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俞宪忠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问题在于如何使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尽最大可能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而不是叠加至更大:将二者的正面效应叠加至更大,而不是抵消至更小,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内含的“哥德巴赫难题”。起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的市场调节,应当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看得见”的政府干预之“手”,只有以从属意义去配合“看不见的”市场调节之“手”,才能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反客为主的政府调节只能使经济运行情况更糟。

[关键词]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045.5;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6—0094—05

中国是一个长期奉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深化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社会转型期期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路径依赖性。中国所要建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传统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解读和科学定位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与政府有机融合的“混合经济”,就负面效应而言,现代市场经济既存在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存在“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但政府介入后又必然产生政府失灵。如何在理论定位和调控运作等方面科学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化,对中国正在深化的市场经济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市场失灵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曾经主宰了极其漫长的时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质变发生于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历史取代。在市场经济诞生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提速。市场经济的发展纵向地经历了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混合市场经济两大历史阶段,横向地扩展到全世界一切国家和地区,原先因否定市场经济而奉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如今也因否定计划经济而奉行市场经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坚定不移地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加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任何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国民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须臾不能离开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国民经济管理必须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

[收稿日期]2004—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研究(02BRK002)”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俞宪忠(1956一),男,山东滕州人,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市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口经济学。

q4

制,离开市场机制的基础主导作用是万万不能的。但市场机制本身又不是万能的,人们便把市场的功能缺陷和若干局限称为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o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第一是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事后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完全是在相互对立和彼此分散的自主基础上各自独立作出的,尽管这种分散的自主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市场价格信号,但这种市场价格信号是在供求关系已经较大失衡后出现的短期变量,其滞后性是必然的,并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第二是失衡性。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决策具有信息不充分性,企业只能依靠有限的微观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加之过度竞争也会使市场信号失真,企业有可能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但不可能知道需要多少,而且市场价格信号又有一个时滞过程,其滞后性完全既有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也有可能导致产业间的结构失衡。第三是局部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范围仅局限于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就产权关系而言也仅限于私人产品,对于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公共福利和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和成本效益不对称等,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而这种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又恰恰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第四是分化性。市场机制调节过程中的货币选票,完全有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市场机制所做的是把物品交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手中,这些人拥有最多的货币选票。看不见的手可以引导我们到达生产可能边缘的外围极限,但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物品跟随的是货币选票,而不是最大的需要。一个富人的猫喝的牛奶,也许正是一个穷人的孩子维持健康所必需的。……这样一种结果可能在政治上或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1](P83-84)这种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也有悖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五是盲目性。市场经济中的厂商和个人依据市场信号的变化和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判断,来决定某种行为取向及其行为强度,由于市场信号的微观不充分性及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因此,各种微观市场行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导向和资源配置规模,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第六是分散性。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各种微观层面的市场行为主体,高度社会化的经济活动要求各行为主体相互依赖和密切协作,但市场经济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问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又彼此矛盾尖锐和相竞争互剧烈,厂商和个人对市场信号的自动感应和自主决策具有高度的分散性,这种竞争化的分散性及其引致的无序性或无组织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或背离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七是浪费性。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变量关系虽然可以划分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但在这三种类型中供求平衡是从来不存在的,这只是一种逻辑分类和理论模型,充其量只能视作两种失衡类型的平均数和转瞬即逝的转换点,现实生活中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必然导致资源过度消耗或产品积压滞销,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浪费性。第八是微观性。市场机制调节的只是厂商和个人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并通过这种微观层面的调节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对于国民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却比较乏力,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大起大落和周期波动,正是由于这种微观局限性所引致,它弱化了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九是失业性。在自然经济时代不存在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内生于市场经济体系,失业现象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发挥调节作用所导致的基本常态,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内在调节的必然结果。由于失业的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不仅失去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发展机会和社会归属,失业人口还会在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并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荡不安和矛盾加剧。由市场经济引导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当能够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优化人口发展水平。当失业这一市场经济的常态不断地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时候,失业就成为最为显著的市场失灵,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就会比关注其他市场失灵现象而更为关注失业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人口学家和社会公众们通常把失业问题作为指责市场经济的主要依据之一,失业率高低也成为政治竞选的一个决定因素,从而使充分就业(fullemp[oyment)成为公认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是市场垄断性。市场经济中剧烈竞争的优胜劣汰过程,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的盈亏成败,并通过吞并、兼并和合并的资源重组过程,必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状态,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走向垄断,从而使少数厂商或某些组织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有可能控制市场。由于垄断,垄断者完全可以凭借

95

流通领域里的垄断地位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必然导致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因此,垄断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无效率或负效率。第二是负的外部性。虽然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划,但这些规划追求的是企业自身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合成推理谬误表明单个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企业获取私人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是以损害全社会长远利益为代价而实现的。当厂商为了获得某种收益所支付的成本小于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时候,也即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时候,负的经济外部性就会发生和形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环境污染。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所内涵的负的经济外部性和短期性负效应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必然产物,掠夺性的资源浪费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就是最大的例证。第三是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运动调节国民资源配置,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市场变量改变,是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供求关系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供求双方彼此之间具有充分信息(fullin.formation),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供求双方之间交易的正常进行。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或彼此信息不充分。有些情况下是卖者对交易品掌握的信息多而买者掌握的信息少(如二手车交易),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买者对交易品掌握的信息多而卖者却掌握的信息少(如保险品交易)。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交易障碍,发生交易困难,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从而降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市场失灵是自由放任的单一市场调节的内在规定和必然产物,市场调节在显灵于微观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同时,又失灵于经济活动的其他层面和环节,并被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证实和经验。国际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也不否认这一点,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43一)曾从竞争缺点、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失业膨胀、收入分配和优效物品八个方面,概括和描述了上述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2](P503)。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会失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看不见”的运作缺陷,它存在和调节于市场黑箱或灰箱。各种微观层面96的市场行为主体在分散地自主决策时所依据的各种市场信号,既不充分也会失真,在途经市场黑箱或灰箱这一中间媒介进行传导时,必然发生若干程度的扭曲、变形、失真和时滞,对微观层面的市场行为主体发生误导,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进入误区。这里且不说其他原因,单就由“看不见的手”引致的失灵和缺陷本身,就极其需要国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执行管理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职能,借以弱化或消除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各种功能缺陷和若干局限。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神圣经典,认为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协调供给和需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就完全可以实现国民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时不需要政府的介入,国家政府只是充当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的“守夜人”。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理论主张和“干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政策主张,自然就成为市场经济各国的圣经教条。但20世纪30年代的特大经济危机,使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识到市场也会失灵,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有效地配置国民资源,还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于是实践上的“罗斯福新政”和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国家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减少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周期性波动,从而提高国民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在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功能互补中,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的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战后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法国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型市场经济模式,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自由性较强的分散型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在日益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虽然由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所致,世界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不尽相同,但政府的普遍介入这一点却是共同的。这表明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和成熟,就越是需要宏观调控的政府介入。

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导致了政府介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人们企望使用政府力量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用“看得见的手”去办好“看不见的手”办不好的事情,这是现实和逻辑引发的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发现“看得见的手”并没有把事情办好,甚至

办得比“看不见的手”更糟,政府决策也会失误,政府行为也会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政府这群人也私利,政府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等,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糟糕的现象称为“政府失灵”(GovernmentFailure)。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征是:

第一,与“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调节的自动感应性、趋向均衡性和客观规律性不同,政府干预是一群官员人为的,政府决策建立在内在具有利己心的官员个人品德上缺乏充分可靠性,而且往往打着公众、国家或社会的幌子,使政府决策实质上服从于另外的政治目的和集团私利。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济顾问团主席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部门中的动机实际上会导致与一般社会福利相对立的不当决定,立法者对选票的关心会导致“政府分肥”的立法,这种立法的真正意义是在立法者的家乡创造就业或改善环境。不仅如此,当选的官员需要资金来进行竞选活动,他们会特别关照那些能够为竞选提供资金的人的要求。也就是说,政府也会产生腐败,这是政府失灵最典型的表现。

第二,政府是社会的权威中心,能够拥有任何个人或企业所不能拥有的强大力量,可以采取禁止和管制等行政力量。因此,政府介入后的干预通常是权力过于集中、主观、武断和官僚,并极有可能走向违背经济规律要求和社会公众意愿的独断专行。政府决策并不一定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公益化的,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一定就是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既可以在量上偏离,也可以在质上背离。也就是说,政府并不必然是正确的,权力的集中有可能导致过度滥用,在立法和执法的同时,也有可能违法和犯法。

第三,政府干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工具往往会互相牵制和彼此制约,有可能相互矛盾和彼此冲减。在市场经济中不仅个人和企业面临各种交替关系,而且政府决策也会面临各种相互矛盾的交替关系,如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之间等,就具有明显的交替性。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政府在进行某种政策选择时,往往由于其矛盾性、对立性和交替性,有可能会对其他目标造成伤害,甚至某种选择的成本会大于其收益。也就是说,政府通常处于决策选择的两难困境之中,某一政策选择必定会产生负效应,甚至有时负效应成本大于正效应收益。

第四,市场经济中有些问题只能用市场力量才能解决,如劳动者就业选择和企业最佳产量以及价格确定等,而政府力量就显得无能为力。相反,有些问题又只能用政府力量才能解决,而市场机制却无能为力,如公共物品和环境保护等。还有一些既可以市场调节也可以政府干预的领域,如市场秩序和垄断竞争等。对政府不应介入的私人物品的交易领域,政府介入会使问题复杂化,并削弱市场机制的有效力量,导致政府介入会比政府不介入的情况更糟糕。也就是说,政府只应介入那些市场机制无法调节的公共物品领域。

第五,政府介入的决策行为本身具有与市场机制调节根本不同的特征,政府不能像企业那样破产,在人员重组方面具有很大困难,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难以定性和定量化,政府官员的工作效果也不易衡量。政府依靠国家法权力量每年可以通过法定税金获得稳定收入,也可以财政性发行货币征收通货膨胀税。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无法按市场规则进行调节,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约束,也没有利润的刺激,通常是维护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全社会的利益。机构重叠、人员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官僚主义,有困难就让、见便宜就上等帕金森定律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企业讲效率的可能性最大相比,政府讲效率的可能性最小。也就是说,政府决策通常在结果上表现为非效率,而不论其主观愿望和舆论宣传如何。

第六,政府决策往往具有极其烦琐的决策程序和非常复杂的文件规定,一个政策的出台通常要争吵不休地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一个正确的决策,也会因为决策时间过长而丧失其干预的最佳时机,从而成为坏政策。但一个政策只要出台,又不能立刻收回,政府为维持其形象和权威,通常又固执地运行一段时间。只有到了变得困难重重,撞得“头破血流”,其负效应积累得明显巨大,社会改革的呼声甚高,甚至威胁到其权力时,才进行改革创新。也就是说,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制度惯性和导向惰性,导致政府制度创新比企业技术创新更难,非市场化的政府制定矫正市场失灵的决策通常是不能“对症下药”,很多政策都是坏政策。

第七,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有效程度与对市场信息充分、及时和准确的掌握程度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由于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变动的复杂性,使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达到上述要求是极其困难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既不充分也不及时更不准确。因此,也就使其决策的有效性大为降低。也就是说,政府决策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性,降低了政府

97

决策的有效质量。

第八,政府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的过程,就是政府主体使用“枪炮”工具,瞄准目标并有效射击的过程。决定其有效性的要求是政府主体的判断准确及时,枪炮性能优良,目标比较稳定,视觉的清晰度高。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决策的描述是,政府主体使用性能低劣的枪炮,在云雾雨雪中瞄准一个快速移动的宏观经济目标,不但不能起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政策效果,反而会加剧其波动程度,使宏观经济运行更加不稳定。也就是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很难达到宏观预期目标。此外,政府利益取向的非中立性和决策的随意性等均影响政策效果。

三、相关政策含义

正如分析市场失灵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市场机制一样,我们分析政府失灵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否定政府介入经济后的宏观调控。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一样,都既有其正面性质的积极效应,也有其负面性质的消极效应,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失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求政府介入;政府失灵又是必然现象,因此又要求政府适度介入。问题在于如何使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尽最大可能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负面效应降至最小,而不是叠加至更大i将二者的正面效应叠加至更大,而不是抵消至更小。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内含的“哥德巴赫难题”。“因此,现实经济社会面临着一种复杂和多面的选择。它既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也不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更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之间的选择;相反,它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3](P172—17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现代市场经济称为“混合经济”,其原因也就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这种混合选择。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市场调节在高效率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效应要远大于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而政府干预的积极效应在很多情况下要小于政府失灵的负效应。起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的市场调节,应当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政府介入的根本实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而不是限制市场调节。“看得见”的政府干预之“手”,只有以从属意义去配合“看不见”的市场调节之“手”,才能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反客为

98主的政府调节只能使情况更糟。因此,具有根本导向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原则,就应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和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由市场调节的问题就放手让市场力量去解决,只有那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政府力量去解决,这也正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创新路径选择。

中国具有漫长的自然经济历史和浓厚的自然经济传统,惟独严重缺乏市场经济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熏陶。新中国建国前是漫长的自然经济社会,从1949年到1978年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社会,从1978年到1992年是计划为主和市场为辅的社会,从1992年起中国政府明确确立建构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市场经济国家,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社会,从2001年加入WTO迄今,这是中国在市场经济道路上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快全方位市场制度创新的深化转型社会。中国奉行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使目前在制度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路径依赖性,其显著特点是现代市场经济方面的制度创新供给严重落后于其制度创新需求。成本低、难度小、易操作、短期化和浅层性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项目均已基本完成,成本高、难度大、难操作、长期化和深层性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项目仅仅是初始启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认为:“中国所进行的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重大改变。快速的转轨对目前经济的压力较大;慢速的转轨则对今后经济的压力较大。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幻想毫无压力地转轨,或试图掩盖未来所必将面对的支付需求是无益于事的。”[4】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的速率,大幅增加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2][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等译.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魏杰.经济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演讲)[N].经济日报,1998—11—13.

[责任编辑:罗运贵]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作者: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刊名:

学术论坛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年,卷(期):2004,(6)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4条)

1.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演讲) 1998

2.魏杰经济学 1995

3.斯蒂格利茨;姚开建经济学 1997

4.萨缪尔森;高鸿业经济学 199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唐子来.寇永霞.TANG Zilai.KOU Yongxia面向市场经济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珠海实证研究-城市规

划2000,24(10)

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需求因素越来越显突.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议题.以珠海为实证,在分析城市用地变化状况及其成因机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市场经济中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策略,试图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思考依据.

2.学位论文徐炜合作: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一个经济学的新视角2004

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竞争与合作都起着特定的作用。特别是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合作的重要性与双赢的选择日渐取得共识,因而,“合作”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那么,资源配置方式究竟受哪些历史条件影响、合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怎样优化资源配置、中国企业成长战略选择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经济学理论教学、研究的实践,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形势,以焦灼心灵的思考,独辟蹊径的见解,较为深入研究了合作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这一新的课题。这一处女之作,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全文除导言外共分六章。一、第一章主要论述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演进。先是概要地阐述资源、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方式有关概念。接着历史地分析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变,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在资源配置方式问题的研究上依然带有理论上的许多固有缺陷,未能科学地回答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资源配置方式是直接方式还是间接方式,关键在于社会劳动联系的性质和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态决定的。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大历史阶段和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用图解作了比较。对资源配置方式的三大理论作了概要阐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的科学巨著《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标志着经济学规律的科学理解。斯密经济思想哺育着一代代经济学家,并形成了多个学术流学派。但应看到,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的批评,暴露出许多缺陷。在某种意义上,它已陷入了深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关系。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不是表层的稀缺法则,而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主要思想是:一、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二、从商品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出发,全面而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理与实现条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其理论特色是在新古典主义理论结构下进行制度分析,在本质上,不是对新古典市场配置资源理论的否定,而是对新古典市场配置资源理论的继承、拓展与修正。

最后,对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合作思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经济学发展迄今,能够称之为经济学革命的只有四次。这四次革命造就了四个真正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学体系:一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三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四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可以说,这几大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的,是揭示或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竞争性的经济学。进入20世纪,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合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在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前代表性文献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理论研究后,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作思想作了粗略陈述。

二、人类社会是一部竞争历史的画卷。竞争的岁月,造就了许多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热衷于对竞争的研究,把竞争作为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支点

,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第二章对竞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竞争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由竞争理论体系;另一类是理性竞争理论体系。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博弈论从一个侧面对竞争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按竞争结果是否存在增长,博弈论把竞争划分为零和竞争与非零和竞争。按局中人在竞争中的关系,博弈论把竞争划分为合作型竞争和非合作型竞争。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法国人弗朗索瓦·魁奈是对竞争问题研究的拓荒者,在其晚年的经济著作《租地农场主论》中认识到竞争对价格的影响。大卫·休谟是处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一个颇有建树的思想家。他主张商业和贸易自由,反对货币输出和谷物出口,反对在贸易方面设置障碍和征收关税,号召人们放弃对贸易的猜忌,实现和睦相处。从魁奈和休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完全竞争模式的基本内容。但是,真正系统全面表述自由竞争思想的,还得首推亚当·斯密。斯密“看不见的手”比较系统地描述了完全竞争的模型。斯密是古典的自由经济理论的集大成者,在斯密理论体系中,自由竞争已经具有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功能。伯尔蒂尔·俄林是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他分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也是建立在增加消费者剩余的基础之上。近代自由经济学家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古典经济理论在贸易利益分配方面的观点。作为边际理论的创始人,马歇尔对在国际贸易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有着敏锐的观察,这一思想成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石。现代经济学之集大成者,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对竞争更是推崇备至,把竞争制度的合理性和精巧性夸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看来,竞争无所不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由竞争理论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渊源,经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自由竞争制度诞生以后的200多年的历史中,自由经济暴露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其理论不仅没有获得世界各国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相反,却招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激烈反对。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竞争是一种建立在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标准基础之上的竞争制度。这种理论基础是不坚实的,其缺陷具体表现有三:第一、自由竞争建立在供给短缺的基础之上。第二、自由经济理论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础之上。第三、自由竞争理论建立在六个错误假定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生产要素不流动假定;消费偏好的假定

;国内经济的稳定假定;非政府作用的假定;贸易平衡假定;贸易利益假定。自由竞争理论在竞争形式上具有双重标准,暴露了自由竞争理论的软弱性。自由竞争理论的缺陷,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种种弊端,其理论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的公平观念,自由竞争都暴露了与社会经济发展格格不入的弊端;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供给状况来看,还是通讯技术发达所带来的制度改革的契机来研究,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做一些框架调整与新的制度安排是大势所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发展势头,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企业钻改革开放政策的空子,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牟取暴利。不正当竞争行为形形色色,本章列举了11种主要表现形式,指出企业应采用合法竞争手段,向不正当竞争挑战:第一、确立目标市场,寻求产品的市场定位,建立起稳定的消费群体。第二、增加生产能力,扩充销售渠道,保持销售额增长的势头。第三、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促销费用,展开价格竞争。第四、改良产品,增加服务,树立品牌形象。第五、面向全球大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本章最后提出,我们要认真面对挑战,及时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有序的竞争,深入研究合作作为资源配置的新形式这一新的课题。

三、驱动一个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在进行长期势均力敌的争斗,财力智力耗竭,很难应付下一轮竞争和创新之后,很多国际企业日渐明白,合作比单纯的竞争更能为各方带来所追求的利益。因此,经济学注意研究与竞争互补的合作问题。第三章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直接转入本文的中心论题:“合作: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 早期的企业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体对外的一致性上,尤其表现在通过合作,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上。19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公司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使铁路设备以及操作程序标准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频繁地采用各种合作手段以寻求最佳的经营效果。摩托罗拉公司和东芝公司为了实现技术优势互补,结成战略联盟致力于半导体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美国的杜邦公司和尼龙纤维公司与日本旭化成公司在尼龙产品技术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国中软公司和世界电脑巨人康柏公司进行了成功的合作。

企业合作的方式很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企业合作网络、战略联盟、供需链管理、企业集团等。企业间的合作蓬勃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重要的改变,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和市场的加速一体化,使得企业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全球性的企业合作成为可能;二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科技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效果方面的贡献大幅度上升

,企业间的合作,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三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我们在这里讲合作并不是意味着不要竞争,而是在竞争基础上合作,既合作又竞争,根据我们对合作与竞争,有效合作与卡特尔关系的分析,归纳有效合作标准是:收益最大化;有利于创新;能够实现双赢。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同时论文在这里论述了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竞争与合作”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1、竞争中的合作;2、合作中的竞争;3、合作与竞争并重。

3.期刊论文熊筱红市场经济及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1)

市场经济并非社会制度的范畴,而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三大经济问题都依靠市场--供求的力量来解决.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其一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又对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调节;其二能增强企业活力,调节经济结构,使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最佳投入.但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也有其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4.学位论文胡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市场建立和管理研究2007

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依据商品市场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一般规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村土地市场建立与管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设定了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建立与管理的结构、体系和方法。根据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制度的特点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论述了开放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对辽宁省部分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土地市场构建模式。

在突出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研究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当今农村土地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因此,土地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的产权市场。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的原始供应方,在土地供求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土地实行有限期的使用制度,土地供求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变化,本研究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对农村土地市场管理问题的研究。

市场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市场的一切交易活动和管理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然而,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大多都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部分特征,更缺乏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此,必须按照土地市场发展的自身要求和特点,加快土地市场法制建设,这是确保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总之,由于我国土地市场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不仅农村土地市场主体不明确,土地市场体系不完整,而且土地市场运行方式也较为落后,因此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土地市场,仍然需要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从法律上明确土地市场产权主体;必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供应方式;必须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土地税制制度,合理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改进税收征管办法;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调控机制,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5.期刊论文崔鹏.Cui Peng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问题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3)

在市场经济中,人才是生产要素之一,又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人才市场应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人才市场机制中对人才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人才的价值和价格,人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人才资源的市场竞争.政府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控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采取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为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6.学位论文王旭平市场经济下航空科研单位经营战略研究1995

该文在全面阐述经营战略六要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航空科研体制状况比较研究,客观分析了中国航空科研单位面临的形势,提出了航空科研单位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三类划分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航空科研单位,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资源配置,制订相应的经营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制订经营战略的基本框架.对航空科研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7.期刊论文庞凤仙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2004(7)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效率是高的.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致使市场失灵.这些缺陷表现在:一是对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失效;二是使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只追求物质财富的获得而不顾及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三是功利主义的泛化使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出现,而这些都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悖.因此,在当今社会人类应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促进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期刊论文卜范达马克思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

马克思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阐述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原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化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前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从而人口的相对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规律,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劳动力过剩客观上自发地调节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是认识我国目前形势下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一把钥匙.

9.学位论文何永刚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研究200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所衍生的价值理念又不断在全球激荡着政府与个人的神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信息技术与通讯的飞速发展带来稀缺资源更为迅捷的流动,一个地市政府若不能为其境内的资源提供最有效的配置方式,该资源将会以“用脚投票”形式转向其他地区。所以要不适时机地不断改善和健全地市政府运行机制,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资本、商品、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地市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本地竞争优势的党政执政能力和整合能力,实现体制创新;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落实地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健全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劳动就业保障网、社会保障安全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环境生态保护网与公共帮扶机制,构建一个宽容、稳定、舒心、团结的和谐社会。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一般概述,界定了研究对象是地市政府并分析了研究的动因,而后阐述了地市政府运行机制的涵义、特点、目标与原则;第二章对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阐述了政府运行的四大支撑理论构架,并详细论述了政府运行的四个主要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章对当前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现状分析,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第四章对深圳、温州两个典型地级市政府运行态势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进行比较与借鉴,找出其共通原理,以此指导其它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的发展、优化与完善;按此思路,最后第五章就紧接着提出了作为江西省省份城市的南昌市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提出了统筹优化南昌市政府运

行机制的政策思路和对策,认为南昌市政府要从优化市管县体制、完善决策机制、推行政府信息化、优化动力机制和健全监督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

10.会议论文李尚杰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005

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起主导性作用。企业将面对市场,在市场中开展公平竞争;政府也将转变管理职能,通过调控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土地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建议。

引证文献(12条)

1.梁海音.高鹤文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期刊论文]-经济视角 2010(16)

2.邹艳晖保障矿工权利——行政与市场手段双管齐下[期刊论文]-行政与法 2009(5)

3.牟晋君中国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2)

4.董全亮公共选择视角下科层制与政府失灵关系透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8(26)

5.刘兵.曾大本.苏竣我国镁产业发展政策的分析与评价[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7(8)

6.关蕾.李曾.王雯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4)

7.王锡源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江苏卫生保健 2007(4)

8.王锡源破解医改难题关键在于纠正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7(8)

9.苏竣.杜敏AVS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双失灵"--基于政策过程与工具分析框架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6(6)

10.李宁论新公共管理视野下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1.姜巍浅析我国转型期经济高增长背后的资源配置低效率[期刊论文]-学术论坛 2005(8)

12.曾国安.李稷文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a10844304.html,/Periodical_xslt200406023.aspx

授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shjtdxip),授权号:edcb2a4a-9b7d-4bbd-a71b-9ef50117bcf6

下载时间:2011年6月1日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依靠市场自由调节,也可以依靠政府干预。然而,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性和后天性失灵。中国客观条件复杂,市场失灵不易克服,因此现阶段应当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探讨环境问题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给出政策规制的逻辑依据。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时,应当注重改善政府的决策运行机制,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监督机制。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策规制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市场成熟度有多高,都难以避免地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市场失灵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负外部性,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体现尤为突出。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理论逻辑来给其下定义,在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 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个体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往往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对他人造成了非自愿承担的成本。环境资源的本质是公共物品,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在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搭便车”的普遍现象。由于经济人的利己天性,对于没有价格的公共物品,经济人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受环境资源

成本的约束,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失效,因此环境资源必然是过度利用的,而过度的利用必然会为他人带来非自愿承担的成本,即外部性,例如烟雾、噪音、有毒气体、农药残留、化学排放物等环境污染现象。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并无充分明确的认识,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具有复杂性。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远远不能够激发人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换句话说,人类目前所作出保护环境的反应,都是在缓解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并非保护环境。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人类保护环境缺乏动力、缺乏一致性,甚至成为污染者继续污染行为的诱因。 上述污染现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于使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的出现以及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的运行机制受阻,不再能够通过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变化,自主的达到资源配臵零机会成本的配臵状态,出现市场失灵。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都得到纠正的。只有当修正环境污染的危害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修正当前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产生外部性的成本时,环境污染的市场失灵才会得到纠正(Francis Bator,1957, 1958、Harold Demsetz,1967、Ronald Coase,1960)。如果修正的收益大于成本,则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会针对环境的溢出效应作以变动;如果修正的收益小于成本,则不改变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所造成的外部影响被视作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尽管受污染者深受烟雾、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所言,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但是,市场并不能够实现社会效率。因为市场的竞争经常是不充分的,换言之,市场中还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不足只能有政府来解决。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试图弥补市场这一缺陷。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只要表现有: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⑷失业问题,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一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其他公民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不能有市场提供而且市场也提供不了。 ⑵、垄断。垄断可能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消除市场的垄断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⑶、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⑷、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政府干预和制约市场途径很多,基本上可以在市场活动的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步骤进行。具体讲,有以下几个主要方法:⑴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⑵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⑶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总之,市场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经济部门的活动经行某种限制或管理。政府介入市场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和不足,有可能介入失败,也就是说,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介入的必要条件。政府介入成功与否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政府有动机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二是政府有能力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涵义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与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就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就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瞧,这就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二)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就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就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就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就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三)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就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就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与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四)失业问题 失业就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瞧,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瞧,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五)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

金融危机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

金融危机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 引言:美国正面临着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不仅威胁着美国的经济,也殃及着世界上其它国家。由此,各国的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的起源进行着分析与争论,其中争论的核心就是金融危机到底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我想,如果要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来认识金融危机。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自由主义政府干预主义统一 本次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如果我们要搞清金融危机,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搞清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如今,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最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了大量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了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银行追逐利润,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证券公司又发明出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我们在彻底探讨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应止步与找到次贷危机的原因,我们更应该探索的是:造成次贷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这才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金融危机的所必须做的。下面,让我们从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来分析一下。一.金融危机与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是:“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其理论的核心是市场的价格机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学者们认为,在自由经营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只要进行自由竞争,一切都可以借助价格机制来调节。他们认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求,使经济自动实现稳定均衡,并稳步增长。并且一切人为干预市场的措施都是不必要的,政府最好不要干预经经济。 本次次债危机,爆发的根子在于房地产的泡沫。那么,房地产泡沫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作为没有过高收入的次级贷款者,为了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贷款。其次,银行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放出了太多的次贷,再次,投行也是利益熏心,为次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摘要:市场不是万能,存在固有的弱点,当市场出现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 况时,我们就称之为市场失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危机频发,所以更不能放任自流,从而就需要政府的调控,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尤其是,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更需要政府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由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手段抑或采取综合手段。然而,政府在运用这些手段时,除了政府失灵外,这些手段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有时也可能会扰乱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弊端 经济手段是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也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手段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最经常使用的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市场失灵,也给中国中国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越来越高,甚至高的离谱,充斥泡沫,又如人们逐渐富有,私家车越来越多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直到最近的大范围的雾霾,都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面对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政府通过调节个税起征点来减小贫富差距,通过征收二套房产税来抑制炒房需求,通过征收车辆购置税来抑制车辆的需求,弥补私家车通行造成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弥补市场失灵的表现。 然而,经济手段往往是政府最常用的手段,通常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但是经济手段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弊端。因为宏观经济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对经济形势的误判,又或者当经济手段起作用的时候,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等等的问题。所以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的时候要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发生作用的时间,同时更要征求广泛的意见。 法律手段在很多时候是和经济手段同时运用发生作用。比如当政府运用税收的杠杆的作用调节个税起征点的同时,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和保证政策的严明性。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的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调控,增强宏观调控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政策也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等。 而面对市场失灵,法律手段通常都是迅速而有效。比如通过修改税法来调节宏观经济,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精)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摘要】根据中国国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个高效、廉洁、强力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路线是使国内市场经济成功进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可靠方针。所以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使中国经济腾飞,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市场;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运行方式还是在政府职能机构的构建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研究中国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原因、表现及救治途径。一、市场失灵⑴市场失灵理论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即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⑵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繁荣之时,也把罪恶、弊端和不幸统统释放了出来:残酷的剥削、欺诈、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失业等等。它未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而带来的是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⒈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而且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⒉市场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导致市场垄断的出现。⒊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而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⒋区域经济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绪论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却与其他的经济学不同,他们不只是存在与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更存在与现实生活中。比如环境污染、过度医疗、超额房价、次贷危机这些都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因此研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研究的不只是经济理论,更是我们的生活。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就能很好地理解出我们的环境为何污染这么严重,房价为何居高不下了。 (一)研究的背景 1、历史背景 历史上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背景断层。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西方各国的经济策略是以亚当史密提出的“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基础的。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凯恩的政府干预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政府干预导致政府机构过度臃肿膨胀,财政赤字加重,权利寻租,权钱交易成为阻碍政府干预的最大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知道今天也没有消除。 2、现代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严重,高房价高医疗高污染成了阻碍人们生产生活的三座大山,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作用。本文切合当前的房价、环境、医疗等实时热点,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论述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成因和相应的干预政策,帮助人们理解当前实时热点背后的原理,以及为政府干预和市场自身调节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古典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完成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不需要外力干预。但以凯恩斯为首的近代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可以完成社会资源配置,但仍需要借助政府的外力干预,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政府的干预活动并不是都是有效的,有些政府干预非但没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反而让问题加剧,这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于是,古典经济学家以政府失灵为突破口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论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 摘要 详细介绍了市场失灵与财政职能作用的关系。因为现实市场并不是完全理想市场,它由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问题,就需要政府这样一个具有外部强制力的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而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类似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 首先对市场失灵做了多层次剖析,从市场失灵的含义出发、原因的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再到政府的财政职能,引出了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职能的发挥对市场进行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从而趋近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失灵;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1.市场失灵 经济学中把所有妨碍人类经济活动进入帕累托最佳境界的各种原因统称为市场失灵。或者说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会边际成本,而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正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才要通过国家财政只能这一个杠杆调节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1.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一方面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严重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最佳。另一方面又表明社会经济交易处于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未达到最优状态,而需要政府的调节。 1.2市场失灵的原因 1.2.1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促进市场的活跃性,但是竞争的局限性在于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

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因素而产生了垄断。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而市场又存在垄断,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正因为垄断的存在,市场就不可能处于完全竞争的结构。所以市场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它就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1.2.2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需要付费的。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正因为这些公共产品的存在。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就不一样了。整个市场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经济。 1.2.3 外部经济效果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政府会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在税收上会调节。从而也影响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除了政府外这些企业对人直接造成的影响而对其赔偿也会影响厂商的成本。相反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企业或者新型企业政府会给其优惠或者补贴,从而也会影响其成本。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它直接影响着厂商的成本,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活动。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弥补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 经济1002 何勇竞2010090259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干预合理化 摘要:市场并非万能,很多情况下无法合理的配置资源,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弥补,适当的干预市场才能促进市场更好的运作;政府在进行市场干预时需以正确的信息为前提,制定适合市场发展及解决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缓解政府失灵造成的影响。 一,市场失灵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一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市场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调节需求、奖优罚劣、价值评估;市场机制或者价格机制能传递充分的信息,提供刺激,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意味着市场机制在经济调节中还存在重大缺陷。这一缺陷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市场经济机制所决定的经济决策不能兼顾长期与短期、生产与生态、效率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等类目标;二是在需要政治、文化等决策的经济问题面前,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①。 市场失灵包括市场无效率和不公平两种,分类为收入分配缺陷、通货膨胀风险、信息不完备性、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⒈无法合理的配置公共物品资源,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效用从而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存在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它们有能力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有能力阻止竞争者进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不再相等;由于投入品受限制,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不再相等。这样,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均不能达到最优状态②。 ⒉外部影响也是一重大因素,外部效应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人的行为释放是从外界接受的福利效果,而不从市场交易中直接反映出来。按市场法则,外部正效应的创造者应得到补偿;外部负效应的释放者应受到惩罚。但是在现实市场中,它要么被忽略了,要么在技术上难以处理而不计入交易值中。以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市场机制不关心,因此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③。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⑷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反之,则发展更为不利,差距日益增大。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

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制,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影响因素:1.资源公有:公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滥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 2.外部性:自然资源很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意价格。 简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产生条件。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理解环境价值的构成 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2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主要形式是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价值和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同情和关注。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如何? (1)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映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发,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量成本法等。 适用条件: 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品量得影响,泥沙趁机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喝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 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 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适用条件: 内涵资产定价法合适评价:①局地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③舒适性对于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如,污水处理厂,电站等)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 防护支出法可以适用于以下方面: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3)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适用条件: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包括钓鱼,狩猎,公园等)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原始森林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声明和健康英雄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 帕累托最优概念,简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本节知识点】 1.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干预方式 2.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3.公共物品的特征、分类、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4.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干预方式 【本节内容精讲】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知识点】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干预方式 (一)垄断与市场失灵 1、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3、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政府对垄断的干预 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2、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知识点】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一)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2、外部性分类: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失灵的界定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即政府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混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政府的干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二、政府失灵的根源 (一)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在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市场协调在一定领域表现为“失灵”时。政府自然要充当纠正、弥补或者恢复市场功能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者能承担这一任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不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万能的神灵,它是由各个机构组成,而各个机构又是由各层官方组成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划等号的。 (二)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问题 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纠正和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然而,当政府试图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时,常常会产生某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和消极后果,这就是作为非市场活动的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在政府干预调节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有时会产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而政府对于这种后果又缺乏控制力,这突出表现在政府推行的各种管制和福利性政策之中。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寻租现象的普遍存在,它是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紧密相联的。 (三)制度缺失 政府行为有时会导致某些违背公共利益的社会效应,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政治制度缺乏合理的制约政府官员的限制结构和约束机制,从而使得公共范围和私人范围的界限一直在向不利于经济市场而有利于政治分配的方向移动。布坎南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如政府部门、立法部门和利益集团)的“缔约过程”。“阿罗不可能定理”也表明: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推导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还有一个制度因素。特别是在政府部门中,制度的缺失最有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偏离公共利益。“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不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于规定它们追求个人目标的自治程度的行为法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总要比在政府部门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三、政府失灵治理对策 (一)必须认识和把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是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神化,认为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弥补和纠正所有的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考点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⒈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⒉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⒊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含义 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这些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 ⒈垄断与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①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0844304.html,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作者:骆华央 来源:《财讯》2017年第05期 市场的对经济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市场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调节和干预。能担当起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但政府在干预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市场,以市场发展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形成的原因及政府干预的措施,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亚当史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这只手无法有效分配好市场的现有资源,满足公众的效率配置需求时,市场就出现了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垄断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2)信息不对称 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信息的掌握量差距很大,有的掌握的多,有的掌握的就很少,信息掌握多的一方会利用他所掌握的信息,得到信息优势,来剥夺另一方的利益,从而达到个体利益最大化。当个体利益出现最大化的时,整个社会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了,于是出现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3)外部性 市场上的经济交易活动是以互惠互利为交易基础的,当甲方向乙方提供了劣质商品之后,乙方是可以向甲方提出经济索赔的,这种经济索赔叫做交易,但是在索赔的过程中,会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而是交易关系以外的经济活动,简称为外部性。外部性违背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导致了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 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 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发现代化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是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种强劲的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结构,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决策的效率。三是市场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而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弃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在粮食生产、牲畜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更会发生典型的“蛛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正当竞争问题,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场,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加以解决。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研究,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政府还需要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主要依据,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币值稳定、货币供求总量的平衡。 第四,政府要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各个地区协调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进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倾斜,对不同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的评价和调整。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公众的心理平衡,达到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