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_理论与启示

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_理论与启示

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_理论与启示
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_理论与启示

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72亿美元。绍兴企业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应面向世界,立足自身,结合东道国实际需要,制定对外发展战略,积极地走出去。

第三,不断做强自己的品牌,创造品牌效应。企业应不断提高其服务价值及潜在可服务范围,优化产业链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应与政府合作促进产业链整合,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要素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的比率较高,生产费用下降较快,一个区域一般会选择发展这些产业。结合绍兴实际,可以发展与技术要素相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里指的劳动密集型不是指简单的量的密集,而是质的密集,即技术含量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产业。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功能

行业协会既是政府部门的“参谋”,又是企业发展的“服务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言,有一些问题政府无法直接介入,这个时候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增强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甚至是突发状况的能力;其次,应及时反馈政府及企业双方的相关信息,确保双方的沟通具有效率;再次,行业协会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使其立足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相应的举措跟上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的步伐;最后,加强与周边地区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学习,搭建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适时沟通,学习借鉴有建设性的举措与理念。

四、结语

产业转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基于各自发展背景不同,对于转型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就绍兴而言,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和作用:政府应充当好“引导人”和“后援团”的角色,为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还应和企业加强合作,把原有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增强技术与传统产业和地方专业化产业的融合,以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企业则应扮演好“探索者”和“表演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为转型注入活力;行业协会则应做好“桥梁”和“纽带”的工作,协调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一过程和谐健康地进行。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中译本)〔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66-172.

〔2〕AcharyaP,MahantyB.ManpowershortagecrisisinIndianinformationtechnologyndustry 〔M 〕.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 2agement,2007,vol.38/no.3.

〔3〕〔美〕桑加亚?拉尔.成功的工业化〔M 〕.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40.

〔4〕梁琦.产业集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培伦.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P.683-687.

〔6〕孙培钧,刘创源.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9.

〔7〕S ?A 巴塔卡格.印度五年计划的理论与实践〔M 〕.1987:49-82.

〔8〕巫宁耕.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6.

〔9〕赵鸣岐.印度之路———印度工业化道路探析〔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0〕约翰P 刘易斯.印度的潜在危机〔M 〕.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1962:144.

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

Ξ

朱志胜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自1959年自治和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逐步走上工业化和建立多元经济结构的发展道路,1996年联合国将新加坡

6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8卷Ξ作者简介:朱志胜(1986-),男,浙江杭州人,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国贸051本科生。

升格为发达国家。在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历程中,政府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表现为适时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持续合理的改革与转换,合理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

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的研究,绍兴乃至全国产业结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案例分析:新加坡产业结构转型的演化轨迹

综观40多年来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经济的奇迹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时间尺度看,本文认为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转换经过了如下5个阶段:

1.1959至1967年由单一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工业转变。这一阶段的新加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殖民地地位,使得其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表现为以单一的转口贸易为中心,而农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居于次要地位。与此同时的东南亚其他国家在此期间纷纷开展直接的进出口贸易,急剧降低了由新加坡转口的贸易额,使其经济备受打击,国内失业率上升,其中1959年高达1312%。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实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改变对转口贸

易的依赖。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新加坡的进口替代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

2.1968至1979年由进口替代工业向出口工业转变。此阶段的新加坡两大因素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转变,一方面由于新加坡刚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国家,以新马共同市场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工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持续高涨期,把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加坡正是利用这一国际机遇,开始重点发展造船、电子和炼油三大支柱产业。到1979年,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失业率降至313%,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011%。

3.1979至1985年的产业结构重组阶段。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东南亚等国建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新加坡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失去了比较优势。于是,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在经济领域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着力重组经济结构,大力引进高技术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高度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方向转变,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过于冒进,导致了新加坡经济在1985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其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国内处于经济危机状态。

4.1986至1996年的经济发展新方向时期。通过对前一阶段新加坡国内经济危机的分析,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与对策措施,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的双引擎,即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工业的同时,着重转向优先发展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主要包括物流业和金融业等),以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2〕。

5.1997年至今的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又一次受到打击。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时为919%,2001年为-2%,2003年经济略有增长为111%。为应付这种经济衰退,新加坡开始进行全面的结构性改变,发展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重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积极创新,制定实施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发展知识型产业,从而应付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经济环境。

新加坡经过如此5个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由最初的单一转口贸易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其产业要素中纳入了知识、技术和创新因子。新加坡借助于适时不断的产业结构转型,不仅迅速摆脱了经济衰退的困境,而且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新加坡城市产业转型的特征及经验

本文认为,在新加坡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政府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政府管理者准确的国情定位,开拓的宏观思维,务实的微观举措,强化了新加坡的内生、外生要素,为新加坡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总结新加坡经济腾飞的特征和经验,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从新加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来看,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使新加坡产业发

展战略沿着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演变〔3〕。1959-1967年为解决国内的

就业问题和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伴随1965年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家,以新马共同市场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备受打击,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面对国内76第1期 童锦灵:印度工业化进程对绍兴产业转型的借鉴意义

外严重挑战,新加坡政府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调整到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工业,同时借此推动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带动除制造业以外的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与国际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全面发展。

2.从新加坡主导产业的发展来看,新加坡政府确定国家主导产业发展路径从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及精密工程、信息产业、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金融业到现在的服务业〔

4〕。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发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国际贸易、产品出口额等增长速率均出现下滑。且90年代未的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使新加坡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复苏,制造业、金融业及整体经济水平处于大幅波动状态。区域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不稳定局势,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正威胁着新加坡经济政策的有效实行。同时从区域产业竞争出发,新加坡国内在科研投入密度和产业技术密度一直较低。国外的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正以其超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竞争优势。国际竞争的格局促使新加坡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因此新加坡2010年长期发展计划书中强调高新技术产业是2l 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为发展国际金融业,新加坡政府实行自由港政策,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设立分行开办业务,汇率自由浮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使新加坡成为继纽约、伦敦和东京之后国际上第四大外汇市场交易中心。

三、借鉴与启示:近中期绍兴城市产业结构演进调整思路

一种基于客观现实的集聚经济模式,是绍兴经济模式的总体的、直观的评价。绍兴的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前进,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人均收入一直处在长三角的前列,更重要的是,绍兴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健康,几乎不存在产业和地区同构现象,其以集聚经济现象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正引导着绍兴的腾飞。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供求规律的作用下,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绍兴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从绍兴产业发展总

体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绍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5〕。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产业结构在

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大飞跃,三次产业构成从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顺利过渡到工业化城市中后期。绍兴经济60%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其中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产业占到其制造业的80%。在此情况下,原有的以资源掠夺和以量为准的产业格局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WTO 条件下的相关规则形成了对包括绍兴在内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冲击,导致发达国家的贸易报复行为;其以低成本优势的以出口量取胜的贸易增长模式,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强烈抵制,反倾销起诉之类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同时,以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现状使绍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其内部的困境要求其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新加坡作为后起国家,其经济的腾飞归功于其适时合理的调整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转型。其产业沿着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路径转型。从对新加坡产业转型的研究来看,对绍兴市乃至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有着深刻启示:

首先,绍兴市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其政府职责的发挥将起决定作用。

职责之一在于制定合理的适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在新加坡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结合新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合理产业政策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从而保证经济与产业结构横向的持续的发展。而绍兴乃至全国的产业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往往受到地方利益的驱

动,执行机制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降低了产业政策的约束力和效力,从而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发展〔6〕。职责之二在于要合理布局产业,适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新加坡经济腾飞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把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紧紧地对准经济结构这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通过改变单一结构以恢复经济,并集中力量建立多元化结构以争取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力提高经济结构的技术水平以发展现代经济。绍兴在进行发展战略布局中,尤其要从战略上去考察经济结构的内生变化,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自然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客观实际,合理进行产业布局,锁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适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在巩固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更新,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职责之三在于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创业投资环境。政治清廉高效,管理公开透明是新加坡经济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和软实力。新加坡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政府的作用在于成功提供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绍兴要改善投资环境,除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外,应把8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8卷

重点放在改善“软环境”上,着力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首先要牢固树立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人员都应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把亲商思维、服务理念融人公共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建立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同时,要在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上做文章、下功夫,改进公共管理方式,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不断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创造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机制,一个透明的、可预见的政策判断,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发展环境,一个商务成本低、回报可预期的投资信心。

其次,绍兴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互动效果,是绍兴产业转型的必要条件。

互动之一在于绍兴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充分重视教育与人才的培养。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与升级转型,就必须有各式各样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柱。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使得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更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内在结构。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人稠地狭,资源馈乏的国家,唯一的要素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所以,新加坡政府把人才战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绍兴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抓住其各方面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在“引进来”的同时,更要“稳的住”,以引导绍兴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推进。

互动之二在于绍兴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继续着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提高外向度,将经济发展目标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新加坡成功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扩大开放,坚持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创造创业融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把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建设融人到世界经济当中,借助国际经济力量来发展自身经济,可以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结合绍兴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发展实际,绍兴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开拓的战略思维,主动融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抓住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在产业基础、资源、人力和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增强对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吸纳和承接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Board.Year2000NationalSurveyofR&DinSingapore

〔R 〕.2001.5.

〔2〕王勤.论新加坡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南洋问题研究,1996(3):31-37.

〔3〕舒怀.新加坡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22-29.

〔4〕田兴利,龙祖冲.新加坡的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6):115-118.

〔5〕KIESE,Matthias.RegionaleInnovationspotentialeandinnovativeNetzwerkeinSudcstwien:Innovations —andKooperationsverhaltenvan IndustrieuntemehmeninSingapur 〔C 〕.2002.92.〔6〕黄敏.新加坡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J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8):4-5.

意大利纺织服装业发展经验对绍兴同行业的启示

Ξ

张 恺近年来绍兴纺织业迅速发展,使绍兴成为全国纺织业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同行业成长经验,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以此观之,绍兴的竞争优势亦体现于其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在这一点上,同样是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的意大利无疑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最佳对象。近年来意大利的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到了一些挫折,这更是为绍兴市的同行业打了一针预防针。希望通过对其经验的探究,会给绍兴纺织服装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96第1期 朱志胜: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结合绍兴实际的实证分析 Ξ作者简介:张 恺(1986-),男,河北香河人,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国贸051本科生。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_黄湘燕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 □黄湘燕 内容摘要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 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 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及经验和教训 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领导干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班”的学习,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访问,我对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吸取教训。 新加坡产业升级的发展历程 产业升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快速增长的经济,都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5年正式成为独立国家,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建国初期经济极不发达的城市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一个人均GDP达不足320美元的简单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人均GDP达30000多美元的城市经济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目前新加坡拥有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盘生产国;世界第二大钻井平台生产基地;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典范。40多年间,新加坡平均增速超过8%,西方发达国家花了一、两百年时间实现的产业升级,新加坡只用了短短的40多年就完成了,新加坡创造了经济奇迹。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无疑更加直接而有益。 新加坡的产业升级大约是每十年一次,其产业升级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 转口贸易。新加坡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岛国, 没有资源,淡水主要由马来西亚提供,不能 抽地下水;大米要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 填海用的土也要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运过来。在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上,怎么样 来发展经济呢?新加坡唯一的好处是它有 一个停泊环境良好的天然港口,加上又处 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和 太平洋的必经之地,是发展贸易的理想口 岸,于是就发展转口贸易,选择了实施进口 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 新加坡在世界港口贸易的重要地位,使之 成为今天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发展劳动 (低技能)密集型的产业。新加坡独立后,政 府面临英殖民地留下的满目疮痍,经济结 构畸形,种族矛盾纷杂,社会政治动荡,特 别是失业率高达14%。为了应对大量失业 和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必须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加上当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又 受到了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原材料供应不 足因素的等严峻挑战,于是新加坡政府及 时调整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提出出口导 向型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 的产业政策,促进了大批的服装、纺织、玩 具、木器等产业的进入,新加坡工业化进程 由此初步展开。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发展技能 密集型产业。由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量 劳动密集型产业涌入,就业率不断提高,失 业率下降到4%。这时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 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的换代升级,鼓励发展 高技能密集型产业,淘汰低技能劳动密集 型产业。一是通过工资政策引导产业升级, 用提高工资成本的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二是实行投资和税收政策引导投资方 向,扶持高技能密集型企业;三是强化教育 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此期间,一批 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和石化业的国际著 名跨国公司相继落户新加坡,建立起了精 密仪器、机械工程和航空工业,高技能密集 型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资本 密集型产业。70代年以来,新加坡吸引了美 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尽 管这10年里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 10%,但新加坡仍然还只是跨国公司总部 经济链条中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在海外 设计,只是借用新加坡工厂的生产线来生 产。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仍处于“微 笑曲线”的底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所以,到了8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全商 务”概念,打造“全商务”产业链。鼓励跨国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从“制造基 地”发展到“总部基地”。把新加坡发展成为 具备全商务能力的全球化城市,为此推出 商业总部计划,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 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 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 化、国际化道路。日本跨国企业纷纷在新加 坡设立营运总部,如夏普、三洋、富士能、美 乐达等。一些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工业也 得到了进一步的鼓励,如集成电路制造、计 算机、工业电子设备和特殊化学产品等。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发展技术 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 的经济步入了成熟阶段,增长速度放慢。为 3 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中旬刊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加坡绿化概况: 新加坡现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由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本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现有人口约518万。绿化覆盖率目前接近50%。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我为之震撼,新加坡境内浓荫蔽日,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更是美不胜收,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目标鲜明,严谨规划。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就以打造一座处于亚洲心脏地带的花园城市作为目标。他意识到绿化建设将缓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素质。整洁和绿意盎然的新加坡也将能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家的发展。 尽管新加坡受土地面积所限,但政府仍保留10%的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从建国最早期至今长达四十多年的严谨规划和政府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决心,成功将新加坡打造成一座花园城市。规划中主张建设少占用地,根据新加坡的现状对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加以保护。建筑物与行车道距离在15米以上;市政设施如电缆,煤气管道或输水管道,必须铺设在植树地段以外,避免以后维修这些设施时影响到树木等。 2、科学建设,以人为本。 ①合理布局 新加坡全国现有近1万公顷绿地,包括1700多公顷市政公园和公共绿地,3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和4000多公顷路旁绿地和国有空

地(国有空地全部进行简易绿化)。绿地分布很均衡,且布局合理。在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在墙体、屋顶、围栏、桥体桥栏桥柱,河道、花坛等进行竖向空间的绿化。 ②科学选种 在绿化建设中,根据国家土地有限、人口密集的特点,在占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追求“绿化覆盖率”,在植被的选择方面,新加坡80%的树木是从不同国家进口而来的,绿化植被多以大树为主,选择快速生长、枝叶茂盛、不易折枝、不易落叶的高大乔木为骨干树种,如雨树、青龙木等,以形成林荫道。这些都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 ③特色鲜明 新加坡的绿化追求自然美感,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街旁的绿化带很少修剪成型、整齐划一。新加坡的街上雕塑小品随处可见,一处处小小的雕塑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管理到位,严格执法。 新加坡绿化管理实行分类管理。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绿化管养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工作归国家公园局专业人员统一管理。每棵大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年龄、健康状况等,每两年体检一次。通过加强对大树的施肥、修剪,治病防虫等一系列措施,保存大树。 新加坡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公共场合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时限的人身限制;偷砍一棵树将被处以四万美元的罚款。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树立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权威。这些指标和规定的严格实施是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保证。 除了处罚之外还实行一定的鼓励制度,如小区规划的绿化率较高,则会获准增加可建的楼面面积;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筑围墙,让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 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 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 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 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 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 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 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 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 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 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 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 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 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 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 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 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1965年独立,50年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居前的发达国家,与其务实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它培养了大批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精英人才。以成功的成为亚洲教育的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兼具东西方文化与智慧。 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设置 新加坡属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模式与英国相近,并在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精英制教育体制。其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水准的公立大学,也有大专水平的政府理工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还有与国外名校联办的私立大学。 新加坡有3所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及新加坡管理大学(SMU)、NTU和NUS是两所综合性大学,NUS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比较突出;NTU工程、计算机和教育学科较强;SMU优势科目为商业管理。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又相继开办了另外三间公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UTD)和新加坡社科大学(SUSS)。公立大学提供大学教育,学位设置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理工学院颁发专业教育文凭(相当于大专)。学生中学毕业后可选择到理工学院就读文凭课程,而后步入工作岗位。少部分成绩优秀者可进入大学深造,取得大学学位。新加坡有5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与共和理工学院。私立学校一般是和英联邦国家知名学校联办,或是这些大学的分校,提供从商科及信息技术到酒店培训及美术等一系列课程,范围极广。学生达到一定要求后可转入联办学校读书,获得国际承认的专科、本科或研究生文凭。正规私立学院是通过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CPE)审批的教育信托认证(EDU Trust),以保证其教育质量。此外还有获得CPE审查豁免权并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外国源流大学(Foreign University with Local campus)暨外国著名大学的新加坡分校来提供更加符合新加坡发展或社会所需的高等教育课程。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 新加坡高等教育最显著的三个特点是高度的国际化、职业化和信息化。 1.高度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国际化。 第一,教学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多民族的存在使得多种语言共存,这是双语教学能够实施的先天优势。为公平对待各民族语言,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均设为官方语言。其中,第一语言是英语,为全民共同语言,是行政工商、学校使用的主要语言。第二语言是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万科的战略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学万科战略 摘要: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5 月,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现有员工 16000 余人。2007 年实现销售金额 523.6 亿元,结算收入 351.8 亿元,净利润 48.4 亿元,纳税 53.2 亿元。以理念奠基、视道德伦理重于商业利益,是万科的最大特色。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第四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本文以万科的发展结合管理学知识分析万科的模式及未来发展 结构: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1.战略层次分析 SWOT 2.国家政策 3.波士顿模型分析竞争力 4.决策分析 第二章万科现状及发展 1.外部环境 2.波特五力模型 3.万科新一步战略转型分析及预测 ①物流房产 ②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第一章1984-2001分析万科着重在房地产的原因 第一节,战略分析SWOT模型 在这个时期,万科的企业战略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初创时期的万达,算 是一个多元化的商社,然而多远也意味着混乱,企业规模很大,但是企业的战 略地位定位并不明晰,整个企业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只要有利可 图的行业,万科都想去尝试一下。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根据SWOT分析法,此时的 万达竞争优势(S)为规模大,涉足行业广。 竞争劣势(W)为:①所有项目规模都很小,市场占有率极低。②面对激烈竞争不得不不惜血本,等到品牌打响,成本也上去了,这时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集团的资金和人才储备却无法满足,各分公司被迫继续小打小闹。③业务 不稳定,企业短期赢利掩盖了缺乏长期持续发展动力的隐患。 潜在机会(O)为规模大,可以通过整合使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形成优势。 外部威胁(T)为:企业在各行业都缺乏竞争力,面临许多企业的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万达也即将开始自己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国家政策(外部)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万科公司的前身-“现代教科仪器展销中心”,1984年万科从经营办公设备起家,87年兴办工业,88年进入房地产,90年初 步形成商贸、文化、房地产、文化传播四大经营机构,到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表面上看来,万科的业务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定位。1992 年邓小平南巡开创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2 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党组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在将邓小平讲话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11798215.html,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李平安喆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上,政府如何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顺利过渡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启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个体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城市圈和城市带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并且实现社会由常态向新常态的顺利过渡的目的,探索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与我国同属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但在社会治理道路探索方面,新加坡明显要比我国走得更早更远。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广泛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其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其相比,我国自90年代才开始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试点运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社区建设以城市规划为经,以制度建设为纬 在社区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作用尤为突出。新加坡尤为重视规划的技术考量,并且每五年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进行全面探讨。目前,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在以选区为基础设计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中,从纵向管理层次上看,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除管理全国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外,更统筹着各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的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职能部门以及选区体育俱乐部、少年网络俱乐部等相关活动部门。①人民协会在政府强有力控制下,统筹兼顾下设各个组织机构,共同发挥监督政府行政运行、建言献策、执行政策法令、发展社区福利、健全民主法治等作用。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所开创的“公屋”体制,包括自1960年开始实施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于1964年进一步采取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设立专门的建屋发展局,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保障与供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谈新加坡生态绿化建设 【摘要】新加坡是文明岛国,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健全的法制人人遵守。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各级部门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新加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 2012年11月20日至23日,我们一行30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学习参观、游览观光考察,感触颇深。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31万。其南面由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环境非常优美。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 新加坡由若干个岛屿组成,主岛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境内草茂花繁,整洁美丽,因此又被称作“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填海造田的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合理规划周密设计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这个城市绿化目标同样非常明确,而且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2.法规护航令行禁止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例如,在公共绿化地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我国借鉴意义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 1. 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 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客的购物天堂。新加坡还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为不同口味和预算的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把邻近的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中转站,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由于国际会议具有参加人数多、逗留时间长、购买能力强、旅游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专门设立了国际会议局,建立了100多座国际会议馆,大力开拓国际会议旅游市场。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国际会议中心。新加坡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且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及知名度,最终带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 3.创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创建。首先,从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变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三无”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高,堪称世界一流。再次,为了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设立包括华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的旅游指南、宣传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华人占7%的特点,对公民进行儒家优良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礼貌运动”和“敬老运动”,树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不仅感到生命和财产都特别安全,而且还感到亲切和受尊重。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从未有过政变、暴动、骚动、更谈不上战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这是新加坡游客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旅游形式。“旅游经济无止境”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不断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积极开发购物旅游、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游、游轮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不断适应世界各地游客的需要。与此同时,以积极和创新的姿态去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 经济预测分析 第 17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 的比较及启示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 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 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 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 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这个国家平均每天消耗大约13.6亿升的淡水,新加坡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该国需要常年从国外进口淡水来生存。在1961年和1962年,当新加坡还是英属殖民地时的年代,该国与马来西亚签订了长期进口淡水的条约。两条约规定:到2011年和2061年以前,新加坡以1000加仑每1美分的价格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Johore)进口淡水资源。从柔佛州(Johore)进口的水源通过三个约2公里长的输水管道传输到新加坡。 1、水资源管理背景 在1965年8月,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两个淡水条约的安全性成为这个新生国家重点考虑的因素。为确保马来西亚履行条约,新加坡还在联合国进行了条约的登记。 两个国家也一直在协商着存在于两国之间的淡水条约的其它可能性增补事宜。两国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协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新加坡希望马来西亚能恪守条约,并且提供符合一定水质标准的淡水,而马来西亚则希望能提高水价,他们期望的水价是条约中规定的15到20倍。新加坡方面认为提高水价没有问题,问题是制定合理水价的依据。 由于双方关于淡水进出口的协商陷入了僵局,新加坡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得不制定新的计划以确保该国的淡水安全和自给自足,增加了很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和执行新的水相关的政策,国家投入巨资研究海水淡化技术和废水的深度再利用技术,以及流域管理和其它类似的研究活动。 在机构方面,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PUB:PublicUtilitiesBoard)负责该国整个的水循环管理。在早期,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负责管理该国的饮用水、电和煤气。在2001年4月,新加坡环境部的管理污水排放和处理的职能也移交给公用事业局。公用事业局职能的扩大允许它制定和执行历史性的策略,包括保护和扩展该国的水资源、管理暴雨洪水、海水淡化、水需求管理、社区引导、流域管理、超过团体能力的购买淡水行为、公共教育和宣传等。这个国家建成了一整套下水道收集系统来收集所有的废水和污水,并且还建造了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和下水道污水处理体系用来进行广泛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 2、水资源的全面综合发展 新加坡在管理本国的水资源和污水及废水再利用方面非常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重视水资源的全方位管理,包括管理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污水废水和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城市,又称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h),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这个城市群的层级结构以金字塔形存在。 该城市群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绵延6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该区面积虽只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但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仅纽约大都市区2001年总人口就达2087.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3%,城市群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篇章1:城市群的起源 城市群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5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日本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1、形成与演化 城市群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以前的各城市孤立分散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城市均独立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1920年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显著增加,以纽约、费城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 第三阶段是1920-1950年的大都市带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在单个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线,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都市区。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带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迅猛发展,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导致都市区空间范围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大都市带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波士华城市群。 2、核心城市发展历程 波士顿,是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由于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一个主要港口,因而它迅速发展了海外贸易,向欧洲出口朗姆酒、鱼、食盐和烟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际商港之一。从1630年到1890年,通过填平沼泽、海滨泥滩和码头之间的缝隙,波士顿的城市发展迅速,规模扩大了三倍。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压倒了国际贸易。此后直到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历程一个时期。2001年人均GDP和国民收入达到5.1万美元以上,世界前列。1、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中心,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蚊香、电子、纺织为主导产品。2、出口导向。重点发展造船修船炼油,做强物流原材料储备。3、迅速增长。重点发展电脑信息技术系列化,国家重点支持。4、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投资海外,将本国打造成跨国公司的枢纽中心,制定法律保障增强开放,吸引外商外资投资。5、经济转型。面对跨国公司撤资不利等,重点发展制药、环保、生命科学。 二、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主因。1、清晰实用赋有远见的经济发展规划。2、决策者与民众保持忧患意识和头脑清醒。3、健全法律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公平有序有效竞争。4、开放市场为竞争提供优势。高度市场经济:不实行金融管制、不设外管局、不设外汇管制、不设物价局、不实行物价管制、不实行发票管制、不实行关税制、不实行员工低工资管制。减少贸易壁垒与撤销使国家经济与周边国家竞争中占得先机。不实行管制,在某些环节一定时期较少国民收入,但从长期可较少国家与民众、雇主与劳工间纠纷,增强双方选择性,提高经济运转活力。5、全民教育和精英人才促进经济决策可行性有效性。 三、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借鉴。1制定科学、稳定、有效发展目标,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利关系,实现速度、结构、效益、投资、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推动经济主要靠工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生态环保治理,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路,严格控制产能过剩严防新上项目。3、加快分配改革,真正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提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