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大圩农业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大圩农业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大圩农业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大圩农业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旅游区域现状背景 (1)

1.1旅游区位条件 (1)

1.2自然地理环境 (1)

1.3社会经济环境 (2)

1.4乡镇资源开发现状 (3)

1.5乡镇土地利用现状 (4)

1.6人口聚落分布现状 (5)

第二章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6)

2.1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势 (7)

2.2相关产业分析 (8)

2.3竞争态势分析 (8)

2.4市场需求条件 (10)

2.5机会因素分析 (13)

2.6政府因素分析 (14)

2.7问题与挑战 (14)

第三章旅游发展战略与目标 (16)

3.1战略思路 (16)

3.1规划目标 (17)

3.2规划依据 (17)

3.3规划原则 (18)

第四章旅游开发与项目布局 (20)

4.1旅游功能布局的原则 (20)

4.2功能定位及开发格局 (21)

4.3水陆入口旅游服务区 (22)

4.4滨水家园与垂钓旅游带 (23)

4.5滨河特色乡村旅游带 (25)

4.6田园水乡水上旅游带 (27)

4.7农业科教观光旅游区 (28)

4.8休闲农业体验旅游区 (30)

4.9湿地牧场活动旅游区 (32)

第五章旅游土地利用规划 (34)

5.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5.2旅游土地配置目标与原则 (35)

5.3旅游土地资源配置方案 (37)

第六章项目时序与效益评估 (40)

6.1项目开发时序安排 (40)

6.2旅游经济效益评估 (41)

第七章旅游产品策划设计 (45)

7.1四大旅游品牌 (45)

7.2五大主题活动 (48)

7.3六大节事活动 (49)

7.4区域旅游路线规划 (51)

7.5旅游体验环境设计 (52)

第八章旅游市场拓展规划 (56)

8.1合肥主要客源市场特征 (56)

8.2未来旅游市场预测 (58)

8.3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59)

8.4市场形象策划 (59)

8.5市场营销行动计划 (61)

第九章旅游专项建设规划 (63)

9.1旅游住宿建设规划 (63)

9.2旅游餐饮开发规划 (64)

9.3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64)

9.4休闲娱乐规划 (65)

9.5旅游交通规划 (66)

9.6其他基础设施规划 (68)

第十章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70)

10.1环境建设原则 (70)

10.2环境建设内容 (71)

第十一章旅游管理与投资规划 (73)

11.1管理建设原则 (73)

11.2组织管理建设 (74)

11.3旅游投资机制 (76)

第一章旅游区域现状背景

1.1 旅游区位条件

东大圩位于合肥市大圩乡的东部、合肥市包河区的东南部,属于合肥市近郊区。旅游区北距合肥市南一环路11.3km,东临南淝河,南距巢湖2.5km。东大圩乡村旅游区规划面积24km2。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传承着合肥的历史文脉。她不但是合肥唯一的水运通道,而且贯串合肥全城的风景旅游轴线。南淝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整个合肥市城区,以河流为中心的滨河低洼地区形成了广阔的绿地。

大圩乡位于南淝河下游地区,自巢湖方向的湿润空气沿着合肥市主导风向(东南风)源源不断吹入合肥城区,大圩乡正好位于合肥的城市通风道口的南端。

规划区位于巢湖北侧,属巢湖流域,其东边界为南淝河,西南边界为十五里河及巢湖提水灌区一级干渠,西部边界为圩西河,中有中心河穿过,呈现典型的滨湖水乡特色。

在景观区位上,东大圩位于沿巢湖旅游观光带,随着巢湖环湖公路建设,东大圩无疑将成为环湖景观带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从合肥市发展城郊旅游的角度,东大圩位于省会合肥市的环城游憩带上,处于合肥市农家乐项目最佳的出游范围。

从安徽省发展农业旅游的角度,东大圩的空间区位和市场区位的优势都非常明显,有条件成为全省的农业旅游示范区或示范基地。

1.2 自然地理环境

本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夏季风盛行东南风,冬季风盛行西北风,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7℃,1月份平均气温2.1℃,7月份平均气温28.3℃;全年平均气温高于10℃的月份是3—11月(共9个月),4—1O月总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9℃以上,极端最高

气温41.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在5800度·日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5100·日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7.2毫米,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冬季为最少,春雨多于秋雨,雨量最多的月份为6—7月份,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411.8毫米,占年雨量的41.7%,相对湿度75%。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218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19.1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27天,初霜期11月7日,终霜期3月27日。无霜期较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本区地层为白垩纪和侏罗纪地层,并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和河湖近期松散堆积物;地表粘土层厚度约10-30m,地基承载力2.0-2.5kg/km2,工程抗震烈度为7度。

东大圩典型的滨湖圩区,圩内为平整稻田、菜地和果林,水网密布;南部为湖盆圩区,地面高程6m左右,局部低于南淝河底和巢湖湖底。东大圩土地肥沃,质地大多以土壤为主,兼有少量沙土,适宜多种作物、果林和经济林生长。由于离城市较远,污染相对较小,很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果林和天然渔场。东大圩土地利用潜力较高,为高产农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水稻——油菜”或“水稻——小麦”一年两熟制。

1.3 社会经济环境

1.3.1历史沿革

东大圩地区原为巢湖背面沙滩。很久以前,合肥南门外的一部分水系流到义兴集和大花园,从义兴集分南头、北头和花园三冲流入大圩地区,水流平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滩。至明末清初,江西发脉来的人口,便在这泥沙沉积之地择高而居,筑堤培土,围滩造田,垦殖捕鱼为生。

建国后,大圩属肥西县,1958年成立合巢人民公社,1961年合巢分为晓星和大圩两个人民公社;1978年5月晓星、大圩公社划归合肥市郊区管辖,1983年12月农村体制改革,该社建乡;1992年撤区并乡,晓星乡与大圩乡合并为一个大圩乡,乡政府驻地隍城庙;2002年3月合肥市郊区撤销,大圩乡划归合肥市包河区管辖。

东大圩是清朝乾隆年间始建圩,沿南淝河右岸圩堤长约13km,有“合肥粮

仓”之誉,大圩乡由此得名。晓星集在建国前就是附近地区物资集散地,集市繁荣,以至较远农民需在天亮前就启程,顶着星斗赶集,晓星集由此得名。1.3.2经济发展

大圩乡在合肥乡镇中经济实力较强,乡镇企业和农业基础较好。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85亿元,营业收入3.7亿元,财政收入1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

大圩乡的农业已初步形成林果、蔬菜、水产、水禽和优质稻米五大支柱产业。目前正在实施的“1116”工程将建成10000亩蔬菜、10000亩林果、10000亩优质水稻和年产600万只优质鸭的专业化基地。

大圩乡西部岗区以发展生态林、果林、优质稻米为主;东部东大圩是合肥最大的圩区,耕地3万亩,2002年被合肥市确定为“十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圩已经注册了大圩农副产品系列商标,“大圩雪菜”、“大圩葡萄”、“大圩冬瓜”已经成为大圩绿色农业产品的品牌。

农业发展方向上,大圩正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休闲农业,推动生态农业旅游进程,先后举办的“新安家庭植树节”、“绿色大圩菜花节”、青少年“农家乐”夏令营和“绿色大圩葡萄节”等活动,每年接待各类游客超过2万人。

大圩乡的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圩建安等四家企业每年创税均在百万以上。其中,大圩建安2002年税收507万元,占大圩乡税收总量45%以上,并多年跻身安徽省乡镇企业五十强行列。

大圩的商业也呈现比较繁荣的景象。大圩乡晓星集集市贸易由来已久,是周围骆岗镇、义城镇和肥东县长乐镇、长临河镇的商品集贸中心,隍城庙集市近来也有发展。晓星集每日集市贸易额约为2.5万元,隍城庙圩约1.5万元。

1.4 乡镇资源开发现状

大圩乡自然景观主要有三大类:①圩区湿地景观;②河流、水面;③西部岗区。西部岗区地势较高,宜于发展乡镇建设;西部圩田、湿地、河流和水面都属于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功能要求尽量保持其自然性,宜于发展生态农业、湿地风景和休闲旅游。大圩乡位于巢湖二、三级生态保护区范围内,属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大圩乡的林业建设成绩显著。通过十五里河6km高标准林带,淝河路河义陆路绿色长廊18km,以及环圩林带建设,完成了包河区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指标。大圩现有林木10000亩,百亩以上成片林10多处。大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0%,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大圩乡由此获得合肥市2002年度“发展林业先进单位”和包河区“绿化先进乡镇”称号。

东大圩的上、中、下圩实施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

1.5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

大圩乡土地总面积为4580.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3809.4公顷,占大圩乡土地总面积83.1%。在农业用地中,耕地为3135.2公顷,占大圩乡土地总面积68.4%,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3.7%,分布于大圩乡20个行政村。旱地占11.2%,分布在11个岗区行政区。菜地占5.1%,主要分布于慈云、余墩、黄港、迎河、磨滩和新河村。大圩人均耕地面积2.07亩。

表1-1 大圩乡土地利用现状表

如表1-1所示,大圩乡建设用地总规模689.7公顷,占大圩乡土地总面积15.1%。其中,集镇建成区47.4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42.8m2;农村建设用地363.4公顷,人均177.4m2。

大圩乡未利用土地81.6公顷,占大圩乡土地总面积1.8%,主要为田埂、

坎及废塘等。

为确保土地基本用途和土地管理措施相一致,必须采用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相结合的办法,将大圩分为两个土地利用控制区:①农业用地区,包括农田、菜地、园地、林地和水面,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园林区和水产养殖区三个二级区;②建设用地区,包括农村居民点和中心集镇两个级区。

1.6 人口聚落分布现状

大圩乡现辖20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村(居)民6879户,总人口238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2?,人口密度为520人/ km2。总人口中,中心集镇为晓星集和隍城庙,两地常住人口3321人,占大圩总人口14.0%,其中,晓星集601户,1610人;隍城庙578户,1711人。晓星集以商业贸易为主,大圩乡政府位于隍城庙。非农业人口1000多人,占4.2%。

农村居民点散乱、占地过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圩乡农村居民点尚处于自然村落状态,数量多,大小不等。

随着合肥市滨湖城市和包河产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以及大圩乡自身发展的需要,全乡城市建设活动占地会越来越大。大圩在土地存量不多、土地后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实施城市建设用地、村庄聚落用地集约化,农业用地多功能化,以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

第二章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要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项环境要素来讨论。四项要素构成“钻石体系”(详见图2-1)。模型中单一或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将关系到产业的竞争模式,都将加强或延缓旅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进程。旅游产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打造钻石体系中的每一项优势,并将这些优势交错运用,从而形成产业自我强化的优势。

在产业环境和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非企业、甚至政府所能控制,机会条件在许多产业竞争优势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不言自明,各层次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影响,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政策对钻石体系造成的作用。

图2-1 东大圩农业旅游区钻石体系分析模型

注:模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制作。原模型见《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P119,有增改。

钻石模型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其中的每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每一项要素的效果表现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之上。一般而言,旅游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要素出现

问题都将制约其升级的潜力。

2.1 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势

东大圩主要的旅游资源见表2-1。

表2-1 东大圩主要旅游资源一览表

东大圩农业旅游区位于合肥市滨湖城区和巢湖旅游观光带之间,是南淝河旅游带和环巢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圩具有丰富的城郊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体验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发展乡野观光旅游、滨水休闲旅游、生态体验旅游和科学教育旅游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大圩乡丰厚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上百年民居文化,沉淀了十几代人的农耕文化,其人文历史和农业开发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旅游开发将会对东大圩乡村旅游开发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东大圩区凭借独特的水乡田园旅游资源、优势的农业科技资源和农耕文化

以及优势的区位条件成为合肥市周边的重要乡村旅游地,这将提升大圩乡在合肥市和包河区的旅游地位。因此,大圩乡已经被包河区及合肥市确定为旅游重点乡镇。

2.2 相关产业分析

旅游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产业包括旅游装备产业、建筑材料业、旅游商品产业等,下游产业则包括了宾馆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支持产业则包含了通信业、金融业、教育业、电力行业、制造业等等。通过提高相关产业的水平,强化旅游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相关产业内的“提升效应”,反过来又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从大圩乡的情况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群尚未形成,许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或者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并未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很好的链接,由此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总体上看,大圩旅游业已经起步,逐年进入增长期。特别是以东大圩为支撑的农业观光旅游、旅游节庆、科技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等产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合肥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聚焦了较多的人气。随着合肥市城市化向巢湖的推进,大圩的区位条件日显突出,整体硬件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但是,就东大圩旅游发展而言,其旅游接待、特色餐饮、旅游住宿和旅游交通道路以及旅游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旅游投资、旅游管理都比较薄弱。

2.3 竞争态势分析

2.3.1企业竞争态势预测

由于目前大圩旅游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旅游开发上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是,大圩旅游业的市场化正在加强,如旅行社已经开始介入旅游市场的组织,民间资金已经开始进入旅游接待设施的投资。

因为旅游企业介入不多,还没有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可以预见,随着旅游市场的膨胀、旅游人气的趋旺,旅游投资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首先将掀起旅游投资企业的竞争。

与周边地区对照发现,大圩周边地区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不多,东大圩是难得的乡村旅游区。东大圩将扛起合肥乡村旅游的大旗。随着投资企业的增多,东大圩内部旅游企业的竞争在所难免。市、区、乡三级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协调的力度,确保旅游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健康有序。

2.3.2同类产业竞争态势

作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农家乐”旅游项目因为其多种产业优势,受到全国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农家乐”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湖南省资兴市黄草镇为例,该镇的前程、丰林两村有14户农家办起了农家游,最先开办“农家乐”的陈才香一家在2001年光旅游收入就达到6万多元,纯利近4万元。

——“农家乐”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互动,由此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非农业直接就业。

——在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单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有203个,其中江苏省有16个,浙江省有6个,安徽省有17个,是继山东省之后最多的省市,包括: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植物大观园

●歙县上丰花果山村落生态旅游区

●黄山市徽州区蜀源生态旅游区

●黄山市黄山区芙蓉观光农业开发实验区

●休宁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

●阜阳市颍泉区生态园

●颍上县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

●贵池农业科技示范园

●安徽天方茶叶集团

●东至县龙泉农业生态旅游区

●安庆大龙山石塘湖农业旅游示范点

●潜山县水吼农业观光园

●太湖县花亭湖

●淮南市毛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亳州市谯城区谯东镇药用植物园

●和县生态公园

从全省的角度来看,上述“农家乐”旅游项目将与东大圩形成竞争。同时也要看到,“农家乐”项目的市场辐射半径较小,各市县的“农家乐”项目均有各自的本地市场和发展空间。

2.4 市场需求条件

2.4.1中外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是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农业生活和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休闲度假层次转化的典型例子。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多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进行一定的装修改造成为饭店,用以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把大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

乡村旅游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1995年,美国农村客栈总收入为40亿美元。199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度假,仅在美国东部便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目前法国有1.6万多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能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即“农家乐”);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综合型方向发展。

2.4.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增强

“农家乐”是一种物美价廉的观光休闲方式,特别是因为旅游的“围城效应”,城市旅游者期望获得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体验,农事参与、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受到城市居民欢迎。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成长很快。除了城镇居民持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一大批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也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农民出游率逐年提高(见表2-2)。

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十六大”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到2020年中国将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地处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抓住机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表2-2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9、2003。

2.4.3乡村旅游受国际游客关注

我国农业面临地少人多的种种难题,但是,我国农业却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对国际旅游者来说,考察中国农业和乡村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国际旅游型态。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入境旅游的规模总体上一直向上增长(见图

2-2)。这为东大圩吸引入境乡村旅游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图2-2:1995-2002年入境旅游人数曲线图

资料来源:据中国旅游网资料整理

2.4.4城市居民农业旅游需求旺盛

根据对游客抽样调查,到农家乐来的游客面很广,从经理、主管、公务员到工人、一般退休人员等,各收入阶层的都有,平均每位游客每年光顾“农家乐”达4.46人次,占其全年出游总次数的62.4%,出游率很高。其中,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平均光顾农家乐的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公务员)这一比例平均为55%;而低收入层次(工人等)这一比例平均高达81%

(见表2-3)。可见,农家乐对低、中收入阶层的吸引力更大。

表2-3 农家乐对不同阶层的吸引力

2.4.5东大圩农业旅游市场前景

东大圩只要正确应对旅游消费市场的这些变化,抓住机会,配置合适的旅游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完全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大圩以其合肥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必须尽快满足合肥庞大郊区型的休闲旅游市场需求。

——合肥市场是大圩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市区城镇居民出游是大

圩农业旅游区的第一支撑型旅游市场。

——因为农业旅游最佳的出游时间在1-2天,所以东大圩必须做好“周末游”、“一日游”、“二日游”为主的旅游接待市场。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教育中心、在全国也是高校、中学集中的城市。所以,东大圩必须做好以学生学农教育、学校农业科教、学校军训、学生农业锻炼、农村教育等市场。

——合肥周边休闲度假旅游地正在开发和不断发展,多个地区都争占合肥市民休闲这块大市场。东大圩在发展面向合肥休闲度假旅游时,要突现自己的特色,重点突出“田园水乡、科技农业、频临巢湖,地近市区”的优势,针对合肥市民市场对不同时段、不同距离的旅游产品需求。

2.5 机会因素分析

2.5.1建设小康社会孕育无限商机

从1992年开始,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旺,很多地方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者主导产业来发展。2002年,旅游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8.3%,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就业的人员600万左右。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中国将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千百万人在旅游,孕育着巨大的旅游商机。

2.5.2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近几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的城市周边,都在兴起特色各异、风格不同、功能多样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区。目前,乡村旅游的广东模式、江南模式、成都模式、东北模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多。

2.5.3包河区城镇大发展

——包河区近年的城镇化速度很快,新小区的建设、工业项目的投产,包河区的工业人口、第三产业人口大幅度上升。这些改变导致包河区优良的农业

用地向滨湖集中,农业资源成为稀缺和珍贵资源;再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市区有公交车直接进入大圩;城镇化孕育了新的城镇居民出游数量。

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圩通向市区和巢湖湖滨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得本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良好。

2.6 政府因素分析

根据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的经验,通常的情况是,旅游的发展既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来进行开发,也不能仅仅靠政府投资来解决项目的开发问题,旅游业发展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联合。旅游对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越重要,政府的介入程度和为吸引对内投资而提供的激励也就越多。在我国,旅游业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肥市领导、包河区以及大圩乡政府对开发东大圩高度重视,多方支持,是大圩乡立足东大圩,发展高科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改善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非常难得的机遇。

对旅游仍是弱势产业的大圩乡来说,政府主导作用对促进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二是引进市场力量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三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

2.7 问题与挑战

——旅游区总体定位模糊,对把东大圩打造成什么样的旅游区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科学定位,缺乏前瞻战略。目前只停留“农家乐”形式的旅游模式。东大圩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整合,依托农业基本建设与种植结构调整,结合乡村改造,整体发展东大圩的乡村旅游大产业。

——总体而言,东大圩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现存旅游大多数都是初级的资源型、散点式开发模式,应该向规模化和精致化方向发展。

——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粗放的农业观光、果园采摘和大棚参观等方面,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特别是旅游节事活动还比较粗放,还没有形成规模、

没有挖掘其深度的文化内涵,产值不高。

——旅游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交通及服务设施需进一步规划。

——现有的保障支撑系统尚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旅游活动。

——旅游商品不成体系,不成规模,需要通盘考虑,系统策划,整体包装,铸造品牌。

——旅游营销“就事论事”,缺乏系统观念,营销理念模糊。

第三章旅游发展战略与目标

3.1 战略思路

3.1.1区域发展定位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合肥市将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大圩乡处于合肥市城区向南发展方向,定位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居住及相关服务功能,打造成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都强调保护城市东南通风道口,该地区为控制建设区,因此大圩地区担负着合肥生态环境屏障的重要功能。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中把环巢湖旅游区分成1带、7区22个节点。本区为“义城—大圩区”中的一个部分,该规划指出“大圩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园基础上发展现代高技术农业观光兼农家乐和农俗体验”。

《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都明确提出建立环巢湖旅游带。本区位于环巢湖旅游带的北段,紧临南淝河水上旅游带。

《大圩地区发展规划》大圩乡在合肥市的功能定位为:合肥市滨湖城区的一部分,是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居住及相关服务功能的主要集散地,是位于城市近郊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因此,东大圩乡村旅游区,应该定位于环巢湖旅游带和南淝河旅游带上的绿色生态与滨水乡村特色旅游区。

3.1.1发展战略思路

依据东大圩的资源特色和面临的旅游发展机遇,东大圩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为:

——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根据合肥及周边城乡居民平日观光、周末休闲、会议度假和教育求知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区位优势,面向市场开发产品;

——立足“田野水乡”环境,做足“休闲农事”文章,增加参与性活动;突出高科技农业,提升旅游科技含量;营造江淮地区“田园水乡,绿色家园”

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田野水乡”是东大圩基本环境和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时不破坏这种景观环境特色,并且还要进一步营造生态田园环境氛围,多种树和瓜果苗木。设施建设也要因地制宜,维持整体的景观大环境。

——通过系统的媒体整合营销,树立“绿色大圩、江淮水乡”的旅游地形象。

3.1 规划目标

东大圩旅游区的分期为:

——规划初期(2005-2010年):建成以生态农业体验、特色农家乐、特色渔家乐、水乡田园观光、城郊休闲度假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区,挂牌“安徽省农家乐旅游区”,争创“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

——规划中期(2011-2015年):将东大圩打造为融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加工、农业旅游、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为一体综合型的乡村旅游区;打造“安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规划远期(2016-2020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突现内湖湿地自然与江淮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区,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铸造乡村旅游的“全国知名品牌”。

3.2 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

3)国家旅游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4)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发展纲要》

5)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6)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

发展纲要》

7)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管理条例》

8)安徽省旅游局,《创建“农家乐旅游区(点)实施标准”》

9)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0)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11)包河区旅游局,《合肥市包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大圩乡政府,《合肥市大圩地区发展规划》

13)大圩乡政府,《包河区大圩乡升级生态农业示范乡建设发展规划》3.3 规划原则

3.3.1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农业问题相结合

大圩乡的发展务必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产业思想。发展城郊型绿色农业产业和农业旅游项目,务必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所有旅游项目建设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整治、优化和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公平参与,并致力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农业产业旅游化,为解决大圩“三农”问题作出旅游业的贡献。

3.3.2旅游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特色。旅游市场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因子,旅游开发应该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和培育出具有自身区域特点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塑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

合肥市是安徽省会城市,其经济发达程度在安徽省位居首位。因此,合肥市居民周末和日常的休闲度假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本区的乡村旅游主要是针对以合肥为主体的大圩近周边城市市民休闲度假市场。因此,旅游开发主要结合近周边特别是合肥市市民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3.3.3旅游建设与城镇化及乡村改造相结合

旅游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应该与大圩城镇建设整合和对接,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可以纳入城镇建设中。东大圩区内的基本建设应该与圩区的乡村居民点改造以及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旅游道路、乡村路、机耕路以及圩埂整合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亳州简介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部衔接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接壤周口市,南部接壤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谯城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 经济: 2013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2013年,亳州全年生产总值(GDP)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亿

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0.4:34.3调整为24.6:40.5:34.9。人均GDP16071元(折合2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减少18.3%;进口0.5亿美元,增长32.1%。全年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3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530元,增长15%。 目前,亳州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亳州工业园区、涡阳县工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利辛工业园区六大工业园区。全市现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重要领导、组织架构: 市委书记:杨敬农。 简介:杨敬农,男,汉族,安徽怀宁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1966年3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长:沈强 简介:沈强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安徽宿州人。1983年 7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83年7月入党,中央党校导师制在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合肥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招商引资工程,加大合肥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和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建设合肥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已编制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 园区。工业园区包括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工业产业园区。 第三条本标准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含道路、供水、污水、雨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

建设同步,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条工业园区道路建设标准 (一)、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道路按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60—80米,双向八到十车道,主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45—60米,双向六到八车道;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4米,双向二到四车道。园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建设。 (二)、工业园区道路用地占园区总用地比例10—18%。 (三)、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规划确定的园区道路交叉口,沿道路红线转角切点位置向主干道方向延伸80米范围,向次干道方向延伸50米范围,其他道路延伸30米范围及立交路口向连接道方向延伸200米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左转方向出入口。具体见《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 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立交桥匝道入口应大于50米,距离交叉口应大于80米。 表1 工业园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最小距离控制一览表(米)

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城市周边生态绿地规划初探 ——以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11-16T20:14:39.2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程俊 [导读]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推动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休闲游憩需求也逐步增大,如何对外围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亳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城市外围永久性城市绿带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开展详细的划定、管控规划,保证生态绿地的实施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初探 1 相关基础概念解析 1.1其他绿地 在旧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城市绿地外围的生态绿地是G5类“其他绿地”,其他绿地的定义为“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它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其他绿地无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游憩场地,还是城市自然景观方面,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标准在建成区绿地率统计中允许纳入建成区内、建设用地外的部分‘其他绿地’面积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形成的绿地系统的延伸,它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1.2区域绿地 随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颁布实施,也必然要求传统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有所转变,其他绿地一统建设用地外围的分类方式已不再适用。在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其他绿地”的概念已经被“区域绿地”所取代,“区域绿地”指市(县)域范围以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于城乡生态安全保障、景观格局完整、居民休闲游憩、设施安全与防护隔离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绿地,不包括耕地。对于“区域绿地”的命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与“建设用地以内的绿地”进行区分,突出该类绿地对城市整体区域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各方面综合效益,而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 2相关案例研究 2.1北京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 2000年和2003年北京启动了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其中第二道绿化隔离规划较为完善,是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的具体规划,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大致范围在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具体划定为:内侧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衔接、外侧扩展到六环路外 1000m。,规划范围内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十个区,总用地面积1556平方公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由两个绿环、9片楔形绿色限建区及5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构成绿地系统,以保证市区七条楔形绿地与城市外围大面积绿色空间的贯通。在绿化隔离地区严格禁止新增规划外建设用地,保证规划的绿色空间比例。起到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的联系。 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城区的无序扩展,确保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格局的形成;改善城市景观格局,成为保护城区的生态屏障及城区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绿色廊道。限制工业在北京近郊的发展,疏散市区人口功能,进市区外居住小区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2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来进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对现状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中心城总体规划,构建中心城景观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用地的分类规划和产业布局。根据景观安全格局的构想,针对不同用地结合功能布局进行分级控制,使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规划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共分三级:绝对控制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其产业布局规划对非建设用地进行了旅游服务业、新兴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传统种植业和观光林业的整体布局,建设用地布局规划中保留了部分耕地、果园、苗圃等,新规划了人工草地、人工沼泽、灌木林。 3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建设以城市开发边界为基础,通过对现状周边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空间规划,梳理了亳州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充分结合城市集中建设区外围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和缓冲城市建设行为的生态空间(如亳州林拥城、亳州水库、区域防护绿地、生态苗圃等),划定环状连续的且需要实施永久性保护的永久性城市绿带。 同时在绿带划定基础上进行分类管控。其中核心绿带区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规章、技术规范等要求,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原则,力求推进生态网络核心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人工干预。外围缓冲区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并适当开发符合景观要求的项目。并且依托近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鼓励市近郊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造多种游憩空间。 3.2规划成效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有效优化城市形态及城市格局,有效控制城市无序扩张。通过永久性城市绿带的划定,建立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及绿色屏障,明确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有效管理,保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合理过渡,防止城市无序蔓延,通过鼓励城市土地资源集聚,促进城市集约节约化发展。 亳州市永久性城市绿带能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自然生态保育,增强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 2030年-2019年文档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9 2030年 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 更多文档请点击docin/ljk99 《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 一、规划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总结上版规划实施以来亳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在深入调查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对策。 (二)发挥亳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依托交通、资源优势和已有的设施优势,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三)将现实条件与长远发展的需求与可能性相结合,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规划更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规划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规划修编重点 1、明确城市定位,强化中心城市的职能,制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把握亳州市的特点,合理确定亳州市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研究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确定今后一段时间的城市发展目标。 2、从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特色保护出发,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自然、人文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划定禁建、适建、限建区,确定城市生态网络和合理的土地开发规模、开发策略。 3、强化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研究,预测城市形态未来演变的趋势。 4、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各功能分区的功能定位,合理进行城市用地布局。 结合城市特点,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趋势判断、资源环境承载力、远景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空间拓展模式、用地空间拓展的引导性和控制性因素以及行政区划等,合理确定规划区范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5、处理好城市内外交通,构架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 (6) 第一节区域概况 (6)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8)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9)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章规划目标 (1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14)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1) 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6) 第一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6) 第二节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7)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29) 第一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9)

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31)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2)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 (34)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措施 (34) 第六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36) 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7)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 (40) 第八章土地整治 (44) 第一节土地整治的目标 (44) 第二节土地整治具体措施 (47)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9) 第十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措施 (51) 第一节法律保障措施 (51) 第二节行政保障措施 (51) 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2) 第四节社会保障措施 (52) 第五节技术保障措施 (53) 附表 (54)

前言 为保证松山区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松山区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进行了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一、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规划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对非农业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变为内涵挖潜为主,努力实现宏观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有计划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