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地方史 复习指南

新疆地方史 复习指南

新疆地方史复习指南

名词解释:

第一单元

1.西域:①狭义上,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天山

南北地区。②广义上,玉门关阳关以西,含有中亚,西亚及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

2.西域都护府:西汉神爵2年,匈奴势力退出西域。为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政府在今轮台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3.安西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

4.安西大都护府:658年,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管辖包括安西四镇在内的20个都督府。

5.北庭大都护府:709年晋升,统辖昆凌濛池两个都督府辖地。

6.扎萨克制:清朝在哈密和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及在全疆的哈萨克族蒙古人中实行的制度。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

7.伊犁将军府: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后,在今新疆霍城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统辖全疆驻防官兵,监理地方行政事务。

第二单元

1.少数民族:指在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由于这些民族人数较少,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2.土尔扈特部:蒙古部落之一。曾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后饱受沙俄压迫。在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

第六单元

1.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国家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区别于其他非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

3.自治机关: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其建

立和组织均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又有别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使自治权。

第八单元

1.文化: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

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化在维

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山,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吸收和融合中不断丰富。

3.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

综合体。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各种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持续发展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并将继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性。

4.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

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

思考题

第一单元

1.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特点表现: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②历史上,中

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③历史上,中国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④历史上,各民族政权中都有各民族人士参政议政。

2.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国民领土政府主权(核心)

3.国家主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内主权,即最高统治权②对外主权,包括自卫权平等权自主权

4.如何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区别:①产生原因不同。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下产生的⑵民族是随生产力的发展,以地缘关系等组合成的新的集合体

②消亡规律不同。⑴国家在阶级消灭后消亡⑵民族在国家消亡后消亡

③国家以地域划分居民,以公共权力维护;民族则依靠语言等维系

联系:⑴都在氏族部落解体后形成⑵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⑶民族是国家的依托⑷国家疆域和民族分布区都会发生改变。

5.为什么说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行使行政管理。如⑴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⑵唐朝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⑶元朝,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⑷清朝,设立伊犁大将军府。

②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军事机构和驻军。

③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实行赋税制度和法律制度。如⑴元朝,按人丁征收赋税;清朝,征收天赋。⑵元朝,在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清朝,编行《回疆则例》④新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6.简述土尔扈特部回归,及历史意义。

清朝统一新疆后,该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摆脱沙俄控制,回归祖国。意义:说明了各民族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加强。为我国反帝反侵略作出重大贡献

第二单元

1.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

变化:民族杂居程度加大,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明显且人数不断增加。

2.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特点

总体上,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维吾尔族遍布全疆,主要集中在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而其他民族如哈萨克族等主要分布在与之相关的自治州县。

3.新疆多民族格局的最终形成时间?主要民族有?

1949年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和俄罗斯

4.简述回鹘西迁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①南下的两支,一部分进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又返回漠北。

②河西回鹘,因进入河西走廊建立牙帐得名。是今裕固族来源之一

③高昌回鹘。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高昌政权

④葱岭西回鹘。在首领庞特勤带领下,建立喀喇汗王朝。

5.简述清代的屯田

①军屯,以绿营兵为主。②旗屯,以锡伯营为主。③六年内不纳税的“民屯”④南疆迁入伊犁等地的维吾尔族组成的“回屯”⑥充边犯人组成的“犯屯”

有效地开发了新疆地区,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不同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1.民族四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土地、起源、语言和习惯。

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简述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原因:一是自身因素。民族本身的特征、特点带来的民族差别,这是民族问题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可以说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二是社会因素。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外部根源。这里既包括剥削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镇压及其错误政策,也包括革命阶级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对民族及与此相关问题的认识偏差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民族问题。

表现: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交织在一起。

特点: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敏感性国际性

3.如何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

第一,阶级社会中,各个民族都由不同阶级的人们组成,任何一个民族成员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那种无阶级划分或只有一个阶级的民族是不存在的。第二,民族压迫的根源主要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第三,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必须以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为前提条件。

4.简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第一,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概念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不能等同起来。

第三,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的内容、范围更广泛、更复杂,存在的时间更长。第四,民族问题要比阶级问题影响范围更广。

第五单元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

第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

相应的变化。

2.简述“三个离不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

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民族平等的出发点都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民族平等要求的前提条件就是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实践依据:

一是政治历史条件。

二政治现实条件。

三是民族分布条件。

四是各族人口、经济、资源条件。

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

平等:

第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

第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第三,“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团结:

第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

第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的理论。

第三,“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第四,“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3. “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一是“共同团结奋斗”。

二是“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对“两个共同”要全面理解。

四是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兄弟民族共同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

五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为什么“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体

这是因为:

第一,“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两个共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三,“两个共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四,“两个共同”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

第五,“两个共同”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少数民族

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第六单元

1.中共为什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

第二,中国在i是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第三,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

第四,中国幅员广大,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暴涨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

3.简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和要求

原则:第一,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第二,在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发展本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

要求:第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二,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三,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4.新修订的民族自治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实际,更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对经济体制、财政、金融、税收、外贸、投资、基本设施建设和扶贫工作等方面的条款作了较大修改,强调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管理和开发、利用,新增加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条款,

加强了可操作性。

第三,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提供了更充分的法律保障。

第四,加大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第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八单元

1.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历部《宪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如20世纪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门人才,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各个社会领域中的运用。

2.党和国家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体现在:承认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于有益的风俗,应该提倡和保护;对于没有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的风俗,听其自然;对于有害的风俗,如早婚、近亲通婚等,要向本民族的干部群众进行启发教育,让他们自己在自愿的基础上上逐步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年节、婚姻、丧葬等习惯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国家强调新闻、出版、文艺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要正确认识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有意歪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党纪、政纪直至法律责任。

更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提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尊重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因为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自己民族的不同,就加以歧视或侮辱;也不能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去随意评价别的民族。

3.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彼此相互独立、区别,又相互联系、影响,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同时,在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吸纳了汉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彼此借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分割开来,从而构成一体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明的渊源,不是单源而是多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延续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以及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为这种文化一体性提供了基础与条件。

4.如何看待学习通用语言与适用本民族语言的关系?

第一,正确区分语言的法律地位和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二,汉语在我国具有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学习汉语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必要前提。

学习汉语,对个人、对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把汉

语确立为全国通用语,不仅是国家统一的需要,而且是全社会进行

跨区域、跨民族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的选择。

另外,少数民族语言不会因为“双语”教学而逐渐衰退,因为包括

语言在内的文化是具有变异性的。第二,语言文字是民族的重要标

识之一,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标识。第三,某些语种的消失并不等

于民族文化的消失,当然也不等于民族的消失。第四,“双语”教

学并没有以汉语代替少数民族语言,二是要在学好本民族母语的基

础上更好地掌握汉语。

我国五个自治区建立的时间: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新疆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广西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自治区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