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

关键字:β阻滞剂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黄峻

1 前言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其主要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在心力衰竭(HF)、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的处理中β阻滞剂均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最广泛应用的心血管病药物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普及,尤其近百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为恰当评价β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和方法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也引起了更为深入的讨论和争论。在充分肯定β阻滞剂对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疗效、降低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同时,也认识到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一些学者认为β阻滞剂并不适合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需对适用人群作出较严格的限定;一些研究提示慢性HF的治疗中并非各种β阻滞剂均能产生同样有益的效果,β阻滞剂明显不具有类效应性。如何长期维持应用β阻滞剂,并把握其适当的剂量,也是临床医师和患者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难题。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国外同道相比,我国医师β阻滞剂的临床使用率偏低,剂量偏小,差距明显。

面对上述的实际状况和针对β阻滞剂的不同的认识,我国的临床医师需要获得正确的信息和指导,规范β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本着这一良好的愿望,我们复习了现有的临床证据,结合我国的实践和经验,制订这一“β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旨在提高我国医师应用β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造福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本共识按照国际通用的方式,标示了β阻滞剂应用的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分级。推荐类别:Ⅰ类为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有益和有效;Ⅱ类为疗效的证据尚不一致或有争议,其中相关证据倾向于有效的为Ⅱa类,有效证据尚不充分的为Ⅱb类;Ⅲ类为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无用和无效,甚至可能有害。证据水平分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荟萃分析为证据水平A;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为B级;证据来自小型研究或专家共识为C级。

2阻滞剂的药理学

2.1 定义和分类【1】

2.1.1 定义

β阻滞剂选择性的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竞争性、可逆性拮抗β肾上腺素能刺激物对各器官的作用。人体交感神经活性主要由β1和β2受体介导,不同组织和脏器内β1和β2受体分布不一(表1)。由抑制交感神经紧张活动和各组织β受体兴奋的反应,可解释β阻滞剂的药理作用。所以,β阻滞剂对静息时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甚小,当交感神经激活如运动或应激时,可显著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力。

表1β1和β2受体组织分布及其介导的生理作用

组织受体作用

心脏-窦房结β

1,β

2

加快心率

心脏-房室结β

1,β

2

加快传导

心脏-心房β

1,β

2

增强收缩、

心脏-心室β

1,β

2

增强收缩、传导和心室起搏点自律性

动脉β

2

血管扩张

静脉β

2

血管扩张

骨骼肌β

2

血管扩张,收缩力增强,糖原分解,K+摄取

肝β

2

糖原分解,糖异生

胰(β细胞)β

2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

脂肪细胞β

1

脂肪分解

支气管β

2

支气管扩张

肾β

1

分泌肾素

胆囊和胆管β

2

松弛

膀胱逼尿肌β

2

松弛

子宫β

2

松弛

胃肠道β

2

松弛

神经末梢β

2

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甲状旁腺β

1,β

2

甲状旁腺素分泌

甲状腺β

2

T4→T3转变

2.1.2 分类

β阻滞剂可分为:

(1)非选择性: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

(2)β1选择性:对β1受体有更强的亲和力(表2)。选择性为剂量依赖,大剂量使用将使选择性减弱或消失。但有些β阻滞剂具有微弱的激活反应称之为内在拟交感活性,能同时刺激和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一些β阻滞剂具有外周扩血管活性,介导机制为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如卡维地洛、阿尔马尔、拉贝洛尔),或激活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如塞利洛尔),或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的机制(如布新洛尔、萘比洛尔)。

β阻滞剂亦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1)脂溶性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可迅速被胃肠道吸收,并在胃肠道和肝脏被广泛代谢(首过效应),口服生物利用度低(10%~30%),当肝血流下降(如老年、HF、肝硬化)时药物容易蓄积。脂溶性药物较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水溶性β阻滞剂(如阿替洛尔)胃肠道吸收不完全,以原型或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与其他肝代谢药物无相互作用,甚少穿过血脑屏障,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老年、肾功能障碍)时,半衰期延长。

表2 常用β阻滞剂的药理学分类

注:资料来自国外,仅供参考。国内应用宜采用中等或偏小剂量

由于不同β阻滞剂对于不同亚型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不同,对同一受体产生的内在拟交感活性不同,对α受体的阻断能力不同,且一些次要特性如药物溶解性和药理学特点等也不同,因此,不同的β阻滞剂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效应有所区别,即不具有类效应,而在HF患者中更显示出各种β阻滞剂之间的差异。

2.2 药代动力学特点(2)

β阻滞剂口服后自小肠吸收,但由于受脂溶性高低及通过肝脏时首过消除的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差异较大,例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口服容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而吲哚洛尔,阿替洛尔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脂溶性高的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少量以原型从尿中排泄。水溶性高的药物,如阿替洛尔主要以原型从肾脏排泄(表3 )

表3部分β阻滞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由肝代谢、肾排泄,肝、肾功能不良者应调整剂量或慎用。临床应用β阻滞剂须注意剂量个体化,口服同剂量β阻滞剂的患者,其血药浓度可相差甚大。

2.3 药理学及作用机制【3-5】

β阻滞剂作用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很大差别。对抗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递质毒性尤其是通过β1受体介导的心脏毒性作用,是此类药物发挥心血管保护效应的主要机制。其他机制还有:

2.3.1 抗高血压作用

与此类药物降低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Ⅱ产生、阻断能增加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突触前α受体,以及降低中枢缩血管活性等作用有关。

2.3.2 抗心肌缺血作用

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收缩压从而使心脏耗氧减少;心率减慢导致舒张期延长可增加心脏血液灌注。

2.3.3 阻断肾小球旁细胞β1受体,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产生,亦即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2.3.4 改善心脏功能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β阻滞剂改善心脏功能是由于减慢心率从而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和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时间,减少心肌氧需求,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及降低心肌过氧化应激。

2.3.5 抗心律失常作用

此类药物具有心脏直接电生理作用,可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减慢传导和增加房室结不应期。还通过下调交感活性和抗心肌缺血,提高心室颤动阈值,改善压力反射,以及防止儿茶酚胺诱导的低钾血症等发挥作用。

此外,β阻滞剂还能抑制β肾上腺素能通路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应激,防止斑块破裂,促进β肾上腺素能通路重新恢复功能,改变心肌基因表达如肌质网钙ATP酶mRNA和α肌球蛋白重链mRNA的表达增加,β肌球蛋白重链mRNA的表达下降。最后,某些β阻滞剂如卡维地洛还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2.4 不良反应[1-2]

总体而言,β阻滞剂耐受较好,但也可发生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尤见于大剂量应用时。

2.4.1 心血管系统

β阻滞剂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减慢传导和增加房室结不应期,因此可造成严重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业已受损的患者,罕见于高交感活性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用药或慢性HF口服用药。β阻滞剂阻断血管β2受体,α受体失去β2受体拮抗从而减少组织血流,可出现肢端发冷、雷诺综合征,伴严重外周血管疾病者病情恶化等。然而对有外周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而言,β阻滞剂的临床益处更为重要。有血管扩张作用的β阻滞剂或选择性β1阻滞剂则此种不良反应不明显。β阻滞剂也能增加冠状动脉紧张度,部分源于失去β2受体拮抗、α受体介导的缩血管作用。

2.4.2 代谢系统

胰岛素依赖型(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阻滞剂后可掩盖低血糖的一些警觉症状(如震颤、心动过速),但低血糖的其他症状(如出汗)依然存在。由于β阻滞剂治疗利大于弊,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考虑选择性β阻滞剂,尤其心肌梗死(MI)后的患者。此外,还有研究报道卡维地洛可减少HF患者的新发糖尿病比例。

2.4.3 呼吸系统

β阻滞剂可导致危及生命的气道阻力增加,故禁用于哮喘或支气管痉孪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对某些COPD患者而言,使用β阻滞剂利大于弊。故COPD并非禁忌证,除非有严重的反应性气道疾病。

2.4.4 中枢神经系统

β阻滞剂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疲劳、头痛、睡眠紊乱、失眠和多梦,以及压抑等。水溶性药物此类反应较为少见。患者的疲劳可能与骨骼肌血流减少有关,也可能与中枢作用有关。

2.4.5 性功能

一些患者可出现或加重性功能障碍。

2.4.6 反跳综合征

长期治疗后突然停药可发生,表现为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恶化,与长期治疗中β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上调有关。突然撤除β阻滞剂是危险的,特别在高危患者,可能会使慢性HF病情恶化并增加MI 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如需停用β阻滞剂,应逐步撤药,整个撤药过程至少2周,每2~3日剂量减半,停药前最后的剂量至少给4d。若出现症状,建议更缓慢地撤药。若手术前要停用本品,必须至少在48 h 前,除非有特殊情况,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和嗜铬细胞瘤。

2.5 禁用或慎用的情况[1-2]

存在下列情形者禁用或慎用β阻滞剂:支气管痉挛性哮喘、症状性低血压、心动过缓(<60次/min)或二度二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HF合并显著水钠潴留需要大剂量利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要静脉使用心脏正性肌力药物等。

对其他的绝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β阻滞剂治疗利大于弊。合并无支气管痉挛的COPD或外周血管疾病的心血管病患者,仍可从β阻滞剂治疗中显著获益。糖尿病和下肢间歇性跛行不是绝对禁忌证。

2.6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β阻滞剂和其他药物有药代学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铝盐、消胆胺(考来烯胺)、考来替泊可降低其吸收;酒精、苯妥英钠、利福平、苯巴比妥和吸烟均可诱导肝生物转化酶,从而降低脂溶性β阻滞剂的血浆浓度和半衰期;西米替丁和肼苯哒嗪可通过减少肝血流从而提高普奈洛尔和美托洛尔的生物利用度。

维垃帕米、地尔硫卓和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此时使用β阻滞剂应谨慎。经常可见到β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间的累加效应。吲哚美辛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可拮抗β阻滞剂的降压作用。

3 阻滞剂在我国目前应用的情况

3.1 心力衰竭

2006年对基层医院内科医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慢性HF患者β阻滞剂使用率仅40.0%,而达到目标剂量的使用率只有1.0%[6];边远地区基层医院目标剂量β阻滞剂使用率几乎为零。2002年对上海12家医院1 980、1990和2000年3个时间断的住院HF患者作回顾性调查表明,β阻滞剂的使用率都很低,分别为6.8%,5.7%和25.0%[7]。2000年心功能Ⅱ、Ⅲ级患者β阻滞剂使用率仅为26.3%,虽较20世纪80和90年代显著增长,使用仍不够。对东部地区一家城市大医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HF患者调查表明,前5位药物使用率为硝酸酯类91.2%,利尿剂77.0%,地高辛76.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6 8.5%和β阻滞剂30.6%【8】。ACEI和β阻滞剂未得到充分应用,尤其后者使用不到1/3,与HF指南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另一家城市大医院2004年和2005年门诊慢性HF患者β阻滞剂应用表明,在无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的HF患者中使用率住院患者为54.9%,门诊患者为77.5%,以美托洛尔平片为主,剂量住院患者平均为45.2 mg/d,门诊患者平均52.5 mg/d【9】,但仅有2.5%的患者达到推荐剂量。与当地1973-200 2年调查的使用率(20.8%)相比较,已有较大提高,但在使用率和使用剂量上均与HF指南有差距。

3.2 冠心病

1998年对全国县级和县级以上有代表性医院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AMI急性期β阻滞剂使用率仅43. 0%;50.0%医师是在入院后数日,甚至1~2周后才开始用β阻滞剂。以美托洛尔平片为主(占70%),剂量较低25~50 mg/d【10】。15.0%医师认为AMI用β阻滞剂无效甚至有害。AMI出院后的二级预防用药中,β阻滞剂使用率仅35.3%。2005年对我国12家3级甲等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做的调查,结果发现在住院的ST段抬高MI患者中,β阻滞剂使用为62.7%~74.5%,而非ST段抬高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使用率分别为80%和65.0%~70.0%【11】。包括许多社区医院的我国GRACE调查(200 1年)中ST段抬高MI患者的β阻滞剂使用率为81.0%,在规模较小的社区医院中β阻滞剂使用率为62.7%~74.5%,显然不及国外的社区医院。

3.3 高血压

2004年所做调查情况表明,各级医生最常用的降压药排序,阻滞剂列第5位,作为抗高血压药使用率仅2.0%[12]。

我国β阻滞剂在心血管病应用状况说明,各级医生急需进一步了解β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地位,熟知高血压、冠心病和慢性HF治疗指南中β阻滞剂应用的原则、方法和剂量,以发挥β阻滞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4 β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应用

4.1 慢性收缩性HF

4.1.1 作用机制

慢性收缩性HF时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路的持续、过度激活对心脏有害。人体衰竭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足以产生心肌细胞的损伤,且慢性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激活介导心肌重构,而心肌重构是HF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这就是应用β阻滞剂治疗慢性HF的根本基础[13]。

β阻滞剂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以往一直禁用于HF。临床试验亦表明,该药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LVEF降低;但如从很小剂量起用,此作用可不明显,且长期治疗(>3个月)则均能改善心功能,LVEF增加;治疗4 ~12个月,能降低心室肌重量和容量,改善心室形状,提示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该药可以有效拮抗交感神经系统、RAAS及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因子,在心血管疾病的恶性循环链中起到重要的阻断作用。这种急性药理作用和长期治疗作用截然不同的效应被认为是β阻滞剂具有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的“生物学效应”。β阻滞剂之所以能从HF的禁忌药转而成为HF常规治疗的一部分,就是因为走出了“短期”、“药理学”治疗的误区,发挥了长期治疗的“生物学”效应,这是一种药物可产生生物学治疗效果的典型范例[2]。在ACEI治疗已取得明显效果后,应用β阻滞剂得到进一步的益处,这是慢性HF治疗模式改变的又一个里程碑。

4.1.2 循证医学证据

迄今已有20个以上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逾2万例慢性HF患者应用β阻滞剂。入选者均有收缩功能障碍(LVEF<35%~45%),NYHA心功能分级主要为Ⅱ、Ⅲ级,也包括病情稳定的Ⅳ级和MI后HF患者。这些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在应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β阻滞剂长期治疗能改善HF患者临床状况和左心室功能,降低住院率,使死亡危险性进一步下降36%,提示同时抑制二种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产生相加的有益效应。

心脏性猝死是HF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MERIT-HF亚组分析,在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中猝死分别占HF死因的64%、59%和33%,而β阻滞剂治疗HF的独特之处就是能显著降低猝死率达41%~44%,这是其他药物所未有的,也正是β阻滞剂在慢性HF治疗中地位不可取代的有力证据。脂溶性的β阻滞剂,不但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减慢,心电活动稳定,而且能作用于中枢,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增强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减少猝死的发生。

亚组分析还表明,在不同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LVEF,以及不论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病因,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β阻滞剂一致地产生临床益处。

4.1.3 临床应用

4.1.3.1 适应症:

(1) 适用于所有慢性收缩性HF患者:NYHA心功能Ⅱ、Ⅲ级病情稳定患者,以及阶段B、NYHA心功能Ⅰ级(LVEF<40%)的患者,均必须应用β阻滞剂,而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NYHA心功能Ⅳ级HF患者,需待病情稳定(4日内未静脉用药,已无液体潴留并体重恒定)后,在严密监护下由专科医师指导应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

(2) 应尽早开始应用:不要等到其他疗法无效时才用,因患者可能在延迟用药期间死亡,而早期应用,有可能防止死亡。

(3) 一般应在利尿剂基础上加用:β阻滞剂可用于ACEI之前或之后;对于病情很稳定的患者两者亦可以合用。

4.1.3.2 禁忌症: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除非已安装起搏器)均不能应用。

4.1.3.3 制剂的选择:3项慢性收缩性HF的大型临床试验(CIBISⅡ[14]、MERIT-HF[15]和COPERNICUS[1 6])分别应用选择性β1阻滞剂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非选择性β1/ β2、+α1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阶段结果分析显示,死亡率分别降低34%、34%和35%。3个试验均因死亡率的显著下降而提前结束。因此,国外指南均推荐应用这3种β阻滞剂。美托洛尔平片与缓释片属同一种活性药物。应用美托洛尔平片治疗HF的MDC试验[17] ,主要终点死亡或临床恶化需心脏移植者,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 34%,但因样本量太小,未能达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恶化需心脏移植者显著减少,再住院率也显著降低。自2002年国内一直应用美托洛尔平片治疗HF,根据我国的研究和经验,包括国内核心期刊800多例的报道,HF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且耐受性良好。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中国2007年慢性H F诊断治疗指南仍建议美托洛尔平片可以用来治疗慢性HF[18]。

4.1.3.4 剂量:(1)目标剂量的确定:应尽量达到临床试验推荐的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剂量。治疗宜个体化,一般以心率为准:清晨静息心率55~60次/min(不低于55次/min)即为达到目标剂量或耐受剂量。(2)起始和维持: 在起始治疗前和整个治疗期间须无明显液体潴留,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应先利尿,达到干体重状态或能平卧后再开始应用。 必须从极低剂量开始,如美托洛尔缓释片12.5 mg

每日1次,美托洛尔平片6.25 mg每日2~3次,比索洛尔1.25 mg每日1次,或卡维地洛3.125 mg每日2次。如患者能耐受前一剂量,每隔2~4周将剂量加倍;如出现不良反应,可延迟加量直至不良反应消失。起始治疗时β阻滞剂有时可引起液体潴留,需每日测体重,一旦出现体重增加,即应加大利尿剂用量,直至恢复治疗前体重,再继续加量,并达到目标剂量。临床试验每日的最大剂量为:美托洛尔缓释片200 mg,美托洛尔平片150 mg,比索洛尔10 mg,卡维地洛尔50 mg。(3) 与ACEI合用: 患者在应用β阻滞剂前,ACEI并不需要用至高剂量;应用低、中剂量ACEI加β阻滞剂的患者较之单纯增加ACEI剂量者,对改善症状和降低死亡率更为有益。 关于ACEI与β阻滞剂的应用顺序:CIBIS Ⅲ试验[19]比较了先应用比索洛尔或依那普利的效益,结果显示,两组的疗效或安全性均相似。显然,ACEI与β阻滞剂的孰先孰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两药尽早联合应用,才能产生最大的益处,发挥β阻滞剂降低猝死的作用和两药的协同作用。两药合用以后,还可以根据临床情况,分别或交替调整各自的剂量。

4.1.3.5 不良反应的监测

(1)低血压:一般出现于首剂或加量的24~48 h内,通常无症状,重复用药后常可自动消失。首先考虑停用硝酸酯类制剂、钙拮抗剂或其他不必要的血管扩张剂。必要时也可将ACEI减量,但一般不减利尿剂剂量。如低血压伴有低灌注症状,应将β阻滞剂减量或停用。

(2)液体潴留:起始治疗前,应确认患者已达到干体重状态,临床上常以能平卧为准。如有液体潴留,常在β阻滞剂起始治疗3~5日内体重增加,如不处理易致HF恶化。故应告知患者每日称体重,如在3日内增加>2 kg,应立即加大利尿剂用量。 同时要注意在整个β阻滞剂的治疗中须保持干体重状态,以免病情反复。

(3)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和β阻滞剂剂量大小相关,如心率低于55次/min,或出现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减量或停药。此外,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停用其他可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

4.1.3.6 HF加重时的处理:慢性HF发生急性加重时,应注意鉴别是否与β阻滞剂的应用相关。HF加重如与β阻滞剂应用有关,常发生在起用或剂量调整时。如在用药期间HF有轻至中度加重,首先应加大利尿剂和ACEI用量,以稳定临床状况,仍可继续使用β阻滞剂。如HF恶化较重,可酌情暂时减量或停用β阻滞剂,待临床状况稳定后,再加量或继续应用,否则将增加死亡率。应尽量避免突然撤药,以免引起反跳和病情显著恶化。必要时可短期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较β受体激动剂更合适,因后者的作用可被β阻滞剂所拮抗。

4.2 慢性舒张性HF

舒张性HF临床上较多见于老年女性,常合并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约80%)、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等[20-22]。

4.2.1 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尚无评估β阻滞剂对舒张性HF治疗效果的大型临床试验,仅有少数小样本研究,且大多未能得

出肯定性的结论,故此类患者应用β阻滞剂是经验性的,主要依据是β阻滞剂具有减慢心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的有益作用,可降低HF患者心脏性猝死率和改善预后,以及对于可导致舒张性HF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可作为一线用药。

4.2.2 临床应用

4.2.2.1 适应症

β阻滞剂可用于舒张性HF,尤其适用于伴高血压和左室肥厚、MI及有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而需要控制心室率的患者(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23]。应控制舒张性HF患者血压至<130/85 mmHg(1 mmH g=0.133 kPa)的目标水平(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在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中使用β阻滞剂可能对减轻HF症状有效(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使用β阻滞剂可较有效控制心室率(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

4.2.2.2 应用方法

(1)快速达标:适用于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与在收缩性HF中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心室重构的目的不同,β阻滞剂在LVEF≥45%的舒张性HF中主要应用目的是减慢心室率, 延长舒张期心室充盈时间和改善运动时血液动力学效应。为尽快降低心房颤动的心室率,β阻滞剂可在较短时间内从小剂量增至中高剂量,其适宜剂量应能控制静息时心室率在60~80次/min,运动时90~110 次/min,且在运动后心率呈缓慢增长[24]。

(2)及早用药和长期用药:无心房颤动的舒张性HF患者应在ACEI和利尿剂等基础上尽早加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初始用量要小(目标量的1/8~1/4),增加剂量要慢(在3~4周内逐渐增加到目标量),维持时间要长,避免突然撤药。

(3)老年舒张性HF患者对β阻滞剂耐受性和疗效良好,不亚于非老年患者[25]。

4.3 β阻滞剂在HF应用要点

◆所有的慢性收缩性HF、NYHAⅡ~Ⅲ级或Ⅰ级伴LVEF<40%患者均需终身应用β阻滞剂,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NYHAⅣ级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也可应用。

◆有液体潴留的患者必须先应用利尿剂,待液体潴留清除、处于体重稳定的“干重”状态方可应用。此时可先用ACEI,也可先用β阻滞剂,重要的是应尽早使两者合用,以改善患者预后。

◆推荐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或平片、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从极小剂量起始:美托洛尔缓释片12.5 m g/d或平片6.25 mg每日2~3次,比索洛尔1.25 mg/d,卡维地洛3.125mg每日2次。逐渐增加剂量,每2~4周剂量加倍。

◆患者对β阻滞剂耐受剂量的监测指标是清晨静息心率,应在55~60次/min,不宜低于55次/min。

◆β阻滞剂可用于舒张性HF,尤其适用于伴高血压和左室肥厚、MI、有快速性心房颤动而需要控制心室率的患者。

◆注意事项:(1)有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基础心率低于60次/min)、Ⅱ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属禁忌证,不能应用;(2)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暂时不能应用;(3)应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有无低血压、液体潴留或HF恶化、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并酌情调整剂量。

5 β阻滞剂在高血压的应用

5.1 原发性高血压

5.1.1 作用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和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机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后通过多种途径升高血压,包括:①增加肾血管阻力,促进肾素释放,后者进一步激活RAAS;②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③使血管壁的张力和对钠的通透性增加,并使血管对收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增高外周血管阻力;④产生对心脏的正性变时及变力作用而导致心排血量增加β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主要降压机制涉及降低心排血量,通过减少肾素分泌而抑制RAAS,以及改善压力感受器的血压调节功能等。

β阻滞剂还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 AAS的激活而发挥全面心血管保护作用。因此,β阻滞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5.1.2 循证医学证据

抗高血压治疗的效益主要来自于降低血压本身,阻滞剂降低血压的效果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相似。对354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26],在采用标准剂量的情况下,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分别能够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8.8、9.2、8.

8、8.5和10.3 mm Hg,舒张压平均降低4.4、6.7、5.9、4.7和5.7 mm Hg。

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已经40多年,和噻嗪类利尿剂一样,属降压的“老药”。临床试验表明,β阻滞剂单独使用或与利尿剂合用,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例如在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STOP)中[27],1 627例70~84岁患者随机分入安慰剂组或治疗组,治疗组从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吲哚洛尔或复方阿米洛利中选用一种开始治疗,随访平均25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的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死亡、MI或脑卒中)减少40%(P=0.0031),总死亡率降低43%(P=0.007 9)。

最近20多年,钙拮抗剂、ACEI和ARB等“新药”陆续问世。在一些比较“老药”和“新药”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b阻滞剂和(或)利尿剂的总体疗效与钙拮抗剂和(或)ACEI一样好。例如在第2次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STOP-2)中[28],6 614例70~84岁患者随机分入利尿剂或β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等三个治疗组,平均随访4.5年。结果显示,在同等程度降低血压的情况下,利尿剂或β阻滞剂组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均与ACEI组或钙拮抗剂组相同。卡托普利预防试验(CAPPP)中[2 9]10 985例25~66岁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常规降压药(利尿剂或β阻滞剂)或卡托普利治疗,平均随访6.1年。结果显示,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降压治疗协作组汇总分析也显示,钙拮抗剂和ACEI治疗对心血管病主要终点事件的降低程度与利尿剂或β阻滞剂相似。这些循证医学资料支持以下结论:抗高血压治疗的收益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的降低。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指南都把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和ARB并列为第一线的降压药物。

近年来有荟萃分析质疑甚至否定β阻滞剂的降压效益,并导致英国2006年版的高血压指南中把β阻滞剂降级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但是,这一荟萃分析有选择性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故结论不很可靠。2007年版的欧洲高血压指南再次强调:包括β阻滞剂在内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30]。

β阻滞剂是一大类药物,其中各种药物的疗效或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治疗效益可能均不尽相同。目前比较清楚的有两点。第一,阿替洛尔虽然能够降低血压,但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3 1]。例如在英国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治疗试验(MRC Old)、氯沙坦干预降低终点事件试验(LIFE)和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心脏结果试验(ASCOT-BPLA)中,阿替洛尔的临床疗效不如利尿剂、ARB或钙拮抗剂等。但其他一些β阻滞剂有显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美托洛尔高血压一级预防试验(MAP HY)中,3 234例中年男性高血压门诊患者随机分组,接受美托洛尔或氢氯噻嗪治疗平均4.2年。在血压降低程度相似的情况下,与利尿剂组相比,美托洛尔组的总死亡率降低22%(P=0.028),冠心病事件减少24%(P=0.00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7%(P=0.012)。因此,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地类推至其他β阻滞剂。第二,β阻滞剂用于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不如其他类别药物。这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偏低和β受体的敏感性下降,也可能与有关试验中的β阻滞剂都采用阿替洛尔有关。

在联合治疗方案中,β阻滞剂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不仅能获得协同降压作用,还可以抑制钙拮抗剂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β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组合,曾经是应用最广泛、临床疗效肯定的一种降压药物联用方案。但是近年来的证据显示这种组合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故应避免用于有代谢综合征或易患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β阻滞剂与ACEI或ARB的联合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不提倡,但在伴冠心病(尤其AMI)或HF等特殊适应证患者中应予采用。

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和(或)代谢综合征。鉴于一些阻滞剂对糖、脂代谢有不利影响,因此在理论上,β阻滞剂不是高血压伴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最佳选择。但糖尿病并不是β阻滞剂的禁忌

证。首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高,使用β阻滞剂后的得益明显超过风险。其次,涉及糖、脂代谢的主要是β2受体,采用选择性的β1阻滞剂或兼有α受体阻滞扩血管作用的β阻滞剂,可减少或避免对糖、脂代谢的不利影响[32]。

5.1.3 临床应用

5.1.3.1 适应症和选择

(1)β阻滞剂是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及长期使用的降压治疗药物之一,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联合使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

(2)对于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应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降压药物。一般来说,年轻高血压患者可积极考虑β阻滞剂,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通常不首选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

(3)对合并以下疾病或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应当优先使用β阻滞剂:①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②冠心病如心绞痛、MI后(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③慢性HF(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④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高血压发病早期伴心率增快的患者、焦虑紧张等精神压力增加的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4)建议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对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扩血管作用的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这些药物对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支气管和外周血管等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较安全地应用于合并有糖尿病、COPD或外周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5)β阻滞剂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是目前推荐的降压药物联合方案之一。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应联合使用β阻滞剂和ACEI(或ARB),合并慢性HF患者通常应联合使用β阻滞剂、利尿剂和ACEI(或ARB)(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

(6)对伴代谢综合征或易患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不推荐β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Ⅱb类推荐,证据水平C);尤其应避免β阻滞剂与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的联合使用。

5.1.3.2 剂量及用法

常用β阻滞剂口服降压时的剂量及用法参见药理学部分,静脉使用时的剂量及用法参见高血压急症一节。

5.2 高血压急症

5.2.1 主动脉夹层

5.2.1.1 作用机制

β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β受体,降低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阻断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造成的血管收缩作用,从而降低高血压,减小脉压;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率(d p/dt)、减慢心率,从而减少主动脉壁的剪切力。有效的β阻滞剂应用是主动脉夹层药物治疗重要组成部分,β阻滞剂通过降低血压和减少(dp/dt)可以延缓腹主动脉瘤扩张。

5.2.1.2 循证医学证据

有关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近20年来并无进一步改善预后的报道。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研究(IRAD)提示A型和B型(Ⅰ~Ⅲ型)患者外科治疗死亡率分别为27%和29%,内科药物治疗死亡率分别是53%和9%。一项队列研究证实β阻滞剂组每年主动脉根部扩张的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01)。

5.2.1.3 临床应用

(1)适应症:β阻滞剂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基本用药,不仅在急性期要使用,存活的患者也要长期使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无论是否手术,均需先开始β阻滞剂治疗。怀疑有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亦应给予β阻滞剂或联合使用其他血管扩张剂。

(2)药物选择和应用方法:情况紧急时首先需静脉给药,使血压尽快降至目标水平,即收缩压<110 ~120 mm Hg,心率降至安静时50~60次/min。如果血压和心率已达到目标值,可改用口服制剂维持治疗。 1)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 mg,3~5 min内注完,必要时每隔5 min重复1次,一般总量15 mg,静脉

注射时要严密监测心率、血压。患者若能耐受静脉15 mg美托洛尔,则在末次静脉给药后15 min,给予口服美托洛尔平片25~50 mg每6 h 1次,直到48 h。此后患者应维持治疗,100 mg每日2次,或美托洛尔缓释片50~100 mg,可以加至200 mg每日1次。个体化调整剂量,使患者心率和血压尽可能控制在能耐受的较低水平。

2)艾司洛尔静脉先给负荷剂量0.5 mg/kg,2~5 min后迅速起效,继以0.10~0.20 mg?kg-1?min-1静滴,可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获得满意的治疗反应。艾司洛尔的最大浓度为10 mg/ml,静脉滴注的最大剂量为0.3 mg?kg-1?min-1。

3)普萘洛尔静注首剂0.5 mg,每5 min增加1mg,早期应用的总量不超过0.15 mg/kg,维持剂量为每4~6 h给2~6 mg/kg ,随后给予20~40 mg 口服,每6 h 1次,根据血压和心率调整剂量。

4)阿替洛尔先静脉注射5 mg,5 min后再给5 mg。静脉给药1~2 h后开始口服,每日50~100 mg。 5)拉贝洛尔初始静注5~20 mg,以后每10~15 min静注20~40 mg,直至血压和心率控制在目标水平或一日总量达到150~300 mg。也可以采用0.5~2.0 mg/min持续静滴。维持治疗:先口服100 mg每日2次,2~3 日后改为200~400 mg每日2次。

5.2.2 ACS

高血压急症合并ACS时β阻滞剂既可减慢心率又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肌需氧量。与静脉硝酸甘油合用,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和缺血症状。初始治疗可选择短效β阻滞剂,如艾司洛尔静脉给药,也可使用美托洛尔静脉制剂,病情缓解后再给予口服制剂。目标血压应<130/80 mm Hg,血压应缓慢下降,舒张压不要低于60 mm Hg。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合并有心原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竭,应等收缩压稳定且>110 mm H g后再小心使用β阻滞剂。

5.2.3 急性左心衰竭

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应优先选择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通常不用β阻滞剂。由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可以使用拉贝洛尔10 mg静注,继以50~200 mg/h静滴维持。此外,高血压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如无其他并发症,可尽早使用拉贝洛尔[33]。

5.2.4 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许多患者在发生卒中的第一个24 h内血压会自行下降。未自行降压的应谨慎地应用降压药物。血压明显升高且准备做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溶栓之前应该把收缩压降至185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110 mmHg以下。患者如收缩压>220 mm Hg 或舒张压>120 mmHg需降低血压,在卒中后最初24 h内降低约15%。

控制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推荐使用拉贝洛尔和其他扩血管药(Ⅱa类推荐, 证据水平C)。静脉给予拉贝洛尔10~20 mg,1~2 min推注,可以再重复给药1次。治疗后应可控制血压,但如收缩压仍在180~230 mm Hg,或舒张压在105~120 mm Hg,或更高,应再静注拉贝洛尔10 mg,每10~20 min可以重复1次,最大剂量300 mg/d;或以2~8 mg/min静滴维持( Ⅱa类推荐, 证据水平C)。也可以静脉应用硝普钠或尼卡地平控制血压。有高血压病史且神经功能平稳的患者脑卒中约24 h后可重新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包括β阻滞剂(Ⅱa类推荐, 证据水平B)【34-36】。

5.2.5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

此类患者如有降压治疗适应证,β阻滞剂是适用药物之一。可用拉贝洛尔,每15 min静注5~20 mg,维持量为静滴2 mg/min,最大剂量300 mg/d(Ⅱb类推荐, 证据水平C)。亦可应用艾司洛尔,先给予负荷剂量静注0.25 mg/kg,维持量为静滴0.025~0.3 mg?kg-1?min-1(Ⅱb类推荐, 证据水平C)[37]。

5.3 β阻滞剂在高血压的应用要点

◆β阻滞剂是初始和长期应用的降压药物之一,可单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无并发症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可积极考虑应用β阻滞剂;合并下列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应优先使用β

阻滞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冠心病(如心绞痛、MI后)、慢性HF,以及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等精神压力增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推荐应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扩血管作用的β阻滞剂如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这些药物对代谢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可较安全用于伴糖尿病、COPD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β阻滞剂和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是目前推荐的降压药物联合方案之一;β阻滞剂和ACEI (或ARB)联合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6β阻滞剂在冠心病的应用

冠心病可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ACS两大类推荐型。前者包括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有(或无)症状的陈旧性MI;后者包括ST段抬高的MI、ST段不抬高的MI,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

6.1 机制

β阻滞剂有益于各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一是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心率和血压,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同时延长心脏舒张期而增加冠状动脉及其侧支的血供和灌注,从而减少和缓解日常活动或运动状态的心肌缺血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可缩小梗死范围,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降低包括心脏性猝死在内的急性期病死率和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三是长期应用可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即有益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6.2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

6.2.1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研究表明,β阻滞剂控制运动引起的心绞痛极为有效,可改善运动耐受性,减少或抑制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心肌缺血事件。不同的β阻滞剂在临床疗效上无显著差别。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控制心肌缺血的疗效相仿。β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联用的效果优于两者单用。β阻滞剂可以和二氢吡啶类药物合用,但与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合用会增加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β阻滞剂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无大型临床研究的证据。β阻滞剂资料汇总项目对有心绞痛病史的亚组所做的分析表明,β阻滞剂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一些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也肯定了β阻滞剂对无MI史或高血压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有益作用,因此有理由推论:该药具有预防死亡、特别是心脏性猝死和MI的作用,既往无MI情况下也是如此[38-41]。

6.2.2 临床应用

6.2.2.1 适应症

β阻滞剂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基石,所有的此类患者均应长期使用,以控制心肌缺血、预防MI和改善生存率,不论既往有无MI病史(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42]。慢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伴高血压、既往有MI或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应首选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

6.2.2.2 种类和剂量

临床首选β1受体阻滞剂,常用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比索洛尔。非β1受体选择性者不良反应多均基本不用。

β阻滞剂宜从小剂量开始(如1/4目标剂量),若能耐受可渐加到目标剂量:比索洛尔10 mg 每日1次,美托洛尔平片50~100 mg 每日2次或美托洛尔缓释片200 mg每日1次,阿替洛尔25~50 mg每日2次。原则上使静息心率降至理想水平(55~60次/min)为宜。给药剂量应个体化,可根据症状、心率及血压随时调整。

6.2.2.3 注意事项

需特别注意的是,若用药后出现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min),应减量或暂时停用,而非停药,否则易致心率反跳性增加,有引起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频发的风险。

6.3 ST段抬高的MI

6.3.1 循证医学证据

6.3.1.1 急性期

早期的两项大样本临床试验(ISIS-1和MIAMI),以及再灌注治疗广泛应用于AMI后的大型临床研究如TIMI-Ⅱ、美国国家MI注册登记2、GUSTO-I、PAMI和CADILLAC等均证实,β阻滞剂口服或静脉给予可

降低AMI急性期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43-47]。

晚近颁布的COMMIT/CCS-2试验是迄今β阻滞剂应用于AMI领域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共有1 250家医院,纳入45 825例患者。中国的一些医院也参与了此项国际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随机研究。中度HF (KillipⅡ或Ⅲ级)未作为禁忌证。治疗组首剂静脉给予美托洛尔5 mg,如收缩压>90 mm Hg且心率>5 0次/min,同样剂量可给予第2次和第3次。末次静注后15 min,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50 mg,并在随后2 4 h内每6 h给药1次,尔后每日应用200 mg,共4周。结果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或心脏骤停)美托洛尔组和安慰剂组并无差异;静脉应用美托洛尔虽减少了各类再梗死,降低了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的危险,但增加了心原性休克的危险[48]。这一结果表明,AMI患者应用静脉注射的β阻滞剂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即必须排除有禁忌证包括可能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并采用适当的给药剂量和速度,才能使患者获益,又确保安全。

6.3.1.2 MI后的二级预防

一些长期的临床试验对3.5万例以上的MI后存活患者随访表明,β阻滞剂可降低心原性死亡、心脏性猝死和再梗死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达20%~25%。与安慰剂相比,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噻吗洛尔、醋丁洛尔和卡维地洛的临床试验均得到阳性结果,而其他一些β阻滞剂如阿普洛尔、阿替洛尔、氧烯洛尔等未获有益的阳性结果。对多达82项随机研究(其中31项为长期随访)所做的荟萃分析表明,长期应用β阻滞剂的患者,尽管同时也用了阿司匹林、溶栓药物或ACEI,AMI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β阻滞剂治疗每年每百例患者可减少1.2例死亡,减少再梗死0.9次。

在心血管合作项目中对超过20万例MI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β阻滞剂的应用与死亡率降低有关,并与其他因素如年龄、种族、伴肺部疾病、糖尿病、血压、LVEF、心率、肾功能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等无关[49]。

还有证据显示,β阻滞剂长期应用降低死亡率和再梗死的益处显著大于风险,即使在伴2型糖尿病、COPD、严重外周血管疾病、P-R间期达0.24 s以及中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中也是如此。

6.3.2 临床应用

6.3.2.1 适应症

ST段抬高AMI急性期口服β阻滞剂适用于无禁忌症的所有患者(I类推荐,证据水平A)[50]。静脉应用β阻滞剂适用于较紧急或严重的情况如急性前壁MI伴剧烈缺血性胸痛或显著的高血压,且其他处理未能缓解的患者(I类推荐,证据水平B)[51-52]。所有的患者急性期后仍应长期口服β阻滞剂(I 类推荐,证据水平A);早期因禁忌未能使用者,出院前应进行再评估,以便应用β阻滞剂进行二级预防(I类推荐,证据水平C)。

6.3.2.2 应用方法

(1)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可达到下列剂量并维持应用:美托洛尔平片25~50 mg每日2次,或缓释片50~100 mg每日1次;比索洛尔5~10 mg每日1次;阿替洛尔25~50 mg每日2次;普萘洛尔10~80 mg每日2~3次。

(2)静脉给药:美托洛尔首剂2.5 mg缓慢静注(5~10 min),如需要,30 min后可重复1次。其他静脉制剂亦可应用,但经验较少:艾司洛尔首剂0.25mg/kg缓慢静注(5~10 min),必要时以0.025~0.

15 mg?kg-1?min-1维持;拉贝洛尔5~10 mg静注(3~5 min),必要时以1~3 mg/min维持。静脉给药后均应口服β阻滞剂维持。

6.3.2.3 注意事项

2007年美国ACC/AHA主要根据COMMIT/CCS-2研究的结果,对此前颁布的ST段抬高的MI指南作了修改,首先强调了应用β阻滞剂的禁忌证,具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得静脉应用β阻滞剂。

β阻滞剂的禁忌证为:有HF临床表现(如Killip≥Ⅱ级)、伴低心排出量状态如末梢循环灌注不良、伴较高的心原性休克风险(包括年龄>70岁、基础收缩压<110 mm Hg、心率>110次/min等),以及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于伴严重的COPD或哮喘、基础心率<60次/min的患者,β阻滞剂亦须慎用。

ST段抬高的MI应用β阻滞剂对患者有益,也有风险,但显然利大于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既积极

又慎重。积极指的是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可应用;慎重所指一是主要应用口服制剂,只有少数急重患者伴难以控制的剧烈胸痛和高血压才适用静脉制剂;二是应用前必须评估是否有上述禁忌证,β阻滞剂不得应用于有禁忌证的患者,应用静脉制剂尤其须从严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6.4 非ST段抬高的ACS

6.4.1 循证医学证据

非ST段抬高的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MI。早期的荟萃分析表明,β阻滞剂可将进展为MI的风险降低13%[53],另一项早期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非Q波MI患者接受β阻滞剂死亡风险较低[4 9]。Ellis等[54]汇总了5项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时应用阿昔单抗的随机试验数据,包括2894例ACS患者。结果发现,β阻滞剂可以降低30、60 日,以及6个月的死亡率。另外,COMMIT/CCS2研究的患者有3%是非ST段抬高的MI,故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

6.4.2 临床应用

非ST段抬高的ACS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β阻滞剂应及早口服应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急性期后所有患者均应给予β阻滞剂长期治疗作为二级预防(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55]。急性期一般不静脉应用β阻滞剂,但如患者有剧烈的缺血性胸痛或伴血压显著升高,其他处理未能缓解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静脉应用β阻滞剂(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B)。

β阻滞剂应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参见ST段抬高的MI。

6.5 β阻滞剂在冠心病应用的要点

◆所有的稳定性冠心病尤其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需应用β阻滞剂;伴陈旧性MI、HF或高血压者应优先使用。首选β1受体阻滞剂,口服从小剂量(约相当于目标剂量1/4)开始,逐渐递增,使静息心率降至5 5~60次/min。

◆β阻滞剂抗心绞痛的目标剂量为:美托洛尔平片25~75 mg每日2次,或缓释片50~150 mg每日1次;比索洛尔5~10 mg每日1次;阿替洛尔12.5~50 mg每日2次;普萘洛尔20~80 mg每日2~3次。

◆ST段抬高的MI急性期口服β阻滞剂适用于无禁忌证的所有患者。静脉应用β阻滞剂适用于较紧急或严重的状况如急性前壁MI伴剧烈的缺血性胸痛或显著的高血压,其他处理未能缓解且无禁忌证的患者。

◆ST段抬高的MI急性期β阻滞剂口服方法同稳定性冠心病;静脉给药多选择美托洛尔,首剂2.5 m g缓慢静注(5~10 min),必要时30 min后可重复1次。亦可考虑用艾司洛尔、拉贝洛尔静脉制剂。末次静脉给药后应以口服制剂维持。

◆非ST段抬高的ACS应用β阻滞剂的适应证和方法与ST段抬高的MI相仿。

◆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应用β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ST段抬高的MI或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如在急性期因禁忌证不能使用,则在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尽量应用β阻滞剂,以改善预后。

◆注意事项:应用β阻滞剂前必须评估患者有无下列禁忌证:(1)有HF临床表现(如Killip≥Ⅱ级)。(2)伴低心排出量状态如末梢循环灌注不良。(3)伴心原性休克较高风险(包括年龄>70岁、基础收缩压<110 mm Hg、心率>110次/min等),以及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得应用β阻滞剂尤其不得静脉应用β阻滞剂。

7β阻滞剂在心律失常的应用

β阻滞剂是惟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应用指征作为Ⅰ类推荐的有:部分窦性心动过速、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某些类型长QT综合征等[56]。

7.1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的处理首先应针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因窦性心动过速产生临床症状的,尤其伴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β阻滞剂,而MI后、HF、甲状腺功能亢进和β受体功能亢进状态更是β阻滞剂的适应症(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对于嗜铬细胞瘤造成的心动过速,β阻滞剂需要与α受体阻滞剂联合应

用,否则可能由于α受体过度激活造成高血压急症。

7.2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β阻滞剂能有效抑制房性早搏、控制心率和终止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并防止其复发,后者大多见于交感张力增加的情况如外科手术后(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多由于严重的COPD,此种状况β阻滞剂不但无效而且属禁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静脉使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反应良好,可以使心率下降,使心律转复为窦性,或者使迷走神经刺激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变得容易(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β阻滞剂也可用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预防由情绪或运动触发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口服普萘洛尔、阿替洛尔或索他洛尔长期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β阻滞剂也可用于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治疗(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7.3 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

β阻滞剂可能引起旁路具有前传功能患者(即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心室反应,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发生心室颤动,因此这类患者禁用β阻滞剂。β阻滞剂也不能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慢快综合征和窦性停搏可能发生晕厥的患者。

7.4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57】

虽然β阻滞剂不能转复心房扑动,但是它能有效减慢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因此对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患者有明确使用指征(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对于β阻滞剂单一应用心室率控制不良的情况尤其伴HF时应该加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

β阻滞剂对预防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发作时的心室率、促使心房颤动转复窦律和维持窦性心律都可能有效。随机研究显示,β阻滞剂用于HF治疗、冠心病二级预防、高血压治疗和择期非心脏手术都具有预防心房颤动发作的作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

β阻滞剂用于心房颤动急性期心室率控制也很有效(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艾司洛尔都可以静脉给药快速控制心室率,尤其适合那些交感神经兴奋(如手术后)的患者。艾司洛尔和美托洛尔因起效快、半衰期短是主要推荐的静脉使用药物。但对于伴HF的患者不推荐静脉给药。β阻滞剂对于基础病变为甲状腺机能亢进、AMI、稳定性冠心病和妊娠患者也很有效。

β阻滞剂能安全用于长期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和拮抗交感神经兴奋(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对心率的控制作用阿替洛尔和索他洛尔效果可能更佳。β阻滞剂控制运动引起的心动过速比地高辛有效,两者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使用;地高辛与β阻滞剂合用(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A)的效果优于地高辛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联合。

β阻滞剂用于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的随机临床试验很少。术后心房颤动可以使用静脉艾司洛尔或美托洛尔快速控制心室率。比索洛尔、索他洛尔和卡维地洛对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维持效果相当。

7.5 室性心律失常【58】

β阻滞剂能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AMI、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和HF相关的心律失常,并能有效预防心原性死亡(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多数β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室性早搏。虽然包括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在内的β阻滞剂能有效抑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但经验有限且缺乏对照研究。β阻滞剂治疗心室颤动的价值仍存在争议,但它却能有效预防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这些原因包括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HF和心肌病等。

β阻滞剂能有效用于各种不同临床情况下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尤其对伴有严重左心功能障碍患者猝死的二级预防更有价值。当然,在使用β阻滞剂同时并不排斥采用适当和有效的抗心肌缺血治疗和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

冠心病:β阻滞剂能使用于冠心病几乎各个阶段(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AMI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β阻滞剂可用于预防心室颤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时的心室颤动阈值从而减少心室颤动发生,再灌注治疗问世以前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普萘洛尔用于AMI很早期有效。但是β阻滞剂对AMI接受有效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是否能降低心室颤动发生则存在疑问。MI后β阻滞剂使用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脏性死亡,因此推荐用于所有MI后猝死的Ⅰ级预防

(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使心脏性死亡下降51%~43%。CAPRICORN试验显示卡维地洛用于MI后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使心脏性死亡呈下降趋势。

慢性HF或左室功能障碍:此类患者使用β阻滞剂治疗的最大获益是死亡率降低,包括心脏性猝死。因此,为了预防心脏性猝死,所有HF患者都应使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可以使心脏性猝死的下降达到40%~55%。新近采用的溶栓治疗、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等并不影响β阻滞剂的临床效益。

长QT综合征:尤其Ⅰ型和Ⅱ型患者发生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与运动或情绪紧张相关。虽然临床上常规使用β阻滞剂,但缺乏前瞻性和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抗交感治疗如β阻滞剂和(或)心脏去交感神经可使晕厥患者猝死发生明显下降,但是有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仍然相当高。目前β阻滞剂主要推荐用于有症状的患者(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亦可用于无症状的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通常使用普萘洛尔,强调需滴定至最大可耐受剂量。

儿茶酚胺相关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征是交感神经兴奋诱导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脏结构正常,约1/3有晕厥和心脏猝死家族史。运动或异丙肾上腺素输注可以复制该心律失常。β阻滞剂是至今惟一有效的药物。少数回顾性研究显示,β阻滞剂治疗和不治疗的病例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0.5%和48. 0%。虽然这一发现由于缺乏对照研究而难以最后定论,但是β阻滞剂仍然被推荐用于这些患者的预防(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心脏正常形态的心脏性猝死:特发性心室颤动见于8%心脏性猝死患者。根据UCARE欧洲注册研究,抗心律失常药和β阻滞剂预防复发无效。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致心律失常性疾病,患者心脏形态正常,可以因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快速多形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性猝死,3年随访心脏骤停发生率高达30%。患者表现为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V1-3导联ST段抬高。β阻滞剂应用的价值尚不明确,因此目前不做推荐。

起搏器或ICD置入后:ICD置入后因基础心脏病(MI、HF)的需要,或为了预防电风暴和减少放电,宜常规应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起搏器置入后无论VVI型或DDD型,为减少房性或室性早搏也常应用β阻滞剂(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β阻滞剂在心律失常应用要点

◆窦性心动过速:因此种心律失常而有临床症状,尤其伴焦虑、MI后、HF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β受体功能亢进状态。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不能转复心房扑动,但能有效减慢心室率。

◆心房颤动:(1)控制心房颤动急性期心室率很有效,艾司洛尔和美托洛尔可静脉应用,起效快。(2)口服可长期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3)可促使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

◆室性心律失常:与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与AMI、围手术期及HF相关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预防各种原因所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长QT综合征(尤其Ⅰ型和Ⅱ型),以及儿茶酚胺相关多形性室性心动夺速。

◆起搏器或ICD置入后。

8 β阻滞剂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或临床状况的应用

8.1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阶段,仅有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HF的临床表现。此阶段应积极进行药物干预,包括应用β阻滞剂,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尤其适用于心率快、伴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抗β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阳性的患者(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在扩张型心肌病的中晚期已出现心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者,则按慢性HF治疗,亦应使用β阻滞剂。MDC试验证实长期应用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可以预防病情恶化、改善临床状况和左心室功能,与安慰剂比较,死

亡或心脏移植相对风险降低34%,且耐受性良好。卡维地洛与ACEI联合长期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可以使患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LVFEF增加,室性早搏减少。

8.2 肥厚型心肌病【59】

肥厚型心肌病由基因突变致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肥厚型心肌病病程呈现典型的心室重构,为了延缓和逆转重构,建议应用β阻滞剂小到中等剂量,因为晚近研究发现美托洛尔具有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β阻滞剂还能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胸痛和劳力性呼吸困难症状,其机制是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减慢心率,降低左心室收缩力和室壁张力,降低心肌需氧量,从而减轻流出道梗阻。此外,β阻滞剂可能有助于降低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的危险,但缺少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据。

诊断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包括早期和轻症患者均适用β阻滞剂(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使用较大剂量β阻滞剂可改善症状(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普萘洛尔应用历史最长,剂量30~120 mg/d分2~3次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25~100 mg每日1次,或美托洛尔平片25~50 mg每日2~3次。

8.3二尖瓣脱垂综合征[60]

临床上本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约占58%~89%,与猝死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不过许多证据表明,有严重二尖瓣脱垂或严重瓣膜形态异常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且多伴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及有晕厥史。目前认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但也有研究显示,系由二尖瓣脱垂时过长的腱索牵拉并刺激心肌所致。

临床上对无症状性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不推荐任何药物治疗,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β阻滞剂(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但迄今尚无资料表明预防性干预能降低猝死的风险。

8.4 心肌桥

8.4.1 临床表现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心绞痛外,还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原性猝死,多于劳累或活动后发生,也有出现在夜间睡眠、情绪激动时。β阻滞剂可减慢心率,减轻收缩期挤压,从而减轻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还可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储备,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运动耐量,因而适用于心肌桥的治疗,但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多中心研究证实。我国学者研究显示,静脉滴注β阻滞剂后心肌桥近段和远段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均可增加,经6个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核素心肌显像所示的缺血表现均可明显改善【6 1】,但没有远期疗效的研究结果。

8.4.2 应用方法

大多数心肌桥患者并无症状,无需治疗。伴有心绞痛和(或)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的患者可应用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普萘洛尔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使心率达到55~60次/min(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

8.5 妊娠

8.5.1 妊娠合并高血压

8.5.1.1 适应证

β阻滞剂适用于妊娠中度以上高血压如舒张压持续在110 mm Hg以上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62]。此类患者应将舒张压控制在90~100 mm Hg,过度降压可加重子宫-胎盘灌注不足,危及胎儿生命。发生子痫或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时,尤应积极降压治疗。

8.5.1.2 药物剂量和用法

(1)拉贝洛尔:①口服:起始剂量100 mg每日2~3次,效果不佳可增至200 mg每日3~4次。中、重度高血压的每日剂量分别为600~1200 mg和1200~2400 mg,加用利尿剂时可适当减量。②静注:每次25~100 mg,稀释于10%葡萄糖液20~40 ml中,10 min内缓慢静滴,无效时15 min后可重复1次,或以1~2 mg/min速度静注。

(2)其他类型:阿替洛尔12.5~100 mg/d分2次,美托洛尔平片12.5~50 mg每日2次,或缓释美托洛尔50~100 mg每日1次,均为口服。

8.5.2 妊娠合并HF

此类患者适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63]。应用的具体适应证、药物选择和用法参见“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部分。

8.5.3 妊娠期应用β阻滞剂的安全性

β阻滞剂在妊娠后期应用是安全的,但在妊娠前期仍有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但也有报道,该药对产妇和胎儿均无不良影响。为了确保安全,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β阻滞剂宜在妊娠12周以后应用。

8.6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中儿茶酚胺水平正常,但受体增加,β阻滞剂可使T4向T3转换受到抑制,又能对抗儿茶酚胺的作用,从而迅速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动过速、眼睑痉挛、震颤、焦虑等症状。普萘洛尔作用最强。

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药物准备目的是减轻中毒症状,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发生。采用碘剂加普萘洛尔做术前准备。

应用方法:普萘洛尔起效较快,口服5 mg每日4次。服药24 h心率即下降,2~3 d后稳定,1~2周后增加1/4剂量,并在严密观察下每日量可逐渐增加至100 mg。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也可轻度降低T3水平,但一般不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长期和单独用药。碘剂加普萘洛尔术前准备时间最短4d,最长10d,平均6d,较传统方法的时间2~3周大大缩短。

8.7 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

8.7.1 作用机制

β阻滞剂降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1)控制血压和心率,任何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或心动过速都不利于心肌供氧,β阻滞剂可使血压和心率达到理想范围。

(2)抑制心律失常,β阻滞剂是唯一能降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对术中发生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治疗作用。

(3)预防心肌缺血和MI。

(4)稳定心功能。

(5)近年来发现β阻滞剂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和抗细胞毒性作用,也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8.7.2 循证医学证据

早期临床研究提示应用β阻滞剂使围手术期死亡率和MI发生率显著下降。荟萃分析提示,每治疗2.5~6.7例患者可以防止1例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每治疗3.2~8.3例患者就可以防止 1 例MI、心血管死亡或者全因死亡发生。但后来的研究包括规模最大的POISE研究,其结果并不一致[64-67]。

不过,晚近有研究提示只有将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β阻滞剂才能显示出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心率<65次/min的患者较之心率>65次/min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短期(72 h内)控制心率不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了达到短期内控制心率的目的,加大β阻滞剂的用量只会适得其反,增加心动过缓和HF的发生率。

目前还缺乏比较围手术期使用不同种类β阻滞剂疗效的研究。回顾性分析1992年到2002年围手术期使用β阻滞剂的3.7万例、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发现使用阿替洛尔较之美托洛尔MI或死亡的比率明显降低 [68]。

8.7.3 临床应用

8.7.3.1 适应症

(1)接受手术的患者如因心绞痛、症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而正在使用β阻滞剂的,应继续应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69】。

(2)具体病例应区别对待。拟接受血管手术并伴以下情况者也推荐使用β阻滞剂:术前检查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危患者(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确诊为冠心病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A)、具有1个

以上临床危险因素的心脏病高危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B)。

8.7.3.2 药物剂量和用法

β阻滞剂应在术前数天开始使用,控制静态心率在65次/min以下;术后继续使用至少30 日,使用1年仍能获益;长期控制平均心率在70次/min以下是较为理想的目标(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B)。

使用β阻滞剂滴定心率的方法不一。在POISE试验中术前2~4 h 给予美托洛尔缓释片100 mg口服,术后6 h内如果心率>80次/min,收缩压高于100 mm Hg,则再给100 mg,术后12 h开始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200 mg/d,持续30 日。如果心率低于50次/min或血压低于100 mm Hg,则暂时停药或剂量减半。术后暂时不能口服者改静脉用药,根据血压、心率情况每2 min推注美托洛尔5 mg,可反复使用至总量1 5 mg。也可以15 mg加入25 ml生理盐水,60 min静脉持续滴注。每6 h 重复1次,直至恢复口服用药。静脉用药剂量也可以0.2 mg/kg,用20 ml生理盐水稀释,15 min缓慢静脉推注,每6 h重复1次。使用比索洛尔者[70],术前7日开始,每日2.5 mg1次口服,调整剂量至静态心率在50~65次/min。术后持续用药,剂量调整至心率控制在60~65次/min。麻醉的患者也可在手术当天和术后1 h内以艾司洛尔250 m g/h静脉滴注,控制心率在80次/min以下,术后第2天改为口服美托洛尔,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这一应用方法可供我们作为参考。

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全孙宁玲朱文玲吴学思李勇李小鹰李新立杨天伦杨跃进

施仲伟柯元南胡大一桂鸣黄峻蒋文平蒲介麟廖玉华霍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文珠马长生马爱群方全王凤芝王学峰宁田海刘晓方刘晓惠

华伟孙宁玲孙超峰朱文玲朱健华严激吴宁吴学思张运

李小鹰李为民李东野李勇李隆贵李新立杨天伦杨跃进沈卫峰

周京敏林曙光施仲伟柯元南胡大一桂鸣顾复生高润霖戚文航

黄岚黄峻黄从新黄德嘉傅向华葛均波蒋文平蒋学俊韩亚玲

蒲介麟廖玉华霍勇

利益冲突声明:本专家共识制定过程中,阿斯利康(无锡)贸易制药有限公司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赞助了会议

参考文献

[1] López-Sendón J, Swedberg K, McMurray J, et 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beta-adrener gic receptor blockers. Eur Heart J, 2004, 25: 1341-1362.

[2] 诸骏仁, 桑国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81-184.

[3] Kaplan NM.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drug therapy. In Kaplan NM: Kaplan’s Clinical Hy pertension. 8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 261-268.

[4] Weber MA. The role of the new beta-blockers in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Hyp ertens, 2005, 18(12 Pt 2): 169S-176S.

[5] Lindholm LH, Carlberg B, Samuelsson O. Should beta blockers remain first choice in the t 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Lancet, 2005, 366: 1545-1553.

[6] 曹雅旻, 胡大一, 王宏宇,等.我国基层医院慢性HF药物治疗现状调查. 中华内科杂志, 2006,45: 9 07-909.

[7] 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 上海市1980、1990、2000年HF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30: 24-27.

[8] 秦爱琼, 鹿庆华, 蒋卫东,等. 单中心HF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3 种类型,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和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 作用机制 (1)中枢作用,即通过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产生降压作用。(2)阻断突触前膜β受体,通过阻断外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1受体,抑制正反馈作用,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3)抑制肾素释放,通过抑制肾小球入球动脉上β受体,减少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分类 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 3 种类型,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可激动引起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可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β3受体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可激动引起脂肪分解。这些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阻断和拮抗。β受体阻滞剂根据其作用特性不同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到2015年止,已较少应用;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比索洛尔(康忻)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划分为脂溶性或水溶性,以及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等类型。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 β受体阻滞剂药理作用 1. β-受体阻滞作用:β-受体阻滞药主要是与儿茶酚胺对β-受体起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儿茶酚胺的激动和兴奋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章α、β肾上腺素受体 所在位置及影响 一、血管上的受体(注:缩血管反应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 高) (一)激动血管上的α1受体——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1.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 2.此外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的血管也都呈收缩反应 (二)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血管收缩。 1.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血管壁的α受体密度高,血管收缩较明显; 2.皮肤、粘膜、肾和胃肠道等的血管平滑肌α受体数量多,收缩最强烈; 3.对脑和肺血管作用——十分微弱,有时由血压升高而被动地舒张; 4.静脉和大动脉的α受体密度低——收缩作用较弱。 5.使三角肌和括约肌收缩。 (三)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血管舒张——降压。 1.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占优势——血管舒张; 2.激动冠脉β2受体——舒张血管。 3.激动α受体——三角肌和括约肌收缩。 4.激动β受体——膀胱逼尿肌舒张。 (四)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强大的舒张作用。

原理:β2受体激动药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它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构型改变,激动兴奋性G蛋白(Gs),从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ATP转变为cAMP,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转而激活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PKA),通过[Ca2+]i(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下降、肌球蛋白轻链失活、钾通道开放三个途径,最终引起平滑肌松弛反应。 1.人气道中主要是β2受体。它广泛分布于气道的不同效应细胞上,当激动β2受体时,气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肥大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与过敏介质、增强气道纤毛无能运动、促进气道分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粘膜下水肿等,均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喘息。 2.激动骨骼肌慢收缩纤维的β2受体,引起肌肉震颤。 (五)激动α受体和β2受体——可能致肝糖原分解。 (六)激动α2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α2受体——位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在介导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中枢与外周。 (七)激动β1受体: 1.肾小球旁器细胞分泌肾素; 2.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 二、心脏 (一)激动心脏上的β1受体——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一、A1 1、为了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可加用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多巴胺 2、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征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上消化道出血 3、对抗硬脊膜外麻醉所致的低血压,可选用 A、麻黄碱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间羟胺 4、急性肾衰竭时,可与利尿剂配伍来增加尿量的药物是 A、多巴胺 B、麻黄碱 C、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肾上腺素 5、多巴胺增加肾血流量的主要机制是 A、兴奋多巴胺受体 B、兴奋β1受体 C、兴奋α1受体 D、兴奋β2受体 E、直接扩张肾血管平滑肌 6、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并可促进递质释放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去氧肾上腺素 E、麻黄碱 7、对α和β受体均有较强激动作用的药物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可乐定 D、肾上腺素 E、多巴酚丁胺 8、肾上腺素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主要是 A、加强心肌收缩力,反射性心率减慢,耗氧减少 B、加强心肌收缩力,耗氧增多 C、增加冠脉血流,使耗氧供氧平衡 D、扩张骨骼肌血管,使外周阻力降低,耗氧减少 E、传导加快,心率加快,耗氧减少 9、多巴胺治疗休克的优点是 A、内脏血管扩张,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B、增加肾血流量 C、对心脏作用温和,很少引起心律失常 D、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E、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10、滴鼻给药,治疗鼻塞的药物是 A、异丙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麻黄碱 D、多巴胺 E、多巴酚丁胺 11、过量最易引起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异丙肾上腺素 D、麻黄碱 E、间羟胺 12、下列关于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收缩皮肤、黏膜血管 B、扩张肾血管 C、微弱收缩脑和肺血管 D、扩张骨骼肌血管 E、舒张冠状血管 13、多巴胺使肾和肠系膜的血管舒张是由于 A、选择性兴奋多巴胺受体 B、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C、兴奋β受体 D、选择性阻断α受体 E、促组胺释放

《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规范治疗冠心病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0)要点 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再梗死、猝死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也可有效减少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无禁忌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SCAD以及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和糖尿病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或首选药物。自2009年发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以来,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又积累了新的临床证据。但来自中国的多项调查显示,在AMI、ACS及SCAD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仍存在使用率低、剂量不足和长期依从性低的问题。 1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循证证据、应用路径及临床推荐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1.1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若无禁忌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应尽早(入院24h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

·每日评估血压、心率等,并结合缺血症状发作情况和心功能,在不低于靶心率的前提下,尽快滴定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剂量调整应以靶剂量为标准,靶心率为55~60次/min ·若住院期间未能达到滴定目标,出院后应在门诊继续滴定,建议患者在家规律监测血压和心率 ·应长期用药,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药物之一 1.1.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发作频繁、静息性胸痛、心动过速、血压较高的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 ·其他同STEMI部分 1.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路径(图1) 1.2 稳定性冠心病 ·所有SCAD患者,尤其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和禁忌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和禁忌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11-18 16:19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禁忌症不良反 应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内科应用广泛,以下是丁香园网友对这类药物的应用、作用机理以及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的讨论和分析。 网友[lfhy]: β受体阻滞剂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种,而我们常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脂溶性的具有预防猝死的作用,而水溶性的没有,故常选脂溶性的,如倍他乐克、心得安、卡维地洛等,主要是倍他乐克,而少用水溶性的阿替洛尔。所以说如果无禁忌症,对于冠心病者,倍他乐克是少不了的,其应用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心率、血压逐渐加量。常见的副作用是乏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的减轻,再就是性功能下降;该药的注意事项事项是不能突然停药。 网友[dabao778901]: 至于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教科书上均有明确记载,本人仅就在冠心病中的不良反应作一介绍。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由以下几个方面: 1、体位性低血压; 2、支气管痉挛:为药物对β2受体组滞作用所致; 3、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为药物对β2受体组滞作用所致; 4、心力衰竭加重; 5、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为药物对β1受体组滞作用所致; 6、脂质代谢异常; 7、掩盖低血糖症状; 8、抑郁; 9、乏力、阳萎,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发生。 网友[cc67834941]: 禁忌症: 1、心源性休克; 2、病窦; 3、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4、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肺水肿,低血压或低灌注); 5、有症状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 最新英国高血压指南,取消β受体阻断剂作为一线降压药,现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原因在于用于分析的大规模临床实验均用的阿替洛尔并非美托洛尔,同时阿替洛尔为水溶性而美托洛尔是脂溶性的,他们的药理作用并非完全相同,故阿替洛尔并不能代表美托洛尔等其他β受体阻断剂。在指南中也有明确说明。现在使用美托洛尔进行的大规模临床实验几乎没有,

(精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习题

第9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名词解释 1. adrenoceptor agonists; 2. 快速耐受性; 3. 拟交感胺类; (二)选择题 【A1型题】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应选用:() A 肾上腺素 B 麻黄碱 C 普萘洛尔 D 色甘酸钠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首选何药抢救? () A 多巴胺 B 去甲肾上腺素 C 肾上腺素 D.葡萄糖酸钙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用何药与利尿剂配伍来增加尿量?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异丙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4.心脏骤停时,应首选何药急救? () A 肾上腺素 B 多巴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地高辛 5.下列何药可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 () A 异丙肾上腺素 B 度冷丁 C 肾上腺素 D 沙丁胺醇 6.可翻转肾上腺素升压效应的药物是:() A 阿托品 B 酚苄明 C 甲氧胺 D 美加明 7.反复使用麻黄碱时,药理作用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A 肝药酶诱导作用 B 肾排泄增加 C 受体敏感性降低 D 神经末梢的去甲肾上腺素贮存减少、耗竭 8.氯丙嗪过量引起血压下降时,应选用:()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异丙肾上腺素 D.多巴胺 9.为了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可加用:() A 肾上腺素 B 异丙肾上腺素 C 多巴胺 D 去甲肾上腺素 10.慢性鼻炎、鼻窦炎引起鼻充血时,可用何药滴鼻? () A 去甲肾上腺素 B 麻黄碱 C 异丙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11.用来预防哮喘发作的抗喘药是:() A 羟甲叔丁肾上腺素 B 氨茶碱 C 异丙肾上腺素 D 麻黄碱 12. 心源性休克选用药物:()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 麻黄碱 13.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是:() A 麻黄碱 B 多巴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异丙肾上腺素 14、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剂量过大或过于频繁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是:() A 中枢兴奋症状 B体位性低血压 C舒张压升高 D心悸或心动过速 15、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最显著的组织器官是:() A 眼睛 B 皮肤、粘膜及腹腔内脏血管 C 胃肠和膀胱平滑肌 D腺体 16、麻黄碱与肾上腺素比较,其作用特点是:() A 升压作用弱、持久,易引起耐受性 B 作用较强、不持久,能兴奋中枢 C 作用弱、维持时间短,有舒张平滑肌作用 D 可口服给药,可避免发生耐受性及中枢兴奋作用 17.为了处理腰麻术中所致的血压下降,可选用:()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十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化学、构效关系及分类 一、化学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drenoceptor agonists)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的作用。它们都是胺类,而作用又与兴奋交感神经的效应相似,故又称拟交感胺类(sympathomimetic amine),其基本化学结构是β-苯乙胺。 β-苯乙胺儿茶酚 表10-1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化学结构和受体选择性 二、构效关系 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在苯环3、4位C上都有羟基形成儿茶酚,故称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它们的外周作用强而中枢作用弱,作用时间短。如果去掉一个羟基,其外周作用将减弱,而作用时间延长,特别是去掉3位羟基,如将两个羟基都去掉,则外周作用减弱,中枢作用加强,如麻黄碱。 2,烷胺侧链α碳原子上的氢如被甲基取代,可阻碍MAO的氧化,作用时间延长。易被摄取1所摄入在神经元内存在时间长,从而发挥促进递质释放的作用,如间羟胺和麻黄碱。 3.氨基上氢原子如被取代,则药物对α、β受体选择性将发生变化。取代基团从甲基到叔丁基,对α受体的作用逐渐减弱,β受体作用却逐渐加强。 三、分类 按其对不同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而分为三大类:①α受体激动药(α-adrenoceptor agonists)。②α,β受体激动药(α,β-adrenoceptor agonists)。③β受体激动药(β-adrenoceptor agonists)。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及化学」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norepinephrine,NE)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也可由肾上腺髓质少量分泌。药用的是人工合成品,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易失效,在中性尤其在碱性溶液中迅速氧化变为粉红色乃至棕色失效。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近年来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如ASCOT和LIFE研究,以及瑞典学者Lindholm 等2005年发表的荟萃分析[1],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在降血压治疗中的疗效、以及长期使用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提出了质疑。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2],并将β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鉴于β阻滞剂目前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内众多专家对英国指南有关β阻滞剂的修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通过广泛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看β阻滞剂应用的合理性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机制之一[3-5]。表现为中枢交感活性输出增加、心脏及肾脏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肌肉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减少。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①首先通过增加肾血管阻力,促进肾素释放,后者进一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②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水钠潴留;③使血管壁的张力和对钠的通透性增加,并使血管对收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增高外周血管阻力;④产生对心脏的正性变时、变力作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β阻滞剂不仅可以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AS的激活而发挥全面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心肌重构、减少心律失常、提高心室颤动阈值,预防猝死等。因此,β阻滞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质疑 1.2006年英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关于β阻滞剂的论述 2006年英国指南明确提出β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该指南推荐:在高血压患者的初始药物治疗中,对于55岁以上患者,首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峻 1964年,第1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投入市场,在此后40多年间,该类药物种类不断增加。β受体阻滞剂曾被教科书列为心力衰竭(心衰)的禁忌用药,随着基础研究的积极探索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发明者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力衰竭 廿载磨砺终获正名 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最初20多年间,医学界认为此类药物可显著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功能不全和心衰,或加重病情,因此,β受体阻滞剂被禁用于心衰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β受体阻滞剂的认知开始转变,逐渐认识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心衰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心衰状态下,心肌β受体持续亢奋,犹如“疲马加鞭”,终将功能衰竭。β受体阻滞剂可给予β受体“休养生息”的机会,发挥其“生物学治疗效应”,有效阻断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并遏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因子激活导致的不良影响。 迄今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逾20项,结果一致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预后。目前,国内外专家推荐应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已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上述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有益。 高血压 历经锤炼弥足珍贵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一开始就与高血压“结缘”。在上世纪60~80年代,β受体阻滞剂为高血压防治的“主角”。此后,随着新型降压药物的陆续问世,β受体阻滞剂应用量有所减少和限制。这种现象可能源自于以下对β受体阻滞剂的误解。 误解1: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一项荟萃分析证实,各种标准剂量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幅度大致与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相当。 误解2: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预后的改善作用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STOP-2和CAPPP研究(2项高血压研究)证实,在同等程度降压情况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与接受ACEI或CCB治疗者无显著差异。 晚近,瑞典学者林和睦(Lindholm)的一项荟萃分析质疑甚至否定了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其研究结论甚至影响了2006年英国高血压指南,使其将β受体阻滞剂排除在一线降压药物之外。该研究在降压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交感神经兴奋时,效应器的表现?——应急反应 β-受体拮抗剂

注:A类药物均无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B类药物均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β受体阻断药---洛尔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是代表, 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 三条禁忌记心间,哮喘心衰心动缓。 β1-长在心脏上,阻断效果是四降; 降率降传降耗氧,降低输出降血压; β2-长在气管上,还有冠脉和腿上; 阻断无益反不良,哮喘急冠和肢凉。 【普萘洛尔(心得安)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例题】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引起 A.脂肪分解增加 B.肾素释放增加 C.心排出量增加 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E.房室传导加快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可以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禁用于 A.糖尿病 B.支气管哮喘 C.窦性心动过速 D.心绞痛 E.甲状腺功能亢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可以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因此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以下不可用β受体阻断药治疗的是 A.过速型心律失常 B.感染性休克 C.心绞痛 D.高血压

E.甲状腺功能亢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β受体阻断药不治疗感染性休克。 下列哪项不属于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A.诱发或者加剧哮喘 B.掩盖低血糖的症状 C.引起末梢循环不良 D.心动过缓 E.诱发或加剧溃疡穿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ABCD是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多选题】 用β受体阻断药时要注意 A.用药剂量要个体化,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B.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禁用 C.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D.支气管哮喘及窦性心动过缓者禁用 E.肝功能不良及心肌梗死者应慎用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本题五个选项都正确,注意掌握。 【其他药物】 1.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β2受体阻断药 ——吲哚洛尔(吲哚心安,心得静) □对β1、β2受体无选择性 □作用强度为普萘洛尔的6~15倍 □有膜稳定作用,较弱 □其特点是内在拟交感活性最强 2.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倍他乐克)□选择性阻断β1受体,无ISA; □一般不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对血糖影响少(糖尿病患者宜选用);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甲亢、偏头痛等。 3.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醋丁洛尔(醋丁酰心安) □选择性阻断β1受体,有ISA,有膜稳定作用 □首过效应较明显 □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一般不良反应同普萘洛尔。 α-受体阻断药 1.非选择性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 2.选择性α1-受体拮抗剂——妥拉唑林、特拉唑嗪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基本知识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四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麻黄碱、间羟胺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了解去氧肾上腺素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能力目标 (1)临床应用中能根据休克的类型选择用药; (2)使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少数患者在输液或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突然出现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喉头水肿、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昏迷等,这时应如何抢救? 案例分析: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须及时抢救,抢救的首选药为肾上腺素。因为肾上腺素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扩张支气管而缓解呼吸困难,并且能抑制过敏性介质的释放,减轻黏膜的充血水肿,从而能迅速缓解症状。此外可合用糖皮质激素,并采取人工呼吸、吸氧等措施,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通过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或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间接激动受体,而产生与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又称为拟肾上腺素药。因为其作用与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相似,故又称拟交感胺类,其基本化学结构是β-苯乙胺。苯环上有两个邻位羟基者为儿茶酚胺类,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其作用强,但由于在体内易被甲基转移酶(COMT)和单胺氧化酶(MAO)破坏,故作用维持时间短;无邻位羟基者为非儿茶酚胺类,如麻黄碱、间羟胺等,作用减弱,但作用维持时间延长。根据药物对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可分为α、β受体激动药,α受体激动药和β受体激动药三类。 一、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AD) 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药用肾上腺素是从家畜肾上腺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其化学性质不稳定,遇光易分解,在碱性溶液中迅速氧化,变为粉红色或棕色而失效。 【作用】 肾上腺素能激动α和β两类受体,产生较强的α型和β型作用。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突触前α2受体、突触后或血管的α1受体和两种突触后α2后体。目前尚无可用于α临床的α2受体拮抗剂。α1后体拮抗剂则主要用于降压治疗。 8.1 分类及用量 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和酚苄明,同时具有α1和α2的阻段作用,除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外,一般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各种α1后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按药代动力学尚有所不同,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后者较哌唑嗪脂溶性差,与α1受体亲和力只有1/2或更少,血压下降缓和,作用时间长,直立性低血压较少。通常为维持24H持续降压,哌唑嗪需要每12H服用一次,特拉唑嗪或多沙唑嗪只需要每日服用一次。 (1)哌唑嗪:一般认为其降压效应与氢氯噻嗪、普萘洛尔或硝苯地平等相同。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44%--70%,1-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患者药物半衰期延长。可单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对妊娠、肾功能不良、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及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通常服用0.5-1MG/次,2-3次/D(首剂0.5MG,睡前服)连服两周,逐渐增加剂量至2-20MG/D,分服。对重度高血压可与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合用,但要注意调整剂量。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眩晕、昏厥、心悸及少见的头痛、嗜睡、鼻塞、乏力等,但这些常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自行减少。 (2)特拉唑嗪:化学结构与哌唑嗪相似,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但作用强度比哌唑嗪稍弱,其特点是消除T1/2较长,约12h,因此可一日给药一次。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90%。因此利于控制用药剂量,给药后1—2血药浓度达峰值,经肝代谢,胆汁排泄。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时可单用或与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口服1 mg/ 次,一次/d,随血压增加剂量,可用2—20mg/d。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眩晕、头疼、乏力、鼻黏膜充血等。 (3)多沙唑嗪:对血管平滑肌突触后A1受阻滞剂作用强度委哌唑嗪的1/2。但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站立及卧位血压下降,不影响心率及心输出量,能增加肾血流,改善脂代谢。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62%—69%。服药后3.6h血液浓

药理学-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第一节构效关系与分类 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s, CA) β-苯乙胺 儿茶酚 catechol ?【体内过程】 ?第二节α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norepinephrine, NE) ?【药动学】 ?【药理作用】受体:α1,α2,β1 ?效应器官:心血管 ? 1. 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小动脉、小静脉) ? 2. 对心脏的作用较弱 ? 3. 升压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局部缺血坏死 热敷,酚妥拉明局部浸润注射,更换注射部位。 2.急性肾衰 尿量<25ml/h应减量或停用,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利尿。 3.停药后血压下降 减量减速后再停药 ?可乐定 (clonidine) α2-R激动药 【药理作用】 交感中枢抑制,在外周负反馈NA释放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物) 【临床应用】 用于中度高血压 ?第三节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Epi; adrenaline, Ad) 【药理作用】 一.心血管系统 1.心脏兴奋激动β1-R、β2-R 2.血管激动α1-R;β2-R 作用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3.升高血压 ?治疗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大剂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药理作用】 二.支气管舒张作用 支气管平滑肌β2-R激动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

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减少渗出消除水肿。 三、代谢水平 提高机体代谢:肝糖原分解,葡萄糖,脂肪分解 ?【临床应用】 1.过敏性休克(首选药物) 2.心跳骤停 3.支气管哮喘 4.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 5.局部应用 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不良反应 ?心悸、头痛、激动不安等,经休息后可消失。 ?大剂量导致心律失常和血压剧增引起心室纤颤和脑溢血。 ?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甲亢及糖尿病。 ?麻黄碱 (ephedrine) 【药理作用】 A.激动α1、α2-R;激动β1-R、β2-R(直接作用) B.促进递质NA释放(间接作用) 特点: 1)性质稳定、可口服 2)作用弱、缓慢、持久 3)中枢兴奋作用强 4)快速耐受性 ?【临床应用】 1.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及轻症哮喘治疗 2.鼻塞 3.防止腰麻所致低血压 4.缓解皮肤粘膜血管神经性水肿症状 【不良反应】 中枢兴奋作用强导致不安、失眠,晚间需服用镇静催眠药。 ?多巴胺(dopamine,DA) (α、β、DA-R激动药) 【药理作用】 主要效应器官:心血管、肾脏 1. 心脏,血管,血压(D1, β1, α) 2. 肾脏(D1, α ) ?【临床应用】 1. 多种原因所致休克:感染性,心源性,出血性休克:iv gtt 每分2-5ug/kg;补充血容量。 2. 急性肾衰:与利尿药合用 ?第四节β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Iso) 【药理作用】激动β1和β2受体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静脉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最全总结 1.在快速心律失常的应用 (1)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时的心室律急性期控制 可考虑优先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①不伴心力衰竭、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②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心力衰竭、无支气管痉挛的患者; ③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④心脏术后/非心脏手术房颤伴快速心室律者。(2)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①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前传型); ②即使静脉β阻滞剂未能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可减慢心室律,此后再行刺激迷走的方法能有助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③β受体阻滞剂还可用于不明确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通过减慢房室传导,有助于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 (3)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推荐 (4)在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当基础疾病较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潜在低血压风险时,可考虑选用超短效的艾司洛尔进行试探性应用。 ②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短效静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静脉钙拮抗剂终止特发性室速中等有效,且副作用小。 (5)在多形性室速的应用 ①伴QT间期延长:部分获得性QT间期延长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患者,临时起搏基础上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多卡因治疗;先天性QT间期延长伴TdP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 ②QT间期正常:应积极纠正病因和诱因,有利于室性心律失常控制;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可终止或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③特殊类型: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有效并被推荐用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药物;自发性或应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CPVT患者,β受体阻滞剂更适用。 (6)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风暴 (7)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律失常小结

从“禁忌应用”到“不可或缺”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从“禁忌应用”到“不可或缺”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南京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峻 1964年,第1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投入市场,在此后40多年间,该类药物种类不断增加。β受体阻滞剂曾被教科书列为心力衰竭(心衰)的禁忌用药,随着基础研究的积极探索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发明者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力衰竭 廿载磨砺终获正名 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最初20多年间,医学界认为此类药物可显著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功能不全和心衰,或加重病情,因此,β受体阻滞剂被禁用于心衰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β受体阻滞剂的认知开始转变,逐渐认识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心衰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在心衰状态下,心肌β受体持续亢奋,犹如“疲马加鞭”,终将功能衰竭。β受体阻滞剂可给予β受体“休养生息”的机会,发挥其“生物学治疗效应”,有效阻断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并遏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因子激活导致的不良影响。 迄今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逾20项,结果一致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预后。目前,国内外专家推荐应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已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上述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有益。 高血压 历经锤炼弥足珍贵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一开始就与高血压“结缘”。在上世纪60~80年代,β受体阻滞剂为高血压防治的“主角”。此后,随着新型降压药物的陆续问世,β受体阻滞剂应用量有所减少和限制。这种现象可能源自于以下对β受体阻滞剂的误解。 误解1: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一项荟萃分析证实,各种标准剂量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幅度大致与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相当。 误解2: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预后的改善作用不及新型降压药物 STOP-2和CAPPP研究(2项高血压研究)证实,在同等程度降压情况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与接受ACEI或CCB治疗者无显著差异。

β受体阻滞剂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为心血管领域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在实际应用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与临床治疗指南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合并哮喘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比例更低。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对呼吸道功能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β受体激动剂为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而β受体阻滞剂却是哮喘忌用药。目前这一观点受到极大挑战,β受体阻滞剂对哮喘患者不但不是禁忌,还可能有治疗作用。 1 β受体阻滞剂对哮喘疾病的不良影响 β受体阻滞剂对哮喘患者不利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或病例分析。1964年McNEill等[1]在哮喘患者观察了普萘洛尔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患者在静脉注射普萘洛尔5~10mg前和给药1h测定第1s用力呼气量(FEV1),研究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显著的FEV1降低。Anderson 等曾报告2例有哮喘史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诱发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停用β受体阻滞剂后症状持续数月[2]。Tatteriedld对临床研究中老年哮喘患者的分析显示,老年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同年轻患者。在活动性哮喘时,β受体阻滞剂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触发因素,并可能显著加重喘息症状。 2 β受体阻滞剂用于哮喘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1治疗周期影响作用效果英国学者研究表明[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周期不同,对气管反应性产生相反的作用。研究使用抗原(卵清蛋白)刺激所致小鼠哮喘模型。在治疗小鼠接受乙酰胆碱前15min予以β受体(β-AR)阻滞剂(纳多洛尔或卡地洛尔)静脉单次注射(急性期给药)。乙酰胆碱诱发的气道阻力反应(Raw)峰值分别增加3 3.7%和67.7%。 2.2长期应用减弱气道炎症美国学者研究表明[4],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使对哮喘气道阻塞和高反应性起主要作用的炎症反应和黏液细胞化生减弱。该研究用β受体阻滞剂持续治疗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28d后,检测作用效果。治疗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介素(IL)-13、IL-10、IL-5、轉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降低,上皮黏液素含量减少,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2.3长期应用或可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另一项研究证实[5],大部分轻度哮喘患者对剂量渐增的β受体阻滞剂纳多洛尔持续治疗耐受性良好,其气道高反应性可能得到改善。该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标签、试验性研究,对10例轻度哮喘患者给予纳多洛尔,根据预设的安全性、肺功能、哮喘控制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增加药物剂量1次/w,治疗9w后观察安全性和效果。2例患者PC20(使FEV1下降20%的乙酰胆碱激发浓度)减少、但无临床症状。另外,8例患者PC20增大,且其增大幅度对纳多洛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平均FEV1降低5%,但与药物剂量不相关(P<0.01)。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受体结合,并不激动或减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滞相应的神经递质及药物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主要分类 α受体为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其作用特性与分布不同分为两个亚型:α1、α2。α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α1受体也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激动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α 2受体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受体激动时可使去甲肾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α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拮抗α受体激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α受体阻断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与儿茶酚胺互相竞争受体而发挥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因为与α受体结合不甚牢固,起效快而维持作用时间短,称为短效α受体阻断药。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常用的有酚妥拉明(立其丁)和妥拉唑啉(苄唑啉)。另一类则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称为长效类α受体阻断药。又称非竞争型α受体阻滞药,如酚苄明(苯苄胺)和哌唑嗪。 药理作用 1. 短效类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结合力弱,易于解

离,作用温和,维持时间短(1~1.5小时)。由于此类与激动药之间有竞争性,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1.1 血管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1.2 心脏由于直接扩张血管及阻断α1受体,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脏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也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膜α2受体,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兴奋。 1.3 其他有拟胆碱和拟组胺样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兴奋、了液分泌增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酸过多等症状。 2. 长效α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与α受体以共价键结合,结合牢固具有受体阻断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又称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与短效类相似。该药起效缓慢、作用强而持久。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与血管功能状态有关。当交感神经张力高、血容量低或直立体位时,其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明显。 临床应用 短效α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 1. 血管痉挛性疾病:可用于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症(肢体动脉痉挛)及冻伤后遗症等。 2. 休克:出于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兴奋心脏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液供应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感染性、出血性及心源性休克,也可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给药前必须补足血容量。 3. 急性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通过扩张小动脉,使外周阻力下降,减轻心脏后负荷;通过扩张小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分类下的词条: (共27个) 沙丁胺醇 药物简介【药物名称】:沙丁胺醇【药物别名】:舒喘灵,索布氨,阿布叔醇,羟甲叔丁肾上腺素,柳丁氨醇,嗽必妥,万托林【英文名称】:salbutamol;ventolin; pr oventil 【概述】:为一种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支... 3千字2012-04-15 panggelailas 特布他林 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喘康速) Terbutaline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其支气管扩张作用比沙丁胺醇弱,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用法】成人用量:①口服:2.5-5mg/次,每日2-3次。②皮下注射:0... 330字2010-02-21 zm0102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名称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拼音名:Yansuan Shenshangxiansu Zhusheye 英文名:Adrenail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书页号:2000年版二部-385简介【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接触易变质。【鉴别】取本品2ml... 4千字2012-04-20 永年赵飞虎 硫酸沙丁胺醇 基本信息通用名:硫酸沙丁胺醇点击放大图分子式:(C13H21NO3)2·H2SO4 分子量:576.71 英文名:Salbutamol Sulfate 适应症: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剂型规格:片剂:2mg;控释片(喘特宁):4mg、8mg;气雾剂:20 0喷,0.1... 2千字2011-04-02 邱子安 盐酸克仑特罗 名称盐酸克仑特罗(盐酸双氯醇胺,氨哮素,克喘素,氨双氯喘)英文名称:Clen buterol Hydrochloride(Spiropent)详细介绍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Cyanami

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药物考点归纳

第十五章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药物 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 了解:生理效应及分类 α受体(α1、α2亚型) 肾上腺素能受体 β受体(β1、β2亚型) 拟肾上腺素药-与受体激动时相似的作用 升高血压、抗休克、止血、平喘 抗肾上腺素药物-受体拮抗剂 心血管系统(降血压) 第一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 激动α1受体兴奋(血压↑,抗休克) 激动β1受体(强心,抗休克) 激动β2受体(平喘,改善微循环) 激动中枢α2(降血压) 基本结构:儿茶酚胺 本考点学习建议:以去甲肾上腺素为典型,学习受体激动剂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化学稳定性、代谢等,其它类似结构比照学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代表药(分α和β两类) 一、α受体激动剂代表药 (一)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考点:1、结构及性质:具有儿茶酚胺结构(共性),苯环上酚羟基遇光或空气易被氧化变质(共性),应避光保存及避免与空气接触。 考点2、一个手性碳,为R构型,具左旋性,左旋体的药效大。加热3min或与浓硫酸共热2h,均发生消旋化(β碳原子的消旋化是儿茶酚胺类药物共性),配制和储存中应避免加热,防止消旋化

考点3、用途:升压,用于治疗各种休克。 考点4、代谢(儿茶酚胺药物的代谢有类似性) 主要是经单胺氧化酶(MAO)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催化的代谢,并进一步受到醛脱氢酶和醛还原酶的作用。 (二)肾上腺素 考点: 1、儿茶酚胺结构易氧化,氨基氮上有甲基取代 2、一个手性碳(R构型左旋体) 3、左旋体,放置会外消旋化,注意pH 4、作用:有较强的α受体和β受体兴奋作用,抗休克、哮喘 (三)重酒石酸间羟胺 1、非3,4-二羟基苯乙胺,两个手性碳 2、主要激动α受体,升压效果比去甲肾上腺素稍弱,加强心脏收缩,抗休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