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并提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于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被提到新的高度。高职教育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毕业生能否真正具有发展后劲,能否在原有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育领域内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某一时期内接受的教育,要既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能够对下一时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深更新的教育产生促进作用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

的增强,要求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从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接受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着手。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随人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构建高职教育整体培养目标。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再局限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应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可迁移”的能力。对此,首先,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构建高职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应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态度和创新意识,三是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意识。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时应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学习者适应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做好对现有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其次,应重视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的作用。实践表明,职业核心能力

的培养离不开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公共课和基础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高职电类专业与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紧密联系,学生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离不开相关的高等数学知识。我国现阶段试行三年制的高职教育,有人认为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缩减一些公共课,删除一些基础性课程。对此,笔者认为应持审慎的态度,恰当处理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的跨职业的能力,难以通过单独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得到培养,而必须通过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因此,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2.抓好实训实习工作。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时数,从第一环节保障学生的实践时间。二是增加综合课程实践实训。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学期末特设两周实训时间,主要针对每门课程所学内容,从总体上整合、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深化能力本位改革,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值得借鉴。三是加强就业岗前专门培训。针对就业进行面试礼仪、技巧、文书写作、办公设备应用技术、办公室实务的短期强化训练,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士开展多方面

就业技能的讲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初次就业成功率,以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四是增加顶岗实习时间。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色或学生实际需求,利用假日时间、零散时间增加学生的入企顶岗实践机会。其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加强应用性和职业性实践,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更新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训项目,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训项目实验,使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有的学校表面看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其半,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大打折扣,原因是实训环境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因此,应积极改善现有实训环境,同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践行共同办学方针,做到校企合作,校企联动,为学生提供增强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多种途径。

总之,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应力求做到“九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实训设备设施与生产设备设施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项目与科研项目合一、实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育人与创新合一。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我国要富民强国,离不开创新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应该责无旁贷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开始;此外,还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开设多门实践教学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再如,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创业计划大赛、技能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接受终身教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高职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而学习能力则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自学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各高职院校也应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新知识不断膨胀与更新,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学校期间学会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高职院校唯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高职院

校不妨开设学会学习、学习论等课程,在理论上传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技术的出现与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责编吴筱)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最关心的也是学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就业率的提高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学生本身的就业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技能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也波及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群体。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确立了一系列专项就业政策促进其就业,但大学生作为社会新增的就业群体,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虽然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国内外经济趋势趋于好转,给就业环境带来一些生机,但是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1]。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 就业能力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从传统意义上讲,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智力的专项技能、而是包含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因素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全面综合。在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雇主所重视的可雇佣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3]。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学术技能、理财技能、信息获取和管理技能、商业管理技能[4]。 到了2010年后,随着我国商业资本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公司体系的整合升级,

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2019-01-14 第一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分类思想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而知识内容只是其表层的东西,只有掌握其思想精髓,才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实现进一步发展。数学思想对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无形中吸收、理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渗透转化思想,促进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其精髓。数学内容一般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旧知识的角度学习新知识,也就是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转化,学会将陌生复杂的新知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熟悉的旧知识内容,从而便于理解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时,发现如果学生直接去探究学习,接受知识有点困难,一时之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教师就借此机会,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长方形这一图形入手。师:你们每人手中都已经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请探究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家可以将其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长方形看看有什么规律可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学生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且发现拼凑成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底,宽为这个底边上的高。此时,学生就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有另外的学生说:“我还可以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转化为三角形的知识,这样我就可以通过求三角形的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们经过转化,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思想的渗透,教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技巧。将陌生的数学内容,变得熟悉简单,成功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渗透符号化思想,活跃数学思维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05 作者简介:刘志忠(1970-)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温斌(1979—) 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于小五(1970—)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刘志忠 温 斌 于小五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摘要]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受到学界的长期重视,作为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综合性能力”,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当下存在的弊端推进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对此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心理素质[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01-02 高职教育是我国较为特殊的一类教学形式,其一方面填补了中学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空白,同时凭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为各个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工和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职教育面临着改革与深入,其人才培养模式向着高素质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结合高职教育职业化的教学特征, 以及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的职业技能与就业问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关键能力,是与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相对而言的。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同, 职业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 能够适应职位升迁、岗位调动、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变化因素的跨职业领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由德国人力资源学家梅腾斯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调整,大致上可以分为强制性能力(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选择性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两个方面,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职业环境变化迅猛,外部环境和使用的设备技术都日新月异,以汽车专业为例,就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汽车制造和维修的一体化设备不到3年就会彻底地更新换代一次。 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之下,若不能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将难以适应技术的更新换代。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既包括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包括了在岗的继续学习。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职业关键能力中必须注意到心理因素这一环节。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意识与分工合作是当下职业能力中十分突出的一个因素, 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要求的提高,个人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一项工作。因而团队中的配合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对于提升团队工作,改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和想象的能力。 时代在飞速发展,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 在现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而想象力则是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因而创新和想象能力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不利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因素(一)心理关注与教育的缺失 这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的不足与教育理念的忽视,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技 1 0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书育人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首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意识、磨炼意志,并且注重实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其次,通过人文选修课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等的理解,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绝不单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育人

校园内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内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大学》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明末朱熹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直是重要的指导性思想之一。建国以来的高速发展或多或少地违背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人们在现代突变的环境状况中意识到可持续思想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25日称,同济大学正着力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怎样付诸行动?裴钢解释说,所谓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就是要在“绿色校园”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可持续性校园的发展理念。“要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融合。”【1】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线,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大学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学生处于思维敏锐的青年阶段,学校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阶段贯彻养成可持续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在后期社会时间的环节有奠基的作用;同时,大学学生的迭代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更加显而易见,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刚入学时接触到前几届学长留下的书本会自然而然的呢想到可持续,而即将升学的学生也会明白自己这么做的双重含意,作为学校方面,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也可以渗透进去,从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可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探讨.docx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探讨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的,社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开始趋向于白热化,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再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毕业求职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目前日趋严峻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等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1经济新常态存在的本质特征 首先,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经济常态与经济非常态这两方面。其中,经济上的失衡和过冷,以及过热等都可以归类于经济非常态,而冷热均衡的经济正常增长可以归类于常态,这种经济常态也可以称之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过去意义上的国家在各种资源达到最优,以及充分配制的条件环境下,国家总体上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最大化。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有自然资源,也可以有人力资源、技术、管理,其中还可以包括有制度安排,以及经济政策。可以这么来说,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且也源于人口的增长和快速复制先进国家的赶超式增长。在发达国家中,这些因素已经逐步的达到了世界的先进行列里。同时,也因为没有可供其他国家复制的模板,因此,人口增长率这个影响因素可以暂且忽略。为此,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进步,所以,在此领域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发达国家,国内的增长率只有3%,而这3%就是目前来

说人类经济活动领域中所隐含的科技进步速度[1]。 2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就业现状分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XX年12月24日发布的“20XX年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我们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就业上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而且经济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也愈发的突显,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再者,宏观经济下的影响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有效把握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再加上,我们国家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就业岗位上的数量成正比,但是就业岗位与毕业求职学生们的数量却也成正比,值得一提的是,毕业求职学生的数量目前还有超过就业岗位的趋势,且这个趋势越发明显。对于学生们而言,可以说是一职难求,哪怕是稍微普通一点的工作,求职的人也不仅仅是少数。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应该要做到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让自己在就业上掌握住主动权,并且能够在就业和创业两者间做出合乎自身的正确选择[2]。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经济上的增速换档使得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范围遍布各个领域,不管是大型影响力加大的企业,还是一些地方事业单位都有一席之地。但在近几年来,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的只占到十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就是人力资源中的供求不平横,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减少求职毕业学生的招聘,那么人的竞争压力自然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因此,应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出现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应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有关部门曾针对“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的问题做过调查统计,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就业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职业教育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决定性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在工作中,由于实战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教育培训,可以使工作者的技能得到较快提升,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是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的变迁和技术的更新很快,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独具的、既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和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各个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强调传授技术知识和注重职业训练,职业素养的塑造往往缺乏落脚点,但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主要因素。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面临两个角色的选择问题,即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而角色定位对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来说,职业角色需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奉献品质、规则意识以及服务观念等。这些是高素质人才走出象牙塔之后,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大加快,社会特性更加明显,只有具备较快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学会认知、懂得做事、热爱工作中增强企业的活力。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感悟 案例正文: 开设校本课程,从开始课题的提出,到后来的实际实践,每节课的准备,完成本学期的此课程,这个过程有许多的感悟。 一课题的选择 作为数学教师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开设哪方面的课?起初想了一个课题——数学与生活。因为初二正好在学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应用与生活息息相关,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收水,电,电话费问题,车辆调运问题,方案的设计问题等等。从中可以介绍函数的发展史,如何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初二又要学习四边形,多边形,多边形有镶嵌问题,怎样扩建一个池塘?这些内容都是在数学课上展开不了的。通过校本课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可是又有一种矛盾心理,上面的内容与数学专业性太强,学生会不会认为就是数学课,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此课程是否会感兴趣。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发现我的眼界要开阔些,(上面的想法可以有所保留)校本课程不是非得和自身的专业相关,而是只要是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开发和利用,离学生的生活越近发挥的作用会更好。 二实践的启示 通过查找资料,自身的建构,最后我选择的题目是“智慧天地”,智慧是一颗多棱的水晶,透明而充满魔力。此课题的范围是广泛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内容打开智慧的城堡。课程以思维游戏为主,游戏是自由的天地,创意的天堂,游戏并不是玩,它是一种载体,通过游戏可以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发和教育功能。在有趣的内容,轻松愉悦的训练中达到激荡脑力,激发思维潜能的效果。其中主要有图形游戏,逻辑推理,疑案揭秘等。 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使我进一步感受到 1.通过校本课程可以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 校本课程需教师自身选择内容,并且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学习优势,选择性的读书,选择材料。通过每节课的准备,查找资料,上网收集。这样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压力演变为自我提高的动力,学习成了自身内在的需要。本课程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涉及到数学,地理,物理,日常常识等。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比如:间谍之死 一个为刺探情报而潜入他国国境的出身罗马的双重间谍R,不 知被谁杀了。他临死前,用身上的血写了一个“X”。据分析这个“X” 指的是杀死他的人而杀死他的人如图所示,是这3个间谍中的一个。 你知道是谁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罗马字母的常识。 判断页码数 警方查获了一家非法地下印刷厂。但非法印刷的一种书已经被罪犯抢先运走了。现场只留下了罪犯匆忙间没有带走的排印书上页码用的全部铅字,共计2 775个。警长根据这些铅字数码,马上算出了这本非法印制书的总页码。 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需要通过智慧并进行数学计算。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本次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看一下第一部分:课程背景和课程定位。 2008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确定为高校必修课和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2009年我院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确定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使就业和创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学院“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 能力课程和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紧密衔接,与其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互相配合,贯穿能力培养主线,按照社会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态度,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为其就业和创业开拓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教材 再来看一下本课程的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学院自编教材《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由我院院长陈文贤教授任主编、副院长副教授闫学林等任副主编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编著,对高职高专学生更有针对性。目的

在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择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掌握求职基本技能,完成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观念和态度转变为核心,以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特色,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衔接,按照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围绕就业观念和态度转变、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组织课程内容,采取讲练结合、学做一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建立注重教学效果的实用性考评体系,培养既能适应具体岗位的要求,又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说教学目标 再来看一下第三部分,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把个人发展、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意识,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作为 B: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认识本专业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个人进行创业选择、用人、决断、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doc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

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关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浅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浅思考 发表时间:2015-06-17T11:27:34.9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6期供稿作者:姚聪姚启耀 [导读] 一是传统理念的影响,总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职业教育是培育治于人的人才。 姚聪姚启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高职院校发展很快,对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问题分析认为,对保障高职院校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助力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就需要认真贯彻和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批示: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许多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不能真正承载起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要清楚看到,目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还有一些问题在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比如:高职学生社会地位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办学相对封闭、教师职业技能欠缺、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等。不过这些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俨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传统理念的影响,总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职业教育是培育治于人的人才。现在看几乎没有党的领导干部家庭的孩子上高职院校,就连说职业教育重要的人的孩子也不会读高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学非所用,收入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提干、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门槛限制和歧视。以致学生本人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许多老百姓的孩子读高职也是无奈之举。 二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设计还存在瑕疵。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甚至应用型研究生。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处在构建当中,职业教育各级之间还没有搭建起完善的衔接,学生很难沿着职业教育这条渠道不断地上升,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也并不顺畅,学生要从职业教育转移到普通教育中继续学习,几乎不可能。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就是毕业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价值和竞争优势也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也不被学生和家长看好。 三是学校内涵建设力度不强,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影响了人才培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例如:由于学校的搬迁,原有的资源闲置、损失、浪费,新的软、硬件跟不上;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双师型”教师少;生源紧张,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在负债中办学;招生数量逐渐下滑,优质生源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先天不足”,学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重等。通过对以上这些突出问题认识和分析,高职院校要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保障持续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注重引导效应,创造适合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酒香不怕巷子深”时代已经过去,要让社会普遍知道职业教育的“好”,要想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保障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针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宣传,使重视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成为全社会风尚,使全社会认识到“新四化”的实现离不开大批工程师、科学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必须对国家人事分配制度动大手术,用重建制度的方法来实现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建立起凭本事、凭能力、凭贡献、凭一技之长的充满活力、充满挑战的人事分配制度。逐渐形成广泛的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要让学生和家长足够认识到:读职业学校学技术、掌握技能同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极有含金量的选择,上职业院校依然值得。其二,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使高职院校能够有更多的钱用于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校园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三政府应该扮演统筹协调角色,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调控富裕专业,扶植紧缺专业,协调地方高校资源,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平台共建、集约发展”的大职教格局。 2.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切实把办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的生命力。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学历教育,更不是普通教育的“压缩版”。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市场运行的脉搏,紧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熟知社会进步对劳动者提出的新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重视自身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严肃校风,提高学校美誉度与吸引力。为此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遵循发展规律,注重科学发展,重规模更要重特色。不搞面子、形象工程。要根据地域基础条件、特色,务实地加强内涵建设。其次要重视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内涵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决定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会专业实际的操作技能。同时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竞争,以及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决定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会学生学做真人。所以,“名师出名校,名校出高徒”应成为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团队的目标所在。其三要实行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要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能够有效提升毕业生职场竞争力、满足企业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坚持实行这种模式培养人才,就能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原动力。 3.切实扭紧就业指导工作的“牛鼻子”,竭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就业率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免费的广告,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要是毕业找不到工作,将会引起大量的负面宣传。因此,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制度保障;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参与;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公平招聘,但关键还是取决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与疏。为此,要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正面舆论宣传,帮助和引导学生转变求学、择业观

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要:从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施情况着手,继而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91(2009)03-0105-040引言 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亦是降低教育培养成本、推进人才强国、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大大滞后于社会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及就业时的迷茫、困惑与彷徨,因而亟待改革。高职教育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它的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促进它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1国外对职业能力的提出、演进及实施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 )和美国人Pratzner ,他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 )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出版的《选择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在1982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又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能力描述的两条原则:“普通性”和“迁移性”。正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与突破为德、英、美三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德国、美国、英国率先发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探索。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尽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与世界接轨。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改革高职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上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上建立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2国内对西方所提出的职业能力的引进、借鉴、探索与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开始注意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以“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其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屈桂梅,马顺彬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屈桂梅(1978-),女,湖北钟祥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9,No.3Sep.2009 第9卷第3期 2009年9月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电商101班唐润娣 1004020106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社会的外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部分,也不能独身置外,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我深感未来的就业压力,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四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望更好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作为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其中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方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4.积极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作为执政机关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建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索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张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在社会上起良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角。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也是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招纳人才提供有意的借鉴。如企业可以在毕业生大三的时候就提供就业岗位让学生在进行实操中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的工作中,并在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的人才。 第三,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更是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