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_薛静静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_薛静静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_薛静静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_薛静静

第35卷第4期2013年4月

2013,35(4):713-721

Resources Science

Vol.35,No.4Apr.,

2013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收稿日期:2012-12-27;修订日期:2013-0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271547)。

作者简介:薛静静,女,山东聊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E-mail :xuejj.11b@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通讯作者:沈镭,E-mail :shenl@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1)国科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年.

文章编号:1007-7588(2013)04-0713-09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薛静静1,2,沈镭1,刘立涛1,高天明1,

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要: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

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效率;全局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除特殊年份经济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迎来“缪尔达尔转折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徘徊而难以跨越[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耗日益攀升。自2000年起,中国年均能源消费以高于10%的速度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23倍达到32.49亿t 标准煤。预计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比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美国的能源消费高出将近70%[2]。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效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能源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资源短缺,能源消费受到广泛关注。能源消费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可分为四类,即认为两者之间具有单向

因果关系[3-6],双向因果和协整关系[7-11],不存在因果关系或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12],基于不同时间、空间、能源种类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因果关系[13-17]。上述研究基本都选用GDP 和能源消费总量这两项单一化指标验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以及其时空变化,在王迪的研究中选用了非单一化指标[14],但对指标的选取仍然不能全面和完整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水平。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水平进行系统评价,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提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划分设想1)。即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第35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本文基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划分方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全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进行数据压缩并对相关数据做出解释,它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互不相关[18]

。全局主成分分析是通过建立时序立体数据表,在传统的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指标、空间、时间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对每张数据表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造成数据无法比较的缺陷[19]。将所统计年份的数据表按时间纵向展开形成一张全局时序立体数据表,然后再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全局时序立体表中的数据做经典主成分分析。当前n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85%时,则表示前n 个主成分基本包含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信息。用公式表示为:

S j =λ1λ1+λ2+....+λn F 1+λ2

λ1+λ2+...+λn F

2

+....+λn λ1+λ2+...+λn F

n

(1)

式中S j 为某年度第j 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因子得分,代表该区的综合评价水平值,当S j 为正值时表明其评价水平高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水平,为负值时表明要低于评价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F n 为累计贡献率≥85%的前n 个主成分的得分;

λn 为累计贡献率≥85%的前n 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初始特征值),0<λn ≤1。 2.2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协调度可定量化的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况,为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提供量化参考。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能效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协调度越高,两个系统的协调状况越好,反之两者越不协调。协调度的计算公式为:

C =

(2)

式中C 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度;f (x )、g (y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协调度C 的取值介于0~1之间,当C =1时,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最佳协调,C 越趋向于0,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

合度越小,两者越不协调。

3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1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对于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至关重要,现阶段不同尺度范围的经济水平评价大多基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本文对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在考虑上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20-23],同时加入了反映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可持续性指标(见图1)。目前,对能源效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24-26],本文通过梳理近期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成果,结合有

图1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Fig.1The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714

2013年4月

薛静静等: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关专家的意见,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如下能源效率评价指标(见图2)。3.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11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年-2010年)(缺少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数据,其不包括在该评价范围之内)。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万元GDP 能源消耗、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人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和人均生活烟尘排放为反向指标,因此进行方法分析前需首先对上述指标数据取倒数值。

4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

利用效率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基于本文构建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能源效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得到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和能效水平指数(图3和图4)。基于上述评价指数,对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4.1时间演变特征

总体而言,2000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上升状态,较之其它经济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大致表现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

图2能源效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Fig.2The index system of energy efficiency

图32000年-2010年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Fig.3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l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0to 2010

图42000年-2009年中国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Fig.4The energy efficiency level of al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0to 2009

715

第35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经济区中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出现小幅波动,其它经济区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图3),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其中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分别增长一倍多,由1.31和1.06上升至2.65和2.57,与其它经济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2009年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总体处于

上升状态。八大经济区能源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地域差异,大致表现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北、大西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能源效率水平最低,总体上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但同其它经济区一样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年-2009年,较之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更具活力(图4)。4.2空间分布特征

以2009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的评价值为基底数据,运用ArcGIS 软件进行评价水平等级的划分,得出中国经济水平与能源效率水平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图5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次之,长江中游、大西北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如图6所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能源效率水平最高,其次为长江中游和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位居末位。从空间布局上看,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的水平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

5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

协调度分析

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不符的资源环境问题随之出现,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反过来高能源利用效率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加速器,两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见图7)。

图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级

Fig.5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图6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分级

Fig.6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evel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716

2013年4月

薛静静等: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5.1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时间演进态势

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为各区域的相对值,而非绝对值,鉴于存在负值,在进行协调分析之前,先对两者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运用上述协调度计算公式(2),得出2000年-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度(图8)。图8显示,中国各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度总体呈正向发展趋势,两者间协调性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央、地方和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技术进步支持,稳步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东北四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保持稳步相似比例上涨,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高,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居中,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低,且相互间差异不大,其中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表现出小幅波动性。总体来看,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

2000年-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

调度大幅增加,各经济区协调度的增加值均在0.4

以上,其中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增加值最高为0.67,大西北、大西南、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增加值次之,介于0.51~0.57之间,北部沿海、东部

沿海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增加值最低,介于0.4~0.5之间。经济发展低水平经济区比高水平经济区表现出更高的协调度增加值,虽然具有更多局限性,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也极为重视促发展和促能效的协调一致性。

5.2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以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和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的计算结果为基础,运用ArcGIS 软件,得出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和各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分级图(图9和图10)。

5.2.1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

图7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相互作用机制

Fig.7The intera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图82000年-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

协调度评价结果

Fig.8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from 2000to 2009

717

第35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间演变

从图9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2000年协调度值介于0~0.6之间,2009年上升至0.5~1.0。2000年各区域协调度的排序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2009年各区域协调度的排序稍有变化,调整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的协调度最高,由0.3~0.6上升至0.8~1.0;南部沿海、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居中,由0.1~0.3上升至0.6~0.8;大西北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最低,由0~0.1上升至0.5~0.6;另外,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度上升幅度最大,由2000年的0~0.1上升至2009年的0.6~0.8。5.2.2中国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2000年-2009年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

向线状和面状扩展,除2000年的北京和上海,2009年天津的协调度也上升为大于0.6。协调度介于0.4~0.6之间的省区明显增多,2000年有6个省区

(吉、辽、粤、闽、琼、新),2009年扩展为16个省区(黑、吉、辽、粤、闽、琼、新、苏、浙、鄂、贵、内蒙古、晋、陕、宁、甘)。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图10)。

6结论与讨论

当今时代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对能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保持两者的协调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合理、健康、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兼顾经济发展的公平性,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强能源利用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进步促发展、促高效,保持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协调一致性。本研究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基于多元指标和时间序列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评价,结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计算2000年-2009年中国区域和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借助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刻画和分析了近10年来经济发展、能源效率及两者协调度

的时空演进格局,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图92000年-2009年中国各经济区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

Fig.9Variation i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ll economic zones from 2000to 2009

718

2013年4月

薛静静等: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1)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从空间布局上看,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的水平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

(2)根据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评价分析发现,2000年-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

(3)根据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2000年-2009年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红,杨国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缪尔达尔转折点”及其跨

越[J].特区经济,2006,(12):225-226.[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publi-

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es_chinese.pdf.2012-12-27.

[3]Valeria Costantini ,Chiara Martini.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multi-sectorial analysis using non-stationary co-integrated panel data[J].Energy Econo-mics ,2010,32(3):591-603.

[4]

Presley K.Wesseh Jr ,Babette Zoumara.Causal dependence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iberia :Evidence from a non-parametric bootstrapped causality test[J].Energy Policy ,2012,(8):1-10.

[5]吴巧生,陈亮,张炎涛,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 关系的再检

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40.

[6]鄢琼伟,陈浩.GDP 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1,21(7):13-19.[7]周建.“十五”关于经济与能源增长速度制订的合理性分析[J].统计研究,2002,(3):24-27.

[8]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

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9]张唯实.能源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0,(8):13-16.

[10]李建中,武铁梅,谢威.我国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1-3.

[11]

Yang Shuyun ,Yu Donghua.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using panel method in a multivariate framework[J].Energy Procedia ,2011,(5):808-812.

图102000年-2009年中国各省区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

Fig.10Variation i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ll provinces from 2000to 2009

719

第35卷第4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12]

Warr B S ,Ayres R U.Evidence of causality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Energy ,2010,(35):1688-1693.

[13]

Wankeun Oh ,Kihoon Lee.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the Case of Korea[J].Energy Economics ,2004,26(1):51-59.

[14]王迪,聂锐.能源效率、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矿业,2009,18(9):9-13.

[15]

Stela Z ,Tsani.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ausality analysis for Greece[J].Energy Economics ,2010,32(3):582-590.

[16]Christian Gross.Explaining the (non-)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 multivariate sectorial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 ,2012,34(2):489-499.

[17]Ali Akkemik K ,Koray Goksal ,Jia Li.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 Chinese provinces :Heterogeneous panel causality analysis[J].Applied Energy ,2012,99:445-454.[18]

张文彤,董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4.

[19]何为,修春亮.吉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异[J].自然

资源学报,2011,26(8):1287-1296.

[20]甄江红,赵明,周瑞平,等.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690-693.

[21]王晓鹏,索南加,丁生喜.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评

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6):47-51.[22]李芹芳,钱文君,陈玮,等.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3):456-461.

[23]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1,31(10):1585-1591.[24]

陶然.上海能源预测模型及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25]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

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view/6837bf62caaedd3383c4d3b7.html ,2012-12-27.

[26]

Guang-Ming Shi ,Jun Bi ,Jin-nan Wang.Chinese regional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based on a DEA model of fixing non-energy inputs[J].Energy Policy ,2010,38(10):

6172-6179.

720

2013年4月

薛静静等: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https://www.doczj.com/doc/689231616.htm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y in China

XUE Jingjing 1,2,SHEN Lei 1,LIU Litao 1,GAO Tianming 1,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

Abstract:The scarcity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energy resources are growing and increasing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economy and energy efficiency.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w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0-2010)and energy efficiency (2000-2009)across eight economic zones in China.We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continuously improves.Southern areas are more vibrant in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compared to northern areas.From 2006to 2010,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of all regions in China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coastal economic zones have the highest average growth rate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 economic zone slightly fluctuated,and the other economic zones foll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High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areas were distributed linearly and foll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 coast to central China and western inland areas.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as been enhanced.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coastal economic zones was the highest;the southern coastal and northeast economic zones were medium;the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s and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economic zones was the lowest.Provinces with coordination between 0.4and 0.6significantly increased,from six provinces in 2000to 16provinces in 2009.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rovinces in eastern coast,northern coast,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northwest are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efficiency ;All-around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7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摘要】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一、结论(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 一、中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铁路总公司节约能源管理办法(铁总计统〔2015〕186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铁总计统〔2015〕18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节约能源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章程》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明确两级企业管理关系的规定》(铁总发展与法律〔2014〕9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总公司及所属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通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耗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总公司及所属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制止和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第五条总公司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对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总公司节能主管部门为计划统计部门,按照国家节能工作的方针政策,部署总公司节能工作,研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总公司节能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节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标准; (二)制定总公司节能政策、标准、管理办法、节能指标,对所属单位的节能工作提出要求和管理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三)编制总公司节能专项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 (四)负责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评审; (五)组织开展节能新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节能宣传培训,推动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等。 (六)负责总公司节能专业统计。 第八条总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节能工作需要,按照国家和总公司节能工作的有关规定,统筹布置本企业节能工作,研究、协调、解决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属单位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节能管理工作。所属单位节能管理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总公司的节能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 (二)制定本单位的节能管理制度、办法和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