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上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上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上海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上海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上海应对

2014年02月04日07:0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包含着对崛起中的后发国家的战略限制,因此适应性地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新产业革命战略,只能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低端锁定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和竞争优势提升上海发展新兴的服务型经济,不是把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而是要在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一体化的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中,确立国际产业竞争优势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一些学者和媒体也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其领先优势的重要战略。新产业革命对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形态的影响正日趋显现,对国际经济格局、市场竞争态势和中国经济地位也正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紧紧把握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新产业革命的两点基本判断

对正在发生的新产业革命态势,可作出两点基本判断:

1、本轮新产业革命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渐进式、渗透性的。新产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不是重大技术突破,而是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新产业革命的推进过程主要不是主导产业的更替,而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新产业革命中,以独立于制造过程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减弱,以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一体化为基础的服务型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新产业革命渐进式和渗透性的演进特征。

2、本轮新产业革命是发达国家主导推进、旨在制约后发国家崛起的战略举措。20世纪后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适应性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但在本轮新产业革命中,发达国家所谓的再工业化战略,包含着对崛起中的后发国家,特别对中国、印度等实施战略限制,通过智能制造限制其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通过技术储备优势,限制后发国家快速提升的竞争优势。所以,适应性地融入发达国家推进的新产业革命

战略,只能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低端锁定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和竞争优势提升。

对上海经济转型的四大影响

在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下,智能制造、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众包、定制个性化生产等新产业革命涌现的新生事物,将对上海产业转型产生深刻影响。

1、使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路径面临调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未能在全国格局中形成鲜明优势,与我们多年来形成的路径依赖有很大关系。这些路径显然不符合新产业革命所呈现出来的产业新特征。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选择主要放在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链环节,忽视了具有产业融合特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选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扶持仍然放在生产能力扩张环节,而不是更为重要的市场需求引导和培育等。

2、使上海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路径面临调整。把失去要素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低端环节转移到更具有要素优势的地区,本地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环节,是目前上海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新产业革命实际包含着发达国家对这种产业升级模式的反思,加工制造环节的对外转移将导致产业结构畸形,而且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和竞争优势。新的产业升级模式是加工制造环节与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环节的一体化发展。

3、使上海服务型经济的发展道路面临调整。上海目前的服务型经济,以独立于制造过程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而在新产业革命中,国际竞争体现为以高端制造支撑的服务业竞争。所以,上海发展新兴的服务型经济,不是把生产性服务环节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而是要在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一体化的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中,确立国际产业竞争优势。

4、使上海出口导向下的技术引进和升级模式面临调整。新产业革命以技术整合基础上的模式创新为主导,将使多年来上海产业发展中形成的出口导向战略面临重大挑战:一是技术引进和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新产业革命中,模式创新的领先者可以通过网络化和全球化迅速占领市场,后发者创新模仿的空间将变得很小。二是低端环节进入的出口导向战略的有效性也大大降

低。新的制造模式中,低端环节与高端环节具有一体化特征,初级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的重要性降低,同时,个性化定制使产业将在需求集中的区域集聚,出口导向战略面临挑战。三是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升级路径面临挑战,发达国家将在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中,形成对低端环节产业升级的战略限制。

瞄准“三经济、一制造”领域

针对新产业革命渐进式和渗透性的演进特征,以及限制后发国家的战略导向,上海需要尽早从战略层面作出相应的安排,可以选择“三经济、一制造”,即在平台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四个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1、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支撑,展现出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平台经济领域。

比如,类似苹果公司的“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在纵向整合中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类似IBM、惠普、戴尔等,在建设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中形成的横向整合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及“网络社区”等在互联网形态特征不断开发中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平台功能,为众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大平台服务,并在提供服务中培育出快速成长的新经济领域。必须看到中国巨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和消费者群体是平台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同时,平台经济对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高标准要求,又注定了它更适宜于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一些具有大企业、大平台、大信息、大资金集聚优势和技术创新资源高集聚优势的国际化大城市发展。上海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与北京、深圳相比也存在一些差距。要充分利用上海对外开放的优势和长三角地区的腹地优势,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支撑的平台经济,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中培育出更大规模和更强影响力的信息服务业。

2、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为支撑,具有强劲需求前景的健康经济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上应用广泛,在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也不断丰富以医疗为引领的健康经济,包括了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药品、保健养老等健康产业。新产业革命可以为健康经济发展提供更加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新模式支撑,也因此,健康经济正成为本次新产业革命中的引领性发展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问题引致的各类多发疾病,健康需求的数

量和品质同步快速上升,特别是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开始步入老龄化时代,在看护、理疗人员越来越短缺的趋势下,对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养老设施设备的需求上升很快。上海的医疗水平在全国数一数二,优势非常明显,覆盖面较广,是国内医疗需求集中的重要区域。要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上海医疗服务领域的率先引进和广泛引用,大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规模,同时以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带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保健养老等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经济。

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结合的智能电网为支撑,具有先行先试优势的绿色经济领域。本次新产业革命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分布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融合,形成智能电网革命。由此培育出由新能源、新建筑、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交通物流等五大支柱构成的绿色经济新体系。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开发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提上日程,并致力于将智能电网应用于未来的社会。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目前还处于研发和示范的起步阶段。上海要充分发挥科技和经济两大优势,争取在智能电网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方面先行一步,加快突破新能源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推动分布式新能源推广应用,培育若干集智能电网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骨干企业,为未来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大发展早打基础,造就实力。

4、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聚集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制造领域。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产业革命引起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集中体现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上海在成套装备、专用装备和智能仪表、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产业配套优势,需要以智能制造为重大突破口,把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更高战略层面。同时上海要借助率先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市场进入条件和领先条件。在智能制造领域,对机器人产业要予以更多的聚焦。这不仅是因为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而且还因为上海有条件也迫切需要发展机器人。一是上海在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造船与海洋工程装备、化工等领域的优势,可以为机器人发展提供最基本且最领先的市场需求。二是上海目前已集聚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等国际四大巨头,以及国内机器人产业领跑者新松、沃迪等企业,年产值达70亿元左右,位居全国首位。三是上海发

展机器人可有力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打造上海经济升级版。四是上海发展机器人可创造出服务经济新空间。

在五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上海要抓住新产业革命发展机遇,必须转变观念,聚焦重点,破解瓶颈,寻求突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上寻求新突破。要积极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顺应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的新观念。一要减少政府对新兴产业的直接介入,更加放手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应该在培育市场、规范市场、优化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二要切实重视中小企业,扎扎实实地从小做起。对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三要倡导开放型合作,推进全国范围、全球范围的协同创新。要鼓励和支持上海的大中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构建全国范围、全球范围的协同创新网络和机制。

在培育创新主体的政策上寻求新突破。通过政策上的创新,把国企、民企、外企真正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三个创新主体。促进国企向创新平台转型,发挥其创新引领和服务助推作用;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民企的创新活力,发挥其产业化主力军作用;要调动外企引进最新前沿技术的积极性,发挥其新兴产业引领作用。

在引进和培养紧缺人才上寻求新突破。要着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业领军者、技术研发领军者和高级蓝领等三类紧缺人才。人才政策及其资源配置向区县和园区倾斜,在相应的区县打造市级人才特区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大政策创新和投入力度。要更加重视领军人才集聚的载体建设,进一步建设和提升一批科技创新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为引进科技创业领军者和技术研发领军者提供更高水平、更有吸引力的空间载体和服务平台。通过工资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蓝领公寓、居住证积分等政策措施,使企业急需的高级蓝领引得进、留得住。此外,还要促进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选择一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在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上寻求新突破。政府要更多地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特别要在三个平台建设上争取新的重大突破: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

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发展技术应用服务平台;三是拓展各种渠道,加快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

在政府扶持方式上寻找新突破。适应新产业革命形势,各级政府扶持和服务企业的方式也要作出积极的调整和创新。一要在构建需求侧激励政策上寻求突破。把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从生产环节转向消费需求环节,通过培育市场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支持。二要在形成扶持合力上寻求突破。包括市级相关委办要形成合力,市与区县要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部门要形成合力。三要在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方式上寻求突破。从补生产、补项目转向补需求、补人才、补用工、补房租、补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培育市场、引进人才、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来增强企业生存力和竞争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上海的选择

日期:2012-12-05 作者: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上海的选择——第十四届国际工博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观点集萃

院士圆桌会议是每年上海国际工博会科技论坛中关注度最高的品牌活动,今年因其讨论主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上海的选择”而更受关注。在上海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恰逢国际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议论风生水起,究竟何谓第三工业革命?如果这一切确实存在,那上海又应如何顺应并有自己的作为?请听院士专家们的睿智之言。

当前值得关注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新能源本身肯定要比常规能源昂贵,现在很多国外的再生能源企业也碰到很大的困难,原来搞能源电池的都发展得不理想。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我们怎么来平衡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发展的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传统的东西弃之一边,一味要搞新的,新的也搞不上去。有些虽然是新产业,但中国没有新的技术创造,做了半天还是加工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觉应该是双管齐下,首先对传统工业中一些集中的、

大规模的产业,要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减少污染,譬如煤的清洁利用,新型内燃机方面很多的新技术都可以用来提高能效。其次对既符合我们发展需求,又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向的东西,如全分布、全物联网,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把它集中起来做好。双管齐下,而不能只顾一头,要不然又会掉到人家的坑里面去。

另外,我再强调一下天然气的问题。天然气在我们国家应该是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一种能源,天然气是个好东西,但是怎么利用才更能发挥其优势,值得研究。如果都拿天然气采暖,简直是暴殄天物!天然气是比较好的可以分布式利用的能源,我们应该考虑把天然气作为我们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如果能抓住国内大力发展天然气这个时机,把天然气作为推动我国能源系统变化的桥梁,变成我们分布式能源的一个切入点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接,这个意义就大了。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

当前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大趋势。单纯发展可再生能源还不够,必须要实现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调控,并且广泛加以应用,这也是所谓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举个例子,除了我们现在谈到的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等可以送到网里,跑步机产生的电也能接到这个网里面去,汽车在马路上开,压在马路上会有压电效应,就像有些小孩子的鞋子在走路的时候会发亮。人们产生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风吹树叶,压电材料覆盖在上面也可以发电。理论上所有的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发电,都可以送到能源互联网中去。所以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6月份提出了“材料基因工程”的宏大计划。其核心是重新塑造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就是材料。按统计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新材料从发现,到改进,再到性能的优化,最后到能够应用,平均周期大约是20年。而美国新材料基因工程计划的目的是要从材料的基础研究出发,把平均20年的研制周期缩短一半。这个计划实质上就是想从源头上,从原子、分子排列的基础层面,从各种化合物的组合来揭示材料内部的基本结构和能量状态,构建模型,之后进一步结合技术积累、先进制备工艺技

术的优化,来加快新材料的研发,改变传统研究方法中“反复试验”的“炒菜”模式。据了解,美国实施这一计划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材料数据库,涉及所有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各种材料及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数据。接下来,根据应用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通过原子、分子排列及化合物结构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预测材料性能和指导制备某种能够满足需求的材料。比如说高超音速飞机所需的材料,在数倍于音速的前提下,何种材料可满足对疲劳强度、振动、力学以及耐高温性等的要求,这些性能的选择和优化一定离不开对元素、化合物等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数据库,再通过前期计算机模拟、后续优化工艺等手段,就能加速新材料研制的过程。

阮雪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关于第三次产业革命,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分析是,数字化制造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个人认为,数字化制造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制造据我的理解,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图形学。高级图形学实际上是虚拟的,比如说风洞,上海已经有了物理风洞,但是我们有一个数字化风洞,可以大大节约风洞的试验成本和时间,大部分物理风洞的研发工作可以由数字化风洞来代替。上海通用已经在用我们的数字化风洞了。尽管数字化风洞和物理风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至少说明这是一个方向。第二个功能是高效设计,CAD 技术经过数字化改造以后,形成了一种高效数字化技术,实际效率能提高十几倍,这称之为智能成型技术,这一技术我们可以开发出来,平均效益可以提高8倍。第三个功能就是产品性能预测,如数字化风洞就是一种产品性能的预测,包括安全性、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来得到一个更好的效果,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第四个方面就是优化和“稳健”设计,我们造船经过数字化优化以后,材料的强度增加了近一成,钢材节约了百分之三十几,目前这一技术已经用了,是国产的。还有就是“反求”功能和现在很热门的快速成型,典型的包括现在的3D打印。

戴尅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数字化革命,而导航技术的发展将是这次革

命所带来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在医疗上,特别是神经外科、眼科的一些精细手术,不允许有分毫误差,而医师手术技术的培养和训练,也成为难题。目前,外科手术精确导航、虚拟训练、远程甚至异地遥控乃至机器人手术,将在这次工业革命也是科技革命中迅速实现。目前制作、安装假牙,要通过取牙模、制模型、预制、修正、试戴、加工成品等多道工序,一般约需半月左右。而目前已在研制“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全瓷牙修复技术”,可以使牙缺失的病人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一次门诊,利用就放在口腔治疗椅旁边的三维快速原型陶瓷制造设备,等上一至数小时,就“立等可戴”,装上假牙。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医学科学特别是临床技术进步的基础。CT、磁共振、超声成像和胃镜、肠镜、腹腔镜、关节镜、心血管介入治疗等等微创技术,救治了大量病人并减轻了治疗过程的痛苦、风险和经济负担,但上述各种高端医疗设备90%以上为进口产品。现在又出现了三维快速原型制造设备、各种导航、虚拟训练、遥控设备等,能否改变清一色进口的局面?其中涉及各行各业技术革命的三维快速成形制造设备特别值得我国政府加以重视,迅速着手研究发展,力争不在起步时就落在其他国家后面。

应高度关注和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我感觉从人类发展的大方向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原则上是正确的。回顾一下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变化,从原来分散的利用(烧柴火、烧木头,到烧煤炭),到后来煤炭出来以后慢慢集中,以煤炭为主的工业革命使得各种蒸汽机,包括后来的煤炭电站发展起来,一直到石油天然气时代。现在因为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慢慢又要回复到分布、分散的用能状态,从分散到集中花了上千年时间,现在从集中到真正的分散,也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所以与其把它称作“革命”,不如称之为“进化”,因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突然变化的过程。我感觉这个渐变的过程和我们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是密切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都不可能一刀切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早的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和我们新兴国家(比较后发展国家)的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两句话,一个是全分布式、一个是全信息化(全互联网式),这个过程会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克服很多束缚,这里面主要的问题来自体制,现在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利益集团,电网、石油都是很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所设想的东西跟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不一样的。

戴尅戎(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

我觉得比起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源头是多元性的,并且领域也是多元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从英国开始,其标志是英国纺织工业的形成;第二次是在美国开始,其标志是福特汽车制造流水线的形成,开创了规模化生产时代。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多源性的,起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终端也是多元的,涉及许多领域。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医学进步的促进似乎更加直接、迅速、有效。以三维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设备与技术的发展为例,仅此一项,就将对医疗技术与设备发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项技术满足了广大病人、医生梦寐以求的个性化治疗的需要。全世界每年要为上百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病人置换不同破坏程度的关节,所用的人工关节却只有5~10个规格!而要修复颜面畸形,做到左右对称,就更困难了,手术和植入物的设计必须个体化,要因人而异。

金东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上海711研究所所长):

谈到工业革命,我理解应该有三点,第一点它一定会产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大大促进人类进步,大幅度满足人们的新需求;第二,它能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三,能够形成足够长的产业链,满足就业需求。里夫金先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里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加上可再生能源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对于这个提法,我基本上赞成。不管可再生能源是不是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可以改善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性,可以缓解环境污染。

金亚秋(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好像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会终止中国的崛起,这是比较悲观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基于低端制造业,而低端制造业是难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或者某种大趋势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当然令我们很兴奋,但是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到,的确是任重道远。所以希望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层、工业界、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能够来议论这个问题。

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以往实际上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去一直是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2010年起,我们的制造业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的制造业基本上还是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我们的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高端制造品许多还依赖进口。因此,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真的到来,我们不做相应的应对,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话,很有可能会再一次拉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在今天,我们需要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不会发生,所发生的机遇,所导致的工业和技术发生变革的重大方向究竟在哪里,以及我们究竟能够抓住什么样的机遇,从而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查亚兵(国防科大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里夫金先生提出五大支柱的想法,第一个支柱是指能源结构转型,就是要用可再生能源,这个没有任何的怀疑。第二个和第三个支柱是指可再生能源是分布的,所以要把能源就地收集、存储起来,然后尽可能的就地使用,这也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就地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大家连起来,因为可再生能源确实有间歇性,所以第四个支柱就叫作能源互联网。第五个是电动运输工具,为什么把这个具体的事情作为支柱之一,我们理解是这样的,电动运输工具至少有三个属性,第一,它本身就是使用绿色能源,用电来驱动,而现在汽车本来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一个污染源;第二,汽车是能储能的,白天开完了回家,储的电还可以给

家里面用,因此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储能设备;第三,汽车是可以机动的,开到哪里就可以把能源带到哪里。基于这个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这种说法我们基本上是认同的。

汪品先(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国际发展动向。现在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当从国家战略研究的高度来看。这种战略研究,最好不要背对背,外国搞外国的,中国搞中国的,而是结合起来,参加到国际战略研究当中去。上海应该开这个头,能不能率先进入国际,不是背对背、而是面对面地来讨论这类问题。具体来讲,过去我们做得不好的是往往抓住某一个现象,而不是去抓住事情的本质。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报道比较多的是制造业的3D打印,但里夫金主要讲的不是这个,而是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主要讲通讯和能源的变化引起整个的产业变革,这个才叫产业革命。其实里夫金后面还有一个更深的含义,是说整个产业、整个社会,从原来的垂向变成横向结构,他那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副标题就是“侧向力如何改变能源、经济和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财富、管理都集中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反过来,变成横向结构。每个人的手机就是信息的终端,每个家庭就是能源的提供者,居民也会从城市回到农村去,管理也会从金字塔式的垂向变成横向。

里夫金的说法也无非是国际战略研究中的一种观点,并不就是共识。他说的这种未来是不是真的?这种预测对不对?这些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而我们的研究应当和国际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根子上来研究。科技、经济的战略研究至关重要,但“革命”两个字确实要慎用,我非常赞成倪维斗教授讲的“渐进”的意思。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战略研究,国际上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上世纪8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对信息时代的预见,现在证明是对的;90年代美国的约翰·霍甘发表了一本书叫《科学的终结》,说科学到了20世纪末,大部分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科学都结束了,现在看来当然是错的。

国际上战略研究很多,气候变化就是一种,当前酝酿的“地球工程学”也是一种。我们都需要采取积极参加、但是不盲从的态度,这就是指的创新思维。是不是我们也能发起和主导国际战略研究呢?起码要避免国际战略研究的误导现

象。

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

目前大家都注意到,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一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已经成型,是否已经到来。但不容否认,这场将引起产业发展和重大变化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初露端倪,它的影响已经客观存在,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一个重大革命性技术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机遇,抓住历史机遇,有可能帮助我们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科技成为核心驱动力就需要我们摒弃浮躁,深入冷静地讨论分析今天的社会发展状态,关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向,更好地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帮助推动我们国家和上海站上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点,真正实现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服务的目标。

上海应在这场工业革命中有所作为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我感觉上海市对这个趋势非常重视,开过好几次这方面的会议,这反映了上海的感觉比较灵敏,更早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双管齐下的背景下,上海怎么做?建议上海应该首先发挥在工业方面的优势,不仅在大飞机、大型燃气机等方面做出品牌,还要发展大型的化工设备、煤化工,包括将来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利用技术,这些上海有科研优势、产业优势的地方一定不要放松,要做得更好。第二,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些分布式、信息化、互联网的东西做一些工作,比如说新材料的开发,要往前瞻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材料和技术上多作考虑,包括各种储能技术、蓄能技术,还有小型、高效的发动机,要结合全分布式、应用电网式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抓住几个重点做起来。同时以天然气在上海逐渐推广为切入点,把天然气作为一种分布式应用的推动力做起来。现在天然气的发展,还是一个传统方面的应用,没有把应用天然气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头,上海在这方面能不能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来?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

上海作为全国领先城市,要在推动新工业革命方面走在前面,要进一步分析面对新产业革命可能的措施,在政策、人才、产业的布局上给予充分的关注。尤其要注意一些现在看来偏小的技术和方向,有一些事情要敢于实行。现在上海对有些事情是想到了,但是实行上还是有一些迟疑,有些扶持得还是不够,比如说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这个也是分布式能源,大家的手机每天都要充电,如果手机底板或手机套覆盖柔性薄膜太阳电池的话,手机的充电就会变得更灵活。那是属于高端太阳能的应用。现在市场上主要是硅基平板电池,将来要开发二代、三代电池,互为补充。新技术的设备研发、人的需求,与科学技术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研究结合,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技术、理论,产业也会发展。我觉得上海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

阮雪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

上海要重振制造业,数字化制造是不可缺少的方面。为帮助企业来共享我们的成果,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缩短和国外制造业的差距,我建议成立上海市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的功能应该有几个,一个是研究开发的功能,第二个要有技术扩散的功能,把这个技术不断向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扩散应用。第三个功能要培养人才,大量培养掌握高技术数字化制造的人才。这个研究院的运作,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国家CAD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来组建。我们这个工程中心不比美国任何一个中心逊色。再加上上海市和全国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建好数字化技术研究院。我相信,以这个研究院为起点,上海制造业水平有望大幅提高,上海制造业的人才也可以藉此产出,并可以为上海探索出一条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尽管上海今年年初也开了一个关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研讨会,但我总体感觉上海在材料基因组计划方面的部署动作较慢,反应并不积极。上海发展材料科学的基础是很强的,有很好的研发平台、研发基地,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如果加以重视的话,完全可以在国家启动这一计划的初期确立定位和制高点,从材

料系统这个角度对国家的创新有所贡献。为此我建议,上海有关部门能集中相关材料研究的核心团队、建立数据库,开发资源,多学科群策群力,争取在新材料研究上做出特色。

金亚秋(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实际上能否实现中国崛起,或者说实现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的一个地位,涉及到能不能把现在20岁左右的一代年轻人培养成才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坦率地讲,中国的中学生是相当能干的,但是越到后来,进步越小。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以后大学教育不单单是大学的问题。以前有一个军事家说,战争很重要,但它不仅仅是将军和士兵的事。我把它转过来说,大学教育很重要,它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所以希望我们在议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应该把我们大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最终成才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实际上任何技术、任何工程,最终都是要人来实现的。

金冬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上海711研究所所长):就上海怎样发展新能源产业,我提几点建议。第一,上海应成为新能源技术的示范中心,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在上海进行示范,经过示范后会带动整个产业链,会催生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第二,上海要成为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因为上海是信息的汇聚地,有很多的人才,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比如在内燃机方面,两个国家级的研究所都在上海;第三,上海要成为高端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制造中心;第四,要成为产业链服务中心,这一点是符合上海产业地位的。

查亚兵(国防科大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我们注意到上海的领导就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件事已经作了很多的发言,我们也深受鼓舞。在这里,我们强烈建议,不要因为今天可能技术上不成熟、经济性还不是很好就不布局。当年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的时候,也有人说我们的高速公路都没有建好,搞什么信息高速公路。但是如果当时没有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发展会落后很多年!所以,我们迫切地希望在上海这么一个重要城市,先把这个发展起来,我们也非常愿意为此出一份力。

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首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上海既然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至少有两个方面要慎重思考与选择:第一是上海面向未来的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产业体系应该是什么?这个产业体系里面制造业我们发展什么,服务业发展什么?上海目前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换句话说,我们正好处在重化工业阶段完成之后,开始向服务经济阶段转型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如果恰逢新的工业革命兴起,我们应该要从抓住这个机遇来考虑,对我们原有定位的产业体系进行的选择进行再思考、再选择。如果产业体系定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未来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推动这样的路径,这就是新一轮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海未来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体系,首先离不开能源使用结构可再生性的考虑。未来上海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结构里究竟应达到怎样的一个长期目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上海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把目前的产业体系转变为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当然能源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这是一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面对这个变化上海要有自己的答案。

其次要重新思考的就是制造业,在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上海的制造业究竟发展什么,上海要不要搞数字智能制造?具体发展什么?这些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考虑,交给产业资本选择。过去,上海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多次的转换,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我们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接受它们的产业转移,究竟提高了我们的哪些制造基础?我们现在和国际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所以这个讨论非常必要。

另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倡导高级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倡的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他们认为美国要重新夺得世界制造业的领袖位置,就是要培养制造业的全球领袖人才。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有待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教育界的努力,没有优秀的产业技术、产业经济高级人才,是不可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上海

带来的机遇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上海机遇何在

2012-11-03 15:53来源:新民晚报

继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新兴起。有国外学者曾预言,新浪潮中“中国制造”将因人力成本提高和无法适应新型定制化生产而失去竞争力。今天上午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科技、产业、政策、文化以及区域创新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场内外热议:面对汹涌而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机遇何在?

提高能源效率

今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其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中国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未必一定依赖于资源消耗,关键是企业要实现用最少资源创造最大价值的发展模式。今年10月起正式担任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主席的雷蒙德?纽杰保尔教授认为,中国企业要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必须用“最少资源创造最大价值”,取代“最少资本创造最大利润”的观念。当前通过效率技术取得成本优势的企业,未来必将进一步加大发展这种技术,总体提高“生产中的能源效率”。

投资绿色经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绿色经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越发有迹可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经济学家盛馥来指出,“绿色经济”既可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可作为一种手段,例如国家应适当转变投资方式,加大绿色领域的投入,并把绿色投资纳入政府日常预算,其中美国纳斯达克最近推出的绿色指数值得借鉴。这个指数,即纳斯达克清洁绿色能源指数,这意味着绿色经济这个概念不仅是政府间的一个议题,已经被市场接受,这个指数,能激励股票持有人、投资者投资绿色经济。目前,联合国环境署正在与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合作,来确定如何统计绿色经济的数据。

完善创新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指出,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出现了有趣的亚洲“人才回流”现象,这是上海聚集创新人才的好时机。世界强国在崛起过程中,不仅高度重视本国的人才培养,也十分注重网罗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当前,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曾经是人才主要输出地的亚洲地区已出现“人才回流”,而人才主要接受地美国则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上海可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吸引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全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对创新而言,世界不是平的,而是高度集中在全球少数几个地区,如“钉子”般高高凸起。杜德斌指出,这些“创新钉子”都有相似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人才、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业以及极具包容性和开放度的的社会文化。按照有分析对创新区域的划分,上海应算是创新活跃但规模尚小的区域,犹如“一个冒泡的温泉”。上海的专利产出数量和创新活力尚不及深圳,需要在中小企业发展和更为包容的社会文化上下功夫。

“虽然,上海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但以跨国公司和国有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在这座企业生存的热带雨林中,低矮的灌木和草木植物十分薄弱;而无论是美国硅谷或是我国深圳,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人口高度混杂的,且知识水平较高。例如美国硅谷,在美国社会处于主流的白种人尚不足50%,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口占到45%,自然孕育出文化高度包容、心态开放自信的社会系统,滋养着各形态各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杜德斌说。

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09-25 15:40 来源:新华日报

●前沿研究

2012年2月,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首次系统阐释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随后“三次工业革命”引发国际上广泛的评论和热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冀图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重塑世界产业分工格局,进一步强化其领先优势。与此同时,作为同一问题的另一面,“中国制造”和“江苏制造”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浪潮”?怎样全面认识这次工业革命对江苏的挑战?

新技术引发新革命

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前行。18世纪末英国发明蒸汽机、实现机器代替手工生产,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流水线出现,实现大工厂生产代替手工作坊,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的生产辅助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关联技术的群体突破,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效率正在不断跃迁,人类正在进入以“智能制造(或数字化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及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正在形成合力,产生足以改变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

得益于诸多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呈现出与前两次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迥异的特征:一是从规模生产转向定制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产品内部结构的标准化,以零部件的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同时增加顾客可感知的外部结构的多样化,以多元化外部构造来满足个性化需求;二是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生产,即以重新组合、重复利用制造子系统等方式,实现整个制造系统的快速组装和调试,使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灵活性以及突出的生产能力,从而能够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三是从工厂生产转向个体生产,即创意设计者能够地从网络上获取产品设计程序和模板,并借助可重构制造业系统,将创意转化为个性化产品,使得创新者瞬间转变为制造者;四是从集群生产转向开放生产,即凭借发达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生产者的地理集群逐步转变为网络意义上的虚拟集聚,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灵活度,使生产者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更加敏感;五是从分工生产转向融合生产,即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渐趋模糊,制造者不单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包括操作程序、配套软件等在内的完整的服务系统。

新革命带来新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尚处于爆发前夜,但其对传统国际分工体系的冲击和重塑作用不容小觑。尤其在生产分配方式以及全球产业资本流向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必将对已深深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江苏经济带来挑战:

一是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对劳动力的解放,同时又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大部分生产工作将由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完成,从事制造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将大幅下降。显然,一方面是知识技能层次偏低的廉价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知识型员工供不应求制约经济发展,这使得江苏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二是外资减少进入并逐渐回流至发达国家。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不断地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同时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些特点都会使过去为追逐低要素成本外移到中国和江苏的制造业资本发生“回流”。三是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拉大。为了攫取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领先优势、抢占未来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欧美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关键领域技术的攻关力度。江苏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虽已取得很大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力量、技术层次、产业化应用等诸多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四是理念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比方说,仍有不少企业坚守“做产品”的理念,而对设计、服务、品牌等重视不够;有的企业仍然是“一个产品包打天下”,缺乏对客户需求的及时了解和快速响应;有的企业习惯了“模仿创新”甚至“拿来主义”,漠视知识产权保护。而很多时候,政府角色和定位也不相适应。诸如追求增长速度,热衷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惯性无疑与新工业趋势相悖。

新挑战呼唤新准备

挑战非常严峻,机遇不容错过。对于工业大省江苏而言,企业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经受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旧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性机遇,主动作为、提前布局,尽快调整工业战略,寻求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做好理念、技术、人才、政策和市场等五个方面的准备:

一是理念准备。要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扩大影响,营造氛围,逐步使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企业家的学习和培训,帮助其系统全面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关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

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201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 2014年的热门词汇“工业4.0”,是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2015年,随着新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 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在之前的5月辑中,我们探讨了诸如通货膨胀、银根收紧、股市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壁垒增高、环保成本加大等外部因素,并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继续将视角内移,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必然。往往正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之下,我们才发现了那些潜在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不在今天爆发,也迟早会在明天后天发作。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根本,从源头上为中国企业寻求通往天堂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注、调研、梳理、思考,我们不光在现实问题里沉淀,还侧重于寻觅那些在危机中求存求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从那些跃动着生命力的点点星火,我们预见并倡言中国企业必然要攀爬的那根藤蔓——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在英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产生 财管2班 156030213 刘佳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而其它国家却不具备,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在1640年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它开始从议会多数党中挑选大臣,协助统治,这个时期,辉格党经常占议会多数,所以,辉格党长期执政,而托利党执政时候很少,此后,两党轮流执政局面形成。在此期间,英国的内阁制也基本定形,华尔-波尔执政时期,经常以财政大臣身份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议会内阁制的确立,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有效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 其次,英国具有地理上隔绝于欧洲大陆之外的优势,这样的话,英国可以偏居一隅,而不参加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家族的战争与争夺。英国便可以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行发展,同时她的财政也就比较的宽松。(从法国革命之后,由于其地理位置可见这是多么重要) 并且,由于英国的地理优势,便于海上的贸易,殖民地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导致商业的发展,对于利益的渴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对于新式科技的需求 由于当时英国的采煤工业与炼铁工业占据领先地位,并且在银行业也发展较快,更重要的是,许多的企业家集中在英国,而且由于圈地运动,英国的劳动力也十分的丰富,(而法国则是给农民更多的土地)。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大规模的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和海外贸易。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因此,英国居民的海外生活早已有之。 9世纪晚期,已筹建海上舰队。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地处新航路的英国,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拥有欧洲啊大海军和舰队的西班牙控制欧美之间的大西洋水域,号称“殖民先锋”的葡萄牙控制着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道。一连串的英国探险家,欲避开强敌,开辟从英国东北、西北经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道,都没有成功。于是,英国人闯入西属美洲,贩卖该地区最需要的布匹和黑奴。布匹是英国生产的,黑奴则购自非洲。 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法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一书称早在职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近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名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逊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成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夺取的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刮,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来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 增加国内捐税和大量发行公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三条途径。1688年——1755年,全国捐税额由181万镑增为668万镑。国债发行额则由1697年的2100万镑增至1782年2亿3千万镑。总之,圈地运动、殖地掠夺、贩卖奴隶、海外贸易以及增加捐税和发行国债是18世纪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五大主要来源。它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为何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

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内容摘要】工业革命是经济史上的“奇点”,它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但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天外来客,它同样是一系列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工业革命出现在18世纪英国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工业革命是在全球经济互动过程中,因在英国局部出现的较长时间的资本与劳动的巨大价差,与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和金融环境相配合,而产生的偶发性历史事件。【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工资;价格 一、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珍 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 传播到北美地区。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 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 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二、工业革命的内涵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这一直都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分歧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为较多学者所接受的是迪安和诺斯的观点。迪安说:“工业革命一词,一般用来指复杂的经济变革,这些变革蕴含在由生产力低下、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的、传统的、工业化前经济,向人均产量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他指出:“这一转变的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变革来说明:(1)经济组织变革,(2)技术变革,(3)工业结构变革。这些变革和人口(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总产值及人均产量(即使不是立即、但是最终将实现的)持续增长有着一定的联系。”诺斯则说:工业革命由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构成,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定义都强调了制度、组织变革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我们发现,这种定义并不能对工业革命的起因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它无法回答为什么同样拥有先进制度的荷兰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另一种常见的定义则指出: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 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叫做:技术革命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0599888.html,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作者:李雪 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3期 编者按:自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在2012年4月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作为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哪些产业将为此次革命提供关键要素和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特征是什么?新技术范式的更新是否即将来临?其转换的制约因素又有哪些?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上听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虎涛教授的发言,请他与我们一起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他的发言择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自2011年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和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保罗·麦基里发表《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后,“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类似题材的著作,如詹姆斯·穆迪和比安卡·诺格拉迪的《第六次浪潮》、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约翰·D·克雷斯勒的《硅星球:微电子学与纳米技术革命》等,都成为年度畅销书。杨教授,在您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什么?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有哪些不同? 杨虎涛: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特征的界定,我想结合美国未来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来谈。 在长波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分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术语早已有之。在弗里曼、苏特和佩雷丝等人的著述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技术革命和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特征,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进行了如下区分:第一次工业革命(1760—1850年),以蒸汽机革命为特征;第二 次工业革命(1850—1950年),以电力和石油技术革命为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1950年以来),以计算机革命为特征。 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包含了第一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棉纺、铁和水力时代)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铁路、蒸汽机和机械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包含了第三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钢铁、重工业和电气化时代)和第四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在这种划分方法中,里夫金笔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包含了以信息通信技术时代为标志的第五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和里夫金所强调的数字化制造、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第六次康德拉基耶夫长波或者说是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1}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解放日报

经济学人:第三次工业革命 来源:解放牛网解放日报 ■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制造业正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这场革命不仅将影响到如何制造产品,还将影响到在哪里制造产品。在未来人们要想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这将鼓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迁回发达国家。 ■随着这场革命的迅猛发展,政府应该坚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事情:提供更好的学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对所有企业界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并为它们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编者按】近期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4月21日)专题论述了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 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即数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让数字化革命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巧手,网络服务更加便捷。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就业的格局。第三次工业革命意义何在?其对制造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将此文编译后略作删减加以刊登,以飨读者。 法兰克福会展中心是德国无数个贸易展览会的举办地。在这座造型不规则的会展中心外面,矗立着一座高21米的活动雕像——敲锤人。这个敲锤人手持锤子,稳稳地抬起、落下胳膊,锻打一块金属块。这座雕像的作者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称,工人运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我们生活的世界。这种故事人所尽知。不过劳动工具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将会改变未来的制造业。 欧洲模具展是法兰克福大型商贸展中的一个展会。它展出了能够制造产品原型的设备,以及可将上述设备投入生产的工具。传统的工程师使用车床、钻头、冲压机和制模机工作。欧洲模具展上的设备虽由身着工装裤的工人操纵,但却一改传统油腻不堪的形象。每一个展厅摆满了发出清脆爽利声响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工具,它们来自美国、亚洲和欧洲。操作这些设备的男男女女大多坐在计算机屏幕前。你在这里根本找不到一个锤子。 在沙漠中央工作的工程师发现自己缺少某件工具,他不必再让人从离他最近的城市送来,只要简单地下载工具设计图,然后把工具“打印”出来即可。“添加型制造”只是引领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之一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科学家拉格朗日把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A.瓦特B.牛顿C.达尔文D.莎士比亚 2.在1750—1850年间欧洲的人口从1.4亿增加到2.6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3.某外国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述了19世纪四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B.街上电线杆耸立,整个城市霓虹灯不停闪烁 C.工厂林立,且巨大在的烟囱冒着浓烟 D.有钱的商人们坐着里轮船在泰晤士河上游览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化学、石油和汽车等工业,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从而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由此人类社会A.进入蒸汽时代B.产生现代工厂C.出现垄断组织D.迈进信息时代5.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 B. C. D.

6.在英国,人们称达尔文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是因为() A.他们都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他们都提出了进化学说 C.他们都是英国的科学家 D.他们都发现了万有引力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指出,他用数学的理论来表述法拉第的想法,完美阐释了电磁场理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 A.牛顿B.麦克斯韦C.达尔文D.爱因斯坦 8.它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领袖和维多利亚王朝都非常震惊,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它的理念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它”是 A.《物种起源》B.《战争与和平》 C.《社会契约论》D.《英雄交响曲》 9.日本是近代亚洲惟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10.飞上天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最早借助“非凡的翅膀”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动力机是 A.蒸汽机B.电动机 C.内燃机D.计算机 11.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是指牛顿 A.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创建微积分 C.制成反射望远镜D.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2.历史课上,九(1)班同学举行“我最崇拜的发明家”评选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给四位候选人中的任意一位。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在本次评选中总得票数是多少? A.12票B.22票 C.28票D.32票 13.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德国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他制造出的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A.使用蒸汽机B.使用电动机C.使用内燃机D.使用发电机

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概括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商品成为打幵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条件,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实力大增;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在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 瓜分完毕。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非洲大陆的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至此,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20世纪末期,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影响全球的问题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幵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景及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景及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2013年10月18日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3年第10期作者:吴涧生李大伟杨长湧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目前,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该观点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浪潮应运而生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机结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是该观点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他认为,随着化石燃料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暴露,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已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收集储存并实现余缺调剂,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数字化革命。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封面文章认为,全球制造业领域目前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数字化变革,将使现有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大规模、集中式和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将是家庭作坊式、分散化且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工业生产模式,其中3D打印技术正是这场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 除以上三种主流观点以外,也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生物技术革命;还有人认为,是指空间技术、纳米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等。应该说,在以上各种观点中,里夫金的观点目前最流行、影响也最大。 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可再生能源革命称之为狭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将包括可再生能源、制造业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生物技术、智慧地球、大数据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在内的全方位变革称之为广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重点围绕狭义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景的基本判断 (一)2020年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1.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将上升,但化石能源占据支配地位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 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形成一股潮流。美国能源部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显示,2010-202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年均增速将达4.1%,远高于能源消费总量1.8%的平均增速。美国2012年能源展望报告称,3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均提出在未来10-15年间将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提高至20%-30%的强制性目标。2007年欧盟在“能源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提高至20%的目标。日本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已将能源发展的重心由核电转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于2012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飞跃新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风能、地热、潮汐、生物质等四类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提高至2010年的六倍。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然而,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202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短期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表现为技术供给和储备不足。二是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仍然高于化石能源,加之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市场需求难以迅速扩张。彭博社2010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是化石能源的一倍左右,2016年以后才有望与化石能源基本持平。三是传统化石能源的相关技术研发仍在推进,短期内其主导地位还难以撼动。即便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将达34.3亿吨标准煤,而其比重也仅从2010年的10.96%升至2020年的13.2%。

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年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纺纱机”;棉纺织业出现骡机、水力织布机;采煤(煤炭成为重要能源)、冶金行业也出现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出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火车成功;19世纪后,美国涌现新的发明: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广泛运用:19世纪出现一些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70年代可用发电机问世;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问世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无线电报成功 化学工业的建立:1867年诺贝尔研制成功炸药;80年代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80年代塑料、人造纤维等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老工业部门也有新发展,如冶炼、造船、机器制造业,特别是钢铁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47年美国,晶体管问世;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0年美国,激光器出现;1961年苏联,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1981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riginated in the UK? By Max Number: 09431007 It was a recorded history fact tha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riginated in the UK .But why?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make now? As we all know,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the United Kingdom started its Capitalist Revolution and founde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is social rule was relatively progressed at that time. So in this history background, the English economy developed quickly especially in manufacture and agriculture. The manufacture was highly developed at that time. Even more, this industry had been divided into many specialized fields and many tools were invented to guarantee the efficiency to conclude the job. The usage of tools fostered a idea of inventing machines. Agriculture was intensive, highly mechanized, such as the woolen industry. All that were standing on the back of Enclosure Movement.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relevant raw material coincid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the landowner enclosed the land to produce the material that needed. After all, only one-third to arable crops, the two-thirds is devoted to livestock. The domestic ability of offering was limited, so it began its Colonial Plunder to find the resource. View from the map, the England is an island country lying in the northern Atlantic Ocean and is bordered by four seas. It was no doubt that its ship industry was great compared with the rest countries and it owned a strong navy and many prominent sailors. That’s a g uarante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ntion of invading had been planted after it joined in the first movement of exploration in 1492. The direct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发展的契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发展的契机 一种建立在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为构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风险正在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也在加大,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开始由释放市场力量,迅速向保护主义这一对自由贸易政策有着巨大冲击的方向转变。从历次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演化历程分析,经济最困难时期也正是技术与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而且一个普遍的发展路径是,每一次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除了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之外,都不外乎科技创新革命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启动。这些都必将使得支撑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出现重大变化。 在21世纪的上半叶,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对于全球化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欧美为主的经济体如何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必须进行的一次影响全球的新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30多年的改革战略取得的伟大成就重塑了全球经济和全球政治,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兴经济体日渐强大的技术、制度、产业和市场追赶力量,欧美的成功并非注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不会缺席百年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发展契机

在这场关乎主要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竞赛中,美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依然握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一向重视全球趋势变迁的美国尽管面临资金与资源投入的相对约束,但美国不可能大幅削减对前瞻性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在全球10个主要技术领域每年新增专利比较中,中国仅仅在化学领域领先于美国,美国不仅在传统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新兴技术领域也保持着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美国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优势,合理的税收和移民政策,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美国有可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自新经济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进而在将美国从目前的经济困局中解脱出来的同时,重新切割全球分工与财富版图。 1929年至1933年的那场大萧条尽管使美国经济倒退了30年,但依靠汽车、石化、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美国经济仅用了8年的时间即得到恢复,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在一跃成为世界首席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带动欧洲从衰退泥淖中上岸。同样,30余年前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欧日本等经济体的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遭受严重打击,但已有丰富应对危机经验的美国大力发展计算机、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顺利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差不多与此同时,欧洲在计算机、机器人、通信网、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先后取得了一大批超前技术成果,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同样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进而缔造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

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而也正是因为这场工业革命,使得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很大的促进了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当时的工业革命,就没有全球现 在的发展程度。那我们不禁又会问,为什么有如此重大影响的革命会起源于英国呢?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因为英国具备了相应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政治条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正式确立。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之后出现的长期政治稳定的局面,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 第二,资本条件。英国疯狂的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同时,英国政府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财富上的准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第三,市场条件。英国的大范围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而殖民掠夺又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再加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这些都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第四,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它进行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而英国人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便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与此同时,18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可谓是锦上添花。各种机器的发明制造为工业革命不断地注入活力。其中以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最为典型。 第五,劳动力。“光荣革命”后的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这就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这些破产失地的农民恰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为工业革命作了准备。 正是因为英国具备了以上这些工业革命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这些条件都相对其他国家更为成熟,所以英国的工业革命再会成功。所以工业革命的火焰才能向世界各地蔓延,才能让整个世界产生翻天覆地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