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後,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後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後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後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後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後,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口厌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後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

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口厌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後分裂为东西两

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後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後,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後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後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後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後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後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後,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後,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汉代的新疆各民族

2009年07月07日16:07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汉代的新疆各民族

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 (音:肉支rou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原游牧于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史籍称其为“允戎”,因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战国时期,塞人主要活动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伊犁河流域、帕米尔地区。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在伊犁尼勒克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说明塞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发掘的塞人的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期,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到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塞人南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扣押在月氏。月氏还攻击过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逐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后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月氏人再迁至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大夏的土地,才安定下来。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约在秦末汉初,乌孙受月氏人的攻击,其王难兜靡被杀,部众逃往匈奴。当时,乌孙王难兜靡之子尚在襁褓中,也被匈奴单于所收养。乌孙王子长大后,率所属部众为匈奴守边。公元前 161年,他在匈奴的支持下,率乌孙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结果,月氏溃败,被迫南迁,乌孙遂占有伊犁河流域。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传说中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后来羌族的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人了华夏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今甘肃、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迁徙。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不断向西发展,迫使一部分羌族部落由河湟一带经阿尔金山口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

羌族人在新疆的活动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学术界都认为,正是由于羌族人曾在新疆活动过,才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考古工作者在沙雅县还发现了“汉归义羌长印”,说明直至汉代,羌族人仍是新疆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重要的古老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胜于秦末汉初。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匈奴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骆驼、驴等。

公元前209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射杀其父,自立为单于。从此,单于的世袭制度便在匈奴社会中确立下来。

冒顿单于(音:末独蝉于)继位后,逐渐强盛,曾战败过汉高祖刘邦。汉朝采用“和亲”方式与匈奴修好。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套,被汉朝击败。右贤王逃出长城,随即被冒顿单于派往西域征伐月氏。月氏被迫西迁,经过焉耆以西的开都河谷,逃到伊犁河流域,击败了塞人,在那一带建立了政权。塞人大部分向西南帕米尔高原及厨宾 (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厨:音计ji)迁徙,在ji宾建立了新的政权,一部分仍留居伊犁。匈奴击败月氏后,分兵征服了龟兹、鄯善、车师、疏勒、于阗等三十六国。冒顿单于将乌孙王昆莫西迁到新疆东部天山以北的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周围,乌孙原来游牧之地分封给了浑邪王、休屠王。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前元六年),冒顿致书汉朝,称已消灭了月氏,西域各地如楼兰、乌孙、呼揭等已经归属匈奴。汉文帝回信,指责匈奴违背和约,破坏了兄弟之情。匈奴征服西域后,将其置于右贤王属地,后来又派遣日逐王统辖西域。日逐王设立“僮仆都尉”,驻守焉耆、危须、尉犁等地。从“僮仆都尉”一词看,匈奴实际上将西域各族人民均视为自己的奴隶。西域各地人民不但要向匈奴缴纳繁重的赋税,而且还要承担匈奴使者的费用。另外,匈奴单于也强迫西域各地的统治者将其子女送往匈奴充当人质。有时也采用“和亲”方式,将公主或亲族的女子嫁给一些国王为妻,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乌孙、车师、鄯善、焉耆等地的统治者娶过匈奴公主。

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管理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众归属汉朝。于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都护,设立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位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地区),辖西域诸国。自此,新疆就正式列入了汉朝的版图,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匈奴势力在西域仍有一定影响。西汉末东汉初,匈奴一度卷土重来。直至公元l世纪末2世纪初,北匈奴西迁欧洲,南匈奴内迁,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匈奴西迁以后,一些归附匈奴的属部独立了,一些不愿意西迁的匈奴人自成一体,另立名称,后来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匈奴化部落。

汉代,新疆的汉人主要是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普通百姓及部分刑徒、家属等。他们肩负着管理和稳定新疆的重任,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域都护府等军政机关以及地方各部门任职。

自公元前101年起,汉朝就在轮台、尉犁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所以,各屯田点就成了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汉朝统一西域后,东西交通畅通,加之汉朝中央政府对戍边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新疆的汉人日益增多。至汉代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格局。

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等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有八万人,少者仅一二千人,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因三十六国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他们的大概分布是:塔里木盆地南缘有楼兰(后改为鄯善)、且末、精绝、风弥、于阗、莎车、皮山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疏勒、姑墨、乌垒、龟兹(音:秋词qiuci)、焉耆、尉犁以及车师等。此外,在天山北麓还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帕米尔高原北部则有休循、捐毒等;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麓还有若羌、西夜、子合等。以民族分类,这些国家应该分别是由塞人、羌人或月氏人建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民族变迁

2009年07月07日16:12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民族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西域的古代民族除了原住民族外,还出现了鲜卑、柔然、高车、峻哒 (音:厌搭yanda)、悦般、吐谷浑(谷,音:玉yu)等。

东汉末年,西域诸国更相攻灭,不断兼并,出现了几大地方政权并立的局面。大体情况是:若羌、且末、小宛、精绝等地并属于鄯善;戎卢、风弥、渠勒、皮山等地并属于于阗;尉犁、危须、山国并属于焉耆;姑墨、温宿、尉头、乌垒并属于龟兹;桢中、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蒲犁、亿若、榆令、捐毒、琴、休循并属于疏勒。吐鲁番为车师前部;东部天山以北的东且弥、西且弥、卑陆、蒲类、乌贪等地并属于车师后部。焉耆以西至伊犁河源为悦般。伊犁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西部为乌孙;阿尔泰山西南部及蒲类海周围为鲜卑右部。

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公元223年,曹魏在高昌壁(位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重新设戊己校尉,在鄯善海头(位于今罗布泊西北)设西域长史,开展屯田,使中西道路畅通,西域各地使者和大批商人到中原进贡和贸易。许多中亚粟特商人在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建立了许多类似村落的据点,从而使西域的人种和民族构成产生了变化。从公元3—5世纪活跃在鄯善的古代民族成分的构成,可以看到塔里木盆地西域古代民族成分的缩影。当时,鄯善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

晋朝时,鄯善已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晋朝在海头设置西域长史府,在鄯善的尼壤城 (位于今和田尼雅故城)设置都尉府和司禾府,册封鄯善的统治者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王”。内地有不少农民迁居鄯善,与当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鄯善与晋朝往来密切,汉族将士、平民和商人留居者日益增多,境内通行汉文。其次,在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影响下,鄯善也存在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如官方通行(马+呙)卢文。从鄯善发现的木板画像、泥塑佛像、棉织物上的人像及(马+呙)卢文中的人名来看,鄯善有皮肤白晰、蓝眼高鼻的欧洲人,有黑发、黑须、高鼻的波斯人,有高鼻、深目、多须的粟特人,有脸如满月、皮肤略黑、身段丰满的北印度人。自然,占多数的仍旧是羌族,即脸形近似汉族的鄯善土著。

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等地的人种、民族的语言,虽然与鄯善略有差异,但是,它们的生产方式相同,都处于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阶段,而且由于长期的频繁交往,共同信仰佛教,连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是非常接近的。

鲜卑、柔然、峻哒、悦般、高车、吐谷浑等古代民族在西域的活动,为新疆古代民族增添了新成员。

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鲜卑拓跋部由辽西不断向西、向南迁徙,公元386年,拓跋圭创建北魏王朝。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占据河西,进取伊吾,西域各地纷纷归附北魏。公元445年以后,北魏击鄯善,破焉耆,先后设立了鄯善镇、焉耆镇。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在蒙古草原兴起了一个自称“柔然”的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像匈奴那样的强大的政权。

柔然是由东胡的后裔,主要由鲜卑和匈奴融合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社仑为鲜卑首领时,北征高车,并将其收为属部。迁龙庭(首都)至弱洛水(今蒙古高原色楞格河)边,称丘豆伐可汗。柔然强大时,东征朝鲜,西侵鲜卑右部,后又与北匈奴的余部悦般联合,多次西击乌孙,乌孙难以抵敌,退往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南。柔然继续西征疏勒、龟兹,大举进攻于阗。

峻哒原称滑(音:骨gu),有人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姑师、两汉时期的车师后部。鲜卑西侵时,从属鲜卑。柔然强盛时,被迫向西南迁徙。公元4—5世纪,峻哒进入中亚粟特人居住区,征服了粟特人。又进攻大月氏,占领贵霜王朝的中心区 (阿姆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因王族姓峻哒,因此,称其族其国为峻哒,也被西方人称为白匈奴。公元5世纪后期,峻哒东侵葱岭各地及疏勒、于阗、龟兹、焉耆,西侵波斯,在西域称强。悦般是没有西迁的北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时,一些老弱留居裕勒都斯草原,逐渐建立起悦般国。柔然强盛时,悦般与之结盟进攻乌孙,迫使乌孙迁往葱岭西南,悦般占据乌孙领地。后柔然与悦般互相征战,悦般又联合北魏进攻柔然。

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敕,音:赤chi)。据研究,高车、丁零、敕勒,以及先秦时期的狄历和后来的铁勒,都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的统称。公元4世纪,高车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高车由六大部落组成:狄氏.袁纥氏(纥,音:和 he)、斛律氏(斛,音:胡hu)、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柔然强盛时高车成为柔然属部,不但向柔然缴纳贡赋,而且还要参与柔然发动的掠夺性战争。公元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高车兵进攻北魏,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劝阻,豆仑不听,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阿伏至罗称“侯罗訇勒”,意为大王。后南征焉耆、鄯善、龟兹、于阗,与峻哒发生激烈冲突。后双方以龟兹为界,龟兹东北归高车,西南依附峻哒。公元490年,阿伏至罗遣使北魏,向北魏陈述了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高车国在西域存在了50余年,于公元541年终为柔然所灭。高车副伏罗部西迁,并在西域建立政权,作为历史上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较早地进入新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而载人史册。

吐谷浑,源于鲜卑。吐谷浑原为人名,姓慕容氏。公元4世纪初,从辽东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甘肃临夏西北,不久又向南、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今甘南、四川西北部和青海等地的氐、羌等民族。到吐谷浑的孙子叶延为首领时,建立政权。鼎盛时,势力扩张至今四川西部和新疆东部。公元445年,吐谷浑内乱,首领慕利延被北魏打败西逃,经过鄯善、且末,进攻于阗,直至厨宾。后慕利延回青海。鄯善和且末成为吐谷浑的领地,大批吐谷浑人迁居罗布泊周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有的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的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在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高昌壁也发展成为西域的大城市,其周围地区还建立了许多汉族聚居的卫星城镇。公元327年,前凉王张骏取消了戊己校尉建制,设立高昌郡,下设田地县(即柳中城)、横截县、高宁县(均在今鄯善县境)。县以下为乡、里。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乡有啬夫。前凉政权在高昌地区设立郡、县、乡三级政府,第一次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公元460年,柔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公元 491年,高车又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不久,张孟明被高昌人杀死,马儒被立为王。马儒投北魏,要求居民迁入内地。高昌人又杀马儒,拥立嘹嘉(嘹,音:区qu)为王,才把局势稳定下来。嘹氏政权共传9代,保持140年的统治,故史称“高昌嘹氏王国”。高昌嘹氏王国是汉人在新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公兀5~6世纪,西域古代各民族相互角逐,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公元435年,柔然击败高车。鄯善原来臣属北魏,后来转归柔然。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鄯善又归附北魏,北魏设鄯善镇,驻兵戍守。公元450年,车师、焉耆归附北魏。北魏设焉耆镇。北凉进攻车师前部,车师先受北凉统治,后归高昌堕乒王国。公元470年,柔然大举进攻西域,北魏在西域的设置均被柔然废止。北魏与吐谷浑联合,吐谷浑人迁居鄯善(今新疆罗布泊周围)。鄯善人一部分迁居青海,一部分”经焉耆迁居高昌(撩氏王国的东部,他们将地名也带到这里,这就是今日的鄯善为何在吐鲁番盆地东部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迁居伊吾(今哈密市)以西,建城称大罗布城,汉人译成“职纳城”。

这一时期,西域各种势力急剧变化。先是北魏联络高车、悦般,对付吐谷浑、柔然和哒。后来峻哒与高车友好,和柔然通婚,向北魏朝贡,与吐谷浑和睦相处。北魏与柔然争夺西域。公元6世纪,柔然对高车屡战屡败,北魏在西域占据上风,北魏已成为西域的主宰。

汉朝时,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以东各地人种和语言近似于汉人,大宛以西则为深目、高鼻、多须的胡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以高昌为界,以西各地居民多为深目、高鼻、多须的胡人,以东则为汉人、羌人、鲜卑人和吐谷浑人。有些粟特人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一些地区的统治者。例如介于鄯善与于阗之间的白题,国王姓支,是粟特九姓的月氏人;末国的国王姓安,也是粟特九姓的安国人;周古柯(即莎车)的统治者也是粟特人的相貌。

由于各种势力复杂多变,促使天山以北和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各民族大融合。匈奴、鲜卑、高车、哒等各民族主要成分基本融合于铁勒之中。这种历史的演变为以后突厥汗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代新疆地区民族

2009年07月07日16:43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隋唐时期

中国历史年代:

隋(581—618)

唐(618—907)

前突厥(552——657)

东突厥(公元583—630)

西突厥(公元583—657)

后突厥(公元682—745)

回鹘(745—840)

黠嘎斯(840---920)

葛逻禄(840—1211)

西域大国历史年代:

白衣大食(倭马亚朝661—750)

黑衣大食(阿拔斯朝750—1055为塞尔柱突厥帝国夺权取代)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705—715),874年统治在中亚解体。

塔黑尔(820—872)

喀喇汗(843—1212)

萨曼王朝(874—999)

中亚地区:

公元6世纪中期,在厌哒逐渐衰弱的同时,突厥在中国西北部崛起,552年灭柔然,557年灭厌哒,中亚领土被西突厥和波斯瓜分,双方以阿姆河为界。

西突厥在与波期争夺丝路的战争中,夺取了分给波斯的厌哒国西部领土,巴克特利亚归于突厥帝国,突厥的兴起及其活动引起欧亚草原的民族迁移。564年前后,一部分人柔然人西迁到欧洲俄罗斯南部,与东罗马帝国结盟,击溃了东哥特人,占据匈牙利,成为东欧强国。

隋朝建立初期,突厥分裂,隋唐王朝先后统一西域,中亚粟特诸国和吐火罗主动降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以阿姆河为界统有中亚。随着大食的扩张征服,大批阿拉伯人迁来中亚。

公元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前期,既是阿拉伯统治走向解体的时期,也是唐朝中衰没落的时期。自751年怛逻斯战役唐军大败后不久,755年又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为了平乱,将驻扎在安西等地的军队调往内地,同时也征调了回鹘兵、拔汗那兵,以及中亚各地柘羯军和阿拉伯兵帮助平乱。唐朝在西北边疆的防卫力量空虚,吐蕃乘机而入,数年间,西北数十洲相继陷没,唐朝与中亚的联系完全隔绝了。760年后,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同中亚直接发生关系较多的是吐蕃河西域地方政权。总的来说,8世纪中叶在中亚的三大势力---------阿拉伯、唐朝、吐蕃的争斗中,最后阿拉伯占了优势。

749年,倭马亚朝灭亡,阿拔斯朝取而代之。此后,阿拉伯帝国随着各地的反抗开始走向解体。不但北非、西班牙、中近东分裂出去,而且在呼罗珊和中亚以及伊朗本土,也随着本地民族实力的增强,终于导致各地独立的伊斯兰王朝相继出现。阿拔斯朝镇压了河中地区的拉飞起义[806---809]后,东方各省的起义仍然是穷于应付,哈里发被迫于公元820年将呼罗珊的管治权交给塔希尔,自此,阿姆河以外的中亚地区遂处于塔黑尔政权统治之下。在其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亚就脱离了哈里发的统治。伊朗和中亚各族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从715年屈底波最后征服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起算,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取阿拉伯哈里发的实权,建立塞尔柱帝国止,阿拉伯人统治中亚已有340年,其后中亚各地新兴的政权依然是伊斯兰王朝。

新疆地区:

突厥文字的广泛分布使用促进突厥族及其部族的同化,东突厥内乱(716)引起大批东突厥部族西迁定居西域,西突厥灭亡后,活跃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突厥人是突骑施,葛逻禄、回鹘、样磨等。

因隋、唐王朝统一西域,大批汉族军民西迁西域定居,伊、西、庭三州为汉族聚居地,“安西四镇”汉军屯兵也数量可观。善长经商的粟特人东迁塔里木绿洲,“安史之乱”后吐藩人接管西域,并代唐朝承担了抗击大食和伊斯兰文明东进的历史任务。

8世纪60年代,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急剧衰落,葛逻禄部西迁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锡尔河下游。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龟兹一带]也有葛逻禄的部族存在。还有一部分葛逻禄人居于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地区。此后,葛逻禄东支受迫于回鹘,葛逻禄西支处于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前沿,成为阿拉伯帝国东侵的缓冲带。有学者认为,在突厥诸部中,葛逻禄部最先皈依伊斯兰教,其部众直到元代仍活动与巴尔喀什湖附近。

八世纪七十年代,葛逻禄汗国建立后,将原来游牧于中亚北部草原的九姓乌护部族驱散,中亚一带的异姓突厥部落[九姓乌护]向咸海、乌拉尔山、伏尔加河一带迁移。九姓乌护的一支塞尔柱部落西迁到里海至咸海一带,11世纪初又南迁到锡尔河下游地带,1055年建立起强大的塞尔柱帝国彻底终结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另一部分九姓乌护部落西迁到欧洲,在南俄罗斯草原称霸一时。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分三支西迁西域和中亚,843年,西迁回鹘分别在西域建立“高昌回鹘”、“西州回鹘”、“葱岭回鹘”三个国家,彻底结束了吐藩在西域的统治,加速了西域全部突厥化、回鹘化的历史进程。印欧语系语言逐渐衰落,伊斯兰文明自始东渐。回鹘西迁后由游牧民族改为定居,加入新疆诸定居民族的行列。

隋唐时期西域主要有以下民族:

粟特人 [康居人,昭武九姓]

柔然人 [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

突厥人 [又称蓝突厥;阿史那姓之部族]

异姓突厥人 [又称作黑突厥;即降属突厥的九姓铁勒各部族]

阿拉伯人 [又称大食]

吐藩人 [藏族先祖]

昭武九姓

汉人

回鹘人 [汉代丁零人;现代维吾尔人先祖]

黠戛斯 [汉代坚昆;现代吉尔吉斯人先祖]

昭武九姓等中亚城邦诸国: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其支庶分王中亚各地,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其中安国分为东西两国,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康国又名飒秣建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为中亚最大城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

安国东安国名喝捍,在泽拉夫善河之南,属布哈拉地区。中安国名捕喝,在布哈拉一带。西安国为戊地国别称。与东安国同属于安国附属国,故名。

曹国又名劫布旦那;在今萨马尔罕北部和东北一带。一度属康国管辖。

石国又名“者舌”、“赭时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首都塔什干。

米国又名弭秣贺;在撒马尔罕以南七公里。

何国又名屈霜你迦;故址在今撒马尔罕西北方。

伐地又作西安国;在布哈拉西方,与东安中安同为安国附属国。

火寻又名货利习弥伽;即花刺子模。

史国又名羯霜那国;北距米国200里,南距吐火罗国400里,唐朝曾在此设立法沙州,隶属康居都督府。

其他中亚城邦诸国:

勃律分大勃律与小勃律。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开元年间,先后册封大、小勃律各两代之王。开元初,小勃律入朝,唐以其地为绥远。天宝六年[747 ],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至小勃律。倘该其名为归仁,并置归仁军。

笯赤建国今塔什干地区之汗阿巴德。西邻赭时国(石国)。

沛捍国又称破洛那、跋汗那。汉代大宛,唐时称拔汗那。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窣堵利瑟那国又名东曹、苏对沙那或乌什鲁沙那,今为塔吉克斯坦和撒马尔罕之间的乌拉尤提尤别。唐时改国名宁远。

活国又名吐火罗,为大夏故地。即巴克特利亚希腊王国,都城在今阿富汗东北的昆都士,地处阿姆河南岸。

伽色尼国在今喀布尔西南,有的以为即漕国[漕矩佗]。而《北史。西域传》则说,漕国的国王姓昭武,为康国王之宗族。

小月氏国其王位大月氏王寄多罗之子。国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中国史料说他们本居于西平[西宁]、张掖之间,“被服颇与羌同”。寄多罗为厌哒所逐,西迁后,与公元420—438年之间在中亚立国。史称“寄多罗南侵北天竺”,“役属乾陀罗以北五国”。可能在寄多罗迁至巴里黑不久,厌哒人旧跟踪而至,故而他们不得不放弃巴克特里亚,走保兴都库斯山以南之地,称为小月氏国。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国家和地名:

阿耆尼国 (焉耆);

屈支国 (库车);

跋禄迦国 (阿克苏);

劫盘陀国(汉代蒲犁国,南北朝时称渴祗陀又作诃盘国,今为新疆塔什库尔干);

乌铩国(故地为今新疆英吉沙县);

佉沙国(疏勒国,两汉至宋代均称疏勒国,今地为新疆喀什地区);

斫句迦国(叶城,汉代为子合国,《魏书》为悉居半国,朱居国,朱俱槃国,沮渠国《宋云行记》朱驹波);

瞿萨旦那国[汉代于阗国,今和田市];折摩驮那国 [且末];

纳缚波故国[即汉代楼兰国];

尼壤城 [汉代精绝国遗址];

凌山 [指今阿克苏乌什县与吉尔吉斯坦国边界的别迭里山口;汉文史料称“拔达岭”];

素叶水城 [指唐代的碎叶城,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在今吉尔吉斯坦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怛逻斯城 [在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原名江布尔];

铁门 [中亚古关名,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南部,杰尔宾特西大约13公里,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冲要,左右皆山,地势险要,为史国和吐火罗之间的分界]。

千泉 [又名屏聿,故地在今吉尔吉斯坦国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当东西交通冲要,又有林泉之胜,公元前七世纪前期为西突厥可汗避暑胜地。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曾在这里盛筵接待大唐高僧玄奘,以及唐朝和高昌国派来的使臣。]

从715年屈底波最后征服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起算,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取阿拉伯哈里发的实权,建立塞尔柱帝国止,阿拉伯人统治中亚已有340年,其后中亚各地新兴的政权依然是伊斯兰王朝。

五代、宋时期新疆民族

2009年07月07日18:12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五代宋辽金西辽时期

中国历史年代:

五代十国(907—960)

北宋(960-1127)

辽(960—1115)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西辽(1132—1218)

西域大国历史年代:

萨曼王朝(874—999)

迦色尼王朝(962—1186)

哥疾宁(977—1187)

花刺子模(995—1221)

塞尔柱(1055—1195)

郭尔王朝(1184—)

中亚地区: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折,逐渐解体,中亚地区相继产生了塔黑尔、萨曼和伽色尼、喀拉汗四个王朝,10世纪后又产生花剌子模、哥疾宁、塞尔柱等突厥人主宰的王朝,形成了伊斯兰文化的繁荣。中亚的突厥化就是在这些王朝时期完成的。在中亚突厥化的基础上,原来穆斯林用来称呼中亚

北面和东北面草原游牧区的“突厥斯坦”这一地名的内涵,才扩大到中亚河中地区。自从中亚被阿拉伯征服后,东方文化逐渐被淡化。中亚的穆斯林对自己远古的历史一无所知,也由于对西方穆斯林世界的认同、被融合,中亚的伊期兰王朝不但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为敌,也仇视东方的异教文化,甚至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采取敌视态度。

公元12世纪中叶,辽朝皇族耶律大石在辽朝灭亡后率部西迁,建立西辽王朝。西辽经过10年征战,征服了高昌回鹘、东、西喀拉汗朝、花刺子模诸国及康里、葛逻禄、乃蛮各部族,重新统一了新疆,中亚地区形势为之一变,汉文化再次辉煌西域,出现了伊斯兰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在中亚并存的局面。

元明时代新疆民族

2009年07月07日18: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蒙古汗国元明时期

中国历史年代: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西域大国历史年代:

钦察汗国(1224—1480)1243年拔都西征后再封,分为金帐、白帐、蓝帐三个汗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钦察汗国遂告结束。窝阔台汗国(1224—1310)1229年窝阔台即位蒙古大汗,随后海都发动叛乱,1310年,海都叛乱平定,该领地并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1224—1348)1348年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1348--1370]为跛子帖木儿吞并,遂建立帖木儿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1348--1680] 1514年叶尔羌汗国独立建国;1680年为噶尔丹攻灭。

伊儿汗国(1258—1388)成吉思汗孙子,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之封地;1388年为帖木儿汗灭。

帖木儿汗国(1388—1500)1500年为昔班尼所灭

乌兹别克汗国[1428---1468]昔班是拔都的弟弟,1350年左右改名“月即别”[乌兹别克族之渊源];昔班家族王子阿布海尔为乌兹别克汗国创建人,故又称阿布海尔汗国;1468年阿布海尔在与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决战中被杀,三年后[1471],乌兹别克人被东察合台汗国驱散;留在阿布海尔汗国的游牧人称为乌兹别克人,从阿布海尔汗国分离出去的人称为吉尔吉斯---哈萨克人。

昔班尼汗国(1500—1598)1500年昔班尼灭帖木儿汗国,重建乌兹别克汗国。1598年为布哈拉汗国灭。

哈克萨克汗国(1456—1723--1755]1456年从乌兹别克汗国中分离东迁到七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建国;创建人为白帐汗国末代汗王之子克烈汗和扎尼别可汗二人;1723年遭受准噶尔人的大劫难;俄国又乘机而入,吞并其各部,汗国衰亡;1755年后陆续臣属清朝。

俄罗斯独立(1480)

俄罗斯吞并白帐汗国[1552]

俄罗斯吞并蓝帐汗国[1556]

叶儿羌汗国(1514—1680)创始人为东察合台汗王后裔赛依德;1680年为蒙古准噶尔部攻灭。

准噶尔汗国(1640—1759)清代西蒙古卫拉特四部联盟之一;十七世纪前40年是卫拉特四部定居的时期;也是准噶尔部排挤兼并其它三部崛起强大的时期;巴图尔洪台吉时期,外抗沙俄、内并卫拉特各部,逐渐强大;到巴图尔洪台吉第七子噶尔丹即位后,兼并邻近部落、进军天山南部,吞并青海、西藏、勾结、借力沙俄征服漠北东蒙古,兵临北京700里地;噶尔丹时期汗国空前强盛,不仅吞并叶尔羌汗国,蹂躏哈萨克汗国,占据哈萨克斯坦广大地区,并试图重续成吉思汗的史诗,对清朝威胁甚重;从康熙帝到乾隆帝,平叛艰苦卓绝,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1759年,清朝才彻底平定该部叛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