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火山》、《地震》,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卵石的自述》,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变化的地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能够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不迷信权威;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了解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研究风化对岩石

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三、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五课组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震的现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五、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并提出大致的探究性思路。

3、观察、实验、制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科学活动。

4、搜集整理信息:会查阅信息及其他信息源。

5、表达交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

六、课时安排

《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均需一课时。

6、火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确定研究主题

(二)探究新知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课件

(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5)全班交流、小结

(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

(7)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子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8)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9)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11)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

火山爆发时现象:

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

浓烟(冲向高空)

灰、石块(落下来)

岩浆(火红)

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

五、拓展活动

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

六、教学反思:比较感兴趣,掌握的较好。遗憾的是火山的种类视频资料不全。

7、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3、科学知识: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三、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的成因;学会地震时的自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

(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五、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六、板书设计:

地震形成? 预测? 自救

七、教学反思:

1、学生看到日本的地震资料时,表现出欣喜地神情。对此现象,我们应做出怎样的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全人类是一样的,不分国别。不应因历史原因而幸灾乐祸,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面对严重的灾害要同情所有受灾的人。

2、前两个班教学时对地震种类的讲解不够重视;对震前征兆的材料准备不足。

8、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等)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知道能源矿产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煤、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资料。如,调查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炼铁的历史;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以及用途。教师准备矿产、能源方面的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教科书中提供了部分常见矿物的图片:硫磺、石墨、石英、石膏、黄铁矿、

正长石、方解石、白云母,又通过卡通人物的语言“我们来观察、认识这些矿物”,提示学生利用标本或图片认识一些矿物。同时教科书也明确了概念:“岩石是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活动二: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首先教科书利用两幅组图,引导学生了解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教科书先展现了以铁矿石为主题的组图,以铁矿石为中以,周边分别展示了一些图片:飞机,钢精锅,钢精勺、叉、刀,钢笔,轮船,汽车,自行车。让学生认识到汽车、轮船、飞机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都来源于铁矿石。说明矿物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矿产在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第二幅组图,是认识能源矿产与人类的关系。教科书以煤为中心,周围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了解煤在作为燃料及原材料方面的应用。如:炼铁时,主要用煤作为燃料,并可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利用提取成分制成杀虫剂、消毒剂、染料、药品,以及作为制作电话的合成材料中的一部分,说明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的全身都是宝。

然后教科书利用文字介绍了能源矿产分类的情况。

活动三:人类对矿物的开采、加工和提炼。

教科书中展示了几幅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钢铁的冶炼、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情况。

教科书中还有一幅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情景图,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矿物资源利用与开采的现状,意识到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在互相交流中,拓展知识,达到资源共享,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五、拓展活动:

本活动的主题为“根据下图推想煤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煤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同时增强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矿物,学生平日不太常见,因此教学时提供了各种矿物的标本,学生认识起来直观、兴趣浓厚,利于学生掌握各种矿物的特征。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认识到能源的短缺,平日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

9、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再现地表现状,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三、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科书分四个环节说明地表是变化的。

1、教科书有四幅示意图,左上图是火山喷发引起地表的改变,使之形成山脉和海沟等;右上图是奇妙的溶洞和石笋;左下是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右下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哪些力量会对地表有所改变。使学生了解:对地表的改变既有地质作用,又有人为的力量。前者不仅包括了不易察觉的河流、湖泊、风、冰川、海洋以及地下水等各种复杂的作用,还有岩浆活动、地幔对流等等众多地球深部的各种巨大的改造作用。这种对地表的改造的力量是人类不可抗拒的。

2、教科书中展现了地球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大陆和海洋分布情况图,卡通人物的语言“比一比,有什么发现?”提出了活动的指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或者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发现地球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

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吻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表现是变化的。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在地球形成初期,陆地是什么样子?一亿年后或更久远一些,陆地又可能是什么样子?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布达拉宫图,此图意在代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暗示我国地表的高低不平。在青藏高原地带有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年代有可能是海洋。

4、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又提供了一幅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和有关化石的资料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不同的生物所处的年代,知道人们是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变化着的。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教科书呈现的是葛洲坝水利工程、开山修路、防护林、乱砍乱伐情景图,意在提示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具有两面性。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今天,人类必须很好地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四、自由活动:

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地表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拓展活动:

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0、做一块卵石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二、重点难点

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模拟卵石的形成实验。

三、教学准备:

1、自带卵石

2、关于卵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卵石存在较大的区别,如:大小、圆度、色彩。但具有共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做卵石需要的材料:石头、砖块、锤子、瓶子、水等。主要显示了学生做卵石可能要经历的几个过程:将石块或砖块敲碎;在地上磨或两块石头互相摩擦,去掉石头的棱角;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水一起放在一个大的广口瓶里,盖

上瓶盖,使劲摇晃,进行磨圆作用,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了。

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1、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高山上,岩石摇摇欲坠,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远处的高山上还有厚厚的积雪。这些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对岩石造成的破坏;山脚下,堆积着大大小小棱角分明的石块,暗示是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有些随着高山上的流水被冲入河道中,也暗示了河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以及在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河岸边,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卵石,显示石块受到长期的水流冲击以及互相碰撞、摩擦等逐渐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河的下游岸边,有一些砂子,也提示学生想到,卵石经过大自然中的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磨圆作用,会变成细砂。

2、实验证明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做法为: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就会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太阳光的热,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变冷,页出现裂缝或破裂表示大自然中的岩石在温度影响下所出现的变化;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是指岩缝中的水在冬季结冰时,会使岩缝增大或使岩石裂开。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

3、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4、得出结论: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五、拓展活动:

了解海滩上卵石的形成过程

六、板书设计

10做一块卵石

风化作用:温度生物降水

搬运作用:流水的冲刷

磨圆作用:相互碰撞相互摩擦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猜想之后就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猜想。过程中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直接将实验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还是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方。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实验指导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个别上课不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需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进行个别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1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 5、出示起子。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3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4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教案全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云南省十八连山镇雨汪小学 ——————————————————班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教师卢智权 ——————————————————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

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看实验结果回答:生:木块儿浮,砖块儿下沉。师:还有看一下这个塑料块放入水中,观察它沉还是浮?生:(看实验结果回答)浮。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有些物体沉下去呢?我们做一个实验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体积大小相等的小石块,铁块,木块,塑料。(形状一样)一:质量相等物体的沉浮情况:物体:小石块铁块木块塑料我们的发现:预测:沉沉浮浮质量:25g25g15g10g结果:沉沉浮浮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浮。老师总结:大小相等自身质量不相等,质量重的物体下沉,质量轻物体浮。这个说明物体的沉浮物体自身质量有关。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小石块橡皮木块带盖的空瓶纸预测:沉沉浮浮浮质量:20g20g20g20g20结果:沉沉浮浮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师: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如果物体的体积比较大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物体沉对不对?。老师总结:物体的质量相等,但是体积不相等从大到小排列空瓶,纸,木块,橡皮,小石块。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体积相等)物体:小铁块小铁块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科 学 教 案 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3、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2、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3、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教学难点: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一些机械工具,教学碟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研究主题 1、(出示各种机械)提问:在老师的讲台上有一些东西认识吗?(笤帚、叉子、筷子、起子、锤子、镊子……) 知道他们的用途吗? 2、讨论:人类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工具?(引导学生明确:降低工作难度、省力)

你们能具体说说在生活中怎么给人类带来好处的? 3、讲述:这些工具在生活中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所以他们被统称为——机械。(板书) 今天我们就是来研究机械的。(板书完整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1)提问:以前听过机械这个词吗?在你的脑海中认识的机械有哪些?为什么筷子、笤帚……这些小东西也被称为机械?(再次明确机械的概念)(2)讲述:工厂的那些制造物品的大机器是我们所认识的机械,因为他们为人类制造物品提供了方便,省力、降低了工作难度。但是他们的内部构造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被称为复杂机械。而像筷子、镊子等这些比较小巧、简单的工具由于也为人类提供了方便、省力等益处,所以也是机械类,由于简单所以被称为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其实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 (3)阅读P2概念 (4)观看教学碟片 (5)填写习作对应作业 2、揭示机械的作用 (1)教师出示一块木板上面有钉子,请同学帮忙用手将钉子拔出来。询问拔钉子同学的感受。 (2)提问:有什么好方法解决? (3)教师请刚才的同学用起钉锤将钉子拔出,再说说感受。(对比感受让学生再次明确机械的益处) (4)讨论:在生活中你们使用过哪些机械?为你带来了什么帮助?(分组讨论并进行记录)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记录 (6)假想:如果没有这些机械帮助人类,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此让学生想到木工室里的那些机床为大家做木工活带来的方便)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

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 3、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5、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6、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学后记: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于物体的沉和浮有关。同时知道了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 学 教 案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1.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