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的原始人类

【学习目标】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地点、生产生活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导学指导】学生阅读1-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产生地是,距今约有年。

2、元谋人生活距今约年;发现地点;

地位:。

3、北京人生活距今约年;发现地点;北京人

使用工具是、;北京人用火是使用_____火,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的能力。

4、山顶洞人生活距今约;发现地点:。

生活的集体是按照关系结合起来的。

5、想像一下,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又用什么方法保存火种?

【课堂训练】

1、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发现于()

A、云南省

B、浙江省

C、北京市

D、陕西省

2、下列有关“北京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手脚已经分工②已经使用人工取火③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工具④已能直立行走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3、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身体的自然发育

B、社会分工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劳动

4、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

A、70—20万年前

B、3万年前

C、6000年前

D、5000年前

5、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是()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

7、氏族公社与原始人群的根本区别是()

A、共同劳动

B、劳动工具公有

C、是否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

D、共同分配食物

【要点归纳】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请回答: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部落

【学习目标】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大汶口居民主要生产、生活情况。【重点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导学指导】学生阅读6-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时间约_____;最早发现于,是我国远古时代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半坡村居民属于氏族,以经营为主,使用工具____石器,用等工具翻掘土地,用收割庄稼,种植、、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干旱作物粟的国家之一。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时间约______ ;最早发现于,是我国远古时代_____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属于氏族,主要种植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使用工具______石器,用木骨制成耕种,河姆渡居民房屋采用建筑,还掌握____技术。

3、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最早发现于,是我国远古时代_____流域氏族村落的代表;大汶口文化属于文化。当时社会已出现了和现象,已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

4、比较一下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建筑形态的差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5、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

【课堂训练】

1、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A、170万年

B、1万年

C、6000年

D、5000—4000年

3、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种植水稻②住干栏式房屋③会挖掘水井

④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A、元谋人遗址、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北京人遗址

D、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

5、下列各项,能体现大汶口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进步的是()

A、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

B、过定居生活

C、以原始农耕为主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6、大汶口遗址的晚期墓葬差异反映了()

A、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很高

B、当时的人不注意节俭

C、当时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D、当时人们制作陶器、玉器水平很高【要点归纳】

1、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朴玉器和乐器。

2、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拓展训练】

1、《周记》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神农既会耕种也会制作陶器

B、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

C、半坡氏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

2、半坡和河姆渡遗址都是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位置重要

C、土质肥沃、适宜农业

D、便于生活用水

3、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场所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拾遗记》材料二:“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请回答:(1)、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

(2)、史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哪种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

(3)、他们使用什么工具耕地?培植了世界上哪两种最早的作物?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学习目标】华夏族(炎黄子孙)的来历、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禅让制及推选出的尧、舜、禹;大禹治水【重点难点】重点:“人文初祖”——黄帝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导学指导】学生阅读11-1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在距今约__ ___年间,流域多数居民进入社会,其中有两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史称和。2、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展开大战,炎帝败并入黄帝部,后构成的主体。3、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居住着九黎族,首领,在向中原地区扩展时与黄帝部在大战,战败。4、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_____、______、。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_____”5、禹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经过13年努力,治平洪水,变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此老百姓安居乐业,史称“”。6、禹在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国家,从此我国古代以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以为基础的社会开始。也就是我国古代由进入。7、请说出炎帝、黄帝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

【课堂训练】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A、炎帝B、黄帝C、舜D、尧2、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尧3、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她是在哪两个原始部落结成联盟后发展形成的()A、炎帝和黄帝部落B、黄帝和蚩尤部落C、炎帝和蚩尤部落D、炎帝和尧舜部落4、黄帝和炎帝都是我国哪一个大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D、渭水流域5、相传发明养蚕抽丝技术的是()A、黄帝B、仓颉C、嫘祖D、伶伦6、“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这种办法实行顺序是()A、舜→禹→尧B、禹→尧→舜C、尧→禹→舜D、尧→舜→禹

7、在浙江绍兴坐落着大禹陵,为大禹建陵以示纪念主要是因为他()

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C、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D、发明养蚕缫丝技术8、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要点归纳】“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拓展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

有我先。——孙中山请回答:(1)、孙中山提到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平定蚩尤乱”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3)、除了“创造指南针”外,他还有什么贡献?2、阅读下列材料“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1)、材料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水平测试(分值:100分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1、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丁村人2、假如你要去考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应该去的省份是()A、河南省B、浙江省C、陕西省D、云南省

3、我国的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A、70—20万年

B、3万年

C、1万年

D、6000年4、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劳动工具是()①弓箭②陶器③打制石器④磨制石器A、①③B、②④C、③D、①②③④5、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6、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下面哪一地点附近()A、北京周口店B、云南元谋C、陕西西安D、浙江河姆渡7、“过着定居生活,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广泛制作和使用陶器。”黄河流域最早体现上述特征的原始人类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8、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9、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远古人类的房屋式样()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10、大汶口遗址位于今天我国哪个省内()A、山东省B、陕西省C、云南省D、陕西省11、因教人耕田,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的是()A、黄帝B、尧C、舜D、炎帝12、下列成就被人们誉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A 、发明陶器B、开辟集市C、发明车船D、发明医药1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尧的部落联盟B、禹的部落联盟C、蚩尤的部落联盟D、黄帝和炎帝的部

落联盟14、远古传说中黄帝部落打败蚩尤的地点在()A、巨鹿B、涿鹿C、洛城D、牧野15、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16、中国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A、尧B、舜C、禹D、鲧17、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18、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A、中国人善于想象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19、相传,炎帝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主要发明有()①教人农耕②发明医药③发明文字④开辟集市⑤发明养蚕抽丝技术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20、传说中的哪位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时,我国的原始社会走向了尽头( ) A、尧B、舜C、禹D、启二、非选择题21、时光隧道:(1)、如果你有一个时光机,可以回到过去,你会探访哪个时期的上古人类?为什么?(2)、如果要你带一件东西送给他们,你会带什么?(3)、如果要你带一件东西回来,你会带什么?2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今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仍到黄帝陵祭奠黄帝,说明了什么?如果我们现在去祭奠黄帝,你打算以什么方式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学习目标】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西周的分封制【导学指导】阅读教材第16~20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夏朝建立时间:______ ;都城:______ ;建立人:______ ;地位是___ ___。2、禹死后,继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结束,“”时代开始,史称“”。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领兵打败了,夏朝灭亡,建立了商朝,定都。汤任用有才干的做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4、商朝后期,势力范围东到,北到,南至,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是有名的暴君。

5、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等,使国力逐步强大。周武王继位,在______年,周、商在______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史称。

6、西周后期,政知黑暗,发生了__ ____。___ ___年,攻破镐京,杀死,西周灭亡。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史称。

7、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8、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课堂训练】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下列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中,第一个通过世袭制即位的是()A、禹B、启C、汤D、周武王3、在著名的古典小说《封神榜》里,刻画了姜子牙、哪吒等经典人物形象,《封神榜》取材的历史事件是()A、尧舜禹的禅让B、大禹治水C、商汤灭夏D、武王伐纣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是()A、桀B、汤C、纣D、厉王5、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周武王率兵打败商朝军队是在()A、阪泉B、逐鹿C、牧野D、巨鹿6、周文王任用的贤才中最著名的是()A、伊尹B、姜尚C、管仲D、鲍叔牙7.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了哪一项制度()A、屯田制B、分封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交纳贡赋②交纳租赋③派兵作战④服从命令⑤治理诸侯国⑥朝觐与服役⑦保卫周王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⑦ C 、①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④⑤⑥⑦【要点归纳】禹死启继位,禅让变世袭。商汤灭夏桀,盘庚迁都殷。武王伐商纣,建周分封制。桀纣厉相似,后人得启示。

【拓展训练】1、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请回答:(1)、材料一讲的是哪一个时期?材料二讲的是哪一个时期?(2)、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什么?(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的?从此国家最高统治者大多由什么制度产生?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学习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导学指导】阅读教材第22~2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______”或“”。今天的汉字就是从______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______朝开始的。2、时期,我国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和。3、后人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或“”。现存的上铭文近500字。4、商周时期,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被命名为“”文化。5、你认为甲骨文是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为什么?6、看材料,概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有何特点?7、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是什么?相比而言,青铜器有和优点?

8、什么是青铜文明?【课堂训练】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大篆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秦朝B、商C、夏朝D、西周3、我国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是在()A、尧舜禹时期B、夏朝C、商朝和西周时期D、黄帝时期4、商和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A、青铜人头像B、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C、青铜酒具D、象尊5、与商周同时,在我国西南成都平原,盛行

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三星堆文化

D、二里头文化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我国成都平原发现的“三星堆”文化中出土的文物是()A、青铜面具B、四羊方尊C、大型青铜立人像D、青铜神树【要点归纳】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字算较早,青铜器上刻金文,周晚大篆形成了。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拓展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许多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到今天已发现了15万片左右,共计单字4600多个,其中已经识别的有1000多个字。请回答:(1)、文中提到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什么朝代?(2)、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文?

2、阅读下列材料商朝的工匠,把铜、铅、锡放在一起,冶炼青铜,炉温高达1000℃左右,他们把熔化的青铜溶液倒在陶范里,铸出青铜器。出土的商朝青铜容器有几千件,青铜车马和兵器有上万件。请回答:(1)、商朝青铜器中最杰出的是哪两件作品?(2)、与商朝同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青铜文化是什么?出土的典型作品有哪些?(试举三例)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学习目标】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齐、晋称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导学指导】阅读教材第27~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先后出现的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年,召集诸侯在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3、成为国君后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晋国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国。年,晋楚双方在______大战,______成为中原霸主。4、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北是______、最南是______、最东是______、最西是______、中间是、、。

5、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

6、______年,秦、赵之间发生了______,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7、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8、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课堂训练】1、春秋时期,第一个成为霸主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

勾践2、被齐桓公任用为相进行改革的是()A、伊尹B、管仲C、孙膑D、庞涓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A、长平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城濮之战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两个国家分别是()A、齐和秦B、燕和楚C、韩和赵D、赵和楚5、“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说的是下列哪次战役()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要点归纳】一会盟:四战役:五霸主:七强国:【拓展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请回答:(1)、平王何时迁都于洛邑?此后中国历史进入哪两个时期?(2)、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3)、齐、楚、秦、晋在此时期最著名的国君是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先后起来争当霸主。材料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请回答:(1)、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原因是什么?(2)、这些兼并战争有没有一点积极作用?

3、请举出你知道的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有关的成语。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 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内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一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做到读能读顺。把古诗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指导生采用多种方式书定。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在古诗中读出了什么滋味?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韵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到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二读精心品味: 1.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谈谈对你画出的诗句的理解。师可作适当点拨。(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谁也不愿意留下。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厌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呢?看来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3.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四、三读感受意境,学习写法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诗意、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word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_201912191664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重点难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二、结论 1.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2.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4.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5.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6.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7.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8.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9.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10.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11.父系氏族社会开始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 12.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1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 制的方国和部族。 14.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15.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16.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故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7.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8.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三、基本问题 1.石器时代的分期、各自的含义。 (1)分期: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含义: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古人类遗存、物质生产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分布的基本特点。 3.新石器时代的时间、物质生产水平、分布状况、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及特点、社会发展程度。 (1)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 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答题】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答题】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题】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答题】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设计意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使学生形成人类社会进步的直观认识;通过对文明的释义,拓展学生思维,同时为后边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使用“中国人类的起源”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类的起源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题号】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答题】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工整。(10分) shēn qiǎn zhíwùɡémìnɡměi lìɡūniɑnɡ( ) ( ) ( ) ( ) ( ) pínɡbǐxīwànɡshǐjìn yīn jiéfēn fànɡ( ) ( ) ( ) ( ) ( ) 二、选择正确读音打∨。(4分) 打谷场(chánɡchǎnɡ)广场(chánɡchǎnɡ) 似(shìsì)的好似(shìsì) 三、组词(12分) 求( ) 特( ) 纸( ) 救( ) 等( ) 低( ) 该( ) 具( ) 侯( ) 孩( ) 县( ) 猴( ) 四、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13分) 青:()()() 艹:()()() 忄:()()() 五、照样子,写词语。(6分) 一片片 一一一 干净——干干净净 高兴—快乐—隐约— 六、填上合适的词。(9分) 1、一(匹)马一()花一()小河 一()西瓜一()画一()书 2、(柔和)的光芒()的舞蹈()的羽毛 ()的礼物()的眼睛()的鼻子 3、过电影绿油油枣 打野菜水灵灵稻子 穿马路红彤彤高粱 看篮球红玛瑙似的葡萄 挖衣服黄澄澄西瓜 七、照样子写句子。(8分) 例:小鸟在天上飞。 可爱的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 1、学生送礼物给老师。 ————学生送————礼物给老师。 2、调达听到了议论。 调达在————听到了————议论。 八、改写句子,意思不变。(4分) 1、他把作业写完了。(改为被字句) 2、狂风吹散了天上的乌云。(改为把字句)

———————————————————————————— 九、读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6分) 1、沙洲(zhōu)坝(bà)的乡亲们吃水非常困难。———————————————————————————— 2、我们要保护小青蛙。————————————————————————————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分) 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1分) 3、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就变成()落下来,人们叫我“()”。有时候我变成()打下来,人们叫我“()”。到了冬天,我变成()飘下来,人们叫我“()”。(4分) 4、()太阳射出()光芒。草坪上开满了()花朵。()的小鸟在天上飞着。啊,大自然多美呀!佳子高兴得()。(3分) 十一、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 春娃娃的话 春娃娃对小山说句话,小山就穿上了绿裙子。 春娃娃对小河说句话,小河就唱起了哗啦啦的歌。 春娃娃对小花说句话,小花就咧(liě)开了红嘴巴。 春娃娃对大雁(yàn)说句话,大雁就从南方飞回家。 春娃娃的能耐(nài)可真大,世界万物都听他的话! 1.这首儿歌一共有句话。 2.春娃娃对、、、说话了。 3.你最喜欢哪一句?用“”在儿歌中画出来。 4.你也来写写看。 春娃娃对说句话,。 十二、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10分) ———————————————————————————————————————————————————————————————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学科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1.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政治制度 2.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考点过关学生笔记 [同步考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万年 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发展: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仰韶文化时期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黄河中上游地区 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4)龙山文化时期 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黑陶(“蛋壳陶”) 同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5)原始社会 经历:二三百万年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特点: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特点:①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萌芽,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例题】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 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 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 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 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 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 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 “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 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 动力与机制 学号:PB08001069 提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且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不仅对于复原我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世界文明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关键词: 中华文明,考古,起源,发展,动力,机制,城市,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正文: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梁小斌[2]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她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古代文明之林。从来没有一种文明如中华文明一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如中华民族一般带有深刻的历史痕迹。 试问,由于怎样的契机,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简述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历史巨著《史记》中构建了?三皇五帝?的中国上古史系统。50年代初,梁思永先生便发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点明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苏秉琦先生也曾提出:?关于古国时代,可以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提出谈起。?[3] 按照目前考古界公认观点看来,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郭大顺先生在其著作《追寻五帝》中指出五帝时期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

是中华文明史上确实存在的一个时代,五帝时代。山西襄汾陶寺尧舜古城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国家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 文明是同文字的使用分不开的,文明起源同文字的发明也是有密切关系的[4]。人类进化到文字的产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5]。目前考古学界关于中国人的文字的起源却是清楚的,这就是甲骨文的出现。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指出:?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 上个世纪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等人对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对该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至7800年的少量陶器刻划符号进行分析时,张居中等人确信,这些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能就在贾湖。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八千年前的辉煌,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6]。 约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夏朝,与其后的商和西周,共同创造了中国早期古典文明的繁荣。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晨曦时光一样,文字得以使用,城市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形成,阶级与国家建立,青铜器出现并渐普及,文明时代正式来临。[7]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对人类第一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人类对这种?挑战?的?应战?,起到了文明发生的决定性的原动力作用,从而启动了各种互相作用的整体复杂机制,结果导致了文明的发生。 ——汤因比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时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它如何形成的?从?文明以前?到文明阶段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问题便是这发展的动力。 提到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不能不提的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在这部著作中,汤因比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并提出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在汤因比看来,每种文明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壤勃兴起来,然后,在不断的挑战与应战中生成、发展、衰亡、解体。正是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文明史谅是一部生死搏斗的神秘剧[8]。 他在《历史研究》指出?真正促使各文明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源泉,则是宗教信仰?;具体来说,?对人类第一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对第二、三代文明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人为环境?。他深入辨析宗教传统与文明社会起源发展的精神关联,并用大量事实表明,人之所以创造文明,就是有了宗教精神(天神)的统一,面对一个个困境的挑战,而经过联盟统一进行一系列成功的应战。他认为?人类对这种‘挑战’的‘应战’起到了文明发生的决定性的原动力作用,从而启动了各种互相作用的因素的整体复杂机制,结果导致了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