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铁涛杂病论治

邓铁涛杂病论治

邓铁涛杂病论治
邓铁涛杂病论治

一、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

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

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疗法共 30 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王氏治肝,以肝气、肝火、肝风辨证。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证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所以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证,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法是也。……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清代医家叶天士早已对肝风一类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如华岫云为叶天士医案立“肝风”一证,总结叶氏治肝风之法,华云:“先生治法,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若由思虑劳身心过动,风阳内扰则用酸枣仁汤之类;若由动怒郁勃,痰火交炽则用二陈龙荟之属。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则呕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补阳明。其他如辛甘化风、甘酸化阴、清金平木,种种治法未能备叙。”这些论述,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都值得重视和参考。

总之,治疗高血压,治肝是重要的一环,但疾病变化多端,不能执一,应辨证论治。根据上述辨证,笔者常用之治法如下:

1. 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用石决牡蛎汤(自订方):石决明(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莲子心6克,莲须10克。

此方用介类之石决、牡蛎以平肝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平肝熄风为辅药,莲子心清心平肝,莲须益肾固精为佐,牛膝下行为使药。如苔黄、脉数有力加黄

芩;若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之类泻其实热;苔厚腻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属热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加明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2. 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

用莲椹汤(自订方):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龟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莲须、桑椹、女贞、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药;山药、龟板、生牡蛎为辅药;牛膝为使药。气虚加太子参;舌光无苔加麦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枣仁、柏子仁。

3. 阴阳两虚,宜补肝肾潜阳

方用肝肾双补汤(自订方):桑寄生30克、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玉米须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龙骨(先煎)30 克。若兼气虚加黄芪30克,若以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十味汤(肉桂3 克、熟附 10 克、黄精 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莲须12克、玉米须30克、牛膝9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黄芪30克、杜仲12克。

4. 气虚痰浊,宜健脾益气

用赭决九味汤(自订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云苓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重用黄芪合六君子汤补气以除痰浊,配以赭石、决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肾阴虚者加首乌、桑椹、女贞之属,若兼肾阳虚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之属,若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参之属。

以上对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很不成熟。若从预防与比较系统彻底的治疗来说,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综合措施。

(1)调节情志本病与精神因素,工作紧张关系较大,对患者的精神环境与工作安排十分重要。当然患者的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做好病人的思想与注意劳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饮食与生活上的调节都很重要。

(2)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论预防与治疗,都有可靠的作用。

(3)中西并用中西结合治疗也是需要的,西药疗效快,中药疗效慢但比较巩固。可以因势结合使用。如见高血压危象,先用西药或针灸(针刺太冲穴用

泻法可治高血压危象)控制,然后中西并用。对顽固之高血压亦宜中西并用,至一定时期然后才纯用中药。

二、冠心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冠心病”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此病证的记载。汉以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这些描述与冠心病的症状无大出入,另外从汉以前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心痛与胃病早有所鉴别。后因两者治疗有互通之处,不免混同起来。到了明代,又强调在辨证上划清范围,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汉以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以上叙述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并指出系因阳虚或痰涎水饮为病,治则以除痰通阳为主。仲景此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目前临床证明,栝蒌薤白白酒汤、桂枝枳实生姜汤等8方,均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可见《金匮要略》对冠心病的认识已比汉以前跨进一步。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的常见症,古代则多列于心悸、怔忡、惊悸等证的范围。心悸的论治,最早见于仲景《伤寒论》。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的祖方,其药物组成,后人概括为七分阳药,三分阴药,重点则放在心阳方面。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把炙甘草汤中的参桂姜枣删去,加入白芍,或用生鳖甲汤煎药,一变而成纯养阴的方剂,补充了前人的不足。《金匮要略》有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心下悸是否即心悸,各注家有争论,因心下是胃的位置。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的记载,所言应属心悸,故后世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治心悸辨证有二:一曰虚,二曰饮。唐宋学者多从之。

宋《三因方》治惊悸分:①受惊在心胆经;②因事不从心致气郁涎聚,在心

肺经;③因冒暑湿,塞闭诸经;并强调五饮停蓄使人惊悸。

明《证治准绳》对悸证分为:①心气虚;②心血虚;③阴精不足;④相火妄动;⑤郁火;⑥水气凌心;⑦痰。论治包括养阴、清热、除痰、降火、安神等。至此,治疗已大为发展。《景岳全书》对怔忡惊悸,辨证虽有心肝肾之分,但强调阳统乎阴,心统乎肾。虽指出宜辨寒热痰火,但强调益气养阴,滋培根本。张景岳对任何病证都主张补肾,对心悸怔忡自不例外。

清代大致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但处方用药思路更为广阔,比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指出治胸痛用的木金散,若无效则须用血府逐瘀汤。王氏治疗胸痛倡用活血祛瘀的治则,颇具有独创精神。

当然,前人所说的心悸、心痛、胸痹等,其内容并不一定全属冠心病。胸痹这一病名唐宋还有所发展,与仲景所论不全相同。可见中医的一种证,可包括西医多种病;西医一种病,也可包括中医多种证,要搞中西医结合,首先应掌握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弄清哪些理法方药对何种病证有疗效。故没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本病《内经》称“真心痛”,其病位在心已为千古之定论,其次要详审病机。笔者认为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虚与实往往同时并存,但期间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因此轻则反映为气虚血虚。重则为阴虚阳虚。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内经》所谓阳中之阳心也,故全身阳气中最重要的是心阳。当然,还有个命门亦十分重要,但从五脏角度言,心应当占重要的位置。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至于血瘀如何形成?瘀由于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的,血是被动的。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血瘀的为多。个人认为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等于痰的

病证,心脏血管的痉挛,可能与气滞有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瘀”。从全国各地对心肌梗塞的治疗分析,大部分的方剂是以祛瘀为主的。通常所见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证为多。说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痰瘀痹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往往先有肝阳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肾阴虚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这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亦衰。心阳虚可用独参汤,甚则用参附汤,命门火衰则以四逆加人参为宜,心与肺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辨证分型

1. 心阳虚(兼痰或瘀)

胸闷,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或缓滑或结代,甚则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2. 心阴虚(兼痰或瘀)

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口干,耳鸣,眩晕,夜睡不宁,盗汗,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促,或细涩而结。

3. 阴阳两虚(兼痰或瘀)

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痰或瘀。

痰瘀舌脉辨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兼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于上述三型,不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明显严重,或痛有定处,一般

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

至于心肌梗塞,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即痰瘀闭阻阳虚型,痰瘀闭阻阴虚型,痰瘀闭阻阴阳两虚型,一般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随证变通论治。

(二)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汉代《金匮要略》论胸痹继承《内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之论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从栝蒌薤白白酒汤到薏苡附子散,都是针对阳虚的,笔者根据这一论点,选用温胆汤加党参进行治疗。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有阴虚是不全面的,但我认为,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故本病心阴虚型我常用生脉散加味即根据这个道理。正如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上是同一道理。

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识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常用方药如下:

1. 心阳虚

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2~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与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2. 心阴虚

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2克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栝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 2 克冲服。

3. 阴阳两虚

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

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汤。

4. 兼痰兼瘀

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瘀证为主,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5. 血压或血脂高

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 30 克。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6. 急性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数病例都有较剧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2枚即嚼服;若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

②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丹参18克,川芎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栝蒌、薤白、法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2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可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所谓起居以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60岁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对于冠心病的标证,在强调痰阻的同时,亦不能忽视瘀闭。针对心绞痛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特点,急则治其标,本人根据祖传治疗痛证的验方,创制出五灵止痛散(已由广州中药二厂正式投产面世),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

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加减研制成冠心止痛膏,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使其药效通过脏腑和经络的联系直达病所。汤散、膏剂内服外用合而治之,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三、治疗脑血管意外经验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病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本人认为,《内经》论中风,既有外风又有内风,如《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汉代张仲景则主张正气虚而感外邪,“寒虚相搏……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金匮要略》),这是“内虚邪中”论。这种病因说为晋、隋、唐、宋医家所接受,但宋、唐以前方书治法多从外风着眼,故大小续命汤几为法定方剂。至金、元则多否定外风之说,而改从内因立论,认为是内生之风、痰、气而致病,尤以七情刺激为重要因素,如刘河间谓:“所以中风瘫痪者,非因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多谓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朱丹溪则谓:“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李东垣认为:“中风乃本气病,非外来之风邪。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这种理论明代更有所发展,王履立类中风之名以别于外因之中风,张景岳更认为中风与外风毫无关系,为避免后人误会改为“非风”。清代医家,在上述的基础上,对本病发病机制又有所补充,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中风》案后说:“今叶氏(天士)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并在眩晕案后说:“此证之源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把眩晕、头风、肝风、中风合论,认为病因同而主症不同,今天从脑血管病变角度来看,

叶氏、华氏实有卓见。王清任论半身不遂独排众议,认为是元气亏五成所致,治方则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以祛瘀之药,推其所论,实与气虚血瘀有关。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体会,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 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一)中脏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1.阳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方药:至宝丹〔注〕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针治: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2.阴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注〕及熄风豁痰之剂;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3. 脱证

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饲)。

(二)中腑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

或中络转重而入腑。

1. 肝阳亢盛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2. 气虚血瘀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3. 阴亏血虚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生葱。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偏瘫者,上肢取肩骨禺、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三)中经络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1. 风痰阻络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

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针灸治疗:针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部分作维生素B1加B12注射。

2. 阴亏阳亢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数。

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潜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天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针刺治疗:地仓、颊车、合谷(均取患侧)、太冲。

注:至宝丹、苏合香丸,由于有麝香、安息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之品,故研碎化水,滴入昏迷病人舌上,患者即能吸收而起治疗作用,某些浅昏迷患者在滴入的过程中可逐渐出现吞咽动作,随即便可顺利灌服。

四、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经验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一般人认为,此病心瓣膜已损害、变形,心脏不同程度扩大,中医治疗奏效不易,因而文献报道也很少。本人治疗此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简要总结于下。

(一)辨治风心病,信心应充足

慢性风心病是在人体正气内虚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引起痹证,痹证迁延不愈,或复感外邪,内舍于血脉、心脏,反复日久,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成。正如《济生方·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因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于是便产生“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等一系列临床见症。中医治疗慢性风心病,首先应发挥其扶正补虚、调整全身的优势,益气阴,壮元阳,实表固卫,有效地提高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对已感邪者,也可通过祛邪扶正,避免邪毒继续内舍于心,从而制止心脏瓣膜病变的恶化。

对于已发生病变的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中药与西药一样,虽不能使

其在解剖结构上恢复到正常,但是中医通过严密的辨证论治,补不足,损有余,调节机体在有瓣膜损害的情况下,达到阴阳的尽可能平衡。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实际上是能够改善风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通过扩张血管,减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和代谢等,增加心脏做功能力和心肌储备力,从而提高心脏和全身的健康水平,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目的。

对于慢性风心病心衰,尤其是应用西药(洋地黄、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等)不能控制的所谓难治性心衰,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辨治,大剂益气温阳利水,或佐以祛瘀,或佐以养阴,或佐以通痹,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虚损、水饮、瘀、标本宜分清

慢性风心病,属重病顽症,必须辨证精确,治法恰当,遣方用药合理灵活,方能收效。病机乃理、法、方、药中的理,是四个环节中的首环,它指导立法、遣方和用药。对于慢性风心病的病机应从标本虚实分析。《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阴阳逆从,标本为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慢性风心病常有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咳逆倚息,咯血颧红,胸闷胸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肢肿身重,胁下积块,唇舌紫暗等。本人认为,虽症状复杂,变化较大,又往往涉及到多个脏腑,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以心病为本,他脏(肾脾肺肝)之病为标。

就心气、心阳而论,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心主血脉,靠心气的推动,血液方得如环无端地周流全身。慢性风心病心瓣膜损害,不能把所有回心血液搏出,久之心脏增大,全身循环血液减少,表现为心阳气亏虚,产生气短、神疲、怔忡、自汗、面白、形寒、肢冷等症状。有的人兼见口干心烦,舌嫩红少苔,乃因阴阳互根,气(阳)损及阴,致气阴亏损。

就血瘀而论,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停积而为瘀;痹证久病入络亦为瘀。瘀积心中,引起心脏增大、心痛、怔忡;瘀积肺中,引起咯吐痰血、喘咳不宁;瘀积肝脏,引起肝大、疼痛;瘀积血脉中,引起唇舌紫暗、面晦肢痛等。

就水饮停积而论,心在五行属火,脾在五行属土,心气虚,火不生土,脾必亏损,致运化失职;心脾虚损,“穷必及肾”,致肾气渐衰,肾阳不足,温煦气化无权;加之肺气衰弱,血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于是水湿不能运化排泄,浸渍于脏脏经脉,泛滥为肿。晚期水气上冲,凌心射肺,易成脱证危候。

气虚、阳虚愈重,导致血瘀、水停愈甚;反之,血瘀、水停加重,更加耗散阳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加深。

总之,治疗慢性风心病,一定要审证严密,详分标本虚实,方能在治疗上胸有成竹,做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素问·五常政大论》)。

(三)补虚兼泻实,治疗重阳气

治疗慢性风心病,本人主张标本同治,而以补虚治本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又说:“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

治本首先要补气温阳。水饮之停蓄、泛滥,瘀血之郁滞、留着,皆因阳气不足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乎阳气的充足。《素问·脏气法时论》又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日中阳气最盛,故心脏病人神清,一般情况较好;夜半阳气衰虚,故病情严重;临床上心脏病人也多数死于夜晚。显然是阳气起决定性作用。

慢性风心病,必有心气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动则尤甚,面色神疲,或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或五爪龙,有时配入少量桂枝、当归或枣仁。黄芪可加强其益气、固表作用,且可强心利小便;少佐桂枝,取其补少火以生气,且与炙甘草合为《伤寒论》中治心阳虚、“其人叉手自冒心”的桂枝甘草汤方;配少量当归、枣仁,乃因血为气母,气血相配,养心以安神。若出现肢冷畏寒,面黯汗泄,脉微细或迟虚、散涩等阳气衰虚症候,常在原方再加桂枝、熟附子,或迳用四逆汤加人参(用高丽参或吉林参),急急益气温阳强心,以防阳气虚脱。若卫阳不固,汗出如注,虽投参附、四逆而汗出仍不止者,应重用黄芪以补气温阳固表,并助参附之力;并用煅龙骨、牡蛎,重镇潜阳以敛汗。

若见心悸怔忡,头目晕眩,颧红烦热,夜卧不安,或见咳痰咯血,此多为阳损及阴,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常以生脉散加味,如加入沙参、玉竹、生地、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之属,可用西洋参或红参参须。俟阴热一清,当酌加益气扶阳之品。

一些中药新制剂,如高丽参针、生脉针、参附针等,用之效果亦好,而且有

起效更快的优点(改革剂型是中医的一大进展)。但须严格遵照中医理论选择使用,若单凭西医“强心”概念孟浪乱投,鲜有不出谬误。

对于治疗风心病标实证,如血瘀与水肿,必须要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进行,仅能在上述补虚方药上加味,以免虚其所虚。心痛怔忡,面色晦黯,唇甲紫绀,或咯血,或肝脏肿大,舌青紫,脉结代或散涩,均为瘀阻心脉或肺、肝之象,用《类证治裁》之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其中当归用当归尾,令其散血,可酌加丹参,两者相合,活血中有养血生血作用;威灵仙可走四肢,通经脉。也常加失笑散。益气用参,祛瘀用五灵脂,是否有碍?我认为,传统认为“人参最畏五灵脂”的说法与临床实际和一些实验室研究结果不相符,当存疑待考。在临床上可以肯定的是党参、太子参不畏五灵脂。

慢性风心病心衰,全身水肿而以双下肢为甚。若一般症状不重,可在益气扶正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五皮饮之类,以利水消肿。若病情重,出现气急喘促,怔忡烦躁,此乃心肾阳气大虚,水气射肺凌心,恐有阴阳将脱之虞,当急急以独参汤(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温阳益气,利水解危。紧急时可先用高丽参针静脉注射,再服煎剂。如此,常能拯救病人于垂危。

在补气温阳中,可稍佐行气药,如枳壳、橘皮之类,使补而不滞。对利水与消瘀,应中病则止,切勿过急过猛,或饮以重剂。利水过快易伤阴,祛瘀过剧多耗血破血,徒加重病人临床症状。

慢性风心病几次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出现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此为风湿痹证复发,必将几次出现急性心脏炎而加重原有心脏病变。急性风湿性心脏炎以心阴虚和风湿多见,而心气虚与血瘀也不可忽视。因此,可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以固本,酌加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木瓜、防己、鸡血藤、络石藤等以祛风湿,并选加桃仁、红花、丹参、失笑散之类以活血祛瘀止痛。

慢性风心病患者应注意生活调理。适当锻炼身体,但不能过劳,“劳则气耗”。坚持练气功、打太极拳等运动,不但能促进气血周流,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能锻炼心脏,有效地提高心脏储备力,起到“治本”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有胃则生,无胃则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勿食滞胃肠而增加心脏做功;食物不宜过咸,以免凝涩血脉,加重心脏负担。还应注意防寒避湿,防止外感,避免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如此,方能带病延年。

五、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相应升高,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达8?。而且心衰死亡率高,在确诊后5年死亡率达45%~60%,严重心衰(休息时亦有心衰症状)的1年死亡率达50%以上,因此,心衰的防治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心衰的研究虽有长足的进步,但在治疗方面仍无一种堪称理想的方法,作为一线药物的利尿剂、强心甙、血管扩张剂都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且远期疗效尚不肯定。中医中药防治心衰的研究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由于中医注重整体机能的调理,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因而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一般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根据本人的临床体会,对心衰的辨证论治,应该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同时宜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一)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不明病位则不知病之所处,治疗不能有的放矢,自然难望收效。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如久患肺病,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这些都可能是诱发心衰或使心衰加重的因素。反过来,心衰又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怫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

辨证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正如《素问》所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

标本,是谓妄行”。就脏腑病位而言,也有标本之别。心衰虽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应重点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

(二)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病位确定,则应详审病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诚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故心脏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心气心阳亏虚,则见气短,喘咳倚息,劳动则甚;重者张口抬肩,汗出肢冷,舌淡胖,脉沉细,甚者浮大无根。兼见口干心烦,舌嫩红少苔,则气(阳)损及阴,致气阴两虚。

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

阳虚血瘀,则见心悸气促,胸中隐痛,咳唾血痰,唇紫,爪甲紫暗,颈部及舌下青筋显露,胁下痞块,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一般认为,水肿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但就心衰而言,水饮停积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阳不足。另外,水饮亦与血瘀有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因此,截断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补虚固本,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利水祛痰消肿,绝不可标本倒置,专事攻逐,愈伤其正。

(三)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根据上述的认识和辨证,治疗必须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因此,辨治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

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二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一配附子温阳,一配麦冬养阴,薏苡、茯苓健脾以利水,法夏、橘红通阳而化痰,三七虽功主活血,但与人参同科,也有益气强心的作用。二方均属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之剂。除二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北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旱莲、桑椹子等。在此基础上,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湿重苔厚者加苡仁。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阴阳为八纲之首,《景岳全书·传忠录》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不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辨治心衰亦然。之所以阴阳分治,还有其病机根据:其一,心衰虽可累及五脏六腑,但以心病为本,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为治本之法。其二,心衰虽有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辨明心阴心阳,则心气心血已在其中。其三,心气虚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在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乃心衰之共性。若进一步发展,则有由气损及阴或气损及阳的两种可能,临床出现心气阴虚和心阳气虚两种证候。其四,标实证多以兼证出现,可见于各类型心衰患者,治疗也只能在补虚方药上加味。由此可见,虽然只分二证,但提纲挈领,概括其余。临证在辨明阴阳的基础上,可视脏腑虚实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随症加减。

阴阳分治之中,又以温补阳气为上。《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心属火,为阳中之阳,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心衰就是因为心阳气虚,功能不全,血脉运行不畅,以致脏腑经脉失养,功能失调。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日中阳气盛,心脏活动增强,故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而夜半,阴气盛,阳气衰,故心衰更为加重。故治疗重在温补阳气。

在用药方面,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个人喜用五爪龙,且用量多在30 克以上。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又名五指毛桃)的根。性甘温,有补

气、祛痰、除湿、平喘的作用。温阳可用桂枝、附片。但应注意,附桂大辛大热,一般只用于阳虚阴盛,形寒肢冷,面白肢肿的患者。寒象不明显者,则多用甘温之剂,或配合温胆汤意在温通心阳。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扶阳为主。

(四)病证结合,灵活变通

对于心衰的辨治,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也不能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必须病证结合,灵活变通。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适当调整治疗方案。病因为冠心病者,多见气虚夹痰,痰瘀互结,可用温胆汤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田三七等,益气祛痰,温阳通脉。若属阴虚,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以祛风除湿,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者,可配合三子养亲汤、猴枣散,以及鹅管石、海浮石等温肾纳气,降气平喘。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数肝阳偏亢,则需配合平肝潜阳法,常用药物有草决明、石决明、代赭石、龟板、牡蛎、钩藤、牛膝等。若心衰尚不严重时,可先按高血压辨证论治,常常也可同时收到改善心衰的效果。原有糖尿病或甲亢的患者,证候多属气阴两虚,治疗一般以生脉散加味。糖尿病患者可加山萸肉、桑螵蛸、玉米须、仙鹤草、淮山药等,淮山药用量要大,一般用60~90克。甲亢者则加用浙贝母、生牡蛎、山慈姑、玄参等,以化痰软坚、散结。

六、股动脉硬化症的治疗经验

股动脉硬化症,中医无此病名,此病一般发于 50 岁以上的人(糖尿病患者发病可较早),主要是由于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产生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下肢疼痛,不能久站,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痛,股动脉搏动减弱,月国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与坏疽。西医认为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股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致使股动脉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下肢神经肌肉营养障碍而产生

一系列的病变。中医虽无此病名,但血流阻滞,可属中医的血瘀证范围。

血瘀之论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便有“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等有关血瘀形成的论述,并有如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病(即闭经)的活血祛瘀之治法记载;在汉代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更有关于蓄血证、疒徵瘕、产后腹痛等多种血瘀证的论治;发展至清代,王清任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瘀的理论与方剂,将中医的血瘀治法提高到更高的阶段,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在《医林改错》中所载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都成为后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有效名方,影响甚大。尤其是王氏把活血祛瘀与理气补气合用,更使祛瘀法的内容丰富多采。王氏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王氏在临证中,往往人参、黄芪与桃仁、红花同用;桃仁、红花、赤芍与柴胡、枳壳、延胡、香附等同用;尤具特色的是王氏善用黄芪,往往在一大队理血祛瘀药中,重加黄芪一味以统之,寓消瘀于补气行气之中,寓生气于理血之内。笔者治疗股动脉硬化症,正是根据王氏的理论与经验指导辨证,立法和用药的。

股动脉硬化症患者常见下肢疼痛,不耐站立行走,足趺阳脉微弱甚至无脉,这是瘀阻脉道之明证。劳逸不当,或七情内伤,或恣食膏粱厚味,导致正气内虚,故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痰浊内阻,血瘀内闭,痹阻脉络,而成本病。个人认为,致瘀之因主要是气虚气滞。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之病多虚。个人认为,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正是中医血瘀证的病理基础。

根据上述本病病机的认识,故治疗上宜以益气活血,祛瘀通脉。自拟方为: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丹参15克,赤芍12克,归尾6克,牛膝15克,威灵仙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土鳖虫6克。每日1剂。本方重用人参、黄芪益气补气,立统血行血之帅权。赤芍、归尾、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慢性咽喉炎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慢性咽喉炎药方 咽喉炎,中医称喉痹,是一种十分常见又令人讨厌的疾病,虽然不很严重,但咽喉不舒服的感觉时轻时重,容易反复。往往到处求医,经常看大夫(看医生),药费倒是用了不少,就是难以根治。 还有些患者,出现咽喉不舒服的感觉虽然时间不长,但很担心是某些严重疾病,小地方的医院条件不如大城市的好,不远千里赴省城求医,教授问了一下,看了一下,很快得出诊断,与小地方的医生诊断一个样,还是咽喉炎,这可能吗? 1、咽喉炎有些什么症状? 人们通常所说的“咽喉炎”实际上是指咽部的炎症。医学上将“咽部”人为地划分为三部份:张口可看的咽喉部位因与口腔相连通,故称“口咽”部;口咽部往上与鼻腔相连通的地方称“鼻咽”部;口咽部往下与喉部相连通的地方称“喉咽”部。 咽喉炎以口咽部的炎症为主,向下可波及喉咽部,若向上波及鼻咽部,或只出现鼻咽部的炎症时,也可称“鼻咽炎”,亦属“咽喉炎”的范畴咽喉炎的症状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地说吧,就是“咽喉不舒服”。怎么不舒服,有时也很难说清楚、说明白、说准确。复杂地说吧,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症状,有的症状多,有的症状少;

有时症状多,有时症状少;有时症状重,有时症状轻。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这些症状: (1)咽喉干燥感。根据各人的感觉不同,有的感到很干燥,但多数人只感到轻微的干燥。此种情况与咽部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充感神经偏亢)有关。因为干燥,有的人想时不时地喝点水湿润一下喉咙,也有的人并不想喝水,或者喝水只是一个习惯而已。 (2)咽喉疼痛感。多因炎症刺激所致。咽喉疼痛感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疼痛轻,有的人疼痛重。但在多数情况下,急性发作时疼痛较明显,不是急性发作时疼痛较轻微。有些人偏于一侧咽喉痛,有些人偏于某一个部位痛,也有些人只说感到咽喉痛,并不能指出具体部位。但是,医生对偏于某一个固定部位疼痛的患者,往往会检查得更为全面而仔细,以排除其他疾病(参见后文)。 (3)咽喉异物感。与炎症刺激,或淋巴滤泡增生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咽喉异物感,就是指咽喉里面如有什么东西卡着、粘着、贴着似的。是什么东西呢,在很多患者都是说不清,道不明。也有些人说,象“有痰粘着”,象“蚂蚁爬”,象“火烧”,有“热气上冲”,象“吃了辣椒一样辣”的感觉,以及还有其他的感觉,等等。这种感觉,越是注意到它,就越是明显;工作一紧张,思想一轻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在咽喉的毛病时,也好象并没有什么。但如果是在进食食物时出现吞咽不顺畅感或梗阻,可能就不是咽喉炎而是其它严重疾病的问题了。

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2-02-21T09:25:37.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纪慧 [导读] 临床特征为局部或全身骨骼肌稍事活动即易疲劳,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缓解的慢性疾病。 纪慧(辽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老虎台分院113003)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药物 【中图分类号】R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57-0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局部或全身骨骼肌稍事活动即易疲劳,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缓解的慢性疾病。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变化是突触后膜表面积减少,膜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量降低。 1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多在20~40岁间。40岁以前发病者,女性较多,中年以后发病者,多为男性,常伴胸腺肿瘤。全身所有骨骼肌,包括眼外肌、面肌、延髓肌、颈肌和肢带肌均可受累,但颅神经支配肌(眼外肌、面肌、延髓肌)受累较脊神经支配肌受累更为多见。受累骨骼肌病情常有波动,朝轻夕重,疲劳加重。疾病早期,常可自发缓解与复发。晚期病人运动障碍较严重,虽经休息也不能完全恢复。成人重症肌无力患者,常从一组肌肉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其他肌群,眼外肌受累为首发症状者最为常见。 2 药物治疗 2.1 常用药物分类 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化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安贝氯铵,普鲁斯的明。 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 2.2 治疗药物作用机制 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基本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运动终板区的乙酰胆碱(Ach)含量增加,从而缓解肌无力症状。 免疫抑制剂抑制体内的免疫应答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活性,使抗nAchR抗体产生减少,从而减轻对骨骼肌上nAchR的损伤。 2.3 治疗药物的选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目前仍是治疗 MG的最常用的基本药物,主要用于单纯眼肌型患者、轻型MG、中至重型MG患者与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合用。 (1)常用的药有下列数种: ①溴化新斯的明:成人每隔4h服15~30mg,儿童每日2mg/kg。口服后10~20min起效,30~60min作用达高峰,维持2~4h。如病情恶化而不能口服的患者可肌肉或皮下注射,成人0.5mg,随后根据病情调节剂量。儿童每日2~3h0.01~0.04mg/kg。 ②溴吡斯的明:20~30min起效,维持3~6h,对延髓支配的肌肉无力效果较好,60~120mg,3~4/d,病情严重时还可酌情加量。小儿酌情减量。毒副反应只有新斯的明的1/4~1/8。 ③酶抑宁:对溴离子敏感而不能用溴吡斯的明的患者可用此药。20~30min开始起效,维持4~6h,较少产生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支气管分泌物也较少,成人每次5~10mg(5~7.5mg相当于新斯的明15mg或吡啶斯的明60mg),3~4/d。儿童每日0.3mg/kg。 ④普鲁斯的明:因静脉注射有致心跳骤停和血压下降的可能,故多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在抢救危象病人或吞咽困难的病人时,肌肉注射1~1.5mg。同时注射阿托品0.5mg,可维持30~60min。 ⑤腾喜龙:10mg/次,静脉注射,仅供试验用。 (2)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①毒草碱样副反应: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瞳孔缩小、缓脉、流涎、多汗、流泪、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引起血压下降、肺水肿和心跳骤停。 ②烟碱样副反应:肌束震颤、痛性肌肉痉挛和肌无力等。 ③中枢症状:有头痛、头晕、兴奋、烦躁、紧张、焦虑、失眠,严重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若有以上症状出现,轻症时可合用阿托品或减少剂量。阿托品仅对毒蕈碱样毒性有拮抗作用。肠道、泌尿道有梗阻的病人和严重支气管哮喘者禁用抗胆碱酯酶药。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 (1)适应证: ①成年人,特别是40岁后起病的全身肌无力,延髓肌无力而病程在1年之内,抗胆碱酯酶药物不满意者; ②儿童MG,病程在2年以上且无任何恢复征象,或儿童肌无力累及全身骨骼肌且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无效时; ③胸腺切除术前、后,用以抑制和调整胸腺的免疫功能; ④胸腺手术无指征,作胸腺放射治疗前; ⑤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在辅助呼吸的前提下使用。 (2)用药方法: ①大剂量短程疗法: 大剂量短程ACTH疗法:ACTH 100U静脉滴注1/d,10~14d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应同时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此疗法一般在用药后2~8d出现肌无力加重反应,平均持续5d左右。此时应特别注意病人的吞咽和呼吸功能,必要时要鼻饲和辅助呼吸,加重反应缓解后症状也随着改善,但疗效不持久,持续进步时间约为3个月。 大剂量冲击疗法:甲泼尼龙1 000mg/d,静脉滴注,1/d,3~5d。注意事项同ACTH疗法。通常1个疗程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隔2周还可以再重复1个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②长期维持疗法: ACTH大剂量冲击定期维持疗法: ACTH 100U静脉滴注,1/d,10~14次,以后每周维持1次ACTH 100U静滴,维持多少时间依病情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汇总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 整理 来源:晋升网推荐浏览次数:25次发布时间:2011-01-06 作者:汪双双1,杨晓军2(指导:邓铁涛3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整理和分析了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经验。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在辨证过程中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鼻尖);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辅,善用虫类药熄风解痉,藤类药通络舒筋,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捏脊法与艾灸法,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邓铁涛教授治疗ALS辨证用药的经验可为临床医师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药疗法;脾肾亏虚;督脉;邓铁涛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 [1],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4至10万分之6 [2]。临床特征为隐性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

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邓铁涛教授(简称邓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辨治ALS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1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 由于脊髓侧索退行性变,脊髓萎缩变小,前角细胞及延脑桥细胞神经运动核变性破坏,肌肉显示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以手足痿弱无力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痿证范畴。《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其病机为内脏精血损伤。邓老根据ALS首发症状为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结合中医学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证。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借助肾中元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 之说。肾气旺,助脾健运,脾胃纳化有权,四肢肌肉不断得到气血精津的充养,则健壮有力。若肾气亏虚,无力助脾健运,脾胃纳化失职,气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养而痿弱无力。脾肾亏虚,纳化失职,精血化生乏源,肾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见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肢体关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中国国医大师系列之11-邓铁涛

中国国医大师系列(十一):邓铁涛为中医奔走呐喊 【时间】2009-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方宁张秋霞 ◆他治疗重症肌无力屡获良效 ◆他重视脾胃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他每每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亮剑 坐在面前的邓铁涛满头银发,面色红润,气度不凡,这位中医界的神奇人物,虽然九十有三,但是挺直的脊背、炯炯有神的目光、快捷的思维方式,和他的名字有着神似。 1937年,20岁的邓铁涛从广东中医药学校毕业,时至今日,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诠释了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老人的中国力量。神手挽狂涛,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被他唤醒,成千上万的学子被他的精神和医术感召,投身民族医药事业…… 四处呐喊为中医 半个多世纪来,他经历了中医事业的坎坷曲折。一直以来,邓铁涛始终考虑着“中医出路何在”这样一个大问题,一直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呕心沥血,魂断梦系,奔走呐喊。 谈到目前中医界存在的问题,邓铁涛说,从解放后中医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问题。建国初期,中医是157万人,最近卫生部统计中医的人数是27万,这意味着尽管人口在膨胀,但中医在迅速萎缩。事实上,中医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在很艰难地前行。 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不重视中医,中国出现崇洋媚外的思潮,重视进口药,甚至中成药也要用日本产的。中医历尽挫折,生存艰难,发展更无从说起。 邓铁涛一直在跟中医萎缩的趋势做着抗争。眼见中医事业日渐衰落,邓铁涛感到很痛心,内心十分着急,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眠。邓铁涛暗下决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己所能跟中医不断萎缩的趋势作斗争,让中医发扬光大。

终于,机会来了。上世纪80年代,邓铁涛一直为中央领导同志看病,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看病过程中,他用疗效说话,领导一次次被中医的神奇疗效折服,邓铁涛也同时利用与中央领导的密切关系,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中医的振兴、崛起说话。1985年,邓铁涛第一次以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信给中央领导徐向前元帅。 徐帅有心脏病,一直找邓铁涛看。1985年,徐帅来广东过冬,有一天吃了西瓜,到夜晚便拉肚子,然后感冒、发热。凭经验,徐帅每次发热都要20来天才能退,随行人员早已习惯,没打算找邓铁涛。看着徐帅难受的样子,徐帅的夫人提出找邓铁涛试试看。邓铁涛为徐帅认真诊脉后说道,徐帅吃了西瓜是肠胃受寒,所以要给他驱风寒治疗腹泻,还给点温散药来解表。服药后第2天,热稍退,再改用清热法,结果1天烧就退了。烧退了,而且是只用1天就退了平常要持续20多天的热,徐帅舒服、轻松了许多,他和夫人都十分感谢邓铁涛,徐帅随行的医生(学西医的)也觉得邓铁涛很了不起。 这时,邓铁涛诚恳地向徐帅表达了让中医发扬光大的心愿。徐帅被打动了,马上承诺要向中央反映情况。邓铁涛十分激动,回家后立即奋笔疾书,向徐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要振兴中医的信,“中医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尽歧视与摧残,但仍巍然独立,与现代医学并存。解放以后,受改造中医思想的影响,中医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出现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如果再不花力气去抢救中医学,等现在的老中医都老去,再去发掘就迟了。发展传统医药已明文写入宪法,但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使之早日复兴。”这封信,首先徐帅批示,然后胡耀邦、乔石也作了批示,到了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批示,才用了7天。 到了1985年的49次国务院会议,在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视下,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正式成立,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从此,中医发展加快了脚步。 对于中医的问题,邓铁涛从不含糊,中医每每遇上风吹草动的事情,他总第一个挺身而出。1990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邓铁涛听说中医药管理局要被精简,他立即牵头中国各地名老中医再次上书中央,这就是在中医药界著名的“八老上书”(邓铁涛、方药中、何任、陆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 他们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能撤销,其职权范围和经费不能减少,另外还建议各个省都设立中医药管理局。1个月后信访局回信,同意“八老”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以保留。 第三次上书时刚好“八老”在广州授徒。邓铁涛发现中央总的政策要“抓大放小”,而且有很多中医院准备合并到综合医院,中医学院合并到西医学院。“八老”又着急了,于是又联名上书朱镕基总理,提出对中医、西医不能抓大放小,西医是壮年,中医是少年,你抓大放小,中医就活不了。结果朱铭基总理批复了,原来有6个中医学院想合并,结果只有两个合并入了西医院校。 非典流行期间,邓铁涛第四次上书。随后,吴仪在当年5月8号召开的中医座谈会上,强调中医对非典有防治的办法,然后中医才介入到防治非典中。 邓铁涛将个人命运与中医学事业命运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论文《中医学之前途》,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等令人深思的问题。邓铁涛认为一是要向历史请教,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因”,中医之兴亡,将取决于现代之中医,如果目标一致,团结合作,中医的振兴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 生命不能言弃 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重症肌无力治疗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病种,重症肌无力危象可多次发生,一次抢救成功则易,而第二、第三次抢救成功则难。 针对重症肌无力危象,邓铁涛参与抢救过数百次。2003年的4月,湖南安乡12岁男孩林林罹患重症肌无力,在某大医院上了呼吸机后被告知救治无效。打听到邓铁涛擅治这种病,林林的父母将房产变卖,筹得仅有的1万元钱辗转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5天的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1万元已告罄。拿什么来救自己的孩子?4月17日,绝望的父母冲入ICU,拔下了林林身上的呼吸机套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

名中医治重症肌无力(痿症)秘方 94.1 益气温肾汤 【来源】徐杰,《湖北中医杂志》(4)1988年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7克,干姜、肉桂各6克,防风、生甘草 各8克,赤芍、地龙、白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待病情好转后,可用上方加工成冲剂,每 日3次,每次服20克,以巩固疗效。 【功用】温肾运脾、益气升陷。 【方解】方中的党参、黄芪、甘草、柴胡、升麻益气和中,升提脾气;又加肉桂,温 煦元阳,兼顾脾肾;久病体弱者肾阳亦亏,故再加熟附片以助干姜、肉桂温阳运脾,益气 升陷,适当佐以防风、赤芍、白芍、地龙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本方功专力著,疗效甚为 满意。 【主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羌活、苍术;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

全蝎、蜈蚣;面色?白、活动乏力,则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 附片、鹿角霜;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疗效】治疗65例,痊愈(眼裂大小正常,且早晚无改变,伴随症状消失、新斯的明试 验阴性)24例(其中重型10例、中型14例);好转(眼球症状好转、眼睑下垂上抬0.2厘米、全 身症状好转)36例(其中重型12例、中型22例、轻型2例);无效5例(其中中型4例、轻型1例)。 总有效率为92.3%。平均治疗天数为41天,平均好转天数为13天。 94.2 马钱子方 【来源】裘昌林,《上海中医药杂志》(1)1986年 【组成】生马钱子适量。 【用法】先将马钱子制成胶囊。取生马钱子用清水浸泡半日,去毛,切片后,用香油 煎至呈棕黄色。捞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筛去六一散,磨粉,每粒胶囊装入炙马钱子粉0.2 克,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1粒,饭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为止。如 不到7粒而自觉肌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亦不可再增加。原来如服西药吡

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

激素八问-------重症肌无力减药 到目前为止,激素是控制MG的最普遍且疗效确定的方法. 1,我怎么会得MG的?激素是什么啊?通过什么道理能缓解MG的症状的? 答:激素现在病友们在吃的主要是强的松(以下简称小强)和美卓乐(以下简称小美),都属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属糖皮质激素。我想用最平实最易懂的语言和比喻让新病友们了解激素缓解MG症状的原因。这也我在和我的医生多次的交流中理解到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体内都存在的一种激素,当它分泌正常的时候,维持我们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会出现病态的症状。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很大一部分病友得MG是由于自身的免疫亢进,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MG,激素就能够缓解其病情。妮妮不讲晦涩的医学术语,简单的说,我们的肾上腺,每天勤劳的工作着,分泌我们必须的肾上腺激素,当我们的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刚刚好够用的时候,身体的其它抗体保持一定的正常量,身体也正常的运转。而当我们激素量分泌的不够的时候,那些不好的,坏的抗体就成倍的增长,直到影响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出现各种病态的症状。这样简单的来说,我想病友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激素能够缓解病情了。但是,MG的病因是很复杂的,至今医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确定的原因,所以,每个病友患MG的原因并不相同。 2,那是不是每个人用上激素都管用的?我能不能用啊? 答:不是每个病友用激素都会有效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些病友不是由于免疫亢进引起的MG,再比如,就像相同的一种药在每个人身上的效果和反应不同一样,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年龄及各方面的差异,对激素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有些病友对激素很敏感,用上激素就能缓解病情,比如妮妮我;而有些病友,对激素不仅不敏感,而且没有丝毫效果反而还会过敏或加重。但是这部分病友,也许对其它类的免疫抑制剂有效,比如依木兰。所以,具体到每个病友,并不能确定激素一定对你有效或者无效。我想,如果你决定试一试,听听医生的建议更好些。 3,我已经在用激素了,为什么许多病友告诉我,激素要在早上吃?到底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吃副作用小? 答:激素应该在早上6—8点一次性顿服。这个时间服用正作用大,副作用小。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多次请教过医生,也在这里用最简单的比喻来给亲爱的们说一下。我们的肾上腺,它长在肾上(那啥,这是句废话哈),我们的肾上腺,每天最活跃的时间,是早上6—8点,此时,大家可以想像,在肾的表面上,会一个个吸收点,这些点,由于肾上腺活跃的原因,都处于张开状态,我想像,就像一个个张开的小嘴,此时服用激素,能够达到最好的吸收效果。而也因其活跃性,副作用最小。8点之后,特别是到了下午,肾上腺过了其活跃期,这些一个个小的吸收点,基本处于闭合状态,休眠去了。亲们想一想,再吃激素的话,还能够吸收多少呢?是不是效果就要差很多了。所以,建议大家,激素一定要在早上吃,如果起的晚,也保证在上午吃。 4,用激素的方法有几种?我听说可以先从高的量开始慢慢减?或者先吃小的量一点点加?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导读: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 *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历代医学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全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色欲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 当今的开放改革,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道:饱暖思淫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糜烂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色欲,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

康成长。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 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看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第三、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已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我国更是古己有之,但其中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汉代华佗的话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失度过量,则容易劳损伤身,积劳成疾,这对于体弱及老年人说,尤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对待。 运动的种类很多,从传统角度来看,可分外功与内功两大类型。体操、跑步、外家拳术之类比较使用外劲的运动属外功;五禽戏、大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若以强壮身体为目的,则内功、外功均可;如从摄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则以内功为好。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能持之以恒,则气血流畅,体

重症肌无力用药禁忌

对重症肌无力用药的认识 中医病名:肌痿或肉痿 一、概述 1中医 肌痿又称肉痿、肌痿。多因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以濡养肌肉,或湿浊伤及经络、肌肉所致。以肌肉萎缩,痿弱无力不用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 2西医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受累的部份或全身横纹肌异常易于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慢性病程中可以缓解,但很易复发。 二、病因 1中医 (1) 外因外感六淫之邪致脏腑功能失衡,气血亏损致病。 (2) 内因七情所伤,情志不舒,累及脏腑,如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牌”、“忧伤肺”、“恐伤肾”。 (3) 不内外因摄生不慎,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劳倦过度,脏腑功能失调,耗气伤津。 (4) 先天因素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 2西医 重症肌无力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电镜观察发现,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皱褶变少变浅,平均面积减少。多数患者伴发胸腺不同程度异常,横纹肌血管周围常有淋巴细胞集结。近处来大量实验证明,患者血液中存在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有效乙酰胆碱受体的数目减少和乙酰胆碱传递功能障碍,引起肌肉无力症状。 三、症状 重症肌无力常呈慢性发病或亚急性发病,从某一肌群扩散到其它肌群,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如眼肌有客观存在累则眼睑下垂;咽喉肌受累则讲话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颈部肌肉无力则抬不起头;四肢肌肉受累表现精神不振、头昏、头胀、头晕、嗜睡,感觉异常有麻木或麻刺感,如上肢抬举无力,下肢上楼困难或易跌跤;肋间肌受累则呼吸困难,讲话声音小无力。以上症状在下午或晚上及活动后加重,晨起或经休息或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四、检查 1 血常规、尿常规、血肝功能、乙型肝炎5项指标、血沉。 2 血清AChR抗体测定。 3 胸部X线片。 4 肌电图。 5 胸腺CT。 五、诊断 1中医 (1) 一般起病缓慢。在15~35岁起病者多见于女性,在5岁以下起病者多见于男性。可有家族遗传史。 (2) 多见眼睑下垂,睁眼无力,闭眼不全,斜视、复视,眼球活动不灵,面部表情尴尬,吹气漏风,闭嘴不紧,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言语困难。小儿可有走路延迟,小腿肥大、肌肉发硬,大腿肌萎缩,臀部肥大,动作笨拙,如鸭步行,起蹲或上下楼困难,甚至两手不能举高,肩背耸起如翼状,可伴智力减退。部分患者疲劳试验可引起眼肌、吞咽肌及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药物治疗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药物治疗 可能大家对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病症不太熟悉吧,毕竟我们周边出现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并不是很多,不过我们也应该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引起重视,因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麻烦,一旦我们出现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治疗才行,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治疗方法。 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临床症状,20%-40%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痉挛、腹泻等,发生率可达34%。单独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不能改变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自然病程,无法有效防止向gMG的转化。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抗AChRCD4+T细胞反应、减少特异性AChR抗体产生以及促进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结构 改变和AChR重新合成等途径发挥作用。尽管有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泼尼松治疗新近发生的眼肌型重症肌 无力患者,相比于单纯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或无治疗者,可明显改善眼部症状,有效地预防起病2年内向gMG的转化,但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论。泼尼松起始剂量依照症状情况在隔日25mg到每天50mg间选择,或从10-20mg开始,以后每3日增加5-10mg,直至症状改善或达到每天60-80mg。通常2-4周症状明显改善后开始缓慢减药,每2周减少5-10mg,3-6个月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每天2.5-10mg,过快减量可能导致 复发。多数患者需常年维持低剂量用药,当维持剂量 >0.25mg/(kg.d)时,可能增加类固醇药物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骨质疏松、感染、胃肠道出血和高血压等。病程较长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转化gMG的危险性相对低,因此治疗使用最低有效量,以改善临床症状。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珠江论坛上的讲话优选稿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珠江论坛上的讲话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珠江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早上好! ?本人有机会参与这个重要的会议——珠江论坛,在没有到会的情况下,能够来做一个发言,本人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对大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大会圆满成功!下面就谈一谈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从以色列与吉卜赛谈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座有些同志可能说,邓老的确老了,离题万丈。其实,中医的根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中医不是个微观的医学,是个宏观的医学,所以我还是按照这个传统来说的。第一个问题就谈到世界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欧洲有一个流浪的民族,叫做吉卜赛,还有一个分布到全世界的犹太民族,最后复国了,成为以色列。我们从这两个民族做—个对比。以色列犹太民族,据统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3是犹太人:而吉普赛呢,今年遭到法国的驱逐,他们是大篷车上一个到处流浪的民族。那么,这两个民族为什么处境这样不同呢?我曾经了解了一下,不过,了解的不全面,据说,犹太人对儿童有三宝:第一宝就是熟读经典;第二宝不阻碍儿童的创造力;第三宝,是教育儿童遵守规则。那这就是犹太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就造就了与吉普赛完全不同的处境。这个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优秀文化史,对世界文明之贡献,远远大于犹太民族吧。我整个讲话都会围绕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再

谈到中医的文化的传承。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那么中医的传承与这个瑰宝弘扬密切相关,我就先说一说犹太民族文化的优点,对照我们自己该怎么做,所以我并没有离题。我曾经跟大会请示过,我不按照那个邀请书讲的那个内容去讲我的话,因为我感觉不能畅所欲言,所以我说我的。 第二个问题谈衡阳会议的精神要发扬。衡阳会议讲什么呢讲中医的特色问题。我们原来的卫生部长崔月犁同志,本来是个西医,但是他就看到了中医的前途命运。他到一个中医院去看,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的调子。这就说到了我们中医的要害之处了。现在我们全国,无论教学、医疗、科研,都是朱逢博的调子,不是梅兰芳的调子。这是要命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医的基本理论的源头。如果中医理论的调子都变了调了,那还是中医吗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医的死穴。这个死穴不点活了,我们中医的命运就变成吉卜赛了。 第三个问题我要讲到毛泽东主席对中医的评价以及后来的情况。毛泽东对中医的评价是很高的,说是“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那情况怎么样呢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1952年横行霸道,要中医学习西医以改造中医,毛主席把他免职了,要西医学中医。但是,王斌是倒了,中医呢,曾经被打了一百年也打不倒。从那个汪大燮,把中医不列入教育系统,然后,余云岫要消除中医,而王斌则要改造中医。王斌是被毛主席撤职了,但是,王斌的思想——这个幽灵啊,就围绕中医的思想,还没有消灭。虽然,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AChR抗体可降低突触后肌肉的去极化,从而导致典型的波动性肌无力。眼外肌、延髓肌和四肢近端肌较易受累,所有年龄段均可发病。 MG是一种少见病,患病率大约为20/100000,年发病率为 10/1 000 000-20/1 000 000。50 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高于同龄异性,而青春期前的发病率在两性之间相当。MG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波动性和肌无力,可局限于眼外肌,也可累及眼外肌、延髓肌和四肢肌等全身肌肉,前者为眼肌型MG,后者为全身型MG。 诊断 MG的诊断需要全面整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作者推荐的诊断流程见图1,鉴别诊断见框1。 治疗 MG的治疗通常采用双重途径(表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减轻疲劳肌无力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免疫抑制剂和胸腺切除可调节免疫系统并可改

变众多重症患者的病程。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增加神经-肌肉接头ACh的数目并增加MG患者突触后膜ACh 与有限AChR竞争结合的效率,由此引起患者肌无力短暂的改善。轻症和单纯眼肌型患者有时仅需单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即可,而中至重症患者则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吡啶斯的明是最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见表1),其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以获得最大疗效和最少副作用为原则。 本类药物的副作用通常较轻,与拟胆碱活性有关(见表1)。在少数情况下,日剂量超过450mg可引起胆碱能危险,有时与肌无力危象较难区分。胆碱能危象常伴发其他胆碱能副作用,但偶尔也可见单独发生危象者。 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和泼尼松龙(见表1)是一线免疫抑制治疗药物。患者的肌无力症状常于使用激素后2~3周出现改善,一般在治疗3个月后方能体现激素的充分疗效。严重的肌无力患者,尤其是累及延髓肌者,在使用激素治疗前常需静脉丙球或血浆置换治疗,这是因为约有15%的患者在使用激素治疗后早期会出现明显的肌无力加重。常用的激素治疗策略为应用大剂量激素使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然后缓慢减量至防止症状反复的最小有效剂量,但激素的治疗受长期使用产生的副作用限制(见表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药物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药物治疗 导语:可能大家对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病症不太熟悉吧,毕竟我们周边出现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并不是很多,不过我们也应该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可能大家对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病症不太熟悉吧,毕竟我们周边出现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并不是很多,不过我们也应该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引起重视,因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麻烦,一旦我们出现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治疗才行,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治疗方法。 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溴吡斯的明)可改善临床症状,20%-40%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痉挛、腹泻等,发生率可达34%。单独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不能改变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自然病程,无法有效防止向gMG的转化。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抗AChRCD4+T细胞反应、减少特异性AChR抗体产生以及促进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结构改变和AChR重新合成等途径发挥作用。尽管有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泼尼松治疗新近发生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相比于单纯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或无治疗者,可明显改善眼部症状,有效地预防起病2年内向gMG的转化,但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论。泼尼松起始剂量依照症状情况在隔日25mg到每天50mg间选择,或从10-20mg开始,以后每3日增加5-10mg,直至症状改善或达到每天60-80mg。通常2-4周症状明显改善后开始缓慢减药,每2周减少5-10mg,3-6个月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每天2.5-10mg,过快减量可能导致复发。多数患者需常年维持低剂量用药,当维持剂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邓铁涛杂病论治

一、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 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

重症肌无力用药禁忌

重症肌无力用药禁忌 重症肌无力用药禁忌 重症肌无力病人在服用一些药物时,要谨慎使用。因为一些药物会直接加重病情,重症肌无力用药禁忌,有以下几类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或遵遗嘱。 心血管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被用来预防和治疗心律不齐,包括普鲁卡因、奎尼丁、利多卡因等;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包括心得安、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倍他洛尔、吲哚洛尔(心得静)、心得怡、噻吗洛尔等。一些老年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所以经常会使用到这类药物,这时应该在神经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乙基丙梭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等,这类通常是口服片剂,常用于呼吸和胃肠道感染,其诱发重症肌无力加重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喹诺酮类,有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等,这类药是治疗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常用药物,也有诱发重症肌无力的可能。目前尚未发现可加重重症肌无力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先锋霉素以及其他头孢类抗生素。所

以,我们建议,重症肌无力病人在选用抗生素时,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氯霉素。 麻醉药品:许多麻醉药品都会直接加重重症肌无力。肌松剂(箭毒、D-筒箭毒碱)能导致呼吸肌无力引起窒息死亡,是重症肌无力禁用药物;膜稳定剂(奎宁、奎尼丁、乙酰内脲类、普鲁卡因酰胺)、去极化药物(十甲季胺、丁二酰胆碱)等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阻滞剂应小心使用;安定、吗啡、镇定剂等呼吸抑制剂也应慎用。 激素类药:强的松、甲强龙、地塞米松等药物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最常用药物。但是在应用激素的早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这时常会出现症状一过性加重的现象,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肌无力危象(即引起患者呼吸肌无力,严重者能引起窒息导致死亡)。建议在应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开始的三周,最好能在有呼吸机条件的大医院住院治疗,以免发生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噻吨(三氟噻吨)、异卡波肼、苯环丙胺等。 一、重症肌无力患者用药须知: 1. 加重或诱发重症肌无力的药物包括: (1)吗啡类止痛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