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新疆太学

论文题目(中文)论文题H(外文)

研究生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姓名职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TheEvolutionandInfluenceoftileUnitedStatesPolicytowardNorthKoreaaltel‘theCold、耻!r

吴文兵

国际政治

当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韩隽教授

论文警辩臣期学位授予日期年月年月

美国是如何赢得冷战的

——美国是如何赢得冷战的? 二战接近尾声时,为了击败希特勒德国而走在一起的美国、苏联开始同床异梦。这两个国家都诞生于革命之中——独立战争与“十月革命”,只不过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一个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昙花一现,资本主义才是人间正道。 冷战的铁幕是在德国拉下的,一起拉下来的还有亚洲的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台湾海峡。这三个国家被冷战的铁幕一分为二。此后四十年里,世界被分成了两个极端阵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美国西欧资本主义阵营。 相比历史上大国之间的对抗,冷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两次世界大战让世人心有余悸,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成为各国心照不宣的共识。而相继被美国、苏联研制、生产的原子弹(和氢弹)则让大国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思议。在核子武器大国之间,战争失去了作为手段的功能,也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核子战争,极有可能是终结政治甚至人类本身的终极目标。冷战,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 整个冷战期间,虽然美苏两国唯一一次短兵相接是在朝鲜战场上(此后双方都守口如瓶),但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各自的卫星国与势力范围内,几乎都把自己冠冕堂皇的主义与主张抛在一边,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苏联在1953年占住东德,1956年入侵匈牙利,1968年派兵捷克斯洛伐克,而美国呢,也没闲着:1953年在伊朗扶持代理人,1954年在危地马拉、1961年在古巴搞颠覆。 今人可能会说,苏联在要解放全人类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如此不择手段还可以理解,可打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招牌的美国,为啥也同苏联半斤八两? 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美国相信苏联要霸占全世界,夸大了苏联对美国与自由世界的威胁。白宫智囊倾向认为,冷战是没有规则的战争。于是,他们不再坚守政府为了善的目的而必须做善的事的基本原则,开始为了善的目的而做不善的事。结果我们看到,至少在冷战的前三十年里(1950-1980),就从手段与做法来说,美国同苏联的区别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例如,中央情报局这个超级间谍机构,几乎和克格勃一样,在全世界见缝插针,使用暗杀、颠覆、破坏等手段达到目的。而他的目的却并不是美国宣称的自由民主与平等。冷战前三十年,美国在海外支持的独裁政府并不比苏联少多少,只不过他们选择支持右翼独裁,来对付左翼独裁而已。 再拿越战来说。越南战争不同于当今的一些反恐战争(伊拉克、阿富汗)。反恐之战是保卫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在这个名义下,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可越战是打着遏制专制主义,为亚洲建立和平、民主的政府而战的。这样被赋予了道德与正义的战争却打得充满了阴谋、欺骗与屠杀,手段与目的如此相悖,也难怪会引起了美国国内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朝鲜社会主义及其改革开放

浅析朝鲜式社会主义 罗丽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有朝鲜特色的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提起“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朝鲜的国情出发,给予客观地、切合实际地评价。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其本质特征来看有它固有的、统一的模式,但从其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看,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体制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从指导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和评析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 一、朝鲜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 朝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坚持自主立场和创造性立场“树立主体”。1965年4月,金日成同志在印度尼西亚“阿里亚哈姆”社会科学院演说时说“,树立主体,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这是反对教条主义,并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国际革命运动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性的立场。这是丢掉对别人依赖心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主的立场”。[1](P384-385)可以看出,金日成视主体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朝鲜实际的产物,是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在“树立主体”原则下,金日成总结出有朝鲜特色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1.思想上的主体,就是指人民群众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革命和建设力量的源泉的思想。2.政治上的自主,就是指要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独立自主地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反对别人干涉本国内政。金日成强调:“政治上的自主是独立国家的第一生命。”[2](P5)3.经济上的自主,就是指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主要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发展经济,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金日成认为,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性就不能从物质上保障朝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立场,即“经济上的自立是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的物质基础”。[2](P6)4.国防上的自卫,就是指依靠本国的军事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及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实现国防上的自卫,是建设自主独立国家的根本原则。”[2](P“7)和平,只有在加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才有保证。”[3](P54) 主体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广泛应用于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然而不难看出,朝鲜的“主体思想”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抽象化、绝对化的嫌疑,但是我们也要的意识到朝鲜的“主体思想”在朝鲜中的作用,它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作为党的思想体系和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内外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主体思想在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朝鲜人民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朝鲜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实现朝鲜人民群众自主的革命学说。它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带来了伟大的胜利。而金日成逝世后,朝鲜的接班人金正日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主体思想的同时,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倡导“红旗思想”。不管是主体思想还是红旗思想,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朝鲜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它与我国的理论成果有区别甚至相悖而主观地否认它的时代价值和具体价值,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朝鲜经济改革———低调而缓慢进行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美国对伊朗及朝鲜核问题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首要目标之一。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深化了这种调整,正式提出反扩散战略,谋求全面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重点关注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等“无赖国家”。布什上台后更加强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 “9?11”恐怖袭击震惊了美国,恐怖主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噩梦”如此残酷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使美国深刻认识到恐怖活动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将对其国家安全造成最为严重的危害。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威胁。2002年1月29日,布什在参众两院发表《国情咨文》,认定伊拉克、朝鲜和伊朗三国可能支持恐怖活动,并且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其“定性”为“邪恶轴心”。2002年9月20日,美国公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 这样,消除“邪恶轴心”国家伊拉克、朝鲜和伊朗发展核武器所带来的“威胁”,阻止它们对外扩散核武器技术成为“9?11”之后美国核政策的核心目标。在2003年,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以“先发制人”战略 美国对伊朗及朝鲜核问题政策 □何兴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阅读3:

迅速推翻长期以来的“眼中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美国的矛头就指向了伊朗和朝鲜,企图以制裁和武力威胁等手段,迫使它们放弃核武计划。 美国认为伊朗是“全世界对恐怖主义最积极的支持者”。如果伊朗获取核武器,恐怖主义组织获取核武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美国及其盟国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将更大,这正是美国最为担心的“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而且美伊两国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就互相敌视,布什政府对伊朗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核问题上拒绝与伊朗进行直接谈判。2002年12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后,美国开始对伊朗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和武力威胁,促使其放弃核武计划。 布什政府一再声明“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一直敦促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严格核查。2006年7月,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696号决议,之后一直在通过外交努力促使各国支持实施制裁。 对于朝鲜,布什政府视之为“最顽固的极权国家”、“暴政据点”,认为它发展核武器是“极权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布什政府上台后,一改克林顿时期的缓和政策,对朝核问题采取了不妥协、不谈判的强硬立场。在“邪恶轴心说”出来之后,朝鲜视之为战争宣言,美朝关系急剧恶化。朝鲜2002年重开已经冻结8年的宁边核设施,恢复发展核计划;2003年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威胁要进行核试验;2005年2月宣布拥有核武器。朝鲜核问题日益激化。 朝鲜所处的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特殊,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三大国以及韩国在朝鲜核问题上都有切身利益,美国在朝核问题也因此更多一些顾虑,采取了与伊朗核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寄希望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外交努力能取得成效,使朝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国际政治学理论》课程论文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和后果 学科专业 政治学 研究生姓名 吴昊 学 号 S0******* 开课教师 张卫军 美国冷战政策的 影响和后果 摘要:冷战时期, 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采取了全球范围的遏制战 略,这种战略意味着政策的全球化和不可避免 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问题,其结果在今天看来已经显而易见。那么美国冷战时期到底有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又给今天的时局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 美国政策 恐怖主义 影响 21世纪开始,美国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穆斯林世界的敌对一级亚非拉多数国家对美国动机的猜疑。这些问题许多都是来源于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政策—冷战的意外后果。 传统认为,美国赢得了冷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共产主义已经不再构成威胁,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善良”和强大的国家却如此难以发挥世界影响力的问题。反苏的后果是否造成了今天华盛顿面临的难题? 与苏联对抗的主要战场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和正在抵制寡头统治的拉美国家。美国政策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许多正面结果,支持了经济发展、人权、冲突解决和多边合作。自从89年柏林墙倒塌,可选择的未来显然比现在要美好的多。不过,在攸关美国利益的地区,美国不被看成是自由世界的保护者,而是新的殖民主义者。 在二战后的初期,西欧的共产党得到拥有核武器的野心勃勃的苏联的支持,既是政治得 分 阅卷人

威胁,也是军事威胁。苏联获得东欧对美国民意有深远影响,没有哪届政府可以置之不理。大西洋联盟国家启动并支持反苏政策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 新独立国家领袖的左派言论和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支持被看成是共产主义持续前进的证明;在美国人看来,民族主义和苏联国内的共产主义混为一谈。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北大西洋公约和杜鲁门主义的遏制理论扩展到亚洲和拉丁美洲。围堵成为全球政策的目标。当时的战略思想家把全世界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棋局,但这种行为的后果至今仍影响深远。 这种态度第一次露出端倪是1953年再伊朗。当时在左派人民党的势力在总理默罕默德·摩萨德的领导下稳步增长,有鉴于此,艾森豪威尔总统与英国人合作推翻了总理并让国王复辟。此后的各届美国政府都扶植国王作为美国在该地区对抗共产主义的代理人。1978年伊斯兰好战分子推翻了国王并扣押了五十三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早先推翻摩萨德一事被伊朗革命势力作为反美宣传,并且至今仍然在伊朗政治中有影响。 朝鲜战争以后,美国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开始签署了一系列在亚洲遏制苏联的条约。缔结东南亚条约组织,对于杜勒斯来说,“不结盟运动”不是自由国家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东和远东面临两个日益严重的威胁:一个是苏联一步步的进逼,一个是埃及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势力。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对抗两者,美国发起了两项计划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导致美国在该地区地位的进一步下降。56年10月,美国反对英、法和以色列对苏伊士运河的进攻,只是暂时扭转了局势。 1955年华盛顿促成了英国、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在内签订的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个条约的目的不仅在与遏制苏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将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注意力从以色列转向共产主义的威胁。伊拉克把追随美国看成是获取美国对阿拉伯立场的支持。美国没有加入该条约,只是在军事上财政上支持。阿拉伯的民族主义势力抨击该条约是英国人之后的殖民主义的延续。 这个条约给美国造成的结果有两个,巴基斯坦和印度克什米尔的争议不断,巴基斯坦的加入导致了新德里对美国动机的猜疑,这种猜疑一直延续到70年代。 在巴格达,该条约遭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并被看成是与英国不得人心的联盟的继续,加入条约是动摇哈西姆王朝和导致1958年巴格达革命的因素之一。其后的一系列军事政变最终导致萨达姆·侯赛因的上台。后果今天已经非常明显。 为了寻求行政当局更方便的运用经济和军事援助对抗中东的共产主义威胁,国会在1957年通过了一项《中东决议案》,颁布的内容成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凡承诺反对国际共产主义的国家都可以获得2亿美元的援助。当局基本上是想获得一种手段来绕过国会对援助款项的严格限制,在整个冷战期间,任何计划要想在国会通过,都得具有反苏的色彩。 在亚洲,法国失去了在越南的地位;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越南被分为南越和北约。肯尼迪政府把北约对反共的南越日益增长的威胁看成是对该地区其他国家更广泛的威胁。由于害怕“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当局开始干涉,最终导致战争的全面升级。美国对越南的干预被看成是防止亚洲国家全面导向共产主义的关键一步。但亚洲国家则把他看成是延续法国殖民主义的努力。 华盛顿担心印度尼西亚成为多米诺骨牌之一。总统尔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都对苏加诺总统的政策感到头痛。他们希望外岛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可以帮助削弱或者推翻苏加诺政权。1957年机会来了,苏门答腊的几个持不同政见的将领组织反叛并得到中情局的武器援助。但是起义失败,中情局的角色随后暴露,使美国在印尼和附近国家地区的形象进一步蒙污。保罗·加纳德在《共同的希望,不同的担忧》中对此事的影响这样写道:美国否认卷入印尼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使印尼政府觉得不必与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但此事已造成印尼人不再相信以后否认美国参与反印尼活动的报告。 冷战最具破坏力的意外后果,来自于对抵抗苏联军队的穆斯林圣战者的支持,1978年

朝鲜战争中美战损对比

跟联合国军与中朝伤亡交换比打成1:1(可以查美国人自己的统计数据),当然如果志愿军真是这样用人海7:1都挡不住。联合国军的其他国家不算人单算中美阵亡比是5:1左右(根据中美联三方统计数据取的一个本人认为比较合理的中间值)。 联合国统计:中国: 阵亡114855人;重伤死亡21007人,病死13150人;伤210367人;被俘21321人,失踪4300人.合计366100余人.北朝鲜:伤亡260000人. 美国: 阵亡33646人,重伤不治事故\病死等20600人;受伤103284人,被俘7140人;失踪8177人,合计172847人. 英国: 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合计5017人. 土尔其: 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合计3349人. 澳大利亚: 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合计1591人. 加拿大: 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合计1396人. 法国: 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合计1135人. 泰国: 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被俘0人,合计913人. 希腊: 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合计715人. 荷兰: 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被俘0人,合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合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 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失踪0人,被俘0人,合计656人.

菲律宾: 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合计488人. 比利时: 阵亡97人,负伤298人,失踪0人,被俘5人,合计440人。 卢森堡: 一个步兵排参加联合国军,死5人伤10人合计15人。 新西兰: 阵亡34人,负伤80人,失踪0人,被俘1人,合计115人。 南非: 阵亡20人,负伤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合计42人。 日本(不是联合国军成员国但派了水雷布雷队) 死3人被俘1人。 上合计, 除美国外的其他联合国军兵员损失一共约为17200余人。 如果加上美国的172800余人, 联合国军总损失19万人.中国36.6万人。 现在来看看韩国: 阵亡415004人,负伤425868人,失踪459428人,被俘12536人,合计1312836人。包括美国的172800余人,联合国军总损失19万人.+韩国:阵亡415004人,负伤425868人,失踪459428人,被俘12536人,合计1312836=1502836人。 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上显示的伤亡失踪被俘总计:美军172847 联合国军2256523 总计:2429370。阵亡:美军54246,联合国军628833 ,合计:683079;战后很长时间美国军方对中方伤亡一直没有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但美国军方内部参考最大的中美阵亡比例是7:1左右,我没拿出单拿我们自己统计数据是因为容易撕逼(你懂得)。

中国、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调整中的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独立初期的“亲韩疏朝”、“重南轻北”、对韩“一边倒”的政策 俄罗斯极力发展与韩国关系,但是与朝鲜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这一时期,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远不如前苏联时代。 原因: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朝鲜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前苏联在东北亚与美国抗衡的战略前沿阵地的价值;俄罗斯政府制定并执行亲西方政策,极力显示其与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通过全面发展与韩国的双边关系,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寻求韩国对其倡议的东北亚安全计划的支持;吸引韩国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因此,俄罗斯独立初期俄朝关系的恶化是难以避免的。 表现:政治上,俄罗斯领导人主张“在意形态上的纽带已经断绝”;经济上,俄罗斯先后取消了对朝鲜的各种援助,并要求俄朝贸易应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币结算,这对外汇不足的朝鲜打击很大。1991年由于两国贸易完全转向现汇结算,俄朝贸易额减少70%,俄罗斯停止了前苏联时期对朝鲜实行的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政策。俄朝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从1991—1994年,只有几名副部级官员访问过朝鲜。1993年俄罗斯对1961年签署的《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单方面做出解释。俄罗斯放弃了对朝鲜安全的无条件保障义务,如果朝鲜自己决定采取某种冒险行动,则军事援助条款不能生效。朝鲜的核计划最初是在苏联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实施的。在1993—1994年朝鲜核风波期间,俄罗斯站在美韩立场上对朝鲜施压,决定完全冻结与朝鲜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独立初期十分重视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但俄韩贸易规模实际上并不太,重要性也远不如冷战时苏联与朝鲜的经济关系,加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受到很大削弱,所以总的来说,96年以前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是远不如前苏联时代的。 修复恶化的俄朝关系,实行“稳韩就朝”战略,出台“南北等距离”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即在维持和发展俄韩关系的同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关系,并日益表现出在半岛南、北之间推行某种平衡的“等距离外交”的意图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原因:朝鲜核危机进入紧张阶段,俄国遭到有关方面冷落;,俄朝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亲西方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俄朝关系恶化更使俄罗斯在半岛事务中的影响力化为乌有;感受到美国的威胁,想要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进而推动在东北亚建立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多边机制,利用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保持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重新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影响;俄韩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韩关系又出现微妙变化。 表现:尽管俄韩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但其规模有限。俄韩和中韩贸易数额相差甚远。,在处理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和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上,韩国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俄罗斯的倾向,更使俄罗斯对韩国心怀不满。1998年7月发生的俄韩互逐外交官事件,便可看作是关系恶化的一个例证。 1996年4月在平壤召开了俄朝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1次会议,1996—2000年两国签署了21项政府间和部门间协议。俄朝关系开始走出死胡同。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摘要】朝鲜战争改变了美国对华的认识以及态度,并对其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美国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并进行了20年的敌对状态。 【关键词】朝鲜战争对华政策影响 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最寒冷的冬天》中将朝鲜战争描述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灰色的、不相干的战争,没有止境也没有希望和结果”,虽然美国高层军政领导人向美国人民传达“美国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势头”的乐观信息,但是他们的挫败感还是在后来的对华政策中暴露无遗。 1953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美国在远东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与苏联紧密结盟、并得到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对美国及自由世界的威胁”,基本上确立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美国开始把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分离出来,并将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上,同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也愈演愈烈。 1951年2月1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中国为“侵略者”的非法决议案,并且更加坚定的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54年4月日内瓦五大国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成员,拒绝中国提出并得到各方默认的和平谅解,不与总理周恩来握手,极力的鼓励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改战前摇摆和观望的态度,将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一颗在亚洲遏制中国大陆与共产主义的战略棋子,一艘屹立在美国护城河中的航空母舰。阻挠台湾解放。1951年3月,美国向台湾派出一千人的军事顾问团,并对台湾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艾奇逊声称台湾的人类和资源对自由世界来说是一项潜在的资产,杜鲁门决定“只要有助于美国的安全,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的任务将继续执行下去”,自即日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十余艘军舰占领台湾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将自己在1950年8月31日宣布的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第七舰队的言论完全推翻,并且加紧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后来蒋介石集团同日本签订的“双边合约”也由于美国的操纵而未提及台湾的归属问题。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扶植蒋介石加强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经济援助,是大陆感到威胁,以此来推行杜勒斯所制定的“对中国施加压力、向中苏关系打进楔子”计划,正是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读后感 10社工9号帅哥峰 朝鲜战争,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场保家卫国,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战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留在世界历史的辉煌一笔。这场战争为中国打出了60年的和平环境,打出了新中国的威信。然而,在美国人眼中,朝鲜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对手进行的为平局而战的战争。他们在被认为“与美国安全无关紧要”的韩国度过了20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本书的作者通过收集朝鲜战争的资料与对老兵进行访谈取得了一手的信息,通过自己细腻的笔法,真实还原了在那场战争中被我们所遗忘的事件,并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了其中的深层的原因。《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既有描写战场上前线将士的事迹,发掘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揭露丑恶,也深层地分析了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在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个人认为应先从时代背景去分析:随着日本的投降,二战的结束,日本结束了对朝鲜的统治。出于冷战需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朝鲜划地为界。朝鲜半岛以38线为南北分界线,在美苏的扶持下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超级大国将一个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国家一分为二。在美苏争霸的博弈中,朝鲜半岛,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注定会成为冷战

战场当中的“热战场”。 分析完时代背景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1、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由于日本在朝鲜进行了多年的残酷统治,朝鲜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二战结束后的日子了,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在冷战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在朝鲜半岛分裂的格局下,其内部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直接上升到南北军事对抗的层面上。 2、两国人民不希望分裂。朝鲜虽面积不大,而且夹在中国、苏联、日本这三个更强大的国家之间,在更强大的民族面前谋生存,但他们却是充满自豪感的民族。而且经历过日本侵略,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统治的朝鲜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强大起来,不受列强所欺辱。因而朝鲜半岛的分裂现状是南北双方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都希望祖国、民族能统一。这是朝鲜战争的人民基础,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3、朝韩两国领导人的因素。韩国的领导人李承晚曾是朝鲜宫廷的特使,因英语流利而被选派到美国学习,早年在美国漂泊,在学业取得成功,拿到了哈弗大学和普林斯大学的博士学位,还长期在美国政坛上混迹并得到了许多的支持,被誉为“未来朝鲜独立的缔造者”。因此当美国需要在朝鲜半岛安排一名领导人时,李承晚便成了不二人选。他为人诡计多端,自以为是,喜怒无常,且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曾与其打过交道的首任驻韩美军司令霍奇也对他心存鄙视。尽管李承晚在韩国掌权时他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他仍对统一朝鲜半岛念念不

美国人评朝鲜战争

美国人评朝鲜战争 美国前退役将军迪拉堪贝宁中将,在他的后期论述:面对很多人的无休止的争论,把我们说成是那场战争中的获胜者。这是错误的但是同时也是包含了正确因素。把中国说成最大的失败者,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同时也带有正确含义。 战争的胜负我个人观点应该从他的2个角度出发来思考的胜负关系。首先是战略企图与图谋。其次是战术作战的能力与体现。在这里我们先要来驳斥一下所谓“伤亡胜负论断”韩战中,我们拥有的先进武器,是中国军队当时情况下不可能想象的。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我们并没有那么超前的歼灭与俘获他们很多。而他们的内部自身矛盾造成了高达45%非作战减员情况。则在后期中国文献中也有 相关记载。 我们与他们的伤亡比例按照数字统计,公平说只有1:3-1:4左右。而我们自己的军事报告声称高达1:10。这是很不切合实际。战后撤退回国的中国军队约有38-41万。而当时分拨次参战的中国军队总数约有100万。而我们大约俘 获他们约有12-18万战俘。因此他们的伤亡总数约在26-23万人。总计约占53%部队损失。而我军确切伤亡总数应该小于8万人。因此可以推断1:3到1:4 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我们就是因此成为胜利者。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全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与人民伤亡总数约有1.2亿。而法西斯轴心国以及服从国军民伤亡总数2300万。在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当时损失平民与军队总和为960万。而同盟国是3210万。如果按照伤亡大小判断胜负。那么失败的绝对不是希特勒。 战争要区分来看待。首先是战略上。我们当时进入半岛与金日成军队开战。主要战略企图是我们要全部消灭朝鲜军队。维系韩国军队的武装与政权建设。而在后阶段,由于麦克将军的神勇的,我们的军队作战效果取得了飞跃。我们已经占领了平壤。而且在仁川以北地区合围并且歼灭了55万朝鲜军队。因此,战略目标我们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维持现状的原定部署。改为消灭金日成的北朝鲜政权。在靠近中国边境鸭绿江附近的地区。我们却突然遭遇了世界上另外一个当时的陆地军事强国中国的武装干涉。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根本没有任何思维余地。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有1000个理由认为毛是不敢公然出兵对抗的。 因此,我们的战略上出现的美国自建国以后从没有的失利。我们开始节节后退。而南朝鲜军队作为后卫阻击部队。他们根本进不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跑得速度比我们要快很多。但是,我们后退到38度线后,我们不再后撤。因为这里到达了我们承受的底线。失去这里我们不在乎对华使用核武器。而中国也是深刻明确这一点的含义的。而中国的主导战略思维是“保护与维持”他们并不打算在那个时期帮助总体倾向斯大林的金日成完成统一。这对于中国当时时局是十分不利的。 而随着我们空军优势不断加强。他们的后方补给出现极大困难。因此,中国就此考虑停止战争。而这恰好复合我们的初期战略定位“维系韩国政权”。因此。我们之间可以达成协议。在随后发生了反复。这主要由于个别领导者如李成万的主观臆断造成的。 因此,在战略角度上,我们与中国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扼制了北朝鲜军队对韩国的入侵局面。把它赶回去了。而中国为了维护他们的边境把我们从鸭

朝鲜核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反对朝核,维护和平 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本是一个国家,名为高丽。十九世纪以前,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二十世纪后,朝鲜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来由于二战后一部分由苏联占领一部分由美国占领从而被分割为两个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为朝鲜统一的目的而进行的统一战争,可是在大国的干涉下,使这种统一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且这场战争使南北朝鲜成了仇敌,更加深了朝鲜半岛两方的不信任感。在朝鲜领导人看来,朝鲜半岛的分裂是人为的,是大国利益的需要造成,美国人反对北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尚可以理解,但作为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虑,也并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战争才在北纬38度线这个开始的地方停止下来,朝鲜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只是国家的破败和朝鲜半岛的永久分裂。一开始朝鲜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展迅速,可是由于过度依赖苏联,导致苏联解体时,朝鲜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当时朝鲜的对内对外政策又为中国所不容,所以朝鲜失去了依靠。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封锁,从此朝鲜落后于韩国。 近几年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试图研发核武器。虽然中国也有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威力在二战中已经有目共睹。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的两颗原子弹带来了一片死寂,也震惊了全世界,威慑了全世界,从而奠定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呼吁防止核扩散,都害怕核扩散。核武器的威力足以毁灭世界,一旦被某个野心家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关系到全世界全人类的生死存亡。 因此中国提议召开六方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由5个与此有关的国

家和朝鲜就朝核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解决的办法的会议。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自从在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以来,总共举行过六次会谈。 2003年第一次会谈各方认真、全面地阐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并达成重要共识,即确认朝核问题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原则。2004年第二次会谈与会六方最终以《主席声明》的形式阐明了各方共识,这是六方会谈首次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会谈的成果。自此六方会谈的后几轮都只是重申声明,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法新社5月6日消息称,朝鲜“不顾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的呼吁”,发誓将继续推进其所谓的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计划和空间计划。 报道称,朝鲜谴责了由美、中、俄、法、英在维也纳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会议期间所发的声明。声明中,这5个国对朝鲜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并敦促朝鲜“避免采取会引起地区安全问题的更进一步行动,包括任何核试验。” 朝鲜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官方媒体表示,这一声明是侵犯朝鲜和平利用核能和空间资源权力的“非法行为”。 “我们将……坚决保卫国家主权,并强烈追求和平的空间发展以及核能工业的发展。”这位匿名发言人说。 法新社称,外界广泛猜测朝鲜正在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一名韩国核专家曾表示,朝鲜已经完成了第三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4日在北京表示,如果朝鲜改变既有策略,美国将同朝鲜合作,但她对朝鲜政府的意图表示怀疑。这无疑使朝鲜核问题又再度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使本来敏感的地区更加受人瞩目。

美国出兵朝鲜:过程和依据

沈志华: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 标签:沈志华 ●沈志华(进入专栏) 朝鲜战争的爆发,引起美国对朝政策乃至远东政策骤然发生转变。1950年初美国政府曾公开宣布朝鲜半岛处于美国远东战线的防御圈之外,美国对朝鲜问题的一切计划都是以从朝鲜脱身为基点的。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杜鲁门1月5日的声明、艾奇逊1月12日的演说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方案则是2月初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东京制定的“非橄榄球”作战计划。然而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仅仅五天之内,连续做出一系列决策,而且步步升级,终于全面卷入了朝鲜战争。(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华盛顿来讲的确是出乎意料的。然而,美国的反应却异常迅速而且激烈。从最初获得战争消息感到震惊和慌乱,到做出全面介入战争的最后决定,前后不过几天时间。我们列出一张时间表,通过美国政府决策的不断升级过程,可以看出美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朝鲜战争泥淖的端倪。(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6月24日,星期六。 晚上9时稍过,在华盛顿的美联社总社收到驻南朝鲜记者报道朝鲜发生战事的第一封急电,称北朝鲜军队发动了进攻,“开城已告失守”。国务院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打电报向驻汉城的美国大使馆询问。大约在同一时间,即21时26分,国务院收到穆乔大使的电报:(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根据朝鲜军队的报告(此项报告已部分地为朝鲜军事顾问团的战地顾问的报告所证实),北朝鲜的部队今天清晨已向大韩民国领域的好几个据点进犯。开始行动的时候大约在上午4时。瓮津遭受北朝鲜炮火的轰击。6时左右,北朝鲜的步兵开始在瓮津、开城和春川等地区越过三八线。据称水陆两栖部队已在东海岸江陵的南部登陆。开城据说已在上午9时陷落,北朝鲜大约有10辆坦克参加了这次战斗。北朝鲜部队以坦克为前锋,据称已向春川逼近。江陵地区的战斗详情不明,但似乎北朝鲜部队已将公路切断。我们今天上午正在同朝鲜军事顾问团的顾问们和朝鲜的官员们进行会商,研究当前的局势。(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从进攻的性质和发动这次进攻的方式看来,这似乎是对大韩民国的一场全面攻击。 当时正值周末,美国很多政府官员都在度假或外出。杜鲁门总统和家人团聚在密苏里州的独立城,国务卿艾奇逊、驻联合国大使沃伦·奥斯汀则分别住在马里兰州和佛蒙特州他们各自的家中。国务院远东事务顾问杜勒斯尚在东京没有回国。被电话召到国务院来的只有联合国事务助理国务卿约翰·希克森、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无所任大使菲利普·杰塞普、联合国政治与安全事务处副处长温豪斯和国务院远东事务处官员培根等人。至于军方领导人,据杜鲁门和艾奇逊的回忆,国防部长约翰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当时正在从东京返回华盛顿的途中。除陆军部长弗兰克·佩斯外,一时无法与其他部长和参谋长取得联系。(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22时左右,艾奇逊接到电话通知,希克森报告了有关朝鲜冲突的情况后,建议第二天上午召开一次联合国安理会,号召停火。艾奇逊表示同意,并授权驻联合国副大使欧内斯特·格罗斯去找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艾奇逊还要求国务院迅速通过佩斯与五角大楼取得联系,以便共同研究应付方案。( https://www.doczj.com/doc/6b11221897.html, ) 23时20分,艾奇逊与杜鲁门通上电话。艾奇逊将穆乔的电报内容和召开安理会的建议报告了总统。杜鲁门表示同意,并要立即赶回华盛顿。由于夜间飞行风险较大,而且关于朝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从杜鲁门到布什

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所谓战略,《辞海》中的解释是政党、国家作出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的策划,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另一个名词是大战略,阿·魏得曼说大战略就是运用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目标的艺术和科学。遏制战略便是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 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NSC68号文件《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与计划》中明确提出“遏制政策”的概念并进行了解说。遏制大战略就是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以达到击溃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以赢得冷战胜利。美国从杜鲁门政府到冷战结束时的布什政府都是在围绕遏制战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战略,即子战略,来与苏联对抗的。在冷战战略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冷战的主要参加者美、苏及围绕其组成的联盟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均自觉不自觉地、 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冷战,因此冷战战略的实施也由主要在欧洲而逐步扩展到整个世界。 杜鲁门政府时期(1945—1953) 二战后苏联所进行的一系列势力范围扩张活动被美国看成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加上美国战后实力的膨胀和在海外寻找市场的迫切要求,促使其改变了在二战期间与苏联合作的政策,最初在波兰、德国、伊朗、土耳其等一系列问题上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继而制定遏制政策,抛出杜鲁门主义这样一个政治纲领,美苏冷战由此正式爆发。 经济方面:美国为防止西欧资本主义的崩溃,并进一步达到控制西欧和拉拢东欧,进而遏制苏联的目的,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在此计划遭到苏及东欧的拒绝之后,美转而采取了一项针对东西方的经济战策略,即贸易管制战略。美国力图通过三种手段来限制东西方贸易,第一,出口限制:1950年,西欧国家和美国秘密建立了巴统委员会,这是一个旨在统筹对苏禁运的机构。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防务援助控制法》,该法要求对向苏联提供禁运物资的任何国家停止经济军事或财政援助;第二,金融限制;第三,进口限制:拒绝给除南斯拉夫以外任何东方国家以最惠国待遇。这样,东西方贸易往来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一经济战略得到以后历届政府不同程度地实施,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管制西方盟国与苏联集团的贸易,禁止向苏联集团出口战略物资来阻止苏联集团经济、 军事实力增长,最终实现遏制大战略目标[1]。此外,1949年10月16日,杜鲁门签署“军援法” 并生效。1951年又通过《1951年共同安全法》,这一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确立了军援伏于经援、经援为了“防务”的援外方针[2]。 意识形态方面:杜鲁门政府为了推广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用了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广泛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心理战,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强制的也有“和平”的。美开展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恶化了美苏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政治气氛,有利于美国政府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3]。 军事上:实行国家联盟战略,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美洲国家组织,巩固后院;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策划巴格达条约组织,完成弧形 美国冷战战略发展与演变 ———从杜鲁门到布什 姬文慧,王江华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200) 摘要: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 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关键词:美国;冷战;美国冷战战略中图分类号:D5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3-0052-04作者简介:姬文慧(1980-),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收稿日期:2012-10-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12年冬之卷第29卷第13期 Win.2012Vol.29No.13 5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