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习:第一章(第二课时)

复习:第一章(第二课时)

复习:第一章 有理数(第二课时)

一、复习目标:

1、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理解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4、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在运算中能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难点:乘方意义的理解及运算。

三、知识梳理:

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把绝对值 。

②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 ;绝对值不等时,取 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 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 。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 得正, 得负,并把 相乘;任何数与 相乘得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①两数相除, 得正, 得负,并把 相除;零除以一个 数仍得 零。 不能做除数。

②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

5、乘方: 运算。在n a 中,表示 相乘, 叫做底数, 叫做指数,n

a 的结果叫 。

6、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 ,再算 ,然后算 ,有括号的先算 。 四、知识点突破:

知识点A 、有理数的加减法 例题解析:

例1、计算:(1)-5+2 (2)-3-6 (3)10-(-16)+(-5)-13

(4)(-16)-(-12)-24-(-18) (5))5.8(6.3)7.1(9.10-+----

例2、某检修小组乘一辆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 地出发到收工时,行走记录如下(单位:km ):+15,-2,+5,-1,+10,-3,-2,+12,+4,-5,+6。

(1)收工时,检修小组在A 的哪边?距离A 地多远?

(2)若汽车每千米耗油0.1L ,则该检修小组乘坐的汽车从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知识点B 、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例题解析:

例1、计算

(1))6()5(-?-; (2)41)21

(?-; (3))8

3()5.2()541(6.1-?-?-?

(4)57)23(0)59()17(?-??-?-; (5))12()21

61

41(-?-+

例2、计算:

(1)11)1511

(÷-; (2)57

)7(23

?-÷-

(3))3221

()167

83

(-÷- (4))12()21

61

41

(-?-+

知识点C 、有理数的乘方 例题解析:

例1、计算:

(1)2)1.1(- (2)21.1- (3)2

)32(- (4)322

-

例2、计算:

(1)2)6(- (2)3)31(- (3)2

4-

知识点D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例题解析:

例1、计算:2

)31()2(618-?-÷-

例2、计算:)5()3(24)3(6)12(32

5432-?-++--÷-?+

五、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②你还有哪些疑惑?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4)5(-表示的含义是 ,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为 。

2、平方等于其本身的数有 ;倒数等于其本身的数有 ;125.0-的倒数是 。

3、下列各题中,两个式子的值相等的是( )

A. -23与(-2)3

B.32与23

C.(-2)2与-22

D.2

-2与-2-2

4、底数是-5,指数是2的幂可以表示为( ).

A 、-5×2

B 、-52

C 、2)5(-

D 、25-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A 、 34-表示3个4-相乘;

B 、 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C 、若两个有理数的和是负数,则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D 、 任何有理数的平方都是正数.

6、 设 a 为任意有理数,则下列各式中,一定大于0的是( )

A 、12+a

B 、 1+a

C 、 13+a

D 、 4a

7、 一肠杆菌每经过20分种便由一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后这种大肠杆菌由一个分裂成 ____________个。

8、 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例如1,2,3,4可作运算:(1+2+3)×4=24.(注意上述运算与4×(1+2+3)应视作相同方法的运算)。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运算式如下: _________

9、若a+b <0,且ab<0,则有( )

A.a >0,b >0

B.a <0,b <0

C.a ,b 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 a ,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10、两个数的和是正数,商是负数,则这两个数的积是( )

A.正数

B.负数

C.零

D.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可能

二、计算

(1)3-(-2)+(-6) (2)(-0.125)+(+341)+(+2.75)-(+58

7)

(3)-(-2)+5- (4)424

15.022---+-

(5))16()9

4(412)81(-÷-?÷- (6)22)32(328?--?-

(7)[]5)2()3(17

4)218()1(533+-÷-+?--- (8) 1089+--

(9)??????-+-÷-?-

5)2()175.0()21(54

(10) )100()21(10-?-÷?

(11) [])2332()2(2---÷ (12) )60()154

121

32

(-?--

三、简答题:

1、某人用410元购买了8套儿童服装,准备以一定价格出售,如果每套儿童服装以55元的

价格为标准,超出的记作正数,不足的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3,+2,+1,-2,-1,0,-2,当它卖完8套儿童服装后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或亏损)多少钱?

2、 小蚂蚁从某点O 出发在一直线上来回爬行,假定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数,爬过的各段路程依次为(单位:厘米):

+5,-3,+10,-8,-6,+12,-10

(1)小蚂蚁最后是否回到出发点O ?如果没有,在出发点O 的什么地方?

(2)小蚂蚁离开出发点O 最远时是多少厘米?

(3)在爬行过程中,如果爬1厘米奖励两粒芝麻,则小蚂蚁一共得到多少粒芝麻?

3、 一病人发高烧进某医院进行治疗,医生给他开了药并挂了水,同时护士每隔1小时对病人测体温,及时了解病人的好转情况,现护士对病人测体温的变化数据如下表:

注:病人早晨6:00进院时医生测得病人的体温是40.2℃

问:(1)病人什么时候体温达到最高,最高体温是多少?

(2)病人中午12点时体温达多高?

(3)病人几点后体温多高?(正常体温是37℃)

(4)请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这几小时的体温情况。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

化学键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2.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理解共价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的含义。 4.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知道化学键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离子键 1.钠与氯气反应实验: 实验现象及解释实验结论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色火焰(原因:金属钠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集气瓶中有白烟生成(原化钠。 因: )。 2.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过程 原子结构达到稳定结构离子结构NaCl形成过程 示意图的途径示意图 电子 Cl:得到Cl-: 电子 3、离子键概念:称为离子键。 思考:“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相互吸引吗? 4、离子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5、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6、离子化合物: 由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通常, 由形成。 (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1C1、BeCl等。) 32 思考: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金属元素吗? 注意: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如:铵盐、大多数金属化合物) 例1.下列化合物中有离子键的是() (1)KI(2)HBr(3)Na 2 SO 4 (4)NaOH(5)KNO 3 7、电子式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电子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 黑点(·或X)来代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例如:原子电子式: Na:失去Na+:阳离子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是离子符号本身来表 示Na+Mg2+

阴离子电子式:阴离子的电子式要用方括号括起来并标明离子所带电荷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构成,但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AB 型 : AB 型: 2 A B 型: 2 ①用电子式表示原子或离子: 氟原子 钙原子 氢原子 氧原子 钙离子 铝离子 氯离子 硫离子 ②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注意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 NaCl : MgO Na 2S : MgCl 2 ③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表示 例: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注意: 左边写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箭头连接,离子化合物还要 用箭头表示出电子的转移方向,不写反应条件。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KBr : MgCl 2 : 第二课时 二、共价键 1、共价键的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叫做共价键。 2、共价键的成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电子,当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分子时 一般不发生电子的得失 ,通常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方式结合。 3、成键本质: 共用电子对 4、共价化合物 以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所组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如 H 0、C0 等。 2 2 注意: (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即若存在离子键,就为离子化合物) (2)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的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中、共价化合物和某些离子 化合物中(如 NaOH 、Na 2O 2 ) (3)判断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方法: 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离子键, 如果有,则为离子化合物;如没有,则为共价化合物。 5、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就业定位与途径教案-(第二课时)

第四节就业定位与途径教案-(第二课时)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第二章就业定位与途径 ●教学条件分析 做出正确的职业定位 了解自己、理性地评价自己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5.教学过程的落实 一、课前引入 正确的就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求职者走上合适的岗位,帮助求职者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的意义,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人们在就业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它对人们的就业选择,从业行为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对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确的就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那么,当代中职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呢 二、自主探究 通过资料分享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课前引入身边的故事引发学生准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和价值

2、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自己、理性地评价自己,为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定位做好准备。 4.通过案例分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交流总结,正确的就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前提 三、教师小结 对学生交流的情况总结 四、教师总结 五、附件:资料准备 一、导入: 正确的就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求职者走上合适的岗位,帮助求职者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的意义,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人们在就业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它对人们的就业选择,从业行为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对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确的就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那么,当代中职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呢 1、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观念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为基本的谋生手段,不要对第一份工作过于挑剔,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我们在做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工作实践和岗位培训等方面提高自己,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一次的择业打好基础。 2、树立竞争就业的思想。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当前,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此,我们要知道“上岗凭本事,提拔靠贡献”的道理,树立竞争就业的思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紧跟时代,善于发现机遇 一个人的成功,虽然要靠自身的能力,但也离不开机遇。对于处在人生选择重要关头的应届大学毕业来说,能不能抓住择业的机遇,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走上社会以后的成长与成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择业的目标要明确、务实。诸多的机遇引邮多种人生之路。站在人生选择的交叉路口,你是选择城市,还是选择乡镇是到内地,还是去沿海地区是进大机关、大单位,还是去企业、基层是选择争相涌入热门单位,还是到急需人才的艰苦行业面对这种种抉择,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明确而务实的目标,要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哪里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就要尽力设法抓住,不要轻易放过。 第二,竞聘的方法要正确、有效。人才市场的交流和竞聘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因此,竞争择业的方法一定要正确而有效。这就需要抓紧时机,全面做好择业竞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如相关信息的搜集,参加应试的技巧,如何推销自己等。切不可坐失良机,把竞聘简单化,一门心思依靠“后门”,找关系,甚至以“金钱”来疏通,这样做即便能奏一时之效,但用人单位最终看重的还是真才实学,“滥竽充数”不会有好结果。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苯酚 实验高级中学李艳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苯酚性质的探究,体会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对比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机物基团间相互影响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使学生体验科学 研究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生活中酚类物质介绍及苯酚的用途展示,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通过视频引入以及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二.教学重点苯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有机物分子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实验探究式主动体验式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视频引入--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 引出酚 【推进新课】 初识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1.观察苯酚晶体 2.分别在苯酚晶体试管中加入冷水、加热;乙醇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色、态: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 味:具有特殊气味 溶解性:室温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苯酚的溶解度 增大。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补充: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 再探苯酚 从苯酚俗称石炭酸引入苯酚化学性质的探究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2】苯酚的酸性 分组实验1:与碱(NaOH))反应 分组实验2:指示剂

结论:苯酚具有弱酸性 【实验探究3】1.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2.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方案一苯酚 +碳酸钠 方案二苯酚钠+二氧化碳+水 结论:酸性 H 2CO 3 >苯酚>HCO 3 - 【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都有-OH,醇没有酸性而苯酚有酸性? 过渡: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 2【视频展示】苯酚的取代反应 实验操作:向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对比苯和苯酚与溴发生反应的不同 结论:苯酚比苯__更易__发生取代反应,为什么? 视频回应--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处理结果 学以致用 经过处理过的水是否还含有苯酚?如何检验? 【角色扮演1】如果你是工厂科研人员,你对苯酚废物处理措施有哪些呢? 【角色扮演2】如果你是环保局官员,如何对处理后的废水是否残留酚类物质进行快速检测? 3苯酚的显色反应 【学生实验】苯酚的显色反应 老师补充,酚类物质的排放有一定的标准,我们不仅对酚类排放进行定性检测,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很灵敏,也可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四). 苯酚的用途 (五).我们的收获 【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苯酚 1.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用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学习苯酚相关性质,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课堂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第三节《化学键》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键》第 二课时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2课时教案编写者:白桦使用者:使用时间:第7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共价健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板书] 第四节化学键(第二课时) 四、共价键 [师]什么是共价键呢我们初中所学的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请大家看以下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电脑演示]氢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集气瓶的瓶口有大量白雾出现。 [师]需要注意的是,该现象不能用“白气”或“白烟”来描述。因为它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分子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瓶口所形成的现象,应该说是“白雾”。 我们前面学过,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这是它们在又一条件(即点燃)下反应的反应现象。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 H2 + Cl2 = 2HCl [师]在该条件下,氢分子被破坏成氢原子,那么,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它们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成氯化氢分子的呢它们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氯化氢分子的。 [师]像氯化氢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而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共价键。 [板书]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师]氢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我们可用下列动画形象地表示出来。 [电脑演示] [师]以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了一个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共用,使它们各自都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并把它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即共价键的存在,使氯原子和氢原子最终结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通用技术必修 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 第四节 经典结构的欣赏(第2课时)

第一章第四节经典结构的欣赏(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典型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学会欣赏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结构设计的案例。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欣赏课,教材通过赵州桥、飞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 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 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些从结构的牢 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等细节方面与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经典结构的 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课文中的案例, 教师 也可以补充相应的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补充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案例供学生欣赏、分析。有条件的话,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古代建筑, 近距离地观察古代建筑的精巧设计,品味其历史文化内涵。 重点: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难点: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欣赏和评价一些经典结构。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 本课时收集不同类型的丰富的经典结构图片通过投影机播放让学生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技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五、教学策略: (一)本课时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结构设计作品。此外,还可以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本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三)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进行漫游导说,尽量创设出“旅游”情境和营造出“旅游”的气氛,让学生产生犹如亲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随“导游”观赏各处的经典结构,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阅读案例, 阅读案例时思考: 1、优秀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 (二)引导学生回答: 1、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 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第二课时 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课时酚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苯酚的结构与性质1,8 13 酚类的结构与性质4,5,6,9 11,12 原子、原子团间的影响3,7 综合应用2,10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 ℃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水中),但三溴苯酚会溶于苯,且溴也能溶 于苯,故A选项错误;苯酚在65 ℃以上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冷却至50 ℃将有部分苯酚析出,但此温度仍高于苯酚的熔点(43 ℃),应形成乳浊液,故B选项错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不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故C选项错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反应,故D选项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苯甲醇和苯酚都能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B.苯甲醇、苯酚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互为同系物 C.、、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苯甲醇、苯酚都既能与钠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解析:苯甲醇不能与浓溴水反应,A错误;苯甲醇、苯酚的结构不相似,故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酚与分子式相同的芳香醇、芳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乙醇、苯甲醇的羟基都不显酸性,都不能与NaOH反应,D错误。 3.甲苯中的侧链甲基或苯酚中的羟基对苯环上的碳氢键的化学活泼性具有较大影响,下列关于甲苯或苯酚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或羟基对苯环有影响的是( B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甲苯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生成TNT C.苯酚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苯酚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 解析: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侧链有影响,A错误;甲苯和苯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取代反应,但产物不同,侧链对苯环有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第二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提出问题导入: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2、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一、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讲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所示范围内容反映 比例尺愈大愈小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愈大愈简略 练习:做P21读图活动1巩固: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区地图”,量算从文化宫到美术馆的直线距离;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 1.量算P21G图中河流的曲线距离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提问过渡: 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 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 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承转: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板书:二、地图的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第二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图(第二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导入:地球表面有高山,有深谷,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千奇百怪的地表形态叫地形。 展示挂图: 提问:陆地的基本地形有哪些?(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的地表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 ①平原和高原共同点是:地面起伏小 .....;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 ..,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 高.,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课堂小结: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做课本第29页读图活动 课外作业:分组归纳平原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一、陆地的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二、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三、比较陆地的基本地形 ①平原和高原共同点是:地面起伏小 .....;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 .., ..,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 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米。

2019届(人教必修1)高二化学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莆田高一检测)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 A.硫酸B.氨水 C.盐酸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H2SO4、HCl可同时溶解Mg、Al;氨水与Al、Mg都不反应;而NaOH 溶液只溶解Al,不溶解Mg. 答案:D 2.(2011·芜湖市高一模块考试)等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将钠放入足量水中 B.将钠放入足量稀硫酸中 C.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一些小孔,再放入足量水中 D.将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解析:等质量的钠与溶液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相同,但C项中铝箔能够与生成的NaOH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答案:C 3.用铝箔包裹0.1 mol金属钠,用针孔扎若干个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放出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A.无法确定B.1.12 L C.大于1.12 L D.小于1.12 L 解析:首先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2NaOH+H2↑,0.1 mol Na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L,后发生的反应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此反应又能产生部分H2. 答案:C 4.将铝投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有2 mol的电子发生转移,则参加反应的铝的物质的量为()

A.1 3 mol B .1 mol C .2 mol D.2 3 mol 解析:铝在参加反应时1 mol Al 可失去3 mol 电子,因此有2 mol 电子转移需Al 的物质的量为2 3 mol. 答案:D 5.将钠、镁、铝各0.3 mol 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 的盐酸中,在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解析:0.3 mol Na 、Mg 、Al 对100 mL 1 mol·L -1的盐酸都过量,产生的H 2应该由盐酸决定,盐酸的量相等时Mg 、Al 产生的H 2为0.1 mol 2,但钠与水还可以反 应,故0.3 mol Na 全部反应后产生的H 2 应为0.15 mol ,所以三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应为0.15∶0.12∶0.1 2 =3∶1∶1. 答案:C 6.(2010·东营模拟)将4.6 g Na 和2.7 g Al 同时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定容为500 m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B .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加入Al 的质量相等 C .所得溶液中Na +和Al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 .所得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解析:Na 与Al 两种金属加入到足量水中,首先发生Na 与水的反应,然后发生了Al 与生成的NaOH 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 2Na + 2H 2O===2NaOH +H 2↑ 46 g 36 g 2 mol 1 mol 4.6 g 3.6 g 0.2 mol 0.1 mol 金属铝与生成的NaOH 反应时,NaOH 过量,故按照Al 的量进行计算: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是由强烈的□01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海上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02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类别成因在我国分布 热带气旋 风暴潮 热带气旋引起;其中台 风引起的称为台风风暴 潮 我国台风风暴潮多发,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 河的□03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04低 洼地区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温带气旋引起 □05渤海和□06黄海;主要在□07春秋季,夏 季也有 1.判断正误。 (1)海洋灾害只发生在海洋上。(×) (2)我国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江河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2.灾害性海浪的影响,包括()

①冲击和摧毁船只②导致沿岸船只沉没③近岸农作物被淹④海滩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灾害性海浪可以冲击和摧毁海面船只,可以导致沿岸船只沉没;冲上海岸导致农作物被淹、土地大面积盐渍化等。 3.2018年9月12日至13日上午,南海北部出现3米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广东西部出现2米到3.5米的中浪到大浪,达到海浪黄色预警级别。同时珠江口到雷州半岛东岸沿海出现30厘米到60厘米的风暴增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了20厘米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 指出造成这次海水异常运动的动力因素。 提示低纬度海域的台风(即为台风风暴潮)所致。 二、生物灾害 1.判断正误。 (1)我国东部受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大于西部。(√) (2)生物灾害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 2.在我国北方对小麦影响较大的虫害是() A.水稻螟虫B.蝗虫C.棉铃虫D.松毛虫 答案 B 解析蝗虫发生频次高、分布广泛,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发,故B正确。其他三种都是针对某种农作物(非小麦)的虫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课时

年级八科目地理任课教师谭小刚授课时间9月9[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e10379713.html,] 第二课 时 课题[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6e10379713.html,]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知识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内容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难点 难点(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编号: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新课讲授】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