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时间:2011-03-13 作者:孔祥伟来源:《景观设计》2006年第3期

城市活力的丧失

很难考证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衰落的抱怨始于何时,但1961年发表的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确是一个标志,此书是对当时的美国城市规划的强烈批判,雅各布斯提出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城市活力的丧失似乎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雅各布斯描述的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现象直指今日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化对旧城而言,“拆”字当头,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对新城而言,似乎是为了避免犯错,规划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绿色空间,但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城市活力正在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演变与剧变

公共空间在漫长的城市与聚落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足以承载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在西方,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被称为公共空间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户外生活、聚会、了解新闻、谈论时政或观察事态万象的场所,也是集市和庆典的场地,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概念里,其本质是一个对话性的场所,人们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并形成“公共生活”。对中国而言,生活意义上的传统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及聚落的演变具有“记叙文”般的性质,好象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连续地讲述一个长篇的传说故事一样,自由驰骋、情节繁多,但都是由一种渊源深远的语言纽带给串联为一个整体了。城市和聚落本身不是目标,而是由于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工具,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具有魅力的人性场所,至今能为户外活动提供极好的条件。

城市规划以剧变而非演变的形式自上而下改变了城市形态,重视物质问题的规划理论造就了“直线式”的城市改造思维和“推土机策略”。现代功能主义规划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空间本身也不感兴趣。格登?库伦用“荒漠规划”

描述了功能主义规划的结果。

“工具理性”、“围合”和“速度”

“工具理性”、“围合”和“速度”从不同层面造成公共空间的破碎和衰落。

在哲学家韦伯的理论中,“工具理性”是现代最基本的原则,它关心的是在不违背契约的前提下,效率最高、产出投入比最大的合理选择,这一合理性针对的是经济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对规划而言,“工具理性原则”把经济价值和土地利用的最大化作为城市规划的优先原则,某种程度上将城市的公共空间推向对立面,使公共空间成为被压缩的对象。

建筑学将空间定义为“围合”是一个公认的基本概念,也被奉为建筑学中的“真理”,但正是这一貌似正确的定义导致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破碎。建筑学告诉我们,空间秩序的建立基本上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布置实体元素,比如边界和墙。当一个物质的外形甚至它的存在都是由其他物质限定的,这一物质便成了一种空白的“负”的形体,空间就这样被定义为一种“非物质”形式。将空间定义为围合,这样就把空间的概念偷换为创造空间的实体,空间作为物质的主体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被包裹的纯粹的局部现象,从而失去了空间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是建筑和城市空间的核心,关联性的丧失导致了破碎的城市空间。

“速度”是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与媒体的覆盖无所不及且其快速传播无孔不入,人们不再从传统的公共场所中获取信息,公共及社交活动发生了改变。“非场所、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这从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城市网络概念

城市网络概念是新城市化理论的特征,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网络和自组织系统,并把公共空间视为这一系统的主体。社会学意义上的非物质形式成为理论与设计的首要元素,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的设计程序与次序。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成功的城市化来源于一种与城市形态相关的相互关联的“细胞”理论——“每个细胞单元

都是平衡的,又是局部独立的,但同时也是更广泛的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他断言,城市不可以想象成是一种高速公路、街道和公共空间的独立模式,而是由一系列相关局部区域的重叠形成整体的城市网络。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的思想和对策是具体而日常的,她推崇城市的多样性,提出城市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相互支持功能的复杂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和这些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机会”是城市的重点。雅各布斯举出了详细的例子来说明公共空间与城市网络之间的关系,她提出街边步道要连续、街区要短小、要有各类商贩杂铺,才能构成一个安全的生活的网络,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当然的活力场所,应与其他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雅各布斯所提倡的这种多样性、交汇和联系促成了连续的公共空间的产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户外生活并增强了城市活力。“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认为城市中的空间不是独立的词汇,而是完整的语句,从而消除了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对立。其创始人比尔?希利尔提出了城市的“不均衡的组构”原则:商业等活跃的土地使用位于能吸引人流的整合度高的地点,而住宅则位于整合度低的地方,人流密集的地方产生了更多商业性的土地使用,继而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流,这从而产生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倍数效应”——希利尔称这种反馈式循环模式为“不均衡的组构”,正是这种“不均衡的组构”产生了吸引力,形成了区域之间的运动,而运动作为强作用力把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在城市网络概念中,公共空间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渗透性影响着城市的活力。

人性场所

人性场所是公共空间的一个独立课题,研究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随意地利用具体空间以及对空间的体验,其理论呈现一种大众性与全面性的原则,面对寻常百姓而非精英阶层,繁杂而平常,这也是被所谓正统的建筑学和规划学所“遗忘”的原因之一。

场所精神与“小尺度哲学”:场所精神旨在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场所能够使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戈登?库伦将“场所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之中。”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场所精神的理解不同,场所精神依赖于具体的空间结构和抽象的称之为“氛围”的空间性格,对应的是多样性、地域性和不同的文脉。与场所精神有关的是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途径,强调一个健康、安全和美好的景观取决于它的可印象性——物体所具有的,能在观察者脑海中唤起强烈印象的特质,他讨论了城市物质空间对普通人在空间

辨析和定位的意义并提出了“点——线——面”模式。场所精神偏好于可达性好和视觉可控制的小尺度空间,对于广场而言,林奇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而杨·盖尔则认为是从

70-100米——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这反映了“小尺度的哲学”,小尺度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得体现场所精神,被认为是城市活力的最佳载体。

空间与行为:步行与逗留是人们参与公共空间的两种主要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空间取向。步行体现为一种“连续与中心原则”。现代城市的弊病之一便是街道生活的消失,街道从复杂的户外生活功能演变为以汽车为主的纯粹的交通功能。街道的复兴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的重要举措,并把人行系统视为完整的网络,强调其连续性。为了鼓励步行,利用安全步道、商业中心及步行街等组成的人行系统把各个广场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网络,从而改进城区的现状交通。“抄近道”是人们利用交通空间的最基本的原理,即步行行为的中心原则,要求公共场所中的空间布局能够使人方便的到达周围的商业建筑和设施及座位区和观看区,为人们提供抄近路穿越广场的机会,从而提高城市活力。逗留则更偏向于“隔离与边界效应”,包括小坐、聆听、观看与交谈,场所的边缘为人们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并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受到欢迎,公共空间的活动也往往生长于向心的边界。座位被认为是与步行特别是逗留区域有关的重要设计元素,并作为独立的研究章节,但对普遍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却并不乐观,座位和逗留区域的忽略、错位和不具备人性导致大量城市广场演变为空无一人的舞台。旧金山中心城区的规划要求一英尺的广场边长应有一英尺的座位,不知座位有没有写进中国的城市规划要求?

人性与民主:公共空间应该被所有人使用,没有人因为身体、性别或年龄被设计排除在外,人性场所关注一般使用者与包含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两性对公共空间也有不同的偏好,男性偏好于公共的、相互接触的“前院”体验,而许多女性对于轻松和安全的“后院”体验比较青睐。

气候原则:气候、宜人性与活动内容三者紧密联系,其中日照和风被认为是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重要因素,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努力使公共空间尽可能终年发挥作用,体现为抵御恶劣气候和营建微气候。逗留区域中座椅周围的气候和步行路线自身的微气候决定了人们利用空间的取向,在对场地气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避让原则有选择性的将步行道及逗留区域安排到最适宜的位置上。此外,在小尺度空间中营造微气候,采用风障、林木树篱等隔离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

城市安全与“街道眼”概念:犯罪是困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社会问题,户外活动是一中自我强化的过程,如果人及其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分散,那么单项活动就没有机会相

互交汇,这是一种“负效应”的过程,这种过程导致城市公共生活被肢解,街头成了空寂之地,从而产生了在街道上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的行为。针对美国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犯罪问题,雅各布斯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概念”:如果有许多人在一条街上,就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同防卫,如果街道富有生气,许多人会从他的窗户俯瞰街道,从而构成安全的城市网络,这是一种“倍数效应”,城市公共空间愈富有活力就愈安全。

结语

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学中找到了它本应拥有的高贵地位,但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缺乏针对中国本土公共空间的研究,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我们一向具有自我嘲讽的长技,从阿Q到柏杨笔下“丑陋的中国人”,“以人为本”是设计说明当中的常用词汇,但最终演化为空洞的口号甚至是相背离的概念。对公共空间而言,视而不见和熟识无睹是否也是一种“遗忘”?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遗忘?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城市为谁而设计?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1(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2(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交通环岛中的游憩空间1(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交通环岛中的游憩空间2(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儿童与趣味空间(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中的戏水空间(图片提供土人景观)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被强化的坐凳设计(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针对康复的花园设计(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气候条件决定户外活动取向2(图片来源 PWP)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气候条件决定户外活动取向(图片来源 2006年ASLA获奖作品)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哈佛大学唐纳花园亲水空间1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哈佛大学唐纳花园亲水空间2

500){this.width=500}" border=0>

哈佛大学唐纳花园亲水空间3

作者简介:孔祥伟北京观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004

[2]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比尔·希利尔,《场所艺术与空间哲学》,世界建筑2005年第11期,(总第185期)

[5]诺亚·瑞弗德,《破碎空间系统中的步行人流和社区形态: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案例》,世界建筑2005年第11期,(总第185期)

[6]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缓慢是不可能的——当代世界中全球化理念,观念和速度的注解》,世界建筑2005年第8期,(总第182期)

被遗忘的角落作文800字-高三作文

被遗忘的角落作文800字-高三作文 【篇一:被遗忘的角落作文】 我曾经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能让我喜欢和不想忘记的的人或事永远存在我的心里。另一个则就是与它恰恰相反的,让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或事随风飘到九霄云外去,永远也不要再来见我了。可是,人生能得几如意,现实也常常会与你唱着反调,气得你七窍生烟,以至于鼻子发酸,心痛不已,怒泪是夺眶而出。 每个人都想将喜欢的,常提起或常怀念,把它放的越明显越好。然后,将那些甚至都懒得想的东西存放或干脆遗弃到心底的那个万丈深渊里最阴暗的那个角落。 然而,我却与常人的看法不同,我深感到阴暗角落里那无声的哭泣。它也渴望有人能够常常慰问他一下它,有人能常常提起它心中的事,多希望有人能够在它“哭泣”时,替它抹掉那划破脸颊的痛泪。希望有人能听听它心中的“悲诉”,它甚至只是想有人能够还记得它的存在也就刚刚好了。可是,它的渴望,它的期望,也将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几乎实现度为零的愿望。只能成为想象,一个无止境的想象。因为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求,无论去满足它每个想法,好像都属于一种奢侈。没人愿意去理会它,去感受它的现实意义。因为,那样只会让处碰它的人有可能再伤感一次吧!我是一个追求回忆的人我从不想把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放置到那个角落。因为,我舍不得,舍不得放弃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丝一毫。也更加不愿意让那个本身就被遗弃的

角落再增加一些“负担”和“忧郁”,我认为它们也会有感情吧,它们也会懂得报复吧。如果我不断的给它发“邮件”,它是不是也会用贴邮件的粘布紧紧的把我忽住,让我无法呼吸呢?我想会的,甚至,当你将“邮件”堆满时,也是你走上绝路的时刻吧。 所以,我否决了我的愿望,我不会再把好的存留心中,而坏的就无心的丢给那个常被遗忘的角落,因为我了解它的感受。 我奉劝和我有同样的愿望的人们,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被遗忘的角落的“忍耐”是有限的。人生能如几回意,现实会和你唱反调的,不是你丢掉就没事了,你自己也会付出代价的。被遗忘的角落,你放心,我正在慢慢的减少着你的“负担”。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篇二:被遗忘的角落】 在一座大城市里,一栋有些破旧的别墅的的墙角,有一小块土地,它不贫瘠,但也不是很肥沃。每天,它就注视着繁华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从清晨,一直到日暮。 没有人会去注意这块小小的土地,这块土地也相信,它生来就是不被人注意的。 平静的日子就这么像流水般地逝去。 在一个晴朗的天,这块小小的土地旁,有人栽上了一棵桂花树,每到秋天,花开时节,整个大街都是桂花那沁人心脾的芳香,那片土地上,也撒落了一阵“桂花雨”,泥土似乎也变得富有芬芳了。这时候,是这片小小的土地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每个匆忙赶路的行人,望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 表而展开的。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 绍: 一、秦淮河景观带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 住环境。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水建设 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 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 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 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 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 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 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 。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 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 河。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 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 1516 km。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 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 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 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 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 岸的建设。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 淮门至汉中门段) 植物群落营建。该地 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 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但变化 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 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 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 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学习现代诗---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现代诗学习(综合课) ---不该被遗忘的角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材有四篇课文,分别是《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其中《诗两首》中包括《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外国诗两首》中包括《祖国》和《黑人谈河流》。在四篇课文中前两篇是精读文章,后两篇是略读文章。整个单元的诗歌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本单元设计以优质高效理念为指导,采用重点感知、合并学习、结合主题丛书文章阅读的方式,通过对课本与主题丛书广泛地阅读和深入地体会,个人交流和集体交流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爱国和思乡情感的认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爱这土地

(一)、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笔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二),朗读指导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特点和类型 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2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 告 善。 三、小组建议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是人的生命空间,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它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求。设计应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最实有的,且满足多种功能目的。 2、最经济的,就地取材,应顺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入构筑和管理 3、方便宜人的,人的尺度,人的比例 4、有故事的,而且故事都是与场所有关的。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要设计环境、建筑“美”,也要使人的使用、体验“美”。

关于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 【空气质量】2012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衡水、邢台、保定、张家口等8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石家庄、唐山、邯郸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2.58%,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8个城市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岛、沧州、石家庄、唐山、衡水、邯郸、承德7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7.03%,比2012年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秦皇岛、邢台、邯郸、张家口等4市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个百分点。 【医疗废物】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郸3市经环保验收后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张家口市2012年12月通过环保验收,承德市未通过环保验收),比上年增加两个市,其余6个设区城市尚未建成,

那被遗忘的角落作文800字

那被遗忘的角落作文800字 导读:本文那被遗忘的角落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那被遗忘的角落 文/方佳乐重庆市万州区白土中学 常常梦回小学,梦见那棵美丽而脆弱的樱花树在风中轻轻摇曳,梦见自己在老音乐室里低头晃着腿,哼着一支支离破碎的歌。 我的小学不大,或者说很小很小。教学楼底层最里面的那间教室,因常年不受光照,加上又不通风,经常有一股霉味。总之,很少有人去那里。若不是时不时有调皮的孩子在黑板上写上“某某是猪”的字样,真让人觉得那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音乐老师领着我们走进了那间教室。空气中泛着陈旧的气味,墙角堆积着落下来的斑驳旧时光。从此,这里成了我们合唱队的“音乐教室”。 每每练习时,我总会不自觉地转过头去,看那串挂在窗边的风铃,很努力地辨认着它发出的一个个音节,只是常常被老师的琴声打断。老师对我唱歌时没有表情很是有意见,常常停下来:“你唱歌怎么没有表情呢?唱歌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怎么感觉你是来参加葬礼的呢?”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我低下头,羞红了脸。是的,我的确不觉得唱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合唱队里的一个女生出事了,班主任才把我拉到合唱队里凑个数的。

每次,我只是张张嘴、做做样子,并不唱出声来。老师不知道,或者知道而没有说出。他很努力地向我示范着——他笑得非常夸张,参差不齐的牙齿骄傲地在外面“显摆”;他的眼睛本来就小,加上极力地瞪大,看上去十分可笑。我忍不住笑,这时他就会指着我说:“对,就是这样!”他重新弹起钢琴,歌声重新响起,而我依旧是没有表情,张张嘴,头转向窗外,看那群将要入巢的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 也许是一两年,也许是两三年,我不记得了。后来有一天,合唱队又到老音乐室里集合。老师发下属于我们的最后一张资料。你们知道的,我们要毕业了。那天放学,“音乐教室”里没有传出歌声。但是,我好像听到一阵阵熟悉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o它们真实而虚无,它们仿佛来自遥远的角落。 后来,我又回了次学校,特意去看了那间“音乐教室”。在安静的时空里,我安静地唱了首歌。眼泪慢慢地流了出来。第一次,我在这里唱出了声音。 我终于明白:原来,唱歌真的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读后 说来也巧,我的小学也有这样的音乐教室,在记忆深处,有发霉的味道,让人感觉潮湿、遥远、怅然,却也温馨。往事如风铃,隔了一段时光再听,即使支离破碎,也觉得清脆美好。我们总想匆匆做完一件件事,却又害怕彻底完成的那天。拥有时常忘记了欣赏,离别时却万般不舍。这就是我们,一边前行,一边回首。路上,别忘了唱歌。唱歌确实是件很快乐的事。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010616410.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满意度调研汇报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 第一章论文结构框架浅析 本文仅是对居住小区建成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在居住区方面应用的一个基础探索和初步应用。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与实际依据,希望对呼市居住区已建成的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满意度评价的应用研究及提高居住区设计与管理工作的质量有所帮助。 1.1研究背景 1 出发点 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设计优秀,施工质量过硬的工程,然而也有一些项目无论从设计的考虑上,还是在建设过程的施工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许多居住区的设计并未真正考虑到它的使用者的真实感受。 2 诉求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建筑及其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城市生活的逐步小康化,关注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人们对于周围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与此相适应,从传统上单纯依靠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建筑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筑设计学科也逐渐成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走向了科学化、定量化和综合化的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才能确保生活环境质量不断地提升 3 期望 希望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公共空间使用这一理论体系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发展、成长及其应用。居住建筑是一类最常见而且量比较大的建筑类型,研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及使用者的满意度意义重大。在本文中,首先从使用后评估的概念、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然后从方法论、学科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应用这几个不同的层次,来探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的应用。希望尝试建立一套公共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估的结构模型,并分析其可操作性,从而为这一学科在该类建筑中的应用做一些相应的探讨和研究 1.2论文结构 本文的写作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交替进行。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居住区建成公共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估产生,发展及其方法,。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它的实际应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010616410.html,/journal/design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010616410.html,/10.12677/design.2018.32008 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 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 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摘要 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

案例: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忘的角落

案例:优秀教育案例评选不该遗忘的角 落 我们要把新《纲要》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去。尊重幼儿,尊重家长,平等地对待每位幼儿及家长,千万不能再把幼儿和家长给遗忘了。 一、引言 往往六一庆祝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都是幼儿园确定的,忙了园长和老师。而孩子并非个个都高兴,如上台的幼儿和家长兴高采烈,没有上台机会的幼儿和家长闷闷不乐,有的责怪孩子没出息,有的埋怨老师太偏心,在去年六一活动中,我也曾差点忘记了幼儿,忘记了家长,做了偏心的老师 二、案例描述 去年的六一节,正逢我园建园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为此,园里规定每班要准备12个精品节目,到时要请县领导参加,

还要请评委评比打分。为了在五月份不只忙于排练节目,影响幼儿正常的活动。我在暑假里就选出了节目,3月初一开学,就挑选了10个幼儿,利用晨间、课后、放学后的零星时间,把各个基本动作,分解教给幼儿。幼儿学得很起劲,连没选到的幼儿也劲头十足地跟着学。正当其他老师开始挑选节目时,我班的幼儿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正暗自幸庆自己起步早。 没想到其他孩子经常缠着我老师,我们很想跳舞,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学?格格小朋友的妈妈还打电话来问我:老师,我的女儿很想学跳舞!不知你们的节目要不要参加比赛,如果不比赛,能否让她参加?孩子快要上小学了,以后这种机会更少了,请你给她一次机会好吗?更有涵涵的爸爸,他把节目中要用的道具带到幼儿园说:老师,孩子说要用大刀、枪,我做好带来了。而我却没有邀请涵涵参加!怎么办?我陷入了苦恼中。再重新排一个节目,那就等于前功尽弃。而且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要让全班幼儿都参加,那要排出精品节目就很难了。算了吧!可面对孩子们那渴求的目光,面对家长们热切的期盼,我怎么忍心拒绝。经过再三思索,我决定让全班44个幼儿都参加。让孩子们能在幼儿园过完最后一个快乐的六一节,不让孩子、家长留下遗憾。我请教了许多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不该被遗忘的角落.doc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在荷兰举办的花博会上,一个3000平方米的展厅同时展出了数百牡丹、芍药品种,权利人除了荷兰人、以色列人,就是澳大利亚人惟独没有中国人。 近日出台的我国关于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首个规划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将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从现有的62个植物种属扩大到100个以上。 谈到知识产权,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对植物新品种权,多数人却感到陌生。 虽然早在十年前,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下称保护条例),但十年后的今天,相对其他广受瞩目的成员,它仍然是知识产权家族中颇受冷落的一员。 总量只相当于英国的十分之一 作为生物资源大国,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总量只相当于英国的1/10. 3月20日,在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

保护战略研讨会上,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张凤桐透露。 截至目前,农业部已发布了六批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共有62个植物的种或属被列入保护。虽然有众多的作物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但因不在保护名录中,品种权也得不到保护。 作为荷兰、法国、新西兰等多家月季、菊花育种人在中国的代表,北京兰中农商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袁向阳对此深有感触。他向记者介绍,由于保护目录范围太小,一方面,国外很多花卉公司培育的花卉品种至今都不敢拿到中国来;另一方面,作为生物资源大国,我国很多珍稀物种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处于不设防状态,导致大量流失。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袁向阳就曾建议相关部门先把中国单瓣牡丹、芍药在国内进行品种登录,再到国际市场去登录,从而进军欧盟市场。可惜未能如愿。与此同时,欧洲人却在中国大量高价收购黄色、绿色、白色单瓣牡丹、芍药,致使2002年国内个别品种存量不足100棵。而在2003年荷兰举办的花博会上,一个3000平方米的展厅同时展出了数百个牡丹、芍药品种,品种权人除了荷兰人、以色列人,就是澳大利亚人惟独没有中国人。原本属于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拱手让给人家了。袁至今心痛不已。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文化、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而在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主要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00多年,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空间的,我国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线型的街道为主,而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人们仅在庙的前庭举办庙会或者节庆等公共活动,同时,在交通便利

的码头和桥头等地形成公共开放的集市,但这几类公共开放空间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共空间理念传入我国,我国对公共空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1949年到198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动荡阶段、停滞阶段和再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处于恢复阶段,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纷纷进行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也步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接着到“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到“文革”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是局部的一些新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进行和发展中。进入21世纪,城市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其形态和构架代表不同城市的品位和特点,其设计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特色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富有神韵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增添了城市的魅力。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爱市意识往往因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增强。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战略原则需要被贯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建设者需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和使用功能,保护建设地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化空间的生态,打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第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来说,多创造一点公共开放空间就等于多增加一点投资,从而使城市建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可被划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建筑环境空间三种类型。其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满足交通需求,恢复街道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的景色。其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类型。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

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时间:2011-03-13 作者:孔祥伟来源:《景观设计》2006年第3期 城市活力的丧失 很难考证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衰落的抱怨始于何时,但1961年发表的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确是一个标志,此书是对当时的美国城市规划的强烈批判,雅各布斯提出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城市活力的丧失似乎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雅各布斯描述的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现象直指今日超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规划,城市化对旧城而言,“拆”字当头,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对新城而言,似乎是为了避免犯错,规划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绿色空间,但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城市活力正在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演变与剧变 公共空间在漫长的城市与聚落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足以承载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在西方,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被称为公共空间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户外生活、聚会、了解新闻、谈论时政或观察事态万象的场所,也是集市和庆典的场地,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概念里,其本质是一个对话性的场所,人们聚集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并形成“公共生活”。对中国而言,生活意义上的传统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按照一种松散而有机的形式存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及聚落的演变具有“记叙文”般的性质,好象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连续地讲述一个长篇的传说故事一样,自由驰骋、情节繁多,但都是由一种渊源深远的语言纽带给串联为一个整体了。城市和聚落本身不是目标,而是由于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工具,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具有魅力的人性场所,至今能为户外活动提供极好的条件。 城市规划以剧变而非演变的形式自上而下改变了城市形态,重视物质问题的规划理论造就了“直线式”的城市改造思维和“推土机策略”。现代功能主义规划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空间本身也不感兴趣。格登?库伦用“荒漠规划”

关于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

摘要: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2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1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类型 2.1.1必要性活动 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2.1.2自发性活动 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2.1.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2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 大学校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