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安全论文: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安全论文: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安全论文: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安全论文: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矿山泥石流特点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摘要: 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与自然泥石流存在着差异。有关矿山泥石流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总结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致灾特点,对于矿山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矿山泥石流是矿山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过程中不合理排放的废石渣是矿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固体物源。废石型泥石流、尾矿型泥石流是矿山最主要的泥石流类型。矿山泥石流具有人为性、频发性、污染性可控性等特点。开展矿山泥石流隐患沟调查评价,研究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落实新建矿山“灾评”及“方案”编制制度,实施废渣的减量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选好固体废渣物堆排场所,做好拦渣护挡措施等矿山泥石流综合治理等措施,可以避免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关键词: 矿山泥石流;废石型泥石流;尾矿型泥石流;研究现状;减灾对策

矿山泥石流是山区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废石渣堆放引发形成的人工泥石流。开发矿产资源在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修筑道路、修建工业场地、露天剥采及井下开采等过程中,排放的废石渣堆积在山坡上及沟谷中,破坏及与压占土地植被,造成或加剧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在强降雨、水库溃决、冰雪消融等水动力激发下形成矿山泥石流。大多

数情况下,形成矿山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于采矿过程中排放的废石渣,由于废石渣的特点,矿山泥石流的形成与防治有别于自然泥石流或其他人工泥石流。相对于自然泥石流,目前矿山泥石流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多偏重于矿山泥石流个案研究[1-4]、矿山泥石流形成、评价及防治对策[5-6],有关矿山泥石流[7]形成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尚无全国性矿山泥石流综合性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总结我国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特点及防灾减灾对策,旨在为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矿山泥石流及其危害

1·1矿山泥石流形成条件

矿山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往往是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其形成条件与一般泥石流一样,须具备高陡的地形地貌、强降雨或其他水动力激发条件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等三个基本条件,故而山地丘陵区必然是泥石流的易发区。我国除油气、砖瓦粘土以外,绝大多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产于山区,因而山区矿山泥石流是在具备地形高差、强降雨条件下因矿产资源开发引发和加剧的人工泥石流。矿山筑路、工业场地修建、采矿及选矿等矿业活动过程中,排放的废石渣、尾矿沙为矿山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质,矿山泥石流成为山区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类型之一。

矿山泥石流虽然形成、运动、堆积过程具有自然泥石流的共性特征外,但与自然泥石流的最大差异在于构成泥石流的固相物质的来源不同。矿山泥石流物源主要来自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排放的废石弃渣,是人为堆积的,具有聚集速率快,堆积集中,呈现数年甚至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堆积过程,其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强度及规模;自然泥石流的物源取决于自然过程,物源形成的速率相对缓慢,补给相对分散(除山崩、滑坡提供的物源外),规模取决于面蚀和沟蚀的强度。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地堆放废石渣于沟脑、坡面和沟谷河道边,挤占沟床,堵塞河道,造成行洪不畅,加大了沟床的纵坡降比,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加剧了矿山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危害,导致矿业开发前非泥石流沟或低频泥石流沟变成了泥石流沟或演变为高频泥石流沟;或矿山开发前所在的沟谷本身就是泥石流沟,矿业开发废石渣堆放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所指的矿山泥石流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废石渣堆放引发的人为泥石流[8],包括采矿废石渣形成废石型泥石流和尾矿渣形成的矿山泥石流。

1·2矿山泥石流的类型

泥石流按其形成因素包括了自然泥石流和人工泥石流。由于矿山泥石流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始终是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下进行的,故属于人为泥石流或人工泥石流[1-3]范

畴。而“人工泥石流”可包含人类的多种活动形成的泥石流,如水利水电工程、山区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引发的泥石流。

按照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提供的固相物质的类型,矿山泥石流可分为采矿过程中排放的废石形成的废石型泥石流、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尾矿沙形成的尾矿型泥石流,以及矿山崩塌滑坡堆积物形成的崩滑型泥石流。矿山泥石流的规模及频发程度取决于矿业活动过程中排放的废渣量的多少、持续堆排时间。依据矿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体性质,矿山泥石流可分为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采矿排放的废石渣性质及颗粒级配决定着矿山泥石流的类型。以固相物质组成,矿山泥石流可分为水石流、泥石流和泥流。矿山水石流主要形成于与花岗岩类、碳酸岩类以及坚硬的变质岩类岩石分布有关的矿区,如小秦岭金矿区;而在泥岩类、砂质泥岩类等沉积岩以及片岩、千枚岩等软岩性变质岩矿区,则为泥石流类型,神府煤田矿区采矿弃渣主要为粉砂岩、泥岩,故形成了泥石流[7]。

依据泥石流形成场所的地貌形态,矿山泥石流可分为山坡型(坡面)泥石流、沟谷型泥石流和河谷型泥石流。以激发的水动力条件,矿山泥石流可分为降水型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和溃决水型泥石流(水库、尾矿库、堰塞湖、高山冰湖、崩塌滑坡堵塞沟谷河道等)。降水型泥石流是矿山防灾减灾的重点。

1·3矿山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以其暴发突然,来势汹猛,冲击力强,冲淤变幅大,主流摆动速度快等特点,以冲刷、冲击、淤埋等方式表现出巨大的危害性。由于矿山所在的山区多为狭长沟谷,矿山工业场地及人员多分布于矿山泥石流流经的区域,因此,矿山泥石流发生后,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矿山经济损失(表1、表2)。我国历史上部分废石型泥石流灾害见表1。

尾矿库是金属矿山重要工业设施之一,由于山区地形条件所限,山谷型尾矿库的建设往往难以避开居民区,因此矿山尾矿库一旦溃坝,含有大量水分的尾沙沿山谷向下游倾泄形成泥沙流,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美国克拉克大学公害评定小组的研究表明,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危害,在世界93种事故及公害中,名列第18位,仅次于核爆炸、神经毒气、核辐射等灾害,而比航空失事、火灾等其他60种灾害严重。直接引起百人以上死亡的尾矿库溃坝形成的尾矿型泥石流并不新鲜(见表2)。

2矿山泥石流特点

矿山泥石流与自然泥石流一样,具有形成类型的多样性,发生后同样会造成群死群伤灾难性后果。但因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受控于矿产资源开发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矿山泥石流还具有一般泥石流不同的特点。

2·1人为性

在原沟谷纵坡降、降雨量等形成泥石流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矿山泥石流的发生与演化受控于矿产资源开发人为活动。采矿排放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在陡峻而狭窄的、易于集水集物的沟谷中,加大了沟床纵坡降比,在缺乏有效的拦渣、稳渣护挡及排导工程措施的情况下,人为地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使原本非泥石流沟或低频泥石流沟演变成泥石流沟或高频泥石流沟,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2·2频发性

在地形高差、植被盖度、降雨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泥石流沟的活动性受控于固体物质补给程度。通常情况下,一次自然泥石流发生后,原有物质被搬运出集水区外,沟谷中泥石流物源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沟谷就很难再形成泥石流[12]。但是在矿山,一次泥石流过后,只要采矿活动不停止,采矿的废石渣又会持续不断地、速聚堆积在沟坡中,为泥石流再发生提供新的物源。加之,采矿废石渣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小,抗冲能力减弱,在采矿爆破、矿震、采空塌陷、地震等影响下,导致激发泥石流形成的降雨量限值降低。因此,山地矿山成为泥石流的易发区和频发地。如西北地区同一矿山发生2次泥石流的有23处, 3次的有7处, 4次的有4处。宁夏汝箕沟煤矿区先后于1997-08-13、1998-05-20、2002-06-07发生泥石流,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 000万元、2·4

km导洪堤被毁、沿沟两侧高压线电杆全部倾倒、293·33 hm2

[8]。

2·3污染性

山地金属矿山采矿排放的废石、贫矿及尾矿渣中,通常含有汞、铅、镉、砷、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因此废石渣型泥石流,特别是尾矿沙型泥石流,除具一般泥石流冲毁淤埋等致灾作用外,还会污染河流、造成水源地污染,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2·4可控性

由于矿山废石渣、尾矿沙是导致矿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松散物质,因其堆积位置、数量是确定,即矿山泥石流形成的地点是明确的,其危及对象就是此地段下游流通区、堆积区内的矿山设施及人员。因此,与一般泥石流的区别在于矿山泥石流的防治重点在于源头预防。选择合理的堆渣场所,修建拦渣稳渣挡墙、废渣场地排水排导等工程措施;控制采空塌陷区山体的稳定性,减少崩塌、滑坡堆积物成为泥石流的物源。通过控制矿山泥石流的物源,就能达到控制和减轻矿山泥石流的发生及其灾害损失。

3我国矿山泥石流时空分布

截止2005年底,我国内地31个省区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13-15]表明, 1958~2005年间,我国矿山发生废石型泥石流609次(不包括尾矿型泥石流),造成680人死亡。其中,特大及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59次,中型447次,小型105次。在609次矿山泥石流中, 9 764处金属矿山发生过203次泥石流,占矿

山泥石流的总数的33·3%,发生率是20·8‰; 26 125处煤矿发生了231次,占其总数的37·9%,发生率为8·8‰;非金属矿山发生泥石流174次,占总数的28·6%,发生率为2·3%。

图1显示, 1994年后我国每年矿山泥石流发生次数显著增高,平均每年超过了10次。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矿山泥石流年均在30次以上, 2004年达到极值,为58次。1990年代中期以后,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现象突出,矿山数量急剧扩涨,废渣随意排放,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山地矿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而导致矿山泥石流呈现高发态势。典型的如小秦岭金矿区, 1994年发生失踪死亡上百人的矿渣型泥石流后,此后接连在陕西东桐峪、潼峪,河南的大湖峪等多条金矿开采峪道内发生废石型泥石流。调查表明,小秦岭金矿区18条峪道均是因采矿废石渣堆排而形成了泥石流隐患沟,泥石流隐患的危害日趋严重[14, 15]。

图2显示,中西天山、祁连昆仑山、贺兰山、秦巴山地、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湘南粤北赣南等山地丘陵地区,是我国矿山泥石流的高易发区带。这与我国区域性泥石流高易发区分布一致,即在原本具备发生泥石流山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4矿山泥石流的研究现状

4·1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

有关泥石流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前,泥石流研究以线路调查及宏观工程防治为主; 1930~1970年代,是认识泥石流区域分布规律、实地设立观测站,进行观测资料累积阶段;1970~1990年代,是以泥石流模型试验和人工泥石流试验为研究方法的泥石流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研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全面开展泥石流系统预测预报,综合治理的全新时期,以多学科、多方位、多手段的观测及模型试验进行研究。

泥石流的形成是泥石流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理论基础。科学合理的泥石流防治方案和减灾技术是建立在正确了解泥石流形成的基础上[12]。由于影响和控

制泥石流形成、运动及其堆积过程的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有关泥石流的研究尚需不断深入探索和完善,对泥石流从发生到结束的不同阶段和过程的机理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对泥石流的风险评估、预报、治理和危险区划不是很有效。

4·2矿山泥石流研究内容及方向

矿山泥石流研究属于泥石流学研究的范畴之内,其形成条件、发生与堆积过程除了具有共性的一面外,有其特殊性一面。因此矿山泥石流研究除了继承传统泥石流的研究内容、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人为地质作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内容,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机结合,将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突出矿山泥石流研究的应用价值。至今为止矿山泥石流研究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自然泥石流,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深度不够、系统性更欠缺[16]。因此,矿山泥石流研究在遵循区域地质环境调查、矿山泥石流沟定位观测、形成模式(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形成机理、监测预报、风险评估与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采取信息获取法、野外实地观测法、模拟实验法、数学模型法及综合分析法等开展矿山泥石流调查研究工作。需要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矿山泥石流特点、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2·矿山泥石流成灾规律及灾情(风险)评估;

3·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

4·矿山泥石流防治技术及其模式;

5·尾矿沙泥石流成灾规律及防治模式。

5矿山泥石流防灾减灾对策

由于矿山泥石流属于人为泥石流的范畴,与自然泥石流的最大差异在于物源来源的差异,而矿山泥石流一旦发生,其防治技术与自然泥石流没有大的差异。因此要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重点在于从源头预防,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在于控制矿山泥石流形成的固相物源数量、堆积场所及其稳定性,以及采空区及其山体斜坡的稳定性达到减少山崩、滑坡的堆积物。

5·1矿山泥石流隐患沟调查评价

由于历史认识原因,我国山地矿山缺乏有效的地质环境防治工作,因此矿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及其隐患,目前尚未系统性开展矿山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制约了矿山泥石流主动预防工作。选择区域性泥石流高发区域,开展矿山泥石流隐患沟分布、规模、类型、危害的调查评价,分析研究影响和控制矿山泥石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5·2矿山泥石流防治的理论研究

开展矿山泥石流启动机理研究,研究矿渣堆如何启动及其的临界条件,运动和堆积过程等,为矿山泥石流气象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对于严重威胁矿业生产及人居生态环境安全的

重大矿山泥石流隐患沟,开展降雨预警预报工作。

5·3落实“灾评”及“方案”,从源头预防矿山泥石流的形成

矿山企业认真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矿山工业布局阶段就避开或治理原生泥石流沟,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选好矿山废石弃渣堆排位置,做好护挡措施,从源头避免矿业废石弃渣成为泥石流物源。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废石堆。

5·4废渣的减量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减少形成矿山泥石流的固体物质

优化采矿方案,实施废石弃渣的减量化生产,或废石弃渣不出坑、少出坑,露天坑内排土工艺等。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废石弃渣、选矿尾渣的资源化利用,如用于筑路、墙砖、地面砖等材料,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废石弃渣数量而达到减少矿山泥石流发生的物源。

5·5选好固体废渣物堆排场所,做好栏渣护裆措施,减少固体物源成为泥石流物源

在具备矿山泥石流发生的山区,尽可能选择较为开阔平缓、位于历史河水高水位线之上的场地作为废渣堆排场地。如果地形条件所限,不可避免地将废石弃渣堆排在平硐硐口的斜坡上,或沟谷河道边,则必须事先修建废渣堆积场所的拦挡墙、导水渠,减少废石弃渣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减少或消除

形成泥石流的物源。

5·6矿山泥石流隐患沟的综合治理,避免重大灾害发生对于历史上已经堆积在斜坡上、沟谷中成为泥石流物源的废渣堆,清理占据河道、影响行洪的卡口的废石堆,疏通河道及停淤场。对于斜坡上及沟道边的废石堆,依据实际情况,实施覆土绿化、修建拦渣、稳渣的护坡措施,修建排水渠,减少坡面、山洪对废石弃渣堆的冲击作用。对于存在重大泥石流隐患的发生地点,因地制宜修建谷坊、网格坝、缝隙坝、重力坝等工程,防止矿山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6结语

1·矿山泥石流是山地矿山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演化过程具有自身特点,但目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2·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过程中不合理排放的废石弃土是矿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固体物源。废石型泥石流、尾矿型泥石流是矿山最主要的泥石流类型。

3·矿山泥石流具有人为性、频发性、污染性及可控性等特点。

4·历史上,我国矿山发生废石型泥石流609次,导致680人死亡,以中型泥石流规模为主,金属矿山泥石流形成频率最高。1994年后我国矿山泥石流呈现高发态势。矿山泥石流高易发区与区域泥石流分布一致,矿产资源开发加剧了区域性

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5·开展矿山泥石流隐患沟调查评价,研究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落实“灾评”及“方案”,实施废渣的减量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等系列措施,达到防灾减灾的积极作用。致谢:衷心感谢审稿专家对论文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谢洪,游勇,钟敦伦.长江上游一场典型的人为泥石流[J].山地研究(现山地学报), 1994,12(2): 1259~128]

[2] [钟敦伦,严润群,陈精日.初论矿山泥石流[A].见: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泥石流论文集(1)[C].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1: 43~49]

[3] [刘世建,谢洪,韦方强,等.小秦岭金矿区人为泥石流[J].山地研究(现山地学报), 1996,14(4): 259~263]

[4] [李昭淑.陕西潼关金矿区94’人工泥石流灾害研究[J].灾害学, 1995,10(3): 51~56]

[5] [陈延方,崔鹏,刘岁海,等.矿产资源开发与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 2005,13(2): 179~182]

[6] [徐友宁,李育敬,陈社斌,等.潼关金矿区矿渣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山地学报, 2006, 24(6): 667~671]

[7] [张丽萍,唐克丽.矿山泥石流[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1~9]

[8] [徐友宁,何芳.西北地区矿山泥石流分布及特点[J].山

地学报, 2007,25(6): 729~736]

[9] [蒋家超.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10] [康志成,李焯芬,马蔼乃,等.中国泥石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6~59]

[11] [林玉山,张卫.尾矿库地质灾害与危险性评估[ 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4): 40~44]

[12] [崔鹏,柳素清,唐邦兴,等.风景区的泥石流研究与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5: 25~48]

[13]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1: 400万中国矿山环境地质图[Z]. 2009]

[14]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潼关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报告[R]. 2005]

[1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小秦岭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R]. 2009]

[16] [徐友宁,曹琰波,张江华,等.基于人工模拟试验的小秦岭金矿区矿渣型泥石流起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7): 1388~1395]

地质勘查类专业论文毕业设计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 摘要 (1) 1绪言 (2) 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2) 1.2选题研究意义 (2) 2区域地质特征 (3) 2.1区域构造演化 (3) 2.2区域地层 (3) 2.3岩浆活动 (5) 2.4区域成矿特征 (6) 3矿区地质特征 (7) 3.1矿区地层 (7) 3.2矿区构造 (7) 3.3岩浆岩 (8) 3.4围岩变蚀 (9) 4矿化特征 (11) 4.1矿体特征 (11) 4.2矿石的物质成分 (11) 4.3矿石结构构造 (12) 4.4成矿期次划分 (13) 5结论 (15)

摘要 吉如铜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西部,东西各临冲江、朱诺斑岩铜矿区,是一个斑岩铜矿。矿区大致圈出了3个含矿斑岩体,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包括花岗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岩脉)等。根据地表的转石及钻孔编录结果,共圈出三个矿体,分别标为Ⅰ、Ⅱ、Ⅲ、号矿体。矿区斑岩型矿化主要分布在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与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黑云母化及少量高岭石化等;矿石矿物有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辉钼矿、蓝铜矿、孔雀石、磁铁矿等,矿石结构有结晶结构、交代结构(穿插结构和溶蚀状结构)等.吉如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划分为二期三阶段,即岩浆期后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岩浆期后热液期又可分为硅酸盐-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 关键词:斑岩铜矿,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期次划分,吉如,西藏

1绪言 1.1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行政区划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秋木乡境内,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88°51′00″-88°57′30″北纬29°37′45″-29°42′15″。矿区向东有简易公路约26km至南木林县城,南木县城南行有二级公路约40km至艾玛大桥与拉(拉萨)日(日喀则)公路相接。 矿区地处冈底斯山脉中段南麓,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海拔4580m,最高海拔5360m,相对高差约800m。属高山中等切割地貌,气候属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缺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其基本特征。 1.2选题研究意义 斑岩铜矿已成为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在中国,斑岩铜矿在国内铜矿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西藏冈底斯地区已经成为斑岩铜矿勘查的热点地区,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进行,该带上先后发现了多各矿床(点)。目前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由冲江、驱龙、吹败子、朱诺、吉如、南木、得明顶等十多个斑岩铜矿床(点)组成。吉如作为该带上发现的斑岩铜矿,研究其矿区的各种地质特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前人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已经圈定的矿床(点),做了大量工作,已提出了冲江、驱龙等矿区的矿化特征、矿物组合特征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等符合斑岩铜矿床的典型特征。然而吉如同样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新圈定的矿床,其矿床是否具有斑岩铜矿床的典型特征?本文主要从该矿区的矿石结构构造及矿化特征这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矿山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防治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是近年来频发重大地质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防御刻不容缓。由于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本文简要阐述了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并建议性的提出了预防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D-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矿山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矿山资源的持续开采,一系列因其引起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不可否认,我国是矿山资源开采大国,同时也是矿山地质灾祸大国。矿山地质灾害是在矿山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因破坏了原有地质环境而引诱发生的一系列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面下沉等。近年来,我国国内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投入,促进了矿山资源的开采,但因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管理存在问题等原因,现存隐患重重,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造成了环境的不可挽回的严重破坏,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可拟补的伤害。本文研究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52年至2011年的6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发生过矿产地质灾害事件11500多起,夺去6000多个鲜活的生命,由此造成的各类损失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各地矿产开发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几乎都出现过这类灾害。由此可见矿山地质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时下,分析各类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并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加快了对矿物资源的需求,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大

矿山机电毕业设计

教学单位 学生学号 Xxx学院 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煤矿采区变电所的设计 年级: 2008级 学号: 姓名: 专业:矿山机电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煤矿采区变电所的设计 摘要 众所周知,矿井的供电可以分为深井供电系统和浅井供电系统,但不论是哪一种供电方式,都离不开采区变电所供电,它是实现对井下生产供电的最后一环节。井下采区变电所是井下各个动力负荷集中的地方,它的位置、环境条件以及供电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都将直接关系到人身、矿井和设备安全及采区生产的正常运行。所以,在对采区变电所的位置选择以及供电设备的选择上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本设计变压器选用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和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高压开关与低压馈电开关都选用具有技术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保护装置的高压防爆真空开关和低压矿用隔爆型真空馈电开关,各种设备的开关选用矿用隔爆型真空起动器。高压铠装电缆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通过短路电流、开关继电保护整定的计算和保护接地的确定,使其设计可靠性高、功能完善、组合灵活,以及功耗低,保证采区供电安全、经济、高效平稳运行。 关键词:变电所,电力,供电方式,采区变电所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1.1 引言 (2) 1.2 采区变电所的发展 (2) 第二章采区变电所位置的确定 (3) 2.1 采区变电所的位置确定 (3) 2.1.1 采区供电对对电能的要求 (3) 2.1.2 费用和环境要求 (3) 2.1.3 采区各级供电电压的范围 (3) 2.1.4 采区变电所硐室的位置确定 (4) 2.2 采区变电所的主结线 (4) 2.2.1 采区变电所的高压结线 (4) 2.2.2 采区变电所的低压结线 (4) 2.2.3 采区变电所的硐室与设备布置 (5) 第三章采区供电设备的选择及其计算 (6) 3.1 采区供电计算的依据及步骤 (6) 3.2 拟定采区供电系统图的原则 (6) 3.3 采区供电设备的选择 (7) 3.3.1 采区及设备的供电回路确定 (7) 3.3.2 供电电压等级的确定 (7) 3.3.3 供电方案设计 (8) 3.3.4 采区动力变压器及移动变电站的选择 (8) 3.3.5 低压开关及保护装置选择 (8) 3.3.6 高压配电箱的选择 (9) 3.4 低压电缆选择 (10) 3.4.1低压电缆型号、芯数和长度的确定 (10) 3.4.2 低压电缆主芯线截面的选择 (11) 3.5 采区供电计算 (11) 3.5.1 总电网的允许电压损失 (11) 3.5.2 各在线电的电压损失 (11) 3.5.3 计算变压器的电压损失 (13) 3.5.4干线电缆的电压损失 (13) 3.5.5 满足电压损失的最小截面 (14) 第四章参照列表 (16) 第五章小结 (20) 第六章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中国地质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规范(试行) 木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应能表明作者确己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工程设计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论文或设计的撰写必须道循正确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和可读性的原则。 一、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的构成、装订顺序及排版格式要求 1.论文或设计书构成 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书由前置、主体和后置二部分构成(见图1)。 2 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目录→注释表(必要时)→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封底。 3.论文或设计书的排版格式要求

论文(设计)全文必须用16K(195mmx270mm)纸打印。内容文字凡是没有特别说明的一律采用宋体5号字。 (1)页面设置:word排版,页设置为:40行,母行39个字.页面边距设置为:上、下边距均为25mm;左、右边距均为25mm:页眉15mm:页脚17.5mm。 (2)页码设置:页码从主体部分的引言或绪论开始编码,一直到附录结束为止。页码设置在页脚、居中,页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3)封面:采用学校统一制作的论文封面,或按学校统一制作的论文封面打印。可在学校教务处的网页上下载封面。 (4)中文摘要及关健词:中文摘要友关键词单独一页,中文摘要的内容600字左右,关键词5个左右。排版式样要求见图2所示。 (5)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单独一页,并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的内容对应。排版式样要求见图2所示。 (6)目录:只采用两个层次,即“章”与“节”,并标注页码。单独一页。“目录”两个字用宋3、粗体、居中;其它用宋体5号。 (75号字, 式样见图3。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设计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矿山持续生产为前提,科学规划、投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1)遵循“绿色循环持续,国内一流矿业”的现代矿业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2)充分依托已有生产、生活设施,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 (3)力求采用“四新”技术,对生产工艺、主要设备、主体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选择,做到先进、经济、适用、可靠; (4)引进数字矿山理念,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矿山,进一步提高矿山管理水平; (5)严格执行安全、环保“三同时”原则。 第一章一般部份 §1、矿山概况 XXX铜矿隶属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其主要采选联合生产矿山之一。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由原易门矿务局根据国家政策改革改制成立,集采选、地勘、矿山建设、矿冶研究、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矿业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玉溪市区,隶属于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XXX铜矿位于云南易门县六街镇小街乡,地处易门、双柏、禄丰三县交界。距易门县城51公里,距昆明市89公里,距成

昆铁路禄丰站52 公里,交通便利,见图1-1。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36″、北纬24°51′48″。 1.1、环境现状 XXX铜矿属高山河谷地带,位于绿汁江河谷以东,海拔1600~2100 m,相对高差一般400~500 m,坡度30~50 °,山坡及山顶成半园形。本区属红河水系支流绿汁江河流域的补给区。区内河流不发育,仅有少量近东西向的季节性冲沟,最终流入西侧的绿汁江。绿汁江在下普厂一带江面海拔标高约1308 m,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节尚分明,雨季一般为6~9月,由于位于绿汁江岸旁的山谷地带,夏秋季水份蒸发与降落急剧,时有急风骤雨,冬季偶降小雪,无冰冻和冻土。据易门县气象局统计资料,1996年至2005年十年间,年平均气温16.9 ℃,最高月平均气温30.5 ℃,最低月平均气温0.8 ℃,日极端最高气温35.5 ℃,日极端最低气温-4.6 ℃;年平均降水量912.9 mm,最大年降水量1151.4 mm,最小年降水量760.0 mm,最大月降水量273.6 mm,最小月降水量0 mm,最大日降水量96.1 mm;年平均蒸发量1735.1 mm,最大年蒸发量1834.7 mm,最小年蒸发量1628.3 mm;以南风和西南风为最多,风向频率8~15 %,年平均风速1.12 m/s,最大年平均风速1.4 m/s,最小年平均风速0.8 m/s 。 由于矿区为单一金属矿床,矿山开采没有对周围造成有害影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 攻读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8Z2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领域)简介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是设置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的多维度信息组织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利用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内涵,以发展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目标,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学科研究的切入点,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和内在规律,结合社会、石油石化行业生产实际,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开展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 自设置本学科专业以来,逐渐形成以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技术、资源信息集成与分布式计算技术以及仿真与可视化建模技术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在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等方面发展迅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地质科学的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相关研究方向坚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科学研究,并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地质工程等学科领域相结合,深层次研究信息资源获取、表示、存储、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创新地运用本学科理论和方法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能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及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年限 学制为3年。具备提前毕业资格研究生,修学年限可在2~3年弹性变化,博士生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与地质资源信息处理技术 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是本学科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方向之一,主要面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研究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多维度智能数据建模、系统仿真与过程模拟、智能数据分析以及智能技术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14T19:37:36.4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陈世权唐艳邓英[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开始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工作。 宁远县国土资源局湖南宁远 4256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开始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工作。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分析泥石流、塌方、滑坡以及冒顶这4类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探讨了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建立灾害信息库、加大灾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力度以及完善矿山开采的法律机制来提高灾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完成有关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诱发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两种因素:(1)疏干排水。疏干排水是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因素,因为在采矿前必须要对地下水疏干,必要时候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深降强排。地下水的强制性排出会产生较多的地质灾害问题,常见的有矿井突水情况、地面坍塌情况等等。许多煤矿的上覆以及下伏底层多是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岩层中的含水量较丰富。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会出现较大的水头差,导致煤层的压力增大,针对这一情况,一些构造破碎带以及个税薄层地段可能会出现突水事故。其实不单单只针对煤层,任何矿层都可能出现这种问题。再则,因为疏干排水这一行为,会使较多的岩溶充水矿区,最终使地面出现塌陷等情况,地面塌陷所造成的问题是极多的,可能会使地面建筑出现问题、交通运输受到影响,还会是工厂等原有的供水系统发生问题,从而影响工业生产。(2)其他因素。除却最常见的疏干排水,还有其他较多的因素,也会导致矿山出现各种地质灾害。这些因素中,部分是在矿山开采中不可能会避免的,比如说在矿山开采中随着开采活动的深入,开采的深度必然也会增加,这样地应力可能会增大,导致冒顶等问题出现,更为严重的则是会出现岩爆等情况,影响安全。而有一些活动则是可以避免的,能够使危害降至最低。比如说一些采空区没有及时充填,或者是开采中出现的废渣废水被随意排放,影响了环境等。再则,还有一些非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短期内影响较小,不过随着开采活动的增加,这些影响因素也在不断的积聚,最终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出现。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2.1泥石流 泥石流是各类矿山地质灾害最为常见的类型。导致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暴雨之外,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矿山的过度开采。随着矿山开采力度的逐渐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也相应增加,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矿山上的绿色植被会出现退化的现象,当绿色植被的覆盖面在不断缩小时,矿山上的岩石和矿山山体将会直接暴露在外面,此时,处于一种“裸露”状态下的矿山极易堆积大量的散土、松土和土堆,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或连续降雨天气,雨水将会冲散堆积在一起的散土、松土和土堆,冲散的泥沙会掺杂在“裸露”的矿山地表径流里,顺着山体斜坡滑动起来,从而形成泥石流。 2.2山体滑坡、崩塌 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矿区煤矿被大量开采,使得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被长期堆积的矸石所破坏。山体的滑坡、崩塌在矿区发生的次数较频繁,特别是在雨水较多的季节。由于大量的雨水,山体就会被暴雨和强大的水流所冲洗,矿区长期堆放的矿渣场拦堤就可能被冲垮,然后倾泻而下,对周围的居民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给国家和地区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危害具体表现在:①塌陷区内的工业及民用建筑和各类工程设施遭到变形破坏;②如地面塌陷区紧邻市区,造成矿区占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难度;③地面塌陷使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4冒顶 井下矿山地质灾害常见的类型就是冒顶,冒顶是指在开采地下矿山的过程中,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矿山压力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致使矿山的上部分岩层出现自然坍塌的现象。冒顶的诱因有很多,但诱发该事故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矿山压力的活动。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山压力不再处于平衡状态,矿山压力便会进行调整活动,矿山的顶板也会随之出现变形现象,进而出现离层现象,此时,由于顶板的受压不断增加、岩石不断变形,致使顶板出现断裂或坍塌。冒顶发生之前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预兆,所以很难对该事故进行提前防范;由于冒顶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所以该事故成为矿山开采工作的主要威胁。 3矿山地质灾害勘查常用技术 3.1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利用高密度电阻率的方法,导电性对岩石的影响很小。可以充分利用岩石的传导作用,来勘查地下水,效果良好。岩土体不同,导电情况也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导电性能够判断探测到不同的物体。这种方法对于位置不是很深的矿区有很高的效果。所以在采空区的地下水系勘查里面有广泛的应用。 3.2地球物理勘查法 目前,常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及浅层地震法,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其中,前者的应用原理为:利用岩土的导电性,开展物理试验。在进行矿产开采作业时,选择矿山岩土区域,依据岩土导电性,测试岩土体之间的导电数值,利用物理比值法,准确记录各类信息。因为岩土体不同,其导电性能差异,主要通过电性变化表现出来,通过对比分析数值,分析差异,便能够定位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进而在开采过程中,合理规避此活动。后者的应用原理为:采取模拟地震波的方法,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作业。 3.3地球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实施矿山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时,应用较为广泛的科学技术为3s技术。其中,GPS技术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更具体、全面的了解相应矿山的整体环境以及地质情况,同时,基于具有的覆盖范围较广的特征,在矿山开采工作中,具有较多的应用,例如,应用GPS技术对各类开采信息进行采集等。对RS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需要对矿山环境地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利用GPS技术搜集到的资料信息为基础,对开采范围进行明晰,随后利用RS技术,对矿物资源的实际位置进行确定。通过合理使用GIS技术,可以使矿山环境的保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后期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实施。

机电一体化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近年来煤矿工业的产业升级越来越明显,它对于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生产技术需求也有了一种新的需求。在生产力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的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出现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希望,成为了当前各大煤矿企业普遍应用的生产运作模式。煤矿工业在传统工业中是一种比较传统和主打的产业,在新产业迅速崛起的今天,若要稳定巩固自身的地位,就要不断改进生产运作模式,不断引入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概述 1.1技术原理 机电一体化即通过对电力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整合,同时借鉴微电子技术、智能软件技术的技术精华,实现不同技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的一种广泛运用于煤矿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匹配系统。机电一体化代表着煤工业技术中先进生产要素的结晶,以其系统化、智能化、微型化和人性化的诸多优势,实现传统工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机械中,还能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 1.2发展历程

我国机电一体化起步较晚,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为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在军工企业中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进而制造出一系列电子技术与机械系统相结合的技术载体,为机电一体化的研制开发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通信以及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些外部技术基础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民用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在众多科研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的共同研究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1.3特色优势 随着新兴科技产业的蓬勃崛起,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融合逐渐增强,传统的能源经济的生产模式越发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崛起的战略需要,因而实现技术体制的改革创新,促成机电一体化体制的构建,既是一种必要性的驱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 2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监系统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集中体现,但在我国起步很晚,1980年以后才逐渐开始在煤矿中得到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安监系统逐步成熟,开始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外更为先进的煤矿

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如何做好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以《重庆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工程勘察》为例摘要:“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一期工程边坡”工程场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为城市次干道二级,工程勘察阶段为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公路右侧形成A段?D段边坡,本次仅选择B段边坡作为论述对象。B段边坡为挖方边坡,边坡岩体类型W A类,破坏后果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质边坡按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评价。根据边坡可能沿岩层面产生的破坏,按平面滑动法计算稳定系数,得出此段边坡陡倾角开挖不稳定的结论。 关键词:边坡岩体分类、破坏模式、边坡稳定性、稳定性系数、稳定性安全系数。 前言:重庆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较发育地段,境内常有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边坡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主干公路一期工程边坡”工程场地边坡高度较大,坡度较陡。本人在实习期间参与此工程的野外编录工作以及部分室内图件整理等工作。现将工程情况及个人从中得到的体会叙述如下: 工程情况介绍 1 边坡概况及边坡安全等级边坡治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在工程建设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正确合理的边坡治理方案不仅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该工程根据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野外工作自2009年4月18日开始至2009年5月17日结束。主要以工程地质勘探 为主,并辅以工程地质调查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室内试验数据结合地区经验场地 B 段边坡场地内中等风化石灰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3.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5MPQ属较硬岩。根据本次勘察,场地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故场地中等风化灰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川级。岩层产状为295°/ 42°,据工程地质调查,在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断层,构造简单。 场地见两组构造裂隙,产状分别为LX1140/ 56°、LX257 / 62°。场地区属低山丘斜坡地带,现有地形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勘察期间正在进行平场施工,外业

地质勘探论文

地质勘探论文 初探地质勘探成本的控制 【摘要】地勘单位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过渡到目前的体制,走过了一段较长而曲折的道路。由于地勘单位长期工作于野外,流动性大,绝大部分成本发生在野处。成本控制难度较大,很多地勘单位利润较低,存在“穷庙富和尚”的现象,如何对地质勘察项目中的成本进行控制是地勘单位较为棘手的事。 【关键词】地质勘探成本控制 一、地勘单位的生产管理特点 地质勘察项目是由科技型和劳务型或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 一种劳动。虽然劳务型或体力劳动是辅助性专业,是为科技型或脑力劳动服务的,但它是地质勘察项目的主要勘察手段。由于其成本投入较大,致使地质勘察项目效益不佳。其生产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改革不到位。地勘单位大部分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大,经营机制不灵活,“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挥。 2、勘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自律性差。

3、工作流动性大。由于地质勘察项目主要是野外作业,流动性大,管理人员往往管理不到位,使地质勘察项目成本控制难度大且数据精度低。 4、劳务型工序多。往往一个地质勘察项目要涉及到多种勘探手段、各种野外试验、各种地质测绘和工程测量。这些勘探试验手段都需要大量的劳务用工,开支大,成本高。由于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在野外进行,管理人员难以到位,全凭工作人员自律。因此,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5、辅助工作量大。地质勘察项目辅助工作多,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诸如运输费、材料费、装卸费、保管费、租赁费和水电费等,成本控制难度大。 6、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竞争不规范,供方为招揽顾客而对勘探采购人员以多开发票和给回扣等形式满足采购人员的要求,从而造成成本增加。 7、野外勘察人员个人收入低。由于地质勘察项目勘探人员常年野外作业,工作辛苦,而他们的野外报酬又很低,致使从事野外勘探人员的个人收入偏低,从而部分勘探人员以多开发票和收取回扣等形式进行敛财,加大了项目成本。 二、地质勘察项目管理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大学生机械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生机械专业毕业论文 范文一: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什么是机电一体化,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意义以及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煤矿对于采矿效率、生产的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我国许多煤矿企业都进行了旧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去,煤矿生产已经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趋势。 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从结构层面分析,多功能性、智能化、自动化起机电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机械设备、信息设备和软件的有机融合,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机械设备的信息化、数字化,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性能和效率。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科技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意义 2.1促进煤矿企业生产效率、效益的提高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顺应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企业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就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现状而言,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基本实现了机械生产,但是整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这严重制约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入推广,煤矿企业的劳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自动化技术和微处理设备的运用,工人的个人劳动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产量使得企业的经济利润得到提高,同时,工人收入也随之增加。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2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 近年来,煤矿生产安全性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煤矿工人大多在多粉尘、阴冷、潮湿的环境下工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机电一体化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加大了劳动保障,有效的保证了煤矿工人们的生命安全。 3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运用

地质类毕业论文范文

地质类毕业论文范文 一: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 1、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 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地壳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壳变化之后,会出现 一定的沉积现象。经过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储、盖组合。所以,在进行石油 勘探前的地质勘察工作中,需要对这一地区的基本地质构造以及地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和介绍。石油勘探工作要建立在工作人员对地质构造和地质类型完全了解的基础上。因此,石油勘探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对地质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掌握,还需要 准确地判定生油区和含油区。 1.1生油层 所谓的生油层就是这一区域能够生成石油资源。通常情况下,石油的生油层主要分布 在烃源层的底部。从生油层岩性上来看,主要以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其中泥质岩是一 种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黏土、泥岩以及页岩等等。而碳酸盐岩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深灰色的 泥灰岩和生物灰岩。如果在适宜环境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定量的石油或者是天然气。另外,这也是生物体大量繁衍的主要区域。 1.2储集层 储集层也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岩层,岩层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 储集层。第一是岩层需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流体,也就是孔隙。第二是岩层具有一定 的渗透能力。也就是说岩层要具有一定的容纳性和渗透性。从储集层的分布状况上看,主 要以变质岩、火山岩以及泥岩为主,有规律有层次低分布状态,使得储集层很容易被辨别。但是,储集层也可以再分,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每一种类型也是由不同的岩体构成。从 储集层的开发上看,还有大部分的岩体没有得到开发,也就是说石油资源的储存潜力和空 间还是很大的。储集层多见于盆地地带,很容易出现裂缝,孔隙以及溶洞的现象,这三种 现象中的裂缝可以被看做是流体通道,孔隙也类似为轴状,溶洞就是扩大之后的孔隙。 1.3盖层 盖层是阻碍石油等流体出现渗漏的岩体,盖层是影响油气区形态以及分布状况的重要 因素,盖层也在某中程度上影响到储集层的保持时间。所以,在石油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盖层的状况进行勘探。从地质构造上看,盖层的空隙相对较低,主要以膏岩、泥岩以及盐岩为主。 2、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 地质类型中,开采油层的数量众多,这些油层主要以片状的形式存在,所以,可以采 用钻井方式来进行开发。另外,随着人们对油田的不断开发,油气的储存量也逐渐降低,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 害的分析及防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

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

采矿工程的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专业名称煤矿开采技术 姓名范利军 学号 完成日期 2015 年5月15日

目录 4 4 4 5 (一)、井田地质、老窑及水文对开采的影响 (5) 6 9 10 10 11 12 六、13 七、14 八、15

论文摘要: 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关键字: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开采研究与分析 一、概述矿井开采 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