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海事 海商法研究生考试 民法笔记

上海海事 海商法研究生考试 民法笔记

上海海事 海商法研究生考试 民法笔记
上海海事 海商法研究生考试 民法笔记

1.全部整理自考试指定参考书王利民的《民法学》第二版,基本涵盖了1997年-2013年历

年试卷上除案例分析以外95%以上的考点。

2.每个标题后面标注了该标题在参考书上的页码和考试过的年份及形式,如P3 03A,表

示书上第三页,2003年考试过名词解释(A为名词解释,B为问答,C为论述,未区分民法和民法原理)

3.全部是自己手打的,可能有错别字,请见谅。

4.分享光荣,免费光荣。未防盗用,改了PDF。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民法的概念:P3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形式上的民法:民法典,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加以系统编纂从而形成的基本民事法律规范性文件。

实质上的民法: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

广义的民法等于实质上的民法,狭义的民法仅指调整一定范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不包括属于传统商法内容的法律、法规以及婚姻法。

●民法典的形式P3, 03A, 09A

罗马式:《法学阶梯》盖尤斯,查士丁尼;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代表:法国

法国民法典:近代民法典,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除总则外,分为3编,第一编为人法,包括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包括歌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在静态中的民事权利客体的规定;第三编是取得各种所有权的方法编。

德国式:采纳了《学说会纂》潘德克顿学派所提出的五编制德国式模式,结构包括: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代表:大部分大陆法系

●民商合一 00A

民法与商法之间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即在民法之外没有独立的商法典。

●民法的性质:P4, 11B

1.民法是私法;

2.民法是市场经济的法律;

3.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4.民法是权力法;

5.民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

●民法调整的对象:P8,09B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基于人格而产生的人身关系及基于身份而产生的~)的特点:

非财产性;专属性;人格关系具有固定性。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及财产流转关系)的特点:

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当事人意思表示自治;等价有偿。

●私法 02A

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规范私权关系的法律。

●私法自治 04A

民法上的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安排自己的生活。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 P4, 12B

1.利益说,根据法律保护的利益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区分公法和私法。

2.隶属说,也称意思说,根据调整对象是隶属关系还是平等关系来区分。

3.主体说,应当以参与法律关系的各个主体为标准来区分。

区分的意义:1.有助于私法领域提倡当事人意思自治,尽可能减少国家干预;2. 公法领域无法律明确授权公权力机关不得任意从事行为,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则为允许; 3. 法律责任的性质,私法即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公法为个人对国家的责任; 4. 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不受侵犯。

●民事习惯 05A

人们在处理物权、债权、亲属继承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

●民法的基本原则:P12

1.意思自治;

2.平等;

3.公平;

4.诚实信用;

5.公序良俗

意思自治:公法和私法的主要区别。意思自治赋予主体享有在法定范围内的广泛的行为自由,并能依据自身的意志从事各种交易和创造财富;具体包括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参加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可由当事人在法定范围内依自身意志取得,转移和抛弃;民事主体可选择其行为的方式及补救方式。

●诚实信用原则 97C, 06B

诚实信用原则被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要追溯到罗马法,最初只适用于债权债务关系,规定于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包括债权债务在内的一般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被世界各国民法所接受。

基本含义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体内容有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 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滥用权利加害他人。

其功能有: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确立行为规范;衡平;解释。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其性质具有高度抽象性,自然也就会产生模糊性。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确定性,是未形成的法规。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对它的新的解释自然将使之既有的条文拥有新内涵,新的生命力。也是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民法的体系 06B

民法体系是指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部是具有逻辑联系的各项民事法律制度所组成的系统结构,当今世界各国指民法体系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混合体。中国的民法体系应当包括: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人格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亲属制度、财产继承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际私法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

●民法的渊源:P16,

1.宪法;

2.民事法律;

3.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

4.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6.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7.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

●民法的解释方法:P19,

狭义解释:1.文义解释;2.体系解释;3.目的解释;4.当然解释;5.历史解释;6.合宪解释;7.比较法解释其他解释方法:目的性扩张和目的性限缩;反对解释;类推适用;比较法方法;利益衡量。

●类推适用 P21, 10B

在对特定的案件无法律规定可供适用时,法官比照援用可适用于与案件性质相似的案件的法律规定。

●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 08B

4.法律解释,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

5.法律漏洞补充技术,法官根据立法目的对该漏洞进行补充。

6.类推适用,法官比照援用可适用于与案件性质相似的案件的法律规定。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P33

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法确定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 P33

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P34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在我国包括公民、法人和合伙企业;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民事权利是指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类型化的民事主体所享受的利益,这种法律之力和特定利益的结合则构成权利;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要求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负担。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

表示一定的权利,权利人行使权利必须持有的证券,原则上不得离开证券而行使权利的一种证券,通常为权利凭证,既可以为债权客体,也可作为物权客体。

●民事法律事实 P35, 06A, 10A

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 P35

1.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事实,而不是当事人主观的内心意思;

2.法律事实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3.只有为法律规范支配的事实,才是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P36, 97A

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将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种。

事实行为: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创作作品。

民事行为: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中符合法律要求,能够达到当事人预期目的的,称为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民事行为不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达到当事人预期目的的,发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悖的法律后果的,称为无效民事行为。

●民事权利的特征 P36, 07B

1.民事权利是有民法所确定的由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2.民事权利体现为民事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3.民事权利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4.权利是类型化了的利益。

●民事权利的分类 P37

根据权利的内容和性质,分为财产权,人身权和综合性的权利

根据权利的作用,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

根据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根据民事权利之间的主从关系,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

根据权利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分为即得权与期待权。

●财产权P37

以财产利益为直接内容的权利。包括物权及债权。

●人身权P37

是指以人身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的的民事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以人格利益如生命、健康、名誉等为内容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身份权:基于权利人的特定身份产生的权利。

●综合性权利 P37

在财产权和人身权发生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权利。

●支配权:P37

直接支配课客体,并享受一定的利益的权利。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

●请求权P37,97A, 99A

概念:发生在特定的相对人之间的一种一方要求他方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

请求权的特点:1.具有相对性;2.具有非公示性;3.其作为独立的实体权利,连接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权利;4.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权利,也可以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的分类: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人格权和身份权法上的请求权,知识产权法的请求权。

●抗辩权 P38,99A

概念:抗辩权是指对抗对方的请求或否认对方的权利主张的权利。

抗辩权的特点:1.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2.是对抗或者否认对方的请求权的权利;3.抗辩权的行使必须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

●消灭的抗辩权和延缓的抗辩权。 P38, 04A

消灭的抗辩权:又称永久抗辩权,指抗辩具有消灭或否定请求权的效力。此种抗辩权可使请求权的行使永远被排除。

延缓的抗辩权:又称一时的抗辩权,指仅能够使对方的请求权在一定期限内不能行使。

●形成权 P38,97A, 07A, 08B

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也称之为能为权、变动权。

特点:1.形成权是权利人根据自己的意思表示,就能够使既存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2.形成权效力的产生不需要另一方作出某种辅助的行为或共同的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

3.形成权的意思表示一旦发出并到达相对人,就可以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4.形成权大多是依据某种实体的权利而产生,并可能作为该权利的一项权能而存在。

形成权对相对人影响特别重大,因此在法律上为其规定了除斥期间。

形成权行使的重要规则:1.不得附带条件或附期限;2.不得撤销。

●绝对权与相对权 P39,99A

绝对权:无需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以实现,并能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又称对世权,主要包括所有权、人身权、知识产权。

相对权: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权利人只能对抗特定的义务人的权利,又称对人权,最为典型的是债权。

两者的区别:1.从义务人的范围来看,绝对权的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相对权中权利人和义务人都是特定的;2.从权利义务是否对应来看,在绝对权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没有相对应的义务,在相对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常常具有相对性;3.从权利是否具有排他性来看,绝对权具有排他性,性对权只针对特定的人产生效力;4.从权利遭受侵害的补救来看,绝对权遭受损害的补救,首先应当考虑恢复原状,难以恢复原状时或根据权利的特别要求,转换为赔偿损失,相对权的侵害,通常是采用损害赔偿的补救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补偿损失。

●主权利与从权利 P39

主权利:在相互关联的几项民事权利中,不依赖于其他权利就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也称为独存权。

从权利:不能独立存在而存属于主权利的权利。

区分两者的意义:1.主权利和从权利是一种相对的法律概念,只有在具有主从权利的法律关系中才存在这种划分;2.主权利是从权利的基础和前提,从权利必须依附主权利而存在,所以主权利成立和生效,从权利才有可能产生和生效。

●即得权与期待权 P40

即得权:成立要件已全部实现的权利,一般权利都是即得权。

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而将来有实现可能的权利。

区分两者的意义:区别权利人是否实际取得某种权利。

●民事权利行使的原则P40

1.民事权利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2.不得滥用权利,造成对他人的损害。

3.民事权利的行使必须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 P41

概念: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又称私力救济或自我救济。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

●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 P42, 06B(当事人主张民事权利的诉讼保护方式)

概念:是指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又称为公力救济。包括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形成之诉。

确认之诉: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权利是否存在的诉讼。

给付之诉:请求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履行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权利。

形成之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形成某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的诉讼。

第三章 自然人

●自然人 P43,01B

概念: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产生,具有五官百骸,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

公民:公法领域中主体的称谓,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在私法领域,主体的范畴是自然人,传统民法和民法著作通常使用自然人的概念,而不是用公民的概念。我国民法明确表明了公民即自然人。(《民法通则》第二章标题是公民(自然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P44

概念: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人享受权利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每个自然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

特征: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2.普遍性;3.具有不可剥夺性;4.不得抛弃;

●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P44, 09B

联系:1.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权利享有的基础;2.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的享有,也是人格实现的保障。区别:1.民事权利能力只是享有权利的法律上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就是主体所享有的实际利益,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已经实际享有的现实权利,以一定的实际利益为内容;2.民事权利能力既包括享有民事权利的能力也包括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民事权利只涉及享受的权利,不包括民事义务;3.民事权利能力是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赋予的,而具体的民事权利是由个人决定的,只有参与具体的法律关系才能享有。4.在存续期间上,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民事权利存续与否由特定法律事实决定;

5.民事权利能力与主体不可分割,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而民事权利出法律规定或依其性质或依当事人约定外,可自行处分。

●民事行为能力 P47, 10B

概念: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的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规定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1.保护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利益;2.保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

分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法律上能为完全有效的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P47, 07B

1.民事权利能力是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2.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普遍性,而行为能力不具有普遍性。

3.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受限制和剥夺的,而民事行为能力则可依据法律规定的原因和程序作出限制。4.民事权利能力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不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不受年龄、精神状况和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民事行为能力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基础。

●自然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P50

要件:1.被宣告人确为精神病人;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

●宣告失踪P51

概念: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的一项制度。

条件:1.必须有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两年的事实;2.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3.必须经过法院依据法定程序宣告。

法律后果:1.为失踪人的财产设定代管人;2.清偿失踪人债务,并追索其债权。

●宣告死亡 P53, 01C, 08A

概念: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经过法定程序在法律上推定失踪人死亡的一项制度。

条件:1.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2.必须要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3.必须要由人民法院作出宣告。法律后果:与自然死亡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其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都要发生变动。财产由其继承人继承,债权人有权要求其继承人清偿债务。

死亡宣告的撤销条件:1.必须确定被宣告死亡人仍然生存;2.必须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3.必须要由人民法院作出撤销宣告。

撤销的法律后果:财产关系应当恢复原状,但是人身关系不能自动恢复。

●监护 P54, 10A

概念: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

意义:1.对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予以弥补;2.对被监护人财产和人身等合法权益予以保护照顾;3.对被监护人进行监督和管束,防止其实施违法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分类:根据产生的原因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遗嘱监护;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分为未成年人监护和成年精神病人监护。

●社会性监护 P56, 12A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自然人的住所及身份证明 P58, 98B

在我国,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

住所:是指公民长期居住的生活地点。分为法定住所,意定住所,拟制住所。公民以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确定住所的意义:1.确定自然人的民事主体状态;2.决定债务的清偿地;3.决定婚姻登记的管辖地点;4.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确定法律适用的准据法。

第四章 法人

●法人 P60

概念: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特征:1.独立的名义;2.独立的财产;3.健全的组织机构;4.独立的责任。

●公法人和私法人 P61

大陆法的民事立法和理论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我国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

公法人:依公法设立的拥有公共权力方面权利的法人。

私法人:依私法设立的法人。

●法人设立原则 00A, 02A

自由设立原则,放任主义,国际对于法人的设立不加任何干涉,不做任何限制,完全由当事人自由处断。特许设立原则,立法特许主义,法人的设立需有专门的法令或国家特别许可,如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许可设立主义,核准设立主义,法人设立除了符合法律规定条件外,还要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如企业法人。

准则设立主义,也称登记主义,只要符合法人设立的条件,即可设立法人。

强制设立主义,国家以法令规定某种行业或某种情况下必须设立一定的法人组织。

●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P61,03B, 07B

私法人又可以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者的区别:

1.成立的基础不同。社团法人必须有社员,如公司股东;财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因而没有社员。社团法人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要素,财团法人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财产要素。

2.目的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可以为了营利,也可以为了公益。财团法人的设立只能是为了公益。3.设立的程序不同。社团法人的设立一般符合法定条件即可,大多不需要经过行政机关的批准。而财团法人的设立一般要经过主管机关的许可。

4.设立人的地位不同。社团法人设立后,其设立人取得社员资格,而财团法人设立后,其设立人便与法人脱离关系。

基金会:基金会系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盈利组织。性质上属于财团法人。

●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 P62,97A, 03B

根据社团法人成立的目的,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

营利法人:以分配其经营获得的经济利益给社员为目的的法人。

非营利法人:不以社员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法人。又称公益法人。

●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P62,06A, 03B

此为我国民法中的特殊分类。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两者区别表现在:1.目的不同;2.设立的依据不同;3.设立的原则不同;4.在机构方面的要求不同;5.在清算程序方面的要求不同。

机关法人:依照法律和行政命令组建的,享有公权力的以从事国家管理活动为主的各级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法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由其成员自愿组织的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宗教等活动的各类法人。

企业法人:已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P65,07B

概念:是指法人作为民事权利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是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特殊性表现为:1.法人不享有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依法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

3.法人的权利能力受其章程和目的的限制。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P65, 07B

概念:是指法人作为民事权利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1.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其民事权利能力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而公民的民

事行为能力受其年龄、健康状态等因素影响,公民有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

2.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是一致的。

3.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以其不同于单个自然人意思的团体意思为前提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以意思能力为前提的。

●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 P67

也称责任能力,是指承担因侵权行为所致的损害赔偿的责任的能力。

●法人设立的条件 P67,07B

1.依法设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登记 P69

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消灭登记。我国对设立登记采取成立要件主义。

●法人的章程 P70, 10A

是指法人成员就法人的整个活动范围、组织机构以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等问题所订立的书面文件。企业法人的设立必须要具备组织章程。财团法人设立也应当由章程。

●设立中的法人和筹备前的法人 P70

设立中的法人:是指法人从设立开始至法人成立之前,专门负责法人设立的组织体。

筹备前的法人:是指发起人开始筹备成立某个法人组织,但还没有成立筹备机构从事设立行为,此时的组织体成为筹备前的法人。

设立中的法人权利能力受到限制:1.其权利能力的范围仅限于从事必要的设立行为,凡是超出设立行为的民事行为都不得实施。2.应当以将来法人成立为条件享有权利能力。

●法定代表人 P71

概念: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支取的负责人。

特征:1.法定代表人是有法律或法人的组织章程规定的自然人;2.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3.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主要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与代理的区别 09D

(把法定代表人和代理的概念及特点列明即可)

●法人的机关 P72

是指根据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能够对外代表法人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人或集体。

●法人的分支机构 P72

概念:根据法人的意志所设立的法人的组成部分。

分支机构包括领取和未领取营业执照两种,区别在于:1.未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不得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只能以法人的名义订约,领有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可以对外从事法律行为;2.在诉讼方面,有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可以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无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只能以法人的名义起诉、应诉。3.在责任承担方面,有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可以先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责任,无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应当由其所属的法人承担清偿责任。

●法人终止 P73

概念:既法人的消灭,是指法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一种状态。

法人终止的原因:1.依法被撤销;2.解散;3.依法宣告破产;4.法人的分立、合并;5.其他原因

●法人清算 P73, 11A

概念:是指在法人在终止前,应当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对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了结的行为。

法人清算的两种形式:1.依破产程序进行清算;2.非依破产程序进行清算。

清算期间的法人称为清算法人;

清算组织是从事清算活动的人,如清算委员会、清算小组等,是法人在清算期间的意思机关和执行机构。

●法人人格否认 08B

又称“刺破公司的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要件:股东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格之行为,该行为必须要给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害。

●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99A

股份公司:是指公司资本为股份所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由于所有股份公司均须是负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公司(但并非所有有限公司都是股份公司),所以一般合称“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由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累积投票制 10A

累积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拥有与待选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股东既可用所有的投票权集中投票选举一人,也可分散投票选举数人,按得票多少依次决定董事入选的表决权制度。

第五章 合伙

●合伙 P76,08A

概念: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合伙合同而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合伙的法律关系 P76

合伙包含两方面关系,1.合伙合同关系,它是确定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伙协议是调整内部关系的依据;2.合伙组织,即在对外变现形式上,合伙人作为一个组织体,可以与第三人发生各种法律关系。

●企业型合伙的法律特征 P77,97B

1.合伙是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所组成的组织;

2.合伙存在的基础是合伙协议;

3.合伙人应当共同出资、经营、共享收益、共担分险。

4.合伙以经营共同事业为目的;

5.在外部关系上,每一合伙人均被视为其他合伙人的代表,其他合伙人对其对外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合伙与法人(社团法人)的区别 P77

1.财产、责任的独立性不同,法人具有独立财产,而合伙的财产并没有与合伙人完全分离。因此法人

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人则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成员与团体的关系不同,在法人内部,股东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事务,但在合伙中每一个合伙人都

有权执行合伙的事务;

3.确定权利、义务的依据不同,法人成员的权利义务大多通过法律或章程规定,而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主要是通过合伙协议来确定;

4.构成基础不同,社团法人既有人合性又有资合性,财团法人主要是资合性质,而合伙主要是人合的

组织体。

5.法人在诉讼过程中完全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起诉、应诉,而合伙则应当以全体合伙人为原告或被告。

●合伙与非法人团体的比较 98A

非法人团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体。非法人团体包括合伙。

●企业型合伙与合同型合伙 P78

企业型合伙: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合同型合伙:是指根据合伙合同而形成的合伙,其并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一个组织体。

二者法律地位不同:1.企业型合伙具有字号、组织管理机构,具有较强的团体性可以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合同型合伙不能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在性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2.两者在设立的条件、持续性、是否建立商业账簿、合伙的解散程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区别。

●民事合伙和商事合伙 P78

一些大陆法系国实行民商分立,所谓商事合伙就是由商法所规定的合伙企业。区别表现为:1. 商事合伙一般要有字号和商号,在法律上成为商人,受商法规范的调整;民事合伙是由民法确认的合伙,在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将民事合伙作为合同关系规定在债法中。

2.商事合伙一般都应按照商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民事合伙一般只要合伙协议生效就可以使合伙成

立,不一定办理登记手续。

3.商事合伙应当建立商业帐薄;民事合伙特别是合同型的合伙,并不一定建立商业帐薄。

4.在对外关系上,民事合伙的合伙人必须以全体合伙人的名义执行合伙事务,否则,效果不归全体合

伙人;而商事合伙则实行代理制或代表制,只要以合伙组织的名义从事行为,行为结果就有合伙组织承担。

●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 P79, 10A, 09B

普通合伙:根据合伙合同而组成的合伙,所有的合伙人对外都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至少由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有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

有限合伙人:向有限合伙出资并分享利润,但不参与有限合伙的经营,仅以出资为限对有限合伙承担清偿责任的人。

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的区别表现在:1.设立条件不同;2.经营管理方式不同;3.出资方方式和财产性质方面不同;4.责任承担方式不同。

●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 P79, 07A, 12A

显名合伙:是指所有的合伙人都要公开合伙人身份和姓名,并参与合伙事业的经营管理的活动的合伙。隐名合伙: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即隐名合伙人,对另一方即出名营业人,进行投资,但不参加执行合

伙业务,仅仅分享合伙利益以及在自己出资的范围内分担合伙损失,对外不公开姓名的合伙。

隐名合伙和显名合伙的区别:1.在是否需要显名方面不同;2.在出资方面不同;3.在经营管理权限方面不同;4.在财产责任方面不同。

●普通合伙企业 P80

概念: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特点:1.必须遵从企业设立的一般原则,依法进行登记,必须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2.普通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合伙人的出资与合伙财产 P81

合伙人出资:是指合伙人基于合伙合同为经营共同的事业而对合伙做出的投资。

出资特点:1.在成立普通合伙企业时没有最低的注册资本要求;2.对于合伙人出资行为没有限制;3.在合伙人的出资时间上没有限制。

合伙财产:由合伙人的出资以及以合伙企业的名义取得的收益(合伙积累的财产)所构成的。

在学理上合伙财产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看法,我国采用共同共有,原因在于:1.共同关系存续期间,共有人不得请求分割共有财产;2.无论出资比例大小,合伙人都应当对合伙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3.各个合伙人因经营合伙事业的共同目的而成立共同关系,有人的结合关系存在,因此合伙财产要受到此种共同目的和结合关系的约束。

●合伙债务 P82, 99B, 03B

概念:合伙债务既是合伙事业经营过程中由合伙所承担的债务。

合伙债务的债务人应当是合伙企业而不是合伙人。

合伙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以后,可在合伙人内部按份重新分担责任。多承担责任的合伙人可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合伙债务的清偿顺序有并存主义和补充连带主义两种,我国采用后者,即合伙债务首先应以合伙企业的财产清偿。原因:1.在对债权人利益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了合伙人的个人利益;2.考虑到了合伙本身具有一定的团体性,区分了团体债务和个人债务;3.从债权人平等主义考虑,合伙的债权人和合伙人的债权人都是平等的;4.节约交易和诉讼成本。

●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系 P83

合伙事务:是指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内,所有与合伙事业相关的、涉及团体利益的事务,既包括对外的交易事务,也包括对内的管理事务等。

合伙的事务执行人:合伙人可以基于合伙人约定或者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者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该执行合伙人的人就是合伙的事务执行人。

合伙企业内部的损益分配原则:1.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2.合伙协议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应当由合伙人事后协商决定;3.没有协议且事后协商不成的,按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4.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

合伙人的义务:1.竞业禁止的义务;2.合伙人不得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的义务;3.合伙人不得从事有损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的义务。

●入伙和退伙 P85

入伙:是指合伙设立以后,非合伙人加入合伙而成为合伙人。

入伙条件:1.除非合伙人就入伙事宜作出了特别约定,新合伙人入伙必须得到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2.入伙须依法订立书面入伙协议;

3.入伙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退伙:是指已经取得合伙人身份的合伙人脱离合伙组织,使其合伙人资格消灭的法律事实。

根据原因分为法定退伙,强制退伙,自愿退伙:

法定退伙:基于法律直接规定的原因而退伙,又称当然退伙。

法定退伙的原因:1.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被依法宣告死亡;2.个人丧失偿债能力;3.作为合伙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4.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而丧失该资格;5.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制退伙:合伙人从事某种行为,具有某些法定的原因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其他合伙人以强制该合伙人退伙。

强制退伙的原因:1.合伙人未履行出资义务;2.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3.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

自愿退伙:合伙人依据约定或单方面向其他合伙人声明退伙。包括协议退伙及单方声明退伙。

单方声明退伙的条件:1.合伙协议没有规定合伙期限;2.合伙人退伙不会对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造成不利影响;3.合伙人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合伙企业的终止 P87

概念:又称合伙企业的解散,是指由于法定原因出现或当事人约定的原因而使合伙企业消灭。

合伙解散的原因有:1.合伙期限届满,合伙人决定不再经营;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4.合伙人不具有法定人数满30天;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

6.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7.出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合伙企业解散的其他原因。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P88

概念:是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并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如律师所事务、会计师事务所。

特点:1.设立的特殊性;2.业务范围的特殊性;3.责任承担方式的特殊性;

●有限合伙企业 P88, 05A

概念: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特征:1.合伙人责任的特殊性;2.合伙人的人数存在限制,包括最高和最低限制;3.有限合伙人出资方面的特殊性;4.有限合伙人所享有权利的特殊性;5.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所负义务的特殊性。

●两合公司 03A

以共同商号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其股东的一人或数人以其一定的出资财产数额而对公司的债务负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其他股东负无限责任。无限股东是法律上的经理,但并不排除有限股东按合同参与领导公司,与只计资本出资的有限股东相比,无限股东有权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两合公司与隐名合伙有相似之处,其无限责任股东之间的关系,与开名公司股东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第六章 国家

●国家与法人的不同 91

作为民事主体的国家并不是法人,而是一个特殊的主体,国家不同于法人的特征表现在:

1.国家是以国库的财产为基础从事民事活动的;

2.国家作为民事主体,是以国家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

3.国家从事民事活动的范围和条件,要有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4.从责任承担来看,国家也可以国库的财产为基础,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由此产生的债权债务由国家享有和承担。

●国家在民事活动中的特殊能力 P92, 08C

1.国家享有从事某些民事活动的能力,往往是国家所专有的,不能由任何公民和法人享有;

2.国家从事民事活动能力,应该受到其特殊政策目的的限制;

3.国家从事民事活动大量地需要通过机关法人来进行,此时就需要区别机关法人的行为和国家作为特殊主体的行为。

第七章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P95,07A, 09A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以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合法的能够引起当事人所预期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不合法的不能引起当事人所预期的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1.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 3.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4.法律行为是产生一定的私法效果的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共同法律行为 P97, 09A, 01A

法律行为依据其成立上的不同,可分为:

单方法律行为:又称一方行为,是指根据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共同法律行为:又称协议行为,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常法律行为P97

根据当事人是否需要进行互为对价的给付,分为:

有偿法律行为:一方通过履行法律行为规定的义务而给对方某种利益,对方要得到该利益必须为对待给付的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一方给付对方某种利益,对方取得该利益时并不需要为对待给付的法律行为。

区分有偿与无偿的意义:1.确定某些法律行为的性质;2.在无偿法律行为中,单纯给予利益的一方原则上只应承担较低的注意义务;3.主体要求不同,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即使未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也可以实施纯获利法律上利益的无偿法律行为;4.法律的适用不同,有偿合同适用合同法,无偿合同不适用。

●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 P98, 02A, 11A

诺成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立与生效的时间不同。

●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P98, 08A

根据法律行为是否应以一定的形式为要件,分为:

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方式而实施的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依法并不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采取口头方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

●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P99

根据法律行为相互间的主从关系,分为:

主法律行为:不需要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即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的主要特点在于其附属性,即它不能独立存在,具体表现在:1.发生上的依附性;2.效力上的从属性;3.转让上的从属性;4.消灭上的从属性。

●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P99, 99A, 05A, 08A

根据法律行为是否以原因的存在为有效要件,分为:

无因行为:又称不要因行为,是指不以原因行为的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如汇票出票。

有因行为:是以原因之存在为有效要件之行为。

无因行为不考虑其交易目的,因此对保护交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P100, 04A, 08A, 12B

根据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分为:

负担行为:又称债务行为或债权行为,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其内容的法律行为。

处分行为:指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

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别:1.法律效果不同;2.对标的是否特定的要求不同;3.对行为人是否有处分权的要求不同;4.对法律行为是否需要公示的要求不同。

●意思表示 P101,

概念: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特征:1.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具有旨在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意图,该意图不违反法律强制性和公序良俗,因而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效果;2.意思表示是一个意思由内到外的表示过程;3.意思表示依据是否符合生效条件,法律赋予其不同的效力。

意思表示大致可分为旨在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的意思表示及引起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通常物权变动只能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完成。即意定主意是物权变动的最主要形式。

●意思表示的阶段 P101

1.目的意思:又称基础意思,交易意思,法律行为意思,是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又称法效意思,效力意思,是指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是当事人所追求的使其发生法律拘束力的意图。

3.表示意思:是指表示意思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上的意义。

4.行为意思:是指行为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的意思。

5.表示行为:是指表意人将效果意思表现与外部之行为。

●真意保留 00A, 09A

又称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或单独虚伪表示,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所欲追求的效果意思,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具体表现 06B

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欺诈、胁迫、重大误解、乘人之危、显失公平。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真意保留,虚伪表示,隐藏行为。

虚伪表示:又称伪装表示,行为人与相对而你通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隐藏行为:行为人将真意隐藏在虚假意思表示中。

●意思表示的要件 P103

主观要件: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

客观要件:就是指表示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 00B

民事法律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每种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确认的意思表示行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但并不的等于民事法律行为,因为,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构成是不一样的,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构成,也可以是包含两种或多少意思表示。

●从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论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性 98C

1.意思自治原则的概念

2.意思表示的诞生:意思自治原则的前身意思表示是伴随着法律行为产生的,而罗马法中已经提出了

意思能力的概念,并将其最为表意行为有效成立的基本原则。

3.合同自由原则的过度:早起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是局限在合同法领域,到了德国法时,形式意义上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确立,解决了合同自由和意思自治原则的关系,确认了法律行为不仅可以产生债法的效果,而且可以产生婚姻法,亲属法及其他法上的效果。

4.无意思自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该原则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根本。

●法律行为的生效 P106, 05B

概念:是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从而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对内的效力:是指法律行为对当事人产生的法律拘束力。

对外的效力:是指法律行为对当事人以外的人产生的法律拘束力。

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1.必须要有当事人;3.要有意思表示,且意思表示必须到达相对人。

●区分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原因 P107

1.从性质上看,法律行为成立只涉及当事人个人意思的问题,而法律生效则意味着法律采取一定

标准对意思表示作出评价或干预。

2.有助于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开;

3.在区分成立和生效概念的基础上,效力待定等法律行为的概念能够在法律行为制度中得以确

立,从而有利于正确认识一些法律行为的性质;

4.在意思表示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允许法院通过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确定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

5.就合同而言,合同成立问题主要是当事人合意的问题,因此合同即使未成立,但如果当事人已

经履行,就可以认为合同已经成立;

6.从法律后果上看,法律行为的不成立和无效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P108, 97B, 07B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益利益。

●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P110, 02B, 07A, 07B

概念:是指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的法律行为。

特点:1.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因缺乏处分权或缺乏行为能力而使效力并不齐备;2.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的效力既非完全无效,也非完全有效,而是处于一种效力不确定的中间状态;3.效力待定法律行为是否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件使之确定。

类型: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依法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2.无权代理人因无权代理而从事的法律行为;3.无权处分人因无权处分而从事的法律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 P110 08B 12A

概念: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而应当被

宣告无效的民事行为。

特点:1.无效民事行为具有违法性;2.对无效民事行为实行国家干预;3.无效民事行为具有不得履行性;

4.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发生的原因:1.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2.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4.双方恶意串通;5。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6.违法国家指令性计划;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合同无效的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P112

概念:又称可撤销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行为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该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归于无效。

特点:1.可撤销法律行为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行为;2.可撤销法律行为须有撤销权人主动行使撤销权;3.可撤销法律行为在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

类型:1.因欺诈而作出的民事行为;2.因受胁迫而作出的民事行为;3.因重大误解而作出的民事行为;4.因显失公平而作出的民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P114, 02A

概念: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是否成就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法律行为。

不允许附条件的情况:1.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而不允许;2.基于交易安全和法秩序稳定的要求而不允许。所附条件的要求:1.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3.必须可能;4.必须是由当事人意定而不是法定的;5.必须合法;6.不得与法律行为的主要内容相矛盾。

根据条件对法律行为本身所起的作用,分为:

停止条件,又称延缓条件或生效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

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爱你,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

根据条件的成就是否会发生某种事实,分为:

积极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消极条件:是指以某种事实的不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未决期间:在条件成就或不成就之前,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处于效力不确定的状态,此期间称为未决期间。在未决期间,当事人享有期待权。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P117, 08A

概念: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根据的法律行为。

期限的特点:1.期限是法律行为的一种附款;2.期限是限制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3.期限是以将来确定事实的到来为内容的附款。

分类:

生效期限:又称延缓期限或始期,是指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的期限。

终止期限。也成为解除期限或终期,是指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的期限。

确定期限:作为期限内容的事实能够准确地确定到来时间的期限。

不确定期限:作为期限内容的事实到来时间不完全确定的期限。

●条件和期限的区别: P117

主要区别在于将来的事实是否确定。作为条件的事实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而期限的到来却具有必然性。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是当事人所不可预知的,条件可能成就,也可能不成就,因此条件是不确定的事实。

而期限的到来是必然发生的,能够为当事人预知,所以期限是确定的事实。

第八章 代理制度

●代理 P119 97B 07A 11B

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行为。

特征:1.代理涉及三方法律关系;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行为;3.代理人在从事代理行为时,独立进行意思表示;4.代理的法律效果由本人承担。

●行纪 P120

概念:由特定的行纪机构接受客户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并独立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

与代理的相似性:1.都必须要取得委托人的授权;2.都涉及三方法律关系。

与代理的区别:1.行纪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行为,而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为;

2.行纪是一种典型的商事合同,行纪人必须取得从事某种行纪行为的的特定资格,而代理人则没有这种身份上的限制;

3.在行纪中,首先由行纪人承担交易行为的后果,然后再由行纪人转移给其委托人,相对人不与委托人发生直接法律关系,但在代理中,本人要直接承受该法律效果。

●居间 P120 12B

概念: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与代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取得委托人授权;2.都不是委托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合同当事人。

与代理的区别:1.居间人没有获得代理权,其义务不是代理或独立完成某种法律行为,只是为委托人提供商业机会供其选择,而代理人要获得代理权;2.居间人不需要对相对人独立做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其活动仅限于提供信息和媒介;3.居间行为本身并不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不对相对人独立承担合同上的责任。

●使者 P121

概念:表示本人以决定的意思或转达本人的意思表示的人,又称传达人。

与代理的区别:1/使者只转达委托人的意思,无须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使者本身不需要与第三人之间发生交易行为,也不需要参与缔约活动;3.使者有可能因违约对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但其对相对人一般不负责任。

●委托 P121 09B

概念: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以他方的名义和费用为他方处理事务的合同。

与代理的区别:1.委托仅仅是发生在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关系;2.代理的形式有多种,委托合同仅仅在委托代理中成为代理授权的基础;3.代理为三方关系,代理人必须以本人的名义从事活动,委托人可以以委托人也可以以受托人自身的名义进行活动;4.代理必须要求代理做出或接受意思表示,代理的事务主要是法律行为,受托人既可以根据委托实施法律行为,也可以根据委托实施事实行为。

●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P121

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发生代理权的代理,又称授权代理。常基于委托合同、合伙合同、雇佣合同、劳动关系及夫妻关系。

法定代理:依据法律规定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包括: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权;2.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享有的法定代理权;3.夫妻日常事务代理权;4.基于紧急状态法律特别授权的代理。指定代理:根据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机关的指定而进行的代理。

指定代理与法定代理的区别:1.指定代理人的选定需要有特定机关指定,而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规定而自动产生的;2.指定代理中,在许多情况下需获被指定人或被代理人同意,法定代理没有这种限制;3.

指定代理中代理的事务是特别限定的,法定代理的事务范围比较宽泛。

●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P124 02A

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从事代理行为,代理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间接代理: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并符合合同法关于间接代理构成要件的代理。

两者的共性:1.都需要通过委托和授权才能产生;2.代理行为都对被代理人产生效力。

两者的区别:1.从事法律行为的名义不同;2.代理的效果是否能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效力方面不同;3.法律依据不同。

●我国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05B

1.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

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2.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

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3.受托人因委托人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

受托人或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更变选定的相对人。

4.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委

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99C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没有关于间接代理的明文规定,间接代理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提法,其原因在于大陆法系严密的法律行为制度。大陆法系民法上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任何人不得擅自为他人设定权利和义务,而代理的独特性就在于法律行为人和法律后果的承受人不一致。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大陆法规定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也直接归属与被代理人。

英美法中没有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的概念,而是从第三人的角度,根据代理人在从事民事法律行为的过程中是否披露本人的姓名和身份,分为显名代理、隐名代理和未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在最后一种中,本人享有介入权,第三人发现本人以后享有选择权。前两种情况与大陆法的直接代理相似,最后一种与间接代理类似,但二者本质上存在不同。

●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P125 08A

显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进行的代理行为,必须以本人的名义进行。

隐名代理:是指代理人尽管没有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约,但是根据客观情况可以合理地认定其是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订约的情况。

隐名代理特殊性的原因:1.显名代理有利于保护第三人利益;2.显名代理有利于保护本人利益;3.显名代理与法律行为制度是先衔接的。

●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P127

单独代理:代理权属于一人的代理。

共同代理:代理权由数人共同行使的代理。

●本代理和复代理 P127 97A 98C 09A

本代理:由本人选任代理人或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代理人的代理。

复代理,又称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了实施其代理权限内的行为,以自己的名义选定他人担任被代理人的代理人的代理。

复代理的特点:1.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为被代理人选定代理人;2.复代理人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而不是代理人的代理人;3.复代理人是代理人基于复任权而选任的。

●代理权 P129

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地位,即为一种从事代理行为的资格和地位。

具体表现:1.代理人取得代理权以后,实际上就取得了一种能够从事代理行为的资格;2.此种资格是基于授权行为而产生的;3.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必须负有一定的义务。

●授权行为 P130

在委托代理中,授权行为是以发生代理权为目的的单方行为,仅有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向代理人做出的授权称为内部授权,向相对人作出的授权称为外部授权。

授权行为的表现形式:1.代理证书;2.默示授权。

●代理权行使的原则 P132 10B

1.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从事代理行为。

2.代理人必须按照诚信原则从事代理行为。

3.代理人必须亲自从事代理行为。

4.代理人必须正当行使代理权。

●代理权滥用的禁止 P134 12A

包括:1.自己代理;2.双方代理;3.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与自己从事法律行为。自己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损害本人的利益。

双方代理:同时代理本人和相对人为同一法律行为。

双方代理的特点: 1.代理人获得了本人和相对人的授权;2.双方授权的内容是相同的;3.代理人同时代理双方为同一法律行为。

一般情况下双方代理经本人同意可以生效。

●表见代理P136 98A 06A

概念: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代理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表见代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交易安全与交易秩序等社会公共利益。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1.无权代理人并没有获得本人的授权;2.第三人有合理理由相信—权利外观;3.相对人主观上是善意的、无过失的;4.无权代理的行为发生与本人有关。

●狭义的无权代理 P138 98A 03B

概念:是指行为人既没有本人的实际授权,也没有足以使善意误信其有代理权外观的代理,简单地讲,是指表见代理以外的欠缺代理权的代理。

特点:1.它是表见代理以外的无权代理;2.无权代理和无效代理是不同的;3.狭义的无权代理是一种效力待定的行为。

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做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狭义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区别与联系 P139 98A

联系:1.表见代理主要是因为无权代理行为而产生的,仍属于广义上的无权代理;2.无论是狭义的无权代理还是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从事的无权代理行为都可能给本人造成损害,无权代理人应当向本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海商法模拟试题一

海商法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有关海商法的国际条约,中国政府批准或加入并作出保留的是()。 A、1924年海牙规则 B、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 C、1974年雅典公约 D、1910年碰撞公约 2、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的计算单位采用的是()。 A、特别提款权 B、人民币 C、金法郎 D、美元 3、以同一船舶为标的的债权的受偿顺序应是()。 A、船舶优先权、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 B、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船舶优先权 C、船舶优先权、船舶留置权、船舶抵押权 D、船舶抵押权、船舶留置权、船舶优先权 4、我国《海商法》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负责对被抵押船舶进行保险,并负担保险费的人是()。 A、抵押人 B、抵押权人 C、保险人 D、提供贷款的银行 5、承运人签发的对于货物表面未作批注的提单是()。 A、指示提单 B、收货待运提单 C、清洁提单 D、不清洁提单 6、在约定的租期内,承租人应当为船舶进行保险并负责支付保险费用的合同是()。 A、班轮运输合同 B、航次租船合同 C、定期租船合同 D、光船租赁合同 7、我国某甲贸易公司将一批出口德国的货物交由乙海运公司承运,乙又将全部货物转交丙公司承运。丙公司是该批货物的()。 A、承运人 B、实际承运人 C、托运人 D、收货人 8、原因不明的船舶碰撞,碰撞各方()。 A、平均负赔偿责任 B、由有过失的船舶负赔偿责任 C、互相不负赔偿责任 D、按过失程度的比例负赔偿责任 9、我国《海商法》规定,客运承运人在每次海上旅客运输中的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每 名旅客不超过()。 A、46666计算单位 B、40000元人民币 C、1200计算单位 D、3333计算单位 10、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对于非集装箱装运的货物的责任期间是()。 A、从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下船时止 B、从装货港接收货物时起至卸货港交付货物时止 C、从装货港仓库至卸货港仓库 D、从发货人的工厂仓库至收货人的仓库 11、保险委付适用的场合是保险标的()。 A、部分损失 B、实际全损 C、共同海损 D、推定全损 12、某海事法院根据当事人甲进出口公司的请求,对承运其进口货物的乙海运公司所属的某船舶的航海日志予以复制。这一强制措施属于()。 A、简易程序 B、督促程序 C、海事证据保全 D、海事强制令

民法学自考笔记(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 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的民法。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民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3年列宁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我国民事立法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等价有偿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一、我国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3、民法为实体法。 4、民法为私法。也有私法公法化 二、民法的任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014-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考研试题809运筹学

2014年上海海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重要提示: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上不给分) 考试科目代码 809 考试科目名称 运筹学 一、名词解释(每道题4分,共20分) 1.剩余变量 2.影子价格 3.对策论 4.运输规划 5.排队论 二.论述题(每道题10分,共40分): 1.线性规划有何特点,线性规划求解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0分) 2.港口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许多港口建设无序、恶性竞争的现象。利用对策论分析港口合作竞争。(10分) 3. 用运筹学理论解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论断。(10分) 4. 列举决策树方法的优缺点。(10分) 三、计算题或证明题 1. (本题满分25分) 考虑某生产计划优化的线性规划问题(P ) ???≥≤=0 ..max X b AX t s CX Z (1)写出其互补松弛(松紧)性质;(10分) (2)由互补松弛性质说明:在最优计划下,如果(P )中第j 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该资源的影子价格一定等于零;如果第i 种产品安排投产了,则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隐含成本,即少生产一件

该产品所节省的资源可以增加的价值)一定等于其产值(价格系数)。(15分) 2. (本题满分20分) 考虑矩阵对策{}A S S G ,,21=,其中 3 142322 31=A 求最优策略 3. (本题满分20分) 试分析以下参数线性规划问题。当参数0≥t 时的最优解变化。 ???????≥≤+≤≤-++=0 ,18 2364)210()46(max 2121212 1x x x x x x x t x t t z )( 4. (本题满分25分) 证明:一个[]3//M M :[]FCFS //∞∞的排队系统要比三个[]1//M M :[]FCFS //∞∞的排队系统优越。试从队长L 这个指标证明。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赵红院长通报上海海事法院三十年海事审判情况.doc

赵红院长通报上海海事法院三十年海事审判情况 各位来宾、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要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情况通报会,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上海海事法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1984年6月1日,上海海事法院正式成立。过去的三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民主法制持续完善的三十年,也是上海努力建设“四个中心”,不断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上海海事法院始终坚持服务保障大局,公正为民司法,为我国海事专业审判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依法有为 三十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海事审判所调整的航运法律关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围绕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谋划海事司法服务保障大局的各类举措。 1996年,为妥善处理“绿色和平号”轮非法进入我国水域的突发性外交事件,我院接到配合有关部门处置该轮的重要任务后,认真研究国内外法律文件,提供了详细、妥当、有价值的法律意见,确保了该事件最终能以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得到了中央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启动以后,我们十分重视拓宽海事司法服务领域,努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法律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更好地保障长三角地区和江苏沿海地区航运经济的发展,2006年,设立了洋山深水港派出法庭。2007年初,确定审判人员常驻连云港派出法庭开展审判工作。2009年,又成立了洋口港派出法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航运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相关案件陆续进入法院。在此过程中,我们制定了《关于履行海事审判职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意见》,通过司法手段来平衡风险利益、保护合法债权、维护正常经营,促进航运经济加速复苏和健康发展。 2009年,国务院确定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为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司法保障的工作举措》、《关于加强海事审判工作促进货代市场发展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海事审判工作促进船舶市场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妥善审理事关国家外贸和航运事业发展的各类海事海商案件,为推进国家战略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法院提出“平安世博,司法相伴”,我们针对世博筹办、举办、撤展期间可能发生的海事海商纠纷,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预案和十二条具体措施,并及时处置和妥善化解了数起涉世博案件。 2011年下半年开始,航运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因船公司经营亏损或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的拖欠船员工资报酬和修、造船违约纠纷呈现高发态势。为了有效应对此类问题,为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012年,我们专门针对涉及船舶和船员的案件制定了《当前形势下加强“两船”案件审执工作,化解航运领域突出矛盾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3年以来,我们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研究拟定了《上海海事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若干意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我们始终积极参与和推进航运领域社会管理,重视加强司法建议工作。2000年,我们即就一起案件中反映出的涉嫌偷逃税款问题向上海港务局发出司法建议书。2001年,通过分析违规操作的无船承运人可能参与海运、贸易欺诈的情况,向国务院、交通部提出立法建

民法学笔记3

第十二章民事责任 第一节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法上的后果。其具有如下特征: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承担的不利后果。 2.民事责任既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补偿责任。 3.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4.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 二、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相比,具有如下区别: 第一,责任产生的根据不同。前者是违反民事义务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后者是违反了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适用的对象不同。前者适用侵权和违约。 第三,使用的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后者是惩罚和制裁。

第四,责任性质不同。前者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后者则是强制性。第二节民事责任的分类 一、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法律、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没有过错,在造成损害以后,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两类责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违反义务的性质来看,违约责任是因为违反了约定义务,侵权责任是行为人违反了法定义务。 第二,从侵害的对象来看,违约行为所侵害的是相对权即合同债权,后者侵害的是绝对权,如物权、人身权。 第三,从事先是否存在合同关系来看。 第四,从侵害的后果来看,违约损害赔偿仅限于财产损失赔偿,而后者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 二、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一方违反民事义务并致他人损害时,应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和确定责任范围的责任。

司法考试笔记民法总则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第一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四类:①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②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外国法人)。③其它组织。指依法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它组织。例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分公司等。④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物。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且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②给付。给付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给付是按照债的本旨应当履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③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标等工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④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以及亲属间的身份利益是人身法律关系的客体。 ⑤权利。权利质权、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真题回顾】(2008-3-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例如,善意、恶意、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持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 (2)事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死亡、不当得利、时间的经过、自然灾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均属事件。事件分为:①绝对事件(不是由人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②相对事件(由人的行为引起,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这一法律事实,对其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而言属于行为;对其导致继承开始的法律后果来说则属于相对事件。 2.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民法规定,至少不违反民法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三种: 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直接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行为。 ②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虽包含着意思表示,但该项意思表示并不直接追求也不能直接落实所产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案例分享:无单放货纠纷中无船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责任之区分

案例分享:巴西无单放货纠纷中无船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责任之区分原告:原告南京卡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安公司) 被告:深圳市巡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巡洋公司) 被告: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MSC 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 S.A.)(以下简称地中海公司) 2016年7月7日,根据贸易合同下买方的指示,卡安公司委托巡洋公司出运涉案货物。巡洋公司亦确认系目的港代理LFC公司指定其承运涉案货物。巡洋公司是在我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登记的无船承运人。 2016年7月25日,卡安公司发邮件告知巡洋公司其需要取得提单正本,指出目前巴西客户只付了30%的货款,在客户付清货款之后卡安公司才会把提单正本交给客户,并强调“由于巴西无单放货的情况严重,如果出现客户未取得我司提供的提单正本却得到货物的情况,将会对我司造成严重损失,届时我司将保留起诉贵司在内的一切权利。” 2016年7月26日,涉案货物装船后,巡洋公司向卡安公司签发了编号为SZ16070069的全套正本提单(以下简称无船承运人提单)。无船承运人提单载明:托运人为卡安公司,收货人为MARILLIAM 进出口商贸公司;收货地点为中国南京,装货港为中国上海港,卸货港和交付地点为巴西纳维根特斯港(NAVEGANTES);目的港放货代理为LFC公司等。同年7月28日,巡洋公司发邮件告知卡安公司,当日将全套正本的无船承运人提单寄给卡安公司,并告知“如果收到款可寄单第一时间通知我司放主单,否则会造成客人延误提货”。 巡洋公司接受委托后,委托案外人中通华公司向地中海公司订舱。地中海公司向巡洋公司签发了编号为MSCUYR873061的全套正本提单(以下简称海运提单)。海运提单载明:托运人为巡洋公司,收货人为LFC公司;货物品名、集装箱箱号、收货地点、装货港、船名航次等记载与无船承运人提单记载一致;交接方式为“FCLFCL(整箱交接)”;卸货港代理为地

民法学笔记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2017年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

《2017年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 (精华打印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民法总则》笔记

民 法 总 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民法概述 概念、特征、调整对象、效力适用范围 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 概述、特征、功能、内容、适用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概念、特征、要素、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第四章、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住所、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第五章、法人 概念、特征、法人分类、法定代表人、法人分立、法人合并 第六章、其他组织 概念、种类、特征、成立条件、合伙、普通合伙、特殊合伙、有限合伙

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概念、特征、种类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特征、分类、构成要件、意思表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第九章、代理 特征、代理的适用范围、代理分类、代理权、滥用代理权的构成、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第十章、时效与期限 时效因素、诉讼时效、除斥期间、期限、期日、期间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指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 民法特征:1、主体平等性 2、客体广泛性 3、民事内容对等性 4、民事行为任意性 民事主体平等表现:1、表示意志的平等性 2、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3、法律后果的平等性 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 财产关系:指具有归属、利用和流转内容的财产关系,而非指生产、分配调控等内容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1、房屋等有形财产 2、知识产权 3、承包权等权利性财产 民法对人身关系的调整 人身关系:指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有人身属性,以人身利益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属性的人格权与身份权的总称。 人身关系特征:1、主体地位平等 2、与人身不可分离 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4、以民事方法得到保护。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指具有民事权利义务资格者所享有的人格利益应受民法保护的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 肖像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贞操权、信用权、 人格权特征: 产生自然性,自然人人格随其诞生而自然产生。 需要绝对性,若无民事人格权,民事主体就无法生存。 存在平等性,只要有民事人格权,皆为平等。 存续无限性,存续于其生存的始终。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属于物质性人格权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 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资格所依法享有的身份利益之权利。 身份权包括:荣誉权、配偶权、亲权、监护权、亲属权、知识产权法上的各种身份权。

2014-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考研试题825海事法

2014年上海海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重要提示: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上不给分) 考试科目代码824 考试科目名称海事法 一、术语/条款英汉互译(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净吨 2. 强制出售 3. 港口国控制 4. New Jason Clause 5. the party salved 6. Rule Paramount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 按照我国《海商法》,关于责任人丧失限制其赔偿责任的权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责任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责任人丧失该项权利 B. 在A的情况下,索赔人负有举证责任 C. 请求人向责任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提出赔偿请求时,受雇人或代理人丧失责任限制的权利 D. 以上全对 2. 与1976年《责任限制公约》不同的是,我国《海商法》未将______列入限制性债权。 A. 船上货物的清除、或使之无害的请求 B. 对港口工程、港池、航道等设施造成的损害赔偿请求 C. 侵犯非合同权利的行为造成的赔偿请求 D. 以上全是 3. 我国海商法有关拖航合同的规定,适用于在下列______区域提供的拖航服务。 A.. 我国沿海 B. 我国内河 C. 我国沿海港区内 D. 以上三项均是 4. 关于海难救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1)无论危险发生在何处,只要有救助效果,都有报酬请求权 2)即使救助无效果,强制救助的船舶亦有权请求被救方支付所消耗的费用 3)在任何情况下事先约定的救助报酬,一旦救助有效果,被救方都应支付 4)海难救助的方式不一定是直接参与,提供船员、提供船用燃料物料等亦可 A.1)和3)B.2)和4)C.2)和3)D.1)和4) 5. 关于同一船舶所有人的船舶之间进行救助,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______ A.请求救助报酬毫无意义,因为船舶所有人不能对自己的财产请求救助报酬 B.可以获得报酬,因为船员从事了额外的工作 C.可以获得报酬,否则免除了保险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D.可以获得报酬,否则他人可能不当得利,因为救助船舶的同时通常还救助了属于他人的财产或货物 6. 下列哪些是请求海难救助报酬的条件?______ A.海难救助的对象必须是遭遇危险的海上财产,且此种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或不可避免的B.救助行为是自愿的C.有效果的救助行为D.以上全对 7. 根据救助公约的规定和习惯做法,______救助行为,有救助报酬请求权。

上海海事法院民事判决书

上海海事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7)沪72民初2370号 原告:黄永建,男,汉族,1956年12月18日出生,住福建省厦门市。 委托代理人:徐丙军,江苏连城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连云港商广物流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西路XXX号XXX-XXX室。 法定代表人:顾元花,该公司总经理。 被告: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双惠路XXX号综合楼106室。 法定代表人:卢宗俊,该公司总裁。 委托代理人:季如,该公司工作人员。 原告黄永建为与被告连云港商广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广物流)、被告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谷物流)海上、通海水域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一案,于2017年5月18日向本院提起诉讼,本院于同日发出补齐立案材料通知书,并于8月2日收齐立案材料后于当日立案。该案受理后,本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于2017年9月14日进行了证据交换,并于2017年10月12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因案情复杂,本院于2017年10月19日裁定将本案转为普通程序,并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7年11月14日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原告黄永建委托代理人徐丙军律师,被告商广物流法定代表人顾元花、被告中谷物流委托代理人季如均到庭参加了证据交换及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黄永建诉称:2016年6月23日,其与被告商广物流签订货物运输代理协议,委托被告商广物流承运50.85吨玉米,由营口运至厦门。被告商广物流经原告同意又转委托了被告中谷物流实际承运。但原告实际收到38.75吨玉米,短缺了12.10吨。原告多次与两被告协商赔偿事宜,但两被告拒绝赔偿。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请求判令:一、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人民币25410元(以下币种相同);二、本案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商广物流辩称:一、其作为原告的货运代理,提供代理服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二、被告中谷物流作为实际承运人,货物在实际承运过程中遭受损失,应由实际承运人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中谷物流辩称:一、原告的起诉已过诉讼时效;二、其承运的责任期间为CY-CY(集装箱堆场至堆场),涉案货损不在其责任期间内,原告无权要求被告承担责任;三、原告未证明确实发生少货也未证明货物实际价值;四、即使发生货损货差,也是由于托运人装箱过失引起,被告中谷物流不应承担责任。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黄永建为支持其诉讼请求提供的证据材料,被告商广物流及被告中谷物流的质证意见以及本院的认证意见如下: 1、案外人沈阳东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泰公司)出具的证明,用以证明原告向东泰公司购买50.85吨玉米,且分别由箱号为CLHUXXXXXXX及ZGXUXXXXXXX集装箱装运的事实。被告商广物流对证据三性均无异议。被告中谷物

民法总则读书笔记

民法总则读书笔记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民法总则书中一些比较震撼的文字摘录如下: 1. 正义之神,一手执衡器以权正义,一手之执宝剑以实现正义,宝剑而无衡器,不过暴力。衡器而无宝剑,只是有名无实的正义。 2. 在斗争中,胜负之数不是取决于理由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力量的大小。不过人世的事常不能循着直线进行,多采取中庸之道。 3.被害人提起诉讼,往往不是因为世纪上的利益,而是基于权利感情,对于不法行为,精神上感觉痛苦。 4. 人类除肉体之外,尚有精神上的生命。而此精神上的生命由法律观之,则为权利。没有法律,人类将于禽兽无异。 5. 权利与人格结为一体时,不问是哪一种权利,均不能以计算价值之多少。此种权利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观念上的价值. 6.最喜欢他举的这个例子:英国人的权利意思强烈。英国人旅行欧洲大陆,若受旅馆主人或马车驾驶者的欺骗,纵令基于出发,意愿延期启行,向对方交涉,虽牺牲十倍的金钱,亦所不惜。

7. “勿为不法”固然可嘉,“勿宽容不法”尤为可贵。 8. 世上的不法之事莫过于执行法律的人自己破坏法律。法律的看守人变为法律的杀人犯,医生毒死病人,监护人绞杀被监护者,这是天下最悖常理之事。 9.在古罗马,法官shou贿,便处死刑。法官审判,不肯依据法律,而唯金钱多少,势力大小,法律消灭了,人民就由政治社会回归到自然社会,个人均用自己的腕力,以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势之必然。 10. 国民是个人的总和,个人的感觉如何,思想如何,行动如何,常表现为国民的感觉思想的总和。不能勇敢保护自己权利的人,哪肯为国家的名誉,为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国法上能够争取民权,国际法上能够争取主权的人,常常是私法上英勇善战之人。 11. 对国外要发扬国家的声望,对国内要建立强国的基础,莫贵于保护国民的权利感情,且应施予教育,使国民的权利感情能够生长滋蔓。 12. 这段写的尤为精彩:专制国家的门户常常开放给敌国进来。改专制政府无不蔑视私权,赋税随意增加,没有人反对,徭役任意延长,没有人抗议。人们养成了盲从的习惯,一旦遇到外敌来侵,人民必萎靡不振,移其过去盲从专制政府以盲从敌人政府。 1. 对于个人自由的保障,应当遵循“有疑义时为自

中国法律法规大全

中国法律法规大全 宪法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 刑法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 ) 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国际核查管理规定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 人体轻微伤鉴定标准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警车管理规定 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工作规范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工作流程(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文书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问题的批复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移交、撤销企业和与党政机关脱钩企业相关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 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最高院关于撤销缓刑时罪犯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能否折抵刑期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民法学笔记 考研必用

魏振瀛的民法学笔记 民事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客体的种类 一、民事权利的客体概述 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范围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通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其范围包括:(1)物;(2)行为;(3)智力成果;(4)有价证券;(5)权利;(6)非物质利益。 二、物 (一)物的概念与特征 1、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其特征如下:(1)物存在于人身之外。(2)物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3)物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4)物以有体物为限。 (二)物的分类 1、以物是否能移动并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为标准,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1)动产:是指能够移动且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此外,在法律上各种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在性质上也应认定为动产。 (2)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用途或价值的物,它主要土地及土地上的定着物。 区分二者的意义:(1)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登记与交付);(2)物权类型不同(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权、地役权与动产质权、留置权)。(3)诉讼管辖不同。(4)法律适用不同。(5)取得时效期间不同。(6)成立抵押权不同(生效,对抗) 2、以物的流通性,可以分为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又称融通物和限制融通物 (1)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许民事主体之间依法定程序自由流转的物。 (2)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对其流转给予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者禁止自由流转的物。 3、根据物是否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是否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可分为特定物和种类物(1)特定物:是指自身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独一无二的物和从一类物中根据民事主体的意志指定而特定化的物。 (2)种类物: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能以品种、规格、质量或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 区分的意义:(1)有些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或标的物,而有些法律关系的标的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2)特意外灭失的法律后果不同。 4、依照能否分割,以及分割是否损害其用途及价值的特点,可以分为可分物和不可分物5、根据物经使用后的形态变化性,物可以分为消耗物和非消耗物。 6、根据物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有所有人,可以分为有主物和无主物 7、根据物是由一个还是多个独立物构成,可分为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 (三)从物必备的条件 1、从物之使用目的须具有永久性。2、从物与主物同属于一人。3、从物须具有独立性,不为主物的部分。4、须交易上视为从物。 (四)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五)货币 三、有价证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