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一、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必然随之转轨。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体育,则越来越陷入迷茫。这是由于体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并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同时它将向着“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即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不断发展。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逐步确立,学校体育也必将从以前的单纯地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在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当今的健康理念已经是涉及到人的生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含道德品质等)的全位的概念。新的健康观,即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学校体育。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的及时变更或适度超前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和“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

(一)体育教育对大学体育的要求

要深刻理解“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含义,并用这个指导思想对大学体育的性质予以再认识。大学体育的教学不仅要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而且在这场改革中也不能忽视我们国家仍然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实。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仍然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等,仍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高中课程中,取消体育活动时间去专攻“应试”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大学体育教学中,应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就是说既要重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中国大学体育特色,还要重视大学体育的历史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与德、智、美育共同推

进素质教育的历史历史重任。而大学体育正是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效的育人途径,是转换学校品德教育成果的情商(EQ)训练方面的潜力,使之在共架素质教育立交桥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使我们真正做到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一)大学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教育思想的一个突破。素质教育不是人才培养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不仅只是人的智力品质(即IQ),还包括了人的非智力品质(即EQ),高质量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大学体育的未来模式尚无定论,大家都在改革实验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如“俱乐部”形式,在我国大学体育界已经出现了多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在搜索中。如何在适合我国国情下不断地完善?是否可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大学体育模式?这些都是当前大学体育改革研究的主要课题。

邓小平理论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要经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体育改革时,必须正式这个现实。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社会文化一样,必须接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在现今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去完成德、智、体、美诸育共同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任务。正如《决定》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刚刚步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中,必定要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并为他服务。大学体育中的各种工作和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德育、智育、美育发生交叉、碰撞,自然形成共架立交桥的大趋势。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更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要求。因此,更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进行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并逐步形成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自己的“特色,既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虽然这个“特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更或消失,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这一特色是大学体育改革必须正式的历史现实。

传统的大学体育偏重于竞技方面,无论是对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的选择还是对教学、教法等方面的要求,都偏重与对人体生物潜能的挖掘,不利于青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同时它又秉承了传统教育的要求,偏重与对知识传授、动作规范的追求,以及“乖”和“听话”品质的培养等,所有这一切都束缚青年个性的形成,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推动着整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大学体育同样悠着“从知识传授型向素质型教育转变”的任务。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层次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不能单纯追求这种系统与完整,因为体育知识的学习具有相对的非阶梯性和跳跃性。体育教学这个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去考虑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的时候,大学体育在现代大学生成材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等素质的构建中,能够做些什么?

贝塔郎菲定律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学校体育虽然是系统体育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教育、教学方面,它既有与德、智、美诸育共有的教育系统的共性,同时由于它的教学和育人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而进行的,因此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学校体育是由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含早操)、群体性活动、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几个方面组成的,是具有特定的教学、育人功能的有机整体。共架素质教育立交桥的系统工程,就是要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把学校体育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具有“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功效。强调学校体育系统的完整性,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重要特色。

学校体育相对独立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它的教学“可比性”大大超出学校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重要的是,体育教学是智力性教学和非智力性教学交叉进行的,它的特殊教学形式又把青年人的体格锻炼与品德素质培养相互渗透在一起。在校园的育人环境中,它又是最容易与德育、智育、美育配合,共同营造生动活泼育人氛围的科学。

大学体育肩负着提高当代青年体育文化的使命。然而它又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既要有高科技电子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又不能够离开“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原则。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商并不是衡量人类智慧水平的唯一标准,聪明才智只有在“情绪智力(EQ)”的管理下,才可能发展成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可能是“健

康”的人。情商不像智商。可以用数字表明优劣,情商只是借用了智商的表述。它是指人对情绪的表达和处理能力的一种综合概念,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实质上就是我国教育对造就高情商现代人的重视。

体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体育有课内外之区别,课外体育教学不仅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它又以其生动灵活的方式,在满足青年的求知欲和生理、精神的需求之后,使他们在强体、健心两发面同时受益。可贵的是这种受益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例如,运动对意志品质的磨砺;严格的规则对纪律的磨砺;不吃苦便不能成功的锤炼;不团结合作就不能取胜的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挫折等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成熟,达到情商训练的目的。大学体育是在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上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效育人形式,是品德素养的养成和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体育必将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决不能忽视大学体育的课外体育教学。强调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和强调学校体育系统的完整性,正是大学体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三)学体育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育和教学评价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前沿课题,因为它起着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同样,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涉及到对学生学习目的引导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忽视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在教育课上使用千篇一律的技术考核标准,去衡量不同体质、不同身高、不同体重、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的要求。大量的课外锻炼、校园竞赛活动,以及体育能力等等,都没有被合理地列入体育成绩的考核范围。

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是体育学习的“导向“,它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双重要求。因此,大体育对新的学习成效评价标准的指定,应该牢牢把握住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他应该能够使用最新的学科信息,使用多种丰富的教学受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技能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可以把体育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理论结合起来;与终身体育习惯结合起来。这样的大学体育教学,将会在造福与人类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教育学家布卢姆的理论,学习成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育目标的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推进素质中的大学体育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既应包含有体育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技能;又应该有反映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标准,既要包含有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反映;又要有他在体育精神和风格上的表现。

无论是强调大学体育教学的完整性,还是强调体育学习成效评价的全面性,都是突出了把“人”,即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的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

二、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

(一)中华人民中和国的学校体育的历史和改革、发展

新中国的学校体育可以氛围四个历史时期(表1-4):

表1-4学校体育的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起止时间

新中国初期的学校体育1949年10月-1956年8月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学校体育1956年9月-1966年4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体育1966年5月-1976年9月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

1976年10月-现在

体育

1.第一个历史阶段

为了迅速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主席分别与1950年和1952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以及“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的号召。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积极推行“劳卫制”等,吸收了旧学校体育的合理内容,积极推动学习苏联的体育经验,完成了改造旧学校体育和建设新学校体育的任务。

在这一时期里,国家参照了苏联的经验并以“劳卫制”为基础,先后颁布了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创编并推广了“第一套广播体操”,逐步形成了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群众热潮。

2.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较快,但受政治、经济影响最大的时期。1957年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受到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由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实施新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体育达到稳步发展。但1958年以后,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大运动负荷,以及用劳动、军训代替体育现象的出项,紧接着又遇到三年经济困难,学校体育不如低潮。直到

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逐渐形成”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有早操和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工作格局,学校体育有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3.第三个历史阶段

学校体育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和破坏。“文革”严重摧残和破坏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

4.第四个历史阶段

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76年10月至1082年8月,是学校体育处于历史性转变时期,这时学校体育处于全面拨乱反正阶段。

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联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1979年5月15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依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小学日于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随后,教育部、卫生部又发布了《高等学校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这四个《暂行规定》形成了学校体育卫生的法规文件。

在这一时期内,积极推广在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试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组织修订工作(新的标准于1982年7月被批准执行)。它成为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体育的发展,1982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界大学生运动会”。

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从法制化建设开始了恢复阶段,而且进入全面发展的轨道。

第二时期,从1892年9月至1992年9月,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体育。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阶段搞好学校体育的方针是:一是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一起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四有”新人;二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为开创学校体育的新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总结上述四个《暂行规定》的基础上,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共同拟定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并经国务院批准,与1990年3月12日,由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签署发布正

式执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的归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全面的执政法规,是检查评估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依据。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两个条例,在1988年颁布的《中学生体育综合标准》的基础上,1990年9月1日,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标准中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身体素质和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并规定“每年评定依次成绩……达到《标准》良好成绩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获奖学分。凡平均成绩达到60分……方可作为体育合格,准予毕业,否则,不能毕业并按结业处理”。

《条例》和《标准》的执行,促进了体育课程建设,把增强体质与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结合起来。1992年8月5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全国普遍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知道纲要》,同年12月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从体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在全国推广了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修课、三年级以上选修课的大学体育课程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把推行标准与整顿校风校纪结合起来,加强了早操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了对课余训练和竞赛的组织管理,使大学体育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第三时期,从1992年10月至今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

这一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改革处于广泛开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里,党的第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召开,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制定了加快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宏伟纲领,进一步确立了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993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再一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要求。随后,同年10月、1995年3月、8月相继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的第三章是学校体育,它对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此,学校体育有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国家法规的保障。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一个以全民

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与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

1999年6月13日,中共正样、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全心的教育思想的阐述。在决议中,再一次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掌握”、“养成”、“培养”三项具体的任务。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和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内,体育教学思想从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发展到多种体育教学思想互相争鸣和互相借鉴,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等都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紧密围绕育人宗旨,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需求,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健身行与知识性结合;继承性与时代结合;规定性与选择性结合,在继续强调增进学生身心将抗的同时,加强了体育卫生知识教学和学生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模式正向着多种模式并存、各自的特色相得益彰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体育在改革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是党中央对学校教育重新提出的要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健康第一”的第二次提出,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当前由于健康历年与国际的接轨,现代的“健康”概念已经冲破了单纯“体魄”的范畴,是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全方位的健康。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时代对于这一任务的要求,是要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重点,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尽快成材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并教会他们学习、做人、做事。面对着这个任务要求,德、智、体、美诸育谁也没有可能独立完成,只有共同完成这一系统工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德”是方向、“智”是根本、“体”是基本前提、“能力”是核心。这种能力就是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生存能力、自学能力、抉择能力、适应能力、研究能力、审美能力、信息处理好表达能力……。因为作为现

代优秀人才除了“智商”要高之外,其“情商”也要高,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不具备“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就无法提升自己的“社交经营”能力。这样的人即使满腹经纶、至上很高,最后也会由于情商的低下而人际关系紧张;或者由于常常处在情绪失控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而一无所成;甚至做出愚蠢、有害的事。

素质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素质”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感染才能“养成”。因此,素质的培养也不是某一个系统或某一学科单兵作战就能奏效的。它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共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更需要德、智、体、美育共同构建。

学校体育在“营造和构建”中的作用也绝非仅是强身健体,而是在把握这一基本功能后,遵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所下达的“掌握”、“养成”和“培养”这三项任务,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所谓掌握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所谓养成即“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所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这些规定的精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已经风靡全球的“国际健康促进战略”和“体育为健康”等“积极生活运动”的时代精神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的体现。从全方位的健康概念出发,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年会又提出:“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1.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在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它不仅是运动的技巧和能力,而且包含着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理论知识的普及,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应该是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人。他应该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具备终身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技能。

大学体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还必须负有普及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责任,为此,建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分类方法,依据上述任务把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类:体育文化传播类;体育技能培养类;身体素质(或健康标准)测定类。

2.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

毅力

大学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改变学校体育过去单纯准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用新的健康观改革学校体育,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真正健康地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们参加运动的机会更少,而生活节奏更快、竞争更加激烈。新的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是强烈的心理的紧张和压力,这种高压的心理负荷,再加上身体运动机会的减少,健康就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世界是、性问题,更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受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把大学体育活动和当代青年的体育价值观结合起来,让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精神上的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融为一体、培养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党中央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对现代大学体育提出的要求,也是21实际育人的需求。正如哈佛大学的丹尼尔2戈尔曼(Danilel.Goleman)博士指出的:“创造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情商……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情商”。情商是智商的媒体,也是人生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前,世界上一些名牌大学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EQ训练计划,如哈佛商学院的素质教育等。综合分析这些训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造就高情商的现代人。

现代大学生不仅把体育看成是强健身体的手段,而且他们更重视体育在健康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鉴于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体育要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运用集体活动的“亲和力”和“内聚力”促进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成果转化。

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它不仅小型多样、丰富多彩,而且在激烈的竞争或合作中,随着胜利或失败,学生们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不断转换……学校体育活动在满足了青年们生理西药的同时,同意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因为在同欢乐工叹息的体育活动中,彼此间情感上的融合、人际间亲密的交往,正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融相通的时候。而参与者要在强烈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刺激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之与集体的需要吻合。通过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为他们展示运动才华或组织能力提供机会和空间。

学校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有展示和证实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大家共同追求集体荣誉时,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这不就是极好的情商训练吗?

在青年们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是认识升华的信号,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中介。当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些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能为学生们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拓展着人际交往的空间。在大家共同为一个目的欢乐共叹息是,同伴们真挚地诸位、欢呼,关切地递上一杯水、一毛巾,彼此见诚挚地鼓励、安慰……,此时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的形成只需一个恰如其分地引导,无需说教,岂不事半功倍!而体育竞争更是体力的拼搏、智慧的较量,学生们要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和合作精神……种种支配人们行为的心理特征即“情绪管理”能力,会在运动实践的磨练中逐步形成,“社交经营”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大学体育工作正式凭借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的任务。总之,步入新世纪的学校体育,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在为每个个体健康和人类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学校体育是当代青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手段,它必将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高度统一的过程中,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健康

一、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将抗教育学专家鲍尔(Bauer.W.W)和霍尔(Hull.H.G)指出:“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e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就是健康的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对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指明了健康必须是:

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是生物概念,同时又是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新含义,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健康的十条标准

2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2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2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

2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2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2反映灵敏,眼睛明亮,眼尖不发炎。

2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2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2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行走轻松自如。

以上标准前四项是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后六项是生理要求。

根据以上定义,人的健康标准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层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完全健康的。

①身体健康。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机体完整或功能完善。同时,还要掌握常见健康障碍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并能采取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

②心理健康。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事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及时发现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其二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和禁区,对未来充满信心。

③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首先,适应是有限度的。刺激因素是客观存在,人们对其反映不一。人类的适应不仅是满足人的生物学需要,而且是在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从各种冒险活动中获得满足。如果只关心生命的需要与安全,就不可能有人去攀岩、蹦极了。但个体的田间不同,如果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太高,而不顾自身的生理条件,超过了适应的限度,就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适应不是被动的过程。在我们的、选择某种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就面临了许多刺激,同时也选择了适应的方法,因而,关键的问题是正确地做出选择。

总之,我们应认识到健康是可以维护的,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不能一味地抱怨外界环境环境因素,而不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能认为医学发展可以治疗疾病而放弃了自己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责任;更不能患了不治之症时自暴自弃。我们应树立起希望的风帆,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时刻关心爱护自己的健康,抵制各种不良诱惑,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刺激因素,在个人的潜力和能力的限度下,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这就是健康。

(二)什么是亚健康

现代医学将健康称作“第一状态”,疾病称作“第二状态,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底下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也称”亚健康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今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指肌体虽无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不振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不适应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某种不适等。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失眠、头晕、头痛、疲劳、慢性咽痛、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疼痛、反复感冒等一系列难以用某种疾病予以解释的症候群,而身体检查又无重大异常。

亚健康对人体危害极大,那么应怎样走出亚健康状态呢?

①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过度饮酒、高脂肪或过量饮食、缺少运动、睡眠不足、不吃早餐、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使身体由健康状态逐渐转变成亚健康状态,最后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②调整好个人心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心理失衡,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发挥出来,抵御疾病的能力也就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各种疾病。

③及时消除疲劳,努力提高身体素质。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当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会造成体力和脑力的疲劳状态。疲劳是人体一种生理性预警反映,长时间地超负荷工作就会产生疲劳积累,长期下去必会引起疾病。

④有针对性地选用保健食品。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关键在自己,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并能针对自己的亚健康状态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另外,有目的地服用一些适宜的保健食品,可以帮助消除亚健康状态。例如,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高血脂、平稳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处于疲

劳状态是,可服用洋参含片缓解疲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经常睡不好的人可服用松果体素片睡个好觉来消除疲劳,保持每天的好心情。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根据科学家的推算,人类寿命的极限应该在110岁左右。我国古代就有“尽享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说法。虽然人类今日的寿命较远古时代要长,而欲达到人类正常的百岁寿命,则是一个叫棘手的问题。在英年早逝者中,出去意外事故,更多的是死于平时不注意医疗保健而发生的心脑血管、癌症等疾病。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中尤为突出。

那么,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见公布的资料认为: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身状况,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对取决于人们自身的因素来说,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关键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即每日饮食是否适宜?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情绪是否良好与稳定?而体育锻炼就是其中最重要因素。

1.认知水平

“意识主导理念,理念主导行为”,有宏观与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正面而有意义的行为

2.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人,常得益于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节制饮酒;每天吃早餐;注意饮食营养;维持正常体重;保证高质量的睡眠;坚持中等负荷的体育锻炼。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了心脏病、癌症、中风、车祸及其他以外事件、流感、肺炎、糖尿病、肝病、自杀、他杀等10种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原因,发现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身体的需要,及时注意身体传递给自己的各种需要的信息,并对之作出反映,即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常识,做到定期体检,有病即使就医。

最后,还要保证有适量社交活动。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不单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3.遗传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带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胜利功能上的相似,是一切生物共

有的基本特征。有的草本植物只有一年的寿命,有的树木却可以存活几百年,说明生物的寿命岁物种不同有很大差异;对人类来说,遗传出了影响人的自然寿命,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体重、皮下脂肪、血压等多项形态、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家族性倾向,尤以身高最为明显;而遗传病是当前医学领域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4.环境

(1)自然环境: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风雨寒热、二十四气节都回影响人的健康。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方面,人类从环境中摄取空气,水,食物等生命必须物质,组成身体成分或产生能量;另一方面,肌体排泄的各种代谢废物,在环境中经过多次变化,再次形成营养物质。由此可见,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环境的构成及其状态的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人类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如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还适应环境中气象条件的变化。但环境异常超过了人体适应的范围时,人体就会发生某些病理性的变化。人体的疾病绝大部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环境致病因素中,环境污染又占很大比重。仅以人类肿瘤为例,有人提出,在人类癌瘤因素中,约有80%~90%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即环境致癌说。除癌症外,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引起的红眼病;印刷厂工人吸入铅尘或烟雾引起的铅中毒等。

(2)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教育等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都可能直接或见解地影响人的健康状况。美国弗莱齐饵(Frasier,S.D)曾报告,一些遭受虐待、歧视的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缓慢、身材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他们并无明显的家庭遗传倾向,可能是由于不良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长期的恶性刺激,导致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分泌缺乏而引起的。一旦改变他们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生长速度会大大加快,甚至最终可达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层面的,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生存的迫切任务。

(四)身体素质与健康

1.身体素质

(1)身体运动素质:通常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身体运动素质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平衡性、协调性。这些能力是有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水平、物质能量;储备及其代谢水平所决定。

(2)身体健康素质:相对与运动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更能代表人体的综合健康状况。它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身体机能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包括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耐力和身体的柔韧性。

2.身体运动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的区别与联系

20实际50—60年代,由于美国青年在最低层次的肌肉适应测验中的成绩比其他国家要低,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1956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组织了专门的委员会,探讨青年身体素质的问题。到了肯尼迪总统时代,不仅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而且委员会提升为总统会议,成员由专业体育教师、医师和健康民众共同组成。发展至尽,有关身体健康素质的研究已爱国际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大多数研究,体能就是人的心脏、血管、肝腑几肌肉组织等都能发挥相当有效作用时机体所表现出的能力。其中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身体成分与健康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应归类与身体健康素质;而速度、力量等素质则主要决定运动能力,因此应对于身体素质。

有关体能、身体健康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目前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Greenberg和Pargman认为,体能是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及有余力从事休闲活动;同时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应包含部分,即社会,心智,情绪,精神和身体。当上述五中健康要素处于平衡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状况良好;而健康体能计划,应该以获得均衡发展为目的而制定。

Jensen和Hirst认为,个体的体能是指外在与内在活动的能力(运动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包括个人的特性及运动能力表现出的特征,如肌力、耐力、柔韧性、敏捷及速度等。若专指运动素质来说,所强调的是肌里力、耐力、柔韧三项。而身体健康素质是指身体各生理系统的状况,表现在能有效率地承担身体工作任务的能力,绝不是包括所有的要素。

Fox(1984)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健康体能应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代谢能力——作业是能量的产生;②肌肉系统效率——机械作业的能力表现;

③循环与呼吸系统效率——氧气传输效率;④营养、运动及体重控制。而且认为

要促进健康体能,需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制定系统的运动训练计划。

综合上述各专家学者的论点得知,体能是衡量人体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指人体各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体能的目的,一是促进个人身体健康;二是有效提高人体对活动的适应能力。内容方面,则因个体需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是与健康有关的素质还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素质,彼此间均有交融,很难截然划分,而且都要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才能改善。

要发展身体健康素质应坚持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锻炼效果表现在肌力与耐力的增强、柔韧性的改善、去脂体重的增加与心肺功能效率的提高。这些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方法可循,而训练方法应视个人素质水平的不同决定取舍,最重要的原则是规律运动习惯的养成和动态生活模式的建立。

3.身体健康素质要素

(1)身体成分:人体有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内脏器官组成,人体的体重也是这些组织和器官重量的总和。可通过测量去脂体重来测定人体体脂含量。身体成分通常以体脂百分数来表示。

研究身体成分是为了了解人体的体质、将抗及衰老的状况,有利于人们将体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体脂含量适宜。若人体体脂比重过大,机体做功能力相对就小,会影响机体内某些物质的代谢;脂肪过多,体重过大不仅会影响人体健美,而且还会给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大量的流行病调查显示;肥胖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肥胖还会显著缩短寿命,增加新陈代谢和心脏的负担。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脂含量,对于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2)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各种血管及其中的血液构成,其功能是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到肺、肾或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如此重要,保障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就成为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其中,首先应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不

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对心血管的发病有累加效应。这些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饮食摄取两过多、情绪紧张等。坚持锻炼身体,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是远离心血管疾病的良方。

(3)肌肉力量与耐力:肌肉力量就是肌纤维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它是力量性活动的基础。研究证明,肌肉力量的大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大小密切相关,和性别、年龄没直接关系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是因为女性的肌肉不如男性粗大,肌肉大是由肌纤维的粗心决定,人的肌县委蛋白含量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加。因此,经常进行训练的运动员会拥有发达的肌肉,而普通人则很单薄。

有的人并不经常锻炼,但是跑得很快;有的人再怎么锻炼也跑不快。这种差异是因肌县委的类型不同而造成的。研究表明,肌肉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快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型纤维。他们在初细、收缩速度、耐疲劳程度和能量供应效率上都有区别。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爆发力强,但容易疲劳,短派、跳远、投掷、足球等项目的运动员肌纤维属于此类型;慢肌县委收缩速度慢、耐力还,马拉松、长跑等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属此类型;中间型肌纤维具备快慢两种肌纤维的特点,收缩速度快、耐力好,全能运动、400~1500m跑的运动远迹纤维属此类型。因此,可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肌纤维类型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但广大青少年进行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体质,所以不必过过地介意自己的肌纤维类型,应注意全面发展,塑造健美体形,进而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它是从事耐力性活动的基础。肌肉耐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和肌肉血流量的多少。反复进行活动,能激活那些没有进入工作状态的毛细血管活力。因此进入肌肉的血流量增多,肌肉中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从而能更好地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时排出运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乳酸等代谢废物,保证肌肉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的乃里逐步得到增强。

(4)身体柔韧性:柔韧素质是指跨过过节肌肉、肌腱、韧带的伸展能力,即指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弹性好,关节韧带的伸展程度大,所以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女孩比男孩柔韧性好。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保持和提高成年人关节、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人的灵活性得到增强,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身体扭伤、拉伤和摔伤,还可预防腰背疼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和各类人群参与,使人人拥有维护健康的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降低人群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1.健康教育的目的

(1)了解健康新概念,树立健康意识:在我国,大多数人还未接受健康新概念的教育。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甚至有些人认为头痛发热无关紧要,没有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的习惯和要求。学生时代正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一般人的眼中,他们是最健康的群体,而他们也以年轻为资本,忽略自身的保健,从而埋下了疾病的隐患,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健康新概念,帮助人们树立强烈的现代健康意识,使他们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健康需求。

(2)吸取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了解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是促进行为改变的基本条件,因而,加强对学生的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是健康教育的又一要求。

(3)改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虽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又是可由个人选择及控制的。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人类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在这其中起者巨大的作用。

(4)重视环境因素,增强维护健康的责任感: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改善健康必须改善环境,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进行环境教育,阐明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把有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作用过程与规律等正确地传授给人们,使每个人熟知在环境保护中应尽的义务。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增加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环境行为,人人都积极参加保护环境,促进健康的行动。

2.健康教育的要求

(1)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创造健康的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

的帮助,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教育不仅着眼于生物体的人,更重要的是看到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的一面。即教育对象是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受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的、与社会不可分割的人。健康教育的任务是要使人类达到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3)健康教育还要促进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形成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转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健康教育发展很快,总结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健康教育专业的确认。

20世纪80年代以前,健康教育长期处于卫生宣传阶段,工作模式是宣传、传播。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正式提出“健康教育”的概念,但由于当时很少有人进行健康教育学术研究,以至于“卫生宣传”作为习惯模式、经验模式,或称感性模式,一直被沿袭三十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特别是健康教育实践的发展,促使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创办了《卫生宣传》和《卫生宣教研究》两份学术杂志,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得以发展。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逐步从名称、定义到理论模式等各方面以“健康教育”取代了“卫生宣教”、“卫生宣传”,这是我国健康教育史上一个重大飞跃。在这一时期,我国健康教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版了《健康教育学》,开设了健康教育专业,建立了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了健康教育协会及其专业学术委员会,省、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工作的开展也都有明显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健康教育实践的需要,健康教育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健康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步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一些国外学者关于健康教育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如格林模式、苏塔哈加模式等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国内的一些研究,如福建大湖乡健康教育研究、天津慢性病控制健康教育研究等纷纷登上国际讲坛,介绍到国外。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从实际出发,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不断深入发展,逐步成为这一时期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在这一基础上,社会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重视、加强健康教育的观念逐步形成。健康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形式。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及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西华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我院师资、场馆、地域、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使每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既能锻炼身体,保持较好身体素质,又能愉悦身心、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掌握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目标 1、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了解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关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具备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二、体育课类型 大学第一学期为身体素质提高期,第二、第三、第四学期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每一学期1个学分;三、四年级为体育选修课,修完一学期获得1个选修学分。 三、体育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分班原则 1 根据进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体育保健班和体育班;对于身体有残疾及有心脏病、哮喘或动过大型手术等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将之统一编入体育保健班学习和锻炼,并采取与体育班不同的考试办法进行考核。身体健康的学生则统一进行体育班。 2 对体育班学生根据其运动素质情况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锻炼和考核,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训练和考核。 (二)课程设置及结构 1、体育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79学时(含8课时体质测试)的体育课程。第一学期为13周,每周2学时,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6d10923066.html,、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11体育课教学改革方案(最新整理)

体育课教学课程改革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这一重要阶段,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发挥强身健体、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质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锻炼的习惯和理念,结合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制定本改革方案。 一、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重视传授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和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品质出发,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和未来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作为我院体育课 改革的目的。即通过改革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注重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 采取合理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平等、自由的运动环境中身 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进而通过体育教学使之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熟 练掌握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学生 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1.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激 励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之中。 2. 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之熟练掌握1--2个运动项目技术技能,促进其健康成长,提高其身体素质,并为大学后继续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奠定基础。 3.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将相关理论知识渗透到运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培养学生勇敢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精神;树立学生公正、忠实、自由、合作的社会品质和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法律意识。 5.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形成具有一定专业运动水平、各具特色的运动团队。 四、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发表时间:2018-07-23T18:07:47.9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作者:申建芳 [导读] 就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状况看,要想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其所需要注重融入的内容,充分发挥人性化理念内涵,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体育教育理念,树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郑州 451150) 摘要:就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状况看,要想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其所需要注重融入的内容,充分发挥人性化理念内涵,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体育教育理念,树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教育 前言: 青少年是各项身体机能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代高校环境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清晰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大多数高校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也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运动技能考核上,追求运动技能考核的通过率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过于片面、狭窄,与大学生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要求相脱离,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目标不清晰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 1.2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不与时俱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产生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失去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和双方失去了双边互动性,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另外,体育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要,没有将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设备运用起来,久而久之,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示范法和讲授法等原地,这就使体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无法跟得上新时代的脚步。 1.3体育管理中存在体系不完善 体育课程规划和设置是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综合考量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当下的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管理时,只强调了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及院校利益的重视,而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的关注较小,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规划安排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当下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对课外体育活动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未意识到健康体育运动对学生和高校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时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效果较差。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较之之前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强调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进行充分的认知和尊重,保持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观性与灵活性。当下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简单地利用的规定、考试等较为陈旧的方式,在学生考核体系的建立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另外,考核完成后不能够利用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学生参加考核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学分。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体育课程建设的成与败。因此,要从多方面不断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强化和培养教师业务能力。首先,根据学校的需要,要配置定额数量的体育教师,满足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开展;其次,学校应定期的开展体育教师培养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体育知识,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师团体水平。另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活动相关设施、体育课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体育课程教材等方面。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学校体育活动相关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体育课程的相关各项管理制度,以保障体育课程教学能够健康的高效的运行。在选用体育课程教材时,杜绝低劣的体育教材,选用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教材,保障体育教材质量。 2.2教学方式分层协同 以生为本,将不同健康群体的学生区别对待,科学地采用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满足每位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根据不同的健康群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把握各方面的健康教育。若学生的心理较为急躁,教师会组织他们进行桥牌、围棋、太极拳等锻炼,提升他们的耐心及自控力;若学生内心较为脆弱、踌躇不前,教师会暗中对他们进行鼓励式教育,让他们参与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灵活性比较高、需要合作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与社交能力;若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可以安排养生保健等课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健康素质。 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持续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从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造为适应不同健康群体的培养计划,让每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提升自我,让他们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改变,改善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2.3创新体育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也要以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一方面,高校要转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把体育课程当作大学生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

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项目:排球

1、动作的讲解要遵从从下至上的原则,脚→膝→身体重心→上体→手臂 2→头。、半蹲:用于接发球、传球、、组织练习的顺序2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作要领。重点讲解手型,垫击部位, 击球点,手臂角度及身体上下肢的协基调用力动作。1、准备姿势:面对来球,成 (2 )示范:教师先做垫球的完整动半蹲或稍蹲姿势站立。 作示范,让学生建立垫球技术的完整两手掌根相靠,两本、2手型:动作概念。然后再进行分解示范,也手指重叠,手掌互握,两拇 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加深印指平行向前,手腕下压,两 象。做侧面示范时,要让学生看清两部前臂外翻成一个平面。臂向前插臂。蹬地、提肩、顶肘、压、垫球动作:当球飞到腹前3腕的身体协调动作;做正面示范时,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要让学生看清手型,垫击部位平面,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分 两手夹臂的动作。正面与侧面示范要地、跟腰、提肩、顶肘、压结合运用。如图所示。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 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 动作向前上方移动。 ˊ保持在腹40、4击球点与部位:前高度,击球后下部 2、球触手臂部位:腕上510、垫球技术的练习方法 1)公分处,桡骨内侧平面、徒手模仿练习 (1 )两手叠掌或抱拳互握的垫球手型练习:要求前臂夹紧并伸直,形成 垫击平面,教师及时检查。(2)结合半蹲准备姿势的原地集体 徒手模仿垫球练习:要求先慢后快,击球后动作:重心向抬臂、6重心低,动作协调,教师及时检查与方面伴送,松开双臂 纠正错误动作。两臂夹紧插球、7技术要领:(3下,提高送臂腕下压;蹬地)原地与移动的徒手垫球动作练 习:听教师口令做原地垫球徒手动跟腰前臂垫,轻球重球有变 作;看教师手势做前、后、左、右的化;撤臂缓冲垫重球,轻球 并步、交叉步、跨步的移动垫球动作主动抬臂击。练习。要求动作正确、协调。连贯。2)、结合球的练习 (1)击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双手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击动 作。重点体会正确的击球点、手型及 手臂用力时的肌肉感觉。 (2)垫抛球练习:两人或三人一组, 相距4m ,一抛一垫或一抛二垫。要求先教会学生用双手下手抛球,抛出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新明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1期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需要的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体制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74-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授课模式的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大学生在心理个性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有的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体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个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传统体育教学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以“重竞技、轻健身”为特征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如今在高校已没有“市场”。传统高校体育目的在于培养“运动员”,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材结构以技术传授为主,不注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机械模仿、被动重复,严重损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此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效能,致使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致使一些学生怕上体育课,结果既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又不能增强学生体质。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学校体育应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特征逐渐成熟的特殊阶段,具有思想独立,自尊心强,且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特点,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便显得十分必要。

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探索

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探索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回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和提高,而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进行改革。 标签: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 一、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思考 (一)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 首先,大学体育属于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但在体育教学理论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学校体育理论是以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而大学体育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以说如今的学校体育教学理论并不十分适合大学体育。虽然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理论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及指导。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未改观。 其次,对于体育教学理论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执行能力,基层体育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比较缺乏的,致使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缺乏变革。如今在高校所谓的“体育教学改革”仅局限于管理方法、形式层面。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体育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比较注重,使学生仅仅学会了体育技能,而忽视了通过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但在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阳光体育的背景下,需要对大学体育系统理论的建构和体育教学实践环节的变革,以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与效果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被教师理解与执行,也只能流于形式。而如今高校十分注重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考核,却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导致如今高校师资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了,而作为高校体育核心的课堂教学却毫无起色和提高,更谈不上变革。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优秀的科研能力,还应不断更新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尝试运用到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教体育教学理论,以求改变多年不变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三)高校对于体育教材的选择面窄,教材内容脱离体育教学 近年来关于体育类教材检索显示,偏重研究性的文献较少,而且多数教材内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试讲教案(排球)

体育(公共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排球) 教学内容:排球基本技术(发球) 教案类型:自主制作 姓名:赵宗俊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6 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正面上手发球 (1)准备姿势:面对球网站立,两脚自然开立,左脚在前,左手持球于体前。 (2)抛球与引臂:左手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的前上方,距离身体前30厘米,高度约1米左右,上体稍向右侧转动,右臂抬起,屈肘后引与肩平,抬头、挺胸、展腹、手掌自然张开。 (3)挥臂击球:利用蹬地,使上体向左转,同时收腹,带动手臂向前上方快速挥动。 (4)击球点:在右肩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用全掌击球的后中下部。 (5)击球动作:手指和手掌要张开与球吻合,手腕要迅速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上旋。 (6)结束动作:随着重心前移,迅速进入场地。 (7) 技术要领:手托球向上抛高一米,同时抬臂右旋体;转体收腹带挥臂,弧形鞭打用加力;全掌击球中下部,手腕推压要积极。 2、侧面下手发球 左肩对网,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左手持球于腹前。(脚→膝→上体→手→肩)左手将球抛于胸前,距身体一臂远,一个半球高,同时右臂摆至右侧后下方,利用右臂蹬地向左转体,带动右臂向前上方摆动,在腹前用虎口、全掌或掌根击球后下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大一学生是形成人生观,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处于从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转变。开始掌握了辨证思维,情感也更加具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但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心理的闭锁性和渴望交往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能力不够的矛盾,他们在认知方面很容

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改革应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健身;体育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认识,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下去。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体育理论内容为:体育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的休闲娱乐以及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体育课程设置老一套,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于严谨,教学内容陈旧,课的结构过于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结构没有质的变化。 (二)体育工作在一些高校中仍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对体育工作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优秀人才匮乏和人员过剩的问题,一方面急需的人才难以引进,原有的人才不断的流失,造成骨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人员过剩富余人员难以流动;竞争激励机制滞后。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实践课课时占较大的比例,而理论课的课时相对比较少,甚至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体育教学只强调提高学生的体质,而忽略素质教育,脱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没有自我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观念滞后。 二、提高认识,才能加大改革力度 《体育大词典》将体育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体育动作)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供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按其主要任务和形式、方法的特点,可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群众)体育等”。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因此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生物结构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是主要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体质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措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措施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高校中的体育教学需要进行一系 列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体育课堂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措施 一、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生具有一个强壮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 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存在各种 各样的问题。当前,在国家十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应当抓住 机遇,对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的体育教学系统,努力提 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体能素质[1-3]。所以,目前进行高校体育改革具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1.创新并改革教学手段 当前,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过于传统的问题,亟需得到改进与完善,进一步的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目标,更为关键点的是高 校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 主要是填鸭式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改革后的体育教学主要是需要教师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探索新的知识。另外,高中体育教师还 需要引入和借鉴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内容及观念,大胆的创新一些教 学手段[4-6]。笔者认为,创新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体育教学的目标明确;2)创新教学方法。让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加满足 现代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 2.改革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是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上的,这样的教学评 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大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的态度以及自身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 一些奖励与表扬。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的,它的作 用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体育知识,同时还能够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给大学生进 行全方位的评价,当前很多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实际上未能复合高校的教学要求 以及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同时评价形式相对单一,广大的高校需要积极的抓紧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隐形和显性的教学模式相融合,眼前和长远 的教学模式并重发展,进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制度,不断的推进高校体育 教学的发展和改革,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7]。 3.努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水平 广大的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的对象,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爱好,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水平十分的关键,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 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开发体育课程的能力、训练能 力以及教学能力。同时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抛弃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自 身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水平及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 的理解体育的真正意义所在[8-9]。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来讲,高校体育教 师还应当具有以下的一些基本素养:专业及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良好的教师行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学校体育学2012年(第2卷)第2期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① 何润侨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及发展,课程建设还是以教育与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体育谋的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更 具有鲜明特色,那么,怎样恰当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技术,方法及手段使学生能够对篮球运动技术学以致用.针对重球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 关键词:篮球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O95—2813(2012)01(b)一0031一O2 篮球课是各高校主要开设的课程之一,主要因为篮球的普 及性和其竞技性,娱乐性等受高校学生的热爱和推崇,再者,因 为篮球场地还是各高校占地面积较大的场馆之一,这样,也有利 于日常教学和课后学生的再进行运动和锻炼.那么,怎样进行普 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课堂中采取何种方式或者传授篮球运动的 哪些技能,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应怎样,这都是高校教师都必须面 对的一个课题.本文就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观点和不足谈一些 看法,以求和广大师生共同分享和改进. 1篮球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其本质特征,在任何环境我们都不能违 背其具有的本质特性,篮球运动当然也不可置否.那么我们首 先就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原则. 1.1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进行能力培养 篮球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三种主要形 态,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统一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掌握技术和战

术的依据,技术是战术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战术的同 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篮球课程的重要任务. 能力培养包括身体素质,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 是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篮球运动本身需要运动者具备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技能,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可以活 跃学生身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技能素质,增强体质. 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指学生在接受了篮球运动教育之后所能进行的技术,技能运用能力,这其中包括比赛,组织,分析, 介绍等相关的篮球知识的纵横延伸. 12篮球课的教学原则 把篮球技术列为重要内容是无庸质疑的.篮球基本技术是 基础的观点为大家所公认的,对技术的掌握决定了篮球技能发展的潜力,结合以后的终身锻炼,好的篮球技术大大提高了人 们对该项运动的信心和热心,很多跟踪调查显示:大学期间具 备有较强篮球技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有90%多一直热衷于篮球运动,可见,技术的培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 我们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那么,我们全身心投 入到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的教学中去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有目共睹,一个工厂,一个社区,直 至贫穷的山区,都或多或少的有篮球场地,都可以进行着篮球 运动,可见,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理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在走出校门走向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时,他们都可以组 织,裁判一次篮球赛事.那么,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时,组 织裁判教学也是必学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 育才和育德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不能舍德求才,一个有 能力而没有思想道德的才子是社会不容纳的,是被人们所否认的,甚至是唾弃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体育道德的教 育,这样,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2篮球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健身体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 学模式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自2001 年7 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课标》以来,7 年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所以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对《课标》进行修改。《课标》是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参照的标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标》的指引下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改革,与过去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具有历史性突破,尤其是体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决定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以此为起点探讨如何理解新课标理念、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观念下如何开展体育教学以及纠正课程改革与教学偏差的措施 一、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中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含义。关于健康一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自信心,培养抗挫折能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在体育课上投入地去学、去练,在课外更不会去练。因为体育课既不会对学生的高考升学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1.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在自主的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课的任务 公布本学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学习重点、课堂组织纪律要求等。通过学习 排球的准备姿势与移动的练习,以及原地正面双手的垫球等技术,达到使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并激发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其他项技术打下良 好的教学基础。 部分 教 学 内 容 时间 组、次数 组织教法与要求 准 备 部 分 1、整队集合、师生问好。 2、点名、安排见习生。 3、宣布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以及组织要求。 准备活动: 1、围绕场地慢跑 (1)扩胸运动 (2)展臂运动 (3)腹背运动 (4)肩部运动 (5)腰部运动 (6)膝盖运动 (7)压腿运动 (8)手腕脚腕运动 20ˊ 4 × 8 拍 基 本 部 分 1、学习准备姿势与移动: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的目的与作用:为了迅速起动和快速移动,为了及时助跑、起跳、倒地等完成各种击球动作。(二)准备姿势与移动的种类: 1、准备姿势的种类:稍蹲、半蹲、低蹲。 2、移动的种类:并步、滑步、交叉步、跨步、跑步、综合步。 (一)准备姿势: 1、稍蹲:主要用于二传、扣球、接高发球、处理球 2、半蹲:用于接发球、传球、 10ˊ 每 人 5~10次 每 人 5~10 次 准备姿势 教学方法、组织及要点: 1、动作的讲解要遵从从下至上的原则,脚→膝→身体重心→上体→手臂→头。 2、半蹲准备姿势,脚的站位比肩宽,膝部的投影在脚尖前。 3、低蹲准备姿势,肩部的投影超过膝关节。 4、讲解→示范→练习→纠正→示范→练习。 移动 1、动作的讲解要遵从从下至上的原则,脚→膝→身体重心→上体→手臂→头。 2、组织练习的顺序

基本部分他部位垫球等;按用途分为 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 接传垫球。 (四)技术动作方法: 1、准备姿势:面对来球,成 半蹲或稍蹲姿势站立。 2、手型:两手掌根相靠,两 手指重叠,手掌互握,两拇 指平行向前,手腕下压,两 前臂外翻成一个平面。 3、垫球动作:当球飞到腹前 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 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 地、跟腰、提肩、顶肘、压 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 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 动作向前上方移动。 4、击球点与部位:保持在腹 前高度,击球后下部 5、球触手臂部位:腕上10 公分处,桡骨内侧平面 6、击球后动作:重心向抬臂 方面伴送,松开双臂 7、技术要领:两臂夹紧插球 下,提高送臂腕下压;蹬地 跟腰前臂垫,轻球重球有变 化;撤臂缓冲垫重球,轻球 主动抬臂击。 40ˊ 后在规定区域内将球停住。 垫球技术的教学 1、讲解与示范 (1)讲解:教师首先讲解垫球技术 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技术特点和动 作要领。重点讲解手型,垫击部位, 击球点,手臂角度及身体上下肢的协 调用力动作。 (2)示范:教师先做垫球的完整动 作示范,让学生建立垫球技术的完整 动作概念。然后再进行分解示范,也 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加深印 象。做侧面示范时,要让学生看清两 臂向前插臂。蹬地、提肩、顶肘、压 腕的身体协调动作;做正面示范时, 要让学生看清手型,垫击部位平面, 两手夹臂的动作。正面与侧面示范要 结合运用。如图所示。 2、垫球技术的练习方法 1)、徒手模仿练习 (1)两手叠掌或抱拳互握的垫球手 型练习:要求前臂夹紧并伸直,形成 垫击平面,教师及时检查。 (2)结合半蹲准备姿势的原地集体 徒手模仿垫球练习:要求先慢后快, 重心低,动作协调,教师及时检查与 纠正错误动作。 (3)原地与移动的徒手垫球动作练 习:听教师口令做原地垫球徒手动 作;看教师手势做前、后、左、右的 并步、交叉步、跨步的移动垫球动作 练习。要求动作正确、协调。连贯。 2)、结合球的练习 (1)击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 人双手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击动 作。重点体会正确的击球点、手型及 手臂用力时的肌肉感觉。 (2)垫抛球练习:两人或三人一组, 相距4m,一抛一垫或一抛二垫。要 求先教会学生用双手下手抛球,抛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