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286-29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10.12677/gser.2018.740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in Zhong, Hezhi Dai*, Liyuan Zhang

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12th, 2018; accepted: Oct. 27th, 2018; published: Nov. 2nd, 2018

Abstract

Using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Gennich coefficient model,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grade cities shows a spindle-shaped type. 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bides by an ideal Zipf’s law. The drive force of Jinan is weak, the structur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double-cor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weakening which ha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me-gacities and metropolises. Then th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index system for weight ass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n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asonably, the advantages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Keywords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钟彬,代合治*,张立原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通讯作者。

钟彬 等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7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日

基于2000~2016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现状及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逐渐走向完善,各规模城市数量比失衡呈“纺锤型”;城市规模结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济南辐射作用低,城市规模结构呈“双极型”;中小城市发展能力减弱,短时期内难以形成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通过AHP 层次分析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各影响因素权重,发现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两大主要因素。最后,基于大中小城市的不同特性,提出要综合利用各城市自身优势来促进农业人口合理转移,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合理优化,从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1]。城市群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规模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实力的提升和整体功能的实现[2]。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下,区域城市体系内部不同城市的发展规模差异状况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3]。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等级城市规模结构,可以识别城市体系发展所在阶段以及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内,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完成编制,最初主要包含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8个地级市。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生产总值达72,678.1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2017年,在山东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覆盖范围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将其扩大到全省17设区市,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提出要立足于半岛城市群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四大定位”,到203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要保持在全国先进位次,全面建成发展活力足、一体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家级城市群。

城市规模研究作为城市研究的重点内容。20世纪初,国外学者构建了一系列的指标和模型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及其规模分布的特点:杰斐逊(M. Jefferson)和齐普夫(G. K. Zipf)通过研究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首位城市规和律位序——规模法则[4] [5],成为城市规模结构的经典理论。当前,我国学者已经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苏飞,张平宇运用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6]。方创琳,在中国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的演变以及指导效果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城市规模划分的新方案。杨洋,李雅静等人基于城市

Open Access

钟彬 等

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利用DMSP 夜间灯光数据的提取,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动态比较[7]。李嬛通过借鉴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经验,对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的协调性进行研究[8]。王德利、杨青山从规模分布、规模紧凑度、规模效率三层面构建城市群规模结构,合理性的三位诊断模型对我国城市群规模结构合理性及演变类型进行判定。从我国学者研究区域上来看,大多集中在全国、环渤海地区及中部几大城市群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分布及其演进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山东半岛城市群4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演变作为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分演变趋势及其机理,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早日建成国家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及数据说明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67万km 2。截止到2017年底,山东省共有建制市45个、其中地级市17个、县级市28个,县级政区137个。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005.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58%,比上年末提高1.56个百分点。

为了排除县域对城市规模的干扰,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文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为县级以上城市,由于研究时间序列跨度27年,期间部分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以17个设区市和原31个县级市为研究样本。

在研究数据上,以往的研究大多使用非农业人口数据,考虑到目前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性,有一部分暂住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不具有城市户籍[9]。因此,本文选择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区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研究方法

城市首位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以及城市体系整体发展特征,主要使用二城指数(S 2),四城市指数(S 4)和十一城市指数(S 11):

())

212

41234111234 2 S P P S P P P P S P P P P +++++ === (1)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规模与位序角度出发,来研究城市规模整体集散程度,从而分析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情况:

1ln ln ln r P P q r =- (2)

式中Pr 为第r 位城市的规模;P 1为首位城市规模;r 为城市规模位序;q 为Zipf 指数,1/q 被称为分维值D 。q < 1时,城市规模分布集中,大城市突出;q = 1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合理,各城市规模数量比例均衡;q > 1时城市规模分布均衡。

城市基尼指数。利用基尼指数对比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比较区域内所有城市间的规模差异,研究不同规模城市的发育状况。计算公式:

()1G T S n =? (3)

4.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的多角度分析

4.1. 城市规模结构分布现状

2000年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各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均有所增长,城市发展速度各异。对

钟彬等

城市规模的划分,参照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等级进行重新划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I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II型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II型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级规模城市的数量比为0:0:1:6:12:22:7,比例失衡,还没有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I型大城市也仅有济南一座,小城市基数过少(表1)。城市规模总体结构呈纺锤形,与理想金字塔形城市群规模结构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城市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利于城市群逐层稳定的发展。

Table 1.The urban-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2016)

表1. 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人口等级分布

城市规模超大城市

>1000万

特大城市

500~1000万

I型大城市

300~500万

II型大城市

100~300万

中等城市

50~100万

I型小城市

20~50万

II型小城市

<20万

数量0 0 1 6 12 22 7

比重0 0 2.08% 12.50% 25.00% 45.83% 14.58% 4.2. 基于高位序城市演进特征研究

对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首位度进行计算,可以看到:城市首位度指数较低但总体呈上升状态(图1),这表明首位城市济南的辐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扩大。S2、S4和S11在0.44~1.2之间,均低于理论值,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呈非首位分布,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较低,相对来讲,城市规模分布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按不同数值的城市首位度指数,把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划分为3大类型(表2) [10]。山东半岛城市群属双极型,以济南-青岛为城市群的核心,因此在城市群发展方面可以以京津冀城市群的经验为指导,发挥双核心的优势,逐渐向拥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几大城市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化方向发展。

图1. 2000~2016山东半岛城市群首位度指数演变

钟彬等

Table 2. The type of urban system structure based on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表2. 按城市首位度指数划分城市体系结构类型

类型双极型均衡型单极型首度指数1~2 2~4 >4

案例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

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 湖北省(武汉)

特征

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为双极或多极分布

首位城市作用相对明显,

大多为成熟的城市规模体系

首位城市的聚集力强大,

次位城市相对薄弱

4.3. 基于城市集中程度演变规律研究

利用双对数模型将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48座城市的城市区人口规模和位序进行拟合(图2、图3),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均在得出R2平均值在0.965,拟合度较高,说明山东省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法则,且分形特征越来越明显(表3)。2016年济南城区人口突破300万迈入I型大城市,但q值仅上升0.01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济南仍需继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才能实现其作为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整体来看q值始终小于1,且波动下降,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表现为中等位序分布,高位序城市集聚作用不突出,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城市人口分散,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体系还不够成熟。

图2. 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散点图

图3.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散点图

钟彬等Table 3. The table of city rank-size of Shandong Peninsula city agglomeration (2000-2016)

表3. 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表

年份q值判定系数R2年份q值判定系数R2

2000 0.925 0.972 2009 0.839 0.965

2001 0.905 0.971 2010 0.831 0.965

2002 0.830 0.963 2011 0.844 0.969

2003 0.876 0.968 2012 0.828 0.965

2004 0.865 0.967 2013 0.835 0.965

2005 0.845 0.967 2014 0.843 0.962

2006 0.967 0.967 2015 0.838 0.957

2007 0.842 0.961 2016 0.854 0.953

2008 0.839 0.961

4.4. 基于城市内部规模差异的研究

通过对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人口基尼指数计算,可以看出,历年基尼指数在0.463~0.520之间,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图4)。2000~2005年间下降速度最快,总体下降10%,这表明此期间中小城市发展速度相对快于大城市,城市规模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2005~2016年,基本保持稳定,表明这一时期各城市发展速度相对差异不大,但基尼指数仍在0.46以上,城市规模的内部差异还是显著存在的,城市资源配置合理性有待提升。

图4. 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基尼指数变动

钟彬等

4.5.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

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主要问题:①城市体系逐渐完善,但城市规模比例不协调。

总体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城市发展符合位序–规模的分布法则。但在城市规模数量上明显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缺少能够从内部带动城市群发展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这也是现阶段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我国已有的国家级城市群之间的一大差距。②首位指数较低,双核心结构明显。济南作为首位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增强,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第二核心,规模紧追济南,根据首位度指数的演变趋势来看,未来这种双核心结构将长期存在。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规模差异在缩小。但基尼指数历年下降速度变缓,表明中小城市发展能力在减弱,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形成超大、特大城市。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5.1. 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上述对城市规模结构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历年各地人口数据,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遵循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原则,本文以2000年和2016年作为时间节点,选取对城市规模结构具有一定影响的部分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细化[11];用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城市绝对规模;用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表示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用公路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和每万人互联网接入户数表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用财政支出和人均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表示政府行政干预能力(表4),原始数据来自2000年和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山东统计年鉴》。

Table 4.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structure

表4. 城市规模结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准侧层指标层权重

城市绝对规模

0.4361

人口规模0.2368 地区生产总值0.1739 土地面积0.0254

经济发展水平

0.3069

城镇化率0.1749

人均GDP 0.0607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0713

自然地理条件

0.0716

人口密度0.0172 人均耕地面积0.0261 人均是资源量0.0283

基础设施条件

0.1120

公路密度0.0204 人均邮电业务量0.0710 每万人互联网接入户数0.0206

政府行政干预能力

0.0647

财政支出0.0491 人均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0.0243

钟彬等5.2. 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有其固有的结构,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只是在已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细化。通过数据计算得到各指标得分情况(表5),可以看出:①城镇化率对城市规模结构的影响力明显增强。200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得分情况分别是0.1003和0.0943,2016年得分情况分别是0.1207和0.1492,表明随着这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的增长,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各等级规模结构的城市间相对差距缩小;从两个时间节点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稳定保持在第3位,而人均GDP上升5位次,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力明显增加。②以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表征的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得分情况不高,表明随随着城市的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已然不再是城市发展主要影响因素。③以公路密度和人均邮电量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条件在2000年分别是0.0156 (第10位)和0.0377 (第6位),2016年得分0.0080 (第14位)和0.0162 (第10位)。城市发展初期,邮电业务是人们的主要联络工具,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取代了传统邮电业务。良好的公路网络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城市人口规模沿公路干道聚集,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大城市的集中,相反地人们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开始选择低成本地区进行扩散,公路密度对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力降低。④财政支出的从2000年第7位下降至2016年第16位,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成熟,政府行政干预能力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市场的主体性明显增强。

Table 5.Changes in the ranking of indicators (2000-2016)

表5. 2000~2016年各指标位序变化情况

2000年得分排序2016年得分排序

人口规模0.1003 1 人口规模0.1207 2

地区生产总值0.0834 3 地区生产总值0.1059 3

土地面积0.0150 11 土地面积0.0230 6

城镇化率0.0943 2 城镇化率0.1492 1

人均GDP 0.0271 9 人均GDP 0.0394 4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0441 5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0218 8 人口密度0.0053 13 人口密度0.0108 13

人均耕地面积0.0658 4 人均耕地面积0.0275 5

人均是资源量0.0139 12 人均是资源量0.0168 9

公路密度0.0156 10 公路密度0.0080 14 人均邮电业务量0.0377 6 人均邮电业务量0.0162 10 每万人互联网接入户数0.0040 14 每万人互联网接入户数0.0151 11 财政支出0.0314 7 财政支出0.0127 12 人均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0.0280 8 人均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0.0222 7

6.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优化对策

①加强济南–青岛双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呈典型“双极型”结构,因此要发挥双核心带来的优势,增强城市群经济实力,使济南和青岛晋升成为超大和特大城市,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早日实现: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也是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完善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政府公共支出来完善社会公共服

钟彬等

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部协调发展;增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枢纽城市[12],应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深化产业改革,以建设海滨生态新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发挥带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②挖掘大中型城市发展潜力,打造区域性特色城市

发挥II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地域特色,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和聚集,为早日成为特大城市积蓄力量:烟台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港口城市、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应借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创蓝色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创新产业技术,早日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中又一“突出点”、成为胶东半岛东端发展一大支点;淄博作为中国最早开发的工矿区之一,其城市规模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一致[13],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以及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淄博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要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联动济南,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多元化,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济宁和临沂作为鲁南经济带的发展点,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济宁应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京沪高铁和内河航运等交通优势,加快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临沂应发挥其物流和外贸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丰富居民生活,成为带动鲁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潍坊地处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之间,但其城市规模在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有7个大规模城市中位列末位。潍坊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统筹“海陆两栖开发”,利用其腹地广阔、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建设成为连接济–青两大都市圈发展的纽带;德州和聊城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西部,是中等规模城市的代表,虽远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中心但靠近京津冀城市群,为此要积极发挥其现有交通和劳动力优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产业专业、转化科技成果;聊城要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合作,推进物流和旅游一体化发展。

③培育发展现代中小城市,规划新型城镇

通过完善小城镇的产业与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农业人口合理转移,推动资源禀赋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优势、将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以及其他基础条件好的县级城市率先发展成为小城市,从而带动村落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德利, 杨青山. 中国城市群规模结构的合理性诊断及演变特征[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8, 28(9):

123-132.

[2]程开明, 庄燕杰.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 905-912.

[3]刘效龙, 张世全, 冯长春.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29-34.

[4]Zipf, G.K. (1949) Human Behavi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ddison-Wesley, Cambridge Mass.

[5]Carrol, G. (1982) National City Size Distributions: What Do We Know after 67 Years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No. 6, 1-4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10.1177/030913258200600101

[6]苏飞, 张平宇.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 地理科学, 2010, 30(3): 343-349.

[7]杨洋, 李雅静, 何春阳, 刘志锋, 黄庆旭. 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比较——基于1992-2012年

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和透视[J]. 经济地理, 2016, 36(4): 59-69.

[8]李嬛. 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及协同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7(12): 126-131.

[9]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74-686.

钟彬等[10]李裕瑞, 王婧,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2):

199-212.

[11]李长亮.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的科学性研究[J]. 经济纵横, 2013(2): 65-70.

[12]杨洋, 黄聪, 何春阳, 黄庆旭. 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时空变化[J]. 经济地理, 2017, 37(8):

77-85.

[13]胡敬涛. 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 理论视野, 2016(4): 81-83.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8-5762,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gser@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等级考试题)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1.(2018·浦东·一模)土地利用效益随着距市中心远近而变化。从市中心向郊区,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2018·黄浦·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C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3.(2018·虹口·一模)右图为某城市地价变化 图。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 现了两个峰值。该区可能建设了B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8·闵行·二模)右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 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 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B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5.(2018·青浦·一模)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 可能位于C A.市中心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汇处D.城市绿地 6.(2018·普陀·二模)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 综合表现。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 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C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万向空气质量较好 7.(2018·崇明·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B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8·奉贤·一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位于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

专题二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 如皋市搬经中学宋荣 【考纲要求】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的特点;2.运用实例,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读“三维设计”P115考点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二、自主完成: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2.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 是( ) 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9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A. B. C. D.

4.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理由是。 (2)工业区应位于A、B、C三处中的_______处,理由 是。 (3)高级住宅区应位于A、B、C三处中_____处,理由 是。 三、小结巩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其中是主要因素。城市某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和各种活动的两个方面。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和两个方面。 此外,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因素。 3.城市功能区布局是否合理,关键是区和区的布局是否合理。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册第二单元第23讲城 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上海市连续四周(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4日)住宅环间均价表(单位:元/平方米)”,回答1~2题。 内环以内内外环间外环以外日期7.28~8.3 8.4~8.10 7.28~8.3 8.4~8.10 7.28~8.3 8.4~8.10 住宅均价32 569 32 521 14 710 14 715 6 873 6 896 日期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住宅均价32 521 32 386 14 700 14 688 6 904 6 439 A.住宅区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B.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C.文化程度是住宅区分化的最常见原因 D.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下列关于上海市从中心区到外环以外房价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逐渐降低——交通因素 B.逐渐升高——地租 C.逐渐升高——人口密度 D.逐渐降低——地租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回答3~4题。 3.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

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B.交通通达度C.人口分布D.行政干预 4.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左图)以及“甲城市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右图),回答5~7题。 5.左上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6.关于左上图中甲城市地租水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d 7.右上图反映的最有可能是甲城市( ) A.a以内的区域 B.ab间的区域 C.bc间的区域 D.c以外的区域 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简图”,回答8~9题。 8.下列因素对a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小的是( ) A.政治 B.宗教 C.地形 D.矿产资源 9.b湖泊的水位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增加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湖床抬升 C.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大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一、知识要点 1.多面体的概念 一般地,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的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温馨提示:同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不同的轴旋转所形成的旋转体不同. 3、简单的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球 旋转体结构特征图形表示法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 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 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 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 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 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 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 侧面的母线 圆柱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柱表示为圆柱OO′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 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 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圆锥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锥表示为圆锥SO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 圆台.与圆柱和圆锥一样,圆台 也有轴、底面、侧面、母线 圆台用表示轴的字母 表示,左图中圆台表 示为圆台OO′ 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 体叫做球 球常用表示球心的字 母表示,左图中的球 表示为球O. 温馨提示:(1)几何体都是由表面及其内部构成. (2)球的常用性质 用一个平面去截球,截面是圆面,而且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r=R2-d2,当d=0,截面过圆心,叫做大圆,其圆周上两点劣弧的长叫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4、简单组合体 (1)概念: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常见的简单组合体大多是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成的. (2)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二、例题讲练 例1、根据下列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6个平行四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2)由7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六边形,其余6个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3)由5个面围成的几何体,其中上、下两个面试相似三角形,其余三个面都是梯形,并且这些梯形的腰延长后交于一点。 【活学活用1】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岳阳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网络的搭建,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城市空间组织类型,交通系统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两点基础性的工作,其一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前提性说明,其二缺乏对交通系统的分类探讨。本文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随后提出城际交通对城市群形成和衍变的重要作用,再次通过对世界典型城市群案例的总结,分析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城际交通走廊形成了城市群发展轴,二者同步生长;轨道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高度密度的中心城市,公路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较为扁平化的空间形态,为避免过密集或过疏散的城市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城际交通;城市群;空间结构;交通模式 1.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聚居的空间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诸如“超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等对新兴城市类型进行描述的概念,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人口、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在城市内、城际间不断流动和重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掀起了对此类城市形态研究的热潮,并预测大都市区、大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向,《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5%,未来全球4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以占据全球极少的面积,聚集18%的人口,参与全球66%的经济活动和大约85%的科技革新[1]。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基于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片区的调查,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I],与此同时提出“重叠的郊区空间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轴线”的假设[2];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交通廊道推动了大城市群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廊道的形成同步并进” [3-7]这一观点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不足:1)由于国际上尚无对城市群明确的定义[8],很多研究缺乏对空间尺度前提性的说明,主要体现在将“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概念混为一谈;2)交通系统在城市群形成和衍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晰,但对交通系统的探讨仍较为笼统,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交通模式与高度城镇化地区空间结构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2.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辨析 由于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大城市区域这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给出标准、统一的定义,外加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研究的翻译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概念理解和名称使用上发生分歧,造成混淆。特别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最易造成混淆的三个概念。 1

【城市规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半岛及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半岛及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半岛及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集团承担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围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省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1.国际大都市模式 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定论,但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是国际化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大都市必须是国际化产业要素集聚、流动的配置中心,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美国纽约的GDP在全世界排到第14位,超过澳大利亚。②能为国际化商务活动提供现代化服务。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而且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的服务面向现代国际商务和国际制造业,同时,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③能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服务。现代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国际大都市是世界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要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有能力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场所和条件。④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籍人士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 2.都市圈模式 都市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大空间资源优化和整合,并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规模区别于其它地区和城市类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②中心城市具跨省际的城市功能;③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④完善而综合的产业结构,并呈动态发展优

化;⑤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如交通网、航空网等)。都市圈的出现,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空间,形成了都市圈中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扩展了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区域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当今世界一些最发达国家的都市圈已经成为一国和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面积不到全国的1.5%,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近年来,都市圈问题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有专家认为,经济高度整合的都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都市圈。都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3.组团式模式 组团式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的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展现的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组团式城市群应具备四个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至少拥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城市群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与城市间必须发生内在联系;城市与邻接的乡村区域有密切

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征求意见稿 (简要本) 浙江省建设厅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四年十一月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部署,根据2004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温台沿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工作要求与计划,我们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等有关规定,在全面落实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体系网络,组织力量编制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3月、4月在省建设厅等领导带队组织下,规划研究编制小组专程赴、二市进行调研,与当地政府及建设、计划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实地踏勘了有关中心城市、典型中心镇及中心村建设现场。同时,走访听取了省计委、交通、水利、环保、铁路等省有关部门对温台地区发展的思路和设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步报告。于2004年6月初在由省建设厅邀请省专家进行论证、研讨,并与相关的产业带规划进行协调。 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与温台市县有关规划协调,修改、完善规划报告,于2004年8月完成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由建设厅总规划师带队赴、征求市、地、县、区的意见。吸收有关意见后,现提供《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也得到了建设部领导和国、省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 规划课题组 2004年11月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286-29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f11380045.html,/10.12677/gser.2018.740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in Zhong, Hezhi Dai*, Liyuan Zhang 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12th, 2018; accepted: Oct. 27th, 2018; published: Nov. 2nd, 2018 Abstract Using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Gennich coefficient model,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grade cities shows a spindle-shaped type. 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bides by an ideal Zipf’s law. The drive force of Jinan is weak, the structur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double-cor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weakening which ha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me-gacities and metropolises. Then th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index system for weight ass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n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asonably, the advantages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Keywords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钟彬,代合治*,张立原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