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大纲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Array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

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

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

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

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

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

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

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

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

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含三个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是被劳动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1.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2.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又称作“原料”)

劳动资料:也称作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拥有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过科学技术是通过影响生产力三个构成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构成一个独立要素。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含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

C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1.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有统一。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会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客观规律。

2.要联系生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C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生产: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认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的本身就是生产过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工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不同,因此消费方式也不同。

3.分配分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4.交换分为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生产决定交换,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程度决定交

换的规模和范围。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A抽象法。抽象的过程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一致的方法。用逻辑的方法排除历

史现象中的偶然性。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规律,包括共有经济规律和特

有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种类:@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Array产力发展)@共有经济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形态存在并发

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只在资本主义存在)

(2)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

A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二是要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

B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既要看到两种学说体系的根本对立,又要吸收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和精华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C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应该开阔视野,形成与其他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增强对复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

D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好科学抽象法。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找到基本经济关系和规律和性质。@再次,要引入和正确使用数学工具。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可以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

(2)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原因: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

生产的历史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上产最高形式。

商品生产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是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个

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构成价值,是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想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未经人类劳动的物品虽然具有使

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有人类劳动但是目的不是为了交换,

因此无价值不构成商品。

对立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生产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

系。@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生产者要得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价值必须支付价

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能通过交换解决。

(3)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

作为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抽象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

产中的特殊形式,和价值一样属于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Array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它不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

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但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

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的价值量

A 关于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

产条件。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高于或者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

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和命运。

B简单劳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学习、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表示方法:@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

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不管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统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影响单

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性质。@一方面,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由个人决定,劳动产品由私人占有和支配,具有私人劳动性质。@另一

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存在,每个生产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而它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有得

以来他人供给。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这对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私

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货币

(1)货币的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是商品本身的物质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形式即交换价

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的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一只绵羊

=两把斧头绵羊是主动作用,通过斧头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头起着被动作用,不

表现自己价值,只是充当绵阳的表现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只绵羊=50斤谷物=2把斧头=40尺布….)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历史上用的贝壳、盐、布帛等)

@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上如金或者白银。贵金属能成为货币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具有其他一般等价物没有的属性如:质地

均匀、体积小、容易携带、不易腐烂,易于保存等。如马克思所属“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Array是金银”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的

一系列内在矛盾外在化了。内在于商品中的实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的矛盾,在简单价值形式下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现在发展为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一切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它的价值才能够实现。

(3)货币的只能。

@价值尺度。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使观念上的货币,目的是要把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是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

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有两种情况:W----G(用商品换货币),G-------W(用货币换商品),

这种形式打破了商品在直接物物交换时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也引起买卖

脱节,加深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有这两项职能充分发展了才能产生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不仅以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以贮藏手段存在为前提。世界货币是在以上四项职能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两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4)货币流通规律

A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待实现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B公式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第三节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值和价格偏离的现象实际上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商品价格变化围绕商品价值这个中心进行@从长期看,商品价格有涨有落,但平均价格和价值基本一致@无论怎样涨落都得以价值为基础。

(2)价值规律的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B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劳动在社会生产部门的分配。

C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四节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和发展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外延扩大了。从社会

整体看,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和交易过程中的劳动和生产劳动一样都是社会劳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

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者物化在里面@这

种劳动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这种劳动的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

(3)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能创造价值Array(4)价值创造和财富的关系。

联系: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也就谈不上价值创造。

区别:@在质的方面:价值的创造只和劳动有关,而财富的创造却和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相关。

只有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财富。@在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

完全对应的。只有当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增加才和财富的增加是一致的。如

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定时间内创造的财富可能极大增加,价值总量却没有变化,单个价值量法尔可

能减少。

因此,要把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

原则。完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A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 货币流通公式G-----W------G

商品流通表现为两种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的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这

就规定了商品流通时极其有限的。(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为卖而买)

但是如果垫支的货币和收回的一样多,对资本家来说就毫无意义。因此资本流通不仅要保持原有价值

还要取得更多增殖,这就是资本流通的性质。

因此,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该是:G----W----G’其中G’=G+△G 于是资本在特殊运动中发生了增殖。

这个公式是资本流通的一般形式包含了一个矛盾:资本公式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实现。

(2)劳动力转化成商品

A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间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B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的条件:@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即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生存。

劳动力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而言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抚养后代需要生存资料的价

值@掌握一定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此外,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了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C劳动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比自身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剩

余价值。劳动力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隶属于资本,劳动者按照资本家的意愿生产。@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

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体现了劳动的强制性。

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如果新生产的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超过这一点就是价值增殖

过程。工人劳动的价值和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

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在生产中创造,在流通中实现。这

样,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2)资本的本质

A资本的本质: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被用来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成Array为资本。马克思语“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属于一定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作为生

产关系的特定产物是个历史范畴。

B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如: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等。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增

殖,但是它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用字母C表示

C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它的价值量,发生增殖,用V表示。

D 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表明剩余价值只是可

变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由于这一划分使得我们看到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

剩余价值率。@马克思在这个划分基础上,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并在次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

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对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

势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语“这个区别提供了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问题的钥匙”

(3)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A资本的一般性:

@垫支性: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在运动过程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如数流回企业。

@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的价值,并在运动中保存自己价值。

@增殖性: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只有增殖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增殖性是资本最重要也是最一般的属性。

B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在一起,体现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利益关系,体现

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

产的目的和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是马克

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具体表现如下:

@资本家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资本增殖

@剩余价值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手段。如: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改进技术,使用新

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生产剩余价值不仅支配资本主义一切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也支配其社会生活。

@总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一切主要方面。社会生产和再

生产都要服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

势。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1)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资本家提供剥削程度,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爱你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

价值。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市场竞争压力会迫

使资本家也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从根本上说都是依靠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只有生产出绝Array对剩余价值,才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区别: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为

主要方法。

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不依赖于生产技术条件的进步,而是以延长工作日的办法生产出来

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劳动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办法。

第四节工资

(1)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这就是工资的本质。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

是劳动力,所得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

条件下,工资形式会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这种形式上的资本和劳动平等交换掩盖着事实上的

不平等关系。

(2)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劳动力日价格(日工资额)/工作小时数

计件工资:劳动力日价格(日工资额)/一日生产的产品件数

(3)资本主义工资变动的趋势

A名义工资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各种劳务。

公式:实际工资=名义工资/{1+生活资料(包含劳务)物价指数}

实际工资水平呈现缓慢上升的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有要的生活资料结构发生了变化

@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队伍的扩大

@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的长期斗争

B相对工资:工人所得的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份额。在工人创造新价值(V+M)一定的情

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趋势。

相对工资的下降表明了劳资自建社会鸿沟在加深,工人的地位在下降,也表明资本家对个人剥削的加

深。

第三章资本积累和再生产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A社会在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关系: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因素,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开始的。工人的工资是在他们的劳动力被使用后才支付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生产价值而且生产剩余价值。是个人先生产剩余价值人后资本家才付给工人工资。是个人养活资本家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从孤立的生产过程看,在资本主义开始生产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仅要预付可变资本,还要预付不变资本。但是全部的鱼凫族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还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苦熬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用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个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发财致富。

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原因。

(3)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由于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资本话,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具体: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所用资本:在生产中全部预付资本。所费资本: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差额越大,越有利于资本积累

@预付资本总量。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量也会相应增大,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总而增加资本总量。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A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资本之间的比列就交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列,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就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理解资本价值构成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都是都资本技术构成引起的,如:生产资料或者劳动力价格变化引起价值构成变化@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B个别资本扩大的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把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可以使得资本变大,在竞争中容易击败小资本,取得集

中;同时资本积聚可以扩大信贷规模,有利于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带来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获得

超额利润,从而有利于资本积聚

区别: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积聚是社会资本的合并和联合

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

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不会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积受收积累基金限制,增长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较快。

(2)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Array A相对过剩人口: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人口

B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

增加,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决定的。随着资本的累进,工人的绝

对数增加了,但是和总资本增长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资本对工人的需要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原因:1.技术进步,机器广泛应用,体力

劳动程度减轻,操作简化,资本家可大量使用女工或童工代替成年男性,大量使用普通工人代替熟练工。

2.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劳动队伍。

3.资本主义竞争更加激烈,一部分中小

资本家破产,加入劳动队伍。

@综上分析,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一方面劳动供给相对增加,失业不

可避免,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C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原因1.形

成产业后备军,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在高涨期如果只靠人口的自然增长显然不能满足生产规模迅

速扩大的需要,产业后备军就像“蓄水池”,随时满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

还可以加强对再也工人的剥削。

D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失业工人。产生原因:

各个部门生产发展、资本流动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不平衡性。2.潜在的失业人口,主要是农业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长期失业人口。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的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两种形式:1.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2.绝对

贫困:无产阶级物质状况的绝对恶化。

(4)平困的世界性问题

贫困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存在于世界范围内。

不同制度类型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发生贫困的原因有差别。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是由于资

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的贫困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等可以最终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和再生产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是通过暴力实现的。“资本来到人世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两个方式:1.对农民土地的掠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公认的主要方式,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全部

过程的基础”(如:圈地运动)2.对货币财富的掠夺式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2)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积累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演变和尖锐化,最终使资本主

义被社会主义代替。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分析资本循环是从产业资本为例。产业资本就是投放在工业、农业、物资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的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A资本的的购买阶段:Array 1.资本循环第一阶段公式:G——W(A劳动力、PM生产资料)

2.这一阶段资本家除了购买生产资料,关键是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

B资本的生产阶段

1.资本生产阶段公式:W-P(A/PM)……P…W’

2.这个阶段生产出来的新商品包含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阶段。在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

决定性意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生产阶段就完成了

C资本售卖阶段

1.资本售卖阶段的资本循环公式:W’——G’.这阶段是价值实现过程。商品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售卖阶段是十分关键和特殊的阶段。原因@如果

W’不能顺利卖掉,资本不你呢个顺利通过售卖阶段,就不能回到原出发点,生产过程会中断@W’是全

部出售还是部门出售关系到预付资本价值的收回和剩余价值实现的问题。@商品售出速度的快慢影响生

产规模

D资本循环的标准定义: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一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三个阶段,相应采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的大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

资本循环的总公式:G---W(A/PM)…P…W’-G’

资本循环评价:

1.三个阶段是相互连接、有机统一的。任何一阶段受阻都会使得资本循环受阻,

2.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而不是独立

的不同类型资本

3.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是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生产阶段创造剩余价值,在售卖阶段把剩余价

值货币化。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

资本循环集三种循环于一体,包含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A货币资本循环: G—W(A/PM)…P…W’—G’

货币资本循环子明显的特征就是暴露资本主义的本真特征: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

B生产资本循环:P…W’-G’-W…P(缩写成:P…P)

生产阶段的决定性地位在于,它的一次循环就表现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同时也表明了剩余价值再生产。但

是从公式上看,价值增值过程没有得到体现,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C商品资本循环 W’…G’-W…P…W’

商品资本的循环不仅包含资本价值的循环还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公式掩盖了一种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

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容易模糊资本主义生产动机和目的——追求剩余价值。

(3)产业资本循环式三个资本循环的统一

实现条件1.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并存性2.在时间上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形式,只不过分析角度不一样。考察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说明资本周转

速度快慢等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关系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周转”——马克思

联系: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资本循环就没有资本周转。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

区别:资本循环从原出发点有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反复不断的循环。资本循环是揭示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和职能。而资本周转是揭示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速度以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通过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A资本周转时间:即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生产实践包含三个方面:@原材料储备时间@劳动时间,劳动者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的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如:酒的发酵)。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一般生产时间会超过劳动时间,即是超过资本真正发生增值的时间。

流通时间,主要是指资本家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相互排斥的。因为资本在流通领域不产生增殖,因此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越长,在生产领域执行职能的部分就越小。因此,缩短流通时间能够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如:消费信贷,电子商务)

B资本周转的次数n=U/u n表示资本周转的次数,U表示年,u表示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反向变化。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起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如:机器、厂房、设备等)

1.为了补偿固定资本的价值,资本家必须提取折旧费。固定资本折旧可以用来苦熬大生产规模。经常进行

的小修理属于流动资本,大修理属于固定资本局部更行。

2.固定资本有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精神磨损)之分。@有形磨损是和资本的物质形态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能看得见、感觉得到。无形磨损是机器设备在有效使用时间内和物质磨损无关的价值贬值。

3.提高折旧率的影响:@加快固定资本周转速度@加大成本,减少利润总量

流动资本: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如:原材料、燃料、复制材料和劳动力)。其中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但是不存在价值转移的问题。因为工人得到工资后购买消费品了,并未转移到新产品中,新产品中与购买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的。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是被逐渐转移的,而流动资本价值是一次转移的。

@周转时间不同。一次固定资本周转时间包含多次流动资本周转。

@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逐渐收回;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

@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的要素是一次购买,在它发挥作用的时期内不需再购买和更替;而流动资本随着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

5.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但有着不同

@目的不同:分为不变和可变式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分为固定和流动是为了解释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依据不同:前者是依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后者是一句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方式

@物质内容不同。(如: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

(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A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公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B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一般流动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同时存在减慢和加快两种趋势。

一方面,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使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从而使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减慢。另一方面,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也为资本周转时间的缩短停工物质手段,从而使资本周转速度加快。

A意义@首先,既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本职能,节省资本投入量@其次,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B途径:@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缩短流通时间@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6)年剩余价值量: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年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增值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A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形成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说明:社会总资本不是单个资本的简单加总。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更复杂。原因:@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含全部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不仅包含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含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以及媒介的一般商品流通。单个资本运动之考虑生产消费,但是社会资本运动必须考虑个人消费。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

A社会总产品: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

B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依据和两个理论前提

A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成产划分为两大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者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和工人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

划分的原因:由于社会在生产中包含两类不同性质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只能用生产资料来满足,后者职能用消费资料来满足。

B第二个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或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A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考察总资本再生产的问题应该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原因:@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和现实因素。@考察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在理论分析上主要困难是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B假设条件:@社会上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

@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都在一年内消耗掉,他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一切商

品按照价值出售,商品价值和价格不发生背离

@不存在对外贸易

C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公式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

资本:4000C+1000V=5000 ;C:V=4:1 ;m’=100%

商品:4000C+1000V+1000m=6000

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再生产Array资本:2000C+500V=2500 ; C:V=4:1 ;m’=100%

商品:2000C+500V+500m=3000

全年社会总产品

生产资料(6000)+消费资料(3000)=9000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A,Ⅱ(500V+500m)的交换。它是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实现的。因为第Ⅱ部类本身就是

生产消费资料的,500V+500m指的是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第Ⅱ部类生产的是消费资料,需要补偿的也

是消费资料。因此是通过本部门内部内部交换实现的。

B,Ⅰ(1000V+1000m)和Ⅱ(2000C)的交换。它们之间的交换职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原因:

一方面,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把它的C从消费资料的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形式,以便于第二部类的再生

产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由生产资料的形式变成消费资料的

形式,一边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获得消费品

C,Ⅰ(4000C)的交换,它的交换只能在第Ⅰ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因为第Ⅰ部类本身

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而4000C表示的是在一年内生产中实际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要维持简单生产就必

须补偿同样多的生产资料及价值,只能在本部门内解决。

以上交换关系的图示:

4000C +1000V+1000M =6000 生产资料Ⅰ

2000C +500V+5OOM =3000 消费资料

交换条件

@首先是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在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Ⅰ(1000V+1000m)和Ⅱ(2000C)要

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就是说Ⅰ(1000V+1000m)=Ⅱ(2000C),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

补偿第Ⅱ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

原有生活需要。

如果Ⅰ(1000V+1000m)﹥Ⅱ(2000C)说明第Ⅰ部类发生生产剩余,从而影响生产

如果Ⅰ(1000V+1000m)﹤Ⅱ(2000C)说明第Ⅱ部类不能全部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从而不能维持简

单再生产,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不能全部实现

@Ⅱ(2000C+500V+500m)=Ⅰ(1000V+1000m)+Ⅱ(500V+500m)

反映,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第Ⅰ和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说明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供给)要和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消费要相等。

如果Ⅱ(2000C+500V+500m)﹥Ⅰ(1000V+1000m)+Ⅱ(500V+500m),说明消费资料有一部分卖不掉

如果Ⅱ(2000C+500V+500m)﹤Ⅰ(1000V+1000m)+Ⅱ(500V+500m),说明生产的消费资料不足以满足两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原有生活状况,从而简单再生产无法进行。

@Ⅰ(4000C+1000V+1000m)=Ⅰ(4000C)+Ⅱ(2000C)

说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等于两大部类不免资本价值只和,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

@此外,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不是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流通作为媒介来实现的。没有货币就通两大部类的交换就无法完成。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A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源泉,但是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要实现资本积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货币要储藏到一定的数量。因为有最低投资量的问题。@要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就是必须能够买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由此可见,资本积累的过程,必须经过由剩余价值转化为储藏货币,再有储藏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两个环节。

B扩大再生产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在实物上必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生产资料所需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是成产消费资料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简单再生产的区别:简单再生产中的Ⅰm全部用来补偿ⅡC,而扩大再生产只能用部分补偿ⅡC,必须留部分用于自身ⅠCⅠV的积累,即必须为两个部类提供生产资料

@在两大部类关系上必须有Ⅰ(V+M)﹥ⅡC,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第Ⅰ部类才能进行自身积累,才能为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积累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可变资本和资本家、个人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否则第Ⅱ部类自身无法完成积累。公式:Ⅱ(c+m-m/x)﹥Ⅰ(v+m/x) 。其中m/x表示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注意:公式中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m/x不是一个概念,分辨表示自身用于消费的部分,第二部类的m-m/x表示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

(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A假定:@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第Ⅰ部类的积累率是50%,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是在与第Ⅰ部类的交换中确定的。@资本有机构成理念相同ⅠC:V=4:1 Ⅱ=2:1

B积累过程

开端公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总产品=6000+3000=9000

@第Ⅰ部类先积累

1.第Ⅰ部类按照剩余价值50%积累。1/2m=1000/2=500(即m-m/x)

2.按资本有机构成4:1把500分为两部分△C: △V=400:100

3.第Ⅰ部类追加的△V=100 就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工人又用它来向第Ⅱ部类购买消费资料,第Ⅱ部类必须进行积累

@第Ⅱ部类的积累

1.第Ⅱ部类要相应追加100C

2.按资本有机构成2:1,第Ⅱ部类还需追加50V

3.第Ⅱ部类追加的100C和50V职能从Ⅱm中扣除。如下图:

Ⅰ(4000+400)C+(1000+100)V+(1000-400-100)M=6000

Ⅱ(1500+100)C +(750+50)V+(750-100-50)M=3000

注意现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Ⅰ4400C+1100V=5500

Ⅱ1600+800=2400

现在资本为5500+2400=7900﹥原来的资本5000+2250=7250

@经过积累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结果如下

假定m’=100% Array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资本总量的变化:6600+3200=9800﹥9000

@资本按照以上方法不断重复,资本总量不断扩大。

(3)根据以上再生产得到的结论

@不管第一还是第二部类的总资本量都在增加了

@剩余价值总量也增加了,特别是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增加了,由此可以只带扩大再生产不是资本家“节欲”

的结果。

@在技术不变,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部类积累的时候,第二部类不仅必须随之进行积累,而且还可

能比第一部类积累的快。

(4)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Ⅰ(V+△V+M/X)=Ⅱ(C+△C)

说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要保持一定的比列关系。即第一部类的原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

本再加上其用于资本家和工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要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注意:在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有Ⅰ(V+M)=ⅡC,帮助记忆)

第二,Ⅱ(C+V+M)=(ⅠV+ⅡV)+(ⅠM/X+ⅡM/X)+(Ⅰ△V+Ⅱ△V)

说明:第二部类的全部生产价值,除了补偿两个部类原所有工人和资本家的的生活资料外,还要补偿两个

部类工人新追加的生活资料。

第三,Ⅰ(C+V+M)=(ⅠC+ⅡC)+ (ⅠC+ⅡC)

说明:第一部类创造的全部价值不仅要补偿两个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还要补偿两个部类进行积累时追加的

生产资料

总结,扩大再生产的三个条件证明,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生产和消费必须相适应,各部门的发展必须

按比例进行。它和简单物质再生产一样根本问题仍然是按比例发展的问题。这个一般规律揭示:两大部类

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的扩大和发展。

(5)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的逐年苦熬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入生产要素的增长二是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

外延扩大再生产:单纯依靠生产资料和老定力数量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扩大再生产。

一般来说,一国在工业化初期,外延性比较明显,当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内涵性就比较明显。

(6)两大部类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两大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

虽然I(V+M/X)可以大于小于等于II(C+M),但是II(C+M)必须大于I(V+M/X),其差额就是第II部类资本

家消费的剩余价值II (M/X)以及两个部类追加的资本Ⅰ△V+Ⅱ△V,总之扩大再生产不仅要有相应的生产资

料还需要相应的生活资料

其次,两部类的积累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的。

再次,两个不累的积累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7)列宁的结论“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快”,原因:技术进步,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生产的相对过身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产生危机的可能性:一方面: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造成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另一方面,货币作为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的信用不断被扩大(赊销赊购等方式)造成错综复杂的债务关Array系,由于某些债务到期不能偿还就会影响整个信用体系。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具体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无

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

A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决定的。@危机过后,各种矛盾只是得到暂时强制解决,基本矛盾并未消除。@

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B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危机通常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阶段产生,最繁荣的时候也是矛盾最尖锐的时候。表现:产品过剩,资金

周转困难,利润率下降,企业破产,信用危机

@萧条阶段是周期中的停滞阶段。表现:生产部在下降,物价低落,商业萎缩,游资充斥

@复苏阶段是周期中的恢复阶段。表现:市场销售扩大,生产回升,信用发展

@高涨阶段又叫繁荣阶段。表现:生产迅速发展,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利润上涨,工资提高

C关于危急中的固定资本更新。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固定资本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拍拖危机提供物质

条件。另一方面,固定资本更新意味着采用新技术、固定资本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身人口增

加,其结果是劳动者支付能力下降。为下一次危机提供条件。固定资本更新只是爆发危机的物质基础,不

是根本条件。

(9)二战后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危机由非同期向同期性发展。原因: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破坏性减弱,四个阶段特征不象以前那样明显。

@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出现“滞涨”局面。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反

危机”的恶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又一顽症。

(10)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经济危机在强制解决资本主义现有矛盾的同时,有使得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

@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集中程度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集中到大资本家手中,加

深了基本矛盾。

@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危机期间大批工人失业,工资下降,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越

来越尖锐。

@危机期间总是力图把危机转嫁给殖民地和附属国。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和附属国、殖民地的矛盾。各资本

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夺原材料和市场的矛盾。

@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驾驭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本来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现在变成了全部预付资本(K=C+V)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当成

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此时,利润就用P表示,W=K+M就转化成W=K+P

相应的利润率就变成P’=P/K

B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的是资本的增值程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

率不仅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还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越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Array润率越高@资本的周转速度,速度越高,利润越高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部门之间的竞争。

B平均利润率公式: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决定因素:@各部门平均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投资在资本救济构成

高的部门利润率就低

C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

D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评价:

@其转化过程实际上是各生产部门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各部门按等量资本获得等

量利润的原则分配剩余价值,有机构成越高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为有

机构成越高的部门本来利润率比平均利润率低)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形成以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起来了。

E对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评价

@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

业资本家剥削,还受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也揭示了工人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和直接剥削他

们的资本家作斗争,还要与整个资本家作斗争。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A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就不在按成本价格加利润出售而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这就是成产价格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K)+平均利润(P)

B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因为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剩余价值高价值=C+V+M)

C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价值规律的关系:

转化知识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价格不是围绕价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相等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商品的价格随生产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则会升高

D社会生产价格:部门内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生产价格等于社会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E对生产价格理论的评价

@不仅是在逻辑上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而且从历史过程来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一致的。(初期,商品

交换基本按照价值进行。随着商品经济复杂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就按生

产价格出售了)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是对劳动价

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发展。

(4)平均利润趋向下降的规律

A原因:因为平均利润率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

B注意点:1.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与资本及获得利润总量增加矛盾。因为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有可能使得利润量增加。2.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降低。意味剩余价值率不是影像平均利润率的唯一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都会对剩余价值率产生影响。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剩余价值的转化: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

(1)商业资本

A商业利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

C对商业资本独立化的评价:

@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缩短了资本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资本,加速了资本周转

@同时也使得生产和消费脱节,造成虚假繁荣的家乡,加深了资本主义在生产的矛盾

(2)商业利润

A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不在流通中产生,真正来源和产业利润一样只能在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业利润的实现:由于商业资本独立出来,分担了产业资本的部分职能,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全部独占剩余价值,而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种让渡是通过购买价格和售卖价额的差额来实现的,即是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吧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这部分让渡的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

C平均利润率的变化: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评价:表面看起来,商业资本家拿走了产业资本家一部分利润,对资本家不利,事实上,如果产业资本家完全自己经营商业,可能流通资本会更高,流通时间会更长。

生夜里吞不再流通中产生而在流通中实现,它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是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的结果

(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A流通费用分类:生产性流通费用(由使用价值运动引起的,如:运输、保管、包装费)和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引起的,如:工资,广告,办公费等)

C补偿问题:生产性流通费用,由于在该方面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可以从商品价值的提高中得到补偿,并从中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不能从商品的实际价值中得到补偿。但是资本家会把它作为一种商品加价算到商品售卖价格中去。因此,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和获利都是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都在商品价值内的得到实现。

D商业工人的劳动和产业工人劳动的区别:

@产业工人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价值,而商业工人的劳动除了部分劳动(包装、保管、运输等)绝大部分是商品买卖活动,不创造剩余价值和价值。

@但是商业劳动帮助实现剩余价值和价值,是社会必须劳动。

@产业资本让渡的利润分为两部分:商业工人的劳动价值和商业利润

(4)商业资本的周转

A商业资本周转所受限制:@产业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周期@个人消费的规模和速度

B商业资本周转的作用:

@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利润率的影响。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所需要的商业资本绝对量就小,产业资本绝对量就大,剩余价值生产就多,利润就高

@对商品售价的影响。不同商业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不会影响属于一定资本的利润总量,但是却可以影响商

品售价,周转速度越快,商品加价越小,售价越低。但是,不同商业部门周转速度不同并不能带来不同的

利润,否则商业资本会向利润高的部门移动。

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虚拟资本

(1)借贷资本

A借贷资本的来源:@固定资本折旧,其价值为达到更新固定资本之前,这部分资本会暂时闲置@资本周转过程中产生。商品已经售出,当下次生产还未开始。@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由于最低投资量的限制,在最低量一下时形成闲置。

1.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

2.评价: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介于零和平均利润之间。

3.影响利息的因素:@平均利润水平@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2)信用制度和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1. 信用制度

A信用分类: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职能资本家之间应赊账的方式买卖商品彼此提供的信用。缺陷@受到各个资本家资本数量闲置@受到各个资本家资本周转速度限制@不能跨行业流通

C银行信用:银行或者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项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D银行:经营货币业务、充当货币借贷关系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

2.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A银行资本来源:@自有资本@外部吸收存款.存款来源:职能资本家闲置资本、货币资本家和食利阶层、居民储蓄

B银行资本特点:

@形式上分为两部分:现金和有价证券。借贷资本必须是真实资本,有价证券可能是虚拟资本

@银行资本的运动除了银行信用以外还会有证券买卖业务

@银行资本是一种部门资本和产业、商业资本并存。不过会有部分不进入市场流通(存款准备金)

C银行利润可以得到平均利润,否则会向其他部门转移。

D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资产业务的形式:票据贴现、抵押贷款、长期投资等

(2)股份公司与股票

A股份公司:由若干股东以入股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资本或者资产组织形式,是资本集中的主要手段。

B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股份数额并取得股息的凭证。特点:不可兑回、风险性、流通性

分类:普通股/优先股

股票的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股票面额*预期股息率/利息率

(3)虚拟资本:能够定期带来收入、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典型的虚拟资本是股票和债券。

实际资本:以实物或者货币形式存在的、投入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

A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实际资本对虚拟资本的基础作用是长期的,根本性的。

@虚拟资本的运动会影响实际资本运动。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对立性:@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际资本价值决定的。虚拟资本价格和预期收益成正比和利息率成反比@虚拟资数量是由证券发行量和他们的价格水平决定的。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并不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B虚拟资本的作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产物

@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推动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其运动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由于虚拟资本的很强的流动性。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 C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全书思路 对欧洲各主要政治势力的兴衰成败进叙述、分析、归纳,指出了提高一国竞争力所必备的两点:1,统一、稳定、团结、自由的主权国家。2,先进的工业生产力。随即从理论层面对这两点加以论述,提出国家经济学概念和生产力理论,并驳斥了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和世界经济学的论点,同时指出了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以全力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最后对历史上相关学派和各主要国家曾经实施的经济政策予以评述,以巩固自己的观点。 二、主要论点 国家经济学:指出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差别,各国均有各自无从抹煞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特点和不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各国只有共同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阶段,并在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联盟范围内,国际间的自由贸易菜对所有国家有利。 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包括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更加重要,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本国工业的强大,所以要已采取关税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生产为优先。 三、全书脉络 第一编历史(1-10) 第一章意大利人:以威尼斯盛衰之例指出:1,国别竞争要国家的统一。2自由贸易政策需随时局转换而变更。

第二章汉撒商人:以汉撒商人重商轻本的云最方式最终衰落违例,指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荷兰人:指出一国强大民族性的重要性,单靠工商业是无法是国家摆脱逆境的。 第四章英国人:分析英国人称霸原因:1,适时的政治政策。2,工业化的传承。 第五章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以两国的衰败违例,反证宗教、政治自由是工商业深根发芽的土壤。 第六章法国人:工业的发展对一国农业的促进。 第七章德国人:指出德国工业的发展呼唤国家的统一、国内市场的自由顺畅和统一的对外关税。 第八章俄国人:指出了国民的团结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美国人:指出工业立国是更本,农业国是无法于工业国竞争的。 第十章历史教训:对上文史实的再归纳总结。 第二编理论(11-27) 第一部分(11-16)论述国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17-25)论述工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26-27)指出实施关税保护的可行性。 第三编学派(28-32)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A卷)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给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A、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必要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剩余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不成比例 5、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 A、贵金属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观念的货币 D、现实的货币 6、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商品的价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效用 D、商品的成本 7、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8、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的矛盾 B、货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矛盾 C、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D、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矛盾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单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在劳动过程中,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 3.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要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等; 5.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6.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7.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衡量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1.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5.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7.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8.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 19.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2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矛盾的条件。2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7.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8.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9.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0.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3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