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致女儿的信》中的爱情观

解读《致女儿的信》中的爱情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11299136.html,

解读《致女儿的信》中的爱情观

作者:邓惠莲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6期

摘要:《致女儿的信》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十四岁女儿的一封信,书信的主要

内容是父亲叙述祖母讲的一则动人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上帝三次来人间,从人类的眼中读懂三样东西:爱情、忠诚与心灵的追念。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对女儿进行“什么是爱情”的思想教育。作者对女儿的回答以书信的形式回答,很好地创建一个平等融洽的交流平台,对女儿的教育如“山中清泉”润物无声。

关键词: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初次接触这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一看这一题目不难看出作者对女儿深深的爱。为人父母谁不为儿女发愁?扪心自问,如若哪一天当脸上初长青春痘的儿子问我如同作者女儿一样的问题,我又该如何回答青春萌动的儿子,既能为其解惑,又使其正确对待爱情,树立正确成熟的爱情观。因此我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一气看完不得不佩服作者精辟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十四岁的女儿提出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时,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他这一回答使我为之佩服,给我开启了智慧之囊。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深谙十四岁孩子的兴趣所在,没有用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论,而是采取了孩子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三个故事层层推进。他把“情”与“性”或者说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这一抽象或者说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轻而易举地理解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追念。

在第一个故事中细腻地描写了“爱情”。“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我,我看你,相互传情。”“一会儿”“一会儿”“你看我”“我看你”简单的几个词虽然没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的缠绵悱恻,相亲相悦,没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样的惊天地,泣鬼神,对爱的执着,以生死相许,那样直白,冲击视眼,震撼人心,却十分含蓄地刻画出刚组成小家庭两口子之间的眉目传情。这种爱不需要宣之以口,更多是一种品位,一种心灵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把热烈的爱情阐释得淋漓尽致,以至于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因为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只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子,只教会如何筑造窝棚,在上帝眼里人只是一种动物”,然而在夫妻的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爱,爱的力量使简单而无生命的“铲子”“谷物”创造了奇迹。文章不仅阐释了爱情,而且暗示我们人不应该仅仅如上帝所创造“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描述更多是对女儿谆谆告诫——爱情不仅是生物性、本能性,而更多的是灵与肉、性与情的结合。爱情可以超越物质的贫乏,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爱夫妻才能同舟共济,创造共同的财富。迷惑不解的上帝“勃然大怒”,“勃然大怒”这一词使我们似乎看到具有无上权威的上帝因为不能控制人类儿暴跳如雷,于是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