因此,建议大家对于现阶段还掌握不熟的知识,拿出专门的精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生化考研复习题

生化考研复习题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1(山大)简要说明为什么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如下性质。 (1)在低pH值时沉淀。 (2)当离子强度从零增至高值时,先是溶解度增加,然后溶解降低,最后沉淀。(3)在给定离子强度的溶液中,等电pH值时溶解度呈现最小。 (4)加热时沉淀。 2(川大)下列试剂常用于蛋白质化学研究,CNBr,丹磺酰氯、脲,二硝基氟苯(DNFB)、6mol/LHCI,β-巯基乙醇,水合茚三酮,胰蛋白酶,异硫氰酸苯酯,胰凝乳蛋白酶,SDS,指出分别完成下列任务,需用上述何种试剂。 (1)测定小肽的氨基酸顺序。 (2)鉴定肽的氨基末端残基(所得肽量不足10-7g). (3)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的可逆变性,若有二硫键存在时还需加入何种试剂。(4)在芳香族氨基酸的残基的羧基一侧裂解肽键。 (5)在甲硫氨酸的羧基一侧裂解肽键。 3(北师大)用1mol酸水解五肽,得2个Glu,1个Lys,用胰蛋白酶裂解成二个碎片,在pH=7时电泳,碎片之一移向阳极,另一向阴极;用DNP水解得一DNP-谷氨酸;用胰凝乳蛋白酶水解五肽产生两个二肽和一个游离的Glu,,写出五肽顺序。 4(北师大)简述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中科院)用什么试剂可将胰岛素链间的二硫键打开与还原?如果要打开牛胰核糖核酸酶链内的二硫键,则在反应体系中还必须加入什么试剂?蛋白质变性时为防止生成的-SH基重新被氧化,可加入什么试剂来保护? 6(中科院)列出蛋白质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 7(中科院)根据AA通式的R基团的极性性质,20种常见的AA可分成哪四类。8(川大)请列举三种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方法,并简过其原理。 9(上师大)指出分子排列阻层析往上洗脱下列蛋白质的顺序。分离的蛋白质范围是5 000到400 000,已知这些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肌红蛋白(马心肌)16900 过氧化氢酶(马肝)247500 细胞色素C(牛心肌)13370 肌球蛋白(鳕鱼肌)524800 糜蛋白酶元(牛胰)23240 血清清蛋白(人)68500

马原及毛概前十章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唯物论考点 辩证法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论考点

两大现象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 历 史 唯 物 论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现实的人 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论

生化考研重点知识总结

生化考研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单糖 ①多糖与碘显色,至少需要的葡萄糖残基数:6 ②唾液淀粉酶激活剂:Cl- ③几个典型非还原糖:蔗糖、糖原、淀粉 ④形成N-糖肽键的单糖或衍生物是: 第二章油脂 ①几个非饱和脂肪酸双键数: ?油酸:1 ?亚油酸:2 ?亚麻酸:3 ②人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须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 ③四种脂类转运脂蛋白: ?CM: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酯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三酰甘 油酯 ?LDL: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HDL:高密度脂蛋白,转运外源性胆固醇 第三章氨基酸与蛋白质 ①几种主要氨基酸及三字母缩写 ?两特殊:Pro、Gly ?芳香:酪(Tyr)色(Trp/Try,吸光最强)苯(Phe) ?八种必需氨基酸:甲携来一本亮色书,Met/Val/Lys/Ile/Phe/Leu/Trp/Thr ?侧链为羟基氨基酸:苏(Thr)丝(Ser)酪(Tyr) ?酸性氨基酸:天(Asp)谷(Glu)※对应两酰胺:Asn、Gln ?碱性氨基酸:赖(Lys)精(Arg)组(His) ?其它:丙氨酸(Ala)

②PI ?PI的计算:PI=(PK1+PK2)/2=(PK1+PKR COOH )/2=(PK2+PKR NH2 )/2 ?PH的计算:PH=PK1+Lg(R/R+)=PK2+Lg(R-/R) ?PH =7的水中溶蛋白,PH=6,则该蛋白PI<6:蛋白溶后PH下降为6,表明蛋白的COOH 电离出H+,则产生了R-,PH=6>PI 时有R-③蛋白二级结构 ?α螺旋:Sn=3.6 13 ,存在Pro时不形成α螺旋,右手螺旋 ?β折叠:同/反向,肽键中H与O成氢键,轴距0.35nm ?β转角:转角处为Gly ④超二级结构:无规卷曲、结构域 ⑤三级结构:作用力(二硫键、疏水作用力、氢键、静电离子键、范德华力) ⑥蛋白结构分析 ?N端分析法:FDNB(Sanger)、PITC(Edman)、DNS-Cl(丹磺酰氯)、氨肽酶法 ?C端分析法:羧肽酶法、无水肼解法※羧肽酶A:不能水解C端为Lys、Arg、Pro的 肽键;羧肽酶B:能水解C端为Lys、Arg的肽 键;C端倒数第二位是Pro时,A、B都不能水 解 ?打开二硫键:还原法(巯基化合物,碘乙酸保护)、氧化法(过甲酸) ?专一切断:胰蛋白酶(Lys、Arg-COOH肽键);CNBr(Met-COOH肽键);胰凝乳蛋白酶(); ⑦显色反应 ?Follin酚:蓝色,酚基(Tyr)、吲哚基(Trp),组分(CuSO 4 +磷钼酸) ?Millon:红色,酚基(Tyr),组分(HgNO 3+Hg(NO 3 ) 2 ) ?坂口反应:红色,胍基(Arg),组分(α萘酚,NaClO) ?黄色反应:黄色,芳香氨基酸,组分(浓HNO 3 ) ?双缩脲反应:紫红色,肽键,多肽,组分(NaOH+CuSO 4 ) ?乙醛酸反应:紫色,吲哚基(Trp) ⑧几种重要氨基酸 ?提供活性甲基的:S-腺苷Met ?形成N-糖肽键的:Asp ?胶原蛋白中含量高的氨基酸:Gly、Ala、Pro、HO-Pro、HO-Lys

考研备考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备考: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21世纪被称为生物世纪,可见生物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食品生产中的转基因大豆、啤酒用于制衣的优质棉料和动物皮革,医学上疫苗、药品的生产和开发以及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逐渐流行推广起来的生物能源如沼气、乙醇等,都包含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都会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此新兴和前景广阔的专业自然吸引了广大同学的考研兴趣。为此,针对生物学专业课基础阶段的复习,专业课考研辅导专家们对生物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章糖类化学 学习指导:糖的概念、分类以及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重点掌握典型单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与构型:链状结构、环状结构、椅适合船式构象;D-型及L-型;α-及β-型;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二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包括淀粉、糖原、细菌多糖、复合糖等,以及多糖的提取、纯化和鉴定。 第二章脂类化学 学习指导:一、重要概念水解和皂化、氢化和卤化、氧化和酸败、乙酰化、磷脂酰胆碱二、单脂和复脂的组分、结构和性质。磷脂,糖脂和固醇彼此间的异同。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 学习指导: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掌握肽键的特点、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章核酸化学 学习指导: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核苷酸的结构、DNA和RNA一级结构的概念和二级结构特点;DNA的三级结构、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核酸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酸的性质;全面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苷酸的性质;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 第五章激素化学 学习指导:激素的分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作用机理。了解激素的类型、特点;理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理解第二信使学说。 第六章维生素化学 学习指导:维生素的分类及性质;各种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了解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缺乏病;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七章酶化学 学习指导:酶的作用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米氏方程的推导);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的基本方法;熟悉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了解抗体酶、核酶和固定化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了解特殊酶,如溶菌酶、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

生化考研复习题精编WORD版

生化考研复习题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2016考研复习 名词解释 反硝化作用,内毒素,菌苔,巴斯德效应,模式菌株,温和噬菌体,鉴别培养基,转化,朊病毒,异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特异性免疫,消毒,原核微生物,质粒,噬菌斑,菌株,,外毒素,巴斯德消毒,非特异性免疫,初级代谢,类病毒,朊病毒,灭菌,基本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完全培养基,硝化作用,菌落,转化,转导,转染,接合,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烈性噬菌体,古生菌,极端环境微生物,芽孢,分生孢子,抑菌圈,噬菌斑,生物固氮,活性污泥 判断题 1磷壁酸只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而LPS则仅在G-细胞壁上存在。 2病毒的核酸为DNA和RNA。 3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4在细菌细胞融合时,可选用溶菌酶破壁。 5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的增殖。 6真菌是真核生物,它没有有性繁殖形式,只有无性繁殖形式。 7 Hfr为高频重组菌株。 8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科、目、属、种。 9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环境中有点碱性。 10蛭弧菌是一类可寄生在细菌细胞周质空间中的细菌。 11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12嗜盐微生物是那些能够生活在高糖环境中的微生物。

13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体。 14细菌的鞭毛和纤毛结构相似,功能不同。 15显微镜下对细菌细胞计数的数量结果要低于平板技术获得的结果。 16出芽生殖过程在酵母中是可以普遍见到的。 17半固体穿刺培养技术可用来观察细菌鞭毛的运动性。 18青霉素是通过结合到核糖体30S亚基的一种蛋白质上,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 19基本培养基可用来培养所有的微生物。 20酒精是常用的表面消毒剂,其100%浓度消毒效果优于70%浓度。 21基本培养基可用来培养所有的微生物。 22基团转位是借助于酶或定向酶系统实现的主动输送,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23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NaCl有降低渗透压的作用。 24在酵母细胞融合时,可选用溶菌酶破壁。 25营养缺陷型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26 5-溴尿嘧啶是以氧化脱氨的方式引起基因突变。 27E.coli K12(λ)表示一株带有λ前噬菌体的大肠杆菌K12溶源菌株。 28抗代谢药物典型代表是磺胺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提高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 29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30 Hfr为低频重组菌株。 31 EMP和HMP代谢途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微生物的糖代谢中。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1)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证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六)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61) (七)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