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西方人权概念_梁淳彰

论西方人权概念_梁淳彰

论西方人权概念_梁淳彰
论西方人权概念_梁淳彰

一、序论

在脱离冷战之后人权问题在各国战略的利害关系上成了国际政治上非常复杂的争论焦点,在围绕着各国之间人权问题的对立中,其中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就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攻势。目前,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靠性的增大,中国不仅顺应了国际规范,也努力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积极承担作为强国的责任。同时,为了提高国家地位以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此创造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1991年,中国就世界对于人权的争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中国最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立场。2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权的改善已经有目共睹;同时,面对西方国家继续拿人权对中国的抨击,中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声明这是明显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笔者主要就国际争论对象的人权概念为主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此考察中西方的对立观点,为国际社会就人权问题及战略性地透视人权问题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二、人权概念的模糊性

1.人权的普遍性问题

近代意义的西方人权概念是与自由主义思想一起发展的。自由主义的人权概念是为了保证对共同体的个人人格的优势为核心而建立的。以此基础概念上发展形成的人权是人在自然状态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而政治权力即主权,是为了保护人权而被设定的人为性装置。因此,它的存在和机能严格地被限制在保护人权的内在目的。在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中,人权是天赋的,所以被理解为比任何社会关系都优先,相反通常社会主义者们把人权理解为是全社会关系平等的一个整体,就如恩格斯(F. Engels)指出资本主义因阶层的存在才需要去提倡人权。这种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主权制度化上的明显的差异。1979年3月,邓小平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发表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1985年5月同时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但绝不能走西方

论西方人权概念

梁淳彰

(韩国大邱外国语大学,韩国 712-721)

摘 要:主要围绕着人权概念为主的几个国际争论对象的主题,即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对立观点。这对理解以国际

社会争论对象的人权问题的焦点和战略性地接近人权问题,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内市场

经济的扩大,中国开始渐渐编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同时,对世界经济的依靠性也增大,中国不仅顺应了国际

规范,也努力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积极承担作为强国的责任,为了国家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展开全方位性

外交政策。关于人权问题,中国的立场有可能将经历如下变化。第一,在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中国

对内要把国内的制度和规范调整为符合国际标准的水准,对外要以积极采纳国际标准来编入国际社会。第二,随着中

国国内市场经济的扩大,与之相应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和人权概念也会逐渐成共有的趋势,跟西方人权

攻势不一样,在中国内部就会慢慢形成容纳西方价值观和人权概念的趋势。实际上中国国务院在2009年4月发表了《国

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并且明确表示,人权成长不仅是人类普遍的理想,也是中国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

还表明了会以积极的态度来改善国内人权状况。第三,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作为强国的中国也会存在战略性的使用

人权问题的冲动。在人权问题上,虽然到现在只处于防守的状态,但是将来很有可能单独或是与其他强国联手,把人

权问题用于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外交方面。为此,与其拒绝西方的人权概念,倒不如筛选使用,并且与西方国家形成某

些程度上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西方人权;市场经济;人权概念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4-0238-04

收稿日期:2013-12-08

作者简介:梁淳彰(1955-),男,韩国大邱人,政治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38

资本主义道路。在1986年12月的《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也被再度提出来。在1992年3月第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中所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鹏总理指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保证。1995年9月党第14次5中全会中指出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演讲中,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了这点。

在西方自由主义观点上人权具有普遍的价值,所以不能被个别国家或社会的特殊性限制,这是先天赋予个人人格的基础,并且也是把理性的普遍性作为人间的存在基础时必然得出的结论。但就肯定人权的普遍性的立场而言,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应该普遍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中国政府对《世界人权宣言》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异议,《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指出:“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巨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人权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关联人权问题被反复提起的问题。所有的社会在发展各自传统文化的同时,都有着各自的人权概念,并且施行到现在,这是很难否认的事实。如大沼保昭在『人权,国家与文明』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了这点。如今依然存在的家父长制度的东亚儒教传统,身份制度硬存的印度等印度教文化传统,还有实际上运用男尊女卑观念的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文化传统也同样形成了与西欧人权观难以和谐的差异。甚至在印度也还依然存在着多元化的人权概念。

东亚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对立十分突出,在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在个人权利和共同体的利益中,中国人更重视共同体的利益,并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在《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明确指出人权既是一项个人权利,同时又是一项集体的权利。

2.人权的优先顺序问题

在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要优先于社会及经济权利。通过西方的近代史可以看得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打破封建制度而建设近代自由主义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加深,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不平等证实了在没有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人权保障,公民及政治人权就实际上不可能有保障。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的加剧破坏国民经济均衡。19世纪已经经历的几次经济危机,使自由主义人权概念面临了重大危机。这种状况就为以自由主义人权概念为前提的个人理性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密尔(J.S. Mill)指出,对于自身利害关系判断者的个人,正面临无法合理地判断自己的利害关系状况;同时,强调分配领域不同于生产领域,有必要按照社会惯例和法律采取一定的措施。到了19世纪后期国家开始比较主动地干预社会来调解各个阶级和分派之间的利害关系,1887年的《洲际通商法(Interstate Commerce Act)》和 198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的有关限制市场经济的立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国家的干预原则处于消极的观点,到真正容纳国家积极地干预经济是从新政(New Deal)以后开始的,那便是进入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提出社会法治国家观,并且反映在魏玛(Weimar)宪法中。而国家在始初试图干预资本主义经济仅属理念性的宣言,没能具体实现。到新政以后,经济及社会权利的保障成了国家的日常事务。贫困问题已不再属于像过去的《救贫法(Poor Act)》的慈善领域,成为作为公民的地位可以要求的权利的一部分。

与西方自由主义观点不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认为社会及经济人权要优先于公民及政治人权,而主张如果没有社会及经济意义上的生存保障,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政治及市民的权利。《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也提出了最紧迫的人权问题仍然是生存权利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

从社会主义的传统角度看,人权意识基被各时代的生产方式及发展水平、文化水准所限制。马克思(Karl Marx)也曾就这个观点进行了阐明。因此,以《世界人权宣言》为代表的西方人权论是立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抽象性概念,只是抽象性的平等,但事实上并不平等,而且本质具有阶级性。这也是从人权的社会性本质可以推论出的结论。

三、人权概念的非一贯性

1.以国益优先的人权政策

人权概念在具体的人权政策上也表现出了差异,从西欧自由主义观点出发,人权问题的国际化以及跨国的人权标准的设定当然是逻辑性归纳,也是规范的要求。而与此相比的社会主义观点而言,国际人权标准的设定原则上是对个别国家主权的侵犯,即便要设定国际人权标准,但要求各个国家要求同一标准实际上是非现实性的,因为在主权的范畴内考察时,人权问题基本上是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其关系的具体表现而言则存在各国家或各社会的不同情况。因此,对存在的差异性视而不见地去期待一个国家以至否定自己国内主权的最高性,来接受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化标准是非现实性的。

从论理性角度出发,人权的普遍性和主权的实效范围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自由主义观点上的主权实效空间严格地相应于社会合约的空间范围。因此,主权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论上是相互独立及相互平等关系,而且无法认同对他国主权领域的干涉。在这样的观点下,格老秀斯(Hugo Grotius)树立了以主权概念为中心的国际法原理,其核心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239

理就是国内管辖原则,或者是不干涉内政原则。

实际上许多国际宣言和条约明确了对于他国国内问题不干涉的原则。例如,联合国(UN)宪章第1章、第2条、第7款就明确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之事项。” 而西方国家以多种方式试图修改对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他们试图依据对联合国宪章第7章里的对特定国家内的事态(如对于和平的威胁、破坏及侵略行为)的判断,(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42条)及善后措施(第51条),可以以个别或团体的自卫权利来使用武力的可行性,而这种判断标准是否就是侵略性行为也正成为各国复杂的争论焦点。

从逻辑的角度上讲,人权实际上是在主权认可的前提下,在通过行使主权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对于人权和主权的关系,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了国权比人权更重要。而西方国家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是否真的人权比主权更优先化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关于这一点吴忠希指出,西方国家不仅在他们的内政上,即使在国际政治上,一旦国家主权和个人人权产生矛盾时,几乎毫不例外地实行了主权优先于人权的政策,而强调人权优先于主权,这只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理念性基础的表现。

2.评价人权的随意性

支持人道主义干预的正当化是西方自由主义观点的一贯主张,除了人权的普遍性以外,事实上人道主义的干预不会侵犯特定国家的领土完整性及独立,所以绝不违反联合国宪章。但是,在人权的国际化或者在设定人权的国际标准方面,设定评价的标准问题和评价方式的公正性问题向来都是争论的焦点。美国对于自己的友邦国或者战略上重要的国家,一向有着双重标准。对于美国每年例行发表的人权报告书,中国也相对应的出台了关于美国的人权实态的报告书,指出美国应认识到本国人权问题的实质性,并且要关注本国内的人权问题。

在西方的学术议论中,人权概念像许多有着争论的概念在同样加以探讨。例如,罗托伯格(R. I. Rotberg)显露出暴力的持续性,在控制边界上的无能力,以及暴力犯罪的增加,来规定了 “失败国家(failed state)”或是 “国家失败(state failure)”,而把其极端形态的失败国家称为 “没落的国家(collapsed state)”。正如罗托伯格的观点坦率地表露出失败的因素都是 “失败国家”内部问题,还有完全因内部因素无法实行其技能时,又有谁能判断这种国家是不是“失败国家”的问题。要是关于这类问题没有既明确又客观的根据的话,也就不可能为防止人道主义干预招来新的人道主义干预的恶性循环。

在人道主义干预的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的干预的基准问题。在1992年12月,联合国初次依据宪章的第7章把索马里(Somalia)内战视为对地区安保的威胁,而干预索马里事态时,联合国通过安理会决议733号,禁止了对于索马里的所有武器及军事装备出口,进一步通过安理会决议794号赋予了参与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国家需要采取的所有手段的权力。1994年4月发生了卢旺达(Rwanda)事态时,尽管为了防止大屠杀法国要求了国际社会的干预,但是因美国行使了拒绝权,联合国的立场也开始非常模糊起来。1998年3月发生了科索沃事态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NATO)国家组成了多国联合部队攻打了塞尔维亚(Serbia)的当时,对民间设施和平民也实行了轰炸。2003年3月美国在没有联合国的决议下不顾社会强烈的反对,以清除伊拉克内大量杀伤武器的名义,单方面地攻击了伊拉克。在这四个事例中,像索马里是过度干预,卢旺达是没有干预,还有像科索沃和伊拉克是在没有联合国的委任命令下进行的过度的军事行动。

四、人权概念的无责任性

1.人权政策的战略性

关于西方所为人权外交也一直存在争论。1992年美国大选时,虽然克林顿(B. Clinton)曾指责布什(G. Bush)政府不顾中国的人权状况,认可对中国的低关税行为。1993年1月,克里斯托弗(W. Christopher)美国国务部长在美国议会听证会讲话中强调了这点。但是1994年5月克林顿总统随着两国元首的互访在2000年认证了对中国的长久正常贸易关系(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次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但是美国2000年发行的《人权报告书(Annual Report on Human Rights)》上依然批判了中国的人权状况。接着在2001年设立了由上下两院,商务部,劳动部的19人组成的 ‘议会-行政部中国委员会(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来试图处理中国的问题。

1993年美国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为理由阻止中国2000年申奥成功,2001年美国协助北京赢得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由此国际社会把奥运会政治化而拒绝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也就此展开,另一方面中国也采取了部分性地接纳国际社会的舆论态度。

中国强调西方的人权攻击只是为了实现其特殊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宣传,并指出人权外交是新的霸权主义表现,是强权外交的变种。指责人权的国际化是把人权看成是主权的上位概念,正当化人道主义干涉的所有主张是新的干涉主义。

对于西方的人权外交俄罗斯与中国持一样的立场。俄罗斯认为科索沃事态基本上是为了煽动俄罗斯国内分离主义运动的美国的战略,而且还强调对此俄罗斯的对抗只有'残酷的军事力'。2000年2月关于外交政策的谈话中普京(V. V. Putin)总统表明不能容忍任何否定基本的国际法原则而侵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性的人道主义干预。总之,根据国际法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40

强调每一个国家应当遵守国际法,是防止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的手段。

2.事后管理的缺乏

西方的人权外交一向被运用为战略目的。与其说是纯粹的普遍性人权问题,还不如说是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和平再建,所以难以服众。

从西方人权的人道主义干预是重建的依据2001年12月加拿大的‘对于干预及国家主权的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 向联合国秘书长首次提出的报告书《保护的责任(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报告书指出对于特定国家内的特定集团的保护,可以在不侵害及其国家的情况下执行,并且还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履行预防的责任,应当对抗的责任以及重建的责任等三种形式保护责任。

但是干预后的索马里和卢旺达的人权状况基本没有改善,虽然有些国家把行政权委任给了联合国,而塞尔维亚政府支付给旧南斯拉夫的贷款利息的财产和权益却以联合国的名义被卖掉了。

中国指出这其实是试图实现非人道主义的扩张主义。对于科索沃事态干预的不合理性,在西方国家之间也招来许多指责,西欧的官吏们指出了对于科索沃事态的政策,有可能使维持该地区和平的活动更加不安。前捷克共和国外交部长持有联合国人权特使地位的伊日?丁斯特贝尔(Jiri Dienstbier)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UNHRC)提出的报告书上指出 “轰炸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反过来轰炸增大了现存的问题,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属于阿尔巴尼亚系的科索沃事态的当事者心目中,对于当时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以多样性,宽容等价值组成的民主主义社会,根本就在他们的关心之外。这使美国难以避免受到在没能了解该地区的状况而实行了无视现实的独裁指责。

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极少数的事例以外,事实上许多人道主义干预也助长了一定的恐怖主义,使人道主义干预面临了危机,不能否定的是恐怖主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在西方人道主义干预中引发出来的,西方人道主义干预中使用的军事手段越高,面临人道主义干预正当化问题的危机就越大。

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预政策显露出的无责任性,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时,不但没有把人民币贬值化,反而支援了东亚国家40亿美元,在帮助东亚各国克服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强国所作出的有责任性的行动。

五、结论

对于西方的人权攻势,中国在揭露西方人权概念的虚构性和人道主义干预的非人道主义的本质的同时通过强调包括文化的特殊性及特殊情况,警戒陷入西欧的普遍性,不仅在人权范围,甚至在对外政策的全方位都是战略上非常重要的提案。中国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编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为了确保中国国民经济拥有独自领域,和为了防止中国经济落为附属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与世界资本主义有差别的理念性基础并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一定的差别,它是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这种特殊性的强调在全面的世界化进程中,将越来越难以在理念上超越其目标。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对内、对外要以积极采纳国际标准来编入国际社会,因为放弃或是排斥国际制度,同时等于放弃许多机会和利益。第二,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不断扩大,西方价值观和人权概念也会渐渐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第三,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在人权问题上,有可能单独或是与其他强国联手,把人权问题用于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外交方面。因此,与其拒绝西方的人权概念,倒不如筛选使用,并且与西方国家形成某些程度上的合作关系。

总之,世界化的趋势将会减弱,中国完全有理由拒绝接纳或是保留立场。实际上中国国务院在2009年4月发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里指出,人权成长不仅是人类普遍的理想,也是中国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还表明了会以积极的态度来改善国内人权状况。尽管如此,西方的人权概念要是不能确保国际社会一般的共识,以及不能确保人权外交的正当性的话,就会存在中国主张中国特殊性的余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M].王志安,译.北京:三

联书店,2003.

[4]吳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5]Robert I.Rotberg,“The New Nature of Nation-State

F a i l u r e”[J].T h e W a s h i n g t o n Q u a r t e r l y,S u m m e r

2002.

[6]顔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部顔声毅,

2004.

(责任编辑:王帅)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241

曼昆《宏观经济学》每章关键概念名词解释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研究,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2.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3.衰退:实际GDP的减少不严重的时期 4.萧条:实际GDP的减少很严重的时期 5.模型: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说明外生变量如 何影响内生变量 6.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 7.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 8.市场出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 9.有伸缩性和粘性的价格:价格能否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的调整,长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 伸缩性,短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粘性 10.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第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 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消费物价指数CPI: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 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3.失业率: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 4.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 5.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6.增加值: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7.估算值:对于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对其使用价值的估算 8.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用一 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9.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10.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Y=C+I+G+NX) 11.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与服务 12.投资: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产品。(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不包括在不同个人之间 重新配置的资产购买) a)企业固定投资:企业购买的新工厂和设备 b)住房固定投资:家庭和房东购买的新住房 c)存货投资:企业产品存货的增加 13.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 14.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第三章国民收入 1.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投入 2.生产函数:表达可获得的生产技术,其决定了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的条件下的产出量

童话的概念与起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 “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2)正确的定价观点: 影响利润的三要素为:销量、价格和成本。 三要素关系如下:利润=销售量×价格-成本 高明定价者会将“价值创造”与定价及“价值萃取”结合起来,而且了解各利润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深知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以及细分市场的变化,善于思考产业演变的可能趋势,并能预知当前的行为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价格走势。高明定价者会将定价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相信定价和其他利润一样,是可以进行有效管理的,而且有着极强的杠杆作用。 3)边际成本&边际利益 边际成本意思是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与所要耗用的成本(料、工、费)。 边际利益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量,也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它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最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西方经济学里面也是这样说明的:你肚子很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 个馒头吃。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 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 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 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4)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涨价和降价有着很强的杠杆作用。看似很少的降价可能对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大大增加销量才能获得降价前的利润。而小幅涨价则可能给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在大大降低销售量的情况下,已然可以保持涨价前的利润水平。以近期航空公司如火如荼价格战为例:某公司上海—深圳航线,在价格战前(4 月),平均票价为868 元,销售收入为2604 万元;价格战后(5 月),平均票价为468 元,销售收入为1572 万元。 如上图,由于航空业变动成本较低,固定成本较高,这两个月对比中,运力没有变化,从而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经济学名词解释: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主要表现有,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马太效应),外部负效应问题(如为获利不顾及环境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

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价格黏性: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价格弹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变化非常灵活。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13页精选文档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

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18世纪,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种产品比另一个国生产这种产品技术更先进或成本更低,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该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需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品。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还需要资本、土地等要素。(看书了解) 6.规模经济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一国不生产所有商品,而生产一部分,以扩大规模,得到规模效应的效益。 7.最惠国待遇:一国对待所有缔国的待遇必须都想同 8.国民待遇:一国给缔约国的企业和人民与本国公民、企业形同的经济待遇。 9.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10.国际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通过补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 11.汇率:也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分为间接标价和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12.倾销:在国外出售一种商品的价格比国内出售的价格低,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构成倾销。 13.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央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4.浮动汇率制:一国央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15.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内。 16.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通货由官方行为二升高时,本币发生的贬值。 17.管理浮动:央行干预外汇买卖,试图影响汇率。 18.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系统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一切经济交易、收支状况的报表。采用复式计帐法,分为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西方经济学概念解释

重要概念: 经济学: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学科。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它侧重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这种方法在使用中,主要依据于一定的前提假定以及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 规范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 生产可能性曲线:以曲线的形式概括地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果。它表明在既定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又叫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需求:指在一特定时间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供给: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弹性: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均衡价格: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消费者均衡:当消费者买进一定量的一种商品X的最后一单位效用同他买进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Y的最后一单位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和Y的价格之比,这是他买进的各种物品的总效用之和就达到最大值,消费者的行为处于均衡状态。+ 供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效用: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等成本线: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总成本所能购买的各种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的轨迹。 规模报酬: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如果产品平均成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上升,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全集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全集 名词大全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 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 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 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 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 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收支平 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14.捆绑销售(Bundling) 捆绑销售指这样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出售两种产品的厂商,要求购买其中一种产品的客户,也要购买另一种产品。 15.资本(Capital)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销售及商品和服务分配的设备、厂房、存货、原材料和其他非人 力生产资源。 16.资本收益(Capital gain) 资本收益是指人们卖出股票(或其他资产)时所获得的超过原来为它支付的那一部分。 17.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体系,它依赖价格体系去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

力的概念的起源

力的概念的起源 通过下面一些历史材料的综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力的概念最初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的感觉而产生的.后被自然科学家借用而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是经过许多力学工作者的琢磨加工,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力的概念的产生到力的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中,力与碰撞过程始终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一、《墨经》对力的认识 在公元前480-380之间,中国的墨翟(约公元前478—392)及其子弟所著的《墨经》一书,对运动和力有明确的定义.在力的概念及许多力学知识方面,走在同时代的前列.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 墨家考察了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持、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总结出肌肉力的概念.《经》第二十一条指出,:“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同形,指人体,物体;“奋”,指克服阻抗而运动.奋字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是很丰富的,诸如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下而上等等都叫做奋.因而墨家的这句话可理解为:力是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或由慢到快的原因.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正确定义.由于力不易见,而重是显而易见的,人人都能看得到,所以,墨家又以举重为例加以阐明.同条《经说》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是指物体下坠;“与”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重是一种力,力和重相当,物体下坠、上举,都是基于重的作用的运动. 墨家把力和物体运动的原因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当时,这是对力的概念的很了不起的很重要认识.特别是墨家已把力和重联系起来,把重看成一种力,可以说这是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经》第一百二十七条的《经说》还指出:“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却,则直下.”即认为自由落体的轨迹必坚直向下.说明墨家对重量产生的力观察研究得十分深入. 墨家对阻力、惯性,浮力以及墙体和梁的受力等都有精细的分析.对力的平衡,扛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的力学知识也有深入的理解. 二、古代原子论中的碰撞作用观点 远在公元前,古原子论奠基人之一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2—27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 = 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无法显示,请自己补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4.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6.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8.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6.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 13.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8.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4.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9.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8.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8.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D 7.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9.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E 5.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F 14.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15.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1.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9.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导论: 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二章: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4、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四章: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又被称为资本利润率。 4、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立体构成概念及起源 概念: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 这门课程起源于 1919 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艺术流派: 包豪象斯构成理论: 在现代设计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及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成立于 1919 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不仅有在建筑史上被称为设计经典的校舍,更有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它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现代设计师的摇篮.以至有人评价它是现代设计真正的开端。 包豪斯构成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变革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催生婆,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三、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这些无疑体现出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批判和否定。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使包豪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