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摘要:旅游英语的特殊性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

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本着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和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重点原则,综合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充分发挥其目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更好地推介中国文化。

关键词:旅游资料,文化信息,翻译策略

一.引言

旅游资料的译文,是跨国界、跨文化的旅游宣传形式,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料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和吸引顾客。著名翻译家朱虹也曾说:“我们中国作家的作品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才能吸引国外读者,可是另一方面译品同时也是商品,向国外推荐是也必须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旅游资料中文化信息的英译应本着两条原则,即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原则和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重点原则。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可能多的宣传中国文化。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重点是指翻译旅游资料时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在不损害愿意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调整,让译语读者轻松地了解所需的中国文化信息,增加旅游兴趣,从而达到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

二.汉语旅游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因素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翻译人员在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忽视其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就会导致译入语读者最终不能准确的接收和理解原语所要传达的信息。这也是导致旅游资料英译失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受汉语语言文体特色的影响,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时会按照汉语文本的句法和词序去直译,导致译文机械生硬,完全不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如:“海湾旅游圣地”被很多人译成“Beach tourist spot”,但实际上它的对等英语表达应为“Beachside resort”.;“历史文化名称”被译为“historical cultural city”也不甚妥当,正确译文应为“city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interest”.

另外,很多的汉语旅游宣传资料中都包含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遇到特殊承载民族文化信息的词语或表达时,译者应首先从文化角度出发挖掘它的真实意思表达。如:“五讲四美”若被直译为“Five Particulars and Four beauties”显然就会让人感到困惑,不知所云。因为这个表达在汉语语境中,实际指的是“行为端正、彬彬有礼”的人。所以将其改译成“good manners”会更合理一些。再看西湖美景的介绍“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外国人并不知道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若把西施译为“xizi”,此译文虽然完整地传达原语的信息,但却无法使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读者必须花大力气对原语进行推理,思考”xizi”是谁,到底有多美,因而达不到它的语用目的,但如果我们在译文信息中添加一些与译入语相关联的信息,读者就容易理解了。建议译为“Chinese Cleopatra”以表明美女西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埃及艳后“Cleopatra”在西方人心目中所享有的地位是相当的。添加了这一信息后,译语读者就能想象西湖的美景了。

三.汉语旅游资料英译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

1. 音译加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在旅游资料中对使用的某些词或习惯用语进行解释或注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注释法是增词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不是针对文化背景资料而言的,而是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同义解释。

1.1 利用这种翻译策略对旅游景点的名称进行解释会给景点的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大观园”--“daguanyuan(Grand View Garden)”, “稻香村”--“Daoxiangcun (Paddy-Sweet Cottage)”; 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花港观鱼”--“Hua Gang Guan Yu, (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孤山”--“Gushan (Solitary Hill)”, “鹰嘴岩”—“Yingzuiyan (Eagle Beak Cliff)”. 如果上述这些旅游地名只是简单地被译成汉语拼音,外国游客肯定无法判断其游览价值所在,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太大兴趣。

1.2 在进行旅游宣传资料中隐含文化内涵的词语的翻译时,这种翻译策略也被广泛的采纳。一方面,这些词属典型的汉语文本,采取音译可以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独特的异国风味;另一方面,加入适当的注释能够使译文更通俗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也更好的实现其目的功能。如:“粽子”可译为“zongzi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eaten on lunar May 5th which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green reed leaves)”, “旗袍”—“chi-pao (a close-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high neck and slit shirt)”, “风水”—“fengshui (supposed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fom 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2. 增译

旅游资料的特点是实用性强。翻译旅游资料要求有针对性,要符合资料中所介绍的实际情况。然而,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并不为外国游客所熟知,有时需要在忠实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增添。这在翻译学中,称之为增译。在这里,增译是指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使译文更容易被外国游客了解,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信息。(包括朝代、社会状况、历史人物等)。但是翻译中的增添必须本着译语读者对原文本信息充分理解和接受的原则,所以增添的内容一定不能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必须言简意赅。

2.1 朝代的增译

山西省五台山是为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境内迄今为止不仅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历代的寺庙建筑47座。

On Wutai Mountain, located in Shanxi Province, there are 47 temples built during the seven dynasties from Northern Wei (386-534)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认知语境,上述资料介绍中一些可以被汉语读者轻松把握的信息在译语读者看来却深感迷惑。原文本中之所以陈述这么多的朝代,目的就是想通过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来展现景点特有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对译语读者而言,“北魏”、“唐”、“宋”、“元”、“明”、“清”、和“民国”这么多的朝代如果不加任何说明的话会令其困惑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向外国游客更好地展示五台山的历史地位和其浓厚的佛教文化,有必要在翻译时做适当的增添。仔细分析一下上述译文,虽然没有对各个朝代进行文字解释,但译者巧妙地增加数字“seven”链接始末两代,这样寺庙的悠久历史就被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外国游客面前。

2.2. 历史人物的增译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名人。由于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这些为中国人熟知的人物在外国游客看来却是完全陌生的。故从译语读者的认知心理和可接受性出发,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信息(包括所处时代、历史地位、社会贡献等)应做适当的增译。

如:“林则徐”译为“Lin Zexu, government official of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1) and the key figure in the Opium War”; ”秦始皇“—“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西施”—“Xishi, a famous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3. 类比

类比又称“文化替换”,意指在翻译过程中,当在目标语文化中找不到与原文本对等的表达时,就把译语读者对原文本不熟悉的事物替换成目标语情况下意思表达相近的事物。这种翻译策略尤见于在对历史人物和景点进行简明但精确的介绍时。更重要的是,目标语读者能在自身背景文化的基础之上深切感受异国的文化风味,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如:“青岛”

替换翻译为“Switzerland of Orient”; “清明节”—“Chinese Easter”; “苏州“—“Venice of china”; “澳门”—“Eastern Las Vegas”; “观音”—“Goddes of Mercy”等。这样的译文表达生动,容易记忆,会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 改写

由于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汉语旅游宣传资料中对有些诸如历史古迹等重要信息的介绍都包含很多特定的古代术语,而这些复杂的术语根本无法使目标语读者领会原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故目标文本的信息功能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针对这类术语,在翻译中一般将其改写成内涵相同或相近的现代语表达方式。如:

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at present day Fengjie country, Sichuan Province, 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上述原文本的介绍中连续出现了三个历史专业术语“章武三年”,“白帝城永安宫”,和“惠陵”。这几个术语如果采取注释法的话,那么对于一个旅游景点的简介而言,译文读上去就像是文字的堆砌,内容枯燥乏味。而译者把文本中的时间术语改写成了公元纪年“in 223”; 当时所处时代的地名改写成当代的地理位置“Fengjie country”. 这样一来,译文表达既精确又流畅,可接受性自然也就增强。

四.结束语

中国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媒介,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旅游资料的翻译应当以读者为导向,注重译文的明白易懂和可读性。从文化视角看,为减少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和误解,旅游翻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注意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以保证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并推介中国文化。要想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译者需要多进行旅游文化调查和典籍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旅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王群,2004,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的翻译,北京:《教育与教学研究》

5.刘建刚,2001,旅游资料汉英典型错误评析,《中国科技翻译》第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