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题叶公好龙课时 2

学习目标:1、.我能自学本课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我能对照译文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文章蕴含的寓意。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可以背会课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适合小学生学习。作为五年级的孩子,这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寓言故事,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

【知识链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我还知道这些字的意思:

http://www.xkb https://www.doczj.com/doc/6c9132224.html,

我发现本课中有些字的字义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如:

我还知道其它的古代跟现代的字义不一样的字词,如: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

2、读课文,要读通顺。我还能画出课文的节奏。

3、我再把课文读一遍,对照译文和注解理解课文的意思,我把不理解的词句记下来。

4、我可以背出课文中很多的句子。

【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把不会的写到黑板上。

1、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小组长负责,两人互读,将课文读的流利、通顺。

3说说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展示激励】

1、小组分工展示:

2、我可以解决同学们的难题。

3、“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

4、背诵课文。

【点评释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达标测评】

一、写出文中描写叶公形式上喜欢龙的句子。

二、写出叶公见到真龙吓得魂不附体的句子。

三、写出下列带点词语的意思。

1、写:

2、窥:

3、牗:

4、施:

5、走:

6、好:

四、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意深刻,试着写几个。

五、搜集其他寓意故事,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课题:神奇的书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一课

课型:

自学展

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重点)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诗;

3、我能理解“为什么书是神奇的?(难点)”

学情分析:“书”是孩子生活学习中亲密的伙伴,所以,对“神奇”一词的理解每个孩子各有不同,与迪金森相比,孩子们的理解更具体,他们往往是从某一本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是某个故事获得感悟,有所收获。让孩子们就诗研诗有很大的难度。但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五年级孩子已经能够做的很好,也能很快的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学习】

1、我能理解并摘录好词

非凡浩瀚真谛步履质朴无华一贫如洗遨游

2、我知道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是:

3、通过读诗歌,我能列出本诗的提纲

4、我知道作者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合作交流】

1、小组内自由朗读本诗,并交流诗歌的语言风格。

2、根据小组成员所列的提纲,在组内展示并修改。

【展示激励】

2、展示本小组所列的提纲。

【达标检测】

1、我能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坐骑.(jì qí)步履.(lǚ fù)

诗扉.(hù fēi)装载.(zǎi zài)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zhàn jiàn zhì pǔ hào hàn ǎo yǒu

( ) ( ) ( ) ( )

3、我会填合适的字词

一()书籍一()诗扉()的战舰()的坐骑()的天地()的步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课题:神奇的书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二课

课型:

展示提

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深刻含义;

2、我能通过品读本诗,感受书的神奇。

【知识链接】

仿写诗歌时可以边理解诗歌前两小节的诗意边想象,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书的神奇。

【自主学习】

1、我能回忆本诗的提纲:

2、我说说“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新-课-标- 第-一-网

3、我再读本诗,并能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合作探究】

1、交流批注内容:

2、交流:自己读过哪些书?这些书带给自己的感受。

【展示激励】

1、小组分工展示。

2、带着对书的喜爱之情,再次朗读本诗,走进书的世界去领略书的神奇。

【拓展延伸】

1、我能搜集到读书的名言警句;

2、我能仿照诗歌的前两节在写一节,抒发自己对书的感情。

【达标检测】

1、我能辩字并组词

藉()傲()谛()履()

籍()遨()帝()复()

2、我会填空X k B 1 . c o m

书能把我们带到();一页诗扉带我们领略();书让我们变成()的富翁,可以在书的王国里遨游;书装载了(),所以说书是神奇的。

3、前两小节诗采用()的写法来突出书的神奇。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课题:忆读书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一课

课型:

自学展

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心动神移、一知半解、自作多情、索然无味”等词语。(重点)

2、我能正确流利地读文本。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的孩子,书可以说已经是他们生活中很好的伙伴,对读书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我的摘录笔记:

词语:

句子:

通过读文本,我知道文本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作者

2、我能正确、流利地读文本,并能列出文本的提纲:

3、我能画出文中的书名,我知道这些书中的作者:

【合作交流】

1、交流“我的摘录笔记”并说出“一知半解、自作多情、索然无味、心动神移”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间自由朗读课文,修改所列提纲。

3、交流对文中作品的了解(如:《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称号等)

【展示激励】

小组分工展示本文提纲。

【质疑问难】

【达标检测】

笸(pō pǒ)箩(luǒ lu?) 觅(mì jiàn)

万卷(juàn juǎn)书哭啼(dī tí)

2、我来读拼音写词语。

miǎn qiáng piān zhāng

( ) ( )

qíng xù qì fan tián qiōng

( ) ( )

3、仿例子写词语。

津津有味:

朦朦胧胧:

哭哭啼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课题:忆读书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二课时课型: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读书”的好处;(重点)

2、我能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指的是刘、关、张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成功。

【自主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冰心奶奶按时间先后顺序回忆了自己的体会。

2、我认为的好书标题是:

我有好的读书方法:

3、我知道“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读书的好处。(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用几个字概括)

2、我能体会“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在文中的体现。

3、交流“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中的作用:

4、交流“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2”,积累并体会有关读书的名言。

【展示激励】

1、小组分工展示。

2、冰心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再来读读,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爱的享受?

【拓展延伸】

1、我能把自己读过的书写成读后感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2、我能收集有关读书的故事与名人名言。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冰心奶奶为儿童刊物写的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

3、书读得多了,就要读。

二、判断。

1、《忆读书》一文中的“忆”字是“回忆”的意思,所以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2、“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都是“总的来说”的意思,在文中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3、读书好、多读书,所以只要是书,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4、我读《三国演义》时两次都哭了,也都把书丢下了,看来作者不爱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古诗二首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一课时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登飞来峰》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我能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我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学情分析: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则

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链接】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

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

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

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

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

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

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

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

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自主学习】

2、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寻:千寻:

闻说:畏:

遮:缘: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

3、我再把这首诗朗读三遍,并写下来。

4、通过朗读这首诗,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四、小组内自由朗读这首诗,想象这首诗的意境并试着背诵下来。

五、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互相诵读诗文,表达出情感。

【展示激励】

4、各小组展示:

5、我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并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质疑问难】

【达标检测】

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3、《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4、《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

5、《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古诗二首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二课时课型:自学展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题西林壁》、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我可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3、我可以积累解读诗歌的方法,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知识链接】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自主学习】

1、我能朗读诗文,回忆学诗的方法。

我会辨认并组词:芦()庐()

2.我能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我会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再朗读一遍,并把它完整地写下来。

4.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

2、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运用简笔画描述。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4、交流讨论: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展示激励】

1、《题西林壁》中有个名句:

。意思是:

。其中诗句中蕴含着一个哲理:

2、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拓展延伸】

1、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2 出示《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盘点收获】

诗人“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分别领悟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

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

,。

,。

题: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 不识: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

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课题:牛和鹅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一课时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

胳膊”等词语。

2、我可以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积累字词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阅读故事和感悟文章道理的兴趣和愿望,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掌握字词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掌握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自学导航】

1.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生字词,并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

词,用横线画下来,并在下面抄一抄。

2.细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并大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做好全班朗读的准备。

3.精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并用﹏﹏线画出认为重要的、有意思意思的词、句子,在旁边适当写出自己的看法,。

4. 分享:自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与同学分享什么?

5. 质疑:再读课文,用……画出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并针对课文写下自己自己的问。

问题一:

问题二:

【自主检测】

一、拼音词语对对碰。

bái ? qī fu b? zi chí táng

( ) ( ) ( ) ( )

pang chù chì bǎng dà gài gē bì

( ) ( ) ( ) ( )

塘( ) 股( ) 掐( ) 缚()

搪( ) 般( ) 陷( ) 膊()

握()喔()扳( )板( )

三、回忆课文要点,按内容填一填。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____;鹅的眼睛看人,觉得____,所以____。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________,那咱们________,_______。记着,_______。

四、、思考填空:

《牛和鹅》中的鹅,“我”在鹅的面前狼狈不堪、慌忙逃窜。课文告诉了我们:。

【合作交流】

问题一:牛和鹅对人持有一种什么态度?我又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

问题二:什么事情让我改变了看法?我以后又是怎么做的?

【展示激励】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质疑问难】

【达标检测】

1、给括号里的字注上拼音。

(惹)怒(欺负)

(束缚)(扳)住

3、填空。

(1)看到牛,我们可以()它的背,()它的肚子,用树枝去()它的屁股,用破碗片去()它的皮呢!有的孩子还敢( )牛角,叫它()下来,然后()到它的脖子上去。

(2)看到鹅,则()着墙壁()地走过去,心里很(),鹅朝我们走过来,便()逃跑,吓得腿也()了,甚至害怕被()。

3、给加点字注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要是()()还敢()()

尽管()()看见()()

相信()()吓成()( )

5.我会仿照样子写词语。

无缘无故(ABAC)()()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牛和鹅总课时:两课时分课时:第二课时课型: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很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体会作者进行心理描写的作用。

2、我通过感悟课文内容,能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重点:同“目标1”。

难点:同“目标2”。

【自主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文章记叙了

,告诉我们

2、我小时候对鹅与牛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3、怕鹅与不怕鹅,结果有什么不同?

4、我又把课文读了一遍,找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说说我的想法。

【合作探究】

从“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一句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展示激励】

再次深入阅读,根据课文情节的变化,划出情节曲线,了解文章的脉络,对着情节曲线概述课文内容。

【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了尅是文章所说的事情?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举例说说。

【达标检测】

1.一比,再组词。

塘( ) 股( ) 掐( ) 缚()握()扳( )

搪( ) 般( ) 陷( ) 膊()喔()板( )

2.忆课文要点,按内容填一填。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____;鹅的眼睛看人,觉得____,所以____。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________,那咱们________,_______。记着,_______。

3.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填空。

我以前对待鹅的态度是:;现在对待鹅的态度是:。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金奎叔的行为和语言让我明白了:

4.事,想办法。(资料)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师: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