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

姓名:吕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经济

指导教师:胡列曲

2011-05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中,整合各种国内外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建立在两国国家边境地区的区域合作,是近几年的新生经济合作形式,是一种比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层次较低的合作形式,合作难度小。我国开展的跨境经济合作都分布在边境沿线附近,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借助与邻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大力开展跨境经济合作也是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促进“沿边开放”战略的结合点。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尚无系统性文献,因此,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从边界产生的背景、理论以及边界效应的转化机制来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可操作性,并结合产业集聚的研究分析,为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早期的边界理论强调的是边界的政治、军事职能,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学者对边界的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边界转化机制,即通过将边界的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来消除边界对经济的阻碍作用,这也是跨境经济合作开展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于区位主体——企业的分析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企业对于发挥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地缘政治安全等功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边境地区的产业集聚属于依托外部人为力量形成的集聚,前期的产业集聚效应可以吸引后期更多更复杂的企业集聚。因此,合作区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就成为吸引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集聚的理论来源分析企业集聚的可能性,运用成本—收益的模型得出企业集聚的一般模型,进而得到企业在边境地区集聚的动因。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展,吸引前期企业跨境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正面临着“十二五“经济规划的新起点,跨境经济合作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开展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主要有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在云南省开展的中越、中缅、中老跨境

经济合作区,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其中,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发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跨境经济合作案例的分析,旨在得到实质性的经验,为正在建设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字:边界;跨境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产业集聚

Abstract

In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untrie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various form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to develop economies by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ources.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i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the border areas. It’s a new form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 forms of lower levels of a 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carried out in China is located along the border .Combine their regional advantages with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will be a new growth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 of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the strategic integration point of “Going Out Policy”、“Free Trade Zone”and “The Open of Edgeways”.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So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conomic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advice, it will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y of the boundar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rder effect and combine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Early, th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military function is emphasized by the border theory.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scholars began the depth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boundary. They put forward the mechanism of boundary transformation that is by transforming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boundary fo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oundary to eliminate obstacles of boundary to the economic. This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mplement

of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which is the main body of lo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e enterprise in the cooperation zones play the very import role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maintaining the saft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ensuring the safty of geopolitics. Industry cluster in the border region is 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ernal artificially formed and will take shape of agglomeration effect which can attract more and complex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operation zones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ttract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is paper, it will use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cluster to analysis the possibil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use the input—output method to derive the general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further to get the motivation why enterprise choose border areas to cluster. Aim to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 of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and attract previous companies.

China is facing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economic planning that i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rogram.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is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carried out in our country are China--Kazakstan International Border Cooperation Center, China—Vietnam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and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have achieved some achievements. Among these, the implement of China--Kazakstan International Border Cooperation Center is the earliest and achieved good economic outcome.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home and abroa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zones which are more mature is aim to get substantial experience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which is building.

Key Word: Border,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界定

跨境经济合作是指相邻国家在其边境地区的区域合作。在尊重各参与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法定边境有效,并且承认各方政策和体制存在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共同协作开发,利用边境带来的优势,改变边远地区的经济落后状态,增强边境地区的竞争优势。跨境经济合作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在性质上归属于次区域经济合作。

跨境经济合作区就是指各相互接壤的国家或地区在形成合作共事的前提下,彼此在法律约束下,按照一定合作方案共同划出相应面积的接壤土地,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建立的特殊经济监管区。实行共同认可的特殊的经济政策,以利用两国或多国资源和市场,充分发展合作区以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①。它与我国现行的“边境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开发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模式不相同。首先它是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分别在口岸接壤地划出一定的区域共同组建而成,是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合作行为;其次,它将单一的边贸或加工功能扩展为集贸易、加工、物流、仓储、会展、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经济区。

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低级形式的跨境经济合作区,除了具有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特点外,跨境经济合作区还有自身的独有的特点:

1. 跨境性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建立在相邻的国家的交界城市,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只是涉及到成员国领土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边境城市。通过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的规划,使得边境城市在有序的状态下,与区内其他城市谋求共同利益,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正是由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在地理上的位置优势,使其较之其他高层次的经济合作,具备了直接、迅速、灵活性大、主权成本低的独特优势②。这得益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是在较小范围的相邻边境城

①焦成举.走进中越跨境(广西)经济合作区[J].广西经济,2009年第一期:29.

②马松峰,王亚东.我国跨境次区域合作进程研究与沿边经济圈形成展望[J].国际经济,2009年第一期:32-35.

市,所以建立时间较短,同时也不需要像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那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而只是在参加合作的的边境城市进行制度的改变,所以减少了政治和经济风险,提高了灵活性,使得这种经济合作形式更易被接受和开展。

2. 地方性

由于跨境经济合作区是由远离中心的边缘城市构成,发生在国家的边远地区,所以地方政府成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同时,针对跨境经济合作区内出现的一些环境、卫生、法律等方面的的问题,也只有当地政府最了解情况,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地方政府是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主体,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谁来主导经济合作区的主导地位,谁来管理经济合作区成为经济合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合适的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和边境区间的网络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③。

3. 开放性

不同于区域经济合作中对成员国之外的歧视行为,跨境经济合作区在实践上奉行开放性和非歧视性原则④。这主要是由于参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成员多为边远穷困地区。他们在建立经济合作区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的问题,因为内部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限性,使得这种经济合作形式必须要依靠大量的外部投资,主要是通过鼓励其他国家或地区参与经济合作,来弥补自身区域内的不足,将自我管理模式转变为共同管理模式,形成“两(多)国一区、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的跨国经济合作区,这就是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放性特点。

第二节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作为经济合作重要表现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发达国家,各发展中国家也都

③李铁立.西方边境区经济发展及边境区经济合作评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11月第21卷第6期:8-12.

④马松峰,王亚东.我国跨境次区域合作进程研究与沿边经济圈形成展望[J].国际经济,2009年第一

参与到了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比较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参与并成立了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经济绩效比较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根据12个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组织从1960年到1990年的区域贸易统计,得出结论认为:不要以为工业化国家一体化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给发展中国家区域集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集团还包括一些市场很小,人均收入很低,生产要素类同,生产结构相似的小国家,这种经济结构的类同不利于利用工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和商品多元化来保护扩大贸易⑤。

对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来说,经济空间相对封闭,与中心地区的距离成为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决定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加大对外开放,世界市场变得更加重要,此时边境地区或者沿海地区就会得到源于地理位置的利益。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密集区和非密集区的生活水平先发生分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最终走向趋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展符合这一主题的发展趋势。

在亚洲地区成立的众多区域经济合作区,最早建立的也是最为成功的就是东盟自由贸易区。早在2002年11月中国就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进一步的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比东盟自由贸易区更低一层次的经济合作形式,作为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探索,可以使中国的边境城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等优势更好的加入到经济合作中,大力发展经济;同时由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大多是以边境地方政府来协调合作区内的政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协调的难度,相应的也降低了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累积经验,顺应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区域合作的需求。

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成立背景,应该归结到处于沿边地区的发展现状。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先发展沿海城市,造成了沿边地区

发展滞后,经济格局不协调的现状。不同于沿海城市或内陆大中型城市,边境城市地处边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经济发展与内陆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同时边界具备独特的、与邻近国家毗邻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国家的互补性、丰富的资源等有利的开发环境,方便经济合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开展跨境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地位日显重要。跨境经济合作的开展,通过加强沿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优惠的开放开发政策,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环境,将成为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继续扩大沿边开放,促进沿边城市的开放水平,提高沿边城市的经济水平,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跨境经济合作区就是服务于这一战略的经济模式,通过加强与周边其他国家城市往来,成为进一步密切中国和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我国沿边开放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沿边开放的新模式将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向纵深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三节研究意义

我国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等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我国加快“沿边开放”的重要机遇。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开展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进展比较缓慢,造成这样发展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以及丰富的实践借鉴,导致没有合适的发展模式就是原因之一。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主要构成边界、边界效益进行理论总结,结合经济合作区中的企业行为,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跨境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此外,跨境经济合作不仅受到宏观环境例如区域、国家和地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不同微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边境合作形式。本文通过对成功合作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为理论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也可以针对合作案例的共性为实践提供借鉴。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政策、地理位置等原因,沿边地区成为一国经济的边缘区。造成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技术、资金的扩散难度也较大。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开展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首先,开展

跨境经济合作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吸引企业、技术、资金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边境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变经济边缘区为更大空间的经济中心,将地理区位弱势变为地理区位优势;同时,边境地区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也可以服务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建立跨边界经济网络,必将成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论文结构与创新

本文按照什么是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开展的理论基础,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与经济效应以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实践展开研究。在对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思路的鉴定时,指出了跨境经济合作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邻国家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有不同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跨境性、地方性和开放性。在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产业集聚时,主要运用空间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将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的机制作为理论重点,同时结合合作区内的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来作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支撑。在分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与经济效应时,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区等功能定位研究,总结出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国家和边境地区的经济外溢效应。最后,对已有的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实践分析,总结在合作过程中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

本文的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主要有两点创新: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从新角度借助空间经济学来作为开展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从微观基础探讨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动因。

2、研究内容的创新:以往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分析都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多侧重的是次区域经济合作。本文总结了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这是以往研究中未曾涉及的部分,同时,结合我国已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第一节国外文献综述

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最终的问题就是边界的问题。能否将边界地区对经济的阻碍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是研究的重点。边界问题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是在20世纪中后期。这主要是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导致国家之间贸易量、资本流量的迅速增大,而边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西方学者开始对边界问题进行研究,这其中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为主,这两个理论基本都是源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思想,通过经验研究,总结其对贸易量和资本流量的作用。认为边界对边境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具有双重影响,也就是显性(主要是指与国家贸易政策相联系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边境地区经济的影响)和隐性(主要是指社会、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高于国内经济交往的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因此,一方面通过降低关税以及取消非关税等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企业跨境投资,是减少边界对贸易、资本流动阻碍作用的关键。

最早对边界进行研究的是政治地理学。从国家起源、国家组成要素、边界对领土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主要考虑的边界的传统职能,即防御职能和政治法律职能。Daniel& Stillwell(1963)认为边界是国家主权和法律体系的分界线。边境地区主要表现为封闭性,所以它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在这个时期的研究中,将社会政治因素作为边境区分析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家的政治影响大于经济影响。

西方学者对于边境区位的理论主要是从传统的区位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传统的区位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当时,对于边界更多的是强调其对于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国家的安全与主权是这一时期空间组织所遵循的唯一原则。Hoover认为边界的存在使两国在邻近地区的市场变形,表现为

通过关税和其他的国际贸易壁垒阻断地区之间的产品销售网络,增加产品的运输费用,提高边界附近产品的成本。Ratti(1993)认为,边界是经济合作的障碍。由于其具有法律、控制和财政作用,分割原本地域相连的两个经济系统,导致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延长。Henk Houtum(1999)认为空间是均质的,边界的人为设置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起到阻碍的作用,使得给定的资源不能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最优化的配置,降低了边界地区的空间可达性,其摩擦成本大大高于均质空间成本。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与周边区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会对周边环境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Gendarme(1974)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边界对边境地区经济的研究。边界使得一个国家的运输线路总是沿着平行于边界方向延伸,很少跨越边界,同时由于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得边界两侧地区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互补的优势来发展各自的经济。根据Gendarme的推理,在边界地区两侧的成对边境地区,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中心城市的增长极的扩散作用的强度大大降低,使得双方的边境地区均成为国家的边缘区。另一种情况,其中一个地区为发达地区,另一个为不发达地区。但由于边界的存在,阻碍了另一侧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与国内增长极不同,即使边界是开放,但由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存在,增长极更多地表现为极化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地理学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其中以Krugman为代表。在新经济地理学有两个结论对于边境区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⑥:1、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国际贸易成本并减弱了边界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影响,在国际水平上改变了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平衡,从而改变国家间的人口、经济活动的分布。2、开放边界条件下的贸易自由化,使公司国际市场的供应和销售更为重要,这将影响国家水平上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平衡,进而改变国家内部人口、经济活动的分布。Livas (1996)和Fujita(1999)认为在封闭的边界经济体中,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是内向的,而在开放边界的经济体中,区位指向是外向的。Hanson(1996)

⑥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认为从新经济地理学可以推导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对边境地区是有利的,因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有将边境区从国内的边缘区转变成大尺度区域共同市场的中心区的倾向,称为“中心边境区”(Central Border Region)转化。

国外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就是欧盟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但一些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虽然欧盟的成立,使得成员之间取消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但是边界对贸易流量、资本流动、交易频率、劳动力流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此时,经济地理学主张借鉴社会学、行为经济学等对边界效应进行系统研究。Minghi(1983)提出经济地理学应综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研究边界效应和次区域经济合作。1998年,Henk Houtum开始了经济地理学综合研究。

此外,Mccallum(1999)首次提出了“边境效应"(border effect)或“本国偏好”(homebias)的说法,用来说明边境对贸易的影响程度。他认为对于距离和经济规模相同的两个地区,同一国家的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要明显大于不同国家的两个地区的之间的贸易量。造成这种贸易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政府行为导致的显性屏蔽效应,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人为设置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了贸易的成本,也降低了边境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隐性屏蔽效应,这主要表现在相邻边界两边的地区在历史、文化、社会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障碍。对于隐性屏蔽效应的提出来源于“显性悖论”。

欧洲联盟于1994年1月1日颁布新的海关法,统一了欧盟各海关规则,同时也简化海关程序和手续。Mccallum (1995)利用重力引力模型,通过对实施新法之后各国国内和欧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流量、交易频率,来分析消除边界的显性屏蔽作用后,边界对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的影响。Mccallum的结论是贸易流量下降了20%以上。Nitsch(2000)和Head(2000)将上述统计结果为,随着欧盟新海关法实施,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取消,此时边界对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影响主要是消费者对本国商品的偏好。这就是对贸易和经济合作起较大阻碍作用的隐性屏蔽作用。

第二节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边界的研究主要有李铁立、马松峰、王亚东、张锦东等人。最

早由董藩(2004)提出的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虽然未提及跨境经济合作,但是已经是其雏形。1990年,李学良等提出了“缘西中国国际经济带”的概念,主要是指中国西部境内的广大沿边地区。从长远来看可以与整个俄罗斯、蒙古、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地区进行跨境合作。提出了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的现实依据主要有:首先,沿边境内外产业存在互补关系以及供需对接的冲动;其次,双方有技术梯度;第三,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有力气候,主要有文化、意识形态、民族渊源、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都具有很大的相似处;第四,中国在“入市”后,轻工业在未来的沿边国际合作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文章中对今后经济合作带的具体构想有些局限:对贸易提出的方式主要有现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多边贸易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出现,边境区位再创造使得边境地区的空间可达性得到提高,为边境双方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基础。由于边界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内向性和外向性,一方面阻碍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降低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边界地区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接触面,所以在进行边界两侧的经济交往时具有天然的优势。李铁立,姜怀宇(2005)就是在边界的这种特性下,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全新的分析视角,也就是边界效应分析框架。并以此来分析边界的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文中认为影响屏蔽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易成本变量的存在,这可以解释46%的屏蔽效应,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则是影响交易变量的主要因素。要将边界的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主要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边界双方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

李铁立(2005)根据内生潜力理论提出,边境地区可以利用与他国生产要素之间的较强互补性,借助科技进步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促进跨边界网络建设,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组织和企业行为变革以及各级政府组织三个方面来阐述边境区位再创造的动力机制,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贸易量增加,促使过境需求旺盛,从而促进边境地区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集中区,最终促使边境地区从“边缘区”转换为“核心区”。

在确定了边界的转换机制后,对于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范围界定成为很多学

者关注的问题。正确的界定边界可以明确区域内经济合作最适宜行为主体,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更好的开展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现有阶段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边界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大都模糊不清,共识是参与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内,至少含有一个具备可以代表该区域整体利益的区域机构的中心城市,同时还要包括由该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可以作用到的或者是该区域机构可以管辖的地域空间范围⑦。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边界具有动态扩展的特征。

在对跨境经济合作归属的界定中,朱显平,姜永铭(2008)认为,跨境经济合作不同于区域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参与的国家的全部领土,而且还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主权让渡。但是跨国次区域合作只是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参与的合作,国家部分地区并不具备让渡国家主权的权力,所以无法形成制度性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大都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因为只有发达的或者完善的市场体系,生产要素才可能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对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跨国次区域合作的经济主体大都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无法实现功能性的一体化。认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质是跨国的区域联合。徐驰(2006)则认为跨境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低一级的范畴。文中将经济合作划分为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跨境经济合作。三者的区别仅仅是合作的程度不同,跨境经济合作作为最低程度的经济合作,是为次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服务的,是两者的早期形式。

在跨境经济合作的研究中,另外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就是企业,因为企业是跨境经济合作成功的保障。有很多学者对跨境经济合作区中的企业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以及形成集聚的动因。李铁立,姜怀宇(2003)认为在大企业垂直分离的作用下,可以促使中小企业的聚集和发展,促进网络的建设。此外,在边境区位再创造的过程中,政府起到关键的作用,使国家内部的向心作用减弱,从而边境地区离心力增强。

国内的跨境经济合作主要有中国与越南、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中国辽宁与朝鲜的跨境经济合作。在跨境经济合作中,云南具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张兵、盛强、汤建中(1999)提出合作区的组织和开发模式空间发⑦姜永铭.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20-24.

展战略,并规划了经济合作区的六条经济发展带。云南与相邻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基础主要是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以及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古代的“西南丝绸之路”到近代的马帮,有着十分悠久的贸易传统)。但是在合作的区域内也存在着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人才缺乏的可能性,这将成为经济发展共同的制约性因素。文章认为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组织应包括经济协调组织、合作区开发银行和基础设施开发公司。开发模式应该保证交通优先、自然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同时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技术合作、借此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第三节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价

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对边界、边境区位、边界效应转化机制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关于边境和边境区位的研究主要是分为古典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三种观点。边界效应转化机制是由国内学者通过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提出的全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对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缺乏深化,国内外研究都没有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功能、经济效应给予明确的定位,只是将其归为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附属形式研究,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分析。同时没有对实践经验提炼,缺乏对跨境经济行为的主体——企业的深入研究,使得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就其开展的基本情况做简单的介绍,没有就共性和差异性进行总结。本文就上述研究成果中的不足,借助空间经济学重点分析研究。

第三章 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产业集聚

第一节跨境经济合作区演变过程

一、边界

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沿边开放中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就是建立在边界以及两侧的边境区上的经济合作形式,是跨边界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由于合作的开展受到边界的重要影响,这也成为它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大区别。边界不仅是政治现象,同时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边界内涵的认识、对边界效应的理论分析、以及对边界效应转化机制的研究就成为这一经济合作形式的认识前提。

根据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主权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是主权国家领土的分界线。从跨境经济合作的角度看,边界除了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之外,还是两个经济单元的地域分界线。边界是在有了人类并建立了国家之后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边界的职能不断变化。纵观边界在国家的演变过程,主要承担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职能:

1、防御职能

作为一国国土范围的界线,边界是保证一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的最基本的条件。边界最显著的功能就是防御,通过一些自然边界,如界山、界水等起到防御他国入侵的作用。边界的防御职能是维持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2、政治、法律功能

边界的政治职能是指在边界内,国家或政府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独立的政治体制,接受特定的意识形态,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边界的法律职能主要包括,首先,当两国边界确定并产生法律效应,边界就受国际法的保护,边界的任何变动都须严格遵守国际法的程序,任何一国未经他国同意对边界的随意改动,都是违法行为;其次,边界是一国政府法律达到的最后适用线,超

过界线,国家的法律就失效。边界的法律职能、政治职能是保证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际政治秩序的首要条件。

3、经济职能

边界的经济职能更多的强调的是其对国家经济的阻碍性。边界主要是通过关税或非关税等贸易政策控制贸易、资本的流动,达到控制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借此来封闭国家的经济体系,进而保护民族经济。政治、法律职能与经济职能有着显著的不同,强调的是边界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界线,邻国不允许进行政治上的干预和军事上的侵略,此时国家对邻国没有任何依赖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处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中,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各国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因此对于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同时任何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有了交流,最突出地反映就是在经济交流上。而这些交流都必须经过国家的边界,这种经济交换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必然结果。

二、边界效应

边界效应是指边界对边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这种影响是与边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属性联系在一起的。

(一)边界的屏蔽效应

1、显性屏蔽效应

边界屏蔽效应是边界阻碍边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现象,阻碍了边界两侧经济行为体对信息的获得,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边界的屏蔽效应首先表现为显性屏蔽效应,主要是指一国为保护本国利益所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边界的存在使得通关手续繁杂、导致通关时间延长产生时间成本;边界双方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通关货物重新装卸产生额外成本;双方海关规则制定的差异性,包括边界双方海关开关时间不同等导致效率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生产要素、商品、服务、资本和贸易的流动,不仅阻碍了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同时也降低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的效率。

假设边界对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只是通过关税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显性因

素对生产要素和贸易的流动起阻碍作用,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的条件下,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协调作用,在制度安排上简化过境手续、提高过境效率等方式降低边界的显性屏蔽作用,边界对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阻碍作用应该消失。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不支持上述结论,就欧盟为例,在欧洲联盟正是成立后,为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于1994年1月1日颁布了新海关法,统一了海关规则,但即便如此,边界对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阻碍作用仍然存在,表现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仅相当于国内贸易流量的1/6,同时贸易流量下降了20%以上。同时这种屏蔽效应还表现在通讯方面,1994年,Bruinsma对荷兰的国际和国内通讯频率的统计显示,国际电话仅相当于国内电话的2%⑧。

2、隐性屏蔽效应

消除了边界的显性屏蔽作用之后,边界对生产要素、商品流动表现的阻碍作用即为边界的隐性屏蔽作用。国家在领土内部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机构,一方面,利用边界的传统职能来实现对人民和领土的统治,另一方面,通过传播不同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等意识形态,形成领土统治之外的空间外延的边界,分割了相邻地域的语言、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属性。此时,边界在跨境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它还涵盖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其他复杂因素。边界使得同一民族之间认同感和信任感的作用表现突出,而不同国家之间的民族则表现为排斥和不信任感。当边界两侧的行为主体间文化、社会属性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存在对立的情况,就会产生搭便车、道德风险等行为。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会制定规则契约来限制对方、保护自己,结果就是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反之,边界两侧的行为主体间有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经济交往的社会规则就相对明确,交易成本就有可能趋于最小化⑨。边界对经济行为影响,如图3.1、3.2:

⑧Brocker,J,How Do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Affect Interregional Trade?In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Theories,A.E.Andeisson,W.Isard,and T.Puu,eds.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pp.219~239.

⑨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