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2005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

(试行)

一、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我国从1961年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19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 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霍乱弧菌经水和食物传播,流行规律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是霍乱弧菌的自然生境,在自然水体中霍乱弧菌依附浮游生物生存,监测研究发现霍乱的暴发流行与气候和水温、浮游生物的繁殖有高度的关联。在我国这些水域同时也分布着海水、淡水产品(本方案统称为水产品)养殖基地。霍乱病人粪便常污染人群生活邻近水体。这些水体中以及水产品携带的产毒霍乱弧菌在人群霍乱的发生和传播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霍乱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病例、识别暴发、确定传染源,同时进一步了解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变化以及环境水体和食品污染与流行的关系,掌握霍乱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

2、掌握我国霍乱菌株的型别、分布、毒力、耐药性变化情况,监测菌型变迁与流行的关联性;

3、了解霍乱弧菌在我国水体中存在和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与沿海和内陆霍乱流行的关系。

三、监测定义

1、腹泻病例:

指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具有大便性状异常的病例。

2、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者。

(3)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有呕吐,且粪便或呕吐物霍乱弧菌快速辅助诊断检测试验阳性的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均可视为临床诊断病例:

(1)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 O1群或/和 O139群霍乱弧菌者;

(2)疑似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毒素基因 PCR检测阳性者;

(3)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潜伏期内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呕吐症状者。

4、实验室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样品培养 O1群或/和 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者。

(2)在疫源检索中,粪便或肛拭子样品检出 O1群或/和 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 6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5、带菌者

指无腹泻或呕吐等临床症状,但粪便中检出 O1群或/和 O139群霍乱弧菌。

6、临床分型

(1)轻型: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 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2)中型: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3)重型:腹泻次数一日 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4)中毒型(干性霍乱):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四、全国常规监测

(一)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霍乱确诊病例后,城镇于 2小时内,农村于 6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疫情,并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确诊病例必须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和报告。

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辖区内霍乱病例报告后,立即对病例(和带菌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表 1),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上传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 5-10月霍乱流行季节,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周三前将上周霍乱疫情监测情况(见附表2)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上传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括零报告)。

(二)腹泻病人检索

1、肠道门诊的设立

霍乱多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霍乱流行季节须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设立规范的感染科(肠道门诊),包括诊疗室、观察室、药房以及专用厕所,指派专(兼)职医、护、检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以及采集粪便标本的棉签和放置标本的碱性蛋白胨增菌液,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及隔离消毒制度。并按要求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逢泻必登。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确因人员与房屋条件不能单独设立时,也应在门诊指定专人负责或专桌诊治。

2、病原学检测

各地必须做到逢疑必检,即对每一霍乱疑似病例必须采集粪便或/和呕吐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在霍乱多发地区,以县为单位每年对腹泻病人的病原菌分离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

3、工作职责

样品采集: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负责采集病人、疑似病人的粪便和/或呕吐物,保存于碱性蛋白胨水中,并及时送抵相应的实验室检验。

样品的检验:具备条件的实验室按《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开展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菌株的血清分型。其他病原学分析检测工作由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

菌株的上送:霍乱弧菌菌株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与要求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各实验室必须设立霍乱菌株记录数据库,填写霍乱菌株登记表(见附表 4),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及销毁等)。各医院临床实验室分离的霍乱菌株必须立即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鉴定。各县(区、市)的首发病例菌株必须立即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其余菌株在一周内逐级上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与保存。各级医疗单位、研究所及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卫生部批准均不得保存。所有菌株在上送的同时,须按要求(见附表4)提供菌株来源信息。

(三)暴发疫情监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霍乱暴发、流行疫情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级别的要求进行报告。

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发现带菌者,对所有病例和带菌者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表1),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在上报疫情总结报告时,一并上报数据库。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 7天内完成结案报告。

(四)外环境及食品监测

1、外环境监测

在霍乱多发地区,根据当地霍乱疫情形势,开展环境水体监测。环境水体包括淡水和海水养殖场、亚热带地区沿海水域、水产品码头、医院污水排放口、下水道排放口、肉联加工的出厂水、与人群生活关系密切的河流、池塘、湖泊、水井以及乡镇自来水厂源水等。

2、食品监测

在霍乱多发地区,开展水产品以及其它食品的监测。监测的重点包括市售水产品以及生冷、卤制食品。

在流行季节,各地按月定期开展外环境和食品的监测工作。各省可根据本省情况确定监测工作量。外环境及食品监测的细菌分离培养由各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分离菌株应及时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上送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环境和食品监测阳性标本填写“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阳性标本登记表”(见附表5)。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整理录入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统计汇总表(见附表

6)按月上报。

(五)病原学监测

1、菌株的常规鉴定

对获得的所有霍乱弧菌菌株均必须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O1或O139群血清学分群(型);以县(区、市)为单位的首发病例的菌株必须进行系统的生化鉴定、试管凝集试验、生物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药敏试验等项目;其余菌株的鉴定项目由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实际情况确定。

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部菌株的毒素基因(CT)检测(按《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第 82页的引物序列及 PCR扩增方法),不具备检测条件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3、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PFGE的检测工作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条件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 PulseNet China要求的标准方法完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选择代表性菌株开展菌株的 PFGE分析。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对当年菌株的分离和分析情况,按“霍乱菌株实验室检测结果汇总表”(见附表7)的项目进行汇总,按年逐级上报。

4、耐药性分析

各省由地市级或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分离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每季度选择一定数量代表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药物种类必须至少包括:强力霉素(DOX)、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复方新诺明(SMZ)、丁胺卡那霉素(KAN)五种药物。应用 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检测,依照《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关于菌株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操作。每次药敏试验必须用 ATCC 25922大肠杆菌做质控。只有当质控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在允许范围内测试菌株的结果才可以报告。ATCC 25922的结果必须与测试菌株同时记录和报告在附表 8中。各省药敏结果按季汇总,并将附表8、附表 9按季度逐级上报。

5、菌株的管理

霍乱弧菌菌株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与要求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分离的霍乱菌株,应送交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复核。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必须设立霍乱菌株登记本,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及销毁等)。所有分离的霍乱弧菌菌株必须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

对以下菌株,各省疾控中心应把当年收集保存的上述菌株送国家疾控中心霍乱弧菌专业保藏中心:(1)以县区为单位当年首发病例菌株;(2)每个暴发点的首例病例菌株、以及暴发事件中的代表性菌株和疫情相关的来自食品和水的菌株;(3)来自与疫情无关的外环境菌株;

(4)首次检出的新菌型;(5)死亡病例的菌株;(6)国家疾控中心其他要求上送的菌株。并按霍乱菌株登记表(附表4)的内容提供菌株来源信息。

五、监测点监测

(一)监测点选择

根据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既往环境检测以及近年疫情流行情况,分别选择海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天津、广西、辽宁、四川、北京、江西、山东、江苏、河南、重庆、新疆和湖南等 17个省份,每省以县为单位,选择 2个监测点,共设置 34个国家级监测点。要求监测点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有较好工作基础,能完成监测任务。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点根据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工作开展常规的霍乱监测,包括肠道门诊的设立、腹泻病人的登记与检索、病原学检测、疫情报告、散发和暴发疫情调查等。在流行季节,监测点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月统计汇总腹泻病人登记检索情况,按月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汇总后(见附表3)逐级上报至省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

2、水系监测

(1)海水监测:在霍乱流行季节(5-10月),海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监测点,分别在海岸水域、海水出海口以及海产品养殖区域各设立一个取水点,共三个取水点,每个取水点分成相隔数米的至少 3个取水位置(上、中、下),每个取水位置采集 2份水样。每月共 18份海水样品,每月采样一次。

(2)江河水监测

在霍乱流行季节(5-10月),广西、辽宁、四川、重庆和江西内陆江河水系监测点,沿以往有霍乱疫情发生地段内的江河水域布置三个取水点。每个取水点分成相隔数米的至少 3个取水位置(上、中、下),每个取水位置采集 2份水样。每月共 18份江河水样品,每月采样一次。

(3)其他水体监测

各国家级监测点,在霍乱多发地区容易受到污染、或污染后容易造成人群感染的水体(如湖泊水产品养殖区、沟塘、水产码头、渔港、城市下水道排出口、自来水厂水源水及卫生河等)区域设立 5个固定取水点,每点每次采集 2份水样,每月共 10份水体样品,每月采样一次。

水体标本采样时,现场收集每份水体样品的 pH、水温、采样点环境温度三项基础指标。pH测定用范围在 5.5-10.0的 pH试纸,水温和环境温度可以普通酒精温度计测定,并记录在采样送检单(见附表10)。

3、海、水产品监测

在霍乱高发季节(5-10月),各国家级监测点对市售海、水产品、餐馆内水产品以及养殖场中的水产品进行采样监测,每月至少采集 20份全标本(标本整体或整体的一部分)另采集60份涂抹标本(体表涂抹或鳃内涂抹等),并记录在采样送检单(见附表11)。

(三)实验室检测

1、菌株分离

样品采集与检验方法见“附件 2. 水系霍乱弧菌监测点监测技术规范”。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由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分离的霍乱弧菌菌株(包括非O1/非 O139群霍乱弧菌)应及时报告和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菌株分析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上送菌株进行鉴定,包括以下指标: .. 菌株血清群和型别;..是否为产毒菌株;.. O1群 El Tor型菌株时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鉴定;.. 菌株的PFGE分析,没有实验条件的省份可将菌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3、检测结果报告

各国家级监测点每月对分离结果、包括菌株检测结果整理录入“监测点水体霍乱弧菌分离记录表(见附表10)”和“监测点海、水产品霍乱弧菌分离记录表(见附表11) ”,每月 10日前将上月检测结果,以电子文件形式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六、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

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组成。

(一)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领导全国霍乱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霍乱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修改、调整和完善,为全国霍乱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2、组织、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与国家级监测点所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为国家级监测点提供一定监测经费补助。

3、组织确定监测网络的统一监测和检测方法,组织对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级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设计监测数据的收集流程、方式,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每年对全国霍乱监测系统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5、组织专家定期对全国霍乱监测系统进行检查、考核。

6、每年组织召开全国霍乱监测年度工作总结研讨会。

(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根据国家监测方案,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监测实施方案;协助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本省国家级监测点,建立和完善本省的监测网络。

2、负责本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3、承担本省国家级监测点的管理、业务指导,参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国家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检查、考核。

4、与本省国家级及省级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按其完成情况确定监测经费补助数额。

5、完成国家监测方案中要求的菌株的收集与复核、病原学检测等监测任务。

6、对全省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按方案要求的时限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进行反馈。

7、对监测点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四)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国家监测方案的要求,协助省中心完成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和管理、业务指导;参与本地区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本监测方案要求,具体实施监测工作。完成疫情监测与报告、外环境监测、个案调查、病原学监测、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等任务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按规定的时限上报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病例标本的采集、检测、上送。

(六)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处在发现霍乱病例的最前沿,负责完成门(就)诊和住院病例的腹泻病人的登记和标本采集,疫情报告和腹泻病人检索情况统计报告,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例个案调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本方案所要求的其它监测工作等。

七、数据收集、分析、反馈

(一)数据收集

1.1霍乱个案调查表

1.2霍乱疫情周报表

2. 肠道门诊病人登记表

3.腹泻病人登记检索月报表

4.霍乱菌株登记表

5.菌株实验室检测结果汇总表

6.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统计月报汇总表

7.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阳性标本登记表

8.霍乱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

9.霍乱菌株药敏结果汇总报表

10.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二)数据收集流程 (略)

(三)统计分析

1、腹泻病人检索率

2、每周、月、年发病数(例)、死亡数(例)、带菌数、发病率(/10万)、病死率(%)和死亡率(/10万)。

3、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时间分布。

4、病例临床分型:轻、中、重型

5、水、食品监测样品检出率

6、分离菌株的型别、噬菌体-生物分型、菌株耐药性、毒素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等

7、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

(四)数据的报告和反馈

监测工作月报于每月 10日前、季报在下季度首月 10日前,年报于下年度 2月 10日前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向各地反馈监测结果,并负责完成年度全国监测总结报告。

电子信箱地址:fuxiejiance@https://www.doczj.com/doc/689598420.html,,

传真:010-********

八、监测系统质量控制

(一)方案的起草和论证

卫生部组织全国相关专家起草监测方案,并广泛论证。

(二)培训

在监测工作开始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培训。

(三)监测工作的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用于分析和监督各级单位监测工作的质量,包括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可以通过以下指标的分析进行质量控制:

..人员培训情况;

..病例诊断及时性;

..疑似诊断或确诊后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性;

..漏报率;

..腹泻病例检索率和分离率;

..信息报告及时性;

..实验室分离菌株的时间和检测菌株的比例;

..菌株复核率;

..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原始记录、总结等完整性。

九、附件

附表 1 年霍乱个案调查表

附表 2 年月第周霍乱疫情监测报表

附表 3 年月腹泻病人登记检索报表

附表 4 年霍乱菌株登记表

附表 5 年月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阳性标本登记表

附表 6 年月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统计报汇总表

附表 7 年霍乱菌株实验室检测结果汇总表

附表 8 年季度霍乱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

附表 9 年季度霍乱菌株药敏结果汇总报表

附表 10 年月监测点水体监测霍乱弧菌分离记录表

附表 11 年月监测点海、水产品霍乱弧菌分离记录表

附件 1 霍乱暴发疫情调查

附件 2 水系霍乱弧菌监测点监测技术规范

附件 1 霍乱暴发疫情调查

一、疫情发现和报告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密切注意本辖区的腹泻疫情动态,在霍乱高发季节,尤其对具有霍乱类似症状并且短时间(五天)内在同一地区出现多个症状相似的病例报告,需要通过病例及其报告的分析,考虑和避免霍乱的漏诊或误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霍乱暴发或疑似暴发疫情后,需详细记录报告者和报告单位的联系方式、疫情发生地点和时间以及病例数等概况、病例特征、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询问对可能污染源的调查情况,并告知报告单位保留可疑食品、水及病人吐泻物以便进一步检查。立即向上级报告,迅速建立工作队伍。可实施网络直报的专业卫生机构的报告者对确证病例需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二、现场调查

霍乱暴发现场的处理要本着“时间早、范围小、措施严、落到实处”的原则,调查与处理同步进行。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1.核实诊断。到达现场后首先通过访视病人、医生和能提供病人患病信息的人,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临床标本或获得的分离菌株应送平行的或上一级检验实验室重复检测,以进行诊断的核实。

2.散发或暴发流行的基本概况描述。统计病例在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划定疫点、疫区,分析二、三代病例,从流行病学上分析传播链。

3.个案调查。立即开展个案调查,按照“附表 1. 霍乱个案调查表”以及“附表 2.霍乱个案基本信息表”进行调查。附表 2为在接收新病例后立即开展的调查并可于病人发病1-2天内获得的结果,该表格需立即上报;附表 1为病人已明确转归、对疫点处理完成后填写的内容,可在病例救治和疫点处理完成后填写并上报,该表格等同于《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的个案调查表。个案调查应及时汇总分析。

4.散发、暴发流行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应通过个案调查信息和病例的三间(时间、地点、人群)描述,推断首发病例、传播链,提出感染来源的假设,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进行发生因素的分析,以追溯感染来源,调查受累人群。应对病人的行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广泛收集资料,收集疫点(疫区)的基本资料,包括气象、地理、水系、人口状况、生活习惯、环境与饮食卫生、医疗服务设施和能力等,在个案调查表中应尽可能详细调查感染者发病前五天内的饮食行为。

5.调查和确定密切接触者。目的是发现新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带菌者,是主动检测和监测,防止误诊和漏诊,从流行病学上确定可能的播散范围并按《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的有关规定采取控制措施。对带菌者的个案调查可使用附表1填写相关项目。

6.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与实验室监测。实验室检测应与流行病学调查密切结合,从最早怀疑或诊断霍乱病例开始即需要收集病人临床标本,包括粪便、呕吐物和血清。前两者用于霍乱病原分离,后者收集临床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在始终没有获得病原时通过杀弧菌抗体的升高可辅助诊断。在工作能力可达到的范围内,要对每个病例收集标本分离霍乱

弧菌。对病人接触的可疑食品及可疑水体,广泛和规范地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因聚餐引起的暴发,除采集可疑食品标本外,对食品清洗水的来源也需采集标本做病原分离。获得的病原体按本方案中的相关规定作病原特征检测,汇总报告。外环境和食品中分离的病原,提供给相关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确定是否相似,以从病原学上获得感染来源证据。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始终、安排相应的标本采集和检测,进行实验室监测,与流行病学监测相结合分析感染来源和暴发流行的扩散。

7.疫点(疫区)处理。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以及其他有关霍乱防治文件的规定进行疫情控制。

8.补充调查。随调查的深入、假设的提出和验证的需求、以及控制和预防工作的展开,根据需要及时开展补充调查,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9.总结。对散发、暴发流行的处理,在控制工作完成后进行系统全面的工作总结,并将总结报告逐级报上一级疾病控制中心,直至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总结报告中需包括依据具体数据(如采取控制措施前后的二代发病率、标本的病原分离率等,见《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第二章第二节“三、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对控制工作的评价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 一、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我国从1961年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19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霍乱弧菌经水和食物传播,流行规律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是霍乱弧菌的自然生境,在自然水体中霍乱弧菌依附浮游生物生存,监测研究发现霍乱的暴发流行与气候和水温、浮游生物的繁殖有高度的关联。在我国这些水域同时也分布着海水、淡水产品(本方案统称为水产品)养殖基地。霍乱病人粪便常污染人群生活邻近水体。这些水体中以及水产品携带的产毒霍乱弧菌在人群霍乱的发生和传播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霍乱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病例、识别暴发、确定传染源,同时进一步了解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变化以及环境水体和食品污染与流行的关系,掌握霍乱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 2、掌握我国霍乱菌株的型别、分布、毒力、耐药性变化情况,监测菌型变迁与

流行的关联性; 3、了解霍乱弧菌在我国水体中存在和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与沿海和内陆霍乱流行的关系。 三、监测定义 1、腹泻病例 指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具有大便性状异常的病例。 2、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者。 (3)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有呕吐,且粪便或呕吐物霍乱弧菌快速辅助诊断检测试验阳性的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均可视为临床诊断病例: (1)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者; (2)疑似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者; (3)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潜伏期内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呕吐症状者。 4、实验室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样品培养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

霍乱防治知识复习题.

霍乱防治知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霍乱的传播途径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媒介血液 A.水 B.食物 C.生活接触 D.苍蝇媒介 E.血液 2、以下哪些条件可以诊断霍乱或疑似霍乱 A. 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 B. 有典型症状,但病原学检查未确定 C. 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抗体测定效价3被以上增长 D. 在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且发生吐泻症状,不能以其他愿意解释者 E.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分辨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及接触史 3、确诊为霍乱后,除补液治疗外,尚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一般需要多少天? A.2 B.3 C.4 D.5 E.6 4、霍乱常见的并发症是 A. 低钾综合征 B. 尿毒症 C. 大关节炎 D. 急性肺水肿 E.代谢性酸中毒 5、治疗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的抗菌药物是 A.链霉素 B.四环素 C.环丙沙星 D.SMZco E.多西环素 6、O1群霍乱弧菌A、B良种特异性抗原的血清型是 A.小川型 B.稻叶型 C.彦岛型 D.O139 7、霍乱的潜伏期一般是多长时间 A.1~7天 B.1~3天 C.2~14天

D.3~10天 8、霍乱病人脱水程度相当于体重的8%以上,属于哪一临床类型? A.轻型 B.中型 C.重型 D.爆发型 9、对霍乱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6天后,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几次致病菌阴 性者可解除隔离? A.1 B.2 C.3 D.4 10、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一般在什么时候? A.全年 B.5~11月 C.1~4月 D.7~10月 11、霍乱弧菌的主要致泻因子是 A.CT肠毒素 B.鞭毛 C.毒素共调节菌毛 D.血凝素 12、下面有关霍乱弧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弧菌科弧菌属 B.革兰染色阳性细菌 C.显微镜下观察呈弧状或短杆状 D.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 13、霍乱患者腹泻粪便为 A. 高渗性 B. 等渗性 C. 低渗性 D. 脓血便 14、有极少数的换乱病人尚未出现泻吐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 A. 轻型霍乱 B. 中型霍乱 C. 重型霍乱 D. 爆发型霍乱或干性霍乱 15、目前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菌株属于 A. O1群古典生物型 B. O1群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 C. O1群古典生物型和O139群 D. O1群和O22群 二、是非题

对所有发现的霍乱病人密切接触者.

附件: 南昌市2010年霍乱防治工作方案 为加强霍乱监测,及时发现霍乱疫情,分析霍乱流行强度,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及二代病人的出现,根据《全国霍乱监测方案》(2005年)和江西省2010年传染病监测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工作 1、监测对象 (1)腹泻病人,尤其是聚餐后爆发腹泻的人群; (2)以食品、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重点人群; (3)城市和乡镇、农村有代表性的自然水体(如江河水、湖水、池塘水、井水、沟水等); (4)市场销售的水(海)产品。 2、监测内容 (1)全市各医疗单位肠道门诊在霍乱非流行期,对腹泻病人实行“逢疑必检,逢疑必报”;在霍乱流行期间,对腹泻病人实行“逢泻必检,逢疑必报”。 (2)人群霍乱的带菌情况。在霍乱流行期,全市各级疾控机构,结合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对食品、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重点人群(特别是有腹泻症状者)开展常规监测;对所有发现的霍乱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霍乱病原学检索;并根据疫情需要,开展对其他重点人群如渔船民、环卫工人、建筑工地工人的监测,积极主动的发现霍乱带菌者或未就诊的霍乱病人等重点人群。 (3)O1菌群和O139菌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对水源/水体的污染及存活情况。全市各级疾控机构根据所在地域的不同,对城市和乡镇有代表性的自然水体如赣江、抚河、辽河、信江、象湖、市区“四湖”及农村有代表性的(特别是近年来的霍乱疫区)池塘水、井水、沟水等水源/水体定期开展监测;在霍乱流行期间,加大监测的范围与频度。 - 1 -

(4)O1菌群和O139菌群霍乱弧菌对水(海)产品、重点食品的污染情况。各级疾控机构对市售水(海)产品定期抽样进行霍乱病原学检索,为追溯和追踪可能出现的携带霍乱弧菌的水(海)产品的来源和去向,要求被抽样单位按附表(4)做好水(海)产品来源和去向登记。 3、进度安排及要求 (1)在霍乱流行期间,市县(区)疾控机构对所有发现的霍乱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采样,培养霍乱弧菌;高发县(区)疾控机构对辖区食品、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重点人群(重点是有腹泻症状的人员)进行抽查,完成粪便标本检测数均不少于100份。 (2)市、县(区)疾控机构于4—11月份开展水源/水体常规监测。全市各级疾控机构按监测点选择要求选择监测点,每县区(开发区除外)每月监测采水样不少于14份。开发区每月采水样不少于10件。 (3)县(区)疾控机构于4—11月份开展对市售水(海)产品的霍乱病原学检索。除青山湖区作为全国霍乱监测点,每月采集检测海、水产品全标本20份和涂抹标本60份外,其它县区(开发区除外)每月抽检不少于40份。在霍乱流行期间,各级疾控机构在加大抽样监测频度的同时,对市售水(海)产品、无外包装的卤、熟食制品及其他可疑食品实行“逢疑必检”。在霍乱流行期间,加大对市售水(海)产品抽样监测频度的同时,对无外包装的卤、熟食制品及其他可疑食品进行“逢疑必检”。 (4)全市各医疗单位于4—11月份开设肠道门诊,实施监测措施,每月2日前将上月《医疗单位肠道门诊霍乱监测月报表》(附表1)报县(区)疾控机构,县(区)疾控机构汇总后,制成附表(3)在5日前报市疾控中心。霍乱流行期间实行按日报告制,按日报告的时间由市卫生局确定。 (5)各县(区)疾控机构每月底汇总辖区霍乱重点人群、水体、水(海)产品监测情况,制成附表(2),在次月5日前一并报于市疾控中心。 (6)市疾控中心按月对各县(区)监测情况进行汇总,按月 - 2 -

【传染病】总结2

一.思考题 1.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特点是什么? 2.病毒感染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 4种病)? 3.儿童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3种病)? 4.请叙述麻疹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临床体征和皮疹特点。 1.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有哪几种? 2.试述神经型食物中毒的抗毒素治疗。 1.目前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体及归类如何? 2.典型霍乱分哪几期?霍乱诊断标准如何? 3.霍乱粪便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4.霍乱补液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2.各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3.重型肝炎临床表现 4.HBV血清学标志及其意义 5.HBV基因组与蛋白表达 1.菌痢的临床分型及典型病人的临床表现 2.中毒型菌痢脑型的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与乙脑鉴别。 3.中毒型菌痢休克型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选择抗生素。 4.急慢菌痢的肠道病理特点是什么,急性菌痢如何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1.乙脑极期主要症状和主要致死原因 2.乙脑与中毒性菌痢鉴别 3.乙脑治疗原则 二.名解简答 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2.麻疹(mea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科氏斑(特殊的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传染性极强。 3.科氏斑(Koplic spots,麻疹黏膜斑):常于发热第2-3d出现,先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初仅数个,1-2d 内迅速增多融合,可遍布唇、颊、龈粘膜,2-3d内消失。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前驱体特征性体征,具早诊价值。 4.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 5.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腮):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机型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毒还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心、肝、肾、关节等,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6.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猩红热病人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因口轮匝肌处血管分布稀少而呈苍白色。 7.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出疹同时,舌充血红肿、乳头肿大,舌被白苔。 8.杨梅舌(rasp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第2-3天起,舌苔开始剥落,舌面光滑呈深红色,表面浸润发亮干燥,有裂纹,乳头粗大突起。 9.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以眼肌/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10%-50%。 三.病例分析 4.流脑

霍乱防治知识

霍乱防治知识 霍乱症状诊断治疗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在硷.(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根据菌体O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份。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000高锰酸钾数分钟便可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1.4.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资料清单 1、同期估算结核病新涂阳发病总数(省政府协议) 2、登记新涂阳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1.4.2DOTS覆盖率 资料清单 1、辖区县级行政区划数一览表 2、实施DOTS策略的县级行政区划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1-2010年)1.4.3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 资料清单 1、辖区登记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2、系统管理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指令性培训) 1、指令性培训任务文件的复印件 2、年度培训计划 3、培训备案表 4、培训通知 5、培训材料 6、考题 7、报到册 8、培训总结 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提交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复印件 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 1、课题申请书 2、合作协议书 3、年度课题进展报告 4、期间所发的文章 5、结题报告。 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 1、成果鉴定全套材料 2、成果评审全套材料 3、成果证书。 8.2.5财政拨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资料清单 1、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2、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 资料清单 1、本单位编制文件, 2、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3、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4、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7项目预算完成率 资料清单 1、年度预算报表, 2、年度预算各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3、指令性工作拨款文件、任务书, 4、专项资金预算表, 5、项目资金支出明细帐, 6、项目工作总结, 7、年度决算报表。 传染病所绩效考核指标资料清单 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资料清单 1、月疫情分析 2、国家年报 3、本省年报 4、传染病报告年度质量分析零缺报县区统计资料 5、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方案和总结 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资料清单 1、漏报调查协议书、计划和现场资料 2、每年漏报调查方案 2、漏报原始材料、调查表或现场工作照片 3、调查工作总结 1.1.3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资料清单 1、河南省2008年克雅氏病监测方案 2、河南人群、家畜家禽O157:H7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3、河南人群、家畜家禽耶尔森菌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4、河南人群细菌性痢疾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5、河南省2008年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 6、河南省2008年霍乱监测方案 7、河南省2008年沙门菌监测方案 8、河南省2008年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试行) 9、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10、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11、狂犬病监测方案 12、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13、鼠疫监测方案 14、炭疽监测方案 15、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1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1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18、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19、河南省2008年朊毒体病监测工作总结

霍乱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霍乱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前言 霍乱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霍乱潜伏期最短3~6小时,最长为数天,一般为12~72小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水样、黄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高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属太湖流域,历史上是霍乱的常发地区。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出现高强度流行,九十年代也出现过反复。八十年代以稻叶型为主,九十年代为小川型,1998年后为O139与小川型并存,2000年后以O139为主。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霍乱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苏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2? 部门职责 区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霍乱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有关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2.1 区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霍乱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2 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霍乱疫情监测的信息收集;开展传染病疫情的核实、调查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霍乱防制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4 医疗机构负责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带菌者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作,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2.5卫生监督机构应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团体标准

ICS 号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团体标准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工作要求 (2) 5 目标疾病 (3) 6 健康检查内容 (4) 7实验室检查 (9) 8检查结果的判定 (10) 9档案管理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功能检查及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 (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式样) (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明编号规则 (13)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提出。 本标准由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人: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工作要求和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技术要求和健康检查结果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43 公民身份号码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6343 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 WS 280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WS 287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WS 288 肺结核诊断标准 WS 289 霍乱诊断标准 WS 29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301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T 389 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 WS/T 454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沙门菌、志贺菌检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从业人员 employees 指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工作人员,直接从事饮用水供、管水人员,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人员等。 3.2 公共场所 public places 包括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商场(店)、书店;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 3.3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 health examination of employees

2017年xx区霍乱监测工作方案

2017年xx区霍乱监测工作方案 辖区医疗机构,中心相关科室: 霍乱是xx市重点防治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市曾是霍乱的重点疫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较大流行。在市、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下,经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从2006年以来连续十一年未报告霍乱病例。研究表明,我区自然、社会及生物因素均适合霍乱的发生和流行,由于全国霍乱疫情尚未停息,福建省及xx市其他地区近年来陆续有报告个别病例,我区2017年霍乱防治工作形势仍相当严峻。为了及时发现潜在传染源和外环境的污染情况,掌握霍乱疫情的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福建省和xx市霍乱监测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2017年xx区霍乱监测工作方案如下: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早期识别和控制暴发疫情,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因素; 2、了解霍乱菌株的型别、分布、耐药性及菌型变迁情况; 3、了解外环境和各类食品中霍乱弧菌的污染情况,为制定霍乱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点的设置 我区继续为省级霍乱监测点和xx市一类监测地区。根据我区历年霍乱监测情况、所处地理位置和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设立我区腹泻病人、海(水)产品和外环境水样监测点。 1、x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级机关医院、xx儿童医院(5岁以上儿童),十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区腹泻病人监测点。 2、辖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以及污水或河沟汇流入海处及其它可疑海(水)产品生产经营场所为海(水)产品监测点。 3、xx公园及出入水口、xxx、xx公园等处为外环境水样监测点。 三、监测内容和任务 (一)疫情监测 1、疫情报告

霍乱防治培训计划和总结

2011年手足口病防治培训总结 根据省、市年初任务目标,结合我县今年制定的手足口病防制工 作方案,建湖县疾控中心于2011年5月23日,在中心南四楼举办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全县15个镇的传染病管理专业人员及5个 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保健科长参与了本次培训班的学习。大多数学员有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经历,具有较为丰富的流行病学经验。培训采取 授课为主,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这次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领导很重视,对培训工作作了重要安排, 要求培训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为提高培训效果,我中心就举办本次培 训班的背景、意义及学员对培训的建议和要求做了调查。学员共提要求或建议20人次。培训时县中心领导也都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 讲话。由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培训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二、精心准备,确保培训效果 这次培训,我们针对传染病管理专业的业务水平,结合传染病控 制工作,明确传染病管理专业人员的职责,确定传染病管理专业人员 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进行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的全面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措施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和完善了各镇传染病管理专业人员的 诊断及防治技能,知晓了疫情报告、疫情发生后如何处理及规范用药

正确治疗等必备知识,掌握了手足口病乱的控制目标。 在培训总结会上,县疾控中心陆局长、王主任对培训的内容进 行了总结,对具体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布署,指出了下阶段传染病防 治工作的重点,就县对镇、镇对镇和镇对村培训、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一旦发现病例,立即进行早报告、早处理、早隔离。要求各单位近期做好3件事,一是办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二是4月 1日—10月31日恢复肠道门诊;三是积极进行现场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参训学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测试,全部合格。 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三 日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X X X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卫计委、经信委、商务厅、质监局、药监局、粮食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及各自职责 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信息网报员: 2、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院感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区卫计局;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每月腹泻数据汇总表》(见附表1)。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及时进行检验,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样本。 3、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会诊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二)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一科、内二科、儿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人员:临床医生 (五)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1)食源性疾病指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报告名录:共42种疾病。 细菌性感染疾病16种: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布鲁氏菌病、非伤寒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病、肉毒梭菌病、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病、蜡样芽胞杆菌病、单增李斯特菌病、阪畸肠杆菌病、其他。 病毒性感染疾病3种:病毒性肝炎、诺如病毒病、其他。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4种:包虫病、管圆线虫病、旋毛虫病、其他。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7种: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桐油中毒、龙葵素中毒、河豚毒素中毒、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其他。 化学性中毒8种: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甲醇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克伦特罗中毒、毒鼠强中毒、钡盐中毒、其他。 其他类别4种:其他感染性腹泻、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异常病例、不明原因食源性疾病。 (3)具体内容

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

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 一、霍乱诊断标准 1 诊断原则 根据夏秋季节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腹泻,伴有呕吐,从粪便或吐泻物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或血清检查对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的抗体有明显升高者予以诊断。病人的临床症状可由轻度到重度不等。 2 诊断标准 2.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a. 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孪(特别是胖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2.2确定诊断标准 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2.1a),粪便培养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d.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临床诊断:具备b。 确诊病例:具备a或c或d。 3 临床分型标准 3.1轻型 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3.2中型 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孪,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 ,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3.3重型 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O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3. 4中毒型(干性霍乱) 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4 治疗原则 4. 1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

霍乱防治方案

霍乱防治方案 一、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 从1961年开始,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至今已持续35年并波及五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球流行形势更趋严峻。1991年拉丁美洲发生了本世纪首次霍乱大流行,同年非洲的病例也是第七次大流行以来最多的一年。1992年印度出现由新菌型——非O1群霍乱弧菌O139引起的流行,不到半年即席卷了印度和孟加拉国。1993年全年报告的霍乱病例总数虽有所下降,但报告的国家数却是本次世界大流行以来以往任何一年中最多的。亚洲国家1993年的病例数也增至1992年的5.5倍。我国经过1990年至1992年病例数处于低水平后,1993年也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同时在出现了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1994年我国报告病例数进一步上升,这种情况预示 着我国霍乱流行已进入第三次高峰期。 霍乱弧菌按菌体(O)抗原不同,已分出155个O血清群。其中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可致霍乱。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 托生物型。每一生物型又分小川、稻叶两个主要血清型。彦岛血清型容易发生变异,成为小川或稻叶型,故又称为不稳定型。尽管由古典型所致的霍乱病例在印度次大陆仍有发生,但第七次世界霍乱大流行均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所引起。非O1群霍乱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体中,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和肠道外感染。然而1992年在印度次大陆出现的新的产毒性霍乱弧菌被列为O139血清群。它是已发现的第一个能引起霍乱流行的非O1群霍乱弧菌。除O抗原不同外,O139菌的其它主要性状均与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无显著差异。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存在两类菌株:流行株具有引起霍乱流行甚至大流行的能力。非流行株存在自然水体中,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病例。用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可以区分这两类菌株。在疫措施上可按两类菌株区别对待。 霍乱的感染类型多样,其中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多数。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引起的无症状感染和轻型病例比古典型引起的要多。由于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可在某些水生动植物中生存,致使水体成为霍乱弧菌的重要贮存场所。 大多数霍乱病例可发生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导致大量体液和电解质的丧失。患者口渴、无尿;衰竭、脱水。重症病人常有腓肠肌痉挛,并且由于脱水和循环衰竭而很快死亡。因此,所有霍乱病人均应立即治疗。对大多数轻症病人可采用口服补液治疗,对严重脱水病人,应立即开始静脉补液并服用抗菌药物。如治疗及时得当,病死率可降至1%以下。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经口感染所引起。水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其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所引起。控制霍乱最有效的“治本措施”是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食品。病人排泄物的妥善处理以及讲究饮食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是每个人预防霍乱的最有效办法。 二、治本综合措施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及第五条规定“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霍乱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社会工程,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霍乱防治工作,并督促检查下列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霍乱

霍乱 霍乱唐河县第一人民医院王典历史1印度恒河下游三角洲是古典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印尼的苏拉威西岛是埃尔托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 2年到现在有次大流行前次大流行是古典型均起源于印度第次大流行则是埃尔托型至今尚无宁息迹象。 印度恒河平原秋色历史3年(清嘉庆二十五年)霍乱传入中国,至年为止近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 我国年每年有发病(数万~10余万)病死率以上。 4年印度、孟加拉发生的O流行我国新疆也有发病可能第八次大流行将开始。 历史5(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其余两种为鼠疫和黄热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病原学1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弧形或逗点状,有鞭毛、运动活泼。 病原学2分类:()O群:古典及爱尔托生物型。 ()不典型O群:无致病性。 ()非O群:其O抗原与O不同但鞭毛抗原相同。 非O群已从O编排到O以上血清型其中O是年发现不被O及非O群的OO血清型霍乱诊断血清所凝集故叫O。 病原学3O1群有ABC三种主要的菌体抗原,A为群特异性抗原B、C为型特异性抗原相互结合形成三种血清型:()稻叶型原型(AC)

()小川型异型(AB)()彦岛型中间型(ABC)病原学4培养: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碱性培养基生长更快。 pH84-86碱性蛋白胨水中快速生长并抑制其他细菌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 病原学5致病性:可产生内毒素、肠毒素(外毒素)、神经氨酸酶致病主要是肠毒素。 6变异:自然突变也是本菌的特性之一。 病原学7生活力:对热、干燥、酸及消毒剂耐受力低水中生存时间长耐低温、喜碱。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病人可连续排菌天)(1)古典型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为:埃尔托型:。 (2)带菌者有恢复期、慢性、潜伏期、健康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可带菌月几年。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1)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本病。 (2)水在传播本病中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最易被粪便污染)。 呈暴发性病人沿被污染的水体分布。 (3)经食物传播的作用一般次于水传播。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1)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包括抗菌和抗毒免疫。 (2)再感染仍有可能性。

医院霍乱防治指导方法和总结

医院 霍乱知识培训工作总结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尤以霍乱最为严重,根据正定县疾控中心要求,为了更好地让医护人员掌握霍乱防治知识,我院2016年8月5 日下午在二楼会议室举办了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培训采取授课为主,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这次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领导很重视,对培训工作作了重要安排,要求培训内容必须结合实际。 二、精心准备,确保培训效果 这次培训,我们针对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管理专业的业务要求和防制工作特点,明确专业人员的职责,确定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进行了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面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霍乱的流行病学、疫点疫区的处置、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措施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和完善了我院医务人员的诊断及防治技能,知晓了疫情报告、疫情发生后如何处理及规范用药正确治疗等必备知识,掌握了霍乱防治的控制目标。 在培训总结会上,我卫生院院长对培训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具体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布署,并对防制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一旦发现霍乱病例或疑似病例,立即进行早报告、早处理、早隔离、早治疗。 医院 2016年8月5日 医院 霍乱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我院今年仍要重点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 一、培训目标 重点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一)使我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掌握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加强专业人员对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我院及村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掌握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辖区内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时间 8月5日上午9:00至11:30

肠道门诊工作流程与制度

县级综合医院肠道门诊工作模版 一、思想落实 1、医院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学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霍乱防治手册》,培训学习资料齐全,包括:学习签到册、集中学习记录、个人学习笔记等,个人学习笔记记录在个人的笔记本中。 2、宣传栏:以黑板报或宣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开展社会宣传后撰写信息或工作简报,有宣传记录,留有影像资料;以专栏形式宣传后,有宣传后记录,并附有宣传专栏原始底稿备查,同时留有影像资料。

XX医院培训学习签到册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

XX医院培训学习记录

XX医院肠道传染病防制宣传记录

二、组织落实 1、成立以院长或分管院长为组长的霍乱防治领导小组,有领导小组人员分工,以文件形式加盖公章后印发,每年均应成立。 2、成立以院长或分管院长为组长的霍乱防治抢救治疗技术小组,有小组人员分工,以文件形式加盖公章后印发,每年均应成立。 3、有肠道传染病防制的责任制和工作制度,每年以文件形式加盖公章后印发。

XX医院文件 关于成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 防治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制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XXX(院长) 成员:XXX(保健科科长)、XXX(疫情管理人员)、XXX(肠道门诊医生)、XXX(检验科负责人)、XXX(后勤科负责人)、XXX (护理部负责人)。 特此通知。 附:“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年月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