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穹顶之下》的问题

《穹顶之下》的问题

《穹顶之下》的问题
《穹顶之下》的问题

我们为谁而战?

—柴静《穹顶之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舆论争议背后的政治博弈

(2015-03-0813:35:36)作者:李晓鹏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质疑柴静的《穹顶之下》?就算有一些数据上的瑕疵,呼吁环保、消除雾霾的大方向总是正确的嘛。是不是受了利益集团的驱使?收了中石油的钱?或者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来挑柴静一些技术上的毛病?

我是在《穹顶之下》发布的当天(2月28号)晚上十点到十二点看完这段视频的。看了之后,觉得很佩服柴静的纪录片制作水平,把雾霾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但也觉得有点恐慌——雾霾这么严重,我是不是不应该在北京呆下去了?赶紧移民美国或者回到重庆老家乡下去?

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个视频的点击总量已经超过一个亿。这个量太惊人了。如果继续这样不受节制的发酵和传播,可能在公众中间制造出一种非理性的“雾霾恐慌”。所以我就利用自己一点可怜的科普知识,把柴静片子中最容易引起恐慌的部分“雾霾和癌症的关系”做了一些澄清。中午就发了出来,名字叫《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对柴静穹顶之下中一个误导性说法的澄清》。

这篇文章在我的微博上被阅读了四百多万次,但是和《穹顶之下》比起来仍然微不足道。

非常幸运的是,几乎就是与我同时,还有很多朋友也在不辞辛苦的做着同样的工作——尽快的从技术层面指出《穹顶之下》的一些误导性问题,不是为了反对治理雾霾,而是为了促进公众在这一场精心策划的“雾霾风暴”中尽快冷静下来。只有公众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些关于治理雾霾价值上的、方法上的问题,才可能有人听得进去。

总之,这一次舆情反转的速度令人吃惊:在一两天的时间内,无数批评的文章就从四面八方钻了出来,而且有好几篇转发量惊人,让网络舆论从一边倒的刷屏式的狂热转发,变成了一场褒贬参半的观点之争。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理性。

那么,这些向《穹顶之下》发起进攻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对《穹顶之下》的一些“技术性错误”做一个总结分析。

首先,柴静的女儿的“肿瘤”是不是与雾霾有关?

根据华中医科大学博导、教授肖传国的说法,没有新生儿一生下来就必须动手术的“良性肿瘤”。新生儿患良性或者恶性肿瘤都是可能的。但是没有一种良性肿瘤是必须刚一生下来,连母亲“都来不及抱一下(柴静原话)”就被拿走去做手术的。就像柴静说的,刚出生就全身麻醉是可能醒不过来的,良性肿瘤切除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可以等出生一个月以后再动手术,可以显著降低婴儿死亡率。所以,柴静的女儿不太可能得的是良性肿瘤,更不要说是由雾霾引起的了肿瘤了。

根据肖传国的分析,她的女儿得的应该是一种叫做“脊膜膨出”的新生儿常见病。

“脊髓脊膜膨出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由于先天性椎板发育不全,同时存在脊髓、脊膜通过椎板缺损处向椎管外膨出。全球发病率约0.05%一0.1%,是新生儿致残和致死重要原因之一。”

“婴儿出生时,背部中线,颈、胸或腰骶部可见—囊性肿物。从枣大至巨大不等。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这个“脊膜膨出”看起来很像是肿瘤,但是跟肿瘤不同。它是唯一一种看起来像是肿瘤,同时又需要一出生就立刻进行手术的新生儿常见病。因为这个地方靠近脊椎神经,脊膜很薄,如果膨出比较厉害,一旦脊膜破裂损害脊椎神经就很容易造成瘫痪。这就解释了柴静的女儿一出生就要被抱走进行手术的原因。

“脊膜膨出”这个病,跟雾霾是没有关系的。它的主要诱因是孕妇缺乏叶酸,一般怀孕之前3个月就要开始吃补充叶酸的药,才能显著的降低新生儿的脊膜膨出发病率。此外,高龄产妇(35岁以上)也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这种病的发生率也会直线上升。

所以,比雾霾导致女儿肿瘤更靠谱的解释应该是:柴静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她经常半夜起来发博客),而且高龄(37岁)产子,或者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吃补叶酸的药,这才导致了她女儿还没有出生就患上“肿瘤”。

“脊膜膨出”和“良性肿瘤”这两个病的区别,作为一个普通母亲,是不是很难搞清楚呢?确实是很难搞清楚的,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但是,柴静既然投资一百万、耗时一年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在片子里面分析雾霾的各种危害,

把中科院等权威机构的物理学、气象学方面专家请来当顾问,为什么就没有请一位肿瘤学专家来分析一下她女儿的病和雾霾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她都到医院去拍摄了肺部手术的过程,为什么不能在医院找个专业医生来采访一下,说明她女儿的“肿瘤”和雾霾的关系呢?

女儿的“肿瘤”,是她整个片子的起点。她并非一笔带过,而是详细的描述了女儿从出生前的B超照片到手术麻醉等等细节,并且由此带出了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片子中间不停的穿插她和女儿的故事和女儿的背影照片,把煽情的事情做得很足很足。作为一个专业媒体人,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叙事在片子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可能不关心女儿的病情。既然有如此强大的资源,在两个小时的片子中,在长达一年的采访制作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找个肿瘤方面的专家来从医学的角度说明一下:这个“私人恩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这是不能用“疏忽”来解释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柴静和她的团队明知她女儿的病和雾霾关系不大,但是为了达到煽动观众情绪的目的,而故意省略了对女儿病情的医学讲解?或者说,其实是找了医生来采访的,但是采访的效果不好,医生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说这个病跟雾霾关系很大,所以后期就干脆剪掉了?甚至故意把“脊膜膨出”说成是“良性肿瘤”,以突出雾霾的危害,并为后面强调雾霾和“恶性肿瘤(癌症)”的关系做好铺垫?

我认为至少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这是这个片子的第一个“技术性”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在《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里面提到的。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包括肺癌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在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了,人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和癌症的发病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人均寿命,而不是空气污染。

发达国家空气质量好、医疗条件好、人均寿命长,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高。印度的污染比中国更严重,但是人均寿命大大低于中国,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低。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方是非洲,那里人均寿命最短。

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早就说过,人类之所以会得癌症是跟年龄有很大关系。近代以前的人类几乎没有癌症记录史,这是因为那时候经济落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太短了,癌症细胞还没开始出现,这个人就死掉了,哪儿有机会得癌症这种高级病?

世卫组织《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中国并未进入癌症发病率最高国家行列。中国在吸烟率高和空气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肺癌比率实际上低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除了寿命之外,和癌症相关的第二大因素是吸烟和做饭的烟雾。抽烟比雾霾更容易诱发癌症,特别是肺癌。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但是不抽烟,肺癌发病率一定大大小于你生活在空气最好的丹麦、澳大利亚等地区但是抽烟。戒烟或远离二手烟,都比雾霾时候把自己关在家里更能降低肺癌发病率。

中国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第一名是云南、第二名是东北,而不是雾霾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此外,柴静那张雾霾分布图上,另外一个雾霾严重的地区——四川盆地也不是中国肺癌最高发的地区。

柴静在片子里面专门拍摄了一个女性肺癌患者的手术过程,并且强调这个女性只有五十来岁,不吸烟,而且家人也不抽烟,不断的把观众诱导着认为她的肺癌是雾霾引发的。但请看这篇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论文:“中国云南省宣威县的一些地区的不吸烟女性有全世界最高的肺癌发病率——是中国其他地方的20倍。该地区的女性用敞开的燃煤炉为家庭取暖和做饭,这些炉子并不把烟排往室外。”

东北肺癌发病率仅次于云南,是因为他们冬天很多地方必须每家每户自己烧煤取暖。如果你住在北京,虽然有雾霾,但是不吸烟,家人也不吸烟,也不用煤炭烧火煮饭,而且厨房通风条件良好或者有抽油烟机。在同等年龄段,你的肺癌发病率就会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雾霾很少的云南和东北地区。所以雾霾并不值得那么恐慌。那个女病人跟柴静是“一个地方来的”,也就是山西人,那里烧煤做饭取暖都很普遍。柴静只排除了年龄和抽烟的因素以后,就把那个女肺癌病人的发病原因往雾霾上靠,这是一个很大的疏忽。

决定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个,或者说并列第二大因素是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农耕文明,是以素食

为主的民族,主食是蔬菜和米面。这几十年经济大发展,家家户户都能吃肉了,胖子数量激增。这必然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的宁夏、甘肃等地是全世界少数胃癌发病率高于肺癌的地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烧烤的牛羊肉和含盐量极大的熬茶等;此外我国四川湖南等地区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高发,则跟这些地区的人喜欢吃腌肉腊肉和辛辣的食物有关。

总之,简单来说,就是癌症,主要是“富贵病”。医疗条件好,其它各种病都能治好了,人的寿命延长之后,癌症的发病率就直线上升了,这是决定性因素,所以“空气质量越好的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因为那里人均寿命更长。

此外,生活条件好了,以前天天吃素的,突然变成大鱼大肉,各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腌的、烤的、爆炒的……天天往肠胃里灌,被身体吸收,灌个十年二十年,我们的肠胃受不了、身体受不了,就发生了癌变。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基因,是习惯于吸收素食而不是肉食的,突然这几十年之内食物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应的癌症发病率增加,并不奇怪。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之后,我们再来看柴静所说的:过去十年,中国的肺癌发病率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多。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我不是说雾霾跟肺癌无关。柴静自己也说了“肺癌的高发,虽然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抽烟导致的,但是雾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个说法跟我的说法意思完全一致,我只是换了一下顺序,改成“肺癌的高发,虽然雾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但老龄化和抽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顺序。柴静这句话是一带而过的。试问有几个人在看完两个小时的雾霾专题片之后,能够记住“虽然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抽烟导致的”这句话?在看到我的文章之前,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

真正的效果是:癌症和肺癌的最重要发病原因被一带而过了,几乎不会有观众去注意这句话。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先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博取观众的同情心,故意忽略医学专业知识,直接把女儿的“肿瘤”和雾霾联系起来。然后用巨大的字幕告诉大家:过去十年,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多,耸人听闻。并且大谈雾霾的致病机理和对人体的危害,找到了一个不抽烟的肺癌患者就说这跟雾霾有关,然后直播手术过程来震撼人心。在这中间,比雾霾更重要的肺癌致病原因,要么被一带而过,不做任何解释,要么根本就不提。这就只能给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留下一个印象:过去中国十年的肺癌发病率暴增百分之三百多,主要就是雾霾或者空气污染导致的。

这就是这个片子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它也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

如果这是一部真正客观的片子,在两个多小时的长度中,在提到了“肺癌发病率增长超过百分之三百”这么耸人听闻的数字之后,简单的向观众介绍一些肺癌的发病机理,以及它和老龄化、抽烟的关系,作为一个补充说明,是不是更合理一些?不用长,一分钟就能说清楚。因为观众是不了解癌症机理的。没有这些基本的常识,不进行简单的科普,就会被百分之好几百的癌症增长率吓到(在这里柴静刻意选择了最吓人的发病率的“增长率”这个数字,而不是直接说“发病率”,因为增长率是百分之好几百,而发病率则只有百万分之多少,前者听起来要吓人的多)。

在这个吓人的数字被亮出来之后,是该停下来稍微介绍一下诱发肺癌的其它重要因素?还是一带而过,始终只强调雾霾对肺部的严重危害?这取决于对以下问题的回答:制作者的主要目标是想客观的向观众讲授雾霾的危害,还是想通过煽动观众的恐慌情绪来制造轰动效应?

作为传播专家,柴静和她的团队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经过慎重考虑,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雾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网上网下都已经讨论了好多年了。上至总书记、总理,中到各级官员和媒体,下到各种草根微博、鹏友圈账号,都在关注和讨论这个话题。习近平也早就表态,要铁腕治污,要把APEC蓝在北京保持下去。北京市长已经给王岐山立下治理雾霾的军令状。中央已经下令河北省必须在2017年前压缩钢铁产能六千万吨。2014年,河北已经压缩了了三千万吨。此外,河北还出台文件,到2017年,要压缩六千万吨水泥、四千万吨煤炭、三千万标箱玻璃产能。而这些产能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已经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有很多人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015年1月,中国动力煤进口已经下降了58%,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钢铁产能大幅度压缩,需求下降。另一个原

因就是我国《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从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对我国境内商品煤的有毒有害指标作出了规定,导致了大量不达标的煤无法进口。

以上这些事情,全都发生在《穹顶之下》播出之前。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雾霾,一直都在努力消除雾霾。这个时候站出来大声讨论雾霾,不会有什么风险,不需要什么勇气,也损失不了任何东西,只是一个收获大小的问题:搞的好了,就出大名、牟大利;搞的不好,也无所谓。

一个话题,如果大家都不敢说,你站出来说,才能算是有勇气;大家都被蒙蔽了,你站出来辟谣澄清,那叫有良心。一个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的话题——雾霾有害、雾霾要治理,政府要关停落后产能、要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都已经开始动手改正了,这个时候出来说两句,需要什么良心和勇气呢?

所以,这部片子如此轰动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代表了良心和勇气,而是因为它足够吓人。说雾霾谁不知道?说雾霾有害谁不知道?但是,雾霾像柴静说的那么恐怖,以前我们还真不知道。把癌症这种绝症和“穹顶之下,无处可逃”这种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还直播肺癌手术,当然吓人。用未经过仔细推敲的数据和结论,通过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剪辑和女儿的病情来来把公众引向恐慌,是这部片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柴静纪录片的第三个技术上的问题,是在讲国际经验方面有失偏颇。

英国治理雾霾成功,当然有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原因。这方面在《穹顶之下》里被反复强调:我们可以不牺牲经济增长就能治理雾霾,可以在汽车持续增加的同时减轻雾霾。

这些道理也许是不错的。但是有很多数据被故意夸大了。

柴静在视频里面说:“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仅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

这句话是在说谎。1960年英国的GDP是4178亿英镑,1970年英国的GDP是5440亿英镑。只增加了30%,离“增长一倍”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为什么她一定要说增加一倍呢?因为她没有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

计算GDP的增长率是一定要扣除通货膨胀的,不然前几年津巴布韦滥发货币制造恶性通货膨胀,面额都是好几百亿的,GDP一下子就能增加几百倍。所以,这要么是一个低级的经济学错误,要么就是为了凸显“治理污染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个结论而故意夸大了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是哪一个原因呢?

——我宁愿相信是前者,但是又觉得这么专业的纪录片、请了那么多专家、制作了一年,要说连计算GDP增长率要先扣除通货膨胀都没人想到,又觉得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柴静还说,在治理污染二十年后(1960-1980年),英国用石油代替了20%的煤炭,用天然气代替了30%的煤炭。以此说明英国治理雾霾的成功。

实际上,这中间正好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英国1965年开始开发北海气田,1975年开始开发北海油田。北海后来被证明是世界上第三大油气存储区域,仅次于中东的波斯湾和委内瑞拉海湾。这个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和开发,让英国顺利的用石油和天然气代替了煤炭,而无需承受经济增长的损失。

如果中国现在发现一个能代替20%的煤炭的油田和一个能代替30%的煤炭的气田,那么,中国当然也可以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毫无困难的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问题是,我们不仅没有发现这种大型油气田,反而是现有的大油田大庆、胜利等还面临着产量逐渐下降甚至枯竭的严重困境。在这个情况下,柴静用被夸大的英国经济数据告诉我们:“治理污染无需担心经济增长,无需担心工人失业”,实在是很不负责任的。

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很容易误导公众:治理污染是很容易的,也不用担心经济增长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工人失业的问题,关键是政府不行,是政府没有下决心,没有勇气打破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利益集团的干扰。只要打破这些干扰,把中石油中石化干掉,像英国的一样搞油气私有化,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哪里有这么简单啊?

柴静在片子中还提到了底特律、匹兹堡这两个美国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它们以前污染非常厉害,后来把重工业取消了,污染就没有了。

但是,她的话到此为止了。按照介绍英国的逻辑,难道后面不是应该说“在重工业取消了以后,产业升级成功,经济继续发展”了吗?

遗憾的是,这一次连把通货膨胀率算进来的GDP增长数据她都不说了。原因很简单:在重工业衰落以后,这两座城市,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萧条。

匹兹堡的衰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她不知道还可以找理由解释。而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的衰落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最终变成了一座“鬼城”。这个事情,前两年美国闹金融危机的时候,被国内外的诸多新闻媒体翻来覆去的报道。我不认为柴静和她的团队有任何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儿。

这是一则2013年底特律城市申请破产时候的新闻报道:

“底特律的破产申请为这个汽车城描绘了一幅惨淡的景象:逾10万个债权人、超过180亿美元的应付款以及处在近40年来最高水平的谋杀犯罪率。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在授权申请破产的备忘录中写道:决定宣布破产以前,底特律经历了长达60年的衰退,在这段时期内,现实情况常被忽略。

摩天大楼、漂亮干净的河边大道是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汽车之城的象征,然而,如今这些也只局限于通用总部所在的市中心区,只要转过一个街角,破败的景象就会扑面而来。豪华与衰败,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底特律的各个角落都有东西提醒人们,汽车业衰落对这个城市的冲击有多大,以前人潮熙攘的火车站,现在却像一片废墟。工厂多半已经关闭,或者破落不堪。”

现在,那里确实彻底绿色无污染了。只剩下黑人和毒品了。那些把《穹顶之下》捧上天的人们,你们敢去那个地方哪怕住上一周吗?

至于柴静当作重点报道的美国洛杉矶,号称“汽车数量增长了三倍,但是空气质量却得到了改善。”其中就有一个例子,被采访的警察现场抓获了一个没有安装减少尾气排放装置的墨西哥司机,当场罚款一千美元。而这个司机月收入才四千美元,还要养六个孩子。而这个尾气装置他买不起,只能撞运气认罚。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估计会是大报小报一起臭骂交通管理部门没人性,简直就是逼人造反。

其实美国人也造反,著名的1992年洛杉矶大骚乱就是有色人种起来造反。这里面有没有这种污染罚款的一份功劳呢?有一篇论文这种写道“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60年代以来洛杉矶地区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骚乱爆发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人口的贫困化、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不公正的社会司法和媒体炒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洛杉矶骚乱的爆发。”洛杉矶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也正好是从60年代开始的,这二者之间会有联系吗?那个被罚了1000美元的墨西哥司机的生活状况让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有联系的。

还有一个情况柴静忘了介绍,我给大家补充一下:洛杉矶除了是“汽车轮子上的城市”,还有个外号,叫做“犯罪之都”。它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几个城市之一。它的谋杀案发案率是北京的好几十倍。按照柴静采访的那个警察的说法,对于那个没钱装尾气排放装置的墨西哥司机,抓一次罚一次,屡教不改就不准他开车谋生了。真的不让他开车了,他还有六个孩子需要养活,这个时候他会怎么办?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如,洛杉矶的谋杀案发案率是每万人六起,洛杉矶有五百万人,每年就有三千人死于谋杀;如果雾霾导致的肺癌发病率是万分之一,每年就有500人得肺癌。那么如果财政用一千万来增加警力,可以把每万人的谋杀案发案率降低到万分之五,每年就会减少500人的死亡;如果花一千万来补贴汽油品质的提升,可以降低雾霾污染,从而将肺癌发病率降低到万分之零点五,每年就会减少250人死于肺癌。那么,这一千万是该用到提高警力上还是用到补贴汽油上?

还有,假如一千万用来建设医院,每年能够治疗好几万人次的疾病,从而每年减少死亡500人,那么这一千万该用来治理雾霾还是建设医院?假如这一千万可用来修建集中供暖管道,让五千户家庭冬天享有可靠的供暖,以降低自己烧煤得肺癌和煤气中毒的概率,那么这一千万是该用来治理雾霾还是该用来改善供暖?

——真实的政治经济决策,面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诸多“两难选择”:财政就那么多钱、政府就那么多人,是不是要全部投入到雾霾治理上大家才觉得满意?那治安恶化怎么办?医疗设备跟不上怎办?

北京计划未来几年要花7000亿来治理雾霾,如果这7000亿用到中西部地区去建设医院,可以救多少人?如果不是用

来治理雾霾,而是用来治理农村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又可以救多少人?如果不是用来治理雾霾,而是多建一些养老床位,又可以让多少老人延长寿命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用到东北来建设集中供暖设施,又可以降低多少肺癌发病率?中国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有很多人看不起病、有很多人养不起老,凭什么就该花7000亿来优先解决雾霾这一个问题?

我讲这些,不是说我们不要治理雾霾,而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项影响巨大的公共政策,洛杉矶或者伦敦的雾霾治理“经验”远远比柴静介绍的复杂的多。雾霾治理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远远比《穹顶之下》所告诉我们的复杂得多。

还有人跟我说,人家这是自费花钱、花时间做公益,就算有点错误,也不该这么责怪。总体来说是增进大家对雾霾的认识和警惕嘛,对不对?

如果说,柴静只是提醒大家:如果发现空气污染的隐患,比如加油站的油气挥发处理器坏了,或者工地里面有没有覆盖的扬尘点,记得打12369。那么,就算她前面犯了那么多的错误,我们都可以说这其实是在做公益。反正就是呼吁大家记得从我做起,降低雾霾嘛,对不对?这些东西,确实是公益。无非是一个公益做的好或者不好的问题。

关于避免癌症,网上早就在疯传一个什么“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说碱性体质就不会得癌症,然后劝大家多吃碱性食品,不吃酸性食品。这东西完全没有医学根据,而且传播量极大。但是我从来没有转发、评论或者写文章来辟谣什么的。因为没那个功夫。总的来说它劝大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大鱼大肉,就算讲错了医学道理也没啥关系嘛。

但是,柴静在片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她要求增加环保部门的权力,她呼吁改革中国的能源市场格局,用腐败问题来攻击中国能源体制,提到了英国油气市场私有化的经验,她要求不惜牺牲就业来关闭很多落后产能和调整能源结构——因为根据她找到的“国际经验”,治污以后产业一定会升级、失业的工人会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这些建议,使得这个片子超出了“做公益”的范围,从而变成了一种政治宣传。

过去几年,中国在能源领域确实爆出了一些腐败大案,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现有的能源体制,改走西方的私有化道路呢?柴静没有说的很明白,但是她的倾向很明显:

首先:中国雾霾很严重,跟能源体制密切相关,能源领域垄断严重、腐败严重,不改就没法提高油品,不提高油品就不能消除雾霾,吸了雾霾就很有可能要得肺癌,孩子没出生就要得肿瘤。

其次:美国和英国的能源体制很先进,能保证不污染空气又能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群众也不用担心失业;

第三:她没有提到除了中国的现行体制和西方体制之外的其它任何选择;

第四:她没有提到英美现行能源体制有任何问题或缺陷。

所以,我们应该……

这里面的很多关键点,有些是直接说的,有些是通过暗示传达的,有些是通过夸张的方式表达的,每一样都很有讲究。如果细抠具体的表达方式,她还可以辩解说:我又没有说吸了雾霾就会得肺癌啊,我说的是发病率,而且主要因素是老龄化,对不对?

但是,她通过艺术手法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跟着这个逻辑主线走进这个最终的结论,而忘掉那些“无关主题”的细节。

她的观众,绝大部分是对于国家能源体制完全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的普通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当他们看完这个视频,被恐怖的肺癌发病率和恶心的肺癌手术吓得不行,激动万分的点击“分享”的时候,能够记住有关这个国家能源体制的恐怕就那么简单的一条:中石化太坏了,害我全家吸雾霾,什么时候像英国美国那样就好了。

这就够了。

煽动有很多种形式,不一定都是像希特勒那样,慷慨激昂的演讲,或者像李阳那样,让大家跟他一起疯狂的说英语。柴静式的煽动,就是以一个弱女子、一个受到伤害的母亲的形象侃侃而谈,温柔的、平和的慢慢的调动你的情绪,让你进入她给你指引的那个方向。但它同样也是一种煽动:用诉诸情绪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来让大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刚开始分析雾霾来源的时候,她是很有理性的,讲科学、讲证据。而从理性到情绪的转择,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女儿的良性肿瘤和雾霾的关系,第二关键是雾霾和肺癌发病率的关系。把这两个关系糊弄过去了,观众就从理性状态进入恐慌和愤怒的状态了。

在第一个问题上,她用现身说法加说谎的方式把医学问题隐藏了起来;在第二个问题上,则用舍本逐末的方式把肺癌

最重要的诱因忽略了。

她最终成功的达到了目的,带着观众在愤怒而恐慌的状态中来到了影片的末尾。在这里,她向大家亮出了最后的底牌,上面写着七个大字——能源行业私有化。

这就过分了。

能源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研究。但是,绝对不应该用煽情、煽动、制造恐慌的方式来向大众灌输。

能源,是国家的命脉;能源体制,是国家的根本。夸张的传播技巧、避重就轻的艺术手法、小清新、文艺范……这些东西不适合用来讨论如此关系重大的话题,反而可能授人以柄,或者被人利用。在这个问题上,柴静是有失稳重的,是欠考虑的。

而且,事实也不支持柴静的结论:

——中国并不是像柴静说的那样:不允许私人企业开采那些国有企业开采不出来的天然气。相反,对于她提到的页岩层天然气,中国政府不仅不禁止,还会提供补贴,鼓励私人去开采。但是,中国的页岩层天然气埋藏深度是美国的好多倍,开采难度极大,所以有补贴私营企业也不去开采,因为不赚钱。

——中国的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并不落后。去年非常火的“年轻时候长得像吴彦祖”的帅哥院士吴德民,他在大庆搞出来的“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地采油技术,采油率可以比国外最高水平高出10%以上。去年到越南附近的中国海域去勘探石油天然气的981钻井平台,是世界上载荷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防喷射技术。2010年,英国BP石油公司就是因为这方面技术不过关,造成了墨西哥湾5000平方公里的海洋污染。

——以前,中国矿难事故频发,主要是很多地方私人小煤矿为了赚钱,减少安全投入造成的,年年都要死好几百人。最后,政府被矿难逼得没办法了,才在山西大规模的整顿收编私人小煤矿。结果,煤炭产量没有降低、煤炭质量也没有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反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这些东西,也许不能说明中国的国有能源体制是最好的。但起码说明,柴静列举的数据是缺乏说服力的。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能源行业的私有化能够提升石油质量,能够增加天然气产量。

一个国家的能源市场、能源体制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个公益话题。大家还记得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时候,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拒绝给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当导演的事件吗?斯皮尔伯格的理由是为了抗议中国在达尔富尔侵犯人权的行为。

达尔富尔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跑到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去侵犯人权?

达尔富尔在苏丹。

中东地区的产油国早就被美国纳入势力范围。中国后来发展起了,也需要大量的石油进口,只能去别的地方开拓。后来就看中了苏丹。这个地方也产石油,但是油品很差,含硫量很高。就这样,中国还是当个宝一样,进去建油田、建基础设施,为的就是把美国人看不上的低品质石油搞到手。结果美国人一看不高兴了,就挑拨达尔富尔地区开始闹独立,愣是把苏丹给搞分裂了。中央政府和达尔富尔地区爆发了战争,美国人就说苏丹政府侵犯人权,中国跟苏丹做石油生意,就是在支持苏丹政府侵犯人权。就这么一闹腾,美国媒体就跟着起哄,斯皮尔伯格受到影响,就正义凛然起来,借着北京奥运会这个事情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所以,能源体制是一个公益话题吗?为了阻止中国取得不受美国控制的石油来源,美国人甚至不惜分裂一个国家。这种话题,能在用女儿的病情和癌症恐慌来煽动起公众情绪之后去讨论吗?

所以,当柴静结束演讲,在影片最后的感谢名单中,出现了美国某些机构的名字的时候。有一些人愤怒了,忘记了雾霾,转而开始怀疑、开始质问:你柴静是不是收了美国人的钱,利用雾霾来煽动中国走俄罗斯那样的国有企业私有化道路,把国家推入动乱和衰退的深渊?

这些怀疑和质问,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这是柴静自己的跑题太厉害造成的。她完全可以避开这个问题:在这个片子里面用煽情的手法来呼吁大家参与有利于降低雾霾的公益行动,然后再另外做一部专题片,里面用更加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讨论国家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不是把煽情、公益和政治混到一起讲。公益的归公益、政治的归政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就在《穹顶之下》发布前一天,俄罗斯前副总理涅姆佐夫在大街上被人枪杀。这个副总理,就是搞环保宣传起家的。他原来是一个物理学研究员,1986年在家乡领导了一次反对修建核电站的运动,取得了成功。由此得到西方的赏识,资助他参与政治活动,从物理学家摇身一变成政治活动家,为推动苏联解体出了一把力。俄罗斯成立以后,新总统任命他当了州长。在州长任上,他又卖力的参与国有企业私有化,把一家价值700万美元以上的水厂以70万美元卖给外国投资者。这种大力私有化的行为受到了俄罗斯总理、“休克疗法”的推行者盖达尔的赏识,于是把他提拔到了副总理的岗位上来。他个人平步青云过程,也就是一个国家分裂解体、人民遭受深重灾难的过程。从1989年苏联解体到2000年普京上台这十年间,俄罗斯人均寿命从69岁下降到65岁,人均GDP下降了50%。直到今天,苏联原来的领土乌克兰还在遭受分裂战乱之苦。

所以说,从能源领域入手,打着环保的旗号干扰国家经济建设,然后进一步干预国家政治,推动能源等公共事业的私有化,达到掠夺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搞垮一个国家经济甚至政权的目的,这种手法,是有历史教训的。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惕。

其实,利用环保话题来达到一些不那么光彩的目的,长期以来,就是很多国家或者机构,非常惯用的一种手法。他们之所以要选择环保话题,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直接指向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身体健康。特别是癌症,人类医学现在既不能治愈癌症,也不能准确的解释什么因素才能致癌,所以啥环境问题都可以往上靠一靠。不管是博同情,还是制造恐慌都比较容易;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环境科学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它在科学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研究清楚,操纵和糊弄的空间比较大。

我举一个例子: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我们的总理被世界发达国家代表围攻,要求他在减排协议上签字。因为,根据欧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果不控制碳排放,就会发生全球气候变暖这种不得了的环境灾难。在《柴静对话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这个视频里面,丁院士说的很清楚:发达国家划定了8000万吨的全世界碳排放总量限制,然后自己要先划走44%,剩下56%留给占全世界人口比例83%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终目标是让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权利维持在发展中国家人均的2.3倍这么一个水平上。

我们的总理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因为这是一个明显不把中国人当人的协议:一个中国人只有相当于一个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二点三分之一的化石能源使用权利——规定了你有多少碳排放,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你能够烧多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如果治理空气污染真的就是一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死守2.3倍这个底线呢?反正治理污染不影响经济发展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是有雾霾的,不过情况好一些而已,干脆把那多出的1.3倍也压下来,大家都一样的排放标准,更加绿色无污染行不行?发达国家说:不行。

我们的总理说,2.3倍真的太高了,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只占你们的80%行不行?发达国家说:不行。

——减少碳排放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事,大家想必都还记得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全球气候每年都在升高,导致北极冰盖每年融化2%,而且还在加速。照这样下去,再过二三十年就会出现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涨、海洋温度变化、大气环流被破坏等等,造成生态灾难,人类都有可能灭亡,比雾霾恐怖多了。

但是,2012年,这个预测被打破了: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北极的冰盖一年就增加了16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增长了60%。也是这一年,南极海冰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覆盖面积。2013年和2014年也是基本保持了这个情况。受这个影响,好多传统的北极和南极航道都被冰封住了,俄罗斯有艘船被围困了,咱们的雪龙号跑去营救,结果自己也被困了好几天。这个新闻大家都还记得吧?

从此以后,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就基本不谈北极和南极的冰盖问题了,转而开始宣传格陵兰岛的冰盖在融化了。简单来说,就是哪里融化的快我就宣传哪里,没融化或者增加的就当它不存在。

实际上,根据另外一部分“非主流”科学家的研究,全球变暖的趋势早在1997年就已经停止了,从此之后的趋势是全球变冷。地球什么时候变暖、什么时候变冷,是有一个历史周期的,跟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没有显著的关系。

为什么科学的预测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解释了:哥本哈根那个8000万吨的排放量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而计算机的模拟,就是一些科学家根据当前人类能够掌握的一些数据来建立的模型来进行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因素其实只掌握了一部分,甚至是很小一部分,有很多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我们还不了解,也缺乏相关的数据。所以,这个计算机的模拟是不全面的。它模拟出来的结果,

稍微改变一下一些预设的参数,其结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8000万吨的碳排放,看起来是科学研究的结论,其实就是一个拍脑袋拍出来的结果。发达国家说,只有控制在这个量,才能保证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只有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才不会发生生态灾难。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并不可靠。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几个参数,然后说:其实1亿吨的碳排放或者2亿吨的碳排放也可以,或者说全球气温升高3摄氏度也问题不大。甚至还可以自己建一个新模型,模拟出来:即使人类对碳排放不做任何限制,地球的气温也不会有显著上升,甚至还会下降……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这些结论都可以有充足的数据支持,谁也没办法推翻谁。

那么,到底选择哪一个作为结论呢?这就取决于政治需要。只要掌握了话语权,你说它是8000万吨也可以,说它是1亿吨也可以,说它是5000万吨也可以,随便,都能找到科学支持。你只需要在宣传的时候,把对你最有利的那个因素放大,有意无意的忽略其它因素就可以了。就像柴静只强调雾霾的致癌能力,而不向观众介绍比雾霾更重要的肺癌发病原因一样。用这种宣传把大众的情绪控制住,让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就可以贩卖私货了。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一次全球变暖大宣传的“私货”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只要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上签字,中国人的人均排放权就只有发达国家的二点三分之一了。以后我们的经济再继续发展,人民要想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那就要花钱从发达国家手里购买碳排放指标才行了。他们就有办法卡我们的脖子了。

还有,我想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多年前很流行“无氟冰箱”这个概念。因为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排放的氟利昂会严重损害地球的臭氧层,已经在南极上空形成了一个2800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大洞。如果地球失去臭氧层的保护,就会有大量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人的皮肤上,诱发皮肤癌,而且还会造成其它生态灾难,比雾霾可怕多了。所以世界各国达成协议,大力降低氟利昂的排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冷剂的原料不再使用氟利昂。

但是到了2002年,南极上空那个臭氧层的大洞突然缩小了一半多,只有1200万平方公里了。这个跟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因为以前排放的氟利昂会在空气中可以存在50年以上,不会因为几年内的氟利昂排放减少就产生效果。大家正在大惑不解,2003年,那个臭氧洞又突然扩大到了2800万平方公里,然后2004年又缩小到了120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家才发现,那个洞它就是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2004年以后又扩大,2012年又降到比1200万还要小的水平。具体什么原因现在搞不清楚,反正基本不受人类氟利昂排放的影响。

那为什么如此不靠谱的研究成果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美国的杜邦公司长期垄断了氟利昂制冷剂市场,有一家公司想要挑战杜邦,研究出了非氟利昂的制冷剂,就搞出来这么个理论。杜邦公司组织了一批科学家跟它对抗,说氟利昂跟臭氧层破坏无关。但又过了几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制冷剂产业发展起来,对杜邦的垄断构成了挑战,而且杜邦公司也研究出来了氟利昂制冷剂的替代品,所以它调转枪口,又雇佣了一批科学家,开始大力宣传氟利昂对臭氧层有多么严重的破坏。这才有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氟冰箱”运动。

氟利昂跟臭氧的化学反应是不是科学?确实是科学。它会不会破坏臭氧层?确实会破坏臭氧层。但是这个破坏力究竟有多大?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准确回答。所以资本的、政治的势力就可以在这里面作文章:需要氟利昂的时候,就说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氟利昂的时候,就说它破坏力极大,可以上升到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高度,你和你的家人会不会得皮肤癌就看氟利昂控制的怎么样了。

柴静在片子中说:雾霾浓度每增加多少多少,人群的死亡率就会提高百分之三十。这个结论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

当柴静说完这个数据,背后的大屏幕就出现了几条不断向上攀升的曲线。她并未解释这些曲线的含义。总之就是给人一个“随着雾霾浓度的增加,死亡率嗖嗖嗖不停往上涨”的印象。

但是,我把那个地方截屏放大了来看,发现这个曲线的横坐标是年份,大概是从2008年到2013年左右,纵坐标是死亡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反应过去几年人群死亡率变化的曲线。里面根本就没有雾霾浓度这个指标。这个图是没法说明雾霾浓度和死亡率的关系的。

然后我再仔细看,在图表的右边,有三个完全看不清楚的公式。应该是y=xmn……这个样子的。那么我就大概理解这个雾霾浓度和死亡率的关系她是怎么算出来的了。

是这样的:先找到过去几年某个人群死亡率的数据,然后搜集到可能跟人群死亡率有关的几个因素的数据,包括雾霾浓度,但是也包含其它因素(比如吸烟之类的)。然后用计算机来做一下模拟,算出来一个公式,把其它几种影响死亡率的因素给排除掉,然后就得到了雾霾浓度跟死亡率的相关系数。

这个算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跟计算全球气候变暖一样,本质上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人生活的环境太复杂了,现在的科学水平不能完全解释导致人类死亡率变化的所有因素。柴静那个公式,大概有四五个参数。也就是说,她只考虑除了雾霾之外的另外三四个“其它因素”。把这几个“其它因素”排除掉以后,就得到了雾霾和死亡率的关联性。

但实际上,这些因素是排除不完的。就跟欧美的科学家把他们知道的所有因素纳入计算机模型之后,算出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的大小跟氟利昂排放的关系、算出来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跟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一样,并不十分可靠,只能是“仅供参考”。有可能死亡率上升那百分之三十里面,只有百分之一是雾霾导致的,还有百分之二十九是其它未知因素导致的。如果因为钢铁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产生了雾霾,但是人均收入提高,可以花更多的钱来看病,可以在厨房装上抽油烟机,或者把分散取暖改造成集中供暖,反而降低了人群的死亡率或肺癌发病率,也是有可能的。柴静背后那条嗖嗖嗖往上涨的曲线,证明不了她的结论。

回顾一下《穹顶之下》引来一片反对声的原因,从浅到深有那么几个:

第一,玩煽情玩的有点过火了,有点招人反感,但无伤大雅。

第二,有不少技术上的错误,可能误导观众对雾霾的认识。专业人士或者科普人士会出来指正一下。但是这些人对于文艺小清新的公益宣传片感兴趣的不多,一般不会闲的没事出来挑人小毛病,大部分是被后面三条引出来的。

第三,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有失偏颇,有些根本就做不到。比如用天然气大幅度的代替煤炭,这在中国的能源地质特征条件下根本就不可能,属于一厢情愿的幻想。这些建议的相关利益方会站出来辩解。

从这一条开始,公益之争变成了利益之争。

第四,忽略底层人民的利益,片面强调雾霾治理。

《穹顶之下》当中的那个英国矿工,当被柴静问道“煤矿关闭怎么办”的时候,他流露出难过的表情:“还能怎么办?我并不是有钱的人,只能再找别的工作。我想应该还不至于付不起账单。”最后那句话应该是一种无可奈可的自我安慰吧。但是柴静听完之后显得很轻松:你看,没事吧,这些人还能再去找工作嘛。那就不用管他们了,该关闭的煤矿钢厂都关掉就是了。表现的十分冷酷无情。

中国为了治理雾霾已经关闭了河北很多很多的钢厂。在河北,有些钢厂就是一个村全村生计的来源。关停的时候全村人站在旁边流泪。面对这些为环境治理付出巨大代价的底层人民,一句简单的“治理雾霾不会损害经济发展、失业的人还可以就业”,在感情上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还有人指出,其实农村土壤和水污染的危害比雾霾更严重,但是由于城里人不能直接感受到,所以大家不怎么关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中产阶级取得了比不会上网或者不会刷微博的农民更大的话语权,如果因为这个片子给政府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把太多的资源集中到雾霾治理而忽视了农村土壤和水污染的治理,其实也是不好的。

从这一条开始,利益之争变成政治争论。

第五,触及了能源行业私有化的问题,而且倾向明显。

这一条碰到了中国社会目前最敏感的神经,终于把战火烧向了这个火药桶一样的政治话题。至此,这部“公益片”已完全跑偏,政治宣传的意味超过了公益宣传,一场歪楼大战已不可避免。由于柴静采用了大量非理性的手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所以参战的双方也都带着情绪而来,使用很多非理性的方式互相攻击,也就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个人卷入这场争论,也就是因为这第四条和第五条。我相信,大部分批评柴静的人,也都是因为这第四条和第五条。我是个学经济学专业的,但是第一篇评论文章却大谈雾霾和癌症的关系问题,里面有些地方确实写得不够专业,为此挨了不少骂。这个情况很正常,挨骂活该,但是我认为它巨大的转发量和阅读量说明这篇文章确实起到了一些降低“雾霾致癌恐慌”的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现在还很清晰的记得:三年前,2011年的7月23日,上海到温州的动车组列车发生事故,39人死亡。无数的媒体蜂拥而上,借机攻击中国的高铁建设。其实那是一次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事故,就不是高铁事故(高铁的标准是每小时250公里以上)。而就在7·23前一天,河北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辆大巴车车祸,42人死亡。

但是,没有任何人去关心高速公路上的42条生命,全都一窝蜂的来夸大动车事故的灾难性后果。各种谣言疯狂流传,其中就有什么柴静被带走调查这样的谣言。但是,在巨大的非理性指责声中,中国的高铁在国际上被污名化,高铁“走出

去”战略遭到严重挫折,大量的高铁项目被迫停工,大量的相关企业被迫关闭,数十万农民工因此失去工作,设计的安全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铁被迫降低到300公里运行。

实际上,高速铁路是一种很好的高速公路替代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全世界的高铁历史上发生的事故加起来,都不如京沪高速路上一年死的人多。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高速铁路安全记录是最好的,从开始建设起,一直到现在,高速铁路事故死亡人数都是0。

因此,利用一次动车组事故引起的非理性狂热,重挫中国的高铁建设,其实就是让更多的人选择高速公路出行,只会害死更多的人。

2008年,胶济铁路发生火车相撞事故,72人死亡。死的人比7·23事故多得多,而且也是铁路事故,为什么有些人就不那么狂热呢?因为那是一条老旧的普通铁路,正好能够证明修建更好更先进的铁路的必要性,没办法用它来攻击中国的高铁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所以,那些疯狂炒作7·23动车组事故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全部或者大部分——并不是真的关心中国人的生命安全、交通安全,而是为了把这个事故跟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联系起来,跟中国的国有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联系起来。通过这个事故,达到打击中国的高铁建设、打击中国的国有铁路建设管理体制的目的。

在这场一边倒的舆论浪潮中,当时我也有疑惑,觉得有很多人“跑题”了:从动车组事故扯到高铁建设,从高铁建设扯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扯到政治体制,扯得太远了,是不是在利用公众的恐慌来贩卖“私货”?但是,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在那种非理性的狂热中,也没有几个人敢于站出来说话。在那种形势下,站出来骂政府骂体制,并不需要勇气;站出来为中国的高铁建设说两句好话,反而需要勇气。

就这样,我们让那些人的阴谋得逞了。

现在,再一次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就一定要站出来。三年前,我们没有发出声音;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发出声音。我们为谁而战?我们为这个国家的十三亿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战。我们并不反对治理雾霾,我们反对用非理性的煽动来片面强调治理雾霾,借此攻击国家能源体制,忽略底层人民的就业和生活的改善,忽略对医疗卫生等其它方面的投入来增进中国人的健康。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至于具体怎么治理雾霾,柴静的片子里面,除了几个关键的地方有贩卖私货的嫌疑以外,有很多建议还是不宜偏废的。比如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和提高油品标准,我就觉得挺好。这方面的专业文献、科普文献也很多,轻松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解。

还有就是在治理雾霾的同时,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对待能源行业私有化的问题?如何兼顾底层人民的利益?这些问题我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这本书里面已经回答过了,赞成我这篇文章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的同学,想必也会赞同我那本书里面的分析和结论。这里也不再多说。

总的来说,雾霾所涉及到政治经济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环境……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做。环境也不仅包括雾霾问题,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森林退化……我们国力有限,每一个方面该投入多少,怎么分配人力物力,都必须非常小心的权衡计算。

柴静的这个片子,错误和偏见都很多,好的东西也不少。它在某些方面可能会促进公益,在某些方面则可能会造成公害。到底是公益多一点,还是公害多一点,主要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够不被这部片子里面一些过分煽情的桥段所迷惑,理性对待它的正确和错误。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著有《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一书。现居北京。转载请注明出处。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从表叔那得知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然后在班上就把这部纪录片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给我了极大的感受。 柴静是以她女儿的故事做开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被惊住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就要接受大手术,雾霾让柴静的女儿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与雾霾开始了斗争,正如她所说,这是一场一个母亲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静正在采访一个六岁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没有见过星星,没有见过白云,连蓝天也只见过蓝一点点的。现在,孩子们想看见星星是一种奢望,成人们想看见曾经的天空是一种奢望,白云也是曾经的回忆罢了。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自己罢了。 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来?我们怎么办?这是柴静提出的三个问题。 雾霾是什么?柴静说: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我们看不见它,因为肉眼能看到的颗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是危险的,是可怕的。而且这些敌人在我们呼吸的时候,它们都在。 雾霾从哪来?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的PM2。5,百分之六十来自于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加油站废气泄漏……我们的煤怎么了?现在中国烧的煤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烧得都要多,而且我们烧的是劣质煤、褐煤、没有清洗过的煤!我们的油又怎么了?我

们的油大部分烧在车上,我们的车在十年之间增加了将近一个亿,光北京2020年一年我们增加的车是多少呢?八十万,排成一条能从北京排到深圳,再从深圳排回来。 我们怎么办?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让我们的曾经湛蓝的天空回来很简单,就要看我们有不有这个决心。有个APP软件可以随时查看你周围的重污染工厂,你可以举报;你看到周围的餐厅有污染情况,可以拨打12369举报。但如果我们不说,12369永远只是一串数字,但如果我们说,那么12369就有可能是让天空变回湛蓝的原因之一。 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很简单,从你做起,从大家做起,从有关部门做起,一起保护家园,让雾霾从此消失。

柴静穹顶之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柴静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困境倒逼自救方法 伦敦,曾发生过“大烟雾事件”,污染远比当下的中国更为严重,但历经20年的治理之后,污染物下降了80%。洛杉矶,曾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现在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却降低了75%。这些经验教训,都说明雾霾并非无药可治,关键在对症下药。 柴静给出的答案,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 这些观点,都与当下的改革方向相吻合。拍摄传播《穹顶之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和柴静交流时,我问她真正搞清雾霾后悲观吗?她说不会。为什么?她解释,一开始也是挺悲观的,后来觉得,人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自己能参与建设的生活。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令它改善,人就不会悲观。的确,看见了问题所在,不代表有关部门会去做,也不意味着能做好,更不等于能解决问题。 2014年年底,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征集意见,柴静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如数寄送,意图为立法带来借鉴。问题: 1、分析中国雾霾问题产生的必然性 我国雾霾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风向、温度对流等。风向及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地区污染物的汇集,静风或无风天气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进而导致已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得到中和降解。温度对流使高空的高温气体阻止近地面温度较低气体的上升或其它趋向与纵向的运动,从而导致空气中悬浮的微粒难以向其它区域扩散造成在污染源区域富集。在人类生产活动方面,中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PM2.5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燃煤、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生物质燃烧、垃圾焚烧、土壤尘以及汽车尾气等,其中前三种成分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9%。我国的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污染物使空气中颗粒物增加,尤其是FM2.5浓度上升,导致了能见度的降低雾霾颗粒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的尾气净化不足。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我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乎其微,以2013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2014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们那为数不多的柴油乘用车并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汽油乘用车就更不用说了,北上广均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再者汽油车颗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车却经常被各大城市限号,充当空气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车辆在为雾霾做“贡献”? 柴静视频中也提到,在夜间反而PM 2.5很高,这就引出了之前媒体多次曝光的“假国四车”。笔者认为,“假国四车”(正如视频中显示的,大多为运输货物的商用车)才是对雾霾贡献较大的汽车。“假国四车”为何能横行? 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国家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试验,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之后才能进入3个名单,进而生产。 问题就出在“试验样车”与“量产车”之间,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有巨大差距。样车可以达到‘国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产的车却大不相同,好了,问题又来了,为何企业要在生产上造假? 这个问题,正如同大货车超载一样令人头疼,如果大货车不超载,基本上过路费、油费就能耗掉司机的所有血汗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所以才靠超载,靠数量来赚钱。同样,一些原本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果不造假、不减配,那么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就无法与其他造假、减配的企业的产品竞争,毕竟汽车生产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1) 昨日我们的班主任朱教师带领我们看完了这部视频《穹顶之下》。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很震惊。从那一条条就算决定了要管理好雾霾,但一次都没执行过的、透明的法律、从那些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恶劣天气、从那些顶着官职,却从没有对雾霾所行动的空头官员来看,中国就算外表再强盛又怎样,中心也是腐败的,单单从治理雾霾这方面来看,中国就不行。 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都绝望的名词,它不单单是在伤害着我们的身体,也威胁着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们。在“雾霾穹顶”下,柴静作为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康成长。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视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我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可是,她以个人身份,自我花费约100万元,并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忙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样办”,不仅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进取向国内外专家求教,并且不惜冒险充当在对人体伤害极大的PM2.5里的实验对象。这是柴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全国人们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现实中呢,劣质石油、煤炭、废弃烟……这些被列为中国成长的标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污染着,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那里边必须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只要我们认知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2) 2015年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2019-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 柴静的节目的意义在于普及了雾霾的主要来源;消除了误解,即目前的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的必需代价。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范文,欢迎大家观看~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范文一】 最近朋友圈以及各大论坛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汽车工程师,笔者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为乘用车正名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乘用车,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 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 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私家车。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 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 乎其微,以XX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XX年,中国 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 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XX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 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 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 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2017-04-11 21:18:43 | 作者:薛薇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范文一 最近网络上蓝黑与白金不断混淆着我们的视觉,开学风也不断袭来各种版本。正想着该写点儿什么的时候,突然看到央视辞职后的柴静,自费近一百万调查探寻问题的答案,这部由母亲柴静完成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不由得让我们沉思……不得不让我们震撼。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是一群希望改变世界的人,期望着在未来世界变得更好更方便。我们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腾着。然而,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已经病了。我们引以为傲的阳光和空气,不再是那么美好,当呼吸干净的空气变成一种奢侈,当孩子再也看不见星星,当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护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广阔户外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 我只知道,作为一名火力发电厂的普通电厂工人,我很骄傲我们公司为了给#1机组脱硫提效,为了环保减排,于14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了湿式电除尘器技术改造。直至今日无意中登高而望,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座钢架结构的大家伙已经初显轮廓。我也知道,这是我们公司对环保减排的极大重视。我更知道,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环保减排我们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我看见了,我们为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静在视频里所说的那样,除了悲观,我们还可以有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2.5微米的细微颗粒,我们将直接吸入肺泡,这种细微颗粒物是各种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组合,是强致癌物,人体吞噬细胞无法消灭它,就积淀在肺泡内,阻塞氧气顺利进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颗粒物则直接可以进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雾霾就是指PM2.5的颗粒物,过去我们一直没太关心他,总误以为就是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人死与因雾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它看作一个数据而已,他其实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累积而来的。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柴静。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精选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2020精选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穹顶之下观后感1 以前只是听闻北京啊此类地方因为雾霾导致航班延误、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激增、空气中PM2.5严重爆表等等……这一切于我而言,仅抱着一种作壁上观的看客心态,似乎太过遥远。然而,日前央视离职记者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却让我倍感震惊: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飞掉,雾霾离你、离我、离他都是那么的近,它就在身边,它让我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就我个人亲身经历来说,雾霾已近在咫尺!大概10年前吧,也就是我高中那会儿,那时的天虽说不是一望无际,但还算得上是蓝天白云,可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到处都弥漫着呛鼻的工业白烟、上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下午经由工厂排出的烟尘已如一床厚重的黑棉被覆盖其上,随手可写字,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厂区附近的小孩会没有生育!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费心费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们所做的一切却是让祖国的花朵凋零在繁盛的花园中,我们亲手导演了一部自食其果的悲剧! 揽镜沉思,如何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开放能源市场,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二是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严格执法力度;三是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

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四是国家对安装清洁设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助,并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举报力度。 穹顶之下观后感2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

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

穹顶之下观后感高中作文

穹顶之下观后感高中作文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1 开学第一天,我坐在乡村学校简陋的宿舍兼办公室里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耗费掉一节半课。之后,又整整发了半节课的呆。一一打住!你一定要说我是个不务正业的教师,上班期间不好好备课改作业写教学反思,上网发呆还堂而皇之地召告天下! 好吧,我先承认,我不是个好老师,但我一直努力做个好老师,只是教育天空里的"PM2.5"让我这等草根老师眼前一片迷雾,不知自己该向何方前行。 暂撇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称职与否前行方向如何 不说吧,说说我看完《穹顶之下》后发呆的内容。 对柴静的勇气魄力社会责任感的钦佩我就先不说了,对雾霾的骤然间发生的巨多认识先也不说了,估计这几天说的人多,说的人比我专业。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没有一个柴静、或张静李静

王静,来帮我们拔开教育的雾霾,让我们老师更让我们的孩子一一特别是农村的师生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见蓝的天白的云? 我很自私。我的感慨更多源于我自己的孩子,他今年上初二,随我在这个不算偏远的农村学校,离小城不过十五公里。今天开学第一天,第一天我就得知我的同事把他同样读初二的孩子转到城区上学了。这个消息让我自责不已:这件事为什么我没做到?我早想过,为了孩子前程,肯定不能让他待在这里的!可我又左右为难,没能把转学的事办成。现在,我只有自责,外加茫然。 是的,农村学校已经没有教育了。如果就我看到的我的周围的事实来说,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以及与我们相似的农村学校的办学隐性宗旨就是:安全!不出安全问题一切OK!以至于,学校设备落后,教师流失,在职的绝大部分老师"升级"成了大学老师:上几节课走人的、甚至一周上两三天班完事的;作业没人改,甚至有些老师上课只上二十分钟,还有二十五分钟学生升级为"大学生"一一自习…… …… 凡此种种,让人心寒,无论作为一个家长,还是作为一名教师。 可是,这样的事实并未遮遮掩掩,老百姓知道,教师最清楚,家长也明白,甚至私下里我听到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聊天,他们对此也是一清二楚的`。但,即便有人质疑,却没有人寻根问底。

《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逻辑陷井。 雾霾的实质是工业污染,从英国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雾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见一斑。工业污染分析,从宏观来看,应该看其中占比,分析出主次污染,然而解决之法同时要兼顾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 柴静《穹顶之下》,举例自己早年采访经历、自己孩子问题,从感性入手分析出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进而分析各种工业、生活等污染所占比例。工业上,石油、煤炭造成燃料粗糙、不愿提升工艺水平、能源系统控制能源标准设定等,导致能源标准达不到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十分成功,因此提出国企工业逐步开放、有条件提升能源标准。生活上,借鉴美国加州汽车管制法,提出柴油等重污染汽车加装空气净化器,油烟净化器、减少汽车出行等。 柴静逻辑清晰,看似入情入理,在此,我再次梳理一遍柴静的逻辑。 工业污染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原料,比较发达国家也用石油、煤炭等,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根本在于中国标准过低、大企业形成利益集团进而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提升油品、过剩生产等,进而归结于国有企业垄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出的能源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一定解决环境污染,私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配置资源,竞争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要考虑竞争的尺度在哪里。2013年9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名为《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制伦敦三成电力》,里面称“而投資並購范圍,則從基礎設施到房地產,從零售業到實體企業,涉及領域相當廣泛,以至於有英國媒體更是聳人聽聞地用“中國人買下了英國”的標題對中國資本進入英國進行報道。”可见,基础设施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过度开放只会引起过度恐慌。 再来看看《对话丁仲礼》,柴静和丁仲礼的逻辑。先是从哥本哈根会议现状说起,“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会议,却不能谈妥《根本哈根协议》?”丁院士从国家利益解读什么样的节能减排才是公平的,接着在柴静的逼问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参杂个人利益而应该可观陈述事实,丁院士回答说这不是个人利益,这是人权和发展权的人类普遍意义,也说明了自己这样作为科学家却不采用“科学”做法的苦衷。 柴静假设的逻辑大前提是,气候问题是人类共识,隐含逻辑是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因为气候问题关乎人类生存。 这个前提忽略了,人类共识是多个共存的,个别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吃饭问题;还有人类共识,其实也可能被集体共识所充塞,比如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即存在一个集体共识,代表了全发达国家发言。 总而言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做逻辑分析时候,没有切切实实界定“人类共识”、“公平”和“根本哈根协议”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更涉及了国家利益等政治经济文化各层次问题。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工业进步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国家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借鉴,但不可全盘西化,更不可以盲目提倡。从逻辑上分析,开放国企并非是解决工业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逐步探险实践的空间。

雾霾作文(《穹顶之下》观后感 )

我们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本觉得纪录片都是枯燥无味的,但在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却感到万分震撼。柴静那有声有色,能引起共鸣的演讲在吸引着我的同时,也引起着我不住的害怕和担忧,一份份的污染数据,让我看着触目惊心,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感受。虽是分作三次才看完,却一次比一次感触深。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虽然我居住的城市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空气新鲜、绿树成荫,环境排在国家首列。但仔细观察,在深圳快速发展的同时,蓝天白云变少了,换成了雾蒙蒙的阴天,繁星明月变少了,换成了一望无际的黑夜。时间长了,加上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原本以为阴天起雾再正常不过、晚上没星星是被云挡住了的我,远不知道我们身边潜藏着一个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深圳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街头,到处都在修地铁、建高架桥。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介绍的非常专业,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想到我们整天生活在这危险的空气中,我顿时呼吸一滞。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影片中还列举了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但伦敦在今天已是恢复了蓝天白云,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深圳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们或许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让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不再威胁我们的健康!

柴静《穹顶之下》10句精彩台词英译

1)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Every time I see this lonely planet rotating in the dark sky, an unnamable sense of attachment and affection aris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2)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够踏实了。 Once we know we can do something to make things better, we will feel at ease. 3)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I have no fear of death, but I fear to live like this. 4)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穹顶,而我们习惯了低头忙碌地过自己的生活,从不抬头仰望一下头顶上那片最美的天空。 We are all under the dome, but we are too busy to look up and enjoy the most beautiful sky right above us. 5)我们不可能改变自然条件,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We cannot change nature but change ourselves. 6)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In the most smog-stricken days, there is at least one thing we can do: to protect ourselves as well as our loved ones. 7)当一个产业正在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一个产品冉冉升起。 An industry is coming to an end while another one is coming into being. 8)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It is compassion that drives people to something.

高考作文预测:“柴静与《穹顶之下》”写作指导

高三二轮复习作文学案:“柴静与《穹顶之下》”写作指导 一.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2月28日,著名新闻记者柴静自费百万历时一年拍摄的公益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网络播出。在这段长达103分钟的视频中,柴静告诉公众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怎么做。视频最后,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二.立意角度: 位卑未敢忘忧国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责任与勇气 三、立意偏颇 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 环境 积累 四.优秀作文 即刻启程 曾经,我站高岗上高喊,呼喊梦的模样;曾经,我暗自发誓,要突破自我的枷锁;曾经,我心怀愤懑,不满于现状的一切一切。而今日,我要启程,为曾经的一切心愿,踏上征程。 启程,是口号的终结。张口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动手则要难上加难。满眼各大街小巷,各公共场所,一句句的标语满墙壁。每个人都渴望求得一方净土,却不乏在“请保持安静,勿大声喧哗”下吵嚷不息。“也许在播放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电视机普度就摆放着血淋淋的象牙饰品。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有太多太多,却总在无知中使自己的付出付诸东流。口号无罪,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境界,对其它无知之人给予真诚的告诫,却在人们的无视中不如一张废纸。既然有了想法,又为何不去实践,没有行动的口号又有何用途?请即记得启程,让口号时代的惟幕缓缓降下。 启程,是梦之伊始,每一场梦是一场征途,每一场征途都始于启程。当时代陷于纷乱,战争四起,人情变得冷酷无情,孔子踏上了他梦的征程。周游列国,哪怕再劳累,哪怕被驱逐,哪怕被囚禁,层层危机笼罩着他,他仍头顶阴霾,启程出发。心情“仁爱”之花,为让大地开满,他不顾一切,也毫不犹豫,身着布衣。手持竹杖,让身影足迹满布神州大地,将儒道传于世人,留诸后人。是启程让他的梦得以实现,是启程让他的梦在白发之时褪变为梦想,是启程,让他的仁爱成为全中国、全世界的大爱。 启程,也许是一场苦难的开始,但必定是最丰收的结局。悠悠岁月,历史长河流淌在我们身边,时而浩荡,时而平息,我们都在随着它的洪流前行,而他将过一江洪流编织成永恒的记忆。司马迁的遭遇,人之少遇,只因一句辩护而受以腐刑,而他的成就,人之无及。他于灾难中启程,于痛苦中前行,他明白前方是不见尽心的煎熬,他同时也是知道尽头必是苦尽甘来,是梦的实现,是胜者的桂冠。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开始,也毅然决然地选择对痛苦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的完整版 近日,沉寂许久的柴静携其自费百万录制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回到公众视线,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并再次将雾霾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自XX年秋冬季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pm2.5雾霾等成热词。以下是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关于《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供参考阅读。 大雾霾后得知怀孕:女儿健康就好。 XX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XX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是XX年整整一年的北京,只有空气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那个环保局长对我说了一句话,”;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短短十年,我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现实。 连续40天空气影像记录显示: 天津XX年空气污染天数197天,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XX年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

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中国目前每10人才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