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

二、费希纳定律

在韦伯工作的基础上,费希纳提出了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关系──费希纳定律,也称为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按照费希纳的思想,心理物理函数就是物理量表和心理量表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物理量表方面,物理学已经提供了精确一致的测量量纲;而心理量表方面,费希纳使用的是差别阈限法构建的等距量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具体过程已经在上一节中进行了介绍,现简单回顾如下:设定绝对阈限为心理量表的零点,并在绝对阈限之上求差别阈限,然后将得到的新刺激(原刺激加上差别阈限)为标准刺激再求差别阈限,如此反复直到覆盖整个想要研究的刺激强度范围。每一个差别阈限都称为一个最小可觉差,而绝对阈限之上最小可觉差的个数,就是心理量表的量值。

(一)费希纳定律的推导

费希纳设想,通过差别阈限法建立心理量表,就可以把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变化画成函数关系图,由此可以发现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共变关系,即心理物理函数。不过实际上,费希纳定律并不是按照上述方法产生的。这是由于:如果严格按照差别阈限法建立心理量表,需要耗费大量的试验次数,其间又难免产生各种额外因素的干扰;此外用差别阈限法建立的心理量表,每一个实验只能建立一个仅包括整数量值的心理量系列,由于对最小可觉差的确定总是一个一个地依次探查,因而差别阈限量表难以精确确定心理量的小数单位。

最终,韦伯定律的提出启发费希纳采用数学推导的方式获得他的心理物理函数。韦伯定律预测了物理刺激量值与对应此刺激强度的差别阈限大小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韦伯定律是正确的,那么原先用于差别阈限法构建心理量表的大量试验就可以被节省下来了。如图512所示:原本差别阈限法试图通过依次确定差别阈限来得到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中的每条虚线);现在同样的关系可以通过韦伯定律依次求出──这样,心理学家的工作就被减少到只需确定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然后运用韦伯定律得到绝对阈限上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对应的物理量。

图5-12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的关系

(采自Gescheider,1997)

假设某感觉道的绝对阈限为10个单位,而其韦伯分数为20%,则通过韦伯定律就能建立这一感觉的心理量表,详见表510的第一列和第二列。

按照韦伯定律预测,设绝对阈限的值为a,对应心理量表的零点,韦伯分数ΔΦ/Φ=C;那么:心理量表的1就对应了a(1+C),心理量表的2就对应了a(1+C)2……心理量表的n就对应了a(1+C)n。这就意味着,心理量值恰好就是物理量值除以a之后,并取以(1+C)为底的对数:

经过对数换底公式的变化,可以得到更简洁的形式:

表5-10 韦伯定律求得的心—物对应关系

(采自Gescheider,1997)

其中Ψ是心理感觉的量值,Φ是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K是固定的系数。这个公式就是费希纳定律。我们可将这个公式读为: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将表510的数据按照“心理量—物理量对数”关系作图,可以看出费希纳定律所描述的感觉强度和物理刺激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如图5-13。

图5-13 阈限上的jnd数量在刺激强度的对数坐标上的图像

(采自Gescheider,1997)

(二)费希纳定律的改进

艾克玛(Ekman,1956,1959)对费希纳定律提出了修改意见。他提出最小可觉差的主观大小,不是像费希纳假设的那样是一个常数,它随感觉量成比例增长。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艾克玛定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ΔΨ是在感觉量Ψ水平的最小可觉差的主观大小。确切地讲,这个应用于心理连续体的方程式在物理连续体上和韦伯定律是相似的。假定感觉量Ψ随刺激强度Φ的增长而增长,韦伯定律意味着最小可觉差的物理大小增长,而艾克玛定律意味着最小可觉差的主观大小增长。

有趣的是,艾克玛定律本身是对费希纳定律的修正,但是以它为基础,却能通过算术变换推出幂定律。过程如下:假设最小可觉差和感觉量是成比例的,ΔΨ/Ψ=b,整合的方程是:

产生方程:

这就是幂定律的对数形式了。

泰特苏尼(Teghtsoonian,1997)认为,能经验的最弱的和最强的感觉量的比率在所有的感觉通道上都是相等的,一个单一的b值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感觉通道(modality)上。使用幂函数和从九个不同感觉通道的分辨数据中搜集c值,泰特苏尼发现b几乎是不变的,它几乎总是固定在0.03这个值上。如果这一发现是正确的,艾克玛定律就能被更准确地描述为

(三)费希纳定律的成立条件

费希纳定律的成立,依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假设:第一,假设建立心理量表所用的差别阈限法是合理的;第二,假定用韦伯定律的推导代替大量差别阈限法实验来确定每个最小可觉差也是合理的。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的,差别阈限法本身合理性的主要问题集中于最小可觉差能否作为心理量表的等距单位上,而以韦伯定律的推导结果来代替差别阈限法实验的合理性问题,其实就是有关韦伯定律是否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的问题。

由此可知,费希纳定律成立的条件,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两条:(1)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2)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以上第一项条件,如前所述,我们已经知道韦伯定律在刺激强度十分接近感觉阈限的情况下会失效。此外,韦伯定律尽管对绝大多数实验结果进行了准确预测,但也仍然存在例外:在研究人对纯音响度的辨别能力时,里斯(Riesz,1928)对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刺激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韦伯定律所预测的固定不变的韦伯分数并没有出现。图514显示的是4 000赫兹纯音在不同刺激强度水平下得到的结果,纵坐标是差别阈限和刺激量的比值。

图5-14 4 000赫兹纯音强度和ΔΦ/Φ的关系

(采自Riesz,1928)

从图中可以看到,ΔΦ/Φ的值不但在刺激强度微弱时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整个刺激强度的变化范围上都没有表现出稳定不变的特性,反而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相比之下,同样是作用于听觉通道,白噪音刺激的ΔΦ/Φ数值就符合韦伯定律的描述,除了极微弱的刺激以外,它在整个的刺激强度范围内基本保持恒定。因此,韦伯定律的正确性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证明,可见费希纳定律得以成立的第一项条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验支持。

对于费希纳定律得以成立的第二项条件──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是否等量,也同样有着不同意见。后来的实验已经证明,随着刺激强度水平的增长,每一个最小可觉差所代表的心理感受量值并不是相等的

(Stevens,1936)。一个在感觉阈限上20个最小可觉差的声音刺激,和一个在感觉阈限上10个最小可觉差的声音刺激,被试判断前者远远比后者的两倍更响。在另一个实验中,杜那普和皮耶隆(Durup & Piéron,1933)要求被试调整蓝色光和红色光的亮度,以使它们看起来明度一致。与费希纳对所有最小可觉差都相等的假设相反,当这两种色光亮度同处于各自阈限以上同样数量的最小可觉差时,它们的明度从来都没有被认为相等过。这一实验背后的逻辑是:对红色光和蓝色光的判断都是明度感觉。如果同一感觉中所有最小可觉差都是在心理上相等的,那么若两色光一开始被判断为明度一致,则将它们同增或同减相同数量的最小可觉差,它们也仍然会在明度上被判断为一致。然而实验结果表明:明度一致的两种色光,在同样变化相同数量的最小可觉差之后,明度变得不一致了。这就反过来说明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并不是等同的,它并不适合作为心理量表的等距单位。

综上所述,费希纳定律所依赖的两项条件──韦伯定律的有效性和最小可觉差的等距性──都没有能够得到实验数据的证明。费希纳定律在其提出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曾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时至今日,它已经被证明并未精确地描绘心理量—物理量的关系图谱,但是费希纳定律对心理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却丝毫不因此而被抹杀。费希纳工作的价值,更多的在于他在研究中所遵循的道路──正是在费希纳的工作之后,测量的概念和研究心理事件的科学方法才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

第二节心理物理函数在本章第一节,我们介绍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为对感觉阈限的测量,这涉及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应用;二为阈上感觉的测量,这被称为心理物理量表的建立。在以上两类工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就有能力建立所谓的心理物理函数了。

心理物理函数是描述对刺激的心理感受和刺激的物理属性之间关系的函数。它可以用来描述心理感受和物理刺激的各种属性(诸如光的波长、声音的频率、皮肤刺激的面积等)的依从关系,而更常见的情况则是用来描述某种感觉如何随着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回答诸如“刺激量为X的时候,心理感觉Y的值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前一种形式心理物理函数的例子有听知觉的等响度曲线、不同波长刺激的视感觉阈限曲线等;而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物理函数是后一种形式,它们建立了心理感受量表和物理刺激强度量表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在这种针对心—物关系的心理物理函数中,最为著名的例子有费希纳提出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the power law)。由于史蒂文斯的工作无论从时间先后、测量逻辑和实验验证深度上都与费希纳的传统心理物理学研究有所不同,故本书将之归入现代心理物理学的范畴。考虑到本章前两节的侧重点是传统心理物理学,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主要介绍费希纳定律,只对史蒂文斯的工作略作介绍,在下一节中将对幂定律进行详细论述。

一、韦伯定律

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确定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是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怎样的影响。这种工作的成果就是得到所谓的刺激临界值函数(stimulus critical value functions),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描述了临界刺激值(critical stimulus value)即阈限,

和刺激的其他方面属性的函数关系。而在最早被研究的刺激临界值函数中,则首推刺激强度与差别阈限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强度为10个单位的某刺激,其差别阈限是2个单位,那么当此刺激的强度变为30、40或50个单位时,其差别阈限是多少?

(一)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两个较重的物体比两个较轻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差异时,才能被感受为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因此,重量较大的物体之间更难以分辨,因而也就相应地具有更大的差别阈限。精确地说来,韦伯发现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做韦伯分数(Weber′s fraction)。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

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

ΔΦ/Φ=C

其中ΔΦ和Φ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C代表韦伯分数。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图5-8 重量判断的韦伯分数

注:除了在最小刺激量处,两名被试的韦伯分数在整个刺激全距上几乎不变。

(采自Engen,1971)

按照韦伯定律预测,如果我们改变一个刺激的量值,并反复测量其在各个量值上的差别阈限大小,最后应能发现每一次测量中差别阈限和刺激量值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也就是韦伯分数。通过此类实验可以检验韦伯定律的有效性。从实验结果看,除了刺激强度很弱的条件下,韦伯定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图58显示的是英格(Engen,1971)的部分实验结果:两名被试分别在六种不同重量的刺激条件下接受了差别阈限的测定。从图上可以看到,除了很轻重量刺激的差别阈限外,两名被试的其他数据点都能基本拟合成一条直线。

图5-9 Konig & Brodhun的研究中分别揭示的明度和ΔL/L的关系

(采自Konig& Brodhun,1889)

韦伯定律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例如,我们可以测得重量为100克的刺激,差别阈限是3克;也能测定长度20厘米的刺激,差别阈限是0.4毫米。但是,由于3克和0.4毫米分别属于两个物理量表──质量量表和长度量表──而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不具有可比性,因而这两个差别阈限本身的比较毫无意义。

而通过韦伯定律,我们可以从差别阈限测定的实验结果推出韦伯分数,而后者经过ΔΦ/Φ的计算约去了刺激的物理量纲特征,仅仅是一个数。没有单位的数值间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因此不同感觉间的比较就可以通过韦伯分数这个中介进行了。图59和图510分别是视觉通道的明度差别阈限实验和听觉通道的噪音响度差别阈限实验的结果,横坐标是刺激量值,纵坐标是差别阈限和刺激量的比值。从两图的比较可知,明度感受的韦伯分数低于噪音响度感受的韦伯分数。因此,人们对明度的感受性要高于对噪音响度的感受性。

图5-10 用绝对阈限上分贝数表示的噪音强度和ΔΦ/Φ的关系

(采自Miller,1947)

(二)韦伯定律的修正

韦伯定律的一个修正公式能更好地拟合实证研究的数据结果,这一修正在韦伯定律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其数学形式如下:

ΔΦ/(Φ+a)= C或者ΔΦ= C(Φ+a)

其中的a通常是一个数值很小的常数。最初版本的韦伯定律不包括参数a,实验表明,未经修正的韦伯定律在刺激强度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会失效(如图58、图59、图510)。修正后的韦伯定律引入了参数a,实验研究表明:只要a的取值合适,韦伯定律的这一修正公式对实验数据往往拟合得十分良好,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都能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图511反映的是一个假想实验:当以ΔΦ/Φ为因变量时,最低刺激强度下的因变量值偏大;而将因变量换成ΔΦ/(Φ+a)后,这一现象消失。

图5-11 当ΔΦ/Φ分别作为Φ和ΔΦ/(Φ+a)的函数时所产生的假想结果

(采自Gescheider,1997)

参数a的出现,使得韦伯定律在极低刺激强度下也不至于失效。这说明参数a很可能与感觉系统在极微弱刺激强度下的操作特性有关系。至于参数a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目前尚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不过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参数a代表了当刺激强度Φ为0时,感觉系统的背景噪音强度。感觉噪音产生的机制是神经系统的自发活动,其绝对强度并不大;但是当外界刺激强度水平接近绝对阈限时,神经系统本身噪音的相对影响增大,就会对外部刺激的心理感受产生较大的“污染”了。由于感觉噪音是在任何时候都和外界刺激同时存在的噪音背景,因此真正决定差别阈限ΔΦ的并不是单纯的刺激强度水平Φ,而是Φ与同时存在的感觉噪音强度a的和──Φ+a,这就是韦伯定律修正公式的内在含义。

神经系统噪音背景的提出,还能够将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概念统一起来。绝对阈限可以被理解为,让个体将外界物理刺激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和个体神经系统本身的噪音背景区分开所需要增加的最小刺激量值;而差别阈限则可以理解为,为了使神经系统产生差异感受所需要对物理刺激强度所作的最小变化量。这样,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在本质上就得到了统一:它们都是对神经系统差异感受性的描述,只不过前者关系到神经系统本身的噪音,而后者只关系到物理刺激在神经系统中引发的事件。

三、史蒂文斯定律

在心理物理函数中,和费希纳定律地位相当的就是史蒂文斯所提出的史蒂文斯定律。这一定律指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并非如费希纳定律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对数函数关系,而应该是一个幂函数关系。因而这一定律也被称为幂定律。

从严格意义上说,史蒂文斯定律已经不属于传统心理物理学的范畴。幂定律的提出采用了直接数量估计法所构建的比例量表等级的心理量表。由于这一方法涉及对心理感觉的直接测量,因此史蒂文斯定律被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是“新心理物理学”的开端,而所谓的“新心理物理学”就是现代心理物理学。但是,由于史蒂文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一样,都试图描述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试图建立一个心理物理函数,因此在这一节中仍然会对史蒂文斯定律的由来和具体内容作简要的介绍。至于对此定律的理论解释和其他相关研究,则留待下一节中进行阐述。

(一)对最小可觉差的重新理解

神经量子理论(neural quantum theory)是由史蒂文斯等(1941)提出用来解释阈限的一种理论。他们在响度和音高的辨别实验中,推论其基本神经过程是按全或无定律(或全有或全无律)(all\|or\|none law)进行的。神经量子理论假设反应刺激变化过程的神经结构在机能上被分为各个单元或量子。具体地说,被试只有在此增量大到足以兴奋一个附加的神经量子单位时,才能察觉到刺激增量。必要的刺激增量的大小将取决于某一个刺激高于上一个兴奋了的神经单位的阈限多少。超过上一单位的阈限越多,兴奋下一个单位所需要的刺激量则越少(如图515)。图515表明两种连续体:(1)刺激连续体(stimulus continuum);(2)神经单元阶梯式的感觉连续体(sensory continuum)。在刺激连续体上,St是标准刺激值; a、b、c是肯定能够兴奋附加量子的刺激增量;ΔΦ只能部分兴奋神经量子所需要的刺激增量。

图5-15 神经量子模型基本概念图示

(采自马谋超,1978)

在感觉连续体上,P是St所产生的“剩余”兴奋量,如果说假定 17个能量单位的刺激量足以兴奋神经量子a、b、c,而且还能部分兴奋“d”量子,那么这个剩余量只是由超出15个能量单位的那部分能量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剩余量和感受性的波动紧密相关。只有ΔΦ和S剩余量总和达到等于或大于兴奋一个附加量子所需的能量时,才能产生可觉的感觉反应。因此剩余与能量是有关的,即剩余大,要求增量便小;反之亦然。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

其中,ΔΦ是使附加量子活动所需要的刺激增量;Q是肯定能够兴奋一个量子的增量大小;P是标准刺激St的剩余能量所引出的部分兴奋量。

上式表明当ΔΦ≥Q-P时,给定的ΔΦ就完全可以兴奋附加量子。增量越大,辨认的数量越多。诚然,这也取决于不同剩余量出现的相对频率。继续加强增量,务必达到兴奋一个附加量子才会有一个最小可觉差。这样所得到的理论上的刺激反应间关系曲线应是梯形跳跃式的。但是,在实际测量阈限的实验研究中,所得到的总是一条递加的拱形曲线(ogive curve)。对于其中的原因,史蒂文斯认为在于缺少对被试的动机、注意疲劳等随机波动因素的全面控制。未控制因素的波动可能是常态分配,因而是拱形曲线。史蒂文斯指出,如果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便能够得到理想的梯形曲线:

(1)必须仔细地控制刺激,避免噪音干扰;

(2)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恒定的判断标准,最好由动机高度明确、训练有素的实验者充当被试;

(3)如果神经量子的大小在实验期间改变了,那么曲线将变为拱形;

(4)从标准刺激向比较刺激的转换必须迅速。

(二)幂定律的提出

20世纪中叶,史蒂文斯对费希纳的对数定律进行了批评。1957年,他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

其中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幂函数的指数值决定着按此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例如,当指数值为1.0时,便是一条直线,即刺激和感觉之间为简单的正比关系;指数大于1时,则为正加速曲线;小于1时,便为负加速曲线。

史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具体的步骤是实验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或某一明度),并规定它的出现值为一个数字,例如 1.0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同类强度不同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表511就是三种感觉道所获得的实验结果。

根据表5-11的实验结果,以物理量为横坐标,以心理量为纵坐标,就可绘成图516。如果把这三个感觉道的实验结果画在双对数坐标上,就形成了三条斜率不同的直线,如图517所示。我们从图516和图517上可看到,电击的感觉强度比产生电击的物理强度的增长快得多(a=3.5),明度比光能的增长却慢得多(a=0.34),线段的主观长度和线段的物理长度则有同样的增长率(a=1)。

表5-11 三种感觉通道的心理强度

(采自Stevens,1961)

图5-16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直线坐标)图517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对数坐标)

(采自Stevens,1961)

(三)幂定律的发展

和对数定律一样,幂函数不适用于十分靠近阈限的微弱刺激。于是,史蒂文斯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又提出了修正的幂函数,即从刺激中减去一个常数:

S= b(I I0)a

这样,幂定律便可适用于全部可知觉的刺激范围。在某些研究者看来,I0就是绝对阈限值。从I中减去I0,意味着以阈限上有效单位而不是以物理表中零点以上单位去说明刺激的。

幂定律在对数定律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幂定律的有效性有赖于被试正确使用数字去标示其真正的感觉量。那么,这里要问: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主观量能否比较,能否调节一个感觉通道中的刺激强度使其主观上感到好像同另一感觉通道中的刺激一样强?为克服这一局限,史蒂文斯于 1959年研究了跨感觉通道的匹配技术,它无须被试产生数字等判断,被试的任务是把两个不同感觉通道产生的感觉量相等起来。例如,可以要求被试调整施加于指端的振动强度,以便使振动的感觉印象和一爆破音的响度相匹配。这样,在不同的刺激水平上获得跨感觉通道的匹配,于是一条称为等感觉函数的曲线便产生了,它可表示出一感觉通道的刺激值与造成相等感觉量判断的另一感觉通道刺激的关系。这种方法称为等感觉匹配法(equal-sensation functions obtained by matches)。

史蒂文斯又将心理物理法技术推进一步,用实验证明了不同感觉通道的感觉量是可以匹配的。其原理是设有两个感觉道的主观值分别为:

S1= I1m

S2= I2n

如果主观值S1和S2相等,则最后的相等感觉函数将有以下形式:

I1m= I2n

lg I1=n/mlg I2

这样,在双对数坐标中相等感觉函数将是直线,而其斜率将由两个指数决定。

史蒂文斯出色的研究工作,得到实验心理学家的充分肯定,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争相引用。很多研究者认为,史蒂文斯的幂定律对数量估计方面的研究是一份有效的总结,幂定律说明了感觉传导者的操作特征,或者称为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能以及脑形成感觉的数学描述。不同感觉通道的指数不同,说明了不同感觉传导者是以能量的不同形式转换的,即具有不同的转换特征。

总之,幂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其相等的刺激比例产生相等的感觉比例这一含义。由此可以认为,如果所有的刺激强度都按百分比增加或是减少,那么感觉变化的比例则保持恒定。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description)是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假设,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的特点。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都属于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method)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例如,以非参与方式观察记录不同班风下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观察不同企业文化下员工的休闲模式。

自然观察法听起来简单、很有吸引力,但做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

首先,如果试图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或任何其他有机体)的行为,就必须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如果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就会有显著的不同。试想,当你意识到有人正在观察你时,你是绝对不会做那些你曾在私密空间里做过的行为的。

其次,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observer bias)。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者自己的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例如,有人假设男孩比女孩更具语言攻击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预先就知道要研究这个假设,那就很难保持观察的客观性。性别偏见、文化偏见都可能导致观察者偏差。例如,在什么构成“性骚扰”这个问题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同,因而观察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消除观察者偏差的有效方法是:要求观察者在不知晓研究假设的情况下对行为进行观察,或者让几位观察者同时进行工作,然后采用经几个观察者共同证实的结果。

最后,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与行为未必会发生。例如,想要观察真实生活中人们自然的服从行为,到哪里去观察?在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种自然发生的服从行为?服从行为在一些情境中是比较容易发生的,但是如果特意设计某种情境以产生服从行为,那就不是自然观察了。因此,使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与行为,需要有耐心和机遇。

虽然自然观察法存在上述问题,但对于一些心理学课题,采用这种方法仍然是最合适的。例如,心理学家想要揭示黑猩猩在自然居住地的社会性行为,想要了解婴儿的语言发展情况,采用自然观察法就最为合适;如果能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加以记录,那就可以更有效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例如,如果我们想了解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对孝道的态度,可以就此问题去调查许多人。我们也可以针对特

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和访问调查(interview survey)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收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interview method),是一种以面对面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以应对晤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灵活性强。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探究较具体的回答,而且当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回答者有误解时,可以重提该问题,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甚至根据晤谈情境临时决定提出问题。(2)回答率高,遗漏率少。不能读和写的人也可能愿意在晤谈中回答问题,还有一些不愿意花精力写出其回答的人也可能乐于谈话。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参照非言语行为。研究者可以在现场观察非言语行为并评估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个案法

个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关于成功的三大定律

成功三大定律 关于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较有名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蝉定律。 无论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还是金蝉定律,他们都有共同的意义: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 坚持,坚持,再坚持, 直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 荷花定律 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2倍数量在开放。 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 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是第29天。这就是荷花定律。 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两倍速度开放。 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 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这其中藏着深刻的道理就是: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沉淀。 这个定律最早是听过马云的一个公开演讲,而透过这个定律去联想人生,你会发生,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 但渐渐的,人们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 这时,这个时候的放弃,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大多时候,人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毅力。 据说人这一生大概能遇到7次左右的机会,都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都是在前期日复一日的投入和坚持才能遇到这样的机会。 所以说,如果有梦想就要先动起来,然后坚定不移的去执行下去。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人生定律大全

人生定律大全 一、31个生活中的定律 1、巴莱多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也叫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 2、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墨菲定律是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作出的著名论断,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3、约拿情结: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畏惧心理。“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 4、刺猬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5.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6、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7、蝴蝶效应: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它称之为混沌学。 8、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9、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 10、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罗文的七条成功定律

罗文遵循了几条成功定律。第一条成功定律就是专注于目标,清楚地认识它。他怀抱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希望就在面前,他总是紧紧盯住它,不让它模糊不清。 当你专注于事业的王国时,当你完成通往成功之路上的每一件工作时,你是多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啊:被灯红酒绿所诱惑,抑或因侮辱而气馁?众口铄金,抑或横遭不公? 罗文是受过教育的,并成长为一名军官。他知道怎样完成自己的任务。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这是他的第二条成功定律,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拥有达到目标的充分知识。 当然,他的身体也是顶呱呱的,这是一条常常为人忽视的但相当重要的成功定律,就是要充分协调好自己的体能,以便全力以赴,奔向目标。 安德鲁·罗文安还有另一种素质,决定了他的成功,那就是干劲!他渴望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对目标抱着初恋般的热情。他百折不挠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计荣辱。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他不允许任何绊脚石阻挡自己的道路。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他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你愿意像罗文那样,负重前行,去为事业而奋斗吗? 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丛林密布、山峦险峻、蛇毒水臭、蚁虫凶猛、敌军穿梭,他都无所畏惧。整整三个星期,他在密林中辗转前行,以一双脚穿越了险恶之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你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取得成功了吗?没有。作为成功的第五条定律:运用头脑,发挥聪明才智,去克服困难。罗文用他的才智做了什么?他巧妙地躲避了危险,敏捷地抓住了机遇。但是他有一道仅凭才智过不去的坎,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这些压力和坎坷并不挑战你的头脑,而是挑战你的意志,挑战你的勇气。 这样的人太多了,当困难重重时,他们就畏缩不前、手足无措。当横生意外时,许多人就退缩,还说什么“我不能对付这种事!”他们声嘶力竭地大叫:“你并没有告诉我这个呀。我已经尽力了——我不干了!”当这种事发生时,你是否有这种反应呢? 罗文还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第六条成功定律。他坚持不懈,直到大功告成。他有自己的个性。他知道,“行而受阻,阻则难行”。他从不放弃,置生死于度外。即使筋疲力竭,他仍下定决心,咬紧牙关,努力达成最后的胜利。 你展现了多少这样的坚韧呢?当思想斗争激烈时,当世界鞭挞着你,当功败垂成时,你是否就后退、放弃、痛哭流涕地大喊“我完了,没希望了,我退出吧?” 当然,罗文并不完全明白第七条成功定律,那就是:信念的指引与理想的沟通,有了它,你心灵坦坦荡荡,充满着自豪。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就在心中,在每一次尝试和每一次阻碍之中,它都会赐你以援助之手。

分离定律实践上的应用

《分离定律实践上的应用》教学案 -—罗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离定律实践上的应用和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用基因图解写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及时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第一次从理论上揭示了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问题1:小麦的某些抗病性状,多数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很多小麦都是杂种,你怎样得到能稳定遗传,即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种抗病小麦?(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写出遗传图解) 提升训练1:用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自花受粉得, 再自花受粉得 。那么,中矮茎豌豆所占的比例是()A.1/8 B.3/8 C.1/6 D.1/4 提升训练2: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亲本杂合子连续自交,某代的纯合子所占比例达95%以上,则该比例最早出现在() A.子3代 B.子4代 C.子5代 D.子6代 归纳总结: 问题2:如果所要选育的作物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不会表现出来,能把这样的作物丢掉吗?为什么? (2)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问题3:人类的白化病,即洋白头。因缺少黑色素所以皮肤白色,头发黄色,虹膜带红色(血管颜色),畏光,它是隐性遗传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人由正常基因A控制。 学生练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多少?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请写出以下的基因型:(抽两个同学上黑板解答此遗传题。) 提升训练2:作业本第3页15题 巩固练习: 1.番茄茎的有毛(H)对无毛(h)是显性。现有基因型为Hh和Hh的两个亲本杂交,问它们的后代 可以产生哪几种表现型和基因型,这几种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率各是多少?(请二位同学上黑板,用棋盘法解答。) 2. 狗的卷毛是由于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直毛是由于它的隐性等位基因控制。有两只卷毛狗交配, 产生出一只卷毛雄狗,你用什么方法,判定这只卷毛雄狗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3.豚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毛雌鼠甲与白毛雄鼠丙交配,甲生产7窝共8只黑毛豚鼠和6只白毛豚鼠。黑毛雌鼠乙与白毛雄鼠丙交配,乙生产7窝共生15只黑毛豚鼠。问甲、乙、丙3只鼠的基因型? 1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成功法则17条

成功法则17条 1、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也就是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也许不能选择,但另一个环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内在环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改造的。成功的不一定都是企业家、领袖人物。成功,是指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功,其标志在于人的心态,即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都不具有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深陷泥淖,不能自觉,不能醒悟,不能自拔,当你发现身处困境时,机会已经失去。这种败局,不仅限于事业的失败,还包括人生中为人处事的失败,心理情绪的失败、婚恋家庭的失败、人的感受的失败等。总之,凡人生感受不如意,不幸福,都可视为你人生的失败,这些失败多半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弱者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变处事方法,就可以避免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以成为推动事业成功的伟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人成功不是指拥有什么(权力、财富),而是做了什么。如果能每天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帮助和影响他人。成功等于每天进步一点点。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奋发、创造、机智、亲切、友善、积极、向善、向上、进取、努力、愉快、自信、自勉和有安全感等。 2、要有明确的目标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努力或漂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的那座无价的金矿,也因得不到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你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获得什么成就才是最重要的。有目标才会成功,如果你对未来没有理想,就做不出什么大事来。设定目标后订出中长期计划来,而且还要怀着迫切要求进步的愿望。成功是需要完全投入的,只有完全投入到你所从事的职业中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只有全身心地热爱你的生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3、多走些路 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实践,你的成功也就是因为多走了些路,找到了别人未找到的另外一点东西。抓住机会,掌握机会,做个积极主动的人,并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 4、正确的思考方法

破仑希尔的十七项成功原则

破仑希尔的十七项成功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经过数十年研究,归纳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十七条黄金定律,该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门看似神秘的学问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轮船大亨罗伯特·达拉认为:“我如果50年前学到这十七条黄金定律,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十七项成功原则 1、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也就是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也许不能选择,但另一个环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内在环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改造的。成功的不一定都是企业家、领袖人物。成功,是指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功,其标志在于人的心态,即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都不具有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深陷泥淖,不能自觉,不能醒悟,不能自拔,当你发现身处困境时,机会已经失去。这种败局,不仅限于事业的失败,还包括人生中为人处事的失败,心理情绪的失败、婚恋家庭的失败、人的感受的失败等。总之,凡人生感受不如意,不幸福,都可视为你人生的失败,这些失败多半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弱者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变处事方法,就可以避

免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以成为推动事业成功的伟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人成功不是指拥有什么(权力、财富),而是做了什么。如果能每天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帮助和影响他人。成功等于每天进步一点点。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奋发、创造、机智、亲切、友善、积极、向善、向上、进取、努力、愉快、自信、自勉和有安全感等。 2、要有明确的目标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努力或漂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的那座无价的金矿,也因得不到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你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获得什么成就才是最重要的。有目标才会成功,如果你对未来没有理想,就做不出什么大事来。设定目标后订出中长期计划来,而且还要怀着迫切要求进步的愿望。成功是需要完全投入的,只有完全投入到你所从事的职业中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只有全身心地热爱你的生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3、多走些路 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实践,你的成功也就是因为多走了些路,找到了别人未找到的另外一点东西。抓住机会,掌握机会,做个积极主动的人,并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 4、正确的思考方法 成功等于正确的思想方法加信念加行动。要想成为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必须具备顽强坚定的性格,挖掘潜力,进行“我行”、“我是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018年3月27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重庆璧山区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以虫克虫”的办法 ①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②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③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2.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人们不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只是改变或创造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并没有创造或消灭规律本身。认为人们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Removed_发现成功定律【1】:欲望定律

发现成功定律【1】:欲望定律.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 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发现成功定律【1】:欲望定律 序言 为什么你还是个穷人? 为什么你成天忙碌却仍然一事无成? 为什么“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努力,却只有不到2%的人获得成功? 成功的人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成功有方法吗?成功有规律可循吗?成功的人是天生就是非常优秀的吗?答案姑且不论,但那些伟大的成功者似乎都抓住了一些共同的东西,这难道 就是成功的秘密? 有这样一句话被不少人奉为经典:“许多人都以为成功是由偶然和运气组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规律和法则组成的。”规律是事物最本质的内涵,是事物兴衰成败的黄金定律。 任何一种事物的规律,不论你遵循它还是违反它,都会起作用。 农场是一种自然环境,生活在其中易于熟悉事物的自然法则。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快速解决各种问题,在农场却不能快速收获庄稼,必须要先耕地、播种、松土、除草,然后才能到达收获的季节。在此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地遵循着自然法则行事:投入爱心、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和物力。同样的道理,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着相应的法则和规律。 正是社会中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使我们的生活成功而有意义。人类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学会了运用那些普遍存在的真理和法则而取得的。这些法则被称为“成功背后的经典”,它们旨在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因此, 我们只有自觉地去发现、发掘、掌握这些法则,才能读懂伟人和平凡人之间的相通之处,才能找到从平凡到伟大的最为可行可靠的途径,从而跃过障碍、绕过陷阱而一步步地接近成功,成就大业! 本书向你展现的,既有与伟大的自然法则相通的人类同生共存的金科玉律——它们是上帝钦定的法则:也有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为人处世、走向成功的绝对规则。这是一本浓缩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 一个人的能力是无限的,你能获得多少的成功和成功的快慢,将与你掌握这些定律的程度成正比。喜欢接受新观念、愿意学习一切有助于取得进步、过得舒适、生活幸福的人才是明智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它终会实现。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法则。如果我们明智地运用这些定律,无论我们一生中会遇到何种困难,处于何种环境,我们都能应付自如。 如果你此刻正拿着本书,你是幸运的。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他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011-03-10 18:40 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所以,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7√1.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就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只能在人们的认识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在客观事物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由联系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必然得出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 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也包括后退、下降的。而发展只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四)发展的实质 8√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毛泽东所概括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继承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发展的过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得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9√1. 发展过程性的内容 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

成功的十七条黄金定律

成功的十七条黄金定律 2015-09-20 语文好教师 1883年,拿破仑·希尔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并激励孩子去获得成功的方法。他18岁上大学时,为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钢铁大王、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从此,他应卡耐基之邀,配合这位可敬的导师从事对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希尔访问了福特、罗斯福、洛克菲勒、爱迪生在内的500多位成功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研究。20年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卷本的《成功规律》一书。 希尔经过数十年研究,归纳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十七条黄金定律,该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门看似神秘的学问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轮船大亨罗伯特·达拉认为:“我如果50年前学到这十七条黄金定律,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1、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也就是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也许不能选择,但另一个环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内在环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改造的。成功的不一定都是企业家、领袖人物。成功,是指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功,其标志在于人的心态,即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都不具有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深陷泥淖,不能自觉,不能醒悟,不能自拔,当你发现身处困境时,机会已经失去。这种败局,不仅限于事业的失败,还包括人生中为人处事的失败,心理情绪的失败、婚恋家庭的失败、人的感受的失败等。总之,凡人生感受不如意,不幸福,都可视为你人生的失败,这些失败多半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弱者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变处事方法,就可以避免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以成为推动事业成功的伟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人成功不是指拥有什么(权力、财富),而是做了什么。如果能每天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帮助和影响他人。成功等于每天进步一点点。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奋发、创造、机智、亲切、友善、积极、向善、向上、进取、努力、愉快、自信、自勉和有安全感等。 2、要有明确的目标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努力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的那座无价的金矿,也因得不到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你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你将来想获得什么成就才是最重要的。有目标才会成功,如果你对未来没有理想,就做不出什么大事来。设定目标后订出中长期计划来,而且还要怀着迫切要求进步的愿望。成功是需要完全投入的,只有完全投入到你所从事的职业中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只有全身心地热爱你的生活,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3、多走些路 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实践,你的成功也就是因为多走了些路,找到了别人未找到的另外一点东西。抓住机会,掌握机会,做个积极主动的人,并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 4、正确的思考方法 成功等于正确的思想方法加信念加行动。要想成为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必须具备顽强坚定的性格,挖掘潜力,进行“我行”、“我是优秀的”、“还须再改进”的心理暗示。 5、高度的自制力 自制是一种最艰难的美德,有自制力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成功的最大敌人是自己,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会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掉。如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萎靡。

成功的十七条黄金定律(拿破仑·希尔)

成功的十七条黄金定律(拿破仑·希尔) 成功的十七条黄金定律(拿破仑·希尔)时间:2010-09-21 12:27:20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xuexila888@https://www.doczj.com/doc/668946847.html, admin 我要投稿『美国博士拿破仑希尔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积极情感的人处处对环境和他人充满着感激之情,容易感受到环境中良好的一面。我们的心态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有时别人一句话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起到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这决定于你对人和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和心态。』1883年,拿破仑希尔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并激励孩子去获得成功的方法。他在18岁上大学时,为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钢铁大王、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从此,他应卡耐基之邀,配合这位可敬的导师从事对美国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希尔访问了福特、罗斯福、洛克菲勒、爱迪生在内的500多位成功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研究。20年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卷本的《成功规律》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成为本世纪美国的大事件之一,先后共有26种文字34个国家出版,畅销2000多万册。同时希尔也成为美国社会最有影响和最有盛誉的学者,并成为两届美国总统的顾问。他既影响着两任总统所作的决定,又通过两位总统所作的决定影响着美国的历史进程。

卸职后的希尔集中全部精力著书,激励人们通过纠正意识、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缺点,获得人生的成功。希尔经过数十年研究,归纳出了相当有价值的十七条黄金定律,该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门看似神秘的学问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希尔曾拿十七条黄金定律做实验,训练3000名毫无经验的销售员,不到6个月他们都成绩突出。轮船大亨罗伯特达拉认为:我如果50年前学到这十七条黄金定律,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1、保持积极的心态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别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也就是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也许不能选择,但另一个环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内在环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改造的。成功的不一定都是企业家、领袖人物。成功,是指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功,其标志在于人的心态,即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都不具有积极的心态就可能深陷泥淖,不能自觉,不能醒悟,不能自拔,当你发现身处困境时,机会已经失去。这种败局,不仅限于事业的失败,还包括人生中为人处事的失败,心理情绪的失败、婚恋家庭的失败、人的感受的失败等。总之,凡人生感受不如意,不幸福,都可视为你人生的失败,这些失败多半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弱者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改变处事方法,就可以避免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以成为推动事业成功的伟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人成功不是指拥

广告效果倍增的17条定律(经典)

广告效果倍增的17条定律(经典) 一、85%的广告没人看 解读:如何挤进那15%的成功广告中去,吸引了读者就是成功了一半。 视角:反过来讲,只有不到1/5的广告能吸引人。广告的失败原因很复杂,根据美国广告市场调查显示:36%的广告浪费是由于广告主对市场的认识和想法是错误的;31%是因为广告代理公司的创意失败了;83%的原因在于广告媒介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 以上三点,第一点应该由广告公司和客户共同承担责任,第二点纯粹在于广告公司,第三点广告公司应该负主要责任。 在广告公司里,如果你是策划人员,你应该着重在第一点,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应该着重第二点,如果你是媒体开发人员,你应该重视第三点。 二、看广告标题的人数是看正文人数的5倍,也就是说标题比内文多5倍的阅读力 解读:也就是说,标题和内文的阅读效力是5:1。显然,你的广告应该有一个标题或者是口号类的东西。 视角: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是设计人员的话,应该给予广告标题多大的篇幅和分量?这个调查结果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当然,在标题里说什么,是下一个问题。 三、如果在标题里能畅所欲言你就浪费了80%的广告费 解读:原因和上面一样。这里只是说你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内容,应该包括什么(按照以往的广告经验,他们建议将品牌名称或主题内容的名称嵌入到标题中去,比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但是并非一切都是这么教条),以及如何吸引注意(传统的3B原则,婴儿、美女、野兽)。 视角:“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是黄霑的广告金句。黄霑写过一本关于广告的小册子,有兴趣的人应该找来读读。 标题说什么,绝不是上述3B原则这样的用法,3B是用于广告画面内容的选择的参考,而不是标题。 文字的吸引艺术,是另外的技巧。 四、广告空白增加1倍,注目率增加0.7倍 视角:这是内容与空白的比例关系,很难做到的平衡。 我们试着按这个假设做一个推理: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用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用

————————————————————————————————作者:————————————————————————————————日期: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豌豆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有哪些? 2.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步骤是? 3.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下列几组杂交中,哪组属于纯合子之间的杂交 A.DD×DdB.DD×ddC.Dd×DdD.Dd×dd 3、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A.25%B.50%C.75%D.100%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个纯合子的后代必是纯合子 B.两个杂合子的后代必是杂合子 C.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D.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5、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试验,F1产生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其比为。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种,其比为 F2的表现性状有种,比例为其中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是。 6、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分离定律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杂交实验 理论解释(假说) 测交验证 分离定律内容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具有多个 易于区分的性状 F 2 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F 2 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高茎∶矮茎= 3∶1 DD∶Dd∶dd=1∶2∶1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高茎∶矮茎= 1∶1 Dd∶dd=1∶1 一、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不相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_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____遗传给后代二、区别自交、测交和杂交 方法概念应用 自交 基因型相同个体交配 如DD×DD、Dd×Dd等 (1)显隐性判定→如杂合子自交产生的F1中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原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获得植物 纯种→如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纯合 测交 杂种一代×隐性纯合 子,如Dd×dd (1)验证杂(纯)合子→如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2)测定基因型→检验F1的基因型,如孟德尔的测交实验 杂交 基因型不同个体交配, 如DD×dd等 显隐性判定→如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F1中出现的性状为显 性性状,未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三、分离定律的应用 (一)如何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1、如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那种性状为显性。A ×B →A 例如:某植物红花×白花→子代全开红花,则红花性状为显性,白花为隐性。 练习 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黑色母羊交配,生出的小羊全部表现为白色,这是因为() A、控制黑色的基因消失 B、控制黑色的基因未消失,但不表现 C、黑色母羊必为杂合体 D、白色小羊必为纯合体择 2、如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的性状,则这两个亲本一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A ×A →B 例如:红花×红花→红花与白花,则红花为显性性状,子代出现的白花为隐性性状。 练习有一种脚很短的鸡叫爬行鸡,,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 (1)爬行鸡×爬行鸡→2 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2)爬行鸡×正常鸡→1676只爬行鸡和1661只正常鸡 其中能判断显隐性的是—— 1、由亲代基因型推断子代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 P 的基因型F1的基因型及比例F1的表现型及比例 1 AA×AA AA 全为显性 2 AA×Aa AA︰Aa 全为显性 3 AA×aa Aa 全为显性 4 Aa×Aa AA:2Aa:aa 显性∶隐性=3∶1 5 Aa×aa AA:aa 显性∶隐性=1∶1 3 /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