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复习重点整理

马哲复习重点整理

马哲复习重点整理
马哲复习重点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4-P14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

2.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 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

4.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2.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P19(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最根本的)、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与意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

对意识有决定作用,它决定意识的产生、内容、本质、统一的规范、客观标准、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以及意识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

能够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见第一章第三节)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

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

和空间的客观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三、实践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a)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b)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c)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

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

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

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P39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观点P40

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方法论:要善于分析事物的普遍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

普遍联系。P41

(二)发展的观点P41

1.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求人们在一切工作中发展地看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P4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好多字不打了)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两者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方法论:

a)正因为矛盾是客观普遍的,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看问题,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

掩盖矛盾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

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

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要求,在研究复杂的矛盾过程中,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重点论要求,在研究复杂的矛盾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违背

两点论的一点论和违背重点论的均衡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和方法。就是说,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重点推动全盘,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要树立全面观

点,防止在注意一种倾向的时候忽视另一种倾向。(△上课的时候说过可能会考)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

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

发展过程。

e)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三)质量互变规律P46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

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方法论:

(1)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要重视量的积累,反对不要量变准备盲动冒进的错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P47

1. 原理: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认清前进的方向和坚持远大的理想,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充分估计到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曲折反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主观指导失误造成的折腾和反复。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P49-P50: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P50-P53

1.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

(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P54

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在实践中,

2.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

会谋福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P56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8

1.发挥客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呢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做到: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发展。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与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

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P96了解各自的定义,产生和作用等)。

3.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方法论:建设先进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生产力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

狭义: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的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或阻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方法论: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05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

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方法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荐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之态的范畴,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

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

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略)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126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1.对生产方式: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智能自动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

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和现代信息技术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对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的主体、客体和工具,一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注入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由于对科技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者用科技武器入侵他国、“全球问题”等。)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群众史观:P127-13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补充重点: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意义:

1. 批判了唯心史观的错误,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障碍,解放思想,推动了社会历史哲学的发展

2. 达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促进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化,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3. 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从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4. 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原则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据补充讲稿整理):

1.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是一个客观物质的劳动体系或实践系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和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必然的规律。

2. 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两大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形成人和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手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状态,形成具体社会形态。

3.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 无产阶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不知是啥东西= =..)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暴力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P144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社会属性)(3)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半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

(三)价值量的决定P145

1. 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每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P146-147

1.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一般的价值形式(一

般等价物)→货币形式

2.货币的含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a)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i.货币的流通公式:W—G—W

ii.资本的流通公式:G—W—G'(G+△G)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

3.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

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5.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

6.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7.通货膨胀: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

涨现象。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P148-149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5)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6)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观察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在不在易制毒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即交换)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

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经济矛盾)→政治、文化、阶级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152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没怎么提,估计不重要)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应当充分肯定服务新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充分肯定其在创造价值中所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把大力发展科技摆在重要位置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之一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

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3.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新的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可以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之二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所有制(经济意义上)和所有权(法律意义上)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

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这两者的统一。

2.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

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3.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

(2)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剩余价值m / 可变资本v

=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P’ = P /(V+C)=利润/ 成本

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 社会总资本

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by

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属于劳

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by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影响:推动技术竞争和发展;缓和劳资矛盾;更具有可行性;并没有改变工人剩余劳动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三)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积累

1.内涵: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2.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

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失业)→无产阶

级的贫困→贫富两极分化→劳资矛盾

4.影响:造成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5.资本的技术构成: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6.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7.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基础上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口增加

失业的形式:流动形式的失业、潜在的失业、停滞形式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8.无产阶级贫困(课件有课本木有的= =..)

(1)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形式:

a)绝对贫困化(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绝对恶化,这个时期的生活状况比不上前一个

时期,收入绝对地下降。表现为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经常存在并且增加;实际工资有

时下降,尤其经济危机时下降幅度更大)

b)相对贫困化(指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收入所占比重与资产阶级所占比重相

比日益相对低下降;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

a)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众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格局

及其结果

b)私有制市场机制→分配制度→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分配比例。工资的本质和低收入水

c)物价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剩资本投机→通货膨胀→实际工资下降,储蓄贬值,雪上加

d)资本市场规则资本投机→资本集中→小额资本的贬值甚至破产

e)私有制市场机制→社会福利保障的本质→仅能维持温饱的福利水平→相对贫困

f)私有制市场机制→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

口过剩与失业→绝对贫困

g).私有制市场机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绝

对贫困

h)8.私有制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或激励制度→贫富分化

i)此外,资本掠夺性竞争引起的战争生态危机等因素导致的贫困化

(3)如何看待无产阶级贫困化

a)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危害:损害无产阶级的基本权益甚至生存;激化社会矛盾和危机。

b)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动力机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市场经济的财富总

量的增长。

c)如果贫富两极分化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至于破坏社会稳定。

d)贫富两极分化为市场主体带来风险和机会,在社会阶层开放和流动的条件下,激励

市场主体的成长,特别有利于资本的发展壮大。

(4)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意义

a)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问题和危害,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总结,为无产阶级革命

奠定了逻辑前提

b)为认识和解决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c)指引人们认清和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9.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剩余价值的流通P165

1.产业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商品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2.资本循环实现的条件

(1)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

(2)三种职能形式时间上相继转化

(3)生产和交换的各个环节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1. 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8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的成因。

2.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现: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过程: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5. 经济危机的影响

(1)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a)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使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c)激化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甚至导致战争。

(2)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a)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极大混乱。

b)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

c)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6. 经济危机的出路: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包括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理想社会制度三方面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共产主义理论的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在于,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超越了“乌托邦”的虚幻图景,成为一幅能够指导人们社会实践、并且能够逐渐实现的理性社会建设蓝图。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P262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生产力高度发展,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阶级、国家、战争消亡,人与自然和谐)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旧式分工消除,人的自由时间大大延长,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

4.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历史的开端。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1.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五、实现共产主义的意义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六、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资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最低纲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共产主义为导引和精神支柱。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17、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9、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 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市场价值;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 2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22、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大学马哲考试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试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 试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4.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有哪些? ★★★6. 试述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7.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什么?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8. 试述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9.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10.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扬弃)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3.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 简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 试述意识作用的具体表现。 1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过渡的条件。 18.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有哪些?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21.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真理之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3 试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24.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6. 试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7. 试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29. 什么是人民群众?试述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30. 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及具体表现。 ★★★★★31.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2. 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 ★★★33.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4. 劳动力商品的特性是什么? ★★★36. 试述资本现象及其本质。 ★★★37. 试述对于剩余价值的不同理解及相应意义。 38. 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39. 试述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3、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意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7、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答案解析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新版)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 哲》(2021年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基础知识》必看题库知识点《马哲》(2021年 新版) 1、单选题;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_____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解析】矛盾论属于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2、单选题;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_____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3、单选题;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_____。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人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多选题;下列关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 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复习重点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〇、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 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 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思想文化来源: 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 如上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