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著名行为学家孙路弘高度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内容并不艰难晦涩,作者尽可能采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逻辑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谬误的形式等等基础的逻辑问题。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作者:麦克伦尼,美国知名的逻辑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第1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做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俗话说,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正说明注意力是有价值的。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做出敏捷主动的反应。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

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所以有其客观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事实需要我们主动去认识,一旦我们忽略它的存在,它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即存在的实体,如动物、蔬菜、矿藏等。例如,白宫就可以看做事物的代表,而林肯被刺则可以看做事件的代表。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白宫举行国宴,首要条件是白宫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存在,否则这个事件就不会存在。要存在无形的事件,有形的事物是其基础。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如果它真实存在,就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你可以到达的,你就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来确认它的真实性。以白宫为例,为了证明白宫并非只存在于你的想像之中,你可以去华盛顿旅行,亲眼看看它,这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方法。不过你也可以通过间接方法证明,例如,从值得信赖的人口中证实白宫确实存在于华盛顿特区,或者,以照片为证也是个有效的方法。

但是,对于类似林肯被刺之类的事件,如何证明其真实性呢?我们说这是一个事实,依据是什么?这个事件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证人求证。显然,我们自己不能证明其真实性,直接证据法已然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求助于一些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事物。例如,官方记录(警局记录、死亡报告等)、当时的报纸、照片、回忆录、日记、国会档案等,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权威资料只能用林肯被刺是事实来解释。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我们确认了此事件的真实性,由此,我们确认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存在。

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例如,头痛就是一个主观事实,如果我经历过头痛,我就有第一手资料证明其真实性。但是,如果是你而非我头痛,我就只能间接地听你说你头痛的情形,来建立我对头痛的概念。因此,主观事实的确认完全依赖于声称头痛者的可靠性。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亲身经历的重要公共事件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间接证据。同间接求证一个事物真实性的

方法一样,在利用间接证据求证一个事件的真实与否时,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源于主观体验的主观事实,在通常条件下是自动呈现的。但是,由于人脑中的自我错觉或理性化思维机制,人们甚至可能无法确认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

由于主观事实得以确认的基础是对其他当事人的完全信任,所以你必须首先考虑对其他当事人完全信任的可能性。

3.观念与其对象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并非无能为力。因此,我们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我们只能把握观念。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观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观念能使此桥固若金汤。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

4.留意观念的本源

欣赏自己的观念是人之天性,因为我们大脑所产生的想法就像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归根到底,观念能感知的来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理解观念的关键点永远应该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客观与主观的联结纽带将会断裂。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当我们说“确认事实”的时候,并不是说把这个关于现实的观念在大脑中确立起来。大脑中的观念,如我们所知,是主观的范畴,而我们所关注并意欲确认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例如,我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的观念,我称之为“猫”,其对应物是现实存在的猫。但是,如果我的大脑中另有一个观念“牛头马面”,它就没有对应的现实事物。类似牛头马面的观念就是主观事实,因为它仅存在于我的大脑中。

5.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以猫为例,首先要有一只猫,然后才会确立关于猫的观念,随后才有“猫”这个大家认可的词。所有一切都来源于猫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客观存在,就无所谓关于猫的观念和语言。我已经强调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事实都是清晰明确的。我们这里又讲到,所有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其特定的本源。现在,我们必须深入探讨,观念与客观事物如何发生并非简单的联系;接着,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错误观念是怎样产生的。

有时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就如我们举例中的猫。我们称之为简单观念。符合我们大脑中“猫”的定义的是一种特殊的毛茸茸的会喵喵叫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猫。简单观念相对容易被验证,因为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比如我们提到的猫,它所包含的意思是明确具体的。

与简单观念相对应,复杂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例如民主,它是明确具体的观念吗?至少在潜意识上来说,是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联系到客观世界。但是民主的内涵有其丰富的来源:人物、事件、宪法、立法行动、旧制度、新制度,等等。如果我要和其他人讨论民主问题,为了避免因走入主观主义的歧路而无法与别人沟通,我讨论的必然是现实中大家都明白的事物;我必须不断地涉及现实中的种种事件,而这些事件即是民主内涵的现实土壤。

我们如何解释那些错误观念的产生呢?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做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没有任何观念可以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即便是最荒谬的想法。但是观念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可以变得遥远而难以捉摸。错误观念已经偏离了事物的本源,它或许不能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可以反映出产生错误观念的人的精神状态。错误观念是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时却麻痹大意的产物,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相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6.将观念付诸语言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然而,给观念找到合适的语言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一工作常常充满挑战性,我们不是都有词不达意的经历吗?

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确认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其根源——客观事物。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有时,语言和观念的结合是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观念完全切合,它们都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简单观念中。例如我说:这座纪念碑是由花岗岩砌成的。我这里所指的纪念碑确实是由花岗岩砌成的。这种情况下,语言和观念完全统一。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复杂观念,虽然它比简单观念复杂得多。为了保证所运用语言的精确性,必须回归语言的本源——客观事物。

为了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下: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仅仅用语言表达相应的观念是不够的,它还应该用来表达明晰正确的观念。或许我坚信小人国的存在,对它有全面的想像。或许我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词语来表达那些想像,但它们只能揭示我的思想状态,而不是现实的真实情况;它们揭示的只是主观事实,而不是客观现实。

7.有效沟通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语言和观念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尽管专家们对这个观点颇有争议,但我们似乎还是可以对一个只存在于大脑中的观念不赋予明确的词语。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试图与别人就某个观念进行沟通,语言就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就如前文所述,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仅仅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如果我对你说“猫”或者“狗”,你的反应必然是静听下文。你一定想知道,“猫”或者“狗”怎么了?虽然你明白我说的词语的含义,但是你不知道我说这些词语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仅仅是简单地说出了词语,但没有说任何相关的信息。只有同时将相关的信息阐述出来,我们才可以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注意,如果一个人只说了一个词“狗”,对此我们无法做出真假判断。但是如果一个人说出某件和狗相连的事情,比如,停车场里有只狗,我们就可对此做出真假判断。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在命题易于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易分辨出真假。但是,如果命题本身表达得含混晦涩,我们就会面临双重问题。因为我们必须先找出命题本身的含义,然后才能做出真假判断。由此可知,清晰有效的表达非常重要。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听?然而,明确的观念也并不会自动地保证

有效沟通。或许我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

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挂一漏万强。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如果我说“狗”、“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你可能会猜测我在试图把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这是因为我没有做出完整的陈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例如“那只狗攻击那只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小王很丧气”,“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被那帮流氓严重地损坏了”。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做出随意的判断,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那样。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做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用来加强语句中的否定意义。在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时候,这会带来困扰,因为语句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但实际上是肯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直接说,“欢迎她来”。

最新《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doc合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Formal logic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阅读原文 来自:warfalcon 2011-09-13 10:14:50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今天是《简单的逻辑学》思维导图,从介绍上来看,是本非常不错的书,放在待读里,过几天读。 引用下豆瓣的介绍: “成为优秀咨询顾问有五本必读图书,第一本就是《简单的逻辑学》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40本英文经典著作之一 广受哈佛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欢迎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 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微盘 书评:与逻辑学的第一次简单接触 引用地址: 活了一小把年纪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做迟了。比如,人到中年才晓得财富的重要;比如,年近半百才想起来学习逻辑。没早想到要多挣钱,完全在于我的愚钝;但没有早点学习逻辑,就不能全怪我——我读了十几年的书,老师从来没有教过什么是“三段论”。 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我们中国向来就没有逻辑学——中国古代的圣人几乎穷尽了一切真理,但他们偏偏忘记了发明逻辑。 圣人们也不是忘记了发明,其实他们是不需要发明。他们依靠直觉、顿悟,直抒胸臆地寻找真理,什么推理、论证统统不需要;只要福至心灵,答案往往脱口而出。翻翻四书五经,里面圣人说的全都是答案,一句话顶一万句;这些答案怎么来的,圣人们自己不在意,也没有人关心,后来人只要记住这些标准答案就行了。 圣人如此,老百姓呢,好像也不需要——他们没有什么需要证明、也没有地方需要说理。中国有三纲五常,谁老大谁说话算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你有讲理的份,中国老百姓哪怕是打官司也不需要说理,到衙门里面去告状,谁对谁错由官老爷来判。黎鸣先生说过,只有一个讲理的民族才需要逻辑,一个不讲理的民族根本就不需要逻辑。这话听着刺耳,但并不是胡说八道。 现在怎么样了呢,我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现在的学校依然不教逻辑学,除非你读的是西方哲学系。 确实,逻辑和麦当劳一样,是西方的一种发明。

自我认知及学习

自我认知及学习计划 一、自我不足认知: 1、逻辑能力不够强:有时候讲话是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讲到哪,缺乏逻辑性; 2、表达上不够清晰:语速过快,自己蛮讲蛮去,有的时候有点主次不分,忽略了主线 3、经常给自己找理由:领导批评时,未深刻地给自己找错误,而是一味的为自己辩解 4、一些生活小习惯没有顺应职场改过来,不够注重:如开会的时候托着下巴等 5、工作过程中不够细致化、微观化,过于宏观和笼统:比如上次的问卷调查 6、有时候有点书生义气,过于理想化,还停留在校园里:理想与现实未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7、办公软件还不够熟练,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二、如何加以改进: 1、逻辑能力不够强:有时候讲话是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讲到哪,缺乏逻辑性; 在讲话之前,想好自己说话的目的,在心中拟一个纲要,由主到次,由中心到边缘多看逻辑学方面的书籍,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2、表达上不够清晰:语速过快,自己蛮讲蛮去,有的时候有点主次不分,忽略了主线 放慢语速,说话时抓住中心思想,围绕主题展开 3、经常给自己找理由:领导批评时,未深刻地给自己找错误,而是一味的为自己辩解 不管怎样,先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处,会后再认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4、一些生活小习惯没有顺应职场改过来,不够注重:如开会的时候托着下巴等 职场不是校园,步入工作就不能再把学校里的一些陋习带到公司来 多看些有关职场礼仪的书籍,养成好习惯,逐步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5、工作过程中不够细致化、微观化,过于宏观和笼统:比如上次的问卷调查 要养成细致研究,深入思考的习惯,内心要沉淀下来,不要太过于浮躁 6、有时候有点书生义气,过于理想化,还停留在学校里:理想与现实未能很好地找到平衡点 让自己内心更强大,做内心强大的人,努力学习,让自己时刻保持忙碌的状态 7、办公软件还不够熟练,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比如做PPT的时候感觉有些吃力 利用业余时间,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可以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看视频等 三、对自己未来三个月的目标制定:

五分钟提高你的逻辑性

注意素质,学点逻辑 “70后”成为社会工作场所的主流时,还没有太多的逻辑问题。然而随着“80后”逐渐成为工作大军的主力,该问题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失误都与逻辑有关。尤其是在电视、网络普及以后,大众的逻辑能力更是直线下降。 让我们先看一篇评论文章: 我们虽然舍得泼洒金钱,穿上了一身外国名牌的衣服,涂抹上一脸外国名牌的化妆品,开上了外国名牌的汽车,也住上了貌似外国风格与风情的房子,但我们的消费心理实在还远不够成熟。 文章开篇已经明确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按照逻辑要求,文章接下来应提供相关的事实依据。且看文章后面的内容: 哈根达斯是美国的一种冰激凌,它前些年登陆中国,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成为一种高档食品,口味与品位都颇具小资情调,成为都市时尚潮流的一种象征。记得前几年在北京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流行:登长城、逛燕莎、吃哈根达斯冰激凌。在北京有哈根达斯专卖店,在一些大的外国牌号的超市里,都为哈根达斯设立了专售的冰拒,一个最小盒哈根达斯也要30多元,相比国产几元一盒的冰激凌,价格实在不菲。 我去过一次美国,在那里的超市里,看到也有卖哈根达斯的,但没有这样的显贵,也没有我们这里特殊的待遇。美国人告诉我,哈根达斯在美国只是一种普通的冰激凌,比它有名气、口味好、价钱责的有很多。在超市里,它们和其他的冰激凌放在一起,价格比有的冰激凌还要便宜,如果赶上促销,5美元可以买两大盒,而在我们这里,这样一大盒起码要卖百元上下。即使数学功课再不好,也可以算得出其差价的比最少要在五六倍之多。 其实,认真分析便会发现,仅仅依据以上两段文字,在逻辑上根本无法得出作者在开篇中所下的结论。按照基本的逻辑知识,要论证“我们的消费心理还远不够成熟”,需要:A.先明确消费心理是什么;B.表现的行为现象是什么;C.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D.不成熟的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E.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量化区别。有了这5点及其具体的说明,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否则,如果都是作者个人观点的论述,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幼稚表达。 当我们发现一个人表达有问题,连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即便清楚也讲不明白时,我们常说要“注意素质”;面对街头到处的打闹、喇叭声、插队以及种种违反社会规则的现象,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美)D.Q.麦克尼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确认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事物和事件。事物是事件的基础。事实也有主观的 2.观念与对象。脑中的观念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对事物理解越深刻,观念越清晰 3.人类认识3部分构成:1.客观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观念) 3.为之创造语言,方便交流 4.简单观念(猫),复杂观念(民主) 5.有效沟通:词语是语言的基石,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命题的基础:判断真假 6.有效沟通原则:1.表达背景信息2.说完整的句子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主观看法需作论证4.避免双重否定5.根据对象选择合适语言6.避免模糊多义语言 7.避免闪烁式语言 7.真相:所有逻辑推理的目的。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 8.融贯说: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那它就是真的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逻辑学四个基本原理: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2.排中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4.矛盾律: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即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2.基本原理:不证自明,不可证明

3.对原因的探索,要究其根本原因 4.区分原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有些事物没有质料因,如数学观念 5.动力因包括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 6.定义术语:为避免逻辑论述中语义不清。两步:1.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中2.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 7.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不一定都对,如主观事实 8.普遍命题:1.陈述的是事实2.适用于真个类别。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单称命题 第三章逻辑学的语言 1.论证的基本要素:前提(支持性命题),结论(被证明命题)。前提必须为真,结论才真 2.从全称到特称,全称为真,特称必真。从特称到全称,需谨慎 3.断言,命题包含主项谓项,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4.否定命题: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特称性否定命题部分隔断 5.比较:相似特征的重要性比多少更重要 6.类比论证 7.正确论证: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关注事实(内容真实性)和形式

简单的逻辑学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 全神贯注 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用心去看。 2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大多情况下要严格考察所或间接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3 观念及其对象 正确的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4 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能感知的本源依旧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 5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由三部分组成 1客观存在的事物 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 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简单观念猫 复杂观念民主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6 将观念付诸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结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看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7 有效沟通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能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2说完整的句子。 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4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他来”而要说“这里欢迎他来”。 5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物理学家面前讲术语,大众面前用通俗的语言); 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所以第一步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说得到底是什么。 9 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避免听众对你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10 真相 所有论证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真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本体真相,一种是逻辑真相。 命题一个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达;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 基本原理 同一律 表达: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解释:例子苹果就是苹果,不可能是桔子。 排中律 表达: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解释:一个事物他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 表达: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解释:这个原理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一个事物之所以被称为另一个事物原因是因为(1)它解释了为什么另外一个事物存在。(2)它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者那种特定的事物存在,即存在方式的由来。陈老师的父母是陈老师存在的理由之一。陈老师的高中老师是陈老师来到电子科大的原因之一。 矛盾律 表达: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在同一方面不可能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解释:这个原理可以被看做同一律的延伸。定语“在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 同一时刻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既是有不是是不矛盾的。例如,你可以在同一时刻人在纽约,心在3000公里外的旧金山。但是你不能同时身在纽约和旧金山,这就是同一方面。 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他们是矛盾的。例如我是陈老师和我不是陈老师是矛盾的。 如果说逻辑学的第一要务是反映真相的话,那么很明显,消除真相的对立面是最重要的事情。

简单的逻辑学

《简单的逻辑学》,著名行为学家孙路弘高度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内容并不艰难晦涩,作者尽可能采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逻辑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谬误的形式等等基础的逻辑问题。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作者:麦克伦尼,美国知名的逻辑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第1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做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俗话说,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正说明注意力是有价值的。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做出敏捷主动的反应。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

20种应避免逻辑错误

20种应避免逻辑错误 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逻辑学,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来辨别里面的真伪。 这篇文章主要摘录《简单的逻辑学》一书里的第五章,弥缝选出了最常见的20种逻辑思维错误(非逻辑思维形式,Informal Fallacies)。通过阅读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些理论与很多网络上“五毛”的非理性评论,一些事件中产生的错误逻辑观点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对上号(弥缝也在一些思维模式的最后添加了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看这几种网络上流行的“五毛党”惯用的伎俩: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们就违反了这个原则。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他人辩论时,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 如果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对人不对事谬误将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它造成的后果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以出身论英雄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声誉斐然的公司的从事经验。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你对全国著名的大学和学院知之甚多,并且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 学院在这个领域内声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在浏览候选人资料时,你扫到一个X学院的毕业生,彼得,于是你立刻决定拒绝他们进入下一轮,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毕业的学校。这个时刻,你已经产生了谬误。 不是说你的决定完全不合理。毕竟,以你对X学院的了解,彼得或许确实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选。但是,这不是必然的。一颗闪亮的新星是可能出于类似X学院之类的学校的。你所犯的谬误的根源如下: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彼得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000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000字: 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时间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精力管理。不过很惭愧,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我都没有做好。我说一下我的尝试。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

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读后感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摘抄为黑色字体,个人感悟为蓝色字体) 编辑手记 *阅读的最大成本 读者在选购图书的时候,往往把成本支出的焦点放在书价上,其实不然。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 阅读的时间成本=选择图书所花费的时间十阅读图书所花费的时间十误读图书所浪费的时间 *阅读的收益 阅读图书最大的收益,来自于获取知识后,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获得品质的改善和提升,由此,油然而生一种无限的满足感。 要分清阅读到底需要什么,能得到什么,只有清楚这些了,才能摆正自己读书的态度,才能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推荐序: 按照基本的逻辑知识,要论证“我们的消费心理还远不够成熟”,需要: A。先明确消费心理是什么; B.表现的行为现象是什么; C.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D.不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E.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量化区别。 有了这5点及其具体的说明,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否则,如果都是作者个人观点的沦述,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幼稚表达。 讨论一个命题,需要先确定每一部分的定义是什么,再去论证这个命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标准,一切都只是空谈。 素质是一种基本教养,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行为表现;素质是懂得基本的礼貌,别人讲话时,要保持倾听,然后再发言;素质是尊重基本的社会常识,以及人类文明公认的核心逻辑基础。所有与素质有关的恶劣、低俗和浅薄,其本质原因都与逻辑有关,是缺乏逻辑的基本知识,缺乏运用逻辑的基本能力,缺乏逻辑的思维方式。 素质是一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要具有的一种基本教养,而与素质有关的部分问题,往往其本质都与逻辑思维有关系,提高素质的时候需要同时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 序言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高效地思考。低能的逻辑将不再是逻辑。做尽量少的假设。 序言提出逻辑学的主题,即高校思考,而低能的逻辑不算是思考。在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要减少假设的数量,来加大推理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学习逻辑学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对语言保持高度敏感,并且掌握有效运用它们的技巧,因为逻辑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习逻辑学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对身处其中的世界保持正确的认识,因为逻辑来源于现实。最后,学习逻辑学还意味着我们要深刻理解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方式,因为逻辑要反映现实。 在第一章的开头,首先表明学习逻辑意味着什么:对语言的敏感,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学习无用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学习无用 学习无用? ——读《简单的逻辑学》有感 蔡康永曾经说过“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已经知道的事”,所以依据连岳的推荐选了些科普类的书来读。 美国学者D.Q.麦克伦尼的《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看完这本书感觉重温了大学课程《离散数学》,只是这本书更人文、浅显些。 以前的我一直都很困惑学生时代所学的各种知识的作用。当初课本上的逻辑学在期末考试后还会有什么用处?我知道“A和B,所以A;所以B”,我知道“A或者B,A,所以非B”。可这些如何来指导我的生活呢?后来写东西才发现论证无处不逻辑。 好的文案读来环环推理、层层递进,说明一件事或论证一个观点逻辑思维不强就没有说服力。比如论证一个体系是正确的,首先看它是否是体系,含体系中的各种必要元素;再从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最终得出它是正确的。 我最爱看的辩论节目《奇葩说》中就有很多逻辑学运用的例子,有的选手辩的压根就不是论题,有的选手偷偷地将A换成B。这时一个人的逻辑能力就呈现出了高低之分。好多次我被绕的云里雾里时,反方“奇袭”几句就点明方才论述中的逻辑错误。 所以如同平日里的大米饭给身体提供必不可少的碳水化合物一

样,逻辑学给大脑提供必不可少的推理方法和工具。当然,吃下的米饭还要通过运动和消化来变成骨肉,学到的知识也要通过练习和使用才能发挥效力。 书中写到: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受时代及个人的影响,当我们的大脑很难客观的反映事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关于空间的认识,古人的地心说,及稍后的日心说在当时都是先进的思想,可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的我们知道无论“地”、“日”都不是“心”,只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不断学习使我们更清楚此刻的客观世界的状态。 无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我们学过的知识总是无时不刻指导着我们的思维和日常行为,所以多学知识就可以较少次地坠入陷阱,但是万一摔倒了也不用太懊恼,站起来继续前行就是,毕竟没有一个人能躲过生活中所有的坑。 本文作者:平安小果果 来自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

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简单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逻辑学》读书笔记 清晰高效地思考,与人顺通的沟通,正确的思想来自正确的逻辑,从逻辑学原理到基本根源和主要形式。逻辑学给你清晰高效的最强大脑,让你从容处置一切事物。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解剖逻辑学,从客体开始,首先,确认一个物体和事实,即书中所说的确认事实和观念及对象,再次,留意其本源,追根溯源,将观念联系事实,之后确认事实,将其付诸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此过程还要保持全神贯注的意念,避免模糊和多以的语言,将想表达的真相还原。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有四:1):同一律2):排中律3):充足理由律4):矛盾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矛盾律。基本原理解释了逻辑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逻辑学中,有灰色地带和人为灰色地带,无法看清事实真相的我们,正处于灰色地带中,但此时我们无须慌张,要满怀希望地走出去。万物总有其根源,我们需要刨根问底的精神去探寻,还要区分原因,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逻辑学中的直言命题和普通命题教你如何客观去描述事物的范围和定义,定义术语让你跟准确的表达事物和想法。 第三章: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论证就是一个程序,首先,建立一个论证,然后,从全程到特称,从特称到全称两种方式去论证去断言即将谓项附于主项一个命题。特

别要注意否命题中的全程否命题和特称否命题。如果有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去定义一件事,最好用肯定命题。比较,人脑善于比较,再去论证相同属性。要等得出论证需要正确的我结构和内容,这需要我们关注事实,联言论证也好,条件论证也好都是,都要关注前提想关性,一般论证都有三段式结构。 第四章: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怀疑论中有极端怀疑者和中度怀疑者。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可知论者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他遥不可及,只是认为人们认识的真相甚少。要求我们应该去探索浩瀚的知识,而不是逃避不可知论。就像玩世不恭和盲目的乐观主义都是不可取,这些人都眼光狭窄,他们属于情绪论证中一种吧。论证不应情绪化,应该探讨真相,从常识中找到逻辑。 第五章: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28项非逻辑思维的表现: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中项不周延,偷换概念,窃取论题,虚设假设,稻草人谬误,无用传统,以暴易暴,民主谬误,对人不对事,压制理性,滥用专家意见,质的量化,以出生论英雄,至于分析,简化主义,分类错误,混淆视听,以笑饰非,以泪掩过,无力反驳不算证明,两难陷阱,以先后论因果,情感误导,功里误导,避免结论,简化推理。这些形式都是非逻辑的,要我们避免的,我们应以这些形式为鉴,去规范自己。 逻辑之艺术非天外来客,它是人们生活中的行动与思考的核心所在。诗人品达曾大声疾呼:“找到你自己”。这句话要我们完整的活

我看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心得体会》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1班 姓名:翁琰丰 学号: 20151002139 2016年 6 月 23日

我看形式逻辑 作为一个文科生来说,对于形式逻辑这门课,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难。着实有不少知识是没有理解领会的,虽然课下也时有钻研,但成效并不是多么明显。不过,不得不说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用值得肯定的,倘若是换个老师,我想必然不如现在。 单从形式逻辑的课本内容来说,非常有学习的必要性。即使有难度,但是收获还是会有的,只是大小的问题。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逻辑称为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一门历史悠久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可见这还是围绕思维来展开的。本书分为十个不同的章节,首先以绪论和概念,把逻辑学的基本内容描述个大概,重点谈到了复合、简单和模态三个命题及其推理,还有归纳和类比推理,阐述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把假说和论辩也明确的深层次说明。恍然一看,形式逻辑的内容不多,实则恰恰相反,只是我高度概括了一下而已,其中的知识是很丰富的,要想真正理解大概,不仔细研读几遍,我想是完全不可能的。 从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探讨中,自然不难发现,形式逻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的学科。一定意义上来说,人们通常称形式逻辑为“思维的语法”。由于形式逻辑是撇开思维内容来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这一点就决定了它所研究的仅仅是逻辑真,而不是具体科学中的那种事实真。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逻辑学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它已被列为基础学科之一。这样

自然就让本来让人觉得高大上的科学,开始走向平民化,让普通人接触到逻辑学,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就算很多人理解不了有些内容,不过我想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掌握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够把逻辑思维得到一定的实际运用和操作,那形式逻辑就没有白学。 形式逻辑研究的逻辑规则和逻辑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反复地反映事物最普通、最普遍关系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它对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着同样的规范性。形式逻辑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探索新知识;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表述和论证思想;有利于人们反驳缪误、揭露诡辩,同时还具备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逻辑学这本书内容衔接的逻辑性是很强的,知识前后联系密切,不弄懂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就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习形式逻辑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背诵一些逻辑术语,而在于用逻辑规律、规律分析实际思维中的问题,以便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准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既然是“工具”,学了就要灵活多用,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在学习时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把逻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好逻辑学。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把逻辑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有价值辅助工具?那就要求身为政治专业的学生,高度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开放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逻辑学的价值问题,联系专业知识,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 有一点不知该说与否,自从得知形式逻辑不用书面考试之后,瞬间就豁然了,心理包袱减轻很多,自然在学习逻辑学的目的上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担心考试挂科,那在逻辑学的学习中就变得自由散漫多了,我想实行老师所说的“人道主义”还是比较好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不好,学生的积极性

一生中最值得读的书 5个版本

1.一生中最值得读的书 1、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伊索 2、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孔子 3、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孔武 4、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5、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老子 6、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基督教经典 《圣经》希伯来人 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司马迁 8、历史与文学的完美体现 《资治通鉴》司马光等 9、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 《神曲》但丁 10、穿越时空的爱情经典 《西厢记》王实甫 11、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础》施耐庵 12、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罗贯中 13、驾驭与统治的教科书 《君主论》马基雅维里 14、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书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人

15、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吴承恩 16、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洪应明 17、探索自我心灵与世界的距离 《蒙田随笔全集》蒙田 18、世界文学最辉煌的殿堂 《莎士比亚全集》威廉·莎士比亚 19、骑士风尚的飘逝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0、便览古文发展的最佳范本 《古文观止》吴楚才,吴调侯 21、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孙洙,徐兰英 22、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23、徜徉在幻想的天空 《格林童话》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2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司汤达 25、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代巨著《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26、梦回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 27、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28、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昆虫记》法布尔 29、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肠

逻辑思考力

提升逻辑思考力的6个小技巧 逻辑思考力是一种,用有逻辑的思维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今天继续聊聊,关于提升逻辑思考力的6个小技巧,依 旧是纯干货,不鸡汤,很枯燥,很无聊。 上篇文章咱谈到逻辑思考力,于是有朋友就问了,怎么提升这个能力呢?有没有什么实操方法?我摸着良心含着指头想了想,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 1.为啥要提升逻辑思考力,用它能干啥? 2.有没有什么辅助方法,来战胜自己的无意识? 3.没有逻辑思考力,问题是出在了哪里? 这样一拆分,我发现答案如下: 首先,提升逻辑思考力是为了高效,高效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了,一则,提高决策能力,二则,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提升逻辑思考力的方法,散落在各种好书里,比如西村克己的《逻辑思考力》、比如芭芭拉·明拖的《金字塔原理》,比如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比如麦克伦尼的《简单的逻辑学》等,虽然这些书名能帮助我显得博学,但是深切知道,多即是无,这里只说6个最最最常见常用的方法,即学即会、不会反弹:透明法则、三角逻辑法、归纳演绎法、逻辑树法则、MECE法则、思维导图法。 最后,很多人觉得自己逻辑差,是不是哪里先天不足,其实不是的,说话慢一点,做事多检查几遍,慢慢逻辑性就强了,好,接下来工具请拿走:

1、透明法则:分解过程并透明化 咱们知道,人都懒于改变,会在潜意识中假装看不见、听不到、不晓得、忘记了。所以但凡提倡精进的书籍,都倡导咱们,要把目标可视化,要把事项细分、成文、公布出来,让问题明显暴露,这样既有利于梳理内容,也也利于执行,最常用的工具模板就是透明化法则。

如图所示,这是我遇事经常会用的透明法则,用张A4纸,写出如上几个问题,通常就能帮忙解决80%的问题。 比如:我高中时害怕考试,但是我不知道或是不愿相信,害怕考试的真实原因是害怕考高数、考英语,更深入看是害怕数学中的微积分、害怕英语中的长词。 后来我发现,自己不能很模糊的认为是害怕考试就算了,让自己一边害怕着、一边却无所适从、无力改变,我要用“过程透明化”方法进行梳理。后来一试,果然有效。 ?问题:怕考不好 ?主题:为了考好高数,这个月拼了 ?分析现状:微积分太差、计算能力不行 ?探究原因:没看过书,没训练过做题 ?确立改革方案:拒绝晒太阳,马上看书,马上做题 ?实施改革方案:接下来一个小时,做两套数学题 ?确认改善结果:完成,奖励;未完成,惩罚, 虽然这个方法很简单,虽然我一直是个懒虫,但是这个方法帮助我分析问题、呈现缺点,并顺便让我一直是高中第一名,直到现在,当我跨领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还在用这个思维框架,只是内容更复杂些罢了,不过大框架没变。 2、使用三角逻辑法 三角逻辑法是指使用数据、论据、结论进行思考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对具体数据、事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觉一些原理和原则,进而可以推导出一些结论。这样的结论思路清晰、呈现清晰、可操作化明显。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春节假期公司推荐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简单的逻辑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是一本小书,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内容很丰富,通俗易懂。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所不在。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大多数人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大家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就是介绍了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在这本书中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简单的逻辑学》其实更像是一本学习笔记,前半部讲的都是

逻辑学

第1题“占我国人口6%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判断是() A、特称肯定命题 B、特称否定命题 C、全称肯定命题 D、全称否定命题 第2题与“并不是有人是先知先明的”相矛盾的命题是() A、有人是先知先明的 B、有人不是先知先明的 C、所有人都不是先知先明的 D、所有人都是先知先明 第3题在性质判断中,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叫()。 A、判断的主项 B、判断的谓项 C、判断的联项 D、判断的量项 第4题SIP所表达的是()。 A、全称肯定判断 B、全称否定判断 C、特称肯定判断 D、特称否定判断 第5题全称否定判断的表达式为()。 A、SAP B、SEP C、SIP D、SOP 第6题相同素材的I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为()。 A、二者能同假 B、二者不能同真

C、一方真,另一方必假 D、一方假,另一方必真 第7题相同素材的E判断与I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为()。 A、二者能同真 B、二者不能同假 C、一方真,另一方也真 D、一方假,另一方也假 第8题SOP判断的周延情况为()。 A、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B、主项周延、谓项不同延 C、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第9题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的性质判断是()。 A、SAP B、SEP C、SIP D、SOP 第10题对于X类中任何两个分子“a”与“b”,如果公式“aRb”成立,公式“bRa”也成立,那么关系R在X类中为()。 A、反传递性关系 B、对称性关系 C、反对称性关系 D、非对称性关系 第11题断定对象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是()。 A、可能肯定判断 B、可能否定判断 C、必然肯定判断 D、必然否定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