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讲稿

计算机网络讲稿

计算机网络讲稿
计算机网络讲稿

概述

1.1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

1.目的

●资源共享

●高可靠性

●节约经费

●通信手段

2.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它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透明性。因此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区别在于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四代)

1.2.1 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计算机网络(电路交换)

●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数据通信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的分类:空分交换是交换比特流所经过的端口号;时分交换是交换比特所在

的时隙;波分交换是交换荷载比特的光的波长。

1.2.2 分组交换网的出现(包交换)

●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的传输。

●分组交换网的试验成功:存储转发原理——即断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分组交换网: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参见课本P5图1-4。

1.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OSI/RM(ISO)、TCP/IP(Internet)、SNA(IBM)、DNA(Digital)等。(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OSI/RM: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TCP/IP:INTERNET的体系结构。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1974年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DNA: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

1.2.4 B-ISDN:综合化:即各种业务综合高速化:即宽带化

采用高速分组交换、高速电路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和光交换的高速综合业务数字网就称为B-ISDN,A TM交换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结合。

补充:ISDN知识。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是由综合数字电话网(IDN)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网络,它

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以支持广泛的业务,包括语音的非语音的业务。它为用户进网提供了一组少量的标准多用途网络接口。

●ISDN的特性: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综合的业务、标准的入网接口。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

(1)基本速率接口BRI(Basic Rate ISDN):2B+D,B信道为载荷信道,速率为64kbps,D信道为信令信道,速率为16kbps。BRI一般用于较低速率的系统中。

(2)一次群(基群)速率接口PRI(Primary Rate ISDN):一般用于大容量系统。

23B+D:美国和日本采用,可适应北美的T1系统(1.544Mbps)。

30B+D:欧洲采用,可适应E1系统(2.048Mbps)。

●B-ISDN:采用高速分组交换、高速电路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和光交换四种传输模

式。

高速分组交换:利用分组交换的基本技术,简化了X.25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服务,在链路上无流量控制、无差错控制,集中了分组交换和同步时分交换的优点。

高速电路交换:采用多速时分交换方式(TDSM)允许信道按时间分配,其带宽可为基本速率的整数倍,但信道的管理和控制十分复杂。

光交换:采用光交换机将光技术引入传输回路和控制回路,实现数字信号的高速传输和交换。

异步传输模式ATM:集电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类型的业务。

●B-ISDN与N-ISDN的区别:

(1)N-ISDN使用的是电路交换。只是在传送信令的D通路使用分组交换;B-ISDN则使用一种快速分组交换,称为异步传递方式ATM。

(2)N-ISDN是以目前正在使用的电话网为基础,其用户环路采用双绞线(铜线);但在B-ISDN中,其用户环路和干线都采用光缆(但短距离也可以使用双绞线)。

(3)N-ISDN各通路的比特率是预先设置的。如B通路比特率为64kb/s;但B-ISDN 使用虚通路的概念,其比特率只受用户到网络接口的物理比特率的限制。

(4)N-ISDN无法传送高速图像。但B-ISDN可以传送。

1.3 协议与体系结构

1.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理论上的国际标准。

●TCP/IP: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1.3.2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网络协议:以教师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为例来说明。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包括语法、语义和同步。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时序问题。

2.分层的优缺点:

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分层的层次数难以确定;有些功能会在不同的层次中重复出现,而产生了额外开销。

1.3.3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1.说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

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透明地传输比特流。透明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以玻璃为例)。

数据链路层: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两个相邻结点间)上,实现无差错的帧传输。

网络层:负责为互连网上的不同主机之间提供分组交换。主要任务就是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运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2.以示意图的形式说明SDU(服务数据单元)、PDU(协议数据单元)、IDU(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参见P17图1-12)

(N)PDU=(N)SDU+(N)PCI

IDU=PDU+ICI (接口控制信息)

3.以示意图的形式说明数据通信过程。

以德国和中国教师交流为例来说明。

4.说明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协议保证服务得以向上一层提供,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

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的水平的,即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而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

过层间接口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下层能向上层提供两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即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参见课本P19图1-13)

●服务:能够被高一层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之为“服务”。

●服务访问点SAP:在同一系统中相邻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之处),一个服

务访问点只能被一个实体所使用。

●服务原语

1.3.4网络体系结构详述

1.OSI的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课本P22图1-16)分7层,分层原则如下:

(1)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2)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3)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4)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

(5)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2.TCP/IP参考模型:主机至网络层,互连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课本P28图1-19)

3.TCP/IP与OSI的对比:(课本P27图1-18)

(1)两者之比较

●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连问题,并将网际协议IP作为TCP/IP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ISO和CCITT最初只考虑到使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

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

●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并重,而OSI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

连接服务。

●TCP/IP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到后来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TCP/IP对一些基本概念没有很清楚的区分,而且其模型的通用性较差。

(2)OSI模型和协议的缺点

●糟糕的提出时机

●糟糕的技术

●糟糕的现实

●糟糕的策略

(3)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该模型没有明显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

●TCP/IP模型完全不是通用的,并且不适合描述除TCP/IP模型之外的任何协议栈。

●主机至网络层在分层协议中根本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层。

●TCP/IP模型不区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虽然IP和TCP协议被仔细地设计,并很好的实现了。但是其他很多协议却很特别,

没有被很好的实现就免费发送,造成现在很难被替换。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照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仅有一条通信信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如总线型、环型。

●点到点网络:由一对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为了能从源到达目的地,这种

网络上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2.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混合交换:在一个数据网中同时采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3.按拓朴结构分类:

●集中式网络:

●分散式网络:

●分布式网络:

4.按作用范围分类:

●广域网W AN

●局域网LAN

●城域网MAN

5.按使用范围分类:

●公用网:

●专用网:

1.5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若干术语

1.计算机网络:由若干个主机,一个通信子网和一系列的协议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制定机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现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ITU-T)

●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包括电子工业协会(EIA)、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

3.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相同点:物理结构相同,都是建立在网络结构之上的系统。

不同点:高层软件不同,即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区别。

1.6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中国联通数据网

●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利用军队资源组建的数据网

1.7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

1.带宽: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相近概念:最高数据率、吞吐量

2.时延: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结点在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2)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3)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例:以高速公路收费站为例来说明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

3.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从公式可知:时延带宽积又可以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4.往返时延: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5.其他相关概念:

●信息:信息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可以是对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能等全部或部

分特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物质与外部的联系。信息有各种存在的形态,如文字,声音,图像等等。

●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数字的形式表示,数字化的信息称为数据。数据是装载信息的实体,

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或解释。为了确切的表示信息,数据有时是一些连续值,另一些则取离散值,如声音的强度,灯光的亮度等都可以连续变化,而成绩,名次等的取值都是离散的。连续值的数据叫做模拟数据,离散值的数据叫做数字数据。

●信号:数据通信中的“信号”是指数据的电编码或磁编码。它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两种。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数字信号则是一串电压脉冲序列。两种信号在一定技术措施下可以相互转换。信号可以在各种传输媒介上传送,如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缆,甚至可以通过卫星以微波的方式传送。

●噪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称为噪声,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由信号传输

过程本身产生。噪声过大将影响被传送的信号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信道:信道是传送信号的一条通路,由传输介质及相应的附属设备组成。同一个传输介

质上可以同时存在多条信号通路,即一条传输线路上可以有多个信道。例如一条光缆可以供上千对人同时通话,有上千个电话信道。

●信号带宽:信号通常都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送的,电磁波都有一定的频谱范围,该频谱

范围称作该信号的带宽。理论上任意持续期有限信号(如脉冲信号,方波等)的频谱总是无限宽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频谱宽度被看作是信号能量比较集中的那样一个频谱范围。

●信道带宽:指信道上能够传送的信号的最大频率范围,如普通电话信道的带宽是

300HZ~3400HZ。当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时,信号就不能在该信道上传送,或者传

送出的信号将失真。

●信道容量:是信道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信道性能的极限。如果要求的数据率大于

信道容量,这样的传输在该信道上根本无法实现。

●吞吐量: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内整个网络能够处理的信息总量。在信道总线网络中,吞吐

量=信道容量×传输效率。

●传输效率:指原始数据量占整个传送的数据的比率,数值上等于数据包中数据的长度与

整个包长度的比值。显然传输效率越高越好。

1.8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第二章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的比特流,而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

2、物理层的作用:

●采用OSI术语,其作用为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的一些特性: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那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4)规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采用OSI术语,其作用为给其服务用户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

的能力。

2.2信道的极限容量

2.2.1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1、信道: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2、通信的基本方式:

●单向通信

●双向交替通信

●双向同时通信

3、通信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基带信号:将数字信号1或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送到线路上传输。

●宽带信号: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

2.2.2 信道上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奈氏准则: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 Baud

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兹;25.

Baud是波特,码元传输速率、信号传输速率或调制速率的单位,1波特为每秒传送1个码元,一个数字脉冲即为一个码元(注意强调波特与比特的区别)。

码元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若信号码元(脉冲)的宽度为T秒,则码元传输速率为1/T波特。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 Baud

●无噪声信道容量=2W log2N bps (其中N表示携带数据的码元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若在有噪声情况下,且误码率为P,则信道容量=2W[1?P log2(1/P) ?(1?P)

log2(1/(1?P)) ]bps

例如:P=0.1,信道容量=2W×0.53,即有效信息速率降低了将近一半。

2.2.3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仙农公式: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Wlog2(1+S/N) bps

W:信道的带宽

S: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仙农公式表明: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例:信噪比为30dB,带宽为3kHz的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10 log10 S/N=30 dB,则S/N=1030/10

3k* log2(1+1030/10)=3k* log2(1+1000)≈30k bps

2.3 传输媒体

1.导向传输媒体(有线传输)

●双绞线(STP:屏蔽双绞;UTP:无屏蔽的双绞线)

采用绞起来的结构是为了减少对相邻的导线的电磁干扰

国标T568A和T568B定义的管脚排列

注:RJ-45水晶头的引脚顺序为:将水晶头水平放置,有塑料弹片的一面向下,插入网卡的一头向右,则靠近自己的那只引脚即为“8”。

●同轴电缆

(1)50同轴电缆;基带同轴电缆(数字通信)

同轴电缆特性

A、曼彻斯特编码(参见课本P28图2-3)

将每一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码元“1”在前一间隔为高电平而后一间隔为低电平,码元0正好相反。

B、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若码元为1,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同;若码元为0,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反。

(2)75同轴电缆:模拟通信、宽带同轴电缆

●光缆

(1)光缆的优点: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适宜于远离传输;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好;

保密性好;体积小,重量轻。

(2)光缆的分类:

多模光纤:多条不同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此光纤称为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若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它可使光线直线传播,这种光纤称为单模光纤。

●架空明线

2.非导向传输媒体(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

包括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包括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

双绞线

同轴电缆

有线传输光缆

架空线

传输媒体

短波

无线传输地面微波接力

微波卫星通信

3.数据传输的总时延:

●传播时延:信号在信道中传播所需的时间,取决于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以及所

传播的距离。

●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数据块的长度和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

率。

●重发时延:因为数据出错,需要重传,直到传送正确为止。

2.4 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4.1 模拟传输系统

1.调制解调器(数字数据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时)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modem)

调制器:将基带数字信号的波形变换适合模拟信道传输的波形。

解调器:将经过调制器变换过的模拟信号恢复或原来的数字信号。

2.调制方法: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载波的起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2.4.2 数字传输系统

1.编码解码器(模拟数据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时)

编码器:将模拟数据转换数字信号。

解码器:将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数据。

2.脉码调制PCM(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和编码)。

注:数字信号的特点:

(1)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2)可以控制差错,提高了传输质量。

(3)便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4)易于加密,保密性强。

(5)可以传输语音,数据,影像。通用,灵活。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3.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链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设点。

2.数据链路:把实现用来控制数据传输的规程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

3.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通过一些数据链路层协议(即链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具体来说,包括:

●链路管理: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帧同步:是指收方应当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

地方。

帧同步方法:(1)字节计数法(DEC公司的DDCMP(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2)采用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BSC协议)

(3)采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HDLC协议)

(4)违码编码法(如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流量控制:由接受方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差错控制: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

检错码:

(1)奇偶校验码

(2)CRC码

Example: G(x)=x4+x3+1, M(x)=1011001,

T(x)=?

纠错码:(1)海明码

●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

●透明传输:不管所传输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寻址:保证每一帧都能发送到正确的目的站,收方也应知道发方是哪个站。

3.2特网的点对点协议PPP

3.2.1 ppp协议的特点

1.特点

(2)简单

(3)封装成帧

(4)透明性

(5)多种网络协议

(6)多种类型链路

(7)差错检测

(8)检测连接状态

(9)最大传输单元

(10)网络层地址协商

2.不需要的功能

◆纠错

◆流量控制

◆序号

◆多点线路

◆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3.2.2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al)

1.组成

封装方法+LCP协议+NCP协议

3.3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3.1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信道共享技术又称为多点接入技术,包括受控接入和随机接入。

总的来说,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信道共享技术可分为三种,即随机接入、受控接入和信道复用。

3.3.2随机接入技术CSMA /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思想:每个站都能在发送数据前监听信道上其他站是否在发送数据。如在发送,则此站就暂不发送数据。

CSMA的几种类型(先听后说):

1、非坚持CSMA

一但监听到信道忙,就不再听下去,而是延迟一个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再监听,若进行载波监听时发现信道空闲,则将准备好帧发送出去。

缺点:一旦监听到信道忙就马上延迟一个随机时间再重新监听,但很可能在再次监听之前信道就已经空闲了。也就是说,非坚持CSMA不能把信道刚一变成空闲的时刻找出。这样就影响了信道利用率的提高。

2、坚持CSMA:在监听到信道忙仍坚持听下去,一直坚持听到信道空闲为止。

(1)1坚持CSMA:当监听到信道光闲时,立即发出信息。

(2)P坚持CSMA:当监听到信道空闲时,就以概率P发送信息,而以概率(1-P)延迟一段时间T,重新监听信道。

3、时隙CSMA:

CSMA/CD的工作原理(先听后说,边说边听):

监听到信道空闲就发送数据帧,并继续监听下去。如监听到发生了冲突,则立即放弃此数据帧的发送。

●冲突检测的方法

(1)比较接收到的信号的电压大小。若接收到的信号的电压值超过某一门限值,就可认为是发生了冲突。

(2)当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时,电压的过零点是在每一比特的正中央。发生冲突时,过零点的位置将改变。根据过零点位置的变化,也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冲突。

(3)在发送帧时也同时进行接收,将收到的信号逐比特地与发送的比特相比较。若有不符合的,就说明有冲突存在。

●强化冲突:当发送帧的站一旦发现发生了冲突时,除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外,还要再继

续发送若干比特的人为干涉信号,以便让所有用户都知道现在已经发生了冲突。

●截断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即冲突后随机等待延迟的确定。设基本退避时间等于两

站点之间的最大传播时延的两倍。定义k=min[重传次数,10],然后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 k-1]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r,该站点的等待时延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当重传16次仍不能成功时,则丢弃该帧。

3.4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3.4.1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

3.4.2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3.4.3以太网的MAC层

1.MAC子层的帧结构的两标淮

(1)802.3 标准

(2)DIX Ethernet V2 标淮

2.802.3的帧结构(p89图3-32)由五个字段组成:目的地址字段(长度是2或6个字节)、源地址字段(长度是2或6个字节)、数据长度或协议类型、数据、FCS

3.802.3标准规定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即为无效的MAC帧:

●帧的长度与数据长度字段不一致

●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

●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收到的帧的长度小于规定的最小值

3.5扩展的以太网

3.5.1在物理层扩展

集线器

3.5.2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网桥,透明网桥,源路由网桥,多接口网桥

3.6高速以太网

100base-t以太网,吉比特以太网,10吉比特以太网,3.7其他类型的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第四章网络层

重要内容:

(1)虚拟互联网的概念

(2)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关系

(3)分类的ip地址和无分类的ip地址

(4)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原理

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网络层应该向运输层提供怎样的服务(“面向连接”还是“无

连接”)曾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争论焦点的实质就是:在计算机通信中,可靠交付应当由谁来负责?是网络还是端

系统?

?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建立虚电路(Virtual Circuit),以保证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

?如果再使用可靠传输的网络协议,就可使所发送的分组无差错按序到达终点。

虚电路是逻辑连接

?虚电路表示这只是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分组都沿着这条逻辑连接按照存储转发方式

传送,而并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条物理连接。

?请注意,电路交换的电话通信是先建立了一条真正的连接。因此分组交换的虚连接

?和电路交换的连接只是类似,但并不完全一样。

因特网采用的设计思路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

?网络在发送分组时不需要先建立连接。每一个分组(即 IP 数据报)独立发送,与

其前后的分组无关(不进行编号)。

?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可能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

按序到达终点),当然也不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

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对比

?网际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 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

有四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网际层的 IP 协议及配套协议

4.2.1 虚拟互连网络

互连在一起的网络要进行通信,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

?不同的寻址方案

?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

?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不同的超时控制

?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

?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

?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虚拟互连网络的意义

?所谓虚拟互连网络也就是逻辑互连网络,它的意思就是互连起来的各种物理网络的

异构性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利用 IP 协议就可以使这些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使用 IP 协议的虚拟互连网络可简称为 IP 网。

?使用虚拟互连网络的好处是:当互联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就好像在一个网络上

通信一样,而看不见互连的各具体的网络异构细节。

4.2.2 分类的 IP 地址

1. IP 地址及其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分类的 IP 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 1981 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 1985 年通过。

?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分类 IP 地址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

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两级的 IP 地址可以记为:

IP 地址 ::= { <网络号>, <主机号>}

IP 地址的一些重要特点

(1) 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

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

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 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

其网络号 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由于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这样它才能将 IP 数据报从一个网络转

发到另一个网络),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 IP 地址。

(3)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网络号 net-id 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4.2.3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

4.2.4 地址解析协议 ARP 和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

?不管网络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

使用硬件地址。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 ARP 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

机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

?当主机 A 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 B 发送 IP 数据报时,就先在其 ARP 高速缓

存中查看有无主机 B 的 IP 地址。如有,就可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 MAC 帧,然后通过局域网将该 MAC 帧发往此硬件地址。

使用 ARP 的四种典型情况

?发送方是主机,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本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目

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发送方是主机,要把 IP 数据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

本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这个路由器来完成。

?发送方是路由器,要把 IP 数据报转发到本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目

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发送方是路由器,要把 IP 数据报转发到另一个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

到本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这个路由器来完成。

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使只知道自己硬件地址的主机能够知道其 IP 地址。

?这种主机往往是无盘工作站。因此 RARP协议目前已很少使用。

4.2.5 IP 数据报的格式

?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IP 数据报首部的可变部分

?IP 首部的可变部分就是一个选项字段,用来支持排错、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内容

很丰富。

?选项字段的长度可变,从 1 个字节到 40 个字节不等,取决于所选择的项目。

?增加首部的可变部分是为了增加 IP 数据报的功能,但这同时也使得 IP 数据报的

首部长度成为可变的。这就增加了每一个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的开销。

?实际上这些选项很少被使用。

4.2.6 IP 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分组转发算法

(1)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N。

(2) 若网络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

(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3.1 划分子网

1. 从两级 IP 地址到三级 IP 地址

?在 ARPANET 的早期,IP 地址的设计确实不够合理。

?IP 地址空间的利用率有时很低。

?给每一个物理网络分配一个网络号会使路由表变得太大因而使网络性能变

坏。

?两级的 IP 地址不够灵活。

三级的 IP 地址

?从 1985 年起在 IP 地址中又增加了一个“子网号字段”,使两级的 IP 地址变成

为三级的 IP 地址。

?这种做法叫作划分子网(subnetting) 。划分子网已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协议。划分子网的基本思路

?划分子网纯属一个单位内部的事情。单位对外仍然表现为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

?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位作为子网号 subnet-id,而主机号 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

若干个位。

?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给本单位某个主机的 IP 数据报,仍然是根据 IP 数据报的目

的网络号 net-id,先找到连接在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

?然后此路由器在收到 IP 数据报后,再按目的网络号 net-id 和子网号 subnet-id

找到目的子网。

?最后就将 IP 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

计算机网络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由一台中央主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分散的终端,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终端分时访问中心计算机的资源,中心计算机将处理结果返回终端。 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 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研究组建的ARPAnet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当时只连接了4台主机,每台主机都具有自主处理能力,彼此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相互共享资源。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采用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组成的两级网络结构。通信子网负责全部网络的通信 工作,资源子网由各类主机、终端、软件、数据库等组成。 ②采用报文分组交换方式。 ③采用层次结构的网络协议。 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局域网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Xerox、DEC和Intel三公司推出了以CSMA/CD介质访问技术为基础的以太网(Ethernet)产品、其他大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如IBM公司的SNA。但各家网络产品在技术、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 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彼此之间不能互联,从而造成了不同网络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统一标准,198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了一种统一的分层方案——OSI 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将网络体系结构分为七层。计算机网络从此有了统一的标准体系。 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 OSI参考模型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统一的分层方案,但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网络是完全按照OSI模型组建的,这固然与OSI模型的7层分层设计过于复杂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在OSI模型提出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TCP/IP的分层模式加入到了ARPAnet,并使得它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致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互联网——Internet。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5 假定网络利用率达到了90%。试估计一下现在的网络时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设网络利用率为U。,网络时延为D,网络时延最小值为D0U=90%;D=D0/(1-U)---->D/ D0=10 现在的网络时延是最小值的10倍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

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验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试验二:网络命令的使用 1.实验目的: 1)了解或掌握一些网络常用命令; 2)掌握Ping、netstat、IPConfig、ARP等命令的功能及一般用法; 3)能应用上述命令进行网络连通、网络状态、网络配置等。 2.实验所需要的设备 一台已连网的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 3.实验要求:(command.doc为参考命令文件) 进入DOS模式,:(开始-附件-命令提示符,或开始-运行cmd ) 1、利用Ping对某个已知IP或域名的计算机进行连通查询, 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好记录,再ping某个不存在的域名或地址。 2、利用netstat至少一个参数对本机的网络状态进行查询, 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记录; 3、利用IPConfig对本机的网络状态进行查询,对查询结果 进行分析记录(哪些是你不理解其含义的内容); 4、测试本机与相邻机器的物理连通性,记录并说明原因; 5、使用arp察看本地缓存中的内容,添加一条新的静态项 目,并用ping进行测试; 6、tracert某个著名域名,记录经过多少个节点?响应时 间?对方网关IP地址是什么?

7、使用route察看本地路由表,记录非自身环路的路由信息 (无则不纪录); 8、利用nbtstat至少一个参数对本机的网络状态进行查询, 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记录 9、使用NET命令察看本地机的共享有哪些并记录,删除默 认共享; 使用net use将网络上某个共享目录映射到一个驱动器字母。 4.简述实验步骤: 尽可能完成实验要求中的步骤并用简单语言进行记录。

计算机网络技术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是必修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局域网)、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以及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课程注重网络原理的深入学习,为后续计算机网络组装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实际的网络的组建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设计的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TCP/IP模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以及体系结构方法;对网络的应用和管理、组建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网络技术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实践内容操作。具体要求如下: 1.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或网际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 2. 五层协议中每一层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数据传输的单位以及重要协议功能及作 用。3.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 4. 系统安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二、教材分析 课程的教材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由谢希仁主编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该教材分为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原理体系结构、网络管理与安全3个部分,共10章。 1、教材的特点 本书突出反映了计算机网络的最新技术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网络方面知识的能力。全书个章节安排合理,内容充实,文字简明,图文并茂。各章后配有习题和实验,教师可结合本校校园网与实验室的条件,安排尽可能多的实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的理论准确性与实践性的合理融合是本书的两大特色。 2、教材的教学目标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人们要适应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计算专业学生就必须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理论最新实用技术,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能体会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3、知识点分布 第1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本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各章的知识准备。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与组成,计算机网络分类,数据通信,网络传输协议等知识,理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方向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网络的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上的冲击。数据网络使个人化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改变了商业通信的模式。一个完整的用于发展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新兴工业已经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已经导致在不同岗位上对具有更多网络知识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企业需要雇员规划、获取、安装、操作、管理那些构成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软硬件系统。另外,计算机编程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计算机,而要求程序员设计并实现能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通信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期末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第一章 概述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连通性与共享性。(P1) 2、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 )(P3) 3、网络(network )由若干结点(node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 )组合。(P2) 4、简述Internet 和internet 的区别(P4) (1) internet (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2)Internet (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5、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是什么?(P4) ISP ,Internet Servvice Provider ,是一个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又通常译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6、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P8)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和对等方式(P2P 方式) 7、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P10) 8、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P12) 9、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制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03]?(P17) 10、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 )或比特率(bit rate ),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为b/s(比特每秒)或bit/s ,有时也写为bps 等。(P18) 11、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 比特/秒”(P19) 12、掌握传输(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公式:(P19~20) ) 发送速率(比特数据块长度(比特) 发送时延s / 13、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划的集合。(P30) 14、协议是“水平的”,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P30) 15、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间接提供的。(P30) 16、同一系统的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P30) 第二章 物理层 1.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的区别。P38 (1)单工:单向通信,即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2)半双工:双向交替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 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3)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2. 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哪几种。P38 (1)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学习目标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之前,首先应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本章将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拓扑结构、分类、功能和应用等基础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定义也不尽相同。从目前计算机网络现状来看,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为:将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以通信线路相连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要更好地理解定义,应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首先,从数据处理能力方面来看,计算机既可以单机工作,也可以联网工作,并且计算机在联网工作时,网内的一台计算机不能强制性地控 制另一台计算机;其次,从计算机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计算机是独立的个体, 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 →网络协议:处于计算机网络的各台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统一的网络规定,这样才能够实现各个计算机之间的互相访问。 →通信线路:计算机网络必须使用传输介质和互连设备将各个计算机连接起来,其中的传输介质可以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以及无线电波等,这些设备和传输 介质共同组成了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线路。 →资源共享:处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任一计算机,都可以将计算机本身的资源共享给其他处于该网络中的计算机使用,这些被共享的资源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 和信息资源等。 提示: 用户透明性观点定义网络:使用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来管理用户任务所需要

计算机网络实验《交换机基本配置》

实验一交换机基本配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桌面网络组建方法 2.掌握Quidway S 系列中低端交换机几种常见配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通过Console 口搭建配置环境 2.通过Telnet 搭建配置环境 3.熟悉VRP 的各种视图及各视图下的常用命令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 交换机配置方式 交换机通常的配置方式有:Console 方式,telnet 方式,web 方式和modem 拨号方式 2. 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Interface 华为网络设备中运行的操作VRP向用户提供一系列配置命令以及命令行接口,方便用户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包括以太网交换机。命令行有如下特性: 1)通过Console 口进行本地配置 2)通过telnet 进行本地或远程配置 3)通过modem 拨号登录到网络设备进行远程配置 4)配置命令分级保护,确保未授权用户无法侵入到网络设备 5)用户可以随时键入以获得在线帮助 6)提供网络测试命令,如tracert、ping 等,迅速诊断网络是否正常 7)提供种类丰富、内容详尽的调试信息,帮助诊断网络故障 8)用telnet 命令直接登录并管理其它网络设备 9)提供ftp 服务,方便用户上载、下载文件 10)提供类似Doskey 的功能,可以执行某条历史命令 11)命令行解释器对关键字采取不完全匹配的搜索方法,用户只需键入无冲突关键 字即可解释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1.熟悉实验内容; 2.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 五、实验条件 1.华为Quidway S/思科Catalyst 2960/中兴ZXR10 交换机 2.计算机一台即可 六、实验步骤 1.通过Console 口搭建配置环境 1)如图1-2,建立本地配置环境,只需将微机(或终端)的串口通过配置电缆与 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 口连接。

计算机网络原理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说课稿 1、课程目标 ⑴课程说明 ⑵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 ①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拓扑结构、应用; ②能够熟悉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 ③能够掌握OSI参考模型七层结构、功能; ④能够熟悉局域网搭建协议、标准、技术、拓扑结构; ⑤能够熟悉局域网组网传输介质、组网方式、互联设备。 ⑥能够熟悉TCP/IP的协议体系结构、掌握IP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各协议功能。 知识目标 ①知道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情况、功能和拓扑结构的相关知识; ②知道数据通信的相关知识; ③熟悉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指导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各层的功能特点、协议知识; ④知道局域网搭建协议、标准、技术、拓扑结构的相关知识; ⑤知道局域网组网传输介质、组网方式、互联设备的相关知识; ⑹知道TCP/IP的分层结构,熟悉IP地址知识和端口知识; ⑦知道广域网的互联技术、 web以及其他Internet技术。 素质目标 ①网络组建素质

②团结协作素质 ③职业岗位素质 ④行业认证素质 ⑷构建“多维一线”核心理念 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知识维、项目维、素质维和能力维,形成“多维一线”的课程体系。知识维指网络基础、数据通信技术、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协调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项目维指网络底层构建、网络中层构建、网络高层构建、Internet接入等。相应选择网络组建、团结协作、职业岗位素质、行业认证素质四类构成素质维。网路组建、配置、测试、再学习构成能力维。同时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求和理论必须、够用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上,适度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资格认证的有关内容,并适时引入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知识,保证课程体系的最优化,增加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内容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网络技术的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摘要:近年来网络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实现信息资源,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正朝着高速化和宽带化的方向演变,并逐步由单一的数据传送网络发展成为数据,语音,图像和实时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络。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我们生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本文主要从国内网络发展状况,国内网络未来前景与展望以及国内外网络技术的分析比较三方面阐述下对网络的认识。 关键字:状况;背景;前景;展望;分析;比较 1.引言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便捷、丰富,网络应用在世界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发展进入繁荣期,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能更好的应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便携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的去了解现在网络的状况,网络的技术背景。同时要对网络做出预见性,对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在未来更好的应用网络。 2.目前国内网络发展状况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它的诞生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

的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水平,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其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50年代开始,人们及各种组织机构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他们的信息的速度迅速增长。早期,限于技术条件使得当时的计算机都非常庞大和非常昂贵,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为雇员个人提供使用整个计算机,主机一定是共享的,它被用来存储和组织数据、集中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所有用户都有连接系统的终端设备,将数据库录入到主机中处理,或者是将主机中的处理结果,通过集中控制的输出设备取出来。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通过主机系统形成大部分的通信流程,构成系统的所有通信协议都是系统专有的,大型主机在系统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作用,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由主机来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量功能先进的个人计算机的问世,使得每一个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他所希望的作业处理,以个人计算机(PC)方式呈现的计算能力发展成为独立的平台,导致了一种新的计算结构---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诞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自军事、科学研究、地区与国家经济信息分析决策、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他们希望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连网的其它地方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以达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来进行或企业管理,或生产制造,或数据处理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其影响,计算机的衍生产品互联网已离不了我们了。我们能认证的事实是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计算机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在目前,计算机已经过了几代的发展,在各种领域内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套完善的体系,规范了计算机的发展。当初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其内部各领域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各企业独立制定合乎自已发展项目要求的标准,这就导致一个行业的标准很多不统一,呈现出混乱的状况。这导致发展的颈瓶出现,不利于计算机在本领域取得发展突

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资源主要指硬件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资源主要指硬件、和数据。 软件 2、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构成的。 通信子网 3、在ISO颁布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会话层表示层 4、由ARPANET发展形成的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 5、按地理分布范围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城域网和。 广域网局域网 6、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网和分组交换网。 报文交换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公用数据网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的资源子网。(×) 解:公用数据网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的通信子网。

2.Intranet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在接入Internet时,一般无需设置防火墙。(×) 解:考虑到安全性,使用防火墙将Intranet和Internet隔离开来。 3.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具有多处理中心的特点。(×) 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三、单选题 1. 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简称是( C )。 A、ANSI B、ISO C、CCITT D、NBS 2. 主要由各成员国的邮政、电话和电报部门组成的国际化条约组织为 ( C )。 A、ANSI B、ISO C、CCITT(现改名为ITU-T) D、NBS 3.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信息处理的一部分称为( B )。 A、通信子网 B、资源子网 C、终端 D、工作站 4.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一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区别在( C )。 A、终端数目 B、集中器

C、多处理中心 D、调制解调器 5. 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 C )。 A、INTERNET B、NOVELL C、APPANET D、LAN 6. 分布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可覆盖一个国家或一个洲的网络一般称为( B )。 A、局域网 B、广域网 C、校园网 D、城域网 7.分布范围可达一个办公室、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的网络一般称为 ( A )。 A、局域网 B、广域网 C、校园网 D、城域网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张程程 学号:1202100110 班级:电气自动化类121班实验一、网络基本知识及网线的制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 2、使学生掌握RJ-45接头的制作。 实验内容: 1、阅读预备知识掌握网络基础知识; 2、一般双绞线的制作 3、交叉双绞线的制作 4、测试一般双绞线的导通性 思考问题: 1、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答:(1)在OSI/RM中的工作层次不同 交换机和集线器在OSI/RM开放体系模型中对应的层次就不一样,集线器是同时工作在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交换机至少是工作在第二层,更高级的交换机可以工作在第三层(网络层)和第四层(传输层)。 (2)交换机的数据传输方式不同 集线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广播(broadcast)方式,而交换机的数据传输是有目的的,数据只对目的节点发送,只是在自己的MAC 地址表中找不到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广播方式发送,然后因为交换机具有MAC地址学习功能,第二次以后就不再是广播发送了,又是有目的的发送。这样的好处是数据传输效率提高,不会出现广播风暴,在安全性方面也不会出现其它节点侦听的现象。具体在前面已作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3)带宽占用方式不同 在带宽占用方面,集线器所有端口是共享集线器的总带宽,而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具有自己的带宽,这样就交换机实际上每个端口的

带宽比集线器端口可用带宽要高许多,也就决定了交换机的传输速度比集线器要快许多。 (4)传输模式不同 集线器只能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传输的,因为集线器是共享传输介质的,这样在上行通道上集线器一次只能传输一个任务,要么是接收数据,要么是发送数据。而交换机则不一样,它是采用全双工方式来传输数据的,因此在同一时刻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这不但令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在整个系统的吞吐量方面交换机比集线器至少要快一倍以上,因为它可以接收和发送同时进行,实际上还远不止一倍,因为端口带宽一般来说交换机比集线器也要宽许多倍。 2、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有哪些 答: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1)星型结构 (2)环型结构 (3)总线型结构 (4)星型和总线型结合的复合型结构 3、局域网的几种工作模式 答:目前局域网主要存在着两种工作模式,它们涉及到用户存取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它们分别是:客户/服务器(C/S)模式和点对点(Peer-to-Peer)通信模式。 4、T568A、T568B 打线方法 答:在EIA/TIA布线标准中规定了双绞线的两种线序568A与568B。 568A标准: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橙—6,棕白—7,棕—8 568B标准: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棕白—7,棕—8 标准中要求12、36、45、78线必须是双绞。这是因为,在数据的传输中,为了减少 和抑制外界的干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均以差分方式传输,即每一对线互相扭在一起传输一 路差分信号。 实验二、常用网络命令及网络软件的使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安全》说课稿

4.2 加密算法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加密算法》,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八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第四章第二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加密技术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学生后面学习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下面说说学情 我授课的对象职业大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数据加密算法,了解的非常少。 三、因此,根据以上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我讲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 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古典加密算法;了解现代加密算法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四、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 加密算法的编码原理;难点定为能够使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与解密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中我将主要以讲授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自信心。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一台教师机、学生一人一台电脑) 七、下面将进入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把教学过程按以下5个环节展开: 1环节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在本节课的前几分钟利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最近的京东用户数据泄露的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顺势提出疑问:相信大家早已听过数据泄露事件,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防止数据泄露的发生吗?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密算法。通过这种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2紧接着进入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知识点 首先我会结合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密码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古典加密算法与现代加密算法的分类与特点。通过梳理知识点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加密算法各个类别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接下来进入深入剖析、各个击破环节:

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主要是指服务器

1、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主要是指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打印机和通信线路。F 2、计算机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具有自己的软硬件系统,能够独立运行,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T 3、从拓扑结构上看,计算机网络是有节点和连接节点的通信链路构成的。T 4、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计算机所构成的网络,再进行分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F 1、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用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来衡量。F 2、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主要包括抽样、量化、编码3个步骤。T 3、异步传输起源于早起的电话系统。F 4、接收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和解码等。T 5、数据报分组交换是一种无连接的分组交换。T 6、MPEG组织制定的各个标准目前已提出MPEG-1、MPEG-2、MPEG-5、MPEG-7和MPEG-21标准。F 1、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要采用分层结构的理由i是各层功能相对独立,各层因技术进步而做的改动不会影响到其他层,从而保持体系结构的稳定性。T 2、OSI/RM参考模型中,表示层和传输层之间的一层是会话层。F、 3、在OSI/RM参考模型中,传输层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控制的一层,是整个分层体系的核心。T 4、在TCP/IP参考模型中,网络互联层的核心协议是TCP协议。F 5、OSI/RM参考模型有七层,允许越过紧邻的下一层直接使用更低层所提供的服务,TCP/IP 参考模型却不可以。F 1、交换机为每个端口提供专用带宽,网络总带宽是各端口带宽之和。F 2、三层交换机可以作为路由器使用,但路由器却不具备交换机的功能。F 3、集线器的所有端口是共享一条带宽,各端口占用带宽与网络总带宽相同。F 4、MAC地址也成为逻辑地址,保存在网卡中。F 5、路由器在进行路由功能时,通过对目的网段地址查找路由表来决定转发路径。T 6、网桥的基本功能与交换机相似。、T 7、网关既可以提供面向连接服务,也可以提供面向无连接的服务。T 8、逻辑接口也称为虚拟接口,路由器中的逻辑接口主要是作为他的管理地址。T 9、网卡是作为电脑与局域网相互连接的设备,即可提供有线连接,也可提供无线连接。,T 10、中继器与紧线器的区别在于工作的层次不同。F 1、站点的MAC地址随其物理地址的变化可以改变。F 2、IEEE802局域网的LLC层都是一样的。T 3、基于集线器的网络属于交换式局域网。F 4、10Base-T和100Base-T具有不同的MAC层。F 5、在重负荷时,令牌环网局域网的传输效率要比总线型和星型局域网的效率高。T 6、所有以太网交换机端口既支持10Base-T标准,又支持100Base-T标准。F 7、交换式以太网的关键设备是交换机,交换机为每个端口提供专用带宽,网络总带宽是个端口带宽之和。T 8、虚拟局域网是建立在局域网交换机或ATM交换机之上的,因此他也可以看作是新型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学生校内实验实训报告 20 11 --2012 学年第2学期 系部:计算机系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 专业班级:2010级计算机信息管理 姓名:董书廷,郭金婷,孙庆玲,周惠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制

填写说明 1、实验项目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要与实验指导书或课程标准中相一致。 2、实验类型:一般需要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综合型实验。 3、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的名称;组别:实验分组参加人员所在的组号。 4、实验方案设计(步骤):实验项目的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等,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概括整个实验过程。 对于操作型实验(验证型),要写明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来实现其操作。对于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还应该画出流程图和设计方法,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对于创新型实验,还应注明其创新点、特色。 5、实验小结:对本次实验实训的心得体会、思考和建议等。 6、备注:分组实验中组内成员分工、任务以及其他说明事项。注意: ①实验实训分组完成的,每组提交一份报告即可,但必须说明人员分工及职责。不分组要求全体成员独立完成的实验实训项目可由指导老师根据个人完成情况分组填写。 ②实验成绩按照百分制记,根据教学大纲及课程考核要求具体区分独立计算、折算记入两种情况。 ③本实验实训报告是根据计算机系实验的具体情况在学院教务处制的实验实训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改制的。特此说明。

2.单击“下一步”按钮,随后出现Windows Server 2008“授权协议幕。 3.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如图所示的“您想进行何种类型的安装?对话框。其中,“升级”选项用于从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Server 2008,且如果当前计算机没有安装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原理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原理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说课稿 1、课程目标 ⑴ 课程说明 ⑵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能力目标 ① 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拓扑结构、应用; ② 能够熟悉数据通信的基本技术; ③ 能够掌握OSI 参考模型七层结构、功能; ④ 能够熟悉局域网搭建协议、标准、技术、拓扑结构; ⑤ 能够熟悉局域网组网传输介质、组网方式、互联设备。 ⑥ 能够熟悉TCP/IP 的协议体系结构、掌握IP 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各协议功能。 知识目标 ① 知道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情况、功能和拓扑结构的相关知识; ② 知道数据通信的相关知识; ③ 熟悉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指导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各层的功能特点、协议知识; ④ 知道局域网搭建协议、标准、技术、拓扑结构的相关知识; ⑤ 知道局域网组网传输介质、组网方式、互联设备的相关知识; ⑹ 知道TCP/IP 的分层结构,熟悉IP 地址知识和端口知识; ⑦ 知道广域网的互联技术、 web 以及其他Internet 技术。 素质目标 ① 网络组建素质 ② 团结协作素质 课程 课程课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具备搭建局域网、

③职业岗位素质 ④行业认证素质 ⑷构建“多维一线”核心理念 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知识维、项目维、素质维和能力维,形成“多维一线”的课程体系。知识维指网络基础、数据通信技术、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协调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项目维指网络底层构建、网络中层构建、网络高层构建、Internet接入等。相应选择网络组建、团结协作、职业岗位素质、行业认证素质四类构成素质维。网路组建、配置、测试、再学习构成能力维。同时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求和理论必须、够用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上,适度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资格认证的有关内容,并适时引入计算机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知识,保证课程体系的最优化,增加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内容 认 识 技能 数据 通信 组 建 接 项 素 知 能 网络底网络中网络高Intern 网络基数据通OSI参考TCP/IP 网络组团结协职业岗行业认 网络组 网络测 网络配 网络再网络工 多维一线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总1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计算机网络 1.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 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 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网络》选自《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几种分类方法;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此外,还介绍了计算机简单局域网的组建方法。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本节内容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并学会如何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好的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网络知识有很大的好奇心,但也仅仅把它作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工具。随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加深学习,激发了他们对网络的学习兴趣,这也对本节内容的教授起到了很好的兴趣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基本分类方法。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 掌握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 2.能力目标 能够在提供设备、工具的前提下自主建立简单局域网。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知识、思想、精神的融合; (2)增进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基本分类方法。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 2.难点 如何组建简单的计算机局域网。 3.重点的突破 采用任务驱动法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把这个重点作为一个任务展示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网络的了解来引出重点知识的学习。此知识点以教师讲授,学生交流为主。 4.难点的突破 有了对计算机网络定义,特点,历史,分类的学习,引出如何组建简单局域网,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知识需要了解,那就是日常生活中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了解此知识后,采用演示法来突破本课的难点。组建工具,设备内容讲完后,教师通过实际演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水晶头、局域网的组建操作,继而让学生最终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师讲授----教师演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 六、学法指导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计算机网络最初诞生到现在计算机网络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历了接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况,然后详细论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最后对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潜在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1前言 1997年,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了“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观点,这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随着时间逐渐发展成熟的。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很少有人接触过计算机网络,然而,在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计算机网络。毫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1]。 所以,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本文简要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并展望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2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2],它是指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可以通过网络操作系统,在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尤其在最近10多年,其发展尤为迅猛。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被应用到科学、经济、军事、教育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