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国学热”背景下的国学培训机遇分析

关于“国学热”背景下的国学培训机遇分析

关于“国学热”背景下的国学培训机遇分析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国民精神文化教育方面在下坡路上走得越来越急,国学热的兴起便有其中的原因。现在的国学热主要暴漏出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外加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同时课外知识性的辅导机构又林林总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青少年在其学龄阶段花费几乎所有的精力在考试上,却严重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所以,综上,我们认为给予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一种合适的国学培训,来教育和引导其精神文化层次的提升将是很有必要且很有市场的。

表现在:国学培训必须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的,不加重儿童和青少年学业负担的课外项目,即必须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教育、引导价值。

国学培训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有很强的认同和支持。基于国学热背景和国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压力大多又来自于学也学不完的科学性知识,这种局面反而让家长开始关注子女在非科学性知识领域的学习与成长。

社会上弥漫的诸多不良风气,如强烈的拜金主义和冷漠的人际关系让国人对当前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愈加担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都需要从国人的道德教育上下功夫。

1.蓝字部分讲述不够清晰,并且说服力不强。

2.问题谈得不够深入,需要修改,以凸显出咱们参与的意义。

3.观点(国学培训的依据)缺少证据。

传统文化热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抛弃了民族文化而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民族,只有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珍惜和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如何对待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应该是既继承又超越,“和合转生”(张立文语)儒家文化传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资源,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王国维早在《国学丛刊·序》中就指出,“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

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11]因此,复兴国学不是复古,不是抱残守缺,也不是“整天沉湎于传统”,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

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1]。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运转,国学也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新一轮国学热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直接表征。1992 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着手筹办了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并与美国南海公司合作拍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电视片。1993 年5 月,《国学研究》第一卷出版。1993 年8 月16 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自此,在北大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地反响。2002 年4 月,由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2003 年12 月,“2004 年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2005 年11 月19 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2006 年伊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

2.外围表现。张立文教授曾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化载体,其间有哲学的智慧、深邃的洞见、豁然的启示、成金的点化,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国学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价值理想的理论依据,是重建新国学的累土基础”[2]。在国学兴起的历程中,孔子一直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2004 年7月,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 所孔子学院。2005 年9 月28 日,在孔子诞辰2556 周年之际, 全球首次联合祭祀孔子活动在世界各地同时展开,现今,随着孔子思想的不断传播,举办关于孔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三俗”现象所暴露出来的价值

观上的混乱,其思想根源就是道德相对主义。在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对生活意义和人生目标的认知。但是,当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宣言”通过电视荧屏传播到千家万户、传达给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时,尤其是当大众对包括电视在内的所有媒体依然怀有“道德导师”的敬意时,媒体就必须履行其社会道德责任,坚守媒体应有的道德底线,而不能任由道德相对主义观念在媒体上肆意泛滥。总而言之,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一方面可以制衡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侵蚀;另一方面有助于国人克服精神无根化与人生意义缺乏的后现代病,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塑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如果文化保守主义只是囿于本民族文化,无视现代全球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它将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同时,需要警惕那些打着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利用国学热的契机,不分良莠和精华糟粕,只要有利可图就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做法,传统文化不能成为实用主义者手中的玩偶、谋利的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